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民间艺术(下)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美术《第22课:湖北土锦、挑花、刺绣(湖北)》课件 人美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第22课:湖北土锦、挑花、刺绣(湖北)》课件 人美版

名称
地点
内容
价值
•课件制作 昌荣
湖北地方刺绣
汉 绣

湖北地方刺绣种类

繁多,除了挑花还
性 传
有汉绣、土家刺绣、 承
大冶刺绣等等多种

类型。



楚天神鸟图 王子怡
汉绣
武汉
古代(楚国)
湖 北 汉 绣 作 品 欣 赏
中国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湖北土锦 黄梅挑花 湖北汉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学习
发展
课后拓展:
安徽民间艺术调查表
对称
反复连续
土锦工艺品欣赏
土锦的实用性
·刺绣又叫女红, 是用绣花针在布匹 上绣出花纹的艺术。
·世界闻名
·四大名绣---苏绣、 湘绣、粤绣、蜀绣
·地方名绣--挑花、 汉绣等。
黄梅挑花
黄梅挑花是湖北著名的民间刺 绣形式之一,黄梅挑花代代相 传,内容多为妇女、儿童日常 生活穿戴用品,也有婚庆用品、 定情信物等。
静 心
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22课(湖北地方教材)
湖北土锦 挑花
思考与讨论:
• 问题1:土锦是一种古老的(
)艺术?
• 问题2:土锦以( ) ( ) ( )为主要材料?
• 问题3:土锦的经线以( )( ) ( )颜 色为主?
• 问题4:土锦的纬线颜色怎么选择?( )
思考与讨论:
• 问题1:土锦是一种古老的( 手工编织 )艺术? • 问题2:土锦以( 棉、麻、丝 )为主要材料? • 问题3:土锦的经线颜色以( 红、蓝、黑 )为主? • 问题4:土锦的纬线颜色怎么选择呢?
( 纬线颜色由织着自己自由选择 )

泥塑

泥塑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

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

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

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

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

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汉代红陶猪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

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

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

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

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

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

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

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泥塑菩萨头像品出售。

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

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编辑本段]制作工艺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

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

武汉的民俗文化有哪些特色

武汉的民俗文化有哪些特色

武汉的民俗文化有哪些特色武汉,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孕育出了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武汉的城市画卷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过早文化是武汉民俗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每天清晨,街头巷尾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

热干面,当属过早的首选。

筋道的面条,淋上香浓的芝麻酱,再佐以葱花、萝卜丁等调料,搅拌均匀后,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芝麻香。

还有三鲜豆皮,糯米被油煎得金黄酥脆的豆皮包裹着,里面有香软的糯米、鲜美的肉丁、香菇丁和笋丁,口感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除了这些,糊汤粉、面窝、烧麦等也是武汉人过早餐桌上的常客。

人们在街头的小吃摊前,或站着、或坐着,匆匆吃完这美味的一餐,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过早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成为了武汉人一天生活的开场白。

武汉的方言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

武汉话有着独特的韵味和节奏,语调上扬,语速较快,听起来热情豪爽。

比如“么斯”(什么)、“克哪里”(去哪里)、“冇得”(没有)等词汇,生动形象地表达着武汉人的情感和想法。

武汉方言中的俗语和歇后语更是充满了生活智慧和幽默,“腰里别个死老鼠——冒充打猎的”,形象地讽刺了那些喜欢装模作样的人。

这些方言词汇和俗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武汉人性格和文化的一种体现。

武汉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其中汉绣尤为引人注目。

汉绣以其色彩鲜艳、构图饱满、针法独特而闻名。

它常常运用丰富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展现出浓郁的荆楚风格。

汉绣的题材广泛,既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也有吉祥图案,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寓意。

此外,武汉的木雕船模也是一绝。

工匠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将一块块木材雕琢成精美的船模,船身的纹理、船舱的布局,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仿佛真的船只缩小了一般。

在武汉的民俗中,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也别具一格。

春节期间,舞龙舞狮是常见的表演。

龙和狮在人们的舞动下活灵活现,翻腾跳跃,寓意着吉祥如意、风调雨顺。

元宵节时,人们除了赏花灯,还会吃汤圆。

浅析武汉地区民间美术——剪纸木版年画之特色

浅析武汉地区民间美术——剪纸木版年画之特色

浅析武汉地区民间美术——剪纸\木版年画之特色作者:汤晓华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0期民间美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心理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

但不同的风俗习惯,地域特征和不同的文化积淀就形成了各地所独有的艺术风格,武汉因所处的地域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并具有深厚的楚文化积淀,使武汉的民间美术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天地。

民间美术是一种“母性”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

民间美术在文化上的价值,主要是在精神上所表达出来的纯真感情它既体现着人民大众所追求的理想,也凝聚成相应的形式。

譬如民间美术中大量表现出的“福、禄、寿、喜、财”,以及吉庆、平安、如意、和合等,在今天的群众心理是更加强化了。

它所体现的是人间的“真、善、美”。

民间美术的功能和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生活的真实需要而创造,旨在追求美满的生活,抒发美好的理想,表达内心的向往与祈愿。

民间美术的美来自于生活的真,这种真具体化为情的表现形式。

情是创造的动力、美的形式源泉。

张道一先生在论述民间美术时曾指出:“民间美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心理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

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的基础。

民间美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

它的过去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它的现在是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是民族艺术的活的传统。

它以自发性而产生,以自娱性而存在,以真情质朴的淳美深厚而见长。

”两千多年前,湖北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活动中心,孕育了包括编钟漆器,丝织艺术在内的璀璨夺目的楚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湖北民间美术受其影响,保留着想象浪漫、情感奔放、造型奇异的显著特点。

木版年画从宋至清,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作坊出品,湖北木版年画虽不及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广东佛山的产品那样闻名遐迩,但其历史地位及影响不可忽视,无论绘画,刻工,印刷还是题材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技艺水平。

江汉平原的绝版艺术--天门糖塑

江汉平原的绝版艺术--天门糖塑

江汉平原的绝版艺术——天门糖塑天门糖塑,从前俗称“做糖人”,“糖塑”则是今名。

天门糖塑主要分布在境内的小板、干驿、马湾、杨林、麻洋、彭市、卢市、竟陵、岳口等地。

天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河湖交叉,堤垸纵横。

旧社会,堤防失修,十年淹九水,人们逃亡异乡谋生。

糖塑是天门人用来谋生的一项民间手工技艺。

糖塑,古称糖供,主要是在祭祀仪礼上当供品。

糖供在唐、宋的古籍上均有记载,后来人们在寿礼、婚礼上也使用糖塑作为礼品赠送。

神话传说,飞禽走兽、器物用品都可以作为糖塑题材。

天门糖塑兴起于明朝末年。

据传: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用沾满麦芽糖的稻草人破掉敌人设下的毒蜂阵。

受此启发,产生了吹糖人的行业。

明清两朝及民国年间,天门经常淹水,成千上万的天门人背井离乡,出门谋生。

糖塑艺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挑着糖塑担子远走他乡,靠吹糖人养家活口。

一个糖塑艺人,出门4个月收入可供一家人全年的生活,吸引了众多的年轻人学艺,促成了糖塑行业的兴旺。

随着一代代糖塑艺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糖塑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成熟的手工技艺。

