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学习资料
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d37ee0e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d.png)
7. 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 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8. 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我国绿色 经济的发展。 9.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可持续消费旨在通过每个人负 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 费。 10. 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可持续消费倡导“减量、重复使用、回 收、 再生”的原则。
(2)鱼菜共生模式的优势有 ( C )
① 解决鱼塘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② 蔬菜可从鱼塘中
汲取养分 ③ 鱼类主要以蔬菜的根系为食 ④ 丰富
农产品供应,增加农民收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该农业模式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 D )
A. 市场 B. 地形C. 水源 D. 技术
课堂检测
等大型建筑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以保护繁育期的鸟、兽、
鱼、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
,设计了 3 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
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 )
解析:理解并掌握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的内涵,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答案:(1)该发电厂在生产全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所有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废弃物”都进入到 新的生产环节,成为新的资源,污染物充分利用,排放量减到最小。 (2)清洁生产是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体现了循环经济 理念;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对环境影响大。 (3)该发电厂的清洁生产工艺,实现了煤炭发电的良性循环,向环境的排废降到了最低程度,同时废 物综合利用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兼顾的可持续发展。 (4)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调整产业结构。以循环经济为模式,实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以清洁生产 为目的,开发新能源。 (5)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改变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6)发展生态农业,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可以维持自然界良好的生态平衡,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名师学案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名师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7fe3019b89680202d825c9.png)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
2.认识到必须协调人地关系才能持续发展的道理。
3.能够举例说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 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2.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
环境问题是的突出表现。
如果单纯依靠和工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而又不危及后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
读P103,《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思考:1、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2、这17个目标分布归属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内涵?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和的共同努力。
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践行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有:、和。
【活动】1、你能区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吗?2、谈谈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实践。
3、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成为可持续消费的践行者?1.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在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人类应该()①积极消费,促进经济发展②转变观念,大力开发极地资源③调整生产行为,发展循环经济④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蓝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每个公众应从我做起,推进污染减排,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据此回答2~3题。
2.下列公众行为符合主题要求的是()A.讲究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用品B.减少煤炭使用,大量使用电能C.多开私家车出行,减少对公共交通的压力D.多选择带有环境标志的商品3.下列地区的能源开发和使用不能体现“节能减排”的是()A.新疆地区使用太阳能B.东南丘陵地区使用沼气C.山东半岛沿海发展风能D.山西加大煤炭资源的开发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
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4~5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056b15d684254b35eefd3469.png)
(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地位: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内容:
包括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两个方面。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包括防治 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 别是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
社会系统
生活废弃物 人的管理调控 劳力、 科技等 生产废弃物 经济系统 环境资源 生态系统 环境 资源
产品生产 制造
产品包装 运输
产品批发 零售
原材料加 工
产品使用 回收
资源的摄 取
环 境
产品废弃 处理
总结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展—从概念到行动
随堂演练(见学案)
1、可持续发展丰富的内涵是 ( ) A A.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B.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C.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持续发展 D.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改善 2、有益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行为是 ( ) C A. 使用一次性产品 B. 购买和使用私人汽车 C. 分类回收、利用垃圾 D. 禁止开发使用可再生资源 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这句话体现的可持续 发展原则是 ( ) B A. 共同性 B. 持续性 C. 公平性 D. 阶段性 4、下列体现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有 ( ) A.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B. 世界各国共同开发热带雨林 C C. 国际合作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D. 人类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节 约 、 适 度 消 费
带有环境标志的产品具有的特点:
低毒少害,节约资源
•某商场经营的下列四种产品中,有可能取得环境标 志的是 ( ) C A.蟒蛇皮背包 B.含磷洗衣粉 C.无氟冰箱 D.一次性木筷
循环经济的表现:
第二单元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二单元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449569c408a1284ac8504340.png)
教 材 深 化 透 析
学 业 水 平 达 标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返回
优化方案教系列丛书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知 能 层 级 突 破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 . 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 世纪议 年 月 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 中国21世纪 人口、 程——中国 世纪 人口、环境与发展 白皮 中国 世纪__________________白皮 书》。 思考: 在可持续发展中 我们应做什么? 在可持续发展中, 思考:2.在可持续发展中,我们应做什么? 思考·提示 提示】 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思考 提示】 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 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自备篮子或布袋 购物;不用一次性木筷、泡沫快餐盒; 购物;不用一次性木筷、泡沫快餐盒;购买 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节约用水;将旧衣物、 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节约用水;将旧衣物、 玩具、书籍等捐赠给需要的人; 玩具、书籍等捐赠给需要的人;以节约为荣 ……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教 材 深 化 透 析
