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备课参考 用微粒的观点看世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带来的说课题目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第二课时。
幻灯片2本节知识位于第3章第一节,是学生在学习了《空气、氧气和水》等知识后,由宏观物质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突破口,对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幻灯片3、幻灯片4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以及这样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幻灯片5、幻灯片6下面,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上课一开始,先播放一段电视剧《还珠格格》中“香妃跳舞引来蝴蝶”的片段,画面中优美的旋律、曼妙的舞姿、以及被四溢的香气吸引来的蝴蝶,瞬间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顺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香味存在于香妃身上,怎么会将远处的蝴蝶引来呢?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进行了猜想:说是微粒不断运动的结果。
在这里我对于学生的猜想,不急于做出肯定,而是鼓励引导学生,要通过自己的亲自实验来验证观点的正确性。
那么,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微粒真的是在不断运动吗?我们要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
从而,也顺利的引出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第二课时的学习,对微粒性质的进一步探究。
接着我设计了验证猜想的小组探究活动。
这是课本中探究微粒运动的原装置,为了减少向烧杯中倾倒浓氨水,以及实验过程中氨气的挥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我对b 装置做了如下改进:先将一只漏斗倒扣在盛浓氨水的试剂瓶口,接着将滴有蒸馏水和酚酞的滤纸移近漏斗末端来进行实验。
改进后的优点是:即节约药品、操作简单又方便,而且瞬间就能出现鲜明的实验现象,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
幻灯片8各小组根据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交流,完成了学案的填写,从而得出了结论。
终于,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为自己前面的猜想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由此,学生初步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此过程、有此经验,这就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案

一、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隙。
2、学会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3、能通过实验获得信息,学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二、新知我学(一)物质的构成结论:物质都是由构成的(二)微粒的性质观察与思考1:操作1:向烧杯中加入约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2:向操作1后的烧杯中加入3mL~5mL浓氨水。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实验一:CC如图所示:另取三只小烧杯A、B、C,先在B、C烧杯中均倒入约20mL水,并滴入2-3滴酚酞试剂,再在A烧杯中迅速倒入约20mL的浓氨水,然后立即用大烧杯(或水槽)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结论:。
观察与思考2: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现象:;结论:。
探究实验二:用注射器取4mL空气,用食指堵住口部,另一手拇指向里推活塞,进行压缩,体会难易程度,然后取4mL水做相同的实验。
现象:;结论:。
三、达标检测1.“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最能说明化学知识中的( )A.微粒都很小B.微粒之间存在间隙C.微粒在不断运动D.微粒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2.下列生活、学习经验中,不能说明微粒间有空隙的是()A、铁路上的钢轨,受热膨胀,遇冷收缩B、向一定体积的气体施压,体积明显变小C、1升大豆和1升小米混合后,体积小于2升D、打气筒将空气压入自行车胎内3.下列现象不能反映出构成物质的微粒所具有的性质的是( )A.酒精灯不盖灯帽其中的酒精会减少B.将糖放入水中糖不见了,水却变甜C.衣柜里卫生球消失了仍可闻到其气味D.敲击玻璃,玻璃会变成碎片4.物质的微粒性是指:(1)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构成的;(2)微粒是在的,并且温度越高,;(3)微粒之间存在,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
沪教版化学九年《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word优质教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word优质教案江苏省泗阳中学魏征一、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2、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说明某些常见的现象(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3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说明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明白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粒子之间存在间隙。
2、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说明某些常见的现象。
3、学会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
4、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三、教学方法探究法、合作法、启发式、自主式四、教学用品:从一些具体的课堂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引导学生能够总结出缘故和规律【讨论】1、高锰酸钾颗粒是否能够再分?已成粉状的高锰酸钾是否还能够再分?什么缘故烧杯中的全部液体最后全部呈紫红色?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有哪些方法?【讨论】2.这些看不见的微粒是否存在?事实证明:世界上一切物质差不多上由微粒构成的,【板书】一、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现在我们差不多用科学的手段真实地拍到苯分子的照片。
【投影】【投影】常见物质微观结构记笔记领会物质的可分性通过刚才的实验,大伙儿明白物质差不多上由微粒构成的,还明白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那么物质是如何样溶解到水中的呢?现在一起来看大屏幕:【视频】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讨论】你从刚才的视频中,能得到哪些信息?【答】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2、微粒在不停的运动3、微粒之间有间隔……【教师】刚才大伙儿说,微粒是不断运动的,那么,现在就请你用实验来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分组实验一:A:【师】该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实验1中,酚酞滴入蒸馏水不变色,而滴入酚酞的氨水却能变成红色。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一. 教课内容: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看法看物质二. 教课目的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是不停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看法解说简单的生活中的常有现象。
3.设计和达成能说明微粒是不停运动的简单实验。
要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定,设计实验考证假定。
3.能用微粒的看法解说常有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看法三. 详细内容经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学习,我们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化学,也初步认识了身旁最常有的一些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性质、变化、用途以及制取门路。
