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优秀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7篇
![《范进中举》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a50b6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e.png)
《范进中举》教案7篇范进中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
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
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4.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布置自学:1. 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1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3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2.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1、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
)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又怎样呢?2、“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范进是人物,中举是事件,标题就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等奖3篇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0e982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4.png)
1、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等奖《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
下面是2.合作探究:学生先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使交流面更广。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引导学生赏析讽刺艺术,了解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导读导议法、赏读评议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人物。
2.通过填表的辅助性手段来引导学生体会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曾经在网上上出现这样一则“拜神帖”,帖子的具体内容是:“范进,中国考神、中国考试宗师、传说中的文曲星!传说考试前拜考神,在考场上就会得到文曲星暗中相助!……考神范进在此!”从发帖日起,此后几乎每天都有考生来“拜神”。
一些社交网站上还出现所谓的“考神公共主页”,全部都是祈求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留言条数超过15万,主页粉丝也超过44万人。
这位“考神”何许人也?是否值得如此“膜拜”?今天,让我们来一窥“考神”的真面目。
【设计意图】从社会现象入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背景了解范进,是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
“范进中举”这个片段选自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就开始应考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e5fd3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3.png)
《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进中举》教案(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是的,彩票!小小彩票。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
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走集上2 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cc454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2.png)
1、《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等奖《范进中举》节选自清代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范进中举》优秀教案,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中举前、中举后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胡屠户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三篇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0b3e5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1.png)
【导语】《范进中举》节选⾃长篇讽刺⼩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说吴敬梓家。
该书还塑造了⼀个有名的吝啬⿁的形象严监⽣。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第⼀课时 【学习⽬标】 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理清⽂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重点) 3.学习⼩说的对⽐⼿法。
(难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 儒⽣周进,考了⼏⼗次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受尽了困顿和屈辱。
⼀次在贡院撞号饭,⼝吐鲜⾎,满地打滚,闹得不可开交时,四个商⼈出于怜悯,替他捐了个监⽣进场考试。
从此他步步⾼升。
后来他主持秀才考试,⼀个考了⼆⼗多次的⽼童⽣引起了周进的⾼度注意,周进顿⽣怜悯,为其填了个第⼀名,这个⽼童⽣便是范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进中举》。
⼆、⾃主预习 1.⾛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号⽂⽊⽼⼈,安徽省全椒县⼈,清代⼩说家。
出⽣于官僚地主家庭,年幼聪明,才识过⼈,不善于治理家业,喜欢慷慨资助别⼈,与朋友歌吟豪饮。
⼆⼗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直不利。
代表作《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 是我国⽂学⼀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说。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个主⼲,可是有⼀个中⼼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成功地展⽰了⼀幅以封建儒⽣的⽣活和精神状态为中⼼的⼗⼋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朗读课⽂,读准下⾯加点字的字⾳。
带挈(qiè)体统(tǒng)劈⼿(pī) 醉醺醺(xūn)商酌(zhuó)尖酸(suān) 攀谈(pān)桑梓(zǐ)簇拥(cù) 侥幸(jiǎo)权变(quán)轩敞(xuān) 4.词语解释 带挈:挈带。
⽂中指提携,意思是“让⼈沾我的光,得到好运⽓”。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形容⼗分恭顺。
作揖:拱⼿⾏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4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96c939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e.png)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4篇《范进中举》教案篇一《范进中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1.重点:(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星宿(Xiu)斋公(zhai )醉醺醺(xun )带挚(qie)啐cui )簇拥(cu)侥幸(jia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3.阅读全文,理清小说情节。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商酌:商量斟酌。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癞虾螟(lai ha ma )阎王(yan)攥(zuan)二、导入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
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样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样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
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这~切使他胸中郁结了忿世嫉俗之情。
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
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别人都去恭迎“盛典”,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对最高统治者的鄙视。
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汇总三篇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汇总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4b307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a.png)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汇总三篇《范进中举》节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吴敬梓家。
该书还塑造了一个出名的吝啬鬼的形象严监生。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汇总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本课重在反复吟味中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
