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明审美观念中的文人情怀

合集下载

论晚明生活美学“尚奇”观念的民间性

论晚明生活美学“尚奇”观念的民间性

论晚明生活美学“尚奇”观念的民间性作者:曾婷婷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4期⊙曾婷婷[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州510665]摘要:晚明时期,“尚奇”成为文人生活美学的一种审美风格。

晚明之“奇”具有典型的民间性特征。

一方面,“奇”孕育于开放、热闹的民俗风情中,民间逸乐、追求性情之真的审美风气迎合了文人的个性解放思潮,晚明文人生活美学“尚奇”既具有世俗性,又具有超俗性。

另一方面,晚明文人与民间“尚奇”趣味的互动,创造了晚明“尚奇”风格的独特性。

文人是社会时尚的引领者,但又不断标榜个性,在俗中求雅,与民间之“奇”拉开距离。

晚明之“尚奇”,实质上是压抑已久的个体感性生命力的爆发与释放,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晚明尚奇民间互动明代中后期,“尚奇”成为一种时代风气。

随着都市生活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成熟,士商合流加剧,出现了文化下倾现象。

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尚奇”观念是在五光十色的民俗风情中孕育生长起来的,具有典型的民间性特征。

文人受市民文化的影响甚大,市民意识中新的人生价值观不断冲击着文人的思想观念,人性得到重视,追求享乐、求新求奇的风尚也随之而起,如对“时尚”“时玩”的追逐,对“奇技淫巧”的喜爱等。

并且,文人向市民阶层靠拢、交融,市民阶层也不断仿效文人的品位,附庸风雅;文人与民间“尚奇”趣味的互动,创造了晚明“尚奇”趣味的独特性。

晚明文人所尚之“奇”从根本上来说,是压抑已久的个体感性生命力的爆发与释放。

本文将从晚明民俗之“奇”、文人与民间“尚奇”趣味的互动两个方面论述晚明“尚奇”观念的民间性。

一、民俗之“奇”晚明五彩斑斓的民俗风情是文人尚“奇”观念产生的土壤,高度发达的市民文化催生了文人“奇”观念。

本文认为,文人尚“奇”观念必须放在民俗背景下进行研究,晚明文人之“奇”是世俗与超俗的统一。

许多笔记、小品记载了晚明民间风俗之盛况,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张岱《陶庵梦忆》、谢肇■《五杂俎》、顾起元《客座赘语》、张瀚《松窗梦语》等著作,为后人展示了风情万种的民俗画卷。

“寄意于时俗”:晚明艺术观念对世俗情感的观照

“寄意于时俗”:晚明艺术观念对世俗情感的观照
2 O 1 7年 4月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 社 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Ta i y u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做 出 阐 释 , 其
《 诗集 自序 》 云: “ 夫诗 者 , 天地 自然 之 音 也 。今 途 号 而巷 讴 , 劳呻 而康 吟 , 一 唱而群 和者 , 其 真也 , 斯 之 谓 风也 。孔 子 曰 : ‘ 礼失 而求 之 野 。 ’ 今 真 诗 乃在 民 间 。 而文 人学 子 , 顾 往往 为韵 言 , 谓 之诗 。夫孟 子谓 《 诗》
中 图分 类号 : 儿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5 8 3 7 ( 2 0 1 7 ) 0 2 — 0 0 9 2 — 0 5
明代 中后 期 以来 , 世 俗化 的审 美 趣 味 与 市 民 阶
性, 突 出了情感 的 日常生 活化 特征 , 其理 论上 的 突破
层 的壮 大 、 艺 术 的商 品化等 因素 结合 在一 起 , 有 力地
促进 了戏 曲 、 小说 等 通 俗 艺 术及 绘 画 、 工艺 美 术 、 民
首先 表现 为对 明代 中期 以来 广泛流 行 的山歌 等 民歌
时调 的关 注 和肯定 。

歌 时调等 艺术 创 作 与 传 播 的 空前 繁 荣 。与此 同 时 ,
A pr .2 01 7
V o1 .3 5 NO. 2
第 3 5卷
第 2期
“ 寄 意 于 时俗 ” : 晚 明 艺 术观 念对 世俗 情 感 的观 照

晚明文人美学论文

晚明文人美学论文

晚明文人美学论文一、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闲趣”(一)任情而发之“趣”晚明关于“趣”的论说很多袁宏道关于“趣”的论述在晚明极具代表性:“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

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

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然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

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袁宏道认为,世上能得“趣”者不过三种人,一是“童子”,二是“山林之人”,三是“愚不肖”。

前二者由于无拘无束,完全任情而发,故“趣”自然萌发;而“愚不肖”由于无视世俗的规矩礼节,所以任性而为,大肆放纵于声色享乐,无所忌惮,故离“趣”也近。

“趣”与“理”是相互排斥的,“趣”来自人的自然本性,是感性生命的自然流露,得“理”越多,则去“趣”越远,因为“理”束缚了自由心灵的活泼与灵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袁宏道所说的“趣”其实就是人的心灵的自然流露与灵性显现,“趣”无关功利,只要发自主体内心之“真”,不受经验、教条、偏见的影响,即使是声色犬马的世俗喜好,也是“趣”之一种。

袁宏道在这里强调的是“趣”的“自然”与“真”。

真者,乃绝假存真之童心,其“最初一念之本心”。

对于这种任情而发之“趣”的追求不仅反映在晚明“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艺呼声上,而且反映在对本真惬意生活的追求上。

