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解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解读

第9课《古诗三首》解读从军行[唐]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有苍凉、辽阔的景象。

后两句表现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朗读风格是气势宏伟,豪迈。

作者简介: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其诗以七绝见长,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注释:【青海】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金甲】金属制的铠甲,战衣。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穿】磨破。

【破】击败,打败。

【长云】层层浓云。

翻译: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分析: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特点: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

作用:通过辽阔、荒凉的环境描写,反衬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写景,描绘边塞艰苦、悲凉的环境,并借以反衬将士的意志坚定。

“暗”体现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对故土和家乡亲人的思念。

后两句抒情,写战争的持久、激烈,金甲磨穿。

抒发了戍边将士卫国守疆,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敌手。

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根本不思进取,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

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怎能不痛哭流泪、痛断肝肠呢?朗读基调:悲凉、悲伤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课文朗读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三首古诗包括《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忆江南》、《牧童》),下面是这些古诗的内容和简单介绍:
1. 《浪淘沙(其一)》: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诗,用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描绘黄河雄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忆江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深深怀念和无限向往。

3. 《牧童》:这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放牛的孩子的自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内容全部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内容全部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内容一、《古诗三首》《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二、《祖父的园子》本文回忆了作者在祖父园子里快乐玩耍的情景。

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时的乐园,在园子里玩耍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我”永远也忘不了。

三、《月是故乡明》作者季羡林,通过回忆儿时对故乡的月亮的感受和离乡后对月亮的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思念。

四、《语文园地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五、《梅花魂》本文回忆了作者与外祖父一起在国外生活的一些往事,讲述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以及他深切的爱国之情。

六、《月夜忆舍弟》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历尽沧桑,饱受战乱之苦,他写下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七、《桂花雨》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回忆家乡摇桂花和桂花雨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对家乡桂花的深深怀念之情。

文章中还描述了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和童年的美好回忆。

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童年时光的留恋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课文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包括《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全文如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全文如下:
稚童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晚》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雷震。

全文如下: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1. 《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描绘了牧童在广阔的原野上放牧,吹笛嬉戏,饱餐之后躺在月光下悠然自得的情景。

2.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两个小童收起竹篙,停下船桨,张开了伞,诗人由此产生了疑问,并进行了猜测:这两个小童大概是想借助风的力量,让船前进吧!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3.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五年级(下册)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均为七言。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1. 王昌龄的《从军行》;2. 陆游的《秋日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堂笔记】1.第一首诗《从军行》的作者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

他的七绝诗写得非常好,与李白齐名,人称“七绝圣手”。

“从军行"属于乐府曲名,“从军”就是参军的意思,其内容一般都是写边塞风光、戊边生活或战斗情况。

2.第二首诗《秋日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一生立志扫除胡尘,恢复故土,却屡遭排挤和打压,先后被罢官三次。

他是一位十分高产的诗人,现存诗近万首。

3.第三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善于通过诗作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因此他的诗也被后人称为“诗史”。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末期,颠沛流离的杜甫听闻朝廷收复失地后高兴极了,满怀激动和喜悦写下了这首诗,所以这首诗也被人们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4.《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全诗的意思是: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前两句中的“三万里”和“五千仞”是虚数,分别形容黄河很长和泰山很高。

作者运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故土山河的壮美。

后两句中“遗民”指生活在沦陷区的宋朝老百姓,“胡尘”指金朝统治地区的沙尘暴,暗指金朝的暴政。

全诗的意思是: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碰到了青天。

中原人们在胡人的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北伐,盼望了一年又一年。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古诗三首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课堂笔记如下:第一首:《登鹳雀楼》1. 作者:唐代诗人王之涣2. 诗歌描写的是作者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景物包括群山、滔滔黄河水和县城的建筑等。

3. 诗歌尾声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感。

第二首:《静夜思》1. 作者:唐代诗人李白2. 诗歌描写了作者在深夜时对故乡的思念。

3. 诗歌末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怀深切而长久。

第三首:《悯农》1. 作者:唐代著名历史人物李绅2. 诗歌描写的是农民在辛苦劳作中的艰难困苦和富贵人们的冷漠。

3. 诗歌末句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命的尊重和对农业的重视。

以上是古诗三首的简介和主要内容,老师还对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法进行了详细解析。

登鹳雀楼的描写堪称雄奇壮丽,将大自然的伟大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使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其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描写,不仅表现了黄河的辽阔和城市的孤独,还反映了作者心灵的孤独和追求,给人以深刻的感触。