难点:体会文章在内容、主旨、语言上含蓄、犀利、夸张的讽刺艺术手法。
小说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一老秀才醉心功名最终考中却喜极而疯的丑态,作者赐予他细心细致的描写:在考场上衣服朽烂,冻得“乞乞缩缩”的穷酸相;向别人告贷求借被骂的尴尬相;放榜前已饿了三天,抱着生蛋母鸡叫卖的呆相,这一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都蕴含一种讪笑、讽刺的意味,尤其是“中举发疯”这段描写,作者更是运用想象奇妙、夸张变形的笔法,涂抹出人物令人作呕的脸谱,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假、恶、丑。
此外,文中又借胡屠户、张静斋、乡邻们一系列丑恶势利逢迎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前后对比描写,引导读者领悟写作的意图,“机锋所向,尤在士林”,讽刺范进和其它人的狂迷,批判罪恶的科举制度带给整个社会的毒害。
阅读观赏应重点放在对人物不同的描写、不同的嘲讽意味上。
其次篇: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第一课时1.结合情节和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2.赏读小说的精彩句段,赏析细微环节描写,学习讽刺手法。
(重点)3.相识封建科举制度对学问分子的严峻毒害。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鲁迅说:“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这是对《儒林外史》进步思想和讽刺艺术的的概括。
这一节,我们接着来学习《范进中举》。
二、自主预习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手法。
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情节标记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示例1: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醒悟过来。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0ec54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d.png)
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教师撰写优秀教案,是教师不时反思、改进自身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生长的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范进中举教案(精选9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思路】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
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工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
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
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7377e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c.png)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等的人物形象;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重点】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对《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体会。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等同学的表演。
二、课本剧表演生表演课本剧。
让学生组织并参与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认真研读了课本,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才能表演得更真切.而真切的表演又能带给其他同学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作为铺垫:师:读了课文,又看了表演,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生:“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生争执,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师: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生: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师: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生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3篇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ddb1a7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7c.png)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3篇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1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
范进中举是不是好比今天的人考上公务员了呢?欲知究竟,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作品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
受家族的影响,他少时热衷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不过,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是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他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性情豁达,不善治家,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到贫之变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其个人经历,使他对当时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之弊病有了深刻的了解,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卑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教学提示】可参考光盘教学素材做详细补充说明。
目标导学二:掌握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形象1.快速浏览课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内容。
明确:本文可分为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3—11):中举后喜极而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a515c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2.png)
《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教案(通用12篇)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段落。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下面句一起来看看它的教案吧,从而对我国封建社会有更深的了解。
《范进中举》教案篇1【目的要求】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了解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欣赏文章的讽刺艺术。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课文解析】注音释义作揖(yī)行(háng)醺(xūn)腆(tiǎn)啐(cuì)星宿(xiù)讳(huì)绾(wǎn)带挈(qiè):提携。
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
唯唯,答应的声音。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
“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舍与:施舍给,赏给。
央:恳求。
局不过: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小心:文中是顾虑的意思。
兀自:只管。
桑梓(zǐ):家乡。
轩敞:宽敞。
内容主旨本文节选自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胡屠户的倨傲。
第二部分(3—12):写范进中举后“发疯”、“治疯”和张静斋的拜访,在对比中表现整个社会各色人等的形象。
本文的中心是: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写作手法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
“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
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
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5篇)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2a6aa4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f.png)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这里的5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一范进中举教学设计黄河中学刘春英一、设计依据1、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的传统名篇,作者以及漫画式的笔触,塑造了范进这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灵魂的腐儒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众生相,在讽刺科举制度的同时揭露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
首先要将人物放回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
一课时主要和学生一起分享资料,了解《儒林外史》、吴敬梓、科举制度等,分析其社会背景。
