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1.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并学习了古代诗词的基础知识,如诗词的格律、韵脚、意象等,对不同朝代的诗词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外,他们也对诗词的朗读技巧和基本赏析方法有所掌握。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文学作品的兴趣逐渐浓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喜欢探索诗词背后的故事,对于富有情感和意境的诗词作品表现出较高的欣赏能力。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擅长记忆,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喜欢通过讨论交流来加深理解。
1.拓展阅读材料:
-《杜甫诗选》:收录了杜甫的代表作,包括《春望》在内的多篇诗文,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
-《苏轼词选》:选取了苏轼不同时期的词作,让学生全面感受苏轼的文学成就和词风变化。
-《关汉卿戏曲选》:包含关汉卿的戏曲作品,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元曲的魅力和关汉卿的艺术特色。
-《辛弃疾词选》和《纳兰性德诗词选》:分别展现了两位诗人的词作和诗词,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欣赏和学习的机会。
四、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创新环节:教师挑选一首诗词,让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进行改写,或创作一首与原诗词主题相关的现代诗,促进学生对诗词的深入理解。
2.解决问题:针对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核心素养能力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提高表达交流能力,同时加深对诗词韵律和情感的理解。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1.总结: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词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2.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本节课学习的诗词,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双边互动,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提高核心素养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学案新人教版
23 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诵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一、初读——夯实基础1.积累生字。
冢.( ) 舂.( ) 羹.( ) 饴.( )雉.( ) 狐裘.( ) 宫阙.( ) 踌躇..( )2.解释词语。
始:归:冢:胡天:兜鍪:休:汗青:3.文学常识填空。
(1)辛弃疾( )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作品集有( )。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元曲又称(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和( )。
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展读——拓展延伸1.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2.请从五首诗歌中,选取一首你最喜欢的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初读——夯实基础1.zhǒng chōng gēng yízhìqiúquèchóu chú2.始:才。
归:回家。
冢:坟墓。
胡天:诗中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休:停止。
汗青:诗中指史册。
3.(1)南宋幼安稼轩《稼轩长短句》(2)乐府诗(3)长短句杂剧散曲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岁就被应召去参军了,然而八十岁了才能回到久违的故乡。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 诗词曲五首 (导学案)(学生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并认识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境地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掌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深刻领会作品所包括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理想【学习重点】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诗歌的内涵,还要能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而背诵和默写诗歌。
这一过程旨在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诗歌往往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理想追求,这需要学生在理解诗歌表面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深层含义。
这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阅历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是一个学习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幸福、和平生活的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并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学习难点】分析品读诗歌的艺术手法,品味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乐府诗集》代所编。
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二、了解背景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这首诗就写了一个少年出征的老兵回家后不见亲人的痛苦经历。
三、阅读与讨论(一)朗读诗歌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23《诗词曲五首》学生版 导学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5.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6. 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学案【基础存盘】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冢.累累()舂.谷()冷难着.()风掣.()万兜鍪.()踌躇.()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饴.阿谁()(2)风掣.红旗冻不翻()(3)干戈..寥落四周星()(4)望西都,意踌躇..()3.按要求用原文默写。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热情歌颂历史人物的一句是:。
(2)《过零丁洋》中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表明诗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赤诚之心,从而成为千古绝唱的句子是:?。
(4)曲作《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点题句是:,;,。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的过渡句是:,。
【课内精读】(一)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下面的练习。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始”的表达效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5.这首诗塑造了一位老兵形象,这位老兵具有什么典型意义?6.诗中这位老兵返乡前后,其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下面的练习。
7.诗中写了四幅雪景图,请根据示例分别给其他两幅图命名。
图一:八月飞雪苦寒图图二:图三:东门惜别惆怅图图四:8.品味“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忽如”二字妙在何处。
9.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依据诗题,诗歌可分作两大层次:前八句为第一层次,写边地的壮丽雪景;后十句为第二层次,写送武判官的情形。
B.诗歌第三、四句以梨花盛开比喻雪压冬林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
C.诗歌第十四句中的“红旗”不仅昭示着天气的奇寒,而且象征着将士们的威武不屈。
D.诗歌最后两句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下面的练习。
10.写出词中用典寓意的句子。
11.从全词来看,词人是运用何种方式来述志抒怀的?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面的练习。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词曲五首》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24 《诗词曲五首》同步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学习难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代诗人。
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
与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某某某某)人。
宋思想家、文学家,派代表词人之一。
其词大多抒写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后人把他和婉约派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称作“”。
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某某,吉州庐陵(今某某某某)人,宋政治家、文学家。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X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某某(今属某某)人,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著称。
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
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被起用为某某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第二年阳春三月),被改派到某某去做知府。
某某,在历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学案简介本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诗词曲五首》这个单元。
本单元包括五首名诗,分别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辛弃疾的《夜行黄沙道中》和元好问的《摸鱼儿·秋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会对这些名诗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学习五首名诗,掌握其主题和表现手法。
•学习诗歌鉴赏常识,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培养鉴别文学作品的能力,分析并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蕴。
学习内容诗歌鉴赏常识在学习五首名诗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诗歌鉴赏的常识。
这些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诗歌。
以下内容仅为简单介绍,详细内容可在教材中找到。
1.诗的基本构成诗的基本构成由韵脚、押韵和节律三部分组成。
2.诗的辞格辞格是指用诗歌特有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使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效果的方式。
3.诗歌鉴赏方法诗歌鉴赏主要包括词义理解、修辞手法分析、情感体验和写作手法仿效等。
诗词曲五首本单元包含李清照的《如梦令》、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辛弃疾的《夜行黄沙道中》和元好问的《摸鱼儿·秋思》。
每一首诗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在学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诗歌的背景背景是指诗歌创作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歌的内涵诗歌主题一般体现为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观念、价值等,我们需要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来掌握它。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词语运用、辞格运用、符号运用等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找出它所表现的意义和情感。
学习方法1.阅读理解首先要进行的是对每首诗的阅读与理解,对诗歌的内容及其中的词语和结构等逐一分析,对于不理解的要及时求助老师或同学进行讨论。
2.朗读演绎学习诗歌的朗诵方法,尽量将诗歌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导学案课题:《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下册课时:第二十四课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
2.能够读懂诗词曲,理解其中的意境。
3.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2.读懂诗词曲并理解其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曲之中的含义和意境。
2.学会用正确的语调朗读诗词曲。
教学准备:课文教材、多媒体设备、背景音乐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内容。
