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传记类文言文及翻译

传记类文言文及翻译

王羲之,字逸少,晋代琅琊临沂人也。

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年五十九。

羲之幼聪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精书法。

其书风遒劲,意境深远,被誉为“书圣”。

羲之少时,家贫,然志向高远。

及长,入仕途,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中书令等职。

然其一生,心系书法,醉心于翰墨之间。

每有闲暇,辄挥毫泼墨,或题壁于山川,或书卷于案头,笔走龙蛇,气势磅礴。

羲之书法,初学卫夫人,后改师王献之。

献之书法,飘逸潇洒,深得羲之喜爱。

羲之学之,得其精髓,遂自成一家。

其书法作品,如《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皆传世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羲之性好山水,常游历名山大川。

一日,羲之与友人在山间赏景,忽闻瀑布声如雷鸣,遂挥毫题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成,众皆叹服,以为绝妙。

羲之尝与友人之子王献之游于洛水之滨,见一老妪抱子求医,献之问其病状,妪曰:“儿患眼疾,久治不愈。

”献之遂为儿医,数日而愈。

妪感激涕零,赠以金帛,羲之却之,曰:“吾闻医者仁术,岂可受人之金?”遂不受。

羲之年逾不惑,渐觉身体日衰。

一日,羲之对友人说:“吾生虽未尝一日懈怠于书,然自觉功力尚浅,恐不能尽善尽美。

”友人慰之曰:“子之书法,已为天下所推崇,何必自谦?”羲之答曰:“吾志在超越古人,岂敢自满?”后羲之因病辞官,隐居会稽山。

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羲之在此养病,并继续研究书法。

一日,羲之病愈,遂登山远眺,见山川秀丽,心旷神怡,遂挥毫作《会稽山居图》。

图中描绘山川草木,飞鸟游鱼,笔触细腻,意境深远。

王羲之,一代书圣,其书法造诣之深,影响后世千年。

然其为人谦逊,不以名利为念,令人敬佩。

羲之之传,传于后世,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翻译】传记: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是晋代琅琊临沂人。

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享年五十九岁。

羲之自幼聪慧,好学不倦,广泛阅读书籍,尤其擅长书法。

他的书法遒劲有力,意境深远,被誉为“书圣”。

羲之小时候,家境贫寒,但志向高远。

高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一)萧何追韩信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萧何追韩信译文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

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

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

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

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

人物传记朋友文言文翻译

人物传记朋友文言文翻译

余友某,姓张,字子云,乃吾乡之英才也。

子云少时,聪颖过人,好学不倦,凡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年十五,即以文辞闻名乡里,人皆称之为“才子”。

子云性谦和,与人交往,待人以诚。

每遇知己,必倾心相交,无所隐匿。

余与子云结交,已二十载,深知其为人。

子云喜山水,常于闲暇之际,携酒一壶,诗一首,访名山大川,以抒胸臆。

一日,子云约余游西湖。

时值春末,花开满园,湖水碧波荡漾。

二人漫步湖畔,观白鹭飞翔,听渔歌晚唱,悠然自得。

子云曰:“人生在世,不过数十载,当如斯畅游山水,方不负此生。

”余亦感慨万分,遂赋诗一首,以记其事。

子云善书,书法颇得右军遗风。

每于闲暇,必磨墨挥毫,书写诗词,以求自娱。

余曾见其书,笔法遒劲,意境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子云尝言:“书法之道,贵在心静。

心静则神凝,神凝则笔力透纸背。

”余深以为然。

子云亦善棋,棋艺精湛,与人对弈,常能以弱胜强。

余曾与子云对弈,虽败犹荣,盖因其棋局布局巧妙,变化无穷。

子云尝言:“棋如人生,生死之间,瞬息万变。

唯有心静如水,方能应对自如。

”余闻之,颇有感悟。

子云性好施舍,遇贫病之人,必解囊相助。

一日,余与子云同游市井,见一老妪乞讨于街头,衣衫褴褛,面容憔悴。

子云遂解囊相赠,并劝余亦行善事。

余愧对子云,遂从之。

岁月如梭,转眼间,子云已年过半百。

然其仍保持初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余与子云虽因事别离,然心中常念其人,愿其福寿安康,万事如意。

子云一生,谦逊有礼,才情横溢,仁义为怀。

其人其事,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永远镌刻在余心中。

余谨以此文,纪念吾友张子云,愿其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译文】我的朋友张子云,字子云,是我乡里的杰出人才。

子云小时候,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对于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十五岁时,已经在乡里以文辞闻名,人们都称他为“才子”。