第二课时从探讨范进中举的悲喜剧入手,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学生基础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小说学习,基本了解小说的三大要素,并能够自行分析人物形象,但是对于人物的深层把握还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
3、教学任务分析:《语文新课标》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因此我对本课的把握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文中人物形象,把握情节,联系小说的写作背景去认识小说的主题,认识社会。
新课改还指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
因为班级中学生层次存在的差异,我在设计问题时也照顾到各层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个人都觉得有话可说,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精选12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c1026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1.png)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精选12篇)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篇1【教学设想】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
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的介绍。
2、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3、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旧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其他】1、教师推荐《儒林外史》精彩片断。
2、学生预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古代的科举制度不但麻烦,而且森严,过了这一关,还不知道是否能过下一关,其考试内容多为八股文和试贴诗等。
那时取得考试资格的童试令人神往,正考的乡试、会试、殿试令人生畏,八股文和试贴诗等令人胆寒。
但是,读书又是步入官场、获得特权的最好途经,许多人靠此一步登天,因而它具有极大的魔力,令许多人趋之若鹜。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科举考试种的大喜大悲的人物──范进。
(板书课题)介绍相关背景,扫除阅读障碍。
二、明确目标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1、学生简介作家、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范文5份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范文5份](https://img.taocdn.com/s3/m/bd3ca6f3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19.png)
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范文5份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 1教学目的一、学*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第一课时采用以读为主了解大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指导预*。
1引导学生读“预*提示”,要求:(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自读排障、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如:进学、烂忠厚、闯将来、权变等。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
如“谨具贺仪”“华居”等。
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3结合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设疑导引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2、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4、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较。
三、讨论释疑。
小结:这一节课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一、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课时“练*”:重点归纳总结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
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
2023最新-《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最新-《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b2d52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d.png)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该页是可爱的编辑给大家分享的《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范进喜极而疯的段落,精读范进语言动作和胡屠户对范进辱骂的语句,感知并体会范进扭曲的灵魂。
2,通过对范进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举制度。
教学重点:感知体会范进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举制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步入九年级,大家的感觉一定是很辛苦吧,在九年级,我们可能要面临许多次的考试,月考呀、模考呀等等。
问你们一个问题,害怕考试吗?学生自由表达2、请同学们看一道清朝时候的考试题。
(投影出示题目:《项羽拿破轮论》,当时译名把拿破仑译成了拿破轮)问:想知道当时的一位考生是如何作答的吗?投影出示:(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若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拿全轮而不俱,而况于拿破轮哉?)我们由这一段话看以触摸到这位考生迂腐无知的灵魂。
今天,我们再走近小说《范进中举》,透过范进的语言和动作,来感受和出门范进别样的灵魂。
二、检查预习这篇小说都写到了那些人物?(范进、范进的母亲、范进的妻子、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如果按时间顺序,课文可分为那两部分?(中举前和中举后)说说中举前和中举后各写了那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喜极而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三、研读品析1、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找找范进从哪个典型的动作开始发疯的,他的那些重复的语言和动作足以让我们认为他已经发疯了。
(小组内自读,研讨交流)2、品读文中“噫!好了!我中了!”和“噫!好!我中了!”“噫!好了!我中了!”要读出平常说话的语调,略带高兴。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6e2ee96f1aff00bed51eab.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三篇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
3、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
科举制度: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
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二、介绍作家作品: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
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ba2f7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90.png)
范进中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范进中举》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出自清代作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本篇课文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人们对功名的疯狂追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认识范进这个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讽刺意图。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反思,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1.3 教学重点、难点1.3.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3.2 教学难点:深入领会课文内涵,结合现实思考科举制度的弊端。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范进中举》讲述了一个贫苦书生范进,为了中举而疯狂追求功名,最终导致家庭破碎、人性扭曲的故事。
通过范进这个典型人物,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制度的过分追求,以及这种追求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2.2 人物分析2.2.1 范进:范进是一个典型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他贫穷、迂腐、自私,为了中举,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他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那些疯狂追求功名的人们的真实写照。
2.2.2 胡屠户:胡屠户是范进的岳父,他势利、粗鲁,对待范进一家极其刻薄。
他的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败坏,人们对功名的追求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
