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四脚龙舞》简介
《2024年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库伦旗安代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库伦旗安代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作为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库伦旗安代舞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化发展的冲击,安代舞的传承与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本文旨在研究库伦旗安代舞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为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二、库伦旗安代舞概述库伦旗安代舞,起源于蒙古族传统文化,是一种集歌舞、音乐、宗教、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其舞蹈动作富有韵律感,音乐旋律悠扬动听,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代舞不仅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勇敢、坚韧和乐观精神,还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
三、安代舞的传承现状与挑战(一)传承现状安代舞的传承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进行。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安代舞在库伦旗及周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年轻人文化观念的转变,安代舞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二)挑战分析1.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如何将安代舞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使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更具现代审美价值。
2. 传承人的缺失: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逐渐离世,年轻一代对安代舞的认知和兴趣逐渐减弱。
3. 资金和资源短缺:安代舞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但目前这一领域仍面临资金和资源短缺的问题。
四、保护与传承策略(一)政府支持与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大对安代舞保护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如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民间组织参与保护工作等。
同时,加强安代舞相关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确保其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教育与培训在中小学及高校开设安代舞课程,培养年轻一代对安代舞的兴趣和认知。
同时,开展针对传承人的培训项目,提高其传承能力和水平。
(三)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地区、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让安代舞走出国门,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安代舞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内蒙古自治区注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内蒙古蒙古族传统手把手育亲敬老会俗
2.内蒙古蒙古族童子归娘传统仪式
3.内蒙古蒙古族贡献婚礼
4.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嘎查传统礼仪
5.内蒙古蒙古族满族传统祭祖及庙会
6.内蒙古鄂伦春族传统节日活动
7.内蒙古珠穆朗玛峰宗教活动
8.内蒙古新闻记者礼仪
9.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祭祖文化传统
10.内蒙古蒙古族家庭礼仪
11.内蒙古节日格言
12.内蒙古蒙古族祭祖仪式
13.内蒙古套娃礼
14.内蒙古蒙古族大婚礼仪式
15.内蒙古蒙古族新郎新娘上堂仪式
16.内蒙古蒙古族家庭教育及礼仪
17.内蒙古满族传统民间祭祀活动
18.内蒙古锡伯族节日文化
19.内蒙古蒙古族尊老敬贤礼仪
二、内蒙古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新郎新娘礼仪
2.乌兰察布市新郎新娘上堂礼仪
3.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及礼仪
4.包头市锡伯族传统家庭教育及礼仪
5.呼和浩特市克什克腾旗传统婚礼仪式
6.巴彦淖尔市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及礼仪
7.乌兰察布市满族传统礼仪
8.锡林郭勒盟蒙古族新郎新娘上堂礼仪
9.锡林郭勒盟克什克腾旗传统礼。
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辽阔的北部边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是内蒙古乃至我国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探讨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旨在为读者带来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1. 1、概述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的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风情。
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