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初三的时候我们会开始接触化学这门新课程,在第二单元我们将会学习空气的化学性质,这个单元的内容是考试的必考点,我们一定要掌控好。

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的内容,欢迎浏览,内容仅供参考!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第一节空气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整体积的 1/5 的结论。

实验中触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 2HgO 和2HgO 2Hg+O2 ↑ 。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1、【实验原理】 4P+5O2 2P2O52、【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3、【实验步骤】① 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刻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 放热; 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整体积的 1/5 。

5、【实验结论】① 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整体积的 1/5 。

6、【注意事项】(1)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取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7)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化学是科学的一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过程。

在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实验技能以及一些常见化学反应。

第二章是化学九年级课程的重要部分,涵盖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知识点,并通过举例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在化学中,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由相同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原子结合而成的物质。

我们身边的许多物质都是化合物,比如水(H2O)和二氧化碳(CO2)。

这些物质的组成元素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节: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原子是所有物质的最小单位,由一个原子核和围绕核心的电子云构成。

每个类型的原子有特定的原子序数,代表元素的属性。

当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在一起时,它们形成了分子。

分子可以是相同类型的原子(例如氧气,由两个氧原子组成),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原子(例如水,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

第三节: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于描述化学反应的过程。

它由反应物、产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反应物是发生反应的起始物质,而产物则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质。

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条件可以包括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等。

例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是2H2 + O2 → 2H2O。

在这个方程式中,2H2和O2是反应物,2H2O是产物。

第四节:化学式和化学计量化学式用于表示化合物和分子的组成。

它由元素符号和下标组成,表示不同类型的原子数量。

例如,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CO2,其中C表示碳,O表示氧。

化学计量是指确定一种物质中各个原子或离子的相对数量。

化学计量可以通过实验确定,也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推导。

例如,二氧化碳中碳和氧的相对数量为1:2。

第五节: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正离子是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负离子则是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

离子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原子间的电荷转移。

例如,氯原子(Cl)接受一个电子后成为氯离子(Cl-)。

初三化学知识第二章总结

初三化学知识第二章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1.最早由拉瓦锡通过实验测出空气中含有N2和O2。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利用某些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不生成气体),从而使容器内压强减小,使水进入容器中。

测得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注意:用来反应的物质必须是在空气中就能燃烧且没有气体生成的物质(如红磷可以,但铁、硫、炭不能作为此实验的反应物);所用来反应的物质必须足量,使容器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装置的气密性必须良好。

红磷熄灭并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瓶内温度很高,压强很大,使进入的水偏少。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例如,空气、海水、合金煤、石油、天然气等。

混合物不具有固定性质,各成分保持各自原有的化学性质。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属于纯净物。

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例如N2、O2、CO2。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及用途:1)氧气:无色无味,化学性质活泼。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炼铁炼钢、化工成产、宇宙航行。

2)氮气:氮气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支持燃烧。

用于制作硝酸和化肥、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用氮做保护气,灯泡中充满氮气延长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防腐)、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下显示超导性等。

3)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又叫惰性气体。

由于它们由惰性,因此常用作保护气(例如: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内充稀有气体使其耐用);由于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多种用途的电光源(例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

氦可以制成“人工空气”以防“潜水病”。

5.空气的污染和防治课题二 氧气1.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化后成为淡蓝色液体,固化后成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初三化学第二章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章总结

氧气的性质一.存在空气中21% 氮气79% (体积分数)二.物理性质:1氧气不易溶于水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三.化学性质:缓慢氧化:(理解)动植物呼吸作用、铁生锈、食物腐烂、白磷自燃剧烈氧化:1、木炭(碳)+氧气→二氧化碳(发出白光)2、铁丝+氧气→四氧化碳(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3、蜡烛+氧气→水+二氧化碳(火焰明亮,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雾生成)4、硫+氧气→二氧化硫(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有刺激气味的气体)共同的现象:剧烈燃烧,放出热量氧气的制取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法:1、药品:高锰酸钾2、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固体)(固体)(固体)(气体)过氧化氢→水+氧气3、装置——4、收集方法:排水法(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5、验满方法:排水法:导管口有气泡均匀放出后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立即复燃。

6、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催化剂的特点:“一变”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两不变”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