子云性格谦和,与人交往,待人真诚。

每当遇到知己,必定倾心相交,毫无保留。

我和子云结交已经二十年了,深知他的为人。

子云喜欢山水,常常在空闲的时候,带着一壶酒,一首诗,游览名山大川,以抒发胸中的情怀。

古文人物自传文言文翻译

古文人物自传文言文翻译

余生于唐之开元末年,名子昂,字伯鱼,吴郡人也。

少而聪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嗜诗赋。

及长,得游学于长安,遂负笈从师,学艺有成。

弱冠之年,以文才荐举,遂登科第,授官左拾遗。

自登仕途,余矢志忠君爱国,夙夜在公,勤于职守。

每遇国家大事,必竭尽所能,以献言献策。

尝上疏言事,直言极谏,虽触怒权贵,亦无所惧。

然时值宦官专权,朝政日非,余心忧国,常欲有所作为,以正朝纲。

一日,余游历至蜀,适逢蜀中疫病流行,民不聊生。

余心念百姓疾苦,遂留蜀中,亲临疫区,慰问病患,施药济贫。

蜀人感余之德,皆呼余为“白衣卿相”。

后归京,因直言进谏,触犯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江州,余虽身居闲职,然心系天下,仍不时上疏言事。

一日,余游庐山,见山川壮丽,心有所感,遂作《庐山谣》以抒怀。

岁月荏苒,余年已老,然仍不忘忧国忧民。

晚年,余隐居于嵩山之下,以诗酒自娱,常与山僧野叟谈诗论道。

一日,余于嵩山之巅,望见天下大势,感慨万千,遂作《嵩山赋》以述怀。

余生于乱世,历经沧桑,虽未能尽展抱负,然一生忠诚于国,无愧于心。

今老矣,愿以此生所学,传之后世,使后人得以继承发扬。

【翻译】我生于唐朝的开元末年,名叫子昂,字伯鱼,是吴郡人。

自幼聪慧过人,好学不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喜爱诗歌和赋文。

长大后,我有幸到长安游学,于是背起行囊跟随师傅学习,技艺有所成就。

二十岁时,凭借文才被推荐,于是高中科举,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

自从步入仕途,我立志忠君爱国,日夜为公,勤于职守。

每当遇到国家大事,必定竭尽全力,献言献策。

曾经上疏陈述事情,直言极谏,虽然触怒了权贵,但我也无所畏惧。

然而当时宦官专权,朝政日益败坏,我忧心国事,常常想有所作为,以端正朝纲。

有一天,我游历至蜀地,正逢蜀中疫病流行,民不聊生。

我心中想着百姓的疾苦,于是留在蜀地,亲自前往疫区,慰问病患,施药救济贫民。

蜀地的百姓感激我的恩德,都称呼我为“白衣卿相”。

后来回到京城,因为我直言进谏,触犯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打印学生版经典文言文人物传记翻译

打印学生版经典文言文人物传记翻译

经典文言人‎物传记翻译‎一、《孟尝君列传‎》原文节选及‎翻译【原文】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逃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使……倾倒)下之士。

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孟尝君姓田‎名文)等。

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赠与)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

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

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

客惭,自刭(jǐng 用刀子割脖‎子)。

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Jīng)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

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

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ǒu)人与土禺人‎相与语。

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

’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

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

’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刚刚丧夫,最初指卓文‎君丈夫去世‎不久),好音。

故相如缪(miù假装‎)如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

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

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卓王孙大怒‎曰:“女不材,我不忍杀,一钱不分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

文君久之不‎乐。

曰:长卿第(只要)俱(一同)如(到)临邛,从昆弟..(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假犹足为生‎,何到自苦如‎此。

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lú酒肆),相如自著犊‎鼻裈(kūn,围裙)与保庸(佣人)杂作(一起工作),涤器于市中‎。

文言文(人物传记)

文言文(人物传记)

文言文(人物传记)《晋书·吴隐之传》原文及译文原文: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

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

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在郡清俭,妻自负薪。

迁左卫将军。

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广州刺史。

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

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

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

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

归舟之日,装无余资。

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

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

九年,卒。

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

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译文: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

吴隐之容貌很美,善于谈论,广泛涉猎文史,以儒雅著名。

他年少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虽然家中一无积蓄,但绝不拿取不合道义而来的东西。

他事奉母亲孝顺谨慎,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的规定。

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是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是一位贤良聪明的妇人。

她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声,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饭,为之悲痛流泪。

常考传记类文言文翻译

常考传记类文言文翻译

陶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

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

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所作皆寓言以讥刺世事,不复出仕。

年四十有一,会郡守江州刺史王弘,命为建威将军参军。

谓颜延之曰:“潜若枕化,依我于门下,足以仪形范物矣。

”延之以为不可。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求之耳,本非望也。

”亲旧云:“似闻执事云:‘云何世故,而令心愤愤?’虽世故,未至于此。

”渊明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亲旧见余如此,或谓:‘生事亦可乐,何为自苦如此?’常言:‘人生归田,力耕不吾欺。

