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三首古诗包括《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忆江南》、《牧童》),下面是这些古诗的内容和简单介绍:
1. 《浪淘沙(其一)》: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诗,用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描绘黄河雄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忆江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深深怀念和无限向往。

3. 《牧童》:这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放牛的孩子的自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来台
。。
示 儿 (1210年,陆游85岁)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己亥”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
龚自珍是清代著名学者、诗人。龚自珍很有才华,但 他 考 取功名的道路 却 非常坎坷, 他 屡试不第,直到道光九年第六次 参加会试才中贡士,然后参加殿试成为进士。那一年他37岁了 。之后他担任了礼部主事等一些 并 不重要的官职。龚自珍虽任 小官,仍多次上书,指出当时官场上的问题,但都未被朝廷采 纳,反为同僚所恨。1839年,他47岁那一年,也就是鸦片战争 爆发的前一年,龚自珍请辞回到南方老家。他 在 给朋友的信里 说 “ 我这心里头有事 ” 。于是,他拿笔在账本上写诗,写好后 就团成纸 团 扔在兜里。大半年后,他数了数纸团,一共有315 个 ,也就是315首诗。这就是《己亥杂诗》的由来,这些诗主要是 “提意见”。两年后龚自珍病逝。
年天
。。
1192年 陆游67岁
1193年 陆游68岁
夜僵 。此胡关当
阑卧
生未河年
卧孤
谁灭梦万
听 风 吹 雨 , 铁 马 冰 河 入
村 不 自 哀 , 尚 思 为 国 戍
十 一 月 四 日 风 雨 大 作
料,断里
,鬓何觅
心先处封 在秋?侯诉 天,尘,衷 山泪暗匹情
,空旧马
身流貂戍
老。裘梁

。州
梦轮


!
1186年 陆游61岁
1192年 陆游67岁
出塞楼早
师上船岁
一长夜那
表城雪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古诗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古诗三首

钟京
山口 只瓜 隔洲 数一 重水 山间 。,
95公里
37公里
钟京 山口 只瓜 隔洲 数一 重水 山间 。,
明春 月风 何又 时绿 照江 我南 还岸 。,
明春
月风
何又
时 照
绿
我江
还南
。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春 月风 何又 时绿 照江 我南 还岸 。,
明春钟京 月风山口 何又只瓜泊 时绿隔洲船 照江数一瓜 我南重水洲 还岸山间 。,。, 宋


古 诗 词
三 首
含出立的 思任志文 乡宰于学王 之相国家安 情途家,石 的经改诗, 诗瓜革人北 篇洲。,宋 。时他政时
写第治期 下二家著 饱次,名
明春钟京 月风山口 何又只瓜泊 时绿隔洲船 照江数一瓜 我南重水洲 还岸山间 。,。, 宋
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石
明春钟京 月风山口 何又只瓜泊 时绿隔洲船 照江数一瓜 我南重水洲 还岸山间 。,。, 宋
古 诗 词
三 首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行即兴 唐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王 安 石
行复欲洛
人恐作阳
临匆家城秋
发匆书里思
又说意见 唐
开不万秋
封尽重风
张 籍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包括《从军行》、《塞下曲》、《月夜忆舍弟》三首诗,以下是它们的原文:
1.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以上为三首诗的原文,如需理解或赏析,可以查阅教辅或古诗书籍。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去世,深知一切都将化为虚无。

-“但悲不见九州同”,是诗人最大的悲哀,即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

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渴望南宋军队能够收复失地,统一中原。

-“家祭无忘告乃翁”,嘱咐儿子在祭祀时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解析:- “山外青山楼外楼”,描绘了临安城的繁华景象,重重青山,层层楼阁。

-“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对统治者在西湖边纵情声色、不思收复失地提出质问,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游人”在这里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直把杭州作汴州”,辛辣地讽刺了南宋统治者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不思进取。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解析:-“九州生气恃风雷”,意思是只有依靠疾风迅雷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表现了诗人对变革的强烈渴望。