二氧化碳的性质一、物理性质:能溶于水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固体称为“干冰”二、化学性质:1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 与水反应,二氧化碳+水→碳酸(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碳酸(不稳定)→二氧化碳+水(紫色石蕊试液由红变紫)3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用来检验二氧化碳)三、用途:液态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器固态二氧化碳用做舞台云雾、人工降雨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室制法:1、药品:碳酸钙(大理石)稀盐酸不能用稀硫酸(阻挡碳酸钙进行反应所以不可以使用稀硫酸)2、原理: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3、装置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5、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平放于集气瓶口,看火柴是否立即熄灭6、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分解反应(概念)高锰酸钾制氧气、双氧水制氧气铜绿受热分解、碳酸受热分解化合反应:(概念)木炭燃烧、红磷燃烧、铁丝燃烧、硫燃烧、二氧化碳与水P44 1、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燃着的火柴熄灭-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检查装置气密性:双手握紧试管,观察伸入水中的导管出口处是否有气泡产生,放手后出口处产生一段水柱。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空气1、空气的成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N₂)占78%、氧气(O₂)占 21%、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占 094%、二氧化碳(CO₂)占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实验装置:如集气瓶、燃烧匙、导管、止水夹、烧杯等。

(3)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五等份;③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④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⑤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1/5 。

(5)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

(6)注意事项:①红磷要足量,以保证完全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②装置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③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④不能用木炭、硫粉等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硫粉燃烧生成的是气体,会弥补消耗氧气的体积,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3、空气的用途(1)氧气:供给呼吸(如医疗急救、潜水等)和支持燃烧(如炼钢、气焊等)。

(2)氮气:用作保护气(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制氮肥、液氮用于冷冻麻醉等。

(3)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电光源(如霓虹灯)等。

4、空气的污染与防治(1)空气污染物:主要有有害气体(一氧化碳 CO、二氧化硫SO₂、二氧化氮 NO₂)和烟尘。

(2)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等。

(3)防治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等。

二、氧气1、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初三化学第2章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2章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2章知识点学习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就是记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16中考化学实验知识点。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第2章知识点(一)1.氧气在自然界的循环产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燃料的燃烧,缓慢氧化作用2.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A.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当温度下降,氧气可以转变为淡蓝色的液氧,甚至淡蓝色的固态氧。

B.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氧气能够用排水法收集;C. 在标准状态下,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所以氧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注意:选择排水法和排空气法的原则排水法的条件:1)不易溶于水2)不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排空气法的条件:1)气体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有一定的差值,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选择向上排空气法,若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则选用向下排空气法2)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3)无毒若气体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时,我们从制得气体的纯度考虑,一般选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主要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和助燃性A.氧气与木炭燃烧现象:在空气中被点燃,发出红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便混浊的气体;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便混浊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碳(C)+氧气(O2) 二氧化碳(CO2)注意:我们在做木炭在氧气集气瓶中燃烧实验时,要注意将燃烧匙由上往下慢慢移动,为了使木炭能与氧气充分接触,使反应完全。

B.氧气与铁丝反应现象:在空气中,铁丝不能被点燃;在氧气中,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氧气(O2) 四氧化三铁(Fe3O4)注意:a. 在反应之前,必须在集气瓶底部留有少量的水或者细沙,目的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b. 燃烧之前,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目的是为了使空气与铁丝充分接触,容易聚热c. 将铁丝绕在火柴上的目的是引燃铁丝,使铁丝较快提高温度d. 当火柴的火焰接近铁丝时,将铁丝慢慢伸入集气瓶,否则木柴燃烧会消耗大量氧气使实验失败C.氧气与蜡烛反应现象:在空气中,蜡烛被点燃产生黄白色火焰,有少量的黑烟产生;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剧烈燃烧,并且产生白色火焰,在集气瓶壁上出现水珠,没有烟,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二单元《认识空气、保护空气》知识点2. 1空气的成分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育_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氮气:惰性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四、•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矶(CuS04 5H2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2.2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3 )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废气除尘处理,煤炭综合利用,减少直接以煤为原料,开发新能源, 植树种草等(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2.3构成物质的微粒一、概述微观的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初中化学第二章知识点.doc

初中化学第二章知识点.doc

初中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初中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梳理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7)氢硫酸:H2S(8)熟石灰、消石灰:Ca(OH)2(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10)纯碱:Na2CO3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也叫小苏打)(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14)甲醇:CH3OH有毒、失明、死亡(15)酒精、乙醇:C2H5OH(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17)氨气:NH3(碱性气体)(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KClO3、KCl、Na2CO、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CO3为绿色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醋酸。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要论起化学,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那么,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欢迎参阅呀!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氧气的化学性质1、木炭(黑色固体)的燃烧1)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在空气中:发出红光。