’”后为彭泽令。

在官八十余日,公田悉以分赐亲故,余不悉用。

书报子安:“吾始为吏,本不欲为,而势不得耳。

今少日,吾将求之去。

”及少日,辄阻,不复出。

州召为建威将军参军,闻之,叹曰:“吾本怀归也,岂谓今夕复见此!”因出,舍舟,步归。

告诸人曰:“吾作彭泽令,奉事公田,悉以酒得。

既不复用于世,欲奉养亲族,故求为建威参军。

自谓是永毕,不意复为彭泽令。

吾去何辞?即今当去。

”于时骖 俱至,便自屈乘,止车请罪。

亮曰:“昔陶朱公辞秦相而不受,况吾之不得意,何至于是!”彭泽令闻之,解印绶,赋《归去来兮辞》。

自免去职,既耕且读。

及少日,遣子刘和之游学京师,告之曰:“吾少而贫,事亲数迁。

二十有五,家贫,应州郡命,为建威将军参军。

及吾亲老,归闲养亲。

余闲居,高卧东篱,以养性也。

吾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吾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吾之不饮,盖以吾志在酒也。

吾之饮酒,盖以吾志在酒也。

吾之饮酒,盖以吾志在酒也。

吾之饮酒,盖以吾志在酒也。

吾之饮酒,盖以吾志在酒也。

传记类的文言文翻译

传记类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诸葛亮,字孔明,蜀汉人也。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

亮少好学,博通经史,尤善草隶。

年二十,始从叔父玄,游学四方。

玄尝谓亮曰:“君才器非常,宜自努力,以取功名。

”亮感其言,遂励志力学,以广其识。

建安十二年,亮因叔父玄之荐,得为蜀郡丞。

时先主刘备在荆州,闻亮之名,遣使聘之。

亮辞不就,曰:“吾本欲效忠刘氏,未得其门而入,岂可因他人之荐而仕乎?”使者还,备益敬亮。

建安十六年,亮随叔父玄归蜀,居隆中。

玄病卒,亮独守其丧,备闻而感之,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初不答,后乃许之。

备与亮相谈,情投意合,遂结为友。

备曰:“君才略过人,吾甚愿与君共成大业。

”亮答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嗟久矣。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备深感悟,遂拜亮为军师。

亮以谨厚之德,谦虚之态,深得备信任。

备病卒,托孤于亮。

亮感其重托,竭诚辅佐后主刘禅,内政修明,外事谨严,蜀汉国势日益强盛。

亮屡次北伐,虽未能克复中原,然屡败魏国,使中原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亮一生忠诚,严于律己,不贪财利,不恋权位。

常言:“吾本不知兵,然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尔。

”亮虽身为军师,却亲临战场,身先士卒,屡立战功。

亮平生好学,博闻强志,自比管仲、乐毅,然谦虚谨慎,不以己长骄人。

亮在蜀汉,深受百姓爱戴。

后主刘禅昏庸,荒淫无度,亮多次上疏劝谏,然不听。

亮知事不可为,遂辞去相位,隐居隆中,闭门著书,以终其身。

亮在隆中,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皆为后世传颂。

亮卒,年五十四。

蜀汉百姓闻之,皆痛哭流涕。

亮一生忠诚,为国为民,虽未克复中原,然其德行高尚,功勋卓著,永载史册。

后世之人,无不以诸葛亮为楷模,敬仰其人格魅力。

【译文】诸葛亮,字孔明,蜀汉人。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

诸葛亮从小好学,博通经史,尤其擅长书法。

二十岁时,开始跟随叔父诸葛玄,四处游学。

诸葛玄曾对诸葛亮说:“你才器非凡,应该自力更生,以取得功名。

古代人物传记译注24篇(文言文阅读材料)

古代人物传记译注24篇(文言文阅读材料)

古代人物传记译注24篇(文言文阅读材料)1. 羊耽妻辛氏羊耽妻辛氏,字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

聪朗有才鉴。

初,魏文帝得立为太子,抱毗项谓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

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弟敞为大将军曹爽参军,宣帝将诛爽,因其从魏帝出而闭城门,爽司马鲁芝率府兵斩关赴爽,呼敞同去。

敞惧,问宪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曰:“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

明皇帝临崩,把太傅臂,属以后事,此言犹在朝士之耳。

且曹爽与太傅从受寄托之任,而独专权势,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爽耳。

”敞曰:“然则敞无出乎?”宪英曰:“安可以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

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

且为人任,为人死,亲昵之职也,汝从众而已。

”敞遂出。

宣帝果诛爽。

事定后,敞叹曰:“吾不谋于姊,几不获于义!”其后钟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耽从子祜曰:“钟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将为灭蜀也。

