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比喻、比拟和借代修辞手法的区别
浅析比喻、比拟和借代修辞手法的区别
浅析比喻、比拟和借代修辞手法的区别作者:曾义芳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3年第11期比喻、比拟和借代是人们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语文的基本常识。
但是笔者在最近研发的校本课程《妙语趣事话修辞》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们极容易将比喻和比拟混为一谈,也难以准确区别借喻和借代。
为此,笔者将在本文中对比喻和比拟、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作一番探讨。
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就是借用与甲事物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打比方来说明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格,甲事物叫本体,乙事物叫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暂且称作特征。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拟人就是把物当人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格,而拟物就是把人或物都当成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格,笔者姑且将前者称为本体,将后者称作拟体,被模拟的情感、动作等称之为特征。
1.混淆的原因首先,比喻和比拟的结构基本相同,容易混淆。
具体来说,比喻句是由喻体和特征构成,比拟则一定是由本体和特征构成。
如“一条拉链哗啦啦拉开两山翠绿”和“唯有南风旧相识,偷门开户来翻书”两句,其结构非常相似,前者是由对象“拉链”和特征“拉开两山翠绿”构成,后者是由对象“南风”和特征“偷门开户来翻书”构成,如果不细分析“拉链”和“南风”究竟哪一个对象是喻体,哪一个对象是本体,则这两个句子很难分清比喻还是比拟。
其次,比喻和比拟都有模拟对象特征的特点,即都会使用一些描绘性的词语。
如现代流行歌曲《江南》中“雨到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流连人间”,“缠”字既突出“雨”连绵不断的特点,又模拟“线”的缠绵不绝的特点。
前一个分句由本体“雨”和喻体“线”构成一个完整的比喻,可是后一个分句“缠着我们流连人间”,又确实是将雨模拟成丝线,具有缠绕的特征,又分明是个拟物句子。
这两句歌词究竟是比喻还是比拟?2. 区别的关键区别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的关键是两看:一看模拟特征的对象是本体还是喻(拟)体,如果是本体,则为比拟;如果是喻体,则为比喻。
如上两例:第一个例子中,“拉开两山翠绿”的对象是“拉链”,而现实中“拉链”是拉开衣服的工具,不能拉开两座山,能拉开两座山的只能是江河湖流一类的水域,所以“拉链”是喻体,此句为比喻;另一个例子中,“偷门开户来翻书”的对象是“南风”,自然界的风确实能吹开门户和书籍,但“偷”“翻”动作都带上人的情感,这两个词是只有“人”才能做出来,这句话分明将“南风”模拟成人来写,只是“人”这个潜在的拟体未出现,“南风”这个发出动作的对象是本体,而不是拟体,此句便是比拟(拟人)修辞了。
言语交际教学辅导5:修辞格的运用(下)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言语交际》单元辅导(5)责任教师:吴会灵第五章修辞格的运用(下)一、修辞格的区别(一)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一种比喻方式。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现的对象,而用与这个对象密切相关的其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②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
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
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
“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
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思考:什么是相似点?“什么是相似点”这个问题教材上并没有直接讲述,但其意思在教材中已经有所体现,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归纳出来。
我们认为,相似点是作者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能够联系在一起构成比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二者的相似性,这是构成比喻的基础。
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相似点不明确,就不能构成比喻,即使构成比喻别人也无法理解。
比喻、借代、比拟的区别
暗喻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是、都是、简直是、 无疑是、成为、成了、变成”等。
● 例如: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借喻
它是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如: 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是借“野兽” 来比喻德国鬼子。
写比喻句要注意的问题
“荷花”当作有生命、有灵魂的少女;基调活泼有趣,文笔清新,摇曳多姿,表露 出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
螺”,生动形象,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和比拟的作用不同
二.比拟写喜爱之物,可以把物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写憎恨之物,可以把 物写得丑态毕露。比拟的作用有: ①色彩鲜明; ②描绘形象; ③表意丰富; ④ 充满情味。
○ 暮热游荷池上【南宋】杨万里 ○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 诗中“荷花”被西风吹动而深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娇羞之态,把