2.3 讽刺手法分析2.3.1 对比手法: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以及他家庭成员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揭示科举制度的弊端。
2.3.2 夸张手法:作者对范进中举后的疯狂行为进行了夸张的描述,以此突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
2.3.3 讽刺手法:通过对范进及其周围人物的描绘,作者运用讽刺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态。
第三章:合作探讨3.1 问题设置3.1.1 范进中举前后的性格、行为有哪些变化?3.1.2 作者通过范进这个人物,想要表达什么样的写作意图?3.1.3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2.学习通过对话、动作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一一夸张、对比、写实。
【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难点】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欣赏''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一士登甲科,九族
光彩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是什么事件的真实写照?一一古代科举考试。
中举后的荣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一孟郊
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一一张晓风
二、科举考试
资格考试一一童试
县级考试,参加考试的人皆称“童生”,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也是课文开头屠户口中的相公,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1.乡试(乂称秋闱)。
每三年在省城考一次,成绩优良的的秀才参加,考中者称“举人”,有资格做官。
第一名称为解元。
2.会试(乂称春闱)。
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礼部考,及格者称“贡士”。
第一名称为会元。
3.殿试。
由皇帝主持,贡士参加,中者皆称“进士”,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腸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屮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直接做官。
三、作者简介
作者小档案:吴敬梓
四、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中的儒林是指一群读书人;外史是指:指不见于正史的轶闻故事。
《儒林外史》,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本文选自第三回'‘周学道校X iaO 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读一读:
《儒林外史》描写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记载了他们的种种丑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论《儒林外史》
“(作者)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乂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一一鲁迅
五、课文相关情节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
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六、字词正音
星宿斋公醉醺癞蛤蟆阎王XilJ Zhai XUn Iai ydn
紧攥带挈腆吟嗑讳拙病ZUan qiδti∂n CUl hQ hui zhuδ
兀绍轩敞瘟桑梓锭子WlI Wan Chdng Wen ZI ding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
浑家:妻子。
长亲:长辈。
相公:对秀才的称呼。
桑梓:家乡。
七、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指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主要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
环境背景:腐朽的科举制度为社会环境。
主要情节:范进中举前后,众人对他的态度变化。
2.理清这篇小说的结构。
本文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范进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地位。
第二部分(3-9)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被打苏醒。
第三部分(10-11)范进中举后,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八、课本剧表演
九、评价课本剧,分析范进人物形象。
范进:自私虚伪、卑微畏缩、忍气呑声、圆滑世故、热衷功名利禄
板书:范进中举
前__中举__后
卑微畏缩、忍气吞声、热衷功名利禄自私虚伪、圆滑世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读经典,分析艺术手法
最戏剧性的“范进疯了(5)”这一精彩片断历来被奉为经典片段,因为这段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跃然纸上。
仔细思考下列问题,从中品味作者的精妙写法。
(朗读)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儿个阶段?
昏厥一一疯跑一一跌倒一一疯走集上
2、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找出关键字词)?
动作描写:看、念、拍手(3次)、笑(3次)、跌倒、爬将起来、飞跑。
语言描写:“噫!好了!我中了!”(重复)
神态描写: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外貌描写: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侧面描写:老太太的慌、报录人、邻居吓了一跳、众人拉不住
3、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范进的发疯说明了什么?
发疯原因:1.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
2.社会环境的压力。
3.范进个人因素。
说明问题: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反映了他儿十年来对功名富贵的追求达到了神魂颠倒的
地步,说明了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三、赏析胡屠夫人物形象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儿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胡屠户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
胡屠夫人物形象:前倨后恭的态度
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见钱眼开、庸俗自私、装腔作势,虚伪狡诈的市偿小人性格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中举前后,其他人是怎样对待范进的?反应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众人与张乡绅前•后态度对比
社会现实: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官场结党营私,相互舞弊
张乡绅:(语言、动作描写)结党营私相互舞弊
乡邻:(语言、动作描写)嫌贫爱富冷漠势利
三、赏析艺术手法
文中多处描写引人发笑,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对比、夸张、细节描写
研读赏析:①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启蒙,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 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儿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乂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赏析: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描写了范进发疯时丑态白出,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
2.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儿十回。
赏析:动作描写,以漫画式的写法,讽刺了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丑态。
③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乂拿了回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赏析:通过揭示胡屠户语言动作的矛盾,暴露了他嗜钱如命的市桧本性。
四、主旨思考
范进中举是悲剧?是喜剧?
喜剧常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和嘲笑现实中的丑恶事物或落后现象。
悲剧常常表现有价值事物的毁灭。
喜剧:(1)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像一场闹剧;
(2)揭露了当时士人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偿的趋炎附势的嘴脸;
(3)范进终于清醒过来拿,结局圆满。
悲剧:(2)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
(2)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山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剧。
七、小结
通过对范进中举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作者着力刻画的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看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
本文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如今,科举制度早已经被废除,我们有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希望同学们可以珍惜每一个机会,好好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八、板书范进中举吴敬梓
对比
中举前-------------------------- 中举后
夸张
讽朿I」
封建科举制度对社会各色人等的毒害
九、布置课后作业: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