”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

”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

”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

宪英谓琇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下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会至蜀果反,琇竟以全归。

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

泰始五年卒,年七十九。

——《晋书列女》【注释】毗(pí )殆(dài ):危险。

属:通“嘱”。

四个辅佐大臣:司马懿、曹爽、刘放、孙资。

祜(h ù )[译文]羊耽的妻子辛氏,字宪英,陇西人,是魏侍中辛毗的女儿。

为人聪明,有才干和鉴察力。

当初,魏文帝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抱着辛毗的脖子对他说:"辛君你知道我高兴吗?"辛毗把这件事告诉了宪英,宪英叹息道:"太子是要继承君王、宗庙和国家的人。

高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一)萧何追韩信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萧何追韩信译文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

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

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

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

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

人物类传记文言文加翻译

人物类传记文言文加翻译

范仲淹,字希文,吴郡吴县人也。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卒于宋仁宗庆历四年,年六十四。

仲淹幼孤,母早丧,家贫不能自给。

然仲淹志向高远,刻苦攻读,终成一代名臣。

仲淹少时,家虽贫,而好学不倦。

尝游学于应天府,师事胡瑗,受业于安定书院。

瑗深器之,谓曰:“此子他日必为国家之栋梁。

”及长,仲淹以文章名世,声闻于朝。

庆历三年,仲淹入为右司谏,上疏直言,屡陈时弊。

仁宗皇帝闻而嘉之,迁为枢密副使。

时西夏犯边,仲淹受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率师抗敌,屡建奇功。

庆历四年,仲淹以疾归,仁宗皇帝亲临慰问,赐金帛以示宠异。

仲淹在朝,以直言敢谏著称。

每有奏疏,必切中时弊,不避权贵。

尝上《论西夏事宜疏》,力主和亲,以息战事。

又上《论科举事宜疏》,主张改革科举制度,选拔真才实学之士。

其言辞恳切,深受仁宗皇帝赏识。

仲淹亦善诗,其诗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如《岳阳楼记》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此句传颂千古,成为千古佳话。

范仲淹一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虽身居高位,而始终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其道德文章,为后世所敬仰。

卒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正。

【翻译】范仲淹,字希文,吴郡吴县人。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卒于宋仁宗庆历四年,享年六十四岁。

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早逝,家境贫寒,无法自给自足。

然而仲淹志向高远,刻苦学习,终成一代名臣。

仲淹年少时,虽然家境贫寒,但好学不倦。

曾游学于应天府,师从胡瑗,在安定书院学习。

胡瑗非常器重他,曾说:“这个孩子将来必成为国家的栋梁。

”等到成年后,仲淹以文章闻名于世,声名远播朝廷。

庆历三年,仲淹入朝为右司谏,上疏直言,屡次陈述时弊。

仁宗皇帝听闻后赞许他,升任他为枢密副使。

当时西夏侵犯边境,仲淹受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率军抵抗敌人,屡建奇功。

庆历四年,仲淹因病归乡,仁宗皇帝亲自前来慰问,赐予金帛以示恩宠。

仲淹在朝中,以直言敢谏著称。

每次上奏疏,都切中时弊,不回避权贵。

曾上《论西夏事宜疏》,力主和亲,以平息战事。

人物传记文言文及翻译

人物传记文言文及翻译

人物传记文言文及翻译傅永【原文】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

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

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

”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

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

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

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

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

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

”聪等不从,一战而败。

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

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

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

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

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

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

仙琕烧营卷甲而遁。

英曰:“公伤矣!且还营。

”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

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

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

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

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

后为南衮州刺史。

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北史傅永传》,有删节)【译文】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

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投奔北魏,不久又投奔南方。

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

传记类文言文附翻译

传记类文言文附翻译

汉武帝刘彻,字通明,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在位。

武帝承继汉室大统,锐意进取,开拓疆域,兴修水利,改革政治,开创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刘彻生于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6年),其父刘启,即汉景帝。

武帝幼年聪慧,喜好文学,博览群书,尤好黄老之术。

景帝崩后,武帝继位,年方十六。

武帝即位之初,国力尚弱,百姓疲惫。

武帝深知此情,故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开创一代盛世。

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

一、政治改革武帝即位后,首先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他设立中书省、尚书省等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武帝实行察举制,选拔贤能,任人唯贤,使得朝政清明,国力日益强盛。

二、经济改革武帝时期,国家经济繁荣。

他实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此外,武帝还大力兴修水利,开凿运河,使水患得到有效治理,农业产量大幅提高。