各种各种的物质组成的五彩斑斓的宏观世界:这么多物质是怎么组成的呢为何不一样的物质之间有些性质千差万别,有些物质性质却很相像呢为何同一种物质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呢这些问题都与物质的组成相关。
1.物质是什么组成的物质都是由极其渺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组成的。
2.组成物质的微粒有什么主要特点(1)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运动的。
(2)微粒之间有缝隙。
不一样物质微粒的缝隙大小不一样。
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大。
因此气体比较简单被压缩,固体和液体物质不易被压缩。
3. 研究性实验(1)研究物质的可分性。
提出问题实验现象结论高锰酸钾的颗在研钵顶用杵研高锰酸钾的小颗粒高锰酸钾的微粒能否能够再碎高锰酸钾小颗已呈粉末状的渺小粒能够再分分粒颗粒已呈粉末状的取高锰酸钾的细试管中的液体所有一颗高锰酸钾渺小高锰酸钾小颗粒一颗,放变为红色的渺小颗粒,在颗粒能否还可入 10mL 水中,振水中被分别成以再分荡更小的颗粒在水中分别的将试管中变为红溶液变为浅紫红色说明高锰酸钾更小的高锰酸色的液体倒入装的微粒仍旧存钾颗粒能否可有 50mL 水的烧在以再分杯中以上实验说明:物质能够再分;物质是由极其渺小的微粒组成的。
(2)研究微粒的运动。
实验现象结论向蒸镏水中滴加酚蒸馏水不可以使酚酞变色酞没有明展现象,再滴加浓氨水,烧氨水的微粒扩散到整个杯中的液体变为红烧杯中,使此中的液体色变红过一会儿,装有蒸氨水中的微粒扩散到装馏水和酚酞的烧杯有蒸馏水和酚酞的烧杯中的液体变为红色中,使此中的液体变为红色以上实验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新人教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新人教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介绍。
微粒的定义及其特性。
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1.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构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
讲解微粒的定义及其特性,让学生理解微粒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微粒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第二章:原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及其构成。
使学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2.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及其构成。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
电子的分布:能量层和轨道。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概念及其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2.4 教学步骤引入原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让学生了解质子和中子的存在。
讲解电子的分布,让学生理解能量层和轨道的概念。
第三章:分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及其构成。
使学生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3.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及其构成。
分子间的作用力:范德华力和氢键。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分子的概念及其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3.4 教学步骤引入分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构成。
讲解分子间的作用力,让学生了解范德华力和氢键的存在。
第四章:离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形成。
使学生理解离子间的作用力。
4.2 教学内容离子的定义及其形成。
离子间的作用力:离子键。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离子的概念及其形成,引导学生理解离子间的作用力。
4.4 教学步骤引入离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离子的形成。
讲解离子间的作用力,让学生了解离子键的存在。
第五章:晶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概念及其结构。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与评课教案

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微粒的概念,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微粒的定义及特点(2)微粒与物质的关系(3)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微粒的概念、特点及与物质的关系。
(2)难点: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5.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
(2)讲解微粒的定义及特点:简洁明了地讲解微粒的概念,通过图片、模型等方式展示微粒的特点。
(3)分析微粒与物质的关系:举例说明微粒是如何构成物质的,让学生理解物质与微粒的密切关系。
(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微粒的知识,分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教学目标(1)评价学生对微粒概念、特点及与物质关系的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运用微粒观点解释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能力。
(3)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 教学内容(1)微粒的定义及特点(2)微粒与物质的关系(3)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3.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微粒概念、特点及与物质关系的掌握程度。
(2)课后作业:分析学生运用微粒观点解释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能力。
(3)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是否能积极参与,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4. 评价指标(1)知识掌握:学生能准确表述微粒的定义、特点及与物质的关系。
(2)能力培养:学生能运用微粒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解决问题。
(3)课堂参与: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疑问和见解。
5. 评价结果与反馈六、说课教案教学内容:1. 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2. 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微粒的特点和物质的变化。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第3章物质构成的微妙第一节用微粒的观念看物质学习目的:认知目的:1.看法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时运动,微粒之间有距离,*微粒间有作用力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议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才干目的:1.可以用微粒的观念解释某些罕见的现象2.可以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复杂实验3.可以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停止想象和推理情感目的:1.使先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议的2.使先生擅长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络实验探求:从一些详细的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先生可以总结出缘由和规律教学设计: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我们能否会提出这些效果: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作那么多的反响?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缘由是什么?物质究竟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能否有相反的构成?……这些效果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渐为你处置。
