《中国古代的书籍》的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6单元第1课_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2022年(有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6单元第1课_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2022年(有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6单元第1课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2022年(有答案))选择题1. 父亲希望李时珍走科举之路的主要原因是A.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B.民间医生的社会地位卑微C.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出人头地D.李时珍聪明好学,14岁就考取了秀才2. 李时珍曾经对父言诗明志:“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诗中表达的李时珍的志向是A.科考做官B.读书应试C.编修本草D.终生行医3. 李时珍在太医院担任院判不到一年便托病辞职回乡,主要是由于他A.打算编纂《本草纲目》B.淡泊功名C.打算闭门读书,潜心研究D.心系民间4.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是明代李时珍的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本草纲目》D.《齐民要术》5. 对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生物进化的观点B.是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C.吸收了西方农学的思想和方法D.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6. 在李时珍之前,我国已存在《神农本草经》《唐本草》等药物学著作。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帮助父亲更好地行医B.名扬天下C.纠正过去医书的错误D.入朝为官7.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李时珍曾亲自去江河湖泽,终于弄清了、莼、杏三种水生植物的区别。

为了弄清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他不顾危险,亲口尝服曼陀罗酒,亲笔记下感受。

这说明李时珍A.性格比较执拗B.只信自身所见C.治学态度严谨D.轻视前人经验8.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

这一切说明A.善于抓住时机是取得成功的关键B.善于写书能促使人取得卓越成就C.坚持不懈是人们通向成功的阶梯D.只要克服重重困难,就能使人达到预期目的9. 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

主要是指A.李时珍医术高超B.《本草纲目》被人们视为宝物C.《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D.《本草纲目》插图精美10. 达尔文称《本草纲目》是“中国的百科全书”,主要是因为它A.涉及的学科领域广B.记载的药物种类多C.分类方法先进D.对世界影响巨大11. 《本草纲目》运用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其首创的逐级分类的依据是A.药物的名称B.药物的产地C.药物的价格高低D.药物的自然属性12. 《本草纲目》附有大量的药物形态图(如下图),李时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使自己的著作图文并茂B.介绍用文字无法表述的药物C.使药物分类更直观清晰D.增加人们对药物的感性认识13.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因为医术精湛,李时珍被皇族楚王聘用。

朱露川《述序事理:中国古代史书的叙事传统》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

朱露川《述序事理:中国古代史书的叙事传统》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1~3小题。

述序事理:中国古代史书的叙事传统朱露川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迁综合先秦各种历史撰述形式,写成《太史公书》百三十卷(后人称《史记》),全面奠定了中国史学的传统。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这段评论提出了关于史书叙事的一个核心话题,即“善述序事理”,堪为中国史学上的千年佳评。

所谓“善述序事理”,是说《史记》擅长在历史叙述的过程中总结事物缘起之因、所获之果,进而揭示期间蕴含的“理”。

这里的“理”,是“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可以理解为“事物变化之内在的法则或规律”。

这种“理”要通过“事”“物”表现出来,而“事”与“物”既来源于对现实的观察,也依靠于在历史中求索。

在中国古代,史书“述序事理”的功能曾受到质疑,尤其是在理学兴盛的宋朝,大学问家朱熹甚至认为“史是皮外事务,没紧要,可以札记问人”,由此排斥史书的说理功能;世人也有“经以载道,史以记事,史与经不可同日而语”之论。

其实,从说理的形式上看,经学注重“微言大义”,史学擅长“述序事理”,前者是形而上的理性论证,而后者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和阐发。

在《史记》当中,“述序事理”的路径是多样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见其大概:通过记载名文的方式让历史人物“亲自”向读者说理。

例如,《秦始皇本纪》载贾谊《过秦论》,是把叙事者的身份交给贾谊,让其“亲自”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向读者解释秦之骤亡。

这样的叙事方法,令人有置身其境之感,从而深刻体会到世间道理。

《史记》还擅长以“两两对照”的方法将复杂的历史形势娓娓道来。

例如,把《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对照着读,两人鲜明的个性差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这样的对照之中,将人物的生平轨迹和成败得失之“理”阐明,这也是《史记》叙事之“善”的一个表现。