三、文化繁荣武帝时期,文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重视儒学,设立太学,培养人才。

同时,武帝推崇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使得儒家、道家等学派争相发展,文化繁荣昌盛。

四、军事扩张武帝时期,国家疆域不断扩大。

他先后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北击匈奴,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马。

同时,武帝还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五、宗教信仰武帝崇尚道教,亲自前往泰山封禅,祈求国家安宁。

他还派遣使者前往印度,学习佛教文化,使得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

汉武帝刘彻,一生功绩卓著,开创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他锐意进取,改革政治,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

然而,武帝晚年好大喜功,导致国库空虚,百姓疲惫。

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岁。

【译文】《汉武帝刘彻传》汉武帝刘彻,字通明,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在位。

武帝继承了汉室的帝位,锐意进取,开拓疆域,兴修水利,改革政治,开创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个人小传文言文翻译

个人小传文言文翻译

幼时,家父常携吾游历名山大川,观览古迹,赏玩文物,使吾心胸开阔,眼界高远。

及长,随父至京师,入国子监就读,得名师指点,学业精进。

十六岁,赴乡试,高中秀才,名声鹊起,乡人皆以为佳子弟。

二十有二,应举入京,会试中式,得赐进士及第。

时值盛世,朝政清明,吾得从政,任职翰林院编修。

在任期间,勤勉敬业,笔耕不辍,编纂《大清通典》,助君王治国安邦。

丙子年,奉命出使江南,巡视地方,察民情,访贤能。

江南山水秀丽,人文荟萃,吾游览其间,感慨良多。

归京后,上疏言事,力陈民生疾苦,颇受朝廷重视。

丁丑年,擢升为礼部侍郎,参与朝政,秉持公心,荐贤举能,政绩斐然。

然吾深知,位高权重,必慎独慎行,故常以谦卑自守,不敢有丝毫懈怠。

戊寅年,吾已年过四十,感时光荏苒,人生易老,遂辞官归隐,回到故乡。

归隐后,不问世事,专心致志于诗书学问,著述颇丰。

有《子涵文集》行世,传颂后世。

晚年,吾身体渐衰,然仍心系国家民族,关注时局变迁。

每有良友来访,谈论国事,常慷慨激昂,言辞激切。

邻里称吾为“隐逸君子”,赞吾品德高尚,学识渊博。

己卯年,吾寿至八旬,临终之际,犹心系家国,叮嘱子孙,要忠君爱国,勤学好问。

享年八十有八,葬于故里,后世子孙,每逢佳节,必来祭拜,以示纪念。

此吾个人小传也,虽不及古人伟业,然亦勉力为之,望后世子孙,承继吾志,奋发向前,为国家民族,共创辉煌。

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篇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文言文自己翻译人物自传

文言文自己翻译人物自传

余姓某,字子明,生于明朝嘉靖年间,中原之地人也。

自幼聪颖,好学不倦,承父教诲,矢志不渝。

余生于书香门第,祖辈皆通经史,父为儒者,家藏典籍,故余得以博览群书,习得六艺。

余幼时,常随父游学于乡间,览山川之美,识草木之名。

及长,父见余才学出众,遂送余至州城求学。

余在州城,师从名儒,学业日进,名声渐起。

然余非以名誉为志,志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嘉靖三十年,余年二十有五,以乡试中举,遂被举荐为县学教谕。

余在教职,恪守职责,以德育为先,勤于教诲,使学子得以成才。

余常曰:“教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非为利也。

”故余不图名利,只愿以余之学识,启迪后学,为国家培养人才。

嘉靖三十六年,余三十二岁,朝廷征召,余以县学教谕之职入京,任翰林院编修。

在京期间,余勤于职事,编纂史书,为后世留名。

余与同僚共事,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进退。

余虽身处朝堂,但心系天下,不忘初志。

隆庆元年,余三十七岁,迁升为礼部主事。

在礼部,余主掌礼仪,严于律己,以礼待人。

余常曰:“礼者,国之根本,民之规矩。

”故余以身作则,使朝仪井然有序。

万历元年,余四十六岁,升任礼部员外郎。

此时,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余亦得享天伦之乐。

余虽居高位,但始终保持谦逊,不骄不躁,以诚待人。

万历十年,余五十六岁,以病退居乡里。

退居之后,余致力于整理家学,编纂家谱,以传之后世。

余虽退休,但仍关心国事,时常与故旧交流,共议国是。

余一生,历尽风雨,然始终保持初心,勤学好问,以德立身。

余自幼至老,未曾改变对知识的渴求,未曾改变对国家的忠诚。

余虽无赫赫功名,但心中无愧,此生无憾。

余自传至此,愿后世子孙,承余之志,继往开来,为国家繁荣昌盛,尽自己之所能。

【译文】我姓某,字子明,出生于明朝嘉靖年间,中原地区的人。

自幼聪明好学,不知疲倦,承蒙父亲教诲,立志不渝。

我生于书香门第,祖辈都精通经史,父亲是儒者,家中藏书丰富,所以我得以博览群书,学会六艺。

我幼时,常随父亲游学于乡间,观赏山川之美,识别草木之名。

经典文言人物传记翻译

经典文言人物传记翻译

经典文言人物传记翻译一、《孟尝君列传》原文节选及翻译【原文】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逃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使……倾倒)下之士。