这种“真趣”表现为俗世生活中的放情极意,率性而行,又在平淡的俗世生活中添加灵动的艺术元素,却不失自然,意态天真。

首先,任情而发之“趣”,有轻松、自然、灵动之意。

文心匠意:晚明文人设计的审美观念研究

文心匠意:晚明文人设计的审美观念研究
维普资讯
口 国 文 心 刊艺 百家2 6 全 中 核 期 术 0 年第2 第8期 0 期总 8
HUND RED S HOOL N AR C SI T
文章编号:03— 14 20 )2 0 3 — 1 0 9 0 (0 6 0 — 18 0 4
“ ” 主 要指作 品 的内容 , 者 的思 想 感情 。文 艺创 质 , 作
作 的核 心 是 “ ” 如 果 内 容 不 充 实 , 情 表 达 不 自 质 , 感
人 潜心 杂剧 、 奇 、 说 的编 撰 、 Hale Waihona Puke , 人 于 山水 间 传 小 评 有
骋 怀 , 有 人 通 过 日常 生 活 细 微 之 处 的 设 计 领 悟 人 生 也 的 哲 理 , 显 自 己 的 意 趣 。 晚 明 文 士 求 美 求 乐 25 彰 , 甚
⑦ 参 见[ 袁宏道着 、 明] 钱伯城 笺校《 袁宏道集笺校》 5《 素园存稿 引》 上 海: 卷 4行 .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8 年版 , 17 17 页。 1 1 9 第 50— 5 1
维普资讯
1 9l 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20 06年 第2 总第 8 期 期 8
现 文 人 意趣 。
关键 词 : 明 ; 晚 文人 设 计 ; 心 匠意 ; 美 观 念 文 审
中 图 分 类 号 :2 1 J0
文献 标 识码 : A
On Th sh t d a d De i n OfTh c oa s e Ae t ei I e sAn sg e S h l r c
锡 注锡 电 , 方脱 手 , 一 罐一 注价 五六金 , 是 砂与 器 而 则 锡 与 价 其 轻 重 正 相 等 焉 , 非 怪 事 然 一 砂 罐 、 锡 岂 一 注 , 跻 之商 彝 、 鼎之 列 , 毫无 惭 色 , 是 其 品地 直 周 而 则 电 。 @ 晚 明 文 士对 器 物 的论 谈 中 , 们 发 现 “品 地 ” ”从 我

明代文人与文化审美观念的变迁

明代文人与文化审美观念的变迁

明代文人与文化审美观念的变迁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充满变迁和创新的时期,也是文化艺术繁荣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人们对于文化审美观念的看法和态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从艺术、文学和思想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明代文人与文化审美观念的变迁。

一、艺术审美观念的变迁在明代,中国的绘画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期,文人画成为主流。

文人画强调个性化的表达与审美。

以“家国情怀”为核心,文人画多表现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诉说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然而,在明代中期,文人画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唐伯虎的兴起使得文人画逐渐追求画面的趣味性和戏剧性,注重表现形式的夸张和奇特。

这一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文人艺术审美观念中娱乐性元素的增加。

二、文学审美观念的变迁明代文学的发展伴随着文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

明代初期,文人们对于文学的审美观念主要表现为对经典文学的传统追求。

他们追崇古代文人的作品,思想上追求儒家中庸之道,形式上则追求古文的规范和典雅。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变革,文人们开始重视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明代中期,随着农民起义的兴起和社会动荡的加剧,文学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文人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探索新的主题和写作方式。

此时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真实性,更加关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思想审美观念的变迁明代是中国思想界最为丰富多元的时期之一,文人们对于思想理念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明初的文人们重视理学,追求道德正义与社会和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观念,使得他们更加注重传统的美德和道德。

然而,明代中后期,佛教和道教的兴起以及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得文人们的思想审美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不少文人开始关注宇宙间的奥秘和人的心灵,开始寻求一种超越尘世的审美体验。

这种变化使得明代文人的思想审美更加开放和多元。

总结:明代文人与文化审美观念的变迁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艺术和思想的变化。

从艺术、文学和思想等多个角度来看,明代文人们的审美观念从古典追求到现实关注,再到对超越尘世的追求,展现出了一个丰富多样的时代。

晚明小品文管窥及士子文人情怀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晚明小品文管窥及士子文人情怀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晚明小品文管窥及士子文人情怀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董菊【摘要】晚明小品文是中国散文发展长河中的一条支流,由于它承载着晚明性灵文人的文学革新思想和多姿多态的文人情怀,所以有了超越文体的特征和内涵。

复杂多样的文人情怀寓于小品文中,真实而形象,独特而有趣,不仅增添了小品文的文化内涵,也极大地丰富了晚明士子文人的人格形象。

探究晚明士子文人情怀产生的原因,追寻晚明士子文人情怀对推动文学发展、带动社会进步和拉动经济增长诸方面影响,对于鉴赏晚明小品文思想艺术成就,具有重大意义。

%The late Ming Dynasty of China was famous for its prose, and is described as a tributary of prose development because it carries with the first promoted innovation thought and the literature scholars overflew literati feelings.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 of the style of transcendence. The complex and varied literati feelings were put in a sketch, with the feature of real image, unique and interesting, which not only adde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prose, but also greatly enriched the late Ming dynasty seholar personality intellectual image.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feelings of the scholar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especially its cause, and the effects on social progress and on economic growth, which is t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ppreciate the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 at that time.【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7)005【总页数】4页(P81-84)【关键词】晚明士子;文人情怀;产生原因;形成影响【作者】董菊【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小品”之名,源于佛学,如释氏《辨空经》中所言:“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晚明士风随世风巨变,在审美上更是独具一格。