静夜思是一首极具个人色彩的抒情诗,表达了作者远离故乡怀念家乡的情感。

李白通过连续并列的景物,如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营造出静谧、感性的意境,使读者深入感受到作者孤独、思乡的情感,引起读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悯农诗歌通过描写农民艰辛的劳动和富贵人物的冷漠,反映了社会现实的不公与残酷。

最后一句“谁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蕴含深刻的道理,表明农民作为社会基础和中坚力量的尊严和价值,在社会生产和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

古诗三首为我们展现了唐代的诗歌艺术和思想境界,具有很高的文学和价值意义。

读完这三首诗歌,我们更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刻。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重视文学艺术的修养,铭记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包括《从军行》、《塞下曲》、《月夜忆舍弟》三首诗,以下是它们的原文:
1.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以上为三首诗的原文,如需理解或赏析,可以查阅教辅或古诗书籍。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生字组词
仞:rèn(千仞、五千仞、山高千仞)
岳:yuè(东岳、五岳、岳父)
摩:mó(摩擦、摩天楼、摩拳擦掌)
遗:yí(遗书、遗忘、遗憾)
涕:tì(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ū(巫婆、巫师、巫峡)
蓟:jì(蓟北、山蓟、蓟县)
襄:xiāng(襄阳、襄办、襄理)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导语】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以下是wo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从军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及《清平乐·村居》。

WTT为五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原文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注释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①[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①·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egrave;。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老翁、老妇。

⑥亡赖:同“无赖”,“亡”读w&uacute;,这里指顽皮、淘气。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理解一、《牧童》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提示: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提示: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二、《舟过安仁》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提示: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 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 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 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新知导入
四时田园杂兴
自读课文
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新知讲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
描写了农村的孩子们在茂盛的桑树荫下 雪种瓜的情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新知讲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树荫下,几个孩子挖 坑、播种、填土、浇水,干得有模有样, 不亦乐乎。
句意: 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
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钲 。
新知讲解
解词语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玻璃:指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 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磬: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新知讲解
明诗意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句意: 敲的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
新知讲解
xìng 兴致 《四时田园杂兴》
“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 “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 了很多的感想。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新知讲解
解词语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新知讲解
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 把它给敲碎了。
新知讲解
《稚子弄冰》一诗生动地描写了天真稚气的小孩子“玩 冰”的场景,表现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
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高耸入云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 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
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 实 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快要天亮。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3[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4[摩天]碰到天。
5[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6[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涕:ti(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u(巫婆、巫师、巫峡)
蓟:ji(蓟北、山蓟、蓟县)
襄:xiang(襄阳、襄办、襄理)
多音字
裳:chang(裳裳者华)、shang(衣裳)
遗:yi(遗民)、wei(遗赠)
问题归纳
1.《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 情?
(1)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 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 可以看到玉门关。
7[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 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_________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城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译文】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_________①[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②[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位于渭水北岸。

③[浥]湿润,沾湿。

④[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_________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知识点生字组词仞:rèn(千仞、五千仞、山高千仞)岳:yuè(东岳、五岳、岳父)摩:mó(摩擦、摩天楼、摩拳擦掌)遗:yí(遗书、遗忘、遗憾)涕:tì(鼻涕、涕泪、痛苦鼻涕)巫:wū(巫婆、巫师、巫峡)蓟:jì(蓟北、山蓟、蓟县)襄:xiāng(襄阳、襄办、襄理)多音字裳:cháng(裳裳者华)、shang(衣裳)遗:yí(遗民)、wèi(遗赠)问题归纳1.《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1)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古诗三首》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九课,共收录了三首唐代诗歌:“登高”,“登鹳雀楼”,“过故人庄”。

本课主要介绍了这三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写作的形式、意境等。

同时,本课还讲解了相关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及常见句型等知识点。

这三首古诗均是唐代文学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分别聚焦于这三首古诗,并全方位地介绍它们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一、《登高》《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诗歌。

它描绘了登高望远的美妙感受,表达出作者的豁然开朗之意。

同时,这首诗还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朴实、含蓄、有味。

首先,从语言表达上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朴实,对景物的描写简练明了,使用了不少具有音韵美的语言,如“寥廓”、“穹庐”、“崎岖”等。

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自然真挚,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唯美情感。

其次,在本课中要重点学习的是这首诗的修辞手法和常见句型。

首先,王之涣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繁华的城市比作“烟花三月下扬州”,在想象中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热闹、喧嚣的城市场景。