2)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3)注意: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淡黄色固体)的燃烧1)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3)注意:实验时,硫的用量不能过多,且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铁丝(银白色固体)的燃烧1)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在空气中:发红热,不能燃烧。

2)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黑色固体)3)注意:a.铁丝要事先打磨;b.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瓶底留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产物将瓶底炸裂。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 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1)氧气的助燃性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常用这种方法检验氧气。

(2)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的比较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的物质。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分解反应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物质的反应。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详解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详解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知识点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是重点)详解:可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测定:其操作为: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P),用酒精灯点燃后,立即插入盛少量水且瓶内剩余体积被分为五等份的集气瓶中,塞紧塞子。

红磷与瓶中的氧气(O2)反应,生成细小的五氧化二磷(P2O5)固体(白烟)。

这一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4P +5O2 2 P2O5。

拓展:可以用来验证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的药品并非只有红磷一种,只要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只能与氧气反应,并且不生成新的气体杂质的物质都可以。

警示:实验成功的关键是(1)红磷要足量;(2)装置气密性要好;(3)要待集气瓶完全冷却,白烟消失时再打开止水夹。

知识点2:空气的组成详解: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氮气约占4/5。

通过进一步实验探究会发现占空气4/5的氮气不是纯的氮气,还含有其他气体。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稀有气体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他气体和杂质为0.03%。

拓展:空气的成分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若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超过了空气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污染。

知识点3:混合物和纯净物详解: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用专门的符号(化学式)表示,如氮气(N2)、氧气(O2)、二氧化碳(CO2)、红磷(P)五氧化二磷(P2O5)等。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如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组成的混合物,其中的氧气、氮气等都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警示:(1)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而混合物不能用化学符号表示;(2)混合物只是成分的混合,各成分的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各成分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知识点4: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详解:(1)氧气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人呼吸、潜水、医疗急救、炼钢、以及化工生产等都离不开氧气。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 知识总结.doc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 知识总结.doc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总结考点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⒈实验现象:⑴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是雾、烟雾).⑵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气体少压强小)。

⒉实验结论:⑴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水的体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⑵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⒊实验中氧气体积小于1/5原因:⑴装置漏气;⑵红磷量不足;⑶未等白烟完全消失就打开弹簧夹。

⒋不能用木炭、硫粉代替红磷做上述实验,原因是木炭、硫粉燃烧产生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出氧气的体积。

不能用铁是因为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5.实验中红磷过量:消耗完氧气。

考点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体积分数)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考点3混合物和纯净物(是否是一种物质)⒈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有独立的化学式)。

如水(H2O) 、氮气(N2)、氧气(O2)、二氧化碳(CO2)等是纯净物。

⒉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如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混合,是混合物。

考点4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用途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助燃性)。

物理性质:气体(无色无味)、液体固体(淡蓝色),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①供给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登山;②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以及和宇宙航行等。

氮气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不燃烧、不助燃)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①保护气;②医疗上用作冷冻麻醉;③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等。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气体)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利用惰性作①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②电光源;③用于激光技术,④制造低温环境等。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点归纳(初四简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点归纳(初四简版)

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归纳1.【水的三态变化】①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微观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种类、数目、大小)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②水蒸发: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变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吸热)水液化: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间隔变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放热)③水凝固: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整齐有序的排列起来,形成冰。

(吸热)(冰中的水分子在各自的位置不断震动)冰融化: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排列变得无序,水由固态变为液态。

(放热)【水的反膨胀现象】水在4℃时密度最大,4℃以上水是热胀冷缩,4℃以下水是热缩冷胀2.【分子的特征】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均很小;2.分子之间有间隔;3.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4.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5.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太阳为水分子提供能量。

意义: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4.【水的净化】①步骤:沉降—过滤—吸附—灭菌—蒸馏;(灭菌是化学变化,其他都是物理变化)②自来水的净化:沉降和过滤(除去难溶性固体杂质);吸附(除去色素和异味);灭菌(除去细菌);蒸馏(除去可溶性矿物质);③明矾的作用: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

【过滤的操作要点】贴一: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加快过滤速度);二低: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滤液浑浊)。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引流);玻璃棒下端轻靠三层滤纸处(防止滤纸破损);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飞溅)。