晚明时期,随着社会巨变,士人的生活与思想也悄然发生着转变。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如《春明梦余录》中记述嘉靖朝世象:曩者燕市夏屋楼观,重缕连铃,贵人造佛寺,渴泉飞山,佛身纯金,七宝鋈渥。

中人燕亭,水陆区殚,后轩美人曵缟纻,秣陵之縠袀於中单,秀水机杼不藉而靡,少年日夜歌吹,东西乐部倡家,楼阁通天,乳煎镂蛤,冬果春蔬,弃之如遗,赏赐动以千计,三正元会,酺乐灯火,奥若连山,状於六鳌,生花舞鸟,闭机其中,举火树者万万计,荆扬估船日夜集于大市。

楼阁寺庙,无不是于自然绝景处花重金打造,丝竹管弦连夜不绝、珍馐佳肴接续不停,而若是遇上盛会,更是灯火辉煌,几如白昼。

明《上元灯彩图》(局部)如此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方面使得造物与生活美学如荼蘼花开到极致,一方面又将人心与世风浸染进满缸铜臭。

而一向立于潮流鳌头的文人,在传统文化观念与社会背景风气的拉扯中,亦衍生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风尚。

晚明士人·恋物如张岱之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而晚明士人之癖,首个便是恋物。

物即长物,身外之物,晚明士人眼中的物并非阿堵物,但也确实需要庞大的财力支撑他们的恋物之癖。

他们眼中的物,多是文房用来清赏清供清用之物,广义上也包涵美人、戏曲等。

明唐寅《陶谷赠词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而在传统观念中,这实际上并非最被推崇的生活方式。

儒学向来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君子终极理想,倡导安贫乐道、强调内心修行。

《尚书》中便有规训:“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那为何晚明士人还如此眷恋长物?明《十八学士图·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沈春泽在《长物志》序中提到了长物对于士人的意义:挹古今清华美妙之气于耳、目之前,供我呼吸,罗天地琐杂碎细之物于几席之上,听我指挥,挟日用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之器,尊逾拱璧,享轻千金,以寄我之慷慨不平。

长物是与真韵、真才、真情等同之物,长物是士人精神寄托之所。

清新雅致明代文人的意境人生

清新雅致明代文人的意境人生

清新雅致明代文人的意境人生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雅致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全面展现。

他们追求清新雅致的生活方式,注重修身养性,追求艺术的美感和精神的提升。

本文将从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追求、文学作品等方面探讨明代文人的意境人生。

一、清新雅致的生活方式在明代,文人不仅追求高尚的意境,也注重生活的品质。

他们常常修建庭院,布置雕梁画栋的房屋,以营造出优雅、宜人的居住环境。

同时,文人还注重饮食的品味,喜欢对食物进行烹饪和品尝,追求色香味俱佳的菜肴,通过品味美食来体验生活的美好。

文人还常常游历名胜古迹,寻找灵感和文化的滋养。

他们往往自带文房四宝,写下游历的感悟和见闻。

这些游历中的片段,不仅记录了美景,更展现了文人意境的生活态度。

二、文人雅致的审美追求文人雅致的审美追求在明代得到了充分表达。

他们尊崇自然之美,追求宁静、浑然一体的景致。

常常选取高山流水、田园牧歌等自然景色为题材,通过诗歌、字画等表现形式将自然的美妙传递给读者。

他们推崇“山水田园”的美学理念,认为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是最美的艺术。

明代的文人也非常注重绘画艺术。

他们常以自然山水为题材,追求写意和境界,力求作品流畅、空灵,使观者感受到天地间的意境。

其中,文人画成为明代绘画的代表形式,注重画家的个人情怀和意境的陶冶。

三、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人生明代文学作品中也充满了意境生活的描摹。

文人通过诗词、散文等表达自己的人生哲理和意境追求。

其中以陶渊明、杨慎、文征明等为代表的文人,通过文字表达出他们追求清雅的生活态度和自由的思想境界。

陶渊明的诗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自然情趣的体验,他的作品温婉自然、清新雅致,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共鸣。

杨慎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以游历和寓居的经历为基础,展示了他的意境人生和对自然美的领悟。

文征明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好,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他对人生意义和境遇的思考。

总结:清新雅致的明代文人生活方式,体现了对高尚意境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倾慕。

晚明江南文人的园林设计美学思想研究

晚明江南文人的园林设计美学思想研究

晚明江南文人的园林设计美学思想研究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晚明时期江南文人的园林设计美学思想。

晚明,即明朝末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艺术创新的时代,特别是在园林设计与造园艺术方面,江南地区的文人群体表现出了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人群体特征、园林设计风格及其美学思想等方面,全面深入地分析晚明江南文人的园林设计美学思想,以期揭示其在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本文将回顾晚明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江南文人园林设计美学思想的影响。

通过对江南文人群体特征的探讨,揭示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园林设计动机。

再次,本文将从园林布局、造园手法、植物配置、建筑与装饰等方面,详细分析晚明江南文人园林的设计风格,并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美学思想。