天门糖塑题材众多,范围广泛。

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人物故事、民间戏剧、吉祥喜庆、风景花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器物用具等都可以作为糖塑的题材,堪称民俗生活的大观园。

代表性的作品有:连年有鱼、牧童骑牛、二龙戏珠、麒麟送子、西天取经、老鼠拖葫芦、穆桂英挂帅、杨宗保点兵、清河桥比箭、姜太公钓鱼、齐天大圣、赵子龙救主、林冲夜奔、哪吒闹海、石迁盗鸡、送子观音、安安送米、福禄寿三星、老君骑牛、打莲厢、打花鼓、双狮戏球、龙盘狮、龙凤烛、莲藕、鸡啄鸡、蚱蜢、龙虾、鹦鹉、桂鱼、武松打虎、关公勒马望荆洲、天官赐福、八仙庆寿、独占鳌头等。

糖塑制作的原材料和工具有麦芽糖、颜料、糖人挑子、罗盘、剪刀、竹片、弹簧、石膏粉、木梳、小篾刀等。

将麦芽糖加热使其变软,调入红、黄、蓝、绿、黑等色素,根据需要调配出不同的颜色,然后借助剪刀、木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材料,经过糖塑艺人吹、拉、搓、扯、捏、压、剪等技艺塑制成形。

武汉的民间艺术(下)

武汉的民间艺术(下)

武汉的民间艺术(下)武汉的民间艺术,不仅有特色鲜明的地方曲艺,还有一批手工艺术品。

武汉拥有京剧、汉剧、楚剧、歌舞剧、话剧、杂技、说唱、交响乐、儿艺等九个专业艺术团体。

汉剧、楚剧是“楚风汉韵”的武汉地方戏曲剧种,杂技是武汉最具魅力的民间艺术,曾任第一至五届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夏菊花女士即出自武汉杂技团,武汉国际杂技节已成为世界杂技的“东方赛场”。

汉锣、汉绣、武汉绢花、黄陂泥塑,都是海内外闻名的民间手工艺术品。

汉锣汉锣,泛指武汉地区生产的铜响器,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汉锣,其内涵外延扩展到了锣、钹、钗、钟诸种铜响器,与苏锣、秦锣、京锣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锣”。

承载着丰厚历史积淀的汉锣,沐浴着着巫风楚雨,逐渐形成独特的制作工艺,自有一套熔炼、制片、成型、淬火、校音、车刮、定音工序,运用“旋转锻打,横向走锤”的技法,锻出的锣片圆、平、正、上劲,锤迹排列有序,分布均匀,呈鱼鳞状;套出的钹,顶正头圆,大小一致。

打击场景极富色彩性和节奏性,是楚地民间“插秧锣鼓”等民俗活动的必备乐器之一。

汉锣以品种齐全、发音宏亮、圆润集中、起手灵活、吃槌省力、能定调门而驰名中外。

它适应性极强,既能配合中国武戏文唱,也能为西方的交响乐和爵士乐配音,行销亚、誉满国内外的名牌产品。

早在乾隆年间,汉口长堤街就有制铜作坊。

随若铜响器的兴旺,长堤街出现了一条“打铜街”。

到19世纪末,武汉锣匠多达300余人。

1909年,学徒出身的高青庵创办的“高洪太锣场(今武汉锣厂),是武汉著名的老字号。

”高洪太”选料上乘,制作考究,其制锣工序多达37道,能根据演员的嗓音,定出恰当的音调。

当时,国内许多戏班名角,都派乐师来厂定音购买。

当年汉口有民谚云:“买药要买叶开泰,买伞要买苏恒泰;买锣要买高洪太。

”(老字号“高洪太”图:萧继石)如果你有幸欣赏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合,那么你将能听到“高洪太”铜锣的声音。

