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概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概论》课件

《中药学概论》课件

3
身心健康
拔罐可以减轻疲劳,改善睡眠质量,并 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艾灸疗法
1 热力疗法
艾灸使用灸炙的热力,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和身体的自愈能力。
2 温暖舒适
艾灸有温暖的感觉,可以缓解寒冷、湿气和肌肉酸痛。
3 气血调理
艾灸可以调和气血,改善疲劳、月经问题和肠胃不适。
2 阴阳互补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补养,维持人体健康与平衡。
3 五行运行
五行理论代表着五种不同的能量和物质,在人体中运动和相互转化。
气血津液

气是中药学中重要的元素,代表 人体生命力和能量。

血液在中药学中扮演着运输氧气 和营养物质的重要角色。
津液
津液负责润滑和滋润身体组织, 维持其正常功能。
中药治疗原理
1
辨证论治
通过四诊法(望、闻、问、切)和辩证
药食同源
2
理论,了解病症及体质,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饮食的治疗作用,合理搭配食
物和草药以达到疗效。
3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治疗不仅关注病症, 还注重个体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针灸疗法
经络理论
针灸疗法基于经络理论,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促 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复方草药
中草药的复方配方是根据病情和 体质,采用多种草药的组合来治 疗疾病。
现代应用
中草药在现代医学中作为替代疗 法或与现代药物一起使用得到广 泛应用。
拔罐疗法
1
脏腑理论
拔罐通过刺激身体表面的特定穴位,起
疏通经络
2
到祛邪、通络、调节痛,促进康复和放松。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
Explore the fascinating wor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is introductory presentation. Discover the rich history, key concepts, treatment methods, and the future of TCM.

《中药学总论》课件

《中药学总论》课件
保管方法
根据中药材的不同性质,应采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如易虫蛀的药材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好 的地方,易挥发的药材应密封保存,易氧化的药材应存放在避光、阴凉处。
03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
总结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详细描述
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中药对人体 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 酸、苦、咸五种滋味,反映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功能。
《中药学总论》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种类与来源 •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 中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它涵盖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等方 面的知识。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理论体系。
中药的现代研究
01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04
中药的现代研究涉及到多个学 科领域,如化学、药理学、生
物学等。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 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副 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的现代研究有助于揭示中 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治
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的现代研究还有助于推动 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
01
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 史悠久,疗效显著,具 有独特的优势。
02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 、脏腑功能,达到治病 求本的目的。
03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 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PPT课件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中药的性味归 经和功效主治。
中药学的发展历史
秦汉时期
中药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张 仲景《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 作问世。
明清时期
中药学逐渐成熟,形成温病学 派等学术流派。
先秦时期
中药学的起源,出现《神农本 草经》等早期本草著作。
唐宋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 《新修本草》、《本草纲目》 等本草巨著。
理化鉴定
运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对中药所 含的有效成分或特征性成分进行定 性、定量分析,以评价其质量。
中药的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
01
有效性
评价中药是否具有治疗疾病的 功效,主要指标包括生物效价
、有效成分含量等。
02
安全性
评价中药在使用过程中是否会 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主要指 标包括毒性成分含量、重金属
坏严重。
03
中药资源质量标准不统一, 市场混乱,影响中药产业的
健康发展。
中药资源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法规建设 ,制定科学合理的采集、收 购、运输、加工等管理制度