在历史叙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阐明一些道理,是《史记》“述序事理”最难能可贵之处。

《古代中国神话故事》阅读理解指导

《古代中国神话故事》阅读理解指导

《古代中国神话故事》阅读理解指导引言《古代中国神话故事》是一本以古代中国神话为主题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体系。

本文档为阅读理解指导,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些神话故事。

阅读理解指导1. 理解背景:在阅读每个故事之前,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很重要的。

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宗教和历史事件,有助于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象征意义。

理解背景:在阅读每个故事之前,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很重要的。

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有助于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象征意义。

2. 注意人物:关注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了解他们的身份、特点和作用。

有时候,人物可能是某种象征,需要进一步解读其象征意义。

注意人物:关注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了解他们的身份、特点和作用。

有时候,人物可能是某种象征,需要进一步解读其象征意义。

3. 把握情节: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是阅读理解的关键。

注意故事中的起承转合,把握事件的发展脉络。

通过分析情节的发展,可以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把握情节: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是阅读理解的关键。

注意故事中的起承转合,把握事件的发展脉络。

通过分析情节的发展,可以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4. 解读象征意义: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常常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注意故事中的隐喻、象征符号和象征行为,尝试解读其背后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解读象征意义: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常常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注意故事中的隐喻、象征符号和象征行为,尝试解读其背后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5. 比较故事:在阅读多个神话故事时,进行比较和对照是有益的。

通过比较故事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可以深入理解古代中国神话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比较故事:在阅读多个神话故事时,进行比较和对照是有益的。

通过比较故事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可以深入理解古代中国神话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6. 思考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一些问题可以帮助加深理解。

例如,为什么某个人物做出了某个选择?故事中的冲突和困境如何解决?故事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生活有何关联?思考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一些问题可以帮助加深理解。

中国古代的书籍阅读理解

中国古代的书籍阅读理解

中国古代的书籍阅读理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古代的书籍文化源远流长,汉字的发展和书籍的传播始于古代,中国古代的书籍阅读理解一直是人们品味智慧、提升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古代书籍蕴含着极丰富的哲理、励志与人生智慧,通过阅读古代书籍,人们可以深刻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在中国古代,书籍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口相传和手抄本的形式,书籍不易获得,因此阅读书籍的人往往深思熟虑、精心体味。

古代书籍内容种类丰富,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人们通过阅读古代书籍,了解历史变迁、传统文化,学习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古代书籍阅读理解需要有一定的阅读功底和理解能力,因为古代书籍常常使用古代汉语或方言,文字比较古奥,需要耐心细读、反复琢磨。

古代书籍内容精深,常常包含着作者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背景,阅读者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才能领会其中的内涵。

古代书籍对于人们的修养与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导人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才德兼备的人。

《庄子》、《老子》等道家经典则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哲学,引导人们去探索人生的本质和意义。

《诗经》、《楚辞》等古代诗歌书籍则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爱情、自然的感悟和表达,唤起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古代书籍阅读理解中的难点不仅在于语言文字的古奥难懂,更在于思想的深邃复杂。

古代哲学、文学作品常常揭示了人类的情感、道德、人生哲学等方面的智慧,需要人们不断思考和体会,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

古代书籍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古代书籍需要有耐心、有思辨能力,通过思考和领悟,才能真正获得收获。

中国古代的书籍阅读理解是一项深奥而有益的活动,通过阅读古代书籍,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古代书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古代书籍的智慧之光永远照耀我们的心灵。

中国古代的书籍阅读理解

中国古代的书籍阅读理解

《中国古代的书籍》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中国古代的书籍,那可真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你知道吗?古代最早的书叫竹简。

想象一下,把竹子削成一片片的,再用绳子串起来,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字。

写一本书得用好多好多的竹简,又重又不方便携带。

后来有了纸,书就变得轻便多啦。

像《论语》,这可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他言行的一本书。

孔子的智慧就通过这本书流传了下来。

里面好多话,到现在咱们还经常听到,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不是很熟悉?还有《史记》,司马迁花了好多年才写成。