本文将对晚明江南文人园林设计美学思想的影响进行评价,探讨其在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晚明时期江南文人的园林设计美学思想,还能够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有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现代园林设计师从中汲取灵感,推动现代园林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2. 文献综述晚明时期,江南地区的文人园林设计美学思想研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因其繁荣的经济和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园林设计方面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哲学思考。

关于晚明江南文人园林设计美学思想的研究,早期主要侧重于对文人园林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以及造园手法的探讨。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文人在园林设计中的审美观念、哲学思想以及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江南文人园林设计的独特魅力,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在文献方面,晚明时期的文人笔记、诗词、画作等是研究江南文人园林设计美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清居与赏玩——略论《长物志》与晚明文人的审美认同

清居与赏玩——略论《长物志》与晚明文人的审美认同

13清居与赏玩——略论《长物志》与晚明文人的审美认同许志恒复旦大学摘要:清居与赏玩,是明代文人生活的两大主题,以《长物志》为代表的文人审美著作,所呈现的广泛而详密的审美体系,及其反映的“文人风雅”为口号的美学趣尚,在明代中后期风靡一时。

对于明代清居赏玩风气的评价,学者贬多于褒,然而,它留给今日的文化、美学遗产,至今仍跃动着蓬勃的生命力。

关键词:长物志;文震亨;清居;赏玩;园林一、文震亨与《长物志》文震亨,字启美,长洲人,文征明曾孙,精于书画鉴藏,著有《仪老园记》《金门录》《文生小草》等。

《长物志》是其述论园林与赏玩的代表作。

全书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共十二卷。

涵盖之广备,论述之细致,在同类著作中允推巨擘。

文氏所谓“长物”,语出《世说新语》德行篇: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

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

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上。

后大闻之,甚警,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王恭为人简肃,其事被《世说》列为“德行”的典范,后世因有“身无长物”一语流传,用以描述身外别无多余物事的清贫状态。

文氏书名“长物”,然而从书中对诸种生活品类的关注来看,探讨之广,讲究之细致,实在见不出有一丝“长物”之嫌。

以第二卷“花木”为例,卷下罗列牡丹、芍药、玉兰、海棠、山茶、桃、李、杏、梅、瑞香、蔷薇、木香、玫瑰、紫荆、棣棠、薇花、石榴、芙蓉等四十几个品类,令人叹服作者分类细品,略无疏遗的笔墨。

再如作者谈论生活日用,大多是对平居生活的细致观察与亲切体会所得,文笔细腻而富有情趣,许多条目至今仍然生动可读:葡萄有紫白二种。

白者曰水晶萄,味差,亚扵紫。

洗茶先以滚汤候少温洗茶,去其尘垢,以“定碗”盛之,俟冷点茶,则香气自发。

再看看《长物志》里占大篇幅的园林建筑部分:楼阁楼阁作房闼者,须回环窈窕;供登眺者,须轩敞弘丽;藏书画者,须爽垲高深,此其大略也。

于晚明小品文管窥晚明士子的文人情怀

于晚明小品文管窥晚明士子的文人情怀
21 0 2年 6月 第3 l卷第 6期
黑龙江教育学 院学报 Ju a o co g agC l g f dct n or l f i nj n o eeo ua o n H l i l E i
Jn2 1 u .0 2
Vo . 1 No 6 13 .
d i1 .99 ji n 10 7 3 . 02 0 .5 o:0 3 6 /. s.0 1- 86 2 1 .6 0 1 s
明代 以降 , 传统古文 日渐 式微 , 先在 文言 文 中并 不起 原
眼的小 品文 开始蓬勃发展 , 并深得 士人的喜爱 。特 别是到 了 晚明 , 众多士子文人注重创作 实践 , 积极探 索 , 把小 品文 的发
友情 、 闲情等情 感。张岱 在 《 自为 墓志 铭》 中坦 言 :少为 纨 “
“ 品” 小 之名 , 源于佛学 , 如释氏《 空经》 辨 中所言 :经有 “
详 者焉 , 有略 者焉 。详 者为 大 品 , 略者 为 小 品。 后世 的“ ” 小
学史 的角度来说 , 这一 系统 的晚明小 品文极 富文人化 、 背离
个性化 , 实际上正体现着古代散文向现代方向的转变, 更体
水, 谈文论艺 , 寄托情怀 , 录 了一 代文 人 的心灵 轨迹 , 记 也造
就 了有 明一代情 韵 盎然 、 妙趣 横 生 的独 特 文风 。唐显 悦在
因受到禅学 的影 响 , 反对摹古 推崇 “ 独抒性 灵 , 拘格套 , 不 非
从 自己胸臆 流出 , 不肯下笔 ”23 [2 的创作倾 向。袁 中郎在《 ]5 龚
好骏马 , 华灯 , 火 , 园 , 好 好烟 好梨 好鼓吹 , 董 , 鸟 , 好古 好花 兼 以茶淫橘虐 , 蠹诗 魔 , 书 劳碌 半生 , 皆成 梦幻 。 …毫 不掩 饰 ”

明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与审美观念

明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与审美观念

明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与审美观念明代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不仅是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

作为一个开放而自信的时代,明代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文化底蕴和审美观念也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明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明代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也是中国文学艺术方面的一个高峰期。

明代的文学风格多样,各种流派都有代表人物,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戏曲等传统文艺形式,都在明代得到了广泛发展和普及。

同时,明代也有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如画家唐寅、沈周、文征明等人,在绘画方面达到了文艺的高峰。