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及时掌握资源变化情况,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推广中药资源保护意识和技 术,提高中药企业和农户的
资源保护能力。
调整阴阳平衡等。
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02
部分中药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03
中药可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对免疫相关疾病有治
疗作用。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与配伍禁忌
临床应用
如解表药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 表证;清热药用于治疗热证、火 证等;补虚药用于治疗虚证等。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ppt课件
特点
中药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注重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强调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中药学
起源于古代,通过对各种草药的观察 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中药学的理论和 实践体系。
现代中药学
在现代医学的影响下,中药学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 合,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中药制剂的保存与使用方法
保存
中药制剂的保存需要注意防潮、防霉、防虫等问题。一般而言,散剂和丸剂需 要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膏剂需要存放在阴凉处。
使用方法
使用中药制剂时需要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同时需要注意用药剂 量和时间,以及观察身体反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需要及时停药并 就医。
中药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功效 • 中药的采集与炮制 • 中药的制剂与用法 • 中药的药性与配伍禁忌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中药学概述
01
中药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组成、功效 、作用机制等的一门学科,旨在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药物研发。
中药配伍的注意事项与实例分析
01
实例分析
02
03
04
如麻黄与桂枝相须相使,能够 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石膏与知母相畏相杀,能够减 轻知母的寒性,增强其清热泻
火的作用。
甘草与海藻相恶相反,能够降 低海藻的药效,甚至产生不良
反应。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06
前景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辨证论治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强调个体化和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了解患者病 情,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药学教学课件-PPT

中药学教学课件-PPT

药物。但其中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为普遍,故历代
将中药称为“本草”。
❖ (2)本草学:

记载中药得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
❖ (3)中草药:

实则就是指中药与草药得混称。
❖ 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得区别,为避免混 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得概念中。
❖ (4)民族药:
❖ 就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得药 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如藏药、蒙药、 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
❖ 【目得与要求】 ❖ 1、了解中药得起源与中药学得发展。 ❖ 2、熟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得主药本草著
作(书名、作者、学术价值)。 ❖ 【教学时间】 ❖ 2学时。
一、中药得起源――原始社会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中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从古 书记载与传说来看,可以说明中药起源于原 始社会人类得生产活动、生活实践与早期 得医疗实践。
(二)秦汉时期――本草学得形成时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 代表作:《神农本草经》

--我国现存最早得药学专著。
❖ 汉初年

(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
❖ 载药数目:365种。
❖ 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 46种,按药物功效得不同分上、中、下三品,即 “三品分类法”。
❖ 因此可以说,中药得起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长 期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得结果,故有“药食同 源”之说。
二、中药学得发展
❖ (一)夏商周时期――本草学得萌芽时期 ❖ (二)秦汉时期――本草学得形成时期 ❖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 ❖ (四)隋唐时期 ――医药发展鼎盛时期 ❖ (五)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时期
【宋代】
❖ 1、国家药局得设立:

药学概论-中药学-PPT课件

药学概论-中药学-PPT课件

三、作用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 甘:能补(补益)、能缓(缓和)、能
和(调和药性、和中) 酸:收、涩——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 苦:泄、燥
泄 燥湿
通泄——泻下(大黄) 泄—势缓 清泄——泻火(栀子) 泻—势猛 降泄——降逆(杏仁)
苦温燥湿——寒湿证
苦寒燥湿——热湿证 坚阴——泻火存阴(泻肾火)(黄柏、
某些药物还有引导作用:如桔梗、牛膝(血府 逐瘀汤)
归经
一、含义:指药物作用的部位 二、源流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依据,以所治病证为依据 三、用药
1. 本经用药:看何经的病变 2. 五行用药:根据脏腑间的生克关系 四、归经理论的优点 1. 便于选择用药 2. 便于记忆和理解 3. 探索药物的潜在功能
毒性
2、性味与功用:主辛味能发散,使肌表之邪 由汗而解。
3、分类及适应证: 辛温解表药 适用于风寒表证
辛凉解表药 适用于风热表证
4、煎煮 多浸泡,少煎煮 辛温解表药 { 麻黄 桂枝 辛凉解表药 { 柴胡 菊花 薄荷
解表药

麻黄
(处方名:西麻黄、净麻黄、炙麻黄、麻黄
绒)为麻黄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草麻黄
第九章 中药学
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药
❖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
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 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
植物:花、叶、子、根、皮、茎
来 源
动物
矿物
中药学
❖ 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东方百科全书” ❖ 作者:明,李时珍。载药数1892种(新增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中药资源与开发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中药药理与毒理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
价等。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 《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 论》等著作。
明清时期
中药学开始衰落,但仍有一些 重要著作问世,如《本草纲目 拾遗》、《本草求真》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01
02
03
中药药性理论
阐述中药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 。
中药功效理论
阐述中药功效的概念、分 类及影响因素等。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鸡内金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蒲黄
止血,化瘀,利尿。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活血化瘀药
01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 黄。
03
02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姜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04
化痰止咳平喘药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中药学概论 PPT课件