他走访各地,收集资料,写下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读这本书,就好像穿越了时空,能看到古代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再说说《唐诗三百首》吧,这里面的诗可美啦!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深沉,王维的清新,读着读着,仿佛能看到美丽的景色,感受到诗人的喜怒哀乐。

古代的书籍不仅给我们知识,还让我们了解到先人的智慧和情感。

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让我们多去读一读古代的书籍,去感受那独特的魅力吧!《中国古代的书籍》同学们呀,一说起中国古代的书籍,那可有好多好多有趣的事儿呢!先讲讲《诗经》吧,那可是咱们古代诗歌的源头。

里面的诗歌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有劳动人民的欢乐,有爱情的甜蜜和忧伤。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优美的诗句,是不是让人仿佛看到了河边美丽的姑娘?还有《三国演义》,那可是一部充满智谋和英雄气概的书。

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智慧,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人读起来就停不下来。

就像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和英雄们一起征战沙场。

《本草纲目》也很了不起!这是一本关于中药的书,里面记载了好多好多的草药和治病的方法。

想象一下,李时珍为了写这本书,走遍了千山万水,尝遍了各种草药,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古代的书籍就像是一个神奇的世界,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户,透过它们,我们能看到古代的生活和人们的思想。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世界,去发现更多的精彩吧!《中国古代的书籍》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神秘又迷人的中国古代书籍。

2023-2024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二下学期期末统一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二下学期期末统一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二下学期期末统一检测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下列有助于理解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史实是()A. 汉字演变B. 火药西传C. 鉴真东渡D. 郑和下西洋2.中国古代诸多水利工程的修建推动了社会发展,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新。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郑国渠有利于秦国统一大业②龙首渠推动了关中农业的发展③芍陂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④灵渠为秦朝南抚越族提供便利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3.《商君书·画策》载:“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

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

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

”对此国家采取的措施为()A.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B.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C. 五家为“伍”,男女皆入籍D.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4.唐朝医学家孙思邀在《千金方》中,嘱老年人要将传统的道教礼拜活动当作行气之道日日施行,以免安坐不劳而引发壅滞;嘱“人子养老之道”要了解、顺应老年人的性情变化和饮食调理,他还用天竺国按摩法助人颐养五脏六腑。

由此可见《千金方》()A. 是领先世界的中华医学成果B. 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C. 开创了“辩证施治”的原则D. 体现儒释道融合的时代风貌5.唐律规定:父辈、祖辈的不良恶行或一般刑事犯罪行为,子孙只能谏诤而不能告官,但如果其行为涉及谋反、谋叛、谋大逆,而子孙揭发告官则另当别论,不再以不孝罪论处。

这表明唐律的目的在于()A. 把儒家孝的伦理引入法律B. 引导儿孙辈自律约束C. 弘扬大义灭亲的政治伦理D. 维护皇权统治的稳定6.下表反映了唐宋文学创作领域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A. 崇文抑武的方针提高了士族阶层的地位B. 国家对社会成员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C. 理学向基层社会渗透丰富了民众的生活D. 商品经济繁荣推动宋代市民文学的兴起7.郊祀即郊礼,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国家祀典。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纸、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试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总凑”之地,敦煌不仅是多民族汇聚之地,也是中外使节和商人长期生息之地,更是东西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其兼容并蓄的文化渗透到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工艺美术是手工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其中积淀、蕴含着各历史时期的审美意识、造物思想、技术发展和文化交流等因素,凝结和融汇着数千年的智慧经验、思想体系与创新精神。

敦煌石窟中散布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形象资料,藏经洞出土了诸如彩塑、纺织品、刺绣、书籍及漆木器等众多工艺美术实物,敦煌文书中也有大量与工艺美术相关的工匠、工艺制度、名物等信息。

这些图像、实物、文献反映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面貌和特征,也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不仅可以为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提供新材料、补充新内容,也可为呈现敦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具体化、客观化的成果。