文学方面,明代诗歌的风格多样,创作内容也十分丰富。

诗人们广泛地涉猎古今诗歌,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又融入自己的个性和思想。

明代的诗歌多以自然景物为主题,运用精湛的写景技巧,如汤显祖的“梦蕉数枝曲”、文征明的“断云残雨碧山川”等,将自然景物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明代的散文也是非常精彩的,特别是徐霞客的《游记》,极具文学价值。

此外,与明代的文学息息相关的还有戏曲,明代的戏曲风格十分多样,有西皮、黄梅、昆曲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戏曲作品在内容和艺术性方面都十分优秀。

对审美观念的影响明代的文学艺术不仅在技法和风格上重要,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影响。

明代的文学艺术风格非常多样,包含着极大的宽容和包容性,反映了当时人们相对开放的思想和文化观念。

同时,明代也注重生活的审美,讲究色彩的搭配和整体的效果。

这种生活审美对后来的文学艺术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另一方面,明代的文学艺术注重个性和独特性的发掘,强调个性的独立和多样性。

明代文人在自然、人情和人的内心深处中寻找美感,鼓励个性化表达和审美主张的独特性,这和前代文学风格的趋同性是有很大区别的。

例如,以冯梦龙为代表的骈文运动,就是倡导文学风格和审美主张的多元化,并以骈文为代表,在饱含古典书法美的同时,强调个性和趣味性,达到自由奔放和活泼轻松的效果。

晚明玩物文化与明代文人审美心态的蜕变

晚明玩物文化与明代文人审美心态的蜕变

个体 的诉 求 , 审 美 体 验 上 的 由俭 入 奢 等 等 诸 多方 面 共 同 构 成 明代 文 人 审 美 心 态 的 独 特 性 。
关键 词 : 玩物; 审美 心态 ; 道 为 器用 ; 生活化 中图分 类号 : K 2 5 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1 5 0 2 ( 2 0 1 5 ) 0 5 — 0 0 9 6 — 0 5
学 术 价 值 从 不 同 侧 面 呈 现 出来 ” 。Ⅲ 本 文 以为 , 晚 明文
时期 出现 大 量 专 门 以赏 玩 为主 题 的鉴 赏 类 书籍 , 仪 《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所 著 录的 就多达 二 十余部 , 其 中 为 后 世 所 熟 知 的包 括 高 濂 的 《 遵 生八 笺 》 、袁 宏 道 的 《 瓶
余 事 》、 《 起居 器服 笺 》 、 《 山斋清供 笺 》 、 《 文 房器 具笺 》 、
刻反 映 了晚明文人 在审美 心理上 的蜕变 。
作者 简介 : 李 玉芝 , 女, 四 川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博 士 生 , 四川 理 工 学 院 讲 师 。 邮 编 : 6 4 3 0 0 0
鲜 明 阶 级 和 文 化 标 识 意 义 的 古 董 书 画 器 物 的追 逐 , 使 得 明代 的物质 文化 一方 面是 得 到极 大发展 和 丰 富 , 另

方 面 社 会 各 阶 层 对 物 质 的 占有 和 追 逐 成 为 一 个 时
中 国 古 代 儒 者 秉 持 礼 制 ,对 于 物 质 生 活 本 身 , 一・ 直保 持 警惕态 度 , 早在 《 尚书》 中就有 “ 玩人 丧 德 , 玩 物 丧志” 的告诫 , 史 书 中关 于玩 物 丧德 、 丧家 、 丧 目 的记

文人情结与晚明艺术研究

文人情结与晚明艺术研究

该研究对于理解中国艺术的传承和发 展也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为探索现 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益
的思路和方法借鉴。
THANK YOU.
水平。
晚明艺术繁荣的原因分析
商品经济的发展
晚明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经济繁荣昌盛,为艺术的繁荣 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文人阶层的壮大
晚明时期文人阶层逐渐壮大,文人墨客们热衷于参与艺术创作和 鉴赏,为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文化政策的推动
明朝初期,统治者重视文化发展,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发展 的政策,为艺术的繁荣提供了政策支持。
03
晚明艺术繁荣及其原因
晚明艺术繁荣的背景
政治环境
晚明时期,明朝政权逐渐衰落 ,政治环境动荡不安,但社会 秩序相对稳定,为艺术的繁荣
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
经济基础
晚明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经济繁荣昌盛,为艺术的繁 荣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文化氛围
晚明时期,文人阶层逐渐壮大,文 化氛围浓厚,文人墨客们热衷于参 与艺术创作和鉴赏,为艺术的繁荣 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晚明艺术繁荣的表现
绘画艺术
晚明绘画艺术空前繁荣,出现 了众多杰出的画家和画派,如 吴门画派、松江画派等,他们 的作品在技巧和意境上都有很
高的造诣。
书法艺术
晚明书法艺术也取得了很大的 成就,出现了诸如董其昌、邢 侗等书法大家,他们的书法作 品被誉为“划时代的杰作”。
园林艺术
晚明园林艺术也得到了高度发 展,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如雨 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园林在设 计和建造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
晚明艺术繁荣对文人情结的影响
丰富文化内涵
晚明艺术繁荣为文人情结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和表达方式,进一步深化了文人情结的内涵。

晚明时期江南游船设计中的文人审美研究

晚明时期江南游船设计中的文人审美研究

李宁 LI Ning 马敏 MA Min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0053(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400053 Chongqing)31摘要:晚明时期,仕途不得志的文人寄情山水,在江南地区掀起一股旅游之风,游船作为游玩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也在文人话语中被频繁提起。