-“万马齐喑究可哀”,描绘了当时社会死气沉沉的局面,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实在是令人悲哀。

反映了清朝末年思想被禁锢、人才被压抑的状况。

- “我劝天公重抖擞”,诗人呼吁上天重新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降人才”,希望上天能打破常规,降下各种人才,以改变国家的现状。

体现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生字组词
仞:rèn(千仞、五千仞、山高千仞)
岳:yuè(东岳、五岳、岳父)
摩:mó(摩擦、摩天楼、摩拳擦掌)
遗:yí(遗书、遗忘、遗憾)
涕:tì(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ū(巫婆、巫师、巫峡)
蓟:jì(蓟北、山蓟、蓟县)
襄:xiāng(襄阳、襄办、襄理)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导语】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以下是wo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从军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五下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下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下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下第九课《古诗三首》中包括《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古诗。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表达了将士不畏艰苦、誓死卫国的豪情壮志。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描述了送别元二出使安西的场景,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描述了秋夜将晓时分,诗人出门迎凉所看到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感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还有疑问,建议查阅教材原文或询问语文老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导语】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样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期,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以下是作者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浏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参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_________①[参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形和战士的生活。

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城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译文】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斗争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故乡。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交。

注释_________①[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邻近。

②[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位于渭水北岸。

③[浥]湿润,沾湿。

④[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译文】渭城清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分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_________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 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 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诗词基本信息1.《示儿》: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

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面临着金兵的入侵和国土的沦丧。

2.《题临安邸》:作者是南宋诗人林升。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在临安(今杭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3.《己亥杂诗》:作者是清代诗人龚自珍。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龚自珍主张改革变法。

二、诗词内容理解1.《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字面意思明确表达了诗人临终时的遗憾,隐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和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临终之际仍牵挂着国家的统一。

作者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2.《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描绘了临安城的繁华景象,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湖边歌舞升平,不知何时才能停止。

字面意思展现了临安的热闹繁华,隐含着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批判。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温暖的风把游人吹得如痴如醉,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这句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忘记了国仇家恨。

●主旨: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堕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3.《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字面意思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沉闷局面的不满,隐含着对变革的渴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
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
第1 页共8 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译文】空旷的山中阵雨过后,傍晚的天气显出秋日的清凉。

明亮的月光在松间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

竹林里传来笑语,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溪流中莲叶抖动,是小渔船随波漂荡。

任凭那春天的花草凋谢吧,这山中的秋色已足够让我留下来慢慢欣赏。

【赏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闲淡清雅著称,但他很少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是在其中包含着对佛理的体悟、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这首《山居秋暝》便是个例子。

首联交代时间——秋天傍晚,地点——空山,天气——雨后。

一个“新”字,立刻给人以万象如洗的感觉,使得山中的一切景物都显得清新明朗;而一个“秋”字,则既点明了季节,又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秋风过耳,阵阵清凉。

中间两联写景,但各有侧重,“明月”一联是物,以无心之物的清幽,比喻自己志向的高洁:“竹喧”一联是人,以有情之人的闲散,反衬世俗生活的浮杂。

环绕自己住所的,是清幽的明月和清泉;陪伴自己生活的,是无拘无束的浣女和渔翁——这环境是多么的优雅可亲!而相比起来,那官场与俗世又是多么的污浊可厌!寓情于景,情景俱佳,是这四句成为名句的原因。

“竹喧”两句尤其构思巧妙,合情合理:浣女和渔舟被竹林和莲叶遮蔽住了,是要先听到竹林中的喧闹,先看到莲叶的摆动,才会发现浣女和渔舟的呀!诗人本来就精研佛理、洁身自好,如此良辰美景,怎能不让他产生“山中”比“朝中”好、如入桃花源中的感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原文说的是山中险恶,劝王孙赶紧归来,此处则反用其意,意指任凭春芳凋尽,王孙也可久留。