传统民间年画的艺术特色

传统民间年画的艺术特色

CULTUREANDEXPLORATION文化与探索-136㊀-传统民间年画的艺术特色刘璞作者简介:刘璞(1980-)ꎬ女ꎬ汉ꎬ湖北咸宁人ꎬ武汉东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ꎬ副教授ꎬ硕士ꎬ主要从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ꎮ(武汉东湖学院ꎬ湖北武汉430212)摘㊀要:传统年画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ꎬ更是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ꎮ本文重点解析年画的构图形式㊁造型风格㊁色彩配置等特色ꎬ反映了年画的寓意与功能ꎮ关键词:传统ꎻ民间年画ꎻ艺术特色ꎻ寓意中图分类号:J2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2-0136-01㊀㊀年画ꎬ顾名思义ꎬ就是过年时粘贴的画ꎬ因一年更换一次ꎬ故称 年画 ꎮ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ꎬ年画的基本特征是寓意吉祥㊁直观易读㊁可复制性ꎬ在画面内容㊁造型㊁色彩上运用了象征㊁比喻的手法ꎬ传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ꎮ年画不仅具有祈福纳祥功能ꎬ还具有传播㊁教化功能ꎬ娱乐与审美功能ꎮ1㊀年画的构图特色1.1㊀年画的构图特点年画最主要构图特点是 求全 ㊁ 饱满 ꎬ 求全 是中国民众喜欢 全 的心理因素决定的ꎮ在年画中无论人物如何众多ꎬ每个人物都必须是完整的ꎬ但绝不半脸半身ꎬ因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忌讳半脸半身ꎬ人的五官必须全都是能看到的ꎬ因此画面的人物安排一般互不遮挡ꎬ而且人物多以正面出现ꎮ饱满 的构图既是装饰性绘画的共同需要ꎬ也是年画印刷工艺的局限所致ꎮ木版年画全是手工印刷ꎬ画版上留有大的空间便会塌纸沾污画面ꎮ为了防止留白过多而在印刷中产生 塌版"污纸的现象ꎬ在工艺上就必须求 满 ꎮ要求尽量把画面画得满些ꎬ在以人为主的画面中ꎬ会在多余的空间ꎬ添加了一些吉祥物图案ꎮ饱满的构图顺应了追求圆满吉利㊁红火热闹㊁兴旺富足的审美心理需求ꎬ现了农民大众盼望 五谷丰登ꎬ六畜兴旺 的美好愿望ꎮ1.2㊀年画的构图形式对称 ꎬ年画的构图基本以对称的形式为主ꎬ符合中国人 好事成双 ꎬ对偶工整的审美习惯ꎬ门画都是成对的ꎬ为使两张看起来更协调ꎬ人物必须是脸对脸的ꎬ以体现和睦美好的含义ꎮ单幅的门画构图也是完全对称的ꎮ因此ꎬ年画的对称形式蕴涵着中国人深层的审美观ꎮ从视觉审美角度看ꎬ民间年画这种对称饱满㊁特征鲜明的构图形式极富装饰性ꎬ充满了平面构成的现代意识和东方民族特色ꎮ内容决定构图方式的特点ꎬ使年画的构图多样化了ꎬ还运用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法 平均构图 ꎬ不分层次ꎬ互不遮挡ꎬ打破时空限制ꎬ随主观意愿和心理需要自由地组合物象ꎮ常有人大于景㊁房高于树的倒透视 画面出现ꎬ呈现出原始造型法的稚拙意趣ꎬ具有浓郁的装饰效果ꎮ在构图分割上ꎬ还有放射状的主从关系构图ꎻ也有连环画式条块状构图ꎬ或随意自然的分割ꎬ为了突出故事的情节性ꎮ2㊀年画的造型风格年画的人物造型既不同于西方的体面表现法ꎬ与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也有所不同ꎬ是主观意象的造型观ꎬ以 好看 为目的ꎬ画画无正经ꎬ好看就中 ꎮ年画造型采用的是线描形式ꎬ不是简单的将传统线形拼凑㊁相加ꎬ而是综合了多种传统技法的用笔ꎮ如十八描 中的兰叶描㊁钉头鼠尾描㊁高古游丝描㊁铁线描等ꎬ创造了独具一格的造型体系ꎮ即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的 夸张变形 ㊁综合概括性 ㊁ 造型程式化 特点ꎮ2.1㊀夸张变形不是按自然物象的结构㊁比例ꎬ而是带有极强的主观意识ꎮ年画中人物的比例都具有头大身短的共同特征ꎮ门神画«秦琼敬德»明显地加大了头部㊁加宽了身躯ꎬ使之占满了画面ꎬ可谓高度夸张和变形ꎬ结实敦厚的形象给人以安全坚定的感觉ꎬ让人看了并没有感到不真实ꎬ而使画面上的人物更显得威风凛凛ꎬ能震慑邪魔ꎬ面部五官也是传神写意的夸张(如豹头㊁环眼㊁长髯)ꎬ这种夸张变形不是依据自然实体ꎬ而是服从于驱邪避鬼㊁镇宅御凶功能的需要ꎮ2.2㊀综合概括性造型不拘于客观物像的细枝末节ꎬ强调突出主要特征ꎬ即人物造型多以大的结构为主ꎮ如戏出年画的人物形象皆来自京剧或其他地方戏中的生㊁旦㊁净㊁末㊁丑等角色ꎬ人物模仿舞台装扮ꎬ人物面部也相应地采用了戏剧脸谱的形式ꎬ而脸谱本身就是高度概括人物性格ꎬ形象的艺术形式ꎬ它符号化的图案ꎬ都契合了年画描绘人物简练㊁单纯㊁明朗的要求ꎬ不仅具有装饰之美㊁也有突出㊁强调的艺术表现力ꎮ2.3㊀造型程式化年画中人物的造型ꎬ都有统一的要求ꎬ对主要部位ꎬ如脸部ꎬ要求做全正面的描绘ꎬ或 八分面 (类同于绘画中的四分之三侧面)ꎬ很少出现 五分脸 (全侧脸)ꎬ背脸几乎看不到ꎮ从人物造型的主体效果来看ꎬ缺少自然形象的真实感ꎬ但它却从艺术的意象上达到了真实的效果ꎮ3㊀年画装饰色彩的运用年画的多使用装饰色彩和原色ꎬ是由年画以木板套印着色的制作方法所要求的ꎮ其特点是单纯㊁明快㊁鲜艳㊁对比强烈的色彩效果ꎮ这与西方绘画的条件色和中国传统绘画的固有色不同ꎬ年画大都采用对比色的设色方法ꎬ以强化对比㊁极少使用中间色ꎮ但是由于民间艺人巧妙的设计安排ꎬ使用色彩面积的大小变化ꎬ不但使本来对比强烈的色彩在视觉上变得缓和ꎬ而且产生一种跳动感ꎬ使平板的色块活跃起来ꎬ增加了画面的欢快效果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ꎮ总之ꎬ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构图㊁造型㊁色彩都给人以启迪ꎬ采用寓意和象征手法ꎬ表达民间百姓对吉祥如意与生命崇拜的观念ꎮ这对当前艺术设计与创作ꎬ不仅提供了创作的源泉ꎬ也提出了新的挑战ꎮ如何保证做到既有传承㊁又有创新ꎬ还要被观众所认可与接受ꎬ就必须努力从民族㊁民间的艺术瑰宝中寻找设计语汇ꎬ才能促使艺术设计与创作的进一步发展ꎮ参考文献:[1]㊀王树村.中国年画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ꎬ2005.[2]㊀王树村.中国门神画[M].天津人民出版社ꎬ2005.[3]㊀冯骥才ꎬ民间年画[M].河北少儿出版社ꎬ2006.[4]㊀沈泓.寻找逝去的年画杨柳青[M].吉林:古林人民出版社ꎬ2007.。

花鼓戏散文

花鼓戏散文

花鼓戏散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花鼓戏,又称打花鼓,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戏曲形式,以武汉花鼓为代表,而武汉花鼓则是湖北省的地方传统文化之一。

花鼓戏由戏曲、舞蹈、音乐等元素组成,其特色在于表演者打击花鼓,配合唱腔、舞姿,将故事情节表现出来,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戏剧性的艺术形式。

花鼓戏起源于湖北汉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说花鼓戏最早起源于一个叫做龙船的小镇,当地人为了庆祝丰收和祈祷风调雨顺,便开始以敲击花鼓的方式来表演。

后来,这种表演渐渐演变成了花鼓戏。

花鼓戏有着浓厚的民间色彩,常见于逢年过节、婚庆、庙会等场合,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花鼓戏分为“老花鼓”和“新花鼓”两种不同的形式。