板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微妙引入:既然要末尾研讨物质构成的微妙,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念来观察和解释微观的物质或现象。
板书:第一节用微观的观念看物质实验:探求物质的可分性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局部,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大批,参与大批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突变少,直至消逝,3.失掉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参与水,溶液的紫白色逐突变浅,直至无色剖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逝?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逝,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异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
化学初三沪教版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稿

化学初三沪教版 3.1 用微粒的看法看物质讲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作用及地位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性质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看法,也是用微粒看法看物质和解说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基础。
本节内容直截了当,学习《空气、氧气和水》等知识后,学生从宏观物质世界进入微观世界 , 并用微观的看法去学习化学,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术: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停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能用微粒的看法解说简单的生活中的常有现象;设计和达成能说明微粒是不停运动的简单实验。
〔2〕过程与方法:能从常有的现象下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用实验的手段认识研究活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假定,进行初步的研究;经过议论、剖析能主动和别人进行沟通,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研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 ; 感觉物质无穷可分的哲学思想。
3.教课要点难点(1)要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定,设计实验考证假定;能用微粒的看法解说常有生活中的问题。
(2)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看法(3)要点点:从宏观物质世界进入微观世界(4)课时: 1 课时【二】说学情我校地处乡村,经济单薄,不太重视学习,学习氛围不浓。
我尽量挖掘教材,联合实质生活,合理安排程序,使学生爱听、爱做、爱看、爱学、激发他们的思想,有益于学生踊跃思虑,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学生对微观世界陌生,如何率领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是本节教课的关键,采纳现察、实验、想象、类比等方法来解决难题。
联合教材内容特色和学生认知状况,教课中我尽可能从学生熟习的事物出发,面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创建有益于主题理解的问题情形,将学生从宏观带进微观,启迪学生由生动、直观现象进入抽象思想,又表达在生活中找寻化学原形的学习思想。
增添了图、声、像等直观多媒体技术,加强对学生感官发出最有效刺激,以促使学生获得知识。
化学初三沪教版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学会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某些常见的现象2、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品德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构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品德重点难点关于微粒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具仪器:烧杯、滴管、试管、药品:高锰酸钾、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板书设计§§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一、所有物质差不多上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二、微粒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教学过程情形引言:我们都明白,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一节我们那将从化学的角度去研究那个问题。
(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摸索,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设问并引导假设:物质能够被分割吗?分割到不能分割的程度时,物质是否还存在?引导实验:物质的可分性附问题:1、高锰酸钾什么颜色,专门小的高锰酸钾颗粒呢?教学过程讲授新课2、高锰酸钾溶液什么颜色?什么缘故?3、稀释后的溶液什么缘故仍旧保持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特点?二、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演示:氨水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为探究试验排除理论障碍。
演示:氨分子的扩散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引导假设:酚钛试剂是否会变色?理论依照是什么?引导摸索:未经人为混合,酚酞试剂变红了,说明什么?归纳、完善,举例说明问题:“酒香不怕巷子深”,请用微粒的观点说明人能够闻到来自小巷深处的酒香。
三、微粒之间有间隙引导猜想:微粒之间是密不透缝的依旧有一定的间隙?实验探究:空气的压缩启发提问:空气的体积什么缘故缩小了?归纳、完善对比试验:水的压缩试验,启发摸索,得出结论。
巩固练习:猜想50毫升酒精+50毫升水等不等于100毫升?验证试验:水与酒精混合的体积变化,启发提问并说明(联想大豆与大米混合进行类比明白得)小结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及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隙。
初中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初中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化学课是初中学习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合理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本文将从微粒的观点出发,设计一份初中化学教案,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2.能力目标:学会根据物质的特性分类物质,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提高爱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微粒观点2.物质的分类方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例如盐、水、铁、纸等。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质由什么组成吗?2.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物质的微粒观点,解释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之间相互结合形成物质。
通过实验演示,如将晶体的表面放大观察,说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3.学习练习(25分钟)a.看图写句: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写出物质的名称和它的微粒构成。
b.实验探究: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讨论物质的微粒构成。