敦煌石窟现存壁画约有五万平米,其营建历时千年,完整地记录了中古时期现实社会不同阶层人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再现了古代器物、家具陈设、服饰、纹样等诸方面设计造型及风格发展变化,反映了中西造物设计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发展,其画面的真实性和强调日常生活细节的特性,都可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图像史料。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我国古代图书馆》练习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我国古代图书馆》练习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我国古代图书馆刘绍义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

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

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

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

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

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

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来丰富皇室藏书。

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

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

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

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

唐代的魏徵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

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取缔了私人藏书。

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

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

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经济情况就是个问题。

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韩愈就曾在自己的诗歌里,提过老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

说明文(打印版)

说明文(打印版)

说明文一、说明文基本知识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二. 阅读技巧(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

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

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1、考查说明对象: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6~18题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

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

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

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

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

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

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

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

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

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

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

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我国古代图书馆阅读附答案

我国古代图书馆阅读附答案

我国古代图书馆阅读附答案 我国古代图书馆刘绍义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

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

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

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

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

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

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来丰富皇室藏书。

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

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

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

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

唐代的魏徵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

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取缔了私人藏书。

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

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

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

我国古代图书馆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国古代图书馆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国古代图书馆刘绍义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

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

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

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

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

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

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来丰富皇室藏书。

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

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

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

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

唐代的魏徵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

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取缔了私人藏书。

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

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

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经济情况就是个问题。

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韩愈就曾在自己的诗歌里,提过老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

《宋史·刘敞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刘敞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刘敞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一、原文阅读答案《宋史·刘敞传》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刘敞的传记文字。

通过对原文的阅读和解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刘敞的生平和事迹。

1. 刘敞是哪个朝代的人?刘敞是宋朝时期的人物,活动在北宋时期,具体地说是活动在宋仁宗年间。

2. 刘敞的背景和家世如何?根据《宋史·刘敞传》的记载,刘敞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家世并不显赫,但他在求学过程中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勤奋的态度。

3. 刘敞在政府中担任过哪些职务?刘敞曾在政府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礼部郎中、尚宝司直、亲仁司使等。

在这些职位上,刘敞展现出了出色的才华和治理能力。

4. 刘敞对宋朝政府有何影响?刘敞在宋朝政府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他在担任尚宝司直时,曾建议减少官员的薪饷以节省开支,并且主张厉行节俭、善用长官等政策。

这些政策对于改善官员廉洁问题和节约财政资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 刘敞的学术成就有哪些?刘敞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对于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都有涉猎。

他在朝廷中经常被征求意见,对于国家重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6. 刘敞晚年的生活如何?根据《宋史·刘敞传》的记载,刘敞晚年过着田园般的生活,远离朝堂政治,专心研究学术和著书立说。

他的晚年生活可谓宁静而充实。

二、译文《宋史·刘敞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刘敞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政治家。

他曾担任过礼部郎中、尚宝司直、亲仁司使等重要职务,并且在政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刘敞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是他在求学过程中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才能和勤奋的态度。

他的学识渊博,对于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

朝廷经常向他征求意见,并且他的意见对于国家重要政策的决策和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刘敞在担任尚宝司直的时候,曾提出减少官员薪饷以节省开支的建议,并且主张厉行节俭、善用长官等政策。

这些政策对于改善官员廉洁问题和财政资金的节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阅读测试题及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阅读测试题及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新疆青少年出版社)阅读测试题一、填空题。

1.《愚公移山》中愚公要移的两座山分别是太行和。

2.“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出自寓言故事。

3.《可笑的南歧人》中,南歧人因为喝了当地的水生了病。

4.《高山流水觅知音》叙述了俞伯牙和的故事。

5.《此地无银三百两》中“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下一句是。

6.“曲调越高雅,唱法就越难,跟他唱的人自然就越少。

”出自寓言故事。

7.模仿美女西施皱眉的丑女叫。

8. 喝酒时,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就害起病来。

出自寓言故事。

9 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是。

10.《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一名。

二、选择题。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 南郭先生是下列哪个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A.季子投师B.刻舟求剑C.滥竽充数D.纪昌学射箭2. “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A.东施效颦 B.邯郸学步 C.刻舟求剑 D.螳螂捕蝉3.《棘刺母猴》中声称能在棘刺尖上雕母猴的人是哪国人? ( )A.郑国B.燕国C.赵国D.卫国4.“节外生枝,故意卖弄,只会弄巧成拙,丧失原有的优势。