学 业 水 平 达 标
返回
优化方案教系列丛书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知 能 层 级 突 破
2.持续性原则 . (1)核心: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 核心: 核心 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 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 , 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 (2) 首 要 条 件 : 实 现 不 可 再 生 资 源 的 合理利用 和可再生资源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可再生资源的 永续利用 。 和可再生资源的 经济效益 (3) 目 标 : 实 现 ___________ 、 社 会 效 益 和 生态效益 的相互协调 ___________的相互协调。 的相互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说课稿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6ace09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2b.png)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2 第四章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地理学科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对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还比较模糊。
在学习能力方面,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态度方面,学生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问题比较感兴趣,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可能会感到枯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3)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学难点(1)理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2)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189e4290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5.png)
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首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体现在经济方面。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增长
应当符合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和增加人民福祉,同时要求经济发展
应该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压力。
这意味着在
经济发展中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减少对
自然资源的依赖和消耗。
同时,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发展,提高人民
的素质和技能,推动就业增长和社会稳定。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体现在社会方面。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的发
展应与经济增长相匹配,关注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权益的保障,促进社会公
正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这意味着要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社会基础
设施,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要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减少
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体现在环境方面。
可持续发展要求环境的保
护和利用应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意味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资源
的开发和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同时要倡导绿色生活
方式和可持续消费,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
总之,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平衡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应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环境压力,社会发展应关注人民的基
本需求和福利提升,环境发展应加强保护和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实现了这种平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未来
世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81b91402d276a201292e4d.png)
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先从《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开始导入,然后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最后通过“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活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教材先分析政府-企业-公众在可持续发展实施中的关系,然后提出几条广为大众接受的具体措施,并分别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最后通过活动“在学校中进行闲置物品交换”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理解不同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环境问题并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
3.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资料,以及切身的考察,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4.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环境与发展会议,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图5.8)(提问: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PPT展示材料,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表现,其丰富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图5.9)。
(PPT展示材料,结合生动的动画,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教师: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的内涵,我们要遵循什么原则去实现它们呢?(PPT展示材料,结合高清的、漂亮的图片,分别讲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c825e685a0116c175e0e4802.png)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程标准】: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学习目标】:1、 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2、 联系“21世纪议程”,阐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基本内涵、基本原则。
3、 结合实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自主学习】:概念:既满足_________的需求,又不对________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____________: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内涵 ____________:经济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社会持续发展:社会发展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康乐和发展为中心,______原则 与子孙后代共享 ( 公平)人与人、国与国间资源分配公平合理( 公平) 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是 的 原则 人类的 活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 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进行________制定各国都可接受的全球性________________ 可持续发展是由 向 阶段推进的过程各国所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可持续发展 及 也有明显差异可持续发展——从 到_________[探究活动1]读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A B C D(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 是基础, 是条件, 是目的。
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与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 ,更要追求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倡导可持续发展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以 为目的,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3)如果图中经济系统为钢铁生产系统,将各组词组相应的字母填入图中括号内: ①工业产值、利润 ②工作、技术人员③铁矿石、煤炭 ④土地、水、空气 ⑤厂长、经理、车间主任 ⑥钢材 ⑦工业“三废” ⑧生活垃圾[探究活动2]阅读课本,完成下列要求,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1)完成知识联系图,理解持续性原则的核心、制约因素、实现的首要条件和目标。
2013地理必修班学案: 2.2.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鲁教版必修三)
![2013地理必修班学案: 2.2.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鲁教版必修三)](https://img.taocdn.com/s3/m/0a92bb3883c4bb4cf7ecd14d.png)
