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在教育观念、创新意识、培养模式和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的一定的问题,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是: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建立严格的考核淘汰机制;做好创新成果的鉴定工作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导师团队建设工作;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校园的创新文化、创新环境建设工作。
标签: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提高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研究生招生毕业人数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的公认指标。
然而,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尤其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可见,探索有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途径十分重要。
二、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与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思路不符
应试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重要特点,这种教育模式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带来的后果是以教师传授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动手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多数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仍然延续着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创新性才能其实不符。
2、具有创新意识的导师匮乏
我国研究生实行的导师负责制,导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科研等全面发展负责,因此,导师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导师的素质和能力对学生起到最直接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导师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导师的创新能力不足,责任心有限,科研能力欠佳,还有导师队伍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使用轻培养等问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思路不符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统一计划、统一学校教育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研究生之间的差异,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不利,导致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术毕业论文中缺乏创新。
另外,我国一般采取导师制培养,研究生所从事的科研或者毕业论文的选题大多局
限于导师所熟悉的领域,视野相对狭窄;其次,我国研究生很少有机会参加前沿的学术会议,很少接触原版的英文教材和文献资料;另外,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条件也是制约学生开拓性思考的不利条件。
4、培养体制与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思路不符
我国在研究生实行的是“严进宽出”,即考研难,但读研究生容易,这种培养体制使学生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培养体制问题已成为障碍我国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因素。
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最重要的“衡量标尺”,而现实状况是,我国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流于形式,低水平的重复性的毕业论文相当普遍。
同时,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中缺乏严格的淘汰制度,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修各门课程都相对容易。
最后,我国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创新评价的界定也很模糊。
这些因素都是应该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三、我国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措施与方法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为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需要,我国的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有的学者从观念制度的分析框架指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观念引导才能得到提高。
观念要具有超前性,制度要具有普适性。
还有的学者从创新教育涉及的内容出发,指出:一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二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导师队伍;三要加强产学研合作。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1、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行动的先导。
对于研究生教育,首先,应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改变教师为主动、学生被动的教育模式,其目标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研究生阶段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更多的是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
最后,坚决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忽视研究生个性发展的问题,要改变这些观念,就要明确研究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设计灵活的培养计划,要区别与本科教育阶段的统一性特点。
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应该有更大的主动权,让其根据自身的研究领域和学生的特长来配备各种教育资源。
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如讲座式授课,使研究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建立严格的考核淘汰机制
国外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是宽进严出,有着严格的考核制度。
据资料,德国研究生的辍学率高达三分之一之多,他们每门课程有严格考核标准,不能随意降低标准。
相比之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有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但一般都会让学生顺利通过。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必须改善目前的教育现状,严格淘汰机制,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
3、做好创新成果的鉴定工作
我国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求有创新点,也就是要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或者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者提出与前人不同的观点;或首次证明了某个结论等等。
而如何做好这些鉴定工作,如何界定学生是否有创新点,是目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未涉及的内容。
4、做好具有创新能力的导师团队建设工作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导师在研究生的选题、整体思路、结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然而,当前我国研究生导师自身的能力不足、责任心缺失是導致研究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因此,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得组建导师群体。
首先,培育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其次,对导师的遴选和考核激励制度要严格。
因此,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应以“基地”为载体,吸纳优质的导师资源,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研究生。
5、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研究生
德国是产学研的典范,高校、企业和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无论是高校、企业还是研究所都承担着培养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高校的研究生在企业做论文,企业提高实习机会,高校的导师为企业做技术指导,企业要指派专人来指导学生来完成这一任务,企业从中获取一些廉价智力资源,研究生从中学到解决实践问题的知识,达到校企的“双赢”效果。
另外,研究生经常参与研究所的科研项目也是其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新的成果就是最好的创新。
我国目前“985”、“211”的很多院校和研究所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这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6、加强校园的创新文化、创新环境建设工作
大学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塑造学生创新观念的好地方,研究生创新教育就植根于良好的校园环境。
创新思维就需要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创新型人才的实质就是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
创新性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它属于一种无形资源,这种资源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形式多样的具体活动对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塑造和培养。
环境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一个学生所处的学科信息化程度越高,其越容易获取新的信息和学术动向,并在此平台上进行高水平的发展。
因此,作为任何一个大学,都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创新性建设,为研究生的创新素质营造创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