为凸显个人审美品味,文人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并从坐而论道转向躬而行之,积极参与到游船设计的实践中。

以晚明文人作品中对游船设计的描述为研究基础,对其审美理念进行整理,总结出江南游船中文人审美趣味的四个方面,即精在体宜的尺度之美、简约自然的装饰之美、俨如精舍的陈列之美、恍若图画的视觉之美。

并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进一步探讨出文人在游船设计中所体现出的审美倾向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身份认同的渴望,其背后隐含的是动荡社会下,文人对自身身份的焦虑和自我构建。

关键词:晚明时期;游船设计;文人审美Abstract: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literati who had failed in their official career took pleasure in the landscape, and a wave of tourism emerged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a necessary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the cruise ship was frequently mentioned in the discourse of literati.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ir aesthetic taste,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their own opinions, from sitting on the table to bow and take an active part in the practice of cruise ship design.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cruise ship design in literati's work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is paper sorts out its aesthetic ideas and summarizes four aspects of literati's aesthetic taste, namely, the beauty of exquisite scale, the beauty of simple and natural decoration, the beauty of display, and the beauty of vision like a picture. Combined with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actors at that time, it is further discussed that the aesthetic tendency reflected by the literati in the design of the cruise ship is the pursuit of ideal life and the desire for identity, which implies the anxiety and self-construction of the literati for their own identity in the turbulent society.Key words: period of late Ming dynasty ; cruise ship design ; literati aesthetic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3.04.031一、引言晚明时期是指万历至崇祯之间的历史阶段,是我国历史上社会与文化变迁的重要节点之一。

“生”: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精神旨归

“生”: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精神旨归

"Living" : Spirit of Literati's Life Aesthetics in
Late Ming Dynasty
作者: 曾婷婷
作者机构: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广州510665
出版物刊名: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4-6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尊生;审美;养形;养神
摘要:“生”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审美观念。

在晚明,长期压抑的欲念被唤醒,同时,“生”观念也渐趋成熟。

晚明“生”观念呈现出鲜明的文人化特征,突出表现在尊生、养生与审美的统一。

晚明文人的“尊生”实践,大致可从“养形”与“养神”两方面加以把握,它与晚明丰饶的物质文化、生活美学融合为一。

晚明“生”观念深刻反映了文人对“欲”的思考,如何化解形与神之间的冲突,一直是困扰他们的生命难题;而对“生”之尊崇则是促使晚明文人不断朝生命的和谐状态修炼、构建一个可游可居审美生活环境的根本动力。

在个人与时代命运的困境中,“生”成为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终极关怀,将生活美学提升至生命美学的高度。

晚明版画蕴含的文人审美意趣

晚明版画蕴含的文人审美意趣

晚明版画蕴含的文人审美意趣
刘坚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晚明兴盛的工商业促进了书籍雕版插图的创作,而文人参与雕版版画的创作,改变了中国古代版画创作的方式。

文人之道与刻工之技的统一成就了晚明版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明代的文人注重内思,崇尚“士气”,他们在创作版画时,也自觉地把这种“士气”注入到作品当中。

在风格上,晚明版画重视对生活的表现,画风清新明丽,婉约柔美,刻绘印制极为精致。

文人画家直接参与版画的创作,使明代的版画有异于前朝的风貌,体现出文人的审美意趣。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刘坚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72
【相关文献】
1.晚明江南园林与文人的人生追求--以晚明嘉兴词人群体为例 [J], 张彤彤
2.于晚明小品文管窥晚明士子的文人情怀 [J], 董菊
3.徽州版画与徽派版画——晚明版画史中的地域因素 [J], 周亮
4.《顾氏画谱》与晚明武林版画风格的崛起 [J], 蒋炜;李烨
5.《方氏墨谱》:晚明徽派版画的筑基者 [J], 蒋炜;李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晚明审美观念中的文人情怀吴衍发摘要:在晚明政治腐朽、经济繁荣、思想解放的特定语境下,晚明文人的审美观念发生重大变异,其审美情感始终逡行于雅与俗之间,大众审美趣味渐成主流,社会审美转向感官享乐,文人们在关注当下社会和当下世俗生活的同时,亦保留了文人所特有高雅情致和趣味。

特定时代语境下文人的审美情怀可概括为富有时代色彩的隐逸超脱之情、彰显时代特色的闲适逸趣之情、标举君子情怀的风雅高洁之情、饱含时代审美趣味的世俗之情等四个方面。

与前代相比,晚明文人情怀呈现出世俗化、娱乐化和人性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让晚明文人情怀更具时代性、现实性和现代性,闪耀着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的光辉。

关键词:文人情怀;审美观念;时代特性;晚明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中国古代文人因其对文化上的特殊占有,故而在心理上、风度上和趣味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异于他人,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与其他社会阶层有着明显的差别。

钱穆先生指出:“文人之文之特征,在其无意于施用。

其至者,则仅以个人自我作为中心,以日常生活为题材,抒泄心灵,歌唱情感,不复以世用撄怀。

”[1]同时,中国古代文人往往是“儒道互补”精神在个人身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全解·泰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注疏·尽心章句上》),在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成为终身追求的目标。

在晚明这个异常复杂而独特的历史时期尤是如此。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复杂的一个时代。