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孟尝君姓田名文)等。

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赠与)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

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

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

客惭,自刭(jǐng用刀子割脖子)。

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Jīng)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

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

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ǒu)人与土禺人相与语。

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

’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

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

’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译文】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

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

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

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

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

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

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

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

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

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

记传类文言文及翻译

记传类文言文及翻译

汉光武中元二年,余生于东海郡之莒县,名攸,字子安。

吾父攸公,仕于汉室,官至东海太守。

母氏王氏,贤良淑德,勤俭持家。

吾自幼聪慧,好学不倦,承父荫,入仕汉室,官至中书令。

攸公教余以孝悌为先,以礼义为本,故余性宽厚,好施与,不记仇怨。

每遇贫病之人,必倾囊相助,故得邻里称颂,曰:“攸公子安,仁心仁术,天下无双。

”余少时,尝游学于外,遍访名山大川,广交贤达。

一日,余游历至泰山,见山川壮丽,心生敬仰。

遂登山祭拜,感念天地之恩,遂作《泰山赞》一篇,传颂至今。

余性好山水,又喜诗词歌赋。

年十七,作《秋夜思归》一诗,词意凄美,传遍四海,人皆传颂,曰:“攸公子安,才子风流,天下独步。

”汉章帝建初元年,余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好和亲。

匈奴单于闻余名,亲自出迎,曰:“闻公才高八斗,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余与单于交好,互赠礼物,结为兄弟。