【滤液浑浊的原因】:①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②滤纸破损;③仪器不干净。

【过滤速度慢】:①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②泥沙堵塞滤纸孔。

5.【鉴别自来水和蒸馏水的方法】:取水样蒸发,蒸干后有固体残留的是自来水,没有固体残留的是蒸馏水。

6.【硬水和软水】①定义:硬水:含有较多钙、镁矿物质的水;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钙、镁矿物质的水;②鉴别方法:加入肥皂水震荡,泡沫多浮渣少的为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为硬水。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1、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现象和分析现象红磷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白眼;待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通过导管倒吸入集气瓶,并且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4、空气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其中,氧气具有供应呼吸和支持燃烧的用途;氮气由于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霓虹灯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保护气。

5、空气污染物有烟尘和有害气体两大类,其中有害气体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6、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也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为了使天空更蓝,我们应该: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以保护大气课题2氧气1、氧气的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液体和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2)硫燃烧实验内容硫在空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点燃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硫,淡黄色固体物质;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反响方程式:S+O2点燃SO2(3)木炭燃烧实验内容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红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点燃点燃文字表达式:木炭+氧气二氧化碳(木炭:黑色固体物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响方程式:C+O2点燃CO2(4)铁丝燃烧现象:在空气中不燃烧,只有红热现象。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一、空气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利用。

(1) 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用途: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硫在氧气中燃烧:S + O 2点燃SO 2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 2点燃Fe 3O 4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3、 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 2O 2MnO22H 2O +O 2↑ 2KMnO 4△K 2MnO 4 + MnO 2 +O 2↑ 2KClO 32KCl+3O 2↑实验室装置图课本45和46页收集方法:a.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b.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3)催化剂一变: 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本身质量 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4、灭火和火灾自救(1)可燃物燃烧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跟氧气充分接触 (2)灭火方法: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跟氧气隔绝 (3)火灾自救及措施(略) 5、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C(2)分解反应:A B+C△ MnO 2三、质量守恒定律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小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小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考点1:空气的组成1、空气的组成:空气成分及其含量按体积计算,由多到少依次大约是 占 %,占 %, 气体占 %, 占 , 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常用他作为 。

稀有气体常用作 。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所选试剂能在空气中燃烧只消耗氧气且生成物是固体(或生成物是气体但所生成的气体可以被吸收),使容器内外形成压强差。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 ,放出热量,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3)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4)实验结论:①氧气有助燃性;②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⑸问题与反思:①实验后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含量低于五分之一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②分析实验结束后剩余气体具有那些性质? ③能否用硫、铁、木炭代替红磷,为什么?考点2: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 ,如:混合物: ,如:考点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O 2、N 2、稀有气体的用途)考点4:保护空气1、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和 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 、 、 等。

2、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有: 、 、 等。

考点5: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 色 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氧气的化学性质,具有性。

3、氧气的用途是和。

考点6: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氧气(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固体加热)反应原理:、收集方法:(1)排水法根据是(2)向上排空气法根据是。

实验装置如右图: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②伸入试管中的导气管不能过长,原因是;③若用高锰酸钾须在试管口放,原因是。

④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⑤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要平铺在试管底部,目的是;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能不能刚冒气泡就收集为什么?。

⑦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还是倒放?⑧收集完毕后,要先,后,原因是⑨检验氧气的方法⑩验满的方法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①②③④⑤⑥⑦。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转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1. 物质:物质是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2. 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每个元素都有特定数量的质子,称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3.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享或交换电子而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分子是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4.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将元素排列在一起。

通过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基本属性、化合价以及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

二、物质与能量的关系物质和能量之间密不可分,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相互转化。

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物质的转化、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2.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量或产物生成量的变化率。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是吸收热量的反应,放热反应是释放热量的反应。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来判断它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三、原子与化学键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分子,化学键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1.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和带负电荷的非金属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

离子键通常在金属和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

2. 共价键: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

共价键分为单共价键、双共价键和三共价键等。

3. 金属键: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电子的云状分布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键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四、常见化合物及其性质1. 酸和碱:酸和碱是常见的化合物,酸具有酸性,可以和金属反应生成氢气,碱具有碱性,可以中和酸。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第二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离子方程式、溶液和酸碱中和反应等内容。

本文将分别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论述,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

一、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是描述离子反应的化学式。

在离子方程式中,溶液中的离子可以用化学式表示,并分别标注它们的电荷数。

离子方程式为我们解释了溶液中离子的组成和反应过程,是理解溶液反应的重要工具。

要写出离子方程式,首先需要了解溶液中不同离子的配位数和电荷数。

根据离子的电荷数,可以确定反应中配位数相等且电荷数相反的离子,从而写出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具有明确的物质组成和反应过程,可以清楚地描述溶液中离子的行为。