第2.2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1课时)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重点、难点)2.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自主学习】知识点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又不对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由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
知识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
时间上的公平,又称“”,含义是。
空间上的公平,又称“”,含义是。
(2)财富的分配也要公平合理:把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2.持续性原则(1)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中。
最主要的因素是( )A.资源B.人口 C.环境D.城市化(2)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指人类的和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什么?(4)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效益、效益和效益的相互协调。
【合作探究】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探讨可以从哪些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课堂反馈】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就是指 ( )A.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工业、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C.文化教育与精神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巴伯在其《经济、自然资源不足与发展》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该定义偏重可持续发展的()A.生态属性 B.经济属性 C.社会属性 D.环境属性3. 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下列思想中蕴含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①竭泽而渔,焚薮而田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③天人合一④盛世滋丁,永不加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 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个人行为方式是( )①自带篮子或布袋购物②购买带有环境标志的产品③拒绝使用任何一次性商品④处处以车代步,提高工作节奏和效率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A.经济的可持续发展B.社会的可持续发展C.生态的可持续发展D.资源的可持续发展6.下列举措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①营造上海外环线绿化带②不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③鼓励使用塑料袋④建立现代化农业区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7.能够促使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实践的社会行动是()A.大量使用聚乙烯塑料饭盒 B.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 C.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D.不使用非可再生资源8.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9.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开环境也行。
灌南高级中学高二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2单元 第2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灌南高级中学高二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2单元 第2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1ad8469fdaef5ef7ba0d3c32.png)
【课标要求】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认识在可持续发展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难点】本节为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本节的重点【课时计划】两课时【教材内容分析】一、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第一课时)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则始终贯穿于过程之中。
阅读课本36页至37页内容,思考与归纳:1.围绕环境与发展主题,世界召开了哪些重要会议?2.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明确提出来是在()A.《里约宣言》中B.《21世纪议程》中C.《我们共同的未来》中D.《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3.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现已被广泛接受的是在()A.1980年B.1987年C.1992年D.2002年4.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发展的长远目标的是()A.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B.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C.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提出的D.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二、理解可持续发展知识点1.可持续发展概念: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又的发展。
读课本33页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和32页和33页内容:2.可持续发展由哪几个子系统组成?相互关系如何?【第一课时学习效果测评】3.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A.区域的可持续发展B.生态的可持续发展C.社会的可持续发展D.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筷子”的出发点是()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B.节约木材,保护森林C.减少固体垃圾D.移风易俗5.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的唯一办法是()A.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B.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C.禁止排放各种废气物D.加大开采自然资源的力度孙评价下列活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6.为获粮食高产多施化肥。
2.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dbeeda851a37f111f1855bba.png)
2.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组成: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
3.基本内涵: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思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否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经济增长?答案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往往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而不太重视质量和效益。
只能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2.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1)措施:全球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2)表现:在尊重各国主权,照顾各国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4.阶段性原则 (1)阶段和目标(2)特点:发达国家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1.世界可持续发展进程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探究点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由哪些系统组成?答案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答案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组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案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4.该系统的核心是什么?答案人的管理调控。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读图,回答1~2题。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 ) A.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 B.人类尽可能地索取自然资源C.人类不要向环境释放废弃物D.环境无条件地为人类服务2.下列人类活动中,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是( ) A.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垦中西部大草原,引起“黑风暴” B.大力发展热带雨林迁移农业C.在长江河床大力挖沙出售,既有经济效益,又疏浚了航道D.我国在一些中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答案 1.A 2.D解析 第1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A 对。
2019-2020鲁教版地理必修3 第2单元 第2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019-2020鲁教版地理必修3 第2单元 第2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5658f9b583d049649b66587c.png)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学习目标: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内涵。
(重点)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重点) 3.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1)核心:A 人的管理调控。