以下情况不能是比喻句
1.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2.单纯的想象。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 了苦难的过去。 3.表示猜度的句子。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4.表示举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
比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强调相似性 借代强调相关性
什么是借代
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 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 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 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 本体。
比喻、借代、比拟
——现代汉语知识复习
什么是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 与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与道理” 的一种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备考: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修辞手法归纳主要考查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复、排比、设问、反问等。
区别比喻、借喻、借代比喻种类:明喻:孩子们像花朵。
暗喻: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借喻: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他顶着一头蓬草走进了教室。
博喻:朱自清《荷塘月色》“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借喻:白银盘里一青螺;他顶着一头蓬草走进了教室 借代:黑框眼镜跑进了教室;红领巾扶老奶奶过马路区别比喻、比拟拟人:把物拟作人 水稻笑弯了腰;小草从地里钻出来拟物:把人拟作物把人拟作动物:她蜷缩在地上把人拟作植物:现在全县莲塘的生产大发展,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里。
把人拟作事物:人群不顾一切涌上来 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洪水咆哮着一奔而下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重在“喻”,喻体一定出现比拟:重在“拟”,拟体一定不出现岸边的垂柳醉汉似的摇晃着。
(比喻)岸边的垂柳醉了似的摇晃着。
(比拟)(1)敌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 比喻(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比喻(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比拟(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比拟1、“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
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2、“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这是借喻,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
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
3、“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高一语文每日一练-修辞手法的辨析及意义
修辞手法的辨析及意义知识点讲解:几种容易混淆修辞格的辨析1.借喻与借代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都是本体不出现,用喻体(或者代体)代替本体的修辞手法,所以从形式上是完全一样的。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在于:(1)借喻与借代的构成基础不同。
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构成基础是相似的,它是喻的一种;而借代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本体与被借事物之间构成基础是相关性。
例如:①我们去找那个歪嘴巴算账。
(借代)②我们去找那个寄生虫算账。
(借喻)例①中的歪嘴巴就是以人物的外形特征代人物,本句是借代。
但是例②中的“寄生虫”与那个人之间在不劳而获这点上具有相似性,本句就属于借喻。
(2)借喻可以改成明喻“甲像乙”的形式,而借代则不能。
第①句不能改成“我们去找那个像歪嘴巴一样的人”。
但是第②句则可以改成“我们去找那个像寄生虫一样的人算账”。
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固定,如“红领中”只代少先队员;而借喻的喻体之间的关系是灵活的,如“太阳”可比喻共产党、新中国、青年等。
【巩固练习一】试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1、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2、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3、讨厌的“尖鼻子”,“豆芽菜”恨恨地想,他干什么盯着人不放。
()4、孤帆一片日边来。
()5、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6、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7、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8、“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害病的虱子!”()9、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0、旌旗十万斩阎罗。