尾联对《招隐士》的翻用,是顺理成章的。

这是在官场沉浮数十年、经历安史之乱打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声,它为这首意境旷远的作品画上了一个情真意切的句号。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5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

5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中古诗
1. 《泊秦淮》
- 作者:杜牧(唐)
- 原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蝉》
- 作者:虞世南(唐)
- 原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 《乞巧》
- 作者:林杰(唐)
- 原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 《题西林壁》
- 作者:苏轼(宋)
- 原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观书有感》(其一)
- 作者:朱熹(宋)
- 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 《暮江吟》
- 作者:白居易(唐)
- 原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7. 《从军行》(其四)
- 作者:王昌龄(唐)
- 原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 《秋思》
- 作者:张籍(唐)
- 原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 《长相思》
- 作者:纳兰性德(清)
- 原诗: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
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0. 《渔歌子》
- 作者:张志和(唐)
- 原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是《古诗三首》。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诗意:
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俯瞰远方的壮丽景色。

通过抒发对美景的赞叹,诗意表达了人们对壮丽自然景观的向往和追求。

2. 《静夜思》(作者:李白):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的家乡和亲朋好友。

诗中表达了对亲情、怀旧之情和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3.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眺望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通过描写瀑布的奔腾、声势恢宏以及自然景观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英雄壮丽情景的向往之情。

这三首古诗都通过鲜明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家乡和亲情的深深思念和赞美之情。

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对自然万物的感悟。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1.《泊船瓜洲》1.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解释: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仅仅被几重山峦阻隔。

这里描述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距离家乡并不遥远,但在心理上却感觉有一定的距离。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温柔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绿” 字用得极为精妙,形象地表现了春天到来后江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归乡的渴望。

2.《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解释: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在洛阳城里面,秋风吹起,诗人想要写一封家书,心中的思绪万千。

秋风是秋天的象征,往往能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诗人看到秋风,便涌起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想要通过家书来传达自己的情感,而“意万重”则体现了这种情感的深厚和复杂。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又担心匆忙之间没有把想说的话都写清楚,在送信的人即将出发的时候,又把信打开检查。

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他对家乡亲人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家书的重视,害怕遗漏了任何重要的信息。

3.《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解释: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将士们翻山越岭,趟过河水,一路向榆关(山海关)的方向前进。

夜晚宿营时,只见无数的营帐中都亮着灯火。

这几句描绘了将士们行军的艰难和辛苦,以及夜晚宿营时的壮观场景,同时也暗示了他们离家越来越远。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外面的风声不断,雪也下个不停,嘈杂的声音把思乡的心都搅碎了,让人难以入眠。

在故乡可没有这样的声音。

这里通过对风雪声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将士们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与故乡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强化了这种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是写给⼉⼦的临终遗⾔,《题临安邸》是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醉⽣梦死,不思收复失地的。

《⼰亥杂诗》是希望统治者不拘⼀格启⽤⼈才。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课《古诗三⾸》课⽂原⽂ ⽰⼉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家祭⽆忘告乃翁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给⼉⼦看。

这⾸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亲。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外青⼭楼外楼, 西湖歌舞⼏时休? 暖风熏得游⼈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 [清]龚⾃珍 九州⽣⽓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格降⼈材。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珍在已亥年(1839年)写的⼀组诗,共315⾸。

这⾥选的是其中⼀⾸。

②[⽣⽓]指朝⽓蓬勃的局⾯。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声。

⽐喻⼈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课《古诗三⾸》知识点 ⽰⼉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家祭⽆忘告乃翁。

主题: 《⽰⼉》是诗⼈临终前写给⼉⼦的⼀⾸诗,诗⼈痛惜⾃⼰⽆法亲眼看到国家统⼀,希望⼉⼦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好消息告诉⾃⼰,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的爱国情怀。

[注解] ①⽰⼉:给⼉⼦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亲。

鉴赏: ①⼈死之后万事皆空,诗⼈早已将个⼈⽣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

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三首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感和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中收录了三首古诗,分别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春晓》和《渔家傲·秋思》,这三首诗分别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对生活情感的抒发,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哲学和情感态度。