其次,王之涣还使用了对称的表现手法,将“天苍茫、”地茫茫”与“人生难、雁阵横”紧密对立,产生了一种极为优美的韵律感。

二、《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广播东南走廊上最高的建筑物鹳雀楼为写照,在记录登楼的过程中表达了登高远望的美好感受,展示了王之涣境界高远,气息优雅的艺术风格,是唐代文学成就的代表之一。

首先,王之涣在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处,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

开篇的“白日依山尽”与结尾的“黄河入海流”相呼应,形成了一种连绵不断的美感。

其次,在表达王之涣升迁的经历和对时局的思考上,他用对仗的表现手法来衬托出最高境界的艺术境界。

王之涣还用了夸张的手法来点缀他的语言,如“鲸吞盈虚”,“潜龙勿用”,恰到好处地将登楼的所见所闻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左右突显出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
如何朗读《四时田园杂兴》 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时,前两句可 以语速稍快些,表现出乡村耕种劳作的繁忙景象;后两 句可以语速稍缓,读“学种瓜”时语调微微上扬,表现出 乡村孩子的天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 确、读流利。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结 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白天 在田间除草 把麻搓成线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农事繁忙,热爱劳动
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诗意:白天在田间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把麻搓成线,村 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前两句描写了什么场面?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步:学字词
zhòu
昼夜
zhì
稚子
yún
gòng
耘田 供品

寒漪
摘桃子
昼耘 供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 . 陂塘(pō bēi) √ . 耘田(yún gēng) √ . 玉磬(qìn qìng)
√ . 涟漪(yī qí) √ . 稚子(zì zhì) . √ 供耕织(ɡònɡ ɡōnɡ)
弄冰 提着冰块玩耍
解题:幼稚、天真的孩子以冰做玩具玩耍。
早晨从金属盆里 幼小的孩子 把冰取出来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弄冰乐趣,体现喜爱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诗意: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块取出来,用彩 丝穿起来当银钲来敲。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课文原文及赏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课文原文及赏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课文原文及赏析
《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1.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 四时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赏析
这三首古诗均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生活,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游园不值》一诗,诗人以游园未遂为题材,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盎然的情趣。

诗人用苍苔、柴扉、红杏等意象,描绘了一个恬静而充满生机的春日景象,而“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

《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描绘了春天农村的景色和儿童的天真活泼。

篱笆、小径、落花、黄蝶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农村画卷。

而儿童追逐黄蝶的情景,更是充满了童真童趣。

《四时田园杂兴》一诗,则表现了农村四季的风光和农民的劳动生活。

金黄的梅子、肥硕的杏子、雪白的麦花、稀疏的菜花等意象,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农村图景。

而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情景,也展示了农民辛勤劳动的精神风貌。

这三首古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朝代】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译文: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译文: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时鸣春涧中。

译文: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朝代】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
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译文: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译文: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者】陆游【朝代】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
译文: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译文: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译文: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从诗中哪个词可以体会到绿草的 繁茂,感受到牧童的快活? 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 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 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 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 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看出来的?
• 悠闲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挂、疲倦。 • 一个“弄”,一个“卧”。
兴四大家” 之一。 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
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
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 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 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安仁: 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请你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 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 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 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 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 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杰出的诗
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 “中
•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 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 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 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 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 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 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弄: 逗弄。
蓑衣: 棕或草编的外衣。
用来遮风挡雨。
诗句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 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 天空中的明月。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 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 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 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 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 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诗人 心灵世界的一种追。
屋檐又低又小,茅舍小。小溪潺潺, 岸上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草屋里有 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 相逗趣、取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 发苍苍老两口。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 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 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 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 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辛弃疾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
稼轩。其词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
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 相媚好,白 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词句解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 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 船前进啊!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 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 了什么?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 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 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 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 许多美好的事。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 古诗词三首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人。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
家,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曾当过地方官吏。后来
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看图,你感到了什么? (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 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 好感受。)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 (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 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 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 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张、使风”表现出两个孩子的 淘气、可爱和天真。
舟过安仁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 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 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 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 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 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 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舟过安仁》是 宋 代诗人杨万里的 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 的 所见 ,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 所悟 。 我们还学过他写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 小池 》 。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词和词牌
•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 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 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 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 牌。
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
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这里写大儿子和中 儿子的勤劳,是为了为 下一句,小儿子的天真、 活泼的形象埋下伏笔。)
小结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刻画了一幅 清新奇妙的乡村农家素描图,表现了农家 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 表达了词人轻松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 的欣赏。
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词牌名, 茅檐: 茅屋的屋檐。 吴音: 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 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相媚好: 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 老翁、老妇。 亡赖: 同 “无赖”,“亡” ,这里指顽皮、淘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