”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 A.画龙点睛 B.画蛇添足 C.叶公好龙 D.腾蛇与飞龙5.“朝三暮四”中主人公是谁? ( )A.猴子B.狐狸C.蛇D.兔子6.《黔之驴》中,驴子最后被谁吃掉了? ( )A.狮子B.老虎C.狐狸D.大象7.《买椟还珠》中“椟”是指什么? ( )A.珍珠B.箱子C.包D.盒子8.“比喻借别人的威风吓唬人。

”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A.为虎作伥B.亡羊补牢C.狐假虎威D.骑虎难下9.《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谁? ( )A.公明仪B.张僧繇C.孙叔敖D.宋元君10.“比喻行动与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 )A.自相矛盾B.杞人忧天C.塞翁失马D.南辕北辙三、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真题及答案解析(最新版)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真题及答案解析(最新版)

C.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
例,二者相互结合。

[对应文句] ①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 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 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
③《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 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
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 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 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 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 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 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 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 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 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
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
D.姚【名达解认析为】,:《本别题录考》查《筛七选略并》有整开合创文之中功信,息而的传能统力目。录学解长 期答因此循题没有,重最大关突键破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
选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在这里,尤其要注意 的是,找出命题者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把 文本没有的内容悄悄加进去,)、偷梁换柱(部分改换 文本说法,)、增删内容(把文本内容偷偷减少或增 多,)等。
(6)凑。将意义相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随意拼接 在一起而造成错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 在争议,需要反思。 B.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 论,步步推进论述。 C.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 例,二者相互结合。 D.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 出D【相限【答项点 关制解题强睛 分,析 时加】 析立】 ,因:”论本要果解一审题在。答语慎考整由此,。查 体文题 根分 通中, 据析 读第要 文论 全三抓 本点 文段住 的、 的“题 整论 基而干 体据 础使中 内和 上其“ 容论 ,有对 或证根如原部方据此文分法文强论内的本大证容能具的的进力体担。

《经典常谈》真题精练(选择题)(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知识(考点)梳理+真题演练

《经典常谈》真题精练(选择题)(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知识(考点)梳理+真题演练

专题07 《经典常谈》真题精练(选择题)1.(2023春·贵州·八年级统考期末)《经典常谈》是朱自清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其中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______,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A.《吕氏春秋》B.《四库全书》C.《太平广记》D.《说文解字》【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知识识记。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书中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仓颉造字的传说。

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故选D。

2.(2023春·重庆忠县·八年级统考期末)请你阅读《经典常谈》的前五章,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体史书《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A.许慎是东汉人。

故选A。

3.(2023春·福建福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依据《经典常谈》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寓言”借着神话或历史故事来抒论。

《庄子》多用神话。

B.《诗经》比、兴都是政教的警喻,在诗篇发端的叫做比。

C.《离骚》是屈原放逐时候所作。

“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

D.明代所称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之外,六家都是宋人。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B.有误,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比”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

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的则是人类对各种旧闻新知的好奇心。

以下是《古人去哪里找“热搜”》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欢迎阅读。

《古人去哪里找“热搜”》阅读原文李方恩①拜科技革命所赐,现代人可以运用各种方便的条件去查询各类知识,了解热点所在。

那么,古人没有搜索引擎,如果有类似的需求,该怎么办呢?有办法,他们可以查询类书。

②中国古代的图书大体上分成“经史子集”四类。

其中,经是指儒家经典,史是指史书,子汇集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一些宗教典籍,集收录的则是文学作品。

这种分类方法是从隋朝开始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为很多知识无法装到“经史子集”这个体系中。

于是,类书就逐渐出现了。

③类书类似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工具书,但是它有着自身的特点。

首先,从内容来看,类书广泛搜集了各种书籍,内容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知识,这和今天的百科全书有得一比。