c.智力测验:出示一张表格,要求学生根据物质的特性进行分类。
例如,颜色、形状、可溶性等特性。
4.拓展应用(15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项实验,验证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物质的微粒构成。
b.分析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水的冻结过程中为什么会变成固态?引导学生利用微粒观点解释相关问题。
c.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利用课外知识,制作小型模型或展板,向全班展示其中一种物质的微粒构成。
5.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总结物质的微粒构成和分类方法。
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导学生撰写总结。
6.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练习册中相关的练习题目,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微粒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应,做到因材施教。
初中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初中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本章将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
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我的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从中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我们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学会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从而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习任务]1.认识各种绚丽多姿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2.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
3.知道微粒与微粒之间是有间隔的。
4.通过学习,培养科学的态度,训练操作技能,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
[知识准备]1.请写出你知道的一些常见物质名称,并列举它的1~2条性质或用途(看谁知道得多)。
2.当你漫步于花园小道、进入“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你分别闻到了什么为什么[课堂练习][资料查询]:调查家庭厨房和实验室的物品,图书馆查岗、访问医院等单位。
[问题研究]1.完成课本P57页的实验,并完成其中的问题。
(整理后写在书上)2.据调查,浴室水池里的水常呈淡蓝色,请由此设计探究题,并解释原因。
[讨论交流]1.通过上述问题探究,受到哪些启发或想法,请相互交流。
同时写出生产生活中类似的实例1~2则。
[观察思考]:实验操作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溶液甲。
在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九年级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案

泾河中学九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课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班级学号姓名【目标】1.认识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重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特征。
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1、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2、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3、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分组实验】(1)研碎高锰酸钾小颗粒(2)将一小粒高锰酸钾溶于10mL水中振荡(3)将(2)得到的液体倒入烧杯,注入90mL水【探究问题1】(1)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2)为什么试管中的液体变为紫红色?(3)溶液颜色变浅,但还是紫红色,这一现象又说明什么?[小结]【分组实验】(1)向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2)用大烧杯将盛有蒸馏水和酚酞的烧杯与盛有浓氨水的烧杯罩在一起,观察现象【探究问题2】为什么烧杯中的液体变为红色?[小结]【分组实验】(1)将50mL水与50mL水混合;将50mL酒精与50mL酒精混合。
观察体积有无变化(2)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体积有无变化(3)压缩注射器中的水;压缩注射器中的空气。
比较二者被压缩的难易程度【探究问题3】(1)为什么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2)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小结]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1.步入花园,花香四溢;走近正在烧鱼炖肉的厨房,香味扑鼻,这两个现象都说明了()A.微粒质量变大B.微粒间有空隙C.微粒不断运动D.微粒的质量变小2.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A.构成氧气的微粒大小变了B.构成氧气的微粒间的空隙变了C.构成氧气的微粒的化学性质变了D.构成氧气的微粒本身变了3.湿衣服晾干是由于()A.构成水的微粒发生了化学变化被分解了B.构成水的微粒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微粒C.水的微粒受阳光照射全部消失了D.水的微粒不停的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去了4.不能证明微粒间有间隙的事实是()A.气球可以被压缩B.50mL水和50mL酒精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C.糖块放入水中逐渐溶解,而溶液的体积几乎不变D.面粉中掺和蔗糖5.“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最能说明的化学知识是()A.微粒不断运动B.微粒之间有间隔C.微粒很小D.微粒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6.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A.微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B.微粒的质量发生了变化C.微粒之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D.微粒总是不断运动的7在一量筒里先放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再加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刻度,待全部溶解后,发现液面刻度_____________,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之。
沪教版化学九年《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课件之一

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中,我们将通过多个问题和例题来巩固我们对物质的微粒观点的理解。以下是一些问题的答案解析。
参考文献
1.《沪教版化学九年级教材》 2. 《子,这三种微粒是构成物 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微粒 之一
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颗 粒,了解原子的结构对我们 理解物质至关重要。
原子的基本构成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 成,不同原子的组成不同, 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微粒
气体的微粒运动状态对性 质的影响
固体的微观结构对性质的 影响
沪教版化学九年《用微粒 的观点看物质》
这是沪教版化学九年级《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PPT课件之一。通过微粒观点, 我们将深入探索物质的微观世界,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引言
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那么什么是物质的微粒观点?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物质 的微粒观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物质的微粒