中药学概论 PPT课件
中药学概论
中药
❖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
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 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
植物:花、叶、子、根、皮、茎
来 源
动物
矿物
中药与草药的关系
❖ 中药:前人应用较多天然药材,药店出售, 历代文献中有记载。
3. 阐述了中药基本理论; 4. 指导了临床用药。
❖ 缺点: 1. 分类不科学; 2. 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神农本草经集注》
❖ 作者:梁,陶弘景 载药730种(多属南方用药)
❖ 特点: 1. 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 2. 首创诸病通用药。
《新修本草》
❖ 又名《唐本草》。载药844种。 ❖ 特点:图文并茂
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创了世界 药学著作的先例; 2. 我国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证类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证类本草》) ❖ 作者:宋,唐慎微。载药数1558种。 ❖ 特点:图文并重,方药兼收
1. 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集宋之前本草学大 成。 2. 流传最早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 实用文献价值。 此外,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
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5)根、根茎和根皮类:阴历二、八月为佳。 (6)树皮类:清明到夏至间(即春、夏相交时节)
剥取树皮。
也有一些例外:如:叶类:桑叶,须在深秋或 初冬经霜后采集,以增加其寒凉性;
❖ 全草类:茵陈,采三月的嫩苗。 ❖ 果实和种子类:以幼果入药的有乌梅、青皮、
枳实等; ❖ 根及根茎类: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
四川——贝母 附子 黄连 内蒙——甘草 云南——三七 茯苓 木香 山西——黄芪 党参 西藏——红花 吉林——人参

2024版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2024版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8
中药的分类方法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 等。
2024/1/28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含生物碱类、含挥发油类、含苷类 等。
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
先把中草药分成植物药、动物药和矿 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的 原生形态进行分类。
9
各类中药的代表药物
结构鉴定与活性筛选 通过波谱分析、质谱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活性筛选确定其药理活性。
3
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中药中多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如协同、拮 抗等,以揭示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2024/1/28
26
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整体动物实验
通过观察中药对实验动 物的药理作用,如抗炎、 抗氧化、抗肿瘤等,评 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显微鉴定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中药中 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 性或定量分析,以评价中药的真伪、 优劣。
22
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有效性
安全性
中药必须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 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
中药必须无毒无害,使用安全。
均一性
同一批次的中药,其质量应该是 一致的,不得存在明显的质量差 异。
真实性
明清时期
中药学逐渐成熟,形成了完整 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5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性理论
研究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等药性理论。
中药功效与主治
研究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症,是 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2024/1/28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和禁忌,指 导临床合理用药。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2024/1/30
31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成果
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制剂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中药产业的快速发 展;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中药研究人才,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中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展望
未来中药现代化研究将继续深入,有望在中药新药创制、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中药产业将进一步升级和转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企业和品牌;中药学将与现代医学更 加紧密地结合,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
中药的功效
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祛湿、化痰止咳、理气活血等,用于治疗 各种疾病。
2024/1/30
9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
中药的炮制
中药在入药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工序,以减毒增效、 改变药性。
中药的制剂
2024/1/30
12
清热药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栀子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2024/1/30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13
祛湿药
01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02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03
藿香
化湿,止呕,解暑。
04
佩兰
化湿,解暑。
2024/1/30
• 妊娠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如斑蝥、水蛭、 虻虫、三棱等破血通经药。
• 服药食忌: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如生冷、油腻、腥膻、辛辣等 ,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病情。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原因,如药物本身毒性、使用 不当等。
不良反应防范措施
提出防范中药不良反应的措施,如规范用药、加强监测等 。同时,强调在使用中药时应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 和使用方法,避免自行滥用。
06
未来发展与挑战
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挑战
中药国际化发展现状
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逐渐提高,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
止痛等功效。
木本植物药
如杜仲、黄柏、厚朴等 ,具有补肾强腰、清热
燥湿等功效。
藤本植物药
如钩藤、络石藤、忍冬 藤等,具有息风止痉、
通络止痛等功效。
矿物药
如石膏、滑石、芒硝等 ,具有清热泻火、利尿
通淋等功效。
中草药采集、加工与贮藏方法
采集方法
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工具进行采集 。
作用
中药学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也在保健 、康复和养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中药学意义与方法
意义
学习中药学有助于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中药的 临床应用技能,为从事中医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法
学习中药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操作、 临床实习等,同时还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 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用于治疗火热毒邪 所致的病证,如痈疡肿毒、丹毒等。
ABCD
清营凉血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用于治疗热入营血证, 如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等。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
祛湿剂及治法
01
02
03
04
燥湿和胃