其次,类书只是把各种知识汇聚到一起,不添加任何评论和批注。

最后,从编辑方式来看,类书分门别类地编排了搜集而来的资料,以便于使用者查询。

这三个特点是类书最突出的特点。

④那么,第一部类书是哪一本呢?研究者普遍认为,编订于曹魏年间的《皇览》是我国第一部类书。

《皇览》是魏文帝曹丕召集大臣刘劭、王象等人编辑的,全书分成四十多部,一千多卷,八百多万字。

A 曹丕雅好文章,热爱文学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经常要查询一些典章故事,在治理国家时,他也希望可以学习先贤明君的事迹。

于是,公元220年,他召集了一些名臣儒士,想要编辑这样一部书。

这部书费时三年编成,是严格意义上的类书。

⑤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部价值极高的书,大部分都失传了。

B 到了明朝,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永乐大典》横空出世。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注意,此处没有之一。

⑥《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名臣解缙和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

朱棣告诉他们:“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意思是说,从文字形成以来所有的著作,你们都要把它们分门别类地弄成一部书,不要嫌多。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读书报告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读书报告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读书报告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和《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是两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们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阅读中国古代历史文献。

这两本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是一本概括性的书籍,它将中国古代史籍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正史、别史、编年史、杂史和地方史,然后对每个类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在介绍中,书籍中提到了每种史籍的特点、编写背景、史料价值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史籍,供读者参考。

通过这样的分析和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选择和阅读适合自己的史籍。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则是一本专门介绍如何正确阅读和校勘中国古代史籍的书籍。

在书籍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史籍的常见错误和校勘方法,包括比较法、考证法、辨伪法等多种方法。

同时,书籍还介绍了一些史籍的特殊阅读技巧,如如何处理史籍中的文字错误、如何理解史籍中的地名、人名和官职等等。

通过这些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掌握史籍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史籍中的内容和意义。

总的来说,这两本书籍都对于了解和阅读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们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参考和指导,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史籍,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因此,对于喜欢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读者来说,这两本书籍
是非常值得推荐的。

【初中说明文阅读】“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阅读答案

【初中说明文阅读】“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阅读答案

【初中说明文阅读】“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完成第16-18题。

(共11分)①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最早的文字我们都清楚是甲骨文,记录在动物骨头上,这些龟甲、兽骨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纸张。

但是甲骨与甲骨之间阅读下文,完成第16-18题。

(共11分)① 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

我们都知道,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记录在动物骨骼上。

这些龟壳和动物骨头可以被认为是最早的“纸”。

然而,甲骨文只能堆叠在它们之间,以使文本连续阅读,因此当时没有装订。

包括后来记载在青铜、玉器和陶器上的文字,没有装订形式。

②直到刻在竹片上的简策出现,书籍的装帧艺术才刚刚崭露头角。

简策的使用始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它的盛行阶段应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之间的八百多时间。

现我国已大量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代的简策。

单是一根简的容量不可能记录一篇文章,这时就真正出现装帧。

他们将竹片或木片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又卷成圆筒状,这就是真正意义上最早的书籍。

但由于一本著作文字量很大,往往需要一马车的简策才能装下,由于太过笨重,携带与阅读很不方便。

③ 后来,出现了用丝绸书写的丝绸书籍。

它具有可移植性和可移植性的优点。

丝绸书籍的装订形式包括折叠和卷轴式。

折叠字体写在整条丝绸上,因为很难卷起,所以被折叠和放置;卷轴字写在半宽的丝绸上,然后以一根杆子为轴,将丝绸书从末端到正面卷成一卷丝绸。

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张满足了古人经济及精神生活。

文字从此书写在了纸张上。

纸质书最早的装帧形式是沿袭帛书的,依旧采用卷轴装。

两晋南北朝至五代时期最为流行卷轴装。

存世的敦煌遗书,绝大多数都是卷轴装。

但它的制作手续复杂、麻烦,同时在阅读时需要展卷、收卷,非常不方便,为了避免卷轴装的缺点,卷轴装的形式在唐代后期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经折装。