政治的腐朽衰微与商业经济的繁荣共存,专制统治的强化与个性解放思潮的兴盛同在,其间复裹挟着心学的广泛流行和虚浮空疏的时代风尚,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文化的淘洗激荡和思想文化界的骤然转捩,导致晚明文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感发生重大变异。

大众审美趣味渐成主流,社会审美转向感官享乐,时代审美亦由艺术审美转向生活审美。

晚明文人的审美情怀始终逡行于雅与俗之间,与儒家“天下为公”的社会性情感相比,情感的个体性与世俗性被提到非常突出的地位,然而文人们在关注当下社会,关注当下世俗生活的同时,也保留了文人所特有高雅情致和趣味。

尤其是心学时代精神的影响和商业经济逻辑的渗透,晚明文人情怀更有其时代特色,并赋予其新的意蕴和新的时代内涵。

晚明文人雅士在重视精神闲适自由的同时,也重视物质需求和生理需求的满足。

他们既要物质,又要精神;既要超越,又要享乐。

与前代相比,文人情怀呈现出世俗化、娱乐化和人性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让晚明文人情怀更具现实性和现代性,闪耀着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的光辉。

一、富有时代个性的隐逸超脱之情晚明人有着挥之不去的隐逸情结。

晚明国政败坏,官场黑暗混乱,许多正直的文人士子失去了对朝廷的信心和对科举仕途的热情,或不仕,或致仕求退,转而寻找个人的生活空间,选择隐逸和超脱现实的生活方式。

尽管明初朝廷颁布不为君用之律,隐逸之士不再以此相标榜,然至晚明,隐逸之风盛行,文人们以不仕为清高,竞相标榜,公然炫耀。

晚明文人大多个性张扬,自娱放达。

他们不避弃世俗,亦求声名,所以对他们来说,其所向往的隐逸无非就是精神的超脱和狂放式的自由。

袁宏道令吴时,一心向往田园的闲适与自在。

待其“乍脱宦网,如游鳞纵壑,倦鸟归山”[2]P.303,以致袁氏在与友人聂化南信中竟而连呼“快活不可言”:“败却铁网,打破铜枷,走出刀山剑树,跳入清凉佛土,快活不可言!不可言!”[2]P.222屠隆官场受挫,对政治极为厌倦,如其《渔阳鼓》所唱:“今日里,是天涯风波饱尝,心儿灰冷鬓儿苍,因此上撒漫文章,卷起锋芒,结束田庄。

急收回一斗英雄泪,打叠起千秋烈士肠”[3]。

陈继儒也道出了对末世凄凉的感伤和对退隐后的神往:“献策金门苦未收,归心日夜水长流,扁舟载得愁千斛,闻说君主不说愁”;“世事不堪评,拔卷神游千古上;尘氛应可却,闭门心在万山中”[4]。

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苦闷中,他们最终只好选择隐逸求退,寄情山水,甚至纵情声色之中,终老于莫厘缥渺之间。

显然,晚明文人对隐逸超脱的向往成了一种浓厚的风习,隐逸生活在他们看来是那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逍遥快活。

而实际上,晚明文人一旦得脱,可以“作世间大自在人。

”[2]P.222他们可以冠冕堂皇地由官场而踏入商场,出入歌坊妓院,进出梨园,优游山林,出佛入道……这些正是晚明文人在政纲不振而风物繁华的社会环境下追求灵魂栖息与精神安顿的必然。

这也恰恰反映了晚明文人对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的要求,成为他们丰富而真实的生命表达,具有明显的时代个性。

与晚明这种超脱精神和自适个性相表里,以自我为中心的享乐主义精神对晚明文人来说具有广泛的吸引力。

晚明文人隐逸超脱之审美情感灌注于艺术中,则使晚明艺术别开生面、大放异彩。

他们退出政治中心,也就疏离了正统思想和主流意识,于是他们任情适性,个性张扬,自娱放达。

他们敢于评说孔孟,讥讽程朱,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乐趣。

他们以“童心”为美,独抒性灵,文以自娱,“本色”、“意趣”和“性灵”成为文学艺术批评的重要标准,世俗人性成为文学艺术普遍叙说的话题,“极摹人情世态,备写悲欢离合”,艺术形式的美感逊位于生活内容的感受,高雅的趣味让位于世俗的真实,这正充分说明了晚明时代审美由艺术审美向生活审美转移,世俗大众的审美趣味成为文人和艺术关注的重要对象。

正如蒋孔阳所说:“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一般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当他达的时候,讲究礼乐教化,要当忠臣,‘致君尧舜上’。

当他穷的时候,他就混迹江湖,过着隐逸自适的生活,与渔樵为伍,崇奉老庄。

这时,他要自由和自然。

各门艺术,不再是‘经国之大业’,而只是他个人消闲遣兴的玩艺。

闲情诗、山水诗是这样,山水画、花鸟画也是这样。

”[5]二、彰显时代特色的闲适逸趣之情在隐逸风潮影响下,晚明文人崇尚闲情逸趣,追求世俗享乐,成为与之亦步亦趋的社会潮流。

他们“以耽情诗酒为高致,以书画弹琴为闲雅,以禽鱼竹石为清逸,以噱谈声伎为放达,以淡寂参究为静证”。

[6]晚明文士的闲情逸趣主要体现在生活和艺术两个方面,生活上追求闲逸,艺术上追求以文自娱。

而这恰是晚明文人生活与艺术的时代特色。

晚明文人的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在以往时代却极少见。

举凡饮食男女,声色犬马,看戏听曲,收藏古玩字画,养殖花鸟虫鱼,观赏民间百戏,参加游艺活动,营建宅第园林,游山玩水,参禅论道,读书下棋,美食养生,等等,凡是能给他们带来闲情逸趣的,他们无不乐在其中。