归汉后,余以汉章帝之命,与单于修好,两国自此和睦相处。

汉和帝永元元年,余奉旨巡抚江南,察访民情。

见江南之地,水乡风光,民风淳朴,遂有《江南行》一诗,描写江南之美,流传后世。

余在任中书令期间,勤政爱民,政绩斐然。

然余性刚直,不阿谀奉承,故得罪权贵。

汉和帝崩,新帝即位,权贵诬陷余有谋反之意,遂被贬为庶人。

虽遭贬谪,余不改其志,仍以诗书自娱,作《自题小像》一诗,以抒胸臆。

诗云:“岁月如梭,世事如梦,唯有诗书,伴我终身。

”余晚年隐居东海,以耕读为乐。

一日,余于莒县郊外偶遇一老者,自言乃东海神君,知余一生行善积德,特来相访。

神君赠余《神仙赋》一篇,曰:“子安有德,当得长生。

”余读赋而悟,遂放浪形骸之外,以诗酒自娱,直至八十二岁高龄,无疾而终。

余生虽坎坷,然一生行善积德,传颂后世。

今将余生平事迹编纂成传,以警世人,勉励后人。

《故里贤达传》原文:汉光武中元二年,余生于东海郡之莒县,名攸,字子安。

父攸公,仕汉室,官至东海太守。

母王氏,贤良淑德,勤俭持家。

余幼聪慧,好学不倦,承父荫,入仕汉室,官至中书令。

攸公教余以孝悌为先,以礼义为本,故余性宽厚,好施与,不记仇怨。

初中传记类文言文翻译

初中传记类文言文翻译

晋文公,名重耳,晋献公之子也。

生而贵,不幸嗣位时年幼,国政多由母后执掌。

及长,知母后偏宠骊姬,而骊姬生子奚齐,心欲废之,以立己子申生。

然申生仁厚,不忍见母后忧,遂辞退,自归曲沃。

重耳乃与赵衰、狐偃等谋,逃往狄国,居十二载,历尽艰辛。

狄君闻重耳贤,欲以女妻之。

重耳以礼辞,曰:“吾乃逃臣,不敢当君之礼。

”狄君不从,遂娶狄女,生子伯宗。

居狄五年,重耳因狄君无道,复与赵衰、狐偃等谋,逃往齐国。

齐桓公知其贤,礼遇之,赐以田宅,重耳遂留齐,居五年。

齐桓公薨,公子小白欲夺位。

重耳闻之,与赵衰、狐偃等谋,避齐而奔宋。

宋襄公待之甚厚,与盟而许立。

后因宋国内乱,重耳复与赵衰、狐偃等谋,逃往郑国。

郑文公待之不厚,重耳乃与赵衰、狐偃等谋,转往楚国。

楚成王闻重耳至,以礼相待,问以治国之道。

重耳对曰:“治国之道,以德为本,以法为用,以民为基。

”楚成王大悦,遂以女妻之,生子商臣。

居楚三年,重耳因楚成王无道,复与赵衰、狐偃等谋,逃往秦国。

秦穆公闻重耳至,礼遇甚厚,遂以女妻之,生子重驩。

居秦五年,秦穆公薨,重耳闻之,与赵衰、狐偃等谋,复归晋国。

途中遇盗,重耳为盗所执,幸得赵衰、狐偃等设法脱身。

重耳归国,群臣皆迎,晋惠公恐惧,遂让位。

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

文公励精图治,国势大振。

五年后,会盟诸侯于葵丘,齐桓公以霸主之尊,举国来朝。

文公以礼待之,诸侯咸服。

晋文公在位九年,德政昭著,民安国泰。

晚年,病重,遗诏太子瑕继位。

文公崩,太子瑕即位,是为晋景公。

译文:晋文公,名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

他出生时就是贵族,不幸的是在他即位时年纪还很小,国政大多由他的母亲执掌。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得知母亲偏袒骊姬,而骊姬生下的儿子奚齐,他心中想要废黜奚齐,立自己的儿子申生为太子。

然而申生仁厚,不忍看到母亲忧虑,于是辞退,自己回到曲沃。

重耳于是与赵衰、狐偃等人商议,逃往狄国,在那里居住了十二年,历经艰辛。

狄国的君主听说重耳贤明,想要把女儿嫁给他。

重耳以礼节推辞,说:“我只是一个逃亡的臣子,不敢接受君主的礼遇。

关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及翻译

关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及翻译

关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及翻译【篇一】关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及翻译王蓝田性急原文王蓝田性急。

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翻译王蓝田性子很急。

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得逞,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

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就从席上下来用鞋踩,又没有踩到。

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王羲之听到后大笑着说:“即使安期(王蓝田父亲王承)有这个脾气,也不是很好,何况是王蓝田呢!”【篇二】关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及翻译孟德传原文北宋: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

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

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翻译孟德以前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

他小的时候很喜欢山林,就入了军营,“好山林”的愿望没有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及翻译【篇一】关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及翻译王蓝田性急原文王蓝田性急。

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翻译王蓝田性子很急。

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得逞,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

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就从席上下来用鞋踩,又没有踩到。

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王羲之听到后大笑着说:“即使安期(王蓝田父亲王承)有这个脾气,也不是很好,何况是王蓝田呢!”【篇二】关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及翻译孟德传原文北宋: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

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

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翻译孟德曾经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

他小的时候很喜欢山林,就入了军营,“好山林”的愿望没有实现。

在宋仁宗嘉?年间,他守卫秦中,陕西关中这个地方有很多名山。

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送人了,他逃奔到华山脚下,用身上的衣服交换到了十个饼和一把刀,就这样进山了。

他心里想:“我是属于禁军的,现在跑到了这里,万一被拿着还是要被处死的,要不就被活活饿死,万一遇到虎狼毒蛇还是要死。

对这三种死,我没有什么顾虑。

”只管向山上走吧,他把饼吃完了以后,就靠野草和野果充饥。

一天生病十次又好了,呕吐、下痢、腹胀、胸闷,没有不遇上的。

这样过了几个月,他吃这些东西就像吃五谷一样安全,因此进山两年没有被饿死,遇上很多次猛兽也幸免于难。

孟德说:“只要是猛兽,都能认出人的气息。

离人还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响彻山谷。

我不害怕死所以才没死。

过一会,它就跳过来想跟我搏斗,离我只差十几步,又不向前蹲坐在那里,犹豫不定,终于驯服地走了。

我所遇到的猛兽都是这样的。

”后来孟德到达商州,他却不知道,被哨兵抓住,他认为肯定必死无疑了。

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不认为你是坏人,而像是有道的人。

”孟德就把事情的经过全部对他说了,宋孝孙就把他看作是自首,并将其安置在秦州。

张安道恰巧在秦州做知府,孟德谎称有病,得以成为百姓。

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没看出有什么特别的本事。

孟德真可谓一个有道之人啊。

世上的君子都有自己的喜好,所以对有的事会仰慕,对有的事会畏惧;仰慕畏惧在内心纠缠,虽没有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脸上还会露出情绪的,旁人一看就知道了。

所以弱者遭到侮辱,强者遭受讥笑,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超凡脱俗、独立于世。

如今孟德没有挂念,盛大刚直之气外露于表,他自己没有觉察,但众人却看见了。

把这个道理推而广之,即使遇上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有什么呢?【篇三】关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及翻译徐文长传余一夕坐陶太史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