老花鼓多数传承自地方民间,由当地老艺人传统口口相传,以小戏班和大戏班为载体,演出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新花鼓则是对传统花鼓戏的现代改编和创新,将古老的花鼓艺术与现代的表演手法相结合,使之更具现代感和观赏性。

花鼓戏的表演形式多样,既包括有字的演出,也包括无字的舞蹈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以花鼓为核心,通过表情、动作和声音,将故事情节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花鼓戏以其独特的韵律感和动感吸引观众,让人仿佛置身感受故事的情节和戏剧的张力。

花鼓戏的音乐是其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每一个打击花鼓的动作都伴随着独特的音乐节奏。

花鼓戏的音乐器乐旋律悠扬,歌词动人,演员的唱腔婉转动听,配合花鼓的敲击声,构成了独具一格的花鼓戏音乐风格。

观众在欣赏花鼓戏的往往会被其动人的音乐所打动,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在花鼓戏的表演中,无论是演员的舞姿还是台词唱腔,都充满了民族文化的烙印。

演员们身着传统的汉服,戴着花鼓头饰,舞蹈动作优美而独特,展现了湖北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花鼓戏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沔阳糖塑——江汉平原的绝版技艺

沔阳糖塑——江汉平原的绝版技艺

沔阳糖塑艺人常背一口精心设计、结构紧巧的木箱,箱盖平面上绘有两个圆形,周边各分十二格,分别绘上人物、动物,器物,圆心钉一颗小钉,安上能旋动的竹扁,供人车旋,旋转停止后,竹扁尖指定的一格所绘之物,就是必做的糖塑之物,故而做糖人模也称“车糖人模”。

沔阳糖塑原料主要用麦芽糖,分别染成红、绿、黑色加黄(糖本色)共四色,装在四个长方形的铁皮保温盒里,用锯沫燃烧加温后,通过艺人用口吹(最难的是“吹功”,故糖塑也叫“吹糖人模”),用手拉、扯、揪、捏、搓、揉,用木梳压、剪刀剪、竹片按、竹签挑等技法,使用食品色素、石膏粉、棉花、墨汁等辅助材料,再预备一块水袱子、一个油盒子(免得做糖塑时粘手),把糖稀的可塑性、延展性、粘连性、光亮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一砣糖稀变成一件得意之作立等可取。

沔阳糖模工艺精湛,它以糯米糖为原料,用约-手指头大小的糯米糖,就能做成形态百出,逼真动人的人物和其它动物模型。

有历史人物,有贴近现时生活的写真。

如“三英战吕布”可把人引入历史境界,“牧童吹笛”可使人沉浸在忧闲逍遥的美景中,如此等等,动人心弦。

人们见到这奇异的工艺晶,往往赞叹不已,毫不犹豫掏上几角钱买上一个,尽情把玩或品尝。

糖塑,俗称吹糖、糖人模,是指糖料经由艺人的吹、塑、画等技艺手法塑制成形,制作出具有观赏性、可食性和艺术性的食品或装饰品的制作手艺。

糖塑,古称糖供,旧时人们把祭祀当作是极为隆重的大事。

祭天地、社稷、祖先和各路神仙,祭祀时要用上好的供品,糖供就是其中之一。

糖塑由来已久,唐宋古籍里就有对于“糖供”的记载,用糖供做成人物、鸟兽、果品等形状。

后来的人们在寿礼、婚礼上,也使用糖塑作为吉祥物品赠送。

这项技艺的传承方式比较传统,一般是以家庭或村为单位,传男不传女。

沔阳黄家新场的糖塑大约始于清朝中期,由黄家新场刘年香的祖先在外拜师学会糖塑技艺,家里祖传几代做此手艺极少外传。

至清末民初,性格比较开朗随和、乐于助人济世的刘年香,不仅从先辈手中学会做糖人模的本领,还凭天分有所创造和发展,使糖塑手艺做得空前精巧、传神,且花样翻新;难能可贵的是,从刘年香起开始在村内外广收徒弟,毫不保留地传授糖塑技艺。

我眼里的武汉民俗文化

我眼里的武汉民俗文化
请同学用你手里的画笔来描绘你眼里的武汉~~
要求:1、大小,4开纸张 2、题材不限,绘画方法不限 3、开学后上交作业,选优秀作品在学校走廊展出。
THANK YOU
谢谢大家~~~
木刻船 02
木刻船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龙从发
木雕船模是武汉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它创始于清 末,至今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民国初年宜昌艺人 龙启胜开设小作坊从事船模制作,经过五代人的传 承发展,逐渐形成自具特点的船模技艺,在武汉地 区流传。武汉木雕船模按比例模拟制作各类木船, 工艺精美考究,刻画细致入微,造型逼真传神。武 汉木雕船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可借以认识和 了解中国舟船的建造技术与结构样式,具有一定的 科学研究价值。
《编钟乐舞》《九歌》《楚韵》是根据楚辞,诗 经部分篇章改编的具有古楚风格的歌舞剧,容诗、歌、 乐、舞于一体,采用编钟、笙、古筝等中国民族乐器 演奏,再现了楚国艺术的奇异想象和浪漫色彩。
楚文化
二、湖北评书:是用湖北方言讲故 事。
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以 一木块(称"醒目")为道具,情节 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目,"啪 "的一声,听众为之一振,增强现场 气氛。
黄陂泥塑
楚文化 04
楚文化
一、楚剧:楚剧是湖北地区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剧 目多反映民间故事和家庭生活,表演朴实、幽默。 传 统代表剧有《葛麻》《打豆腐》《百日缘》等。
楚辞:楚辞是楚人屈原首创的独特的诗歌体裁 ,以 《离骚》为代表。多用语气词"兮"表达复杂的思想感 情,富于抒情和浪漫色彩。屈原的传世之作有《离骚》 《天问》《九歌》和《九章》的部分篇章。
木刻船
黄陂泥塑 03
黄陂泥塑
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 之乡”。湖北有7个入选,其中武汉 市黄陂区李家集街道凭借黄陂泥塑入 选。黄陂泥塑的知名度很高,汉阳归 元寺的五百罗汉和木兰山的神像就是 它的传统代表作。黄陂区泥塑工艺厂 制作的《七品芝麻官》、《八仙过海 >、《金童玉女》和《莉娜小姐》等 , 形象生动,妙趣横生,逗人喜爱。

武汉的特色

武汉的特色

武汉的特色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大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特色。

以下是一些武汉的特色:1.热干面:热干面是武汉的传统小吃之一,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风味而著名。