()答案:1借喻2借代3借代4借代5借喻6 借代7借代8借喻9借代10“旌旗”借代,“阎罗”借喻2.比拟与比喻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具体区别是:(1)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
借代比喻比拟的区别
借代比喻比拟的区别借代、比喻和比拟,这三个词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绕口令呀?可它们在咱们汉语的修辞大家庭里,那可是各有各的神通,就像武林高手,各有各的绝学。
借代呢,就像是给事物换了个“代言人”。
比如说,“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里的“帆”就代指船。
为啥这么干呢?嘿,这就是借代的妙处。
用船的一部分“帆”来代替整个船,简洁又形象。
再比如,咱们说“巾帼不让须眉”,“巾帼”就是妇女的头巾,用来代指妇女;“须眉”是男人的眉毛,就代指男人。
这就好比你去一个公司,看到一群穿着同样制服的人,你可能就直接说“看,那群制服来了”,用制服来代指那群人。
你想啊,如果每次都要说“看,那群穿着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来了”,多啰嗦呀。
借代就是这样,找个有代表性的部分或者相关的东西来代替整体或者本体。
这就像是给事物找了个小替身,这个小替身一出场,大家就知道背后代表的是谁或者是什么啦。
那比喻呢?比喻就像是一场“变装秀”。
它把一个东西变成另外一个东西来说。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月亮和小船本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可是这么一说,你是不是立马就能想象出月亮弯弯的样子啦?就好像你把一个小朋友打扮成了小超人,小朋友还是那个小朋友,但是披上了小超人的外衣之后,就有了一种新的形象。
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就像刚刚说的“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有“像”“好像”“仿佛”这些词儿来表明是在打比方。
暗喻呢,就稍微含蓄一点,比如说“你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直接说“你是”,把人当成了星。
借喻就更绝了,直接把本体给省略了,只说喻体。
就像“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
”这里的“幔”就是喻体,其实是在说满天的云,但是把云这个本体直接省略了。
比喻就是这么神奇,它让你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马上能联想到另外一个东西的特点。
比拟就更有趣啦。
比拟就像是给事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或者动作。
“秋天到了,树上的果子都羞红了脸。
”果子怎么会脸红呢?这就是把果子当作人来写了。
这就好比你家里的小宠物,你有时候会觉得它好像能听懂你的话,然后你就会跟它说“小宝贝,你是不是在想什么小心思呀?”其实小宠物可能就是单纯地看着你,但是你赋予了它人的思维和情感。
浅谈比喻与比拟、借代、象征的区别
2 比喻 和借 代的 区别
所谓 “ 借 代 ”就 是 换 个 名 称 , 换 个 说 法; 被 替 换 的 事 物 叫做 “ 本体” , 用 来替 换 的 事 物 叫做 “ 借体” 。 这 里 所 说 的 比喻 与 借 代 的区别 , 指 的 是 借 喻 与 借 代 的 区别 。 借 喻, 其形 式 是 “ 喻 体代 替 代 本体 ” , 借 代其 形 式是 “ 以 此代 彼 ” 。 因为二 者 都 有 “ 甲代 乙” 的特点, 所以容易混淆。 笔者 在 此 以 《 梅 岭 三章 》 中 的诗 句为 例 说说 它们 的区 别 。 血 雨腥 风 应 有涯 。 人 间遍 种 自由花 。 旌 旗 十万 斩 阎 罗。 南 国烽 烟 正十 年 。 其 中第 一 句 和 第 二 句用 的 都 是 借 喻 的 修 辞 方 法, 第 三句 和 第四 句用的 都 是 借代 的 修 辞 方 法。 2 . 1从 构成 基 础 上看 “ 血 雨腥 风” : 指 大革 命失 败 后, 国民党 反 动派 对人民的血 腥镇 压 ; “ 自由花” : 指共产 主 义理 想。 在本 质上, “ 血雨腥风 ” 与国民党派 对 人民的 镇压 , 其 “ 残酷 性 ” 是 完全相 似 的 , 共产主 义的理 想与 “ 自由花” 其“ 完美性 ” 也是 相 似的 , 且本体和 喻体 分属不同类事 物 。 “ 旌旗 ” , 旗 帜 的统 称 ; 军 队在 哪作 战 , 旗 帜就 在哪 飘 扬 , 这里 “ 旌旗” 就 是 军 队 的 代称 。 “ 烽烟” , 古代 边境 有 敌 人 时在 高台 上 点 燃 起 来 做 报 警用 的 烟 火 , 烽 烟 燃 起 就 意 味 着 战 争 的 开始 , 后 泛 指 战 火 或 战 争 。“ 旌 旗” 、 “ 烽烟 ” 分别与军队、 战争相关, 本 体 和 借 体 关 系密切 。
运用各种修辞格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五 排比
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 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 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 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伟大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 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 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符合要求即可)
六、反复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 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
分类:
1、连续反复: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当 中没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
②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
反复的词语或句子,不是连续出现的,其 间有别的词语或句子使其间隔开来。
“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其含义是什么?