2.播放古代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古代文学的氛围。
输入(15分钟)1.学生齐读本课课题《诗词曲五首》,并课前预习。
2.老师讲解每一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
3.老师播放配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音乐美。
4.分组讨论每一首诗词曲的诗意和意境。
练习(20分钟)1.学生分组朗读每一首诗词曲。
2.老师对每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
3.学生个别或小组朗读,并自我评价。
巩固(10分钟)1.老师提问,让学生回答本课的问题。
2.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本课课文的体会和感悟。
3.学生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延伸(10分钟)1.老师向学生展示古代文学的精彩片段。
2.学生观看并讨论该片段的意义和价值。
3.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老师复习本课的内容并总结。
2.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并给予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诗词曲五首:1.诗《登鹳雀楼》——王之涣2.词《静夜思》——李白3.曲《渔舟唱晚》——唐继尧4.曲《长相思》——纳兰性德5.曲《钗头凤》——李清照参考答案:导入:首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内容,让他们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是五首优美的诗词曲。
同时播放古代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古代文学的氛围。
输入:学生齐读本课课题《诗词曲五首》,并介绍每一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每一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每一首诗词曲,并进行点评和指导。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23诗词曲五首【知识目标】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能力目标】1.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德育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以乐府诗导入。
(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就把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3.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4.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5.齐读。
6.交流。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大意。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三、品读鉴赏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哪一句话可以知道?(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
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课件出示诗句)预设:(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喜)(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 诗词曲五首》教案
24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理解诗词曲中蕴含的情感。
2.教学难点:提高诗词曲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五首诗词曲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那么,继《诗经》之后,我国的诗词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 24 诗词曲五首(出示课件2)二、学习诗词曲《十五从军征》(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体知识教师:同学们,本课所选的诗歌类型多样,《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你们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预设:(出示课件5)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2.写作背景教师:同学们,我们要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6)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老兵回家后见不到亲人的痛苦经历。
(二)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出示课件6)2.反复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名师精品学案:23《诗词曲五首》学生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5.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6. 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语文教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重点
对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 进行总结,强调关键知识 点。
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如背诵、 默写、阅读理解等,以巩 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应用能 力。
预告下节课内容
简要介绍下节课将要学习 的内容,引导学生做好预 习准备。
05
作业布置与要求
作业内容及要求
背诵五首诗词曲,培 养语感与积累经典。
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通过欣赏五首诗词曲的美妙之处,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通过对五首诗词曲的鉴赏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概述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诗词曲五首》,培养学生 阅读、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艺术手法 。
。
06
教学反思与总结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之处
亮点 学生对诗词曲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能够理解并分析诗词曲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合作与交流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之处
•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之处
01
不足之处
02
03
04
部分学生在诗词曲的创作背景 和作者情感方面理解不够深入
理解五首诗词曲的主题和内容
02
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每首诗词曲所表达的主题和内容,包括
作者的思想感情、描绘的景象、运用的艺术手法等。
掌握诗词曲的鉴赏方法
03
通过分析和比较,掌握鉴赏诗词曲的基本方法,包括语言、意
象、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的鉴赏。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 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 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意境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点:1.会读会背会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涵泳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相关介绍:1.“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学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获取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园地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5.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6. 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部编版初三下学期语文《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初三下学期语文《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⑴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⑴ 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⑴ 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⑴ 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⑴ 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三、鉴赏:《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意象预设: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预设: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预设: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预设: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 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 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三、鉴赏:《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
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8.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第 2 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中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辛弃疾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他的词,来看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词到底有何相似与不同。
二、鉴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
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三、鉴赏:《过零丁洋》1.了解背景此诗是作者的代表作,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
2.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
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
请说说你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
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四、鉴赏:《山坡羊·潼关怀古》1.了解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天历二年(1329 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
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2.品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共写了三层。
第一层:“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
”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
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3)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4)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松柏(bi) 春谷( chn)狐裘(qiú) 饮归客( yng)B.兜鍪( móu) 都护(hù)潼关( tóng) 踌躇(zhù )C.干戈(g) 雉鸡(zhu)瀚海(hàn) 浮沉( fú)D.寥落( liáo)神州( shén)惶恐( huáng)宫阙( què)解析:A选项里“饮归客”的“饮”正确的读音是“ yn”;B选项里“踌躇”的“躇”正确的读音是“chú”;C选项里“雉鸡”的“雉”正确的读音是“zhì”.故选D。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回路转回:回环(2)峰峦如聚聚: 聚拢,包围(3)兴,百姓苦兴: 指政权的统治稳固(4)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 红心,比喻忠心(5)八十始得归始:才(6)泪落沾我衣沾:_渗人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A.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D.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解析:A项正确划分是“遥望/是君家,松柏/家/累累”。
C项正确划分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D项正确划分是“北风V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C)A.《十五从军行》选自《乐府诗集》。
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
他与高适并称“高岑”。
C.词始于南宋,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隋唐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到唐代达到顶峰。
“南乡子”是词牌名。
D.《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