《中医药学概论》PPT

《中医药学概论》PPT

儿科疾病
小儿感冒
中医治疗注重解表散寒、清热解毒,以缓解发 热、咳嗽等症状。
小儿腹泻
中医治疗以健脾止泻、调理脾胃为主,改善小 儿腹泻症状。
小儿营养不良
中医治疗注重调理脾胃、益气养血,提高小儿营养水平。
五官科疾病
01 眼科疾病
包括结膜炎、角膜炎等,中医治疗以养肝明目、 清热解毒为原则。
02 耳科疾病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一种以针刺和艾灸为主要手段,通过 01 刺激人体穴位来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疗
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通过刺激穴位 02 来调整经络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疗法具有适应症广泛、疗效显著、操作简便 03 、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在中医药学中占有重要
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中医药学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从早期的经验 积累到理论体系的形成,再到现代的科研创新,其发 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辉煌。
详细描述
中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通过 观察和尝试,逐渐积累了一些医疗经验。随着时间的推 移,这些经验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经典中医著 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在古代相继问世 ,标志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在数千年的发展过 程中,中医药学不断吸收其他医学体系的成果,不断完 善和发展。现代中医药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 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 巨大贡献。
中药种类繁多,按照来源、功效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命名方式多样,与药材的 特性、产地、颜色等有关。
详细描述
中药主要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根据功效,中药又可以分为解表 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等。中药的命名方式多样,如以产地命名、以颜色 命名、以形态命名等。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精选文档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精选文档

《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清,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716种。

特点:扩充药源,补其不足
清代最有价值的本草著作

第二节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一、含义 道地药材(地道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 的药材。 四川——贝母 附子 黄连 内蒙——甘草 云南——三七 茯苓 木香 山西——黄芪 党参 西藏——红花 吉林——人参
也有一些例外:如:叶类:桑叶,须在深秋或 初冬经霜后采集,以增加其寒凉性; 全草类:茵陈,采三月的嫩苗。 果实和种子类:以幼果入药的有乌梅、青皮、 枳实等; 根及根茎类: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 为宜; 树皮类,如肉桂多在十月采收,

第二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 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 情的需要; 4.便于贮存、调剂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 味、矫臭,便于服用。
例证
1、减毒:甘遂醋制;巴豆制霜;常山酒炒 2、归经:蜜炙——补益,润肺 酒炒——上行,活血通络 盐水炒——下行,归肾 姜汁炙——加强止呕 醋炒——加强止痛
例证
性味: 生地(寒)——凉血 熟地(微温)——补血 功效: 荆芥——解表;荆芥炭——止血 石膏——泻火;煅石膏——收敛
第二节
修治
炮制的方法
目的:纯净药材 方法:纯净、粉碎、切制 。
水制
含义: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目的:清洁药材、软化药材。 方法:洗、淋、泡、润、漂、水飞。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取细粉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 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火制
含义: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分炒、炙、 煅、煨、烘焙 。 炒黄、炒焦——易于缓和药性。 清炒 炒 炒炭——缓和烈性、增强止血。 辅料炒:(土、麦麸、米)——减少刺 激,增强疗效