借代。中国不需要对长城的意义和作用否定的观点。
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 帘雾障里。
②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 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表达效果:
例1: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比蜜甜,花儿笑得分了瓣,豌豆笑得 鼓鼓圆。(《红旗歌谣》)
将植物“沙果”“西瓜”“花儿”“豌豆”等都人格化了,形象生 动地描绘出了丰收的景象。
效果1:使表达形象生动。比拟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让死硬呆板 的变成活泼和有生气的,让无性格的变成有性格的,让抽象的变 成具体形象,活灵活现的。
修辞手法辨析
修辞手法辨析一、比喻,比拟和借代(一)比喻1,比喻的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
2,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的”“仿佛”“犹如”等连接,有时后面还可“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例如:情意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低,而在于它的厚重。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有时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3,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二)比拟1,比拟的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
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种类:(1)拟人例如:软泥上的青荐,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2)拟物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比拟的作用:(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三)借代1,借代的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情的修辞手法。
他并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种类:(1)具体带抽象;例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特征代本体;例如:墙角的驼背突然高兴起来。
(3)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
(4)产地代本体。
例如:来二斤绍兴。
比喻、借代和比拟的类型及表达效果
目录
• 比喻 • 借代 • 比拟 • 三者的比较与区分
01
比喻
比喻的定义
01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 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 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思想或情 感。
02
比喻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 分组成,本体是所要表达的对象 ,喻体是用来比较的对象,比喻 词则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THANKS
感谢观看
04
三者的比较与区分
产生基础比较
比喻
基于相似性,通过将一个事物与 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突出其某
一特点或属性。
借代
基于相关性,用一个事物的某一 特征代替整个事物,以简化表达。
比拟
基于想象,将人或事物赋予人的 特征或情感,以增强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比较
比喻
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易于理解;增强语言形象性。
借代通常不直接使用该事物的名称, 而是用其他词语或短语来代替,以增 加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借代的种类
特征代本体
专名代本体
用事物的特征来代替该事物本身,如“红 颜薄命”中的“红颜”代指美丽的女子。
用某一事物的专有名词来代替该事物本身 ,如“纸老虎”中的“纸老虎”代指外表 强大而实质虚弱的事物。
具体代抽象
比喻的种类
明喻
明喻是直接使用比喻词“像”、 “好像”、“如”、“似”等连 接本体和喻体,例如“他像一只
老虎一样勇猛。”
暗喻
暗喻是通过比喻词“是”、“成了 ”、“变成”等将本体和喻体连接 起来,例如“他是一只老虎。”
借喻
借喻是直接使用喻体代替本体,不 使用比喻词,例如“他穿了一件棉 袄,像棉花一样软。”
含蓄委婉
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方法的区别
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方法的区别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解析及其对应例题+阅读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
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请看如下例句:(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比喻、借代和比拟的类型及表达效果
一、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 想感情。
1、把动物比拟成人(把动物当成人来描写。) 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筋疲力尽,蜘蛛
才高高兴兴地享用了这顿美餐。
2、把植物比拟成人(把植物当成人来写,使植物 具有人的思想、品格和动作行为。)
例: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 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 着。(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④形象代本体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 一个是西装
⑤部分代整体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借代效果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 体生动的效果。
比拟
比拟是运用联想,把物当成人,把人当成物,把甲 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或者把抽象概念当作人 或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格。即描述一件事物时, 转变其固有性质为另一种与其截然不同的事物加 以形容。
比喻、借代和比拟的 类型及表达效果
主讲教师:邱娟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 起。”公大笑。
一. 什么是比喻?