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阙编》何人作者,今邪古邪?”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书也。

”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盖不佞生三十年,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也!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略为次第,为《徐文长传》。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

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

然数奇,屡试辄蹶。

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

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

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

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

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

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

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

”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抄录,今未至。

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

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

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

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

”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

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

悲夫!《徐文长传》简介《徐文长传》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篇人物传记。

文章以“奇”为主线,写徐文长才能奇异、性情奇怪、遭际奇特。

首段为序,交代立传缘由。

通过阅读者惊讶忘情的情态,反衬作品奇特尖新,其人才能奇异,作者相识恨晚,引出下文。

中间数段叙写传主生平,以“入、出、卒”为序。

“入”总写才能、性情、遭际,“声名藉甚”与“屡试辄蹶”对比见“数奇”;笑傲纵谈与“膝语蛇行”对比见性奇;薛君采奇其才,胡宗宪重其笔,嘉靖帝喜其表,足见才卓。

“出”重点写才能奇异,其诗意境奇伟、匠心独出;其文蕴有卓识、气沉法严;其书笔意奔放、苍劲妩媚;其画超逸有致。

诗文书画均如其人,狂放纵情,不同流俗。

“卒”重点写遭遇不偶:下狱论死,佯狂自戕,抱愤而卒。

结尾为议,感慨传主因奇而奇,“悲夫”一叹,余情邈邈。

全文将惺惺相惜之情入乎笔墨,文笔疏荡,形神兼备。

翻译一天晚上,我坐在陶周望家楼上,随意抽阅架上陈放的书,得《阙编》诗集一函。

纸张装订都很差,刷板墨质低劣,字迹模糊不清。

我略凑近灯前阅读,看了没几首,不由得惊喜欢跃,连忙叫周望,问他:“《阙编》是谁作的?是今人还是古人?”陶周望说:“这是我同乡前辈徐文长先生的诗集。

”我们俩跳起来,聚在灯影下,诵读一阵,再叫绝一番,叫绝一番,又诵读一阵,睡着的佣人们都被惊醒了。

想不到我活了三十年,今天才得知海内有徐文长先生,真是相见恨晚啊!为此,我把从浙江那里打听来有关于先生的生平,略为编排,写成了这篇《徐文长传》。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名声很大,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很是赏识他的才华,认为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然而他命途多舛,屡屡落第。

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聘他作幕僚。

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葛布长衫,头戴乌巾,侃侃而谈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

当时胡公统率着军队,威镇东南,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跪下回话,不敢仰视。

而文长一介书生对胡公的态度却很高傲,好事者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样的人物。

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写贺表,表文呈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

胡公因此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

文长自信才能过人,谋略出众,谈论军情往往切中肯綮。

他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合乎他的心意,然而却总是没有一展抱负的机会。

文长在官场不得意,于是就放浪形骸,纵情山水,走遍了齐鲁燕赵等地,又饱览了塞外大漠。

他所见的山峦起伏、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声震天的景象,风雨交加、树木倒伏、幽谷闹市、奇人异士、珍稀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情状,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

他胸中郁结着强烈的抗争精神和报国无门的悲凉,所以他的诗,嬉笑怒骂,如水奔流出峡谷,如春芽破土,像寡妇深夜的哭声,像逆旅行客迎寒启程。

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不很高明,但是匠心独运,有王者之气。

不是那种像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所能赶得上的。

徐文长在文章写作上有真知灼见,他的文章气势沉着法度精严,他不压抑自己的才能,也不无节制地议论以致打破了文章的思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

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苟合,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也都加以抨击,所以他的文字只局限在浙江一带,令人为之悲哀!文长喜好书法,用笔奔放有如作诗,在苍劲豪迈中又使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正是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韵味。

他还善作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后来,文长因疑忌杀了他的继室妻子,被判死罪。

太史张元汴极力营救,才得以出狱。

徐文长晚年更加愤世嫉俗,装疯卖傻,达官贵人登门拜访,常常拒而不见。

时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一起喝酒。

有时拿斧头砍自己的头,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搓碎骨咔咔有声。

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竟然没死。

周望说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崛,没有刻本,诗稿都藏在家中。

我有在浙江做官的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

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

而今徐文长竟因不合于时,抱恨长终。

石公说:“先生的命途多艰,致使他激愤疯狂,狂病发作,又被抓入狱。

古今文人的牢骚和苦难,没有超过先生的了。

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百年难遇的豪杰、世宗这样英明的君主赏识他。

在胡公幕府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对先生的赏识;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赏识他,遗憾的就是身份未能显贵。

先生诗文的崛起,一扫近代文坛荒秽之气,百世之后,自会定论,怎么说他生不逢时呢?”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本人更要怪,而他的人又比他的诗更要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