微观世界的三种微粒
2
化学反应速率与微观机制
化学反应的速率取决于微观层面的碰撞频率和反应路径的能垒,这些微观机制可 以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来探索。
3
化学平衡与微观机制
在化学平衡中,正反应和逆反应达到动态平衡,微观机制决定了反应物和生成物 浓度的平衡。
总结
微粒观点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揭示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之间 的关系,对我们的学习和理解有着重要的帮助。
溶液的微观机制对性质的 影响
气体微粒不断运动,快速碰撞, 这种运动状态影响了气体的压力、 体积和温度。
固体微观上由紧密排列的粒子组 成,这种结构决定了固体的硬度、 融点和导电性。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稿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稿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稿模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新人教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新人教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
2. 使学生掌握物质微粒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3. 培养学生运用微粒观点解释和分析物质性质、变化和现象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2. 微粒的基本性质和特征3. 微粒在物质性质、变化和现象中的作用4. 生活中的物质微粒现象分析5. 实验探究:观察物质微粒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微粒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微粒在物质性质、变化和现象中的作用。
2. 难点:运用微粒观点解释和分析复杂物质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物质微粒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物质微粒的微观结构。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质微粒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开展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现象,如水的沸腾、盐的溶解等,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微观构成粒子的存在。
2. 讲解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它们的微观结构。
3. 讲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和特征:解释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间隔、运动等基本性质。
4. 分析生活中的物质微粒现象:举例说明微粒在物质性质、变化和现象中的作用,如空气污染、酸雨等。
5. 开展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观察物质微粒现象的实验,如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气体的产生等,并引导学生运用微粒观点进行分析。
6.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物质微粒的性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2. 物质微粒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3. 物质微粒研究的前沿动态七、课堂小结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微粒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讲
中国古代《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句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所有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2.微粒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是肉眼看不见的。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① 浓氨水中的氨微粒自动到了蒸馏水和酚酞中去了 ② 我们没 有看见氨微粒是如何到了蒸馏水和酚酞中去的。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 粒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2.微粒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度越快。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用注射器分别吸相同体积的水和空气,再用手指堵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 入。 现象:装空气的注射器容易推入。 结论:气体的微粒间间隙比液体的微粒间间隙大。 总结:所有物质都是微粒构成的;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 度 越快;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气体的微粒间间隙比液体、固体大。
D.分子是有外壳的实心球体,通常情况下静止不动 【答案】D 【解析】A.包括分子、原子在内任何的科研成果都经历大胆假设、反复实践验证的过程;正 确;B.分子间是有间隔的,物质热胀冷缩说明这点,固体分子排列是有规律的,固体物质有 固定的形状就说明这些;故 B 正确;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正确;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错误.
3. 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间隔的是( ) A.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少 C.海绵吸水 D.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答案】C 【解析】A.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是因为气体分之间存在比较大的间隔,在受压的条件下体积 会缩小。能说明微粒之间有间隔;B.酒精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于分子之间都存 在 一定的间隔,当二者混合是分子之间相互穿插渗透,因此总体积会减少。能说明分子之 间有 间隔;C.海绵能吸水海绵有无数的细小孔隙,当置于水中时,水会充满这些孔隙。是 宏观概 念,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间隔;D.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微粒之间的间 隔会随温 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能说明微粒之间存在间隔。
典型例题
1.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C.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答案】B 【解析】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它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由分子构成 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的微粒,就是原子,故 A 错;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故 B 正确;C.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这 三种微粒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 C 错;D.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是质子、中子和电子,但有 的原子没有中子,如氢原子,故 D 错。 2.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从显微镜下观察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已经成为可能,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有( ) A.从科学预测分子原子的存在,到真实看到分子原子,科学研究是一个大胆假设、实践验证 的过程 B.分子间有间隔,固体中分子排列是有规律的 C.分子是由更小粒子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