二、溶液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稳定混合物。

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溶液。

有机物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的溶液,无机物溶解在水等溶剂中形成的溶液,它们在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分离过程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溶解是溶液形成的过程,涉及到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颗粒逐渐离开原来的固态或液态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解的质量或体积与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的比值来表示。

溶液中的浓度决定了溶液的性质和用途。

三、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是指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氢离子和羟离子结合生成水,而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生成盐。

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酸碱指示剂是用于判断溶液酸碱性质的化学物质。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通过酸碱指示剂的改变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溶液的酸碱变化。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溴酚蓝等,它们在不同酸碱性质的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颜色。

除了酸碱指示剂,还可以使用电化学方法来检测酸碱中和反应。

pH计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仪器,可以测量溶液的酸碱性质,通过检测溶液的电离子浓度来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单元知识点总结 记化学变化⼀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下⾯是店铺整理的⼀篇初三化学第⼆单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第⼆单元知识点总结(⼀) 1、物理变化:没有⽣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蜡的熔化、⽔的蒸发 2、化学变化:⽣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锈 化学变化⼀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状态、⽓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锈、氧⽓可以⽀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种物质组成的。

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成的。

如空⽓、蔗糖⽔等(⾥⾯的成分各⾃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成另⼀种物质的反应。

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中反应物⽣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

(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本⾝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变化的物质。

(⼜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氧化锰是催化剂,⽽应讲⼆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

初三化学第⼆单元知识点总结(⼆) 1、空⽓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 (2)能否⽤硫、⽊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新物质) 2、空⽓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体:0.94% CO2:0.03% 其它⽓体和杂质:0.03% 3、氧⽓的⽤途:供给呼吸和⽀持燃烧 4、氮⽓的⽤途:P24 5、稀有⽓体的性质和⽤途:P25 6、空⽓的污染:(空⽓质量⽇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燃料(煤和⽯油等)的燃烧和⼯⼚的废⽓、汽车排放的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1、18 世纪 70 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实验现象: 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原理 : 表达式:磷( P) +氧气( O2)点燃五氧化二磷( P2O5)化学方程式: 4P + 5O点燃22P O25注意事项: 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 A 红磷量不足; B 装置气密性差; 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D 、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 N2)78% ,氧气( 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 4: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CO2) 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空气成分口诀 : 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氧气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氮气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稀有气体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冻机等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氮( NO 2)、二氧化硫( 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1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

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

见教材P32。

氧气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 1.429g/L ,略大于空气。

(可用向上排空法)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可用排水法收集),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 C) + 氧气( O2)点燃二氧化碳( CO2)化学方程式C+O2点燃 CO2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 S) + 氧气( O2)点燃二氧化硫( SO2)化学方程式S+O2点燃SO2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文字表达式:磷( P) + 氧气( O2)点燃五氧化二磷( P2O5)化学方程式: 4P + 5O2点燃252P O注意: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 Mg )+ 氧气( O2)点燃氧化镁( MgO )化学方程式:2Mg + O 2点燃2MgO2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 Fe)+ 氧气( O2)点燃四氧化三铁( Fe3O4)化学方程式: 3Fe + 2O 2点燃Fe3O4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2(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 O2)点燃二氧化碳( CO2) + 水( H 2O)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总结: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

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

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

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

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三、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四、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 A + B+,,→ E(简称“多合一”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 AB→ A+ B+,, 。

(简称:“一变多”)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实验室制取氧气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蒸馏)(1)具体过程氮气沸点低(— 196℃),先蒸发出来降温加压蒸发空气液态空气液态氧沸点较高(— 183℃)装入天蓝色钢瓶中(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MnO 2)A 、药品: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B 实验原理:表达式:过氧化氢(H2O2)MnO 2水( H2O)+ 氧气( O2)化学方程式: 2H 2MnO22 2 ↑2O2H O+O注: MnO 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3C、装置: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注意事项: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D、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A 、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B、原理: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表达式:氯酸钾(KClO 3)MnO2氯化钾( KCl ) + 氧气( O2)△方程式: 2KClO 3MnO 22KCl + 3O 2↑△注意: MnO 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② 加热高锰酸钾:△表达式:高锰酸钾(KMnO 4)锰酸钾( K 2 MnO 4) + 二氧化锰( MnO 2) + 氧气( O2)方程式: 2KMnO 4△K 2MnO 4 + MnO 2 + O2↑C、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D、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① 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③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④固定装置: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⑤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⑥收集气体: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 (密度比空气大 )(防止气体逸出)b、用向上排空法。

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⑧再停止加热E、易错事项: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 ,使试管底部破裂。

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