比喻是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本质不同的 乙物来描绘说明甲物的修辞手法。它一般由本体 、喻体和关系词(或称比喻词)三部分构成,本 体指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指用来比喻的事物,关 系词指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或者表示比喻关系 的词。
她瞧瞧身旁已沉沉睡去的同伴,轻快无声地从梯子 上滑下来,她像一只花猫像一只蝴蝶像一片彩云 从梯子上飘下来。(莫言《白棉花》)
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 手法。
比喻、比拟和借代三种修辞格之辨析
比喻、比拟和借代三种修辞格之辨析
肖兴中
【期刊名称】《武陵学刊》
【年(卷),期】2001(026)004
【摘要】@@ 怎样辨析比喻、比拟和借代这三种修辞格呢?笔者从教学需要出发,着眼于句子的外部特征,摸索出了一些方法.
【总页数】1页(P90)
【作者】肖兴中
【作者单位】常德市信息工程学校,湖南,常德,4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相关文献】
1.浅析比喻、比拟和借代修辞手法的区别
2.浅谈比喻与比拟、借代、象征的区别
3.一样的手法不一样的效果——例谈比喻和比拟修辞格的区别与联系
4.浅谈英语修辞格中的比喻和借代
5.关于比喻、比拟、借代三种修辞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比喻就是借用与甲事物本质 不 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打 比 方 来 说 明 甲事 物 的 一 种 修 辞 格 ,甲事 物 叫本体 ,乙事 物 叫喻 体, 本 体 和喻 体之 间 的相 似点 暂 且称 作 特征 。 比拟 包 括拟 人 和拟
物 ,拟人 就是 把物 当人来 描写 的
种修辞格 ,而拟物就是把人或 物 都 当 成 物 来 描 写 的 一 种 修 辞 格, 笔者姑且将前者称为本体 , 将 后 者称 作 拟体 , 被模 拟 的情 感 、 动 作等称之为特征。 1 . 混 淆 的原 因 首 先 ,比喻和 比拟 的结 构 基 本相同 , 容 易混 淆 。具体 来说 , 比 喻句 是 由喻体 和特 征构 成 ,比拟 则一定是 由本体和特征构成。如 条拉 链 哗啦 啦拉 开两 山翠绿 ” 和“ 唯有 南 风 旧相识 , 偷 门开户 来
再以《 江南》 歌词为例 , “ 雨到这里
缠 成线 ,缠 着 我 们 流 连 人 间 ” 句
中, “ 线”这个拟体或者说是喻体
已经 出现 ,这 个句 子无 疑 是个 比
其 次 ,比喻 和 比拟 都有 模 拟 对 象特 征 的特 点 ,即都 会使 用一 些 描绘 性 的词语 。如 现代 流行歌
一
2 0 1 3 / J J Nhomakorabea浅析 比喻 、 比拟 和借代 修辞手 法的 区别
◎安 徽 /曾义 芳
特征 , 叉分 明是 个 拟物 句子 。 这两 句歌 词究 竟 是 比喻还 是 比拟 ? 2 . 区别 的关键 区别 比喻和 比拟两种修辞手 法 的关 键是 两看 :
借喻是 比喻 的一种 ,相 对 于 明喻 和 暗喻来 说 ,它仅 由喻 体构 成, 而无本体 , 也无 比喻词 。由于 它没有本体 ,仅靠在语境中揣测 出本体 , 所以它在句 中很隐秘 , 很
一
迅的《 未有天才之前》 有这样一句