接下来将逐一分析这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热情和深厚的感情,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脆弱。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易逝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离别的伤感之情。

古原草象征着生命和坚韧,它们生存在原野上,繁荣绚丽,但在一年之内却要经历四季的更迭,生生死死,枯荣轮回。

诗人通过古原草的形象,反映了人的生老病死,表现了对时光流逝和离别命运的深切思考。

二、《春晓》《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以春天的清晨为背景,描绘了大自然在清晨醒来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通过描绘细雨、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勃发,这些细节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清新与美好,也浸润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期盼和憧憬,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三、《渔家傲·秋思》《渔家傲·秋思》是宋代词人范仲淹的作品。

词人在这首词中以“渔家傲”自比,表现了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荒凉孤寂的感叹。

词中“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风前更著樯梢”通过描绘秋天的江景和渔家的生活,展现了一种追求自由、超然物外的意境,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浮世沧桑的感叹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然境界和逍遥自在的心境。

以上三首古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境遇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向往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古诗词三首(人教版demo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二、所在班级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五年级的学生还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虽然很多学生还是仅限于语文课文中学到的。

课后安排拓展思乡的诗。

对于古诗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困难,若只要让孩子们会诵读,那非常简单,而困难就在于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入诗歌本身的意境之中。

诗词的学习离不开有效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内容分析乡愁寄托着游子的心声,从古至今,许多诗人文者借用不同素材,抒怀着自己的思绪。

要学习古诗,需走进诗人,把心放到诗文中,设身处地去读去想,有感情的诵读,才能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同时,学习古诗,还要在学习完以后,拓展开去,学习此类相关的其它诗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5、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6、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7、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五、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出学习目标:1、谈话: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到过或没到过)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生:好!师:我们要游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

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而“京口”这灵秀之地,诗人们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泊船瓜洲》---王安石,生读题。

(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因为“泊”字是多音字)师: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边游览边欣赏古诗的时候了。

3、同学们,你们喜欢“瓜洲”的风景吗?你们喜欢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千古绝唱的诗吗?生:喜欢。

师:看看课文中的图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先去读一读这首名诗吧。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学习成果(一)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

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中的间、重、还三字的读音”。

3、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指名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

师:读后,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4、指名回答。

生:我觉得诗写得很好,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二)1、重点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诗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生:“绿”。

师:为什么?生:用“绿”字最能表现出勃勃生机的春天。

师:王安石在写这句时也许不是一下子就想到用“绿”字,他也许在推敲着,大家想一想,王安石可能会用到哪些字眼呢?生1:“到”生2:“入”生3:“吹”生4:“满”生5:“来”生6:“戏”师:大家读读,比较一下,效果相同吗?生:不同师:用“绿”最好,老师也同意。

这“绿”在诗句应如何解释?生:“吹绿了”师:“绿”字原来是形容词,在这里变成了什么词?生:动词2、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指导把“绿”字读好。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生: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师:那就和你的小组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小组之间互读、练说。

5、小组代表发言。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全班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奇丽风光。

这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10、是呀,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13、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三、激发知识冲突: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3、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4、引导学生从“一水间” “只隔数重山” “又” “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指名答)5、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知识1、“每逢佳节倍思亲”,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思念呀!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吧!2、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诗人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3、同学们,你们继续说说有关思乡的诗词吧!第二课时一、提出学习目标(一)质疑1、齐诵读《泊船瓜洲》。

2、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二)自读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小组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

(指数名答)二、展示学习成果(一)朗读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齐读)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

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背诵1、学生任选一首诗进行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

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

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三)书写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五感情升华三、激发知识冲突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

再收集一首填在末尾。

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

(整理表格如下)四、拓展延伸知识1、说说课外的思乡的诗词2、说说王安石的其他诗词作业设计: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5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进京春意浓追问明月何时还《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意万重《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倾诉心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