热干面是一种拌面,使用干面条、芝麻酱、酱油、辣椒油等调料制成,味道香辣可口。

2.黄鹤楼:黄鹤楼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黄鹤楼坐落在长江南岸的蛇山之巅,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3.东湖:东湖是武汉最大的湖泊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之一。

东湖风景秀丽,有着广阔的水面和丰富的水生植物,是休闲、旅游和观光的胜地。

4.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大桥全长1670米,连接了武汉两岸,是交通和旅游的重要景点。

5.汉口江滩:汉口江滩是武汉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有着广阔的草坪、美丽的花坛和丰富的娱乐设施,是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和观光的好去处。

6.武大樱花:武汉大学是中国著名的大学之一,其樱花景观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每年春季,樱花盛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7.汉正街:汉正街是武汉历史悠久的商业街区之一,以其传统的商业文化和建筑风格而著名。

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商铺和小吃摊贩,是购物和品尝当地美食的好去处。

8.黄陂泥塑:黄陂泥塑是武汉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以其生动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名。

黄陂泥塑以黄陂地区的黏土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价值。

9.汉阳造:汉阳造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代表之一,也是武汉的重要工业遗产之一。

这里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兵工厂之一,生产了大量的武器和军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武汉小吃:武汉的小吃非常丰富多样,除了热干面以外,还有豆皮、汤包、鸭脖等特色小吃,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以上只是简要列举了武汉的一些特色,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值得探索的地方和体验的文化活动等待您去发现。

面塑

面塑

面塑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

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起源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

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

”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

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到了明代,面塑逐渐脱离食用,演变成单纯艺术形式独立存在,一些身背工具箱,四处奔波的面塑艺人出现在繁华闹市,以此为生计,进一步促进了艺术水平的提高。

近代,受文人艺术的影响,面塑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出新,其艺术魅力同样为许多王公贵族所动。

他们不惜重金订购,或作贺礼馈赠亲朋,或作陈设摆放自家案头。

面塑由街头转向登堂入室,从此身价百倍,整体水平产生质的飞跃,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日臻成熟完善。

现代面塑艺术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时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不断进取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

它在民间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民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其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等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简单地说,面塑就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

武汉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有哪些

武汉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有哪些

武汉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有哪些武汉,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

这些表演不仅是武汉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武汉,探寻那些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汉剧。

汉剧是湖北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的唱腔优美动听,旋律丰富多样,既有高亢激昂的腔调,又有婉转柔情的吟唱。

汉剧的表演形式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技艺展示。

演员们通过面部表情、身段动作和唱腔的完美结合,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汉剧的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生活百态的生动呈现。

经典的剧目如《二度梅》《宇宙锋》等,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深受观众喜爱。

武汉的楚剧同样别具一格。

楚剧源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的乡土歌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韵味。

其唱腔朴实明快,贴近百姓生活,常常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楚剧的表演以真实自然为特点,演员们善于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现农村生活的喜怒哀乐。

从传统剧目《葛麻》到现代题材的作品,楚剧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会现实,成为了武汉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除了戏曲,武汉的杂技表演也堪称一绝。

武汉杂技以其高超的技艺、惊险刺激的表演和创新的节目编排而闻名于世。

演员们在舞台上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力量、平衡和柔韧性。

无论是空中飞人、柔术表演还是高难度的平衡技巧,都让观众们目瞪口呆,心跳加速。

武汉杂技团曾多次代表中国出访世界各地,将武汉的杂技艺术推向国际舞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民间舞蹈也是武汉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黄陂的僵狮子。

这是一种独特的舞狮表演形式,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在表演中,舞者们身着特制的服装,头戴面具,伴随着激烈的锣鼓声,舞动着狮子,展现出威武雄壮的气势。

僵狮子的表演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承载着当地人民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武汉的民间音乐同样丰富多彩。

湖北大鼓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武汉的民间艺术(上)

武汉的民间艺术(上)

武汉的民间艺术(上)武汉的民间艺术,不仅有特色鲜明的地方曲艺,还有一批手工艺术品。

武汉拥有京剧、汉剧、楚剧、歌舞剧、话剧、杂技、说唱、交响乐、儿艺等九个专业艺术团体。

汉剧、楚剧是“楚风汉韵”的武汉地方戏曲剧种,杂技是武汉最具魅力的民间艺术,曾任第一至五届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夏菊花女士即出自武汉杂技团,武汉国际杂技节已成为世界杂技的“东方赛场”。

汉锣、汉绣、武汉绢花、黄陂泥塑,都是海内外闻名的民间手工艺术品。

汉剧汉剧是湖北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约有200余年历史,俗称“二黄”,又叫“汉调”,辛亥革命前后改成“汉剧”。

(图:吴天保演汉剧《哭祖庙》)汉剧的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

“二黄”来自安徽,形成于鄂东与安徽毗邻地区,主要由汉调艺人创造发展,并与“西皮”合奏,开创出以西皮、二黄为主的“皮黄”声腔风格。

汉剧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即在天、沔、夏口一带兴起,科班迭起,名角辈出,并依流行地区划分为襄河、府河、荆河、汉河四个路子。

直到清末,汉剧才发展形成十大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

民国初年,汉剧人才济济.剧目增多,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鼎盛时期。

当时十大行当都有拔尖的角儿,而且不是一两个。

如“一末”余洪元,“二净”朱洪寿,“三生”吴天保,“四旦”李彩云、邓云凤,“五丑”李春森,“六外”周天栋,“七小”李四立,“八贴”董瑶阶、陈伯华,“九夫”陈凤钦,“十杂”严炳奎。

演出的代表剧目有《兴汉图》、《哭祖庙》、《打鼓骂曹》、《摘花戏主》、《打花鼓》等,还合力演出连合本子戏《封神榜》,令人叫绝。

历史上汉剧曾有上千个传统剧目,现存剧目仍有660多个。

汉剧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余洪元、董瑶阶、吴天保、陈伯华等一批著名汉剧艺术家。

楚剧楚剧,原名花鼓戏,又称西路花鼓,即黄孝花鼓,1926年改名“楚剧”。

约有百余年历史,主要流行于武汉地区及其附近。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很悠久的流传历史,还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给与保护不能让有价值的老传统在我们手中消失不见。

下面咱们就走进湖北文化,看看湖北的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一、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

其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长诗、歌谣、民间笑话、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等。

湖北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项目有董永传说、屈原传说、王昭君传说、炎帝神农传说、伍家沟民间故事、黄鹤楼传说、黑暗传等。

二、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样式,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和民间祭祀仪式音乐等。

它主要是通过口头创作方式产生和传播,地域性、流变性、通俗性、程式性等是民间音乐的主要标志。

湖北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有武当山宫观道乐、枝江民间吹打乐、宜昌丝竹、兴山民歌、薅草锣鼓、老河口丝弦、马山民歌、唢呐艺术、锣鼓艺术等。