“ 恶 意 的批 评 家 在嫩 苗 的地 上 驰 马, 那 当然 是十 分快 意 的事 ; 然 而 遭 殃 的是嫩 苗—— 平 常 的苗 和天 才 的苗 。 ” 这句话 中不 仅本 体很 难 揣摩 , 甚 至 连代 替 的对象 也要 结 合 语 境 才 能 知 道是 “ 嫩苗 ” , 这 就 更难了。 所 以本 体不 明导 致借 喻 和借 代 修 辞手 法很难 辨别 。而 要想 辨 明两种修辞手法,前提必须结合 语境 , 揣摩 出本 体 , 然 后方 能 辨别 本体与代替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2 . 区别 的关键 首先 ,构 成借 代 的基础 是 事 物 的相关 性 ,要求 借体 和本 体有 某 种关 系 ;而构 成借 喻 的基 础 是
说 词 论 旬
比喻 、比拟和 借代 是 人们 常 用 的修 辞 手法 ,也 是语 文 的基 本 常识 。但是笔者在最近研发的校 本课程《 妙语趣事话修辞》 的课堂 教学 中发现 ,学 生们 极 容易 将 比 喻 和 比拟混 为一 谈 ,也难 以准确 区别借 喻 和借代 。 为此 , 笔者 将在 本 文 中对 比喻 和 比拟 、借 喻 和借 代 的 区别作 一 番探讨 。 比喻和 比拟 的 区别
喻句。再如鲁迅小说《 故 乡》 中有 句“ 到 了 自家 的房 外 , 我 的母 亲
一
难 分清 比喻 还是 比拟 。
能拉 开两 座 山 ,能拉开 两 座 山 的 只 能 是 江河 湖 流 一 类 的水 域 , 所 以“ 拉链 ” 是 喻体 , 此 句 为 比喻 ; 另 个例 子 中 , “ 偷 门开 户 来 翻 书 ” 的对象是“ 南风” , 自然界 的风确 实能吹开 门户和书籍 ,但 “ 偷” “ 翻” 动 作 都 带 上 人 的 情感 , 这两 个词是只有“ 人” 才 能 做 出来 , 这 句 话分 明将 “ 南 风 ”模 拟成 人来 写, 只是 “ 人” 这个潜在的拟体未 出现 , “ 南风 ”这 个 发 出动作 的 对 象是本 体 , 而 不是 拟体 , 此 句便 是 比拟 ( 拟人) 修 辞 了。 二 看 是 否 点破 喻 体 或 拟 体 , 旦 点破 则 为 比喻 , 否则 是 比拟 。
一 一
难辨别 ,最容易与借代修辞相} 昆 淆。而借代是指不直说某人或某 事物的名称 ,而是借和它关系密 切 的 相 关 物 去 代 替 的 一 种 修 辞 格, “ 不直 说某 人 或某 事物 ”我 们 姑 且称 之 为本体 , “ 代 替 ”本体 的 姑 且称 之 为借 体 。
1 . 混淆 的原 因 借 喻 和借代 修 辞 中 ,事 物 的 本 体 均未 出现 ,只 出现修 辞 中 的 方, 即喻体 或代 体 , 很难 分 辨它 们 与本体 的关 系 。 如 叶圣 陶《 多收 了三 五斗 》一 文 中 : “ 先 生 ,给 现 钱, 袁世 凯 , 不 行么 ? ” 用“ 袁世 凯 ” 来代替的本体是什么?如果不结 合上下文语境 ,很难揣摩出本体 是金 钱钞 票一 类 的东 西 ,所 以很 难 区别 是借 喻还 是借 代 。再如 鲁
翻书” 两句 , 其结 构非常相似 , 前 者 是 由对 象 “ 拉链 ” 和特 征 “ 拉 开 两 山翠 绿 ”构 成 ,后 者是 由对 象 “ 南风” 和特征 “ 偷 门开户 来 翻 书 ” 构成, 如果不细分析 “ 拉链 ” 和“ 南 风” 究 竟 哪一个 对象 是 喻体 , 哪一 个对象是本体 ,则这两个句子很
一
看模拟特征的对象是本体 还是喻( 拟) 体, 如果是本体 , 则为 比拟 ; 如 果是 喻体 , 则 为 比喻 。如 上两 例 : 第 一个 例 子 中 , “ 拉 开 两 山翠 绿 ” 的对 象是 “ 拉链 ” , 而现 实 中“ 拉链 ” 是 拉 开 衣 服 的工 具 , 不
一
“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