它是将纸一反一正反复折叠,再将这叠书的前后各加一硬纸,加以保护。

从外形上看,经折装已具备现代书册的形式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书籍》的阅读答案
阅读重在理解,理解了,才能说自己阅读了。

中国古代的书籍①当你手捧装帧精美的现代图书时,你是否知道它们是如何从古代的书籍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②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

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书。

③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人们将整篇作品甚至整部著作刻于石上。

由于刻石的兴起,后代出现了拓(音t à)印技术。

千余年来它一直是一种文献复制技术,拓本成为一种图书类型。

后期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传播知识,而是书法艺术借以流传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

④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⑤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

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

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

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
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

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亦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检”。

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

⑥简牍虽然廉价、制作方便,但笨重不便携带,而且每简容字有限,编简成册的长篇著作一旦散乱,则发生“错简”,再说编连简牍所用的丝带、麻绳、皮带易被磨断,给阅读带来困难,缣帛就应运而生了。

缣(jiān 细绢)帛(bó丝织品的总称)是丝织物,轻软平滑,面幅宽阔,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寡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容易收藏,方便携带,可以弥补简牍的不足。

因此,帛书与简书并存,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

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究其原因,或是产量不够,或是人们思想观念尚未转变。

《北堂书钞》记载了东汉人崔瑗用不起缣帛,以纸抄书送给朋友,特附言致歉:“今送《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

”这一段话反映了当时人们轻纸重帛的观念。

⑧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造纸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纸书的数量与纸张的优越性被人们充分认识。

到两晋南北朝时,纸张已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写本书取代了帛书。

古代写本书用纸,多经过了染
色处理,这主要是为防止虫蛀和腐朽。

敦煌石窟的唐代经卷,保存1000多年以后,尽管有破损,但纸张完好,无虫蛀现象。

⑨我国古代的图书,从简策、卷轴到册页制度形成了固定的版式,它起源于雕版印刷术,活字印本书与写本书,也大多与此相同。

⑩刻书用的木板,一般宽约一尺半,高约7至8寸,上边的空白叫天头,下边的空白叫地脚,一块版所占的面积叫“版面”,版面四周的黑线叫“版框”,也叫“边栏”或“栏线”,简称“线”。

版上的字,是经人手写而后摹刻的,所以各具风格。

宋时刻书的字体,早年多仿欧阳询体,后逐渐流行颜真卿体和柳公权体。

元代赵孟书法盛行,刻书又多仿赵体,这些多属于楷书范围。

在宋版书中有一种整齐方正的字形,可能是出自当时书工之手,后人称之为“宋匠体”,到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横轻竖重的字体,称为“宋体”,实际是仿宋体的变形。

(根据《解放日报》相关资料编写)
17.下列成语,与书籍无关的一项是( ):(3分)
A.才高八斗
B.汗牛充栋
C.连篇累牍
D.罄竹难书
18.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依次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书籍,它们是:甲骨书、、、、。

(5分)
19.第⑦段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分)
20.第⑩段划线句“在宋版书中有一种整齐方正的字形,
可能是出自当时书工之手,后人称之为‘宋匠体’”,句中“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2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4分)
A.拓本的作用不是传播知识,而是书法艺术借以流传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

B.汉字中的“檄”、“榜”、“检”等都与“简策”有关。

C.古代写本书用纸多经过染色处理,是为了美观和防止虫蛀、腐朽。

D.我国古代图书从简策、卷轴到册页制度形成了固定的版式,是起源于雕版印刷术。

参考答案:17. A
18.时间顺序石头书(拓本书、拓本)、简牍书、缣帛书(帛书)、写本书(活字印刷术、纸书)
(光写“时间”不写“顺序”,扣一分,顺序不对总共扣一分。

简牍书写简牍也对,其他没有“书”,均扣一分)
19.举例子具体说明了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的原因(或:具体说明了在纸发明初期,人们轻纸重帛的观念)
(“具体说明”一分,时间一分,内容一分)
20.不能,因为不能确认宋版书的字体是否出自当时书工之手,只是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一分,词义一分,句义一分,准确性一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