三、传统舞蹈传统舞蹈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世代相传的,在日常生活场所表演的各种传统舞蹈,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活习俗舞蹈、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

湖北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有土家族撒叶儿嗬、肉连响、高龙、土家族摆手舞、郧阳凤凰灯、麻城花挑、宣恩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等。

四、传统戏剧。

传统戏剧指的是中国各地域各民族人民创造的传统戏曲艺术。

它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武术等元素,讲究唱念做打,具有很强的程式性和技术性。

流传湖北的传统戏剧有汉剧、京剧、楚剧、花鼓戏、黄梅戏、皮影戏、提琴戏、傩戏、采茶戏、汉调二簧等。

五、曲艺。

曲艺是中国民族民间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的演化发展而成的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本质特征是口头语言进行的说唱表演。

它具有民间性、通俗性、一人多角、化出化入、说唱为主、简便易演等特点。

武汉非遗

武汉非遗
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特色汉族小 吃。其面条纤细根根有筋 力,色泽黄而油润,滋味 鲜美。拌以香油、芝麻酱、 五香酱菜等配料,更具特 色。武汉热干面可谓享誉 全国乃至世界。 无论是来武汉参会或是旅 游的人们都要设法品尝武 汉名吃:热干面,就连在 外工作或学习的武汉人回 汉后的第一站就迫不及待 地要去热干面馆解解馋, 可见武汉热干面深受人们 的喜爱。现在武汉热干面 已形成了产业化生产,武 汉热干面项目已正式推荐 参评第四批中国国家级 “非遗”,并正式申报中 国国家级“非遗”。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 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 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 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 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 佳节,其乐融融。
汉剧
汉剧
汉剧是中国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 一,旧名楚调、汉调。清代中叶形成于 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 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在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 派,俗称路子。对湘剧、川剧、赣剧、 桂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 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 加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而成 京剧。 汉剧属皮簧腔系,早期称"楚腔"、"楚调",以后又称"汉调"、"汉 戏",俗称"二簧"。在鄂北有"一清二黄三越调"的谚语,在鄂东又有" 一清二弹"之说,称汉剧为"乱弹"或"弹戏"。文献记载中曾有"湖广调"、 "黄腔"、"皮簧"等称谓。辛亥革命前仍称"汉调",从民国初年起开始 改称"汉剧"。其主要声腔为西皮、二簧,在地方剧种中开创皮、簧 合奏之先河,从而形成皮簧声腔系统。汉剧流行于湖北省境内的长 江和汉水流域及其邻近的、剪纸)有历史渊源,使用剪刀、雕刀讲究,纸质细腻,剪、雕 刻的艺术效果能登大雅之堂,老百姓喜欢。它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又结合各个不 同时代(时期)的习俗,欣赏习惯等均有不同的出新,并在不断前进和繁荣之中。

武汉的风土人情介绍

武汉的风土人情介绍

武汉的风土人情介绍武汉是中国中部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湖北省的省会。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港口城市之一,武汉具有丰富的风土人情。

下面我将以武汉的风土人情为题,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座城市的特色。

武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城市,武汉有许多古迹和文化景点。

比如,东湖风景区是武汉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它由东湖、沙湖和鸭蛋湖组成,风景优美。

另外,武汉还有黄鹤楼、古琴台、武汉博物馆等文化名胜,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武汉的美食文化也是其独特的风土人情之一。

武汉被誉为中国的“美食之都”,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美食。

比如,武汉热干面是武汉最有特色的面食之一,它的面条细而有弹性,配上麻辣的调料,味道独特。

另外,武汉还有豆皮、黄鳝、鸭脖子等许多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而且,武汉的夜市文化也非常发达,夜晚的武汉街头巷尾都可以找到各种小吃摊位,让人流连忘返。

除了美食,武汉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武汉是汉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汉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

武汉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如腰鼓、龙舞、武术等,这些都是武汉人民热爱的传统艺术形式。

此外,武汉还有着丰富的节日文化,比如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武汉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

武汉人民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在武汉,你会感受到浓厚的人情味。

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商场酒店,你都能感受到武汉人民的热情款待。

即使是一个陌生人,只要你有困难,武汉人民总会伸出援手,给予帮助。

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是武汉风土人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城市之一,其风土人情独特而丰富。

无论是历史文化、美食、民俗文化还是人文关怀,武汉都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相信只要亲身来到武汉,你就能深刻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体验到武汉的风土人情。

武汉的民俗风情了解多少

武汉的民俗风情了解多少

武汉的民俗风情了解多少武汉,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这些民俗风情不仅是武汉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体现。

那么,对于武汉的民俗风情,您又了解多少呢?武汉的饮食民俗独具特色。

热干面,无疑是武汉美食的代表之一。

一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面条筋道有嚼劲,芝麻酱浓郁醇香,再配上葱花、萝卜丁等佐料,那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早上,街头巷尾的早餐店里,人们端着一碗热干面,站着或坐着,快速地搅拌着,然后大口大口地吃着,开启充满活力的一天。

除了热干面,鸭脖也是武汉人喜爱的小吃。

武汉的鸭脖以麻辣鲜香著称,口感醇厚,让人欲罢不能。

无论是逛街时的零嘴,还是餐桌上的下酒菜,鸭脖都备受欢迎。

还有三鲜豆皮,糯米软糯,馅料丰富,豆皮煎得金黄酥脆,咬上一口,满满的幸福感。

在武汉的传统节日里,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春节期间,舞龙舞狮是常见的表演。

龙和狮在人们的舞动下,活灵活现,威风凛凛。

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它们穿梭在街头巷尾,为人们带来吉祥和欢乐。

元宵节时,花灯展是一大亮点。

各种各样的花灯造型精美,色彩斑斓。

有传统的动物造型,也有现代的卡通形象,吸引着众多市民前来观赏。

此外,还有猜灯谜的活动,人们在灯谜前驻足思考,猜对了就能获得一份小礼品,增添了节日的乐趣。

武汉的婚俗也有着独特的讲究。

在过去,媒人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男女双方有意结亲时,媒人会在中间牵线搭桥,传递双方的信息。

在确定婚期时,会请算命先生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挑选一个良辰吉日。

婚礼当天,新娘通常会穿着红色的嫁衣,头戴凤冠霞帔,显得格外喜庆。

迎亲的队伍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在婚礼上,还有一些传统的仪式,比如拜天地、敬茶等,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和对婚姻的重视。