1、结社雅集文人雅集,是古代文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晚明雅集之风尤甚。

据郭绍虞先生《明代的文人集团》中记载,当时社会上可考的一百七十余家社团经常组织文人雅集活动。

[7]而且,晚明史料和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文人雅集情形的记载。

譬如,汪道昆与谢陛、吴守淮等人聚于丰南“高士楼”的诗酒之会;袁宏道三兄弟等人创建的“蒲桃社”;屠隆、汪道昆等建立的“西冷社”;瞿纯仁创建的“拂水山房社”;山阴名士张岱曾结“斗鸡社”、“蟹会”、“丝社”;张瀚晚年回归故里,结“怡老会”,“徜徉山水间,筋咏谈啸”等,可谓不胜枚举,尤其是“江左风流”、“吴中尽多风雅之士,所在结社”。

吴县人李士达的《西园雅集图》卷(今藏苏州博物馆),以传统的雅集题材,描写文人士子在山林野外自在逍遥而又高雅适意的生活,抒发了画家自身的高旷情怀。

对于晚明文人雅士而言,这些活动既是文人鸿集一起诗文唱酬、抚琴弈棋、品茗弄画的一种形式,亦是世俗享乐的一种方式,更是艺林雅举、名士风流的象征和标榜高雅、崇尚闲情雅致的真实写照。

但是,晚明诗酒雅聚与前代和后代相比,均表现出相异的特色,其最大特点和区别在于纵情恣肆。

晚明文人“借了以文会友的题目,而集团生活却是文酒之宴,声伎之好;品书评画,此唱彼酬,成为一时风气。

”[7]他们醉翁之意不只在煮酒论诗、评书品画,瀹茗焚香,而更在纵情适性,在“水木佳胜,宾友翕集,声伎杂进”中,极尽声色感官之娱。

2、恣情山水晚明文人有着极深的山水情怀。

山水之美,妙在“态穷百物,体具七情”,其繁富之山形犹如“神设鬼施,千态万状,而莫有同者”[8],其美备之水形竟至“天下之至文孰有加于水乎”[9],故而晚明文人对山水一往情深,以至嗜水成性,爱山如命,“以性灵游,以躯命游”。

晚明文人的这种痴迷,可谓是前所未有。

陈继儒尝自称:“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4]P.60卓明卿也说:“余性癖好名山大川,两浙形胜,车辙马迹且遍。

”屠隆罢官后遨游吴越间,啸傲赋诗,晚年出旴江,登武夷,穷八闽之胜,情寄山林,谈禅论道,与游客过从。

王士性尝自述“少怀尚子平之志,足迹欲遍五岳”,“极意冒险,攀跻为快”(《五岳游草·自序》),一生游历,除福建外,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二省。

袁宏道认为“登山临水,终是我辈行径”[2],大胆发出了“若夫世乐可得,即享世间之乐,世乐必不可得,因寻世外之乐”[10]的呐喊,其所谓“世外之乐”就是有别于“繁华烟粉”的山水之乐,所以他一辞吴令,就“抛却进贤冠,做西湖荡子”(《与张幼于》),“自春徂夏,游殆三月,由越返吴,山行殆二千余里”(《吴敦之》)。

宋懋澄称自己是“宜山宜水一道人”,“平生雅好游,兴之所至,辄竟千里,虽于陆风雨,于水波涛,靡间昼夜”。

[11]晚明中游踪最广的当然是“以身许之山水”的徐霞客,他非一般文人所能及,除峨眉山外,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

然而,晚明人登山临水,不惟如此,更着眼于山水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借山水一丘一壑,以自写胸中块垒奇倔之思,非游之大观也”[12]。

这正是晚明“山水清音”的根本原因。

晚明文人在对人情世态之“真”的探索中表现出一种深沉的体味、狂热的追求;在与山水的往复交流中感受到了的山水的一颦一笑;在纵恣、谐趣和自我超越中获得了“山水之精神”[13]。

与晚明山水清音、隐逸思潮、结社雅集相为表里,晚明文人山水诗画十分繁盛。

正如论者所云,“山水画和具有山林性格的画家最为相同。

每当政治失控,国运不祚,文人学子心情不适时,山水画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14]3、放浪曲蘖填词谱曲成为晚明文人雅士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万历年间开始,制曲作乐、狎妓听曲,便成为文人雅士的日常功课了。

操曲也好,观戏也罢,醇酒美人为伴,可谓“一曲一杯花下醉”,极尽声色耳目之娱。

与明初“祖宗开国,尊崇儒术,士大夫耻留心辞曲,杂剧与旧戏文本皆不传”[15]相比,晚明戏曲则是“曲海词山,于今为烈”[16]。

文人士子放浪曲蘖,他们或是教妆着几个戏子,或是室中蓄三四个侍姬,或是家中自蓄戏班,风流放诞,太祖皇帝朱元璋为《琵琶记》有关风化而拍手叫好的赞歌,早已淹没在上下成风的哀丝豪竹声中。

晚明文人大多兼擅诗文与绘事,他们纷纷参与到戏曲创作中来,群芳竞艳,明星荟萃。

臧懋循《元曲选序二》中开篇即云:“今南曲盛行于世,无不人人自谓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