(2)组成⎩⎨⎧⎭⎬⎫B 经济系统C 社会系统D 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3.基本内涵⎩⎨⎧⎭⎬⎫条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目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1)制约因素: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资源与环境。
(2)核心: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3)首要条件: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3.共同性原则(1)措施:全球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2)表现: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照顾各国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4.阶段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
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1.可持续发展的历程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全球第一个国家级的《2l世纪议程》。
1.只要经济数量增长,就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2.可持续发展最优先考虑的问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保护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4.“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做法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5.以下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①垃圾分类回收②私家车出行上班③生活用水重复利用④使用一次性筷子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提示:1.×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取决于经济数量的增长,更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
必三2.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必三2.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e39a8a4be518964bcf847c7a.png)
第二章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江苏省姜堰中学徐妍提供)一、请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32—38。
二、结合学习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2、为什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自主解答几道题目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结合事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立即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理解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能列举事例说明人类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综合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了解自身所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培养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事实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身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精神。
【重点、难点】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四个原则以及如何将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
【学习内容】一、课前自主学习检查读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A B C D(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 是基础, 是条件, 是目的。
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与 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 ,更要追求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倡导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___ _______。
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以 为目的,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3)如果图中经济系统为钢铁生产系统,将各组词组相应的字母填入图中括号内:①工业产值、利润②工作、技术人员 ③铁矿石、煤炭 ④土地、水、空气⑤厂长、经理、车间主任 ⑥钢材 ⑦工业“三废” ⑧生活垃圾二、构建知识框架、剖析典型概念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3 4.4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
![4.3 4.4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adaa9df70242a8956bece493.png)
4.3-4.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学习目标】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教材助读】先读书、再填学案,阅读课文P98-107;依据知识结构勾划课本;用红笔标注不理解的问题。
一、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1、历史背景及必然性①历史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日益突出。
②必然性:人类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_____________,只有走之路,才能使人类社会有一个共同美好的未来。
③过程:1992年在巴西_________________召开了_________________,大会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概念:它既满足的需要,又不对___________满足其_____________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基本内涵的观念:社会经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通的权利。
的观念:代内之间的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人与物之间的公平,区际之间的公平。
的观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
的观念:全人类都应享有生活的权利;每个国家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每个人都享有合理利用资源的权利,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环境的权利。
三、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一)、控制。
①人口规模过大带来的问题:缺乏,更为严重,生态系统更不稳定。
②解决措施:。
③我国人口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二)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1)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特征:高,高,高污染。
(2)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特征:强调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目的:引入市场机制,平衡的矛盾。
结果:实现___________和。
(三)______________可持续利用(1)土地资源我国应对土地退化的措施:防治土地,治理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ppt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ppt4](https://img.taocdn.com/s3/m/721033490b1c59eef8c7b46d.png)
1.核心思想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 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 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2.追求的目标 既要使人类的各 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 展,又要保护资 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 存和发展构成威 胁
可持续发展
3.基本内涵
(1)发展的内涵
鼓励经济发展。没有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可 能消除贫困,也谈不上 可持续发展。
(2)公平的观念
代际之间 区际之间 人与其他物 种物种之间
公平
(3)环境的观念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保持适度规模————人口
处理好关系 ——经济与环境
经济活动
社会发展
保持在资源和环境 的承载能力之内
(4)权利的内涵
全人类
每个国家和地区 每个人
健康而富裕生活的权利
平等发展的权利 合理利用资源和享有清 洁、安全、舒适环境的 权利
考考你:
下列做法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A)
A、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B、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C、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 D、禁止使用泡沫快餐盒
读下图,回答问题: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英镑)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பைடு நூலகம்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考虑了健康、安全、环境质量和 经济因素在内的生活质量指标
1000
1994年3月,我国国务院发布了《中 国21世纪议程》。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 家级《21世纪议程》。
为什么中国在第一时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庞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危机