武汉的方言也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武汉话听起来直率、豪爽,充满了生活气息。

比如“过早”指的是吃早餐,“冇得”表示没有,“苕”有时用来形容人傻里傻气但并无恶意。

这些独特的方言词汇,不仅反映了武汉人的性格特点,也成为了地域文化的标识。

武汉最具特色的当地手工艺品有哪些

武汉最具特色的当地手工艺品有哪些

武汉最具特色的当地手工艺品有哪些武汉,这座充满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的城市,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美食文化,还有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当地手工艺品。

这些手工艺品承载着武汉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反映了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承。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汉绣。

汉绣是武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汉绣的图案多以花鸟鱼虫、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针法丰富多样,包括齐针、套针、滚针、打籽针等。

绣品线条流畅,构图饱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在过去,汉绣多用于制作服饰、被褥、枕套等生活用品,如今,它已成为一种珍贵的艺术品,受到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武汉木雕船也是武汉手工艺品中的佼佼者。

武汉木雕船的工艺精湛,造型优美。

工匠们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将一块块木材雕琢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船只。

从小小的渔船到宏伟的战舰,从古代的帆船到现代的轮船,无一不展现出武汉木雕船艺人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想象力。

木雕船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经过选材、设计、雕刻、打磨、上漆等多道工序。

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船舷的栏杆、船舱的窗户、船帆的纹理,都清晰可见,仿佛真的在乘风破浪。

除了汉绣和木雕船,武汉还有着精美的剪纸艺术。

武汉剪纸风格独特,既有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剪纸的细腻婉约。

剪纸的题材广泛,涵盖了人物、动物、花卉、风景等。

艺人运用剪刀在纸上灵活地游走,创造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作品。

无论是喜庆的红双喜,还是精美的窗花,都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武汉剪纸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再者,武汉的面塑也是一大特色。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经过调色、揉捏、塑形等工序制作而成的民间艺术品。

武汉的面塑艺人能够将面团捏成各种生动形象的人物、动物和神话角色。

他们手中的面团仿佛有了生命,瞬间变成了孙悟空、猪八戒、关羽等大家熟知的形象。

武汉最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有哪些

武汉最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有哪些

武汉最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有哪些武汉,这座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城市,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美食文化,还孕育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

这些手工艺品承载着武汉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汉绣。

汉绣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它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色彩浓艳、对比强烈,构图饱满,富有装饰性。

汉绣的针法丰富多样,包括锁绣、齐针、掺针、滚针等,每种针法都能创造出不同的纹理和效果。

汉绣作品常常以花鸟、人物、山水等为题材,无论是华丽的礼服、精美的屏风,还是小巧的香囊,都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再来说说黄陂木版年画。

黄陂木版年画源于明清时期,是一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

它的题材广泛,涵盖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民俗风情等。

黄陂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从选材、雕刻木板到印刷、上色,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艺人精心操作。

其画面线条粗犷、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武汉剪纸也是颇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之一。

武汉剪纸风格秀丽,线条流畅,以精巧细腻著称。

它既能够表现传统的吉祥图案,如龙凤呈祥、福禄寿喜等,也能反映现代生活的各种场景。

剪纸艺人凭借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就能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令人赞叹不已。

还有马口窑陶器。

马口窑位于武汉市汉川马口,以生产各类日用陶器而闻名。

马口窑陶器造型古朴大方,釉色丰富多样,有青釉、黄釉、黑釉等。

其纹饰多以花卉、动物、人物为主,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

另外,武汉的竹编工艺也别具一格。

武汉竹编选用优质的竹子,经过劈、削、刮、磨等多道工序,编织成各种精美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如竹篮、竹席、竹椅等。

竹编工艺注重线条的流畅和造型的美观,同时也注重实用性,充分体现了武汉人民的生活智慧。

除了以上几种,武汉的民间手工艺品还有很多,比如面塑。

面塑艺人通过揉、捏、搓、压等手法,将面团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的民间艺术
(下)
武汉的民间艺术,不仅有特色鲜明的地方曲艺,还有一批手工艺术品。

武汉拥有京剧、汉剧、楚剧、歌舞剧、话剧、杂技、说唱、交响乐、儿艺等九个专业艺术团体。

汉剧、楚剧是“楚风汉韵”的武汉地方戏曲剧种,杂技是武汉最具魅力的民间艺术,曾任第一至五届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夏菊花女士即出自武汉杂技团,武汉国际杂技节已成为世界杂技的“东方赛场”。

汉锣、汉绣、武汉绢花、黄陂泥塑,都是海内外闻名的民间手工艺术品。

汉锣
汉锣,泛指武汉地区生产的铜响器,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汉锣,其内涵外延扩展到了锣、钹、钗、钟诸种铜响器,与苏锣、秦锣、京锣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锣”。

承载着丰厚历史积淀的汉锣,沐浴着着巫风楚雨,逐渐形成独特的制作工艺,自有一套熔炼、制片、成型、淬火、校音、车刮、定音工序,运用“旋转锻打,横向走锤”的技法,锻出的锣片圆、平、正、上劲,锤迹排列有序,分布均匀,呈鱼鳞状;套出的钹,顶正头圆,大小一致。

打击场景极富色彩性和节奏性,是楚地民间“插秧锣鼓”等民俗活动的必备乐器之一。

汉锣以品种齐全、发音宏亮、圆润集中、起手灵活、吃槌省力、
能定调门而驰名中外。

它适应性极强,既能配合中国武戏文唱,也能为西方的交响乐和爵士乐配音,行销亚、誉满国内外的名牌产品。

早在乾隆年间,汉口长堤街就有制铜作坊。

随若铜响器的兴旺,长堤街出现了一条“打铜街”。

到19世纪末,武汉锣匠多达300余人。

1909年,学徒出身的高青庵创办的“高洪太锣场(今武汉锣厂),是武汉著名的老字号。

”高洪太”选料上乘,制作考究,其制锣工序多达37道,能根据演员的嗓音,定出恰当的音调。

当时,国内许多戏班名角,都派乐师来厂定音购买。

当年汉口有民谚云:“买药要买叶开泰,买伞要买苏恒泰;买锣要买高洪太。


(老字号“高洪太”图:萧继石)
如果你有幸欣赏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合,那么你将能听到“高洪太”铜锣的声音。

铜锣已成为西洋交响乐团惟一必备的中国民族乐器。

在国外,用“高洪太”铜锣的,不只是波士顿交响乐团,德国柏林交响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的演出用锣都出自“高洪太”。