40《中药学》PPT课件

40《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的临床应用实例
感冒
针对不同类型的感冒,如 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 可选用麻黄汤、桂枝汤等 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高血压
中药如天麻、钩藤等具有 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 的辅助治疗。
糖尿病
中药如黄连、黄芪等可调 节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 症状。
中药的临床评价方法与指标
临床疗效评价
通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评估 中药的治疗效果。
01
02
03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 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类、叶类、花类、果 实种子类等。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挥 发油类等。
各类中药的功效与主治
01
解表药
发散风寒、风热,治 疗感冒、咳嗽等。
02
清热药
清解里热,治疗热病 、热毒等。
03
祛湿药
祛除湿邪,治疗水肿 、风湿等。
对酶的影响
中药可通过抑制或激活酶,影响 生物体内代谢过程,从而产生药 理作用。
对受体的作用
中药可与受体结合,产生激动或 拮抗作用,调节生物体生理功能 。
01 02 03 04
对细胞膜的作用
中药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影 响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和运输。
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药可影响基因表达,改变蛋白 质合成,从而影响生物体生理功 能。
将药物置于高温中煅 烧至酥脆,易于粉碎 和煎出有效成分。
净制
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 分,使药物达到一定 的净度标准。
切制
炮炙
用火焰处理药物,使 其性能改变,增强疗 效或减少副作用。
煅制
蒸制
将药物加水蒸煮,改 变其性能,增强疗效 。
中药的制剂类型

中药学课件全套ppt完整版x

中药学课件全套ppt完整版x
注意中药的饮食禁忌
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 食物。
注意中药的妊娠禁忌
孕妇应慎用或禁用某些中药,以免对胎儿造 成不良影响。
注意中药的煎服方法及时间
不同的中药煎服方法和时间不同,应遵医嘱 正确煎服。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干姜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 饮。
肉桂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 脉。
吴茱萸
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 泻。
理气药
陈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木香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枳实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香附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消食药
山楂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神曲
消食和胃。
鸡内金
君臣佐使
中药处方中药物分为君、臣、佐、使 四种角色,君药为主药,臣药为辅药 ,佐药协助君臣药发挥作用,使药为 引经药或调和药性的药物。
用药禁忌
注意中药的用药禁忌,如孕妇禁用、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等。
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与处方举例
胃痛
胃寒痛可用良附丸治疗,胃热痛 可用清中汤治疗,气滞胃痛可用
柴胡疏肝散治疗。
中药的服用方法与剂量
服用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性确定服药时间,如补药空腹服, 驱虫药睡前服等。
服用方法
汤剂一般温服,丸剂、散剂等固体剂型可温开水 送服。
服用剂量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确定剂量, 避免过量或不足。
中药使用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注意中药的配伍禁忌
避免“十八反”、“十九畏”等药物的配伍 使用。
中药学的特点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中药的性 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特性。