环境污染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 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 害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学习目标】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导航引领】知识点一、理解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_______的需要,又不对_______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由_______ 、_______、_______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2.基本内涵(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_______的增长,更追求_______的改善和_______效益的提高。
要求改变“_______”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 _______和_______,减少对环境的压力(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人类_______,提高人类_______,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也就是说,在可持续发展中, _______只是条件,_______才是目的。
(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_______,包括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保证以_______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因为自然资源的_______与_______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的根本区别之一。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实现公平。
所谓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和。
所谓空间上的公平又称“代内公平”,包括,可持续发展中优先考虑的问题是。
2.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与。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在不超越和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不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资源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如解决、等跨国界问题。
4.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推进的过程。
目前发展中国家基本处在可持续发展的,仍以发展为主要目标。
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和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自学检测】1.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 )A.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C.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D.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3.“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4.“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和谐性原则5.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协调性原则6.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实践的必要条件是()A.实行环境标志认证B.工厂实行清洁生产C.公众认识接受和积极参与D.决策者的观念转变和行为改变【合作释疑】1.读图2—2-2,说明各个系统中包含的内容有哪些?以及系统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A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 ②_______ _③④⑤______ __2.发展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经济增长吗?3.中国在世界环境大会中提出,保护全球环境应遵循“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受到许多国家的赞同。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例1.下列人类发展的原则,属于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是( )①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他国环境造成损害②鉴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应该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③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应该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④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等自然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A.①② B.②⑧ C.③④ D.①④【达标测试】1.下列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的是 ( )A.增加绿地面积 B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C.发展科技,减少并消除文盲 D.预防和治理污染2.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3.下列人类活动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A.垃圾归类,回收利用 B.过量开采地下水C.建立“树木银行” D.开发利用太阳能代替矿物能源4.从可持续发展原则角度考虑,下列主张和观点错误的是( )A.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B.发达国家应当停止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工厂和企业C.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应当忽视环境保护D.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全球环境中具有相同的责任和义务5.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下图是某区域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判断6-7题6.图示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①土地荒漠化②气候变暖③水环境恶化④酸雨污染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7. 图中环境问题的存在,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①共同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公平性原则④参与性原则A.①②B.①⑧C.②③D.③④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①荷兰围海造陆,全国1/5的土地是从海洋中得来的②三江平原大面积排干沼泽,变“北大荒”为“北大仓”③我国解放后建设了治理淮河、海河等大中型水利工程④加拿大大规模开垦五大湖以北的草原,生产小麦,增加出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9.关于二氧化碳长期过度排放造成严重后果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温带一些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 B.南极洲平均海拔将增加C.加拿大农牧业区将扩大 D.上海、加尔各答等沿海城市将面临灾难10.下列做法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A.通过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富足的社会环境 B.提高福利待遇,完善养老保险体系C.通过技术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读下列表格,完成11—13题。
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公顷/人)11.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公顷/人) ( )A.0.4 B.一0.4 C.2.0 D.一2.012.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一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一0.8公顷/人。
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 )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13.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
这句话中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 (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
“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
据此回答14~16题。
14.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颜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15.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止病虫等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⑧④16.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用公共交通工具B.垃圾分类投放,研制不能自然分解的包装袋C.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 D.使用无磷洗衣粉17.读“人类发展和生产活动与环境质量联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含义。
A生产规模____________,B__________自然资源,C生产活动____________,D破坏____________。
(2)图中反映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向________方向发展,表明人类同环境关系的__________性。
然而,要协调人地关系,就必须促进二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要争取的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一种发展,它既________的需要,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持续发展。
(4)评价下列活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
①为获得粮食高产多施化肥。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渤海湾实行伏季“休渔”政策。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天津放飞500万只园林害虫的天敌周氏啮小蜂,除害效果明显。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