“高洪太”铜锣,以音质纯正、发音宏亮,起手灵活,槌抄省力而驰名中外。

1979年应柏林交响乐团之请特制的大抄锣,直径为135
厘米,被誉称为“世界钢锣之王”。

1985年又制作两面直径为142厘米的大抄锣,每面重达60多公斤,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抄锣。

其中一面东渡日本,与世界上最大的鼓相匹配,另一面留厂供人们参观。

这几面大抄锣发音如春雷滚动,气势磅礴,尾音悠长而浑厚,能最好地烘托出乐曲雄浑的音响效果。

一些外国的著名乐团都以能得到这种大抄锣而感到荣幸。

另有“虎音锣”能发“拱”、“水”两种音响,时而如猛虎长啸,时而如溪泉淙淙。

目前,武汉锣厂共生产锣、钹、镲、铃、钟、板、饶七大类133种规格的60余种铜响器,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汉绣
汉绣主要流行于荆沙、武汉、洪湖一带.汉绣作品曾多次在京展出,还参加了巴黎、华沙等国际展览,受到好评。

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

它的用针有别于“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广绣),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

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

绣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生出枝,充分体现了“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
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楚国刺绣品已远销至西域,可见其刺绣业之发达。

南方的楚国丝织业足以代表当时中国丝织品工艺技术的最高
水平。

楚文化氛围下民间戏曲的发达、巫风巫月术的盛行又为刺绣走向民间提供了生长的沃土。

汉绣的鼎盛期是清末民初。

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及各种饰品。

清末,在武昌的营坊口、塘角、白沙洲、积玉桥及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带,开有许多绣铺,汉口还有一条绣花街。

当时的汉绣产品主要分三大类:生活用品类,有绣衣、绣枕、门帘、帐沿、绣鞋、头巾、围裙、荷包等,多用于闺阁陪嫁。

其中,汉口的绣花戏衣颇具名气。

第二类装饰品,有壁挂、中堂、屏风、彩帐、堂彩、龙衣、狮皮、戏装、道具等。

三是敬神赛会的礼仪用品,包括神袍、袈裟、彩幡等。

抗战时期,日军侵占武汉,汉口绣花街被烧毁,汉绣日趋凋零,技艺几近失传。

新中国建立以后,汉绣重放光华。

20世纪80年代,汉锈产品已由原来的民用小绣品和少量古典戏剧绣服发展到帐帘、披风、被面、枕套、服装、大幅、中堂、条屏、折页、摇件和屏风等10多个品种。

(图:汉绣作品)
洪湖汉绣
洪湖汉绣,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刺绣,到了清朝中叶,以汉口为中心向周边扩散,遂以鼎盛之势与苏绣、湘绣平分秋色。

那时候,朝廷在汉口设织绣局,征集贡品,可见其一时之盛。

清朝咸丰年间,因国内政局动荡,大批汉绣艺人纷纷逃离汉口,汉绣遂以衰亡。

汉绣名艺吴文琇转来到洪湖,仍以刺绣为业,因其绣品秀美,工艺精良,于是声望大盛,遂于光绪三十四年由其子吴家福在新堤开设吴炳昌绣铺。

吴炳昌绣铺的绣品以日用品为主,后来逐渐增加戏袍、佛像及绘画题材的作品。

宣统三年(1911年),吴家兄妹绣的《观世音菩萨》和《荷花仙子》,曾在武昌西湖劝业场内工商品陈列厅展出,被当时的《时报》誉以“汉绣复活,重放异彩”。

洪湖汉绣以吴氏家传技艺为基础,到解放后成为汉绣承传的大宗,其代表作《文房四宝》、《和平之春》和双面绣《群猫图》、《雏鹰展翅》等,被国内同行公认是我国刺绣艺术的尖端之作,名扬遐迩。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武汉绢花
武汉的绢花工艺制作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19世纪末,武汉工商业的迅速繁盛,催生了民间绢花制作的兴起与市场的兴隆。

武汉绢花艺人吸收宫廷的传统制作绢花技术,兼采南北民间锡花技艺,发展原有的制作通草花、括绒花工艺,制作绢花。

绢花也叫绸花,以绸、绸、续、缎等高级织物制作各种花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武汉绢花工艺。

其主要产品有:雍容华贵的牡丹、丰腴艳丽的玫瑰、娇嫩欲滴的月季、凌霜傲雪的腊梅以及迎风摇曳的悬崖菊、紫兰香、大理花和其他奇花异革,共有400多个品种.武汉工艺花卉厂生产的绢花形象逼真,色泽艳丽,达到可以乱真的地步,不仅在武汉和国内市场上受欢迎,而且行销日本、欧奖、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黄陂泥塑
据史载:“先有上古,后有归元”,所谓“上古”,即指黄陂区泡桐境内矿山巅峰之寺庙。

明清时香火旺盛,建有九宫十八殿,分为下古寺、竹林寺、大土阁,其供奉的佛像群塑均为泡桐前辈泥塑艺人所作。

闻名于世的汉阳归元寺五百罗汉于清道光、光绪年间两次塑修,出自黄陂王氏父子之手。

据传说,五百罗汉中,第四百三十尊和第五百尊即为王氏父子面目的自塑像,父像一手擎日,子像一手托月。

黄陂至今是中国雕塑之乡,有悠久的泥塑历史传统,技艺朔熟,艺人辈出。

据《归元丛林罗汉碑记》,归元寺的五百罗汉,是以南岳衡山祝圣寺的五百罗汉石刻拓本为依据,进行加工提炼,创造而成的。

工艺上采用"脱胎漆塑",又称"金身托沙塑像"。

先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后用葛布生漆逐层沾贴套塑,称为漆布空塑,最后饰以金粉。

它的特点是抗潮湿,防虫蛀,经久不变。

两百年间罗汉堂几次受水灾侵袭,罗汉满堂漂,但水退后罗汉仍完好无损,可见雕塑工艺之高超。

(图:黄陂泥塑)
黄陂区泥塑工艺厂制作的《七品芝麻官》、《八仙过海》、《金
童玉女》及《莉娜小姐》等,形象生动,妙趣横生,逗人喜爱。

其泥塑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到英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黄陂区泡桐店镇是著名的泥塑之乡,农民泥塑大放异彩,小型多样,造型富有泥土气息,既有严肃端庄的人物,又有滑稽诙谐的变型漫塑。

从木兰将军到红楼仕女,从中国的神话人物哪吒到西方的著名艺术大师卓别林等,都塑造得栩栩如生。

老艺人戴和清曾为来访的外宾当场塑像,在国外传为佳话。

泡桐的泥塑曾到美国俄亥俄州展出,受到欢迎。

(图:黄陂泥塑作品)
(文章来源:《风雅武汉》,部分图文资料来源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