中药学ppt课件绪论

中药学ppt课件绪论
一、什么是中药?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天然药 物及其简单加工品。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中药含义的内涵
理论指导
中医理论中庸之医
用途
治病
防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论》
石 膏(硫酸盐)
矿物 钟乳石(碳酸盐)
磁 石(氧化物)
自然铜(硫化物)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根据地理位置来源划分
云广 川藏 东北 江浙
道地药材?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五、现代继承与发展
中药资源普查 (各个地方药志) 民间方药挖掘 (各种藏药、蒙药、苗药等) 中医药著作整理 (《中药大辞典》等) 中药人工培植 (天麻、砂仁、麝香等) 中药药理研究 (小檗碱、人参皂苷、甘草甜素等)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4、与采制有关
霜桑叶——霜打以后采摘的桑叶
侧柏炭、姜炭、血余炭——炒炭存性生用以止血敛 涩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宋金元时期
宋代官修本草学著作有:
《开宝本草》 • 《嘉祐补注本草》 • 《本草图经》 (附900多幅药图,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年代】宋代 • 【著者】唐慎微 • 【内容简介】 • 1、收藏方药数量:1558种,附方3000余首 • 2、每药均有药图和图经。
这部分内容以重要时期讲述,每个时期按下列 内容介绍: 1.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 2.该时期的代表著作:作者
成书时间 主要内容 著作的贡献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西
西汉
五帝→夏→ 商→周 →春秋时代→ 秦→汉
中药学概论
中药能做什么?
中药美容 中药强身 中药治病
中药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
论为基础,用以防病、治病的天然药物及其 简单的加工品。
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
植物:花、叶、子、根、皮、茎
来 源
动物
矿物
医学课件
首推梁代·陶弘景所辑 《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
【成书年代】南北朝·梁代 • 【著 者】陶弘景 (公元456~536) • 【内容简介】 • 1、收藏方药数量:载药730味 • 2、创用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新方法
特点:
改进了药物的一般分类: 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玉石、草木、虫兽、
果) 按药物的用途分类(创立诸病通用药:如治
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62类。 每部又分若干类,共计六十类(目) 。 4、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用药的经验和知识。
(六)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
【成书年代】清代 (公元1765年) • 【著 者】赵学敏 • 【内容简介】 • 1、收藏方药数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16种。 • 2此书在《本草纲目》刊行100余年之后编著,其
风通用,防风,防己;治黄疸通用茵陈、栀子)
本书对后世影响较大,唐代《新修本草》就是在 此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
(三) 隋唐时期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药典



《新修本草》(简称《唐本草》)
【成书年代】唐代-唐显庆4年(公元659年) • 【著 者】苏敬、李勣等23人。 • 【内容简介】 • 1、收藏方药数量:844种(730味+114味)
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医学课件
7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医学课件
8
一、中药的起源
中药的起源——药食同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口尝身受 口耳相传 文字记载
此时期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学知识。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籍
二、中药学的发展
相同点:二者都是现代研究的热门话题。
区别点: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过中医辨证 论治后在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天然药物无中医药理论指导,不需要经过中 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用药,且包括未经人为 加工的单体化合物。
医学课件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药学
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的
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 源、采制、性能、功效与 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 科。

东汉
→三国→晋 →南北朝 →隋→唐→五代
北 宋

→元→明→清
辽→金
(一)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前) [先秦时期]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西汉—公 元前202年—公元8年]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
(四)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五)宋代(公元960-1127北宋,1127——1279南宋) (六)金元时期(公元1279—1368) (七)明代(公元1368—1644) (八)清代(1644—1911年) (九)民国时期(1911—1949)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
• 3、为后世保存了古代方药文献资料。
(五)明代
《本草纲目》
【成书年代】明代(公元1578年)
• 【著 者】李时珍
【内容简介】
特点: 1、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方11000个,附图1100幅。 2、改正了前代本草著作中的许多错误。 3、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
2、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3、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 (公元1542年)早800余年。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 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医药著作的先 例,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特色。唐朝政府规定,为 医学者必读之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 兽医专著。
3
中药含义的内涵
理论指导:中医理论 用途:防病、治病 物料来源:天然药物(植物、动物、矿物)
简单加工品(物理、化学、生物)
中药与草药的关系
中药:前人应用较多天然药材,药店出售, 历代文献中有记载。
草药:流传于民间,一般药店没有出售,文 献中没记载。
医学课件
5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
(一)秦汉时期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著 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简介及主要贡献】 1、载药365种。 2、根据药物的功效和药性,分为上、中、下三品。这
是中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法。 3、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
特点:
按性能分 上品(120种)—能补养,可久服,大都无毒(人
参、地黄、大枣) 中品(120种)—能治病,能补虚。无毒或有毒
(黄连、麻黄、百合、当归) 下品(125种)—能祛邪破积,有毒者多,不可久
服、多服。(大黄、巴豆、乌头)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吴普本草》 •《李当之药录》 •《名医别录》 •《徐之才药对》 •《本草经集注》 •《肘后备急方》 •《齐民要术》 •《炮炙论》
目的:拾《本草纲目》之遗。 • 对《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备而不详的加以补充,
错简处做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
(七)辛亥革命以后
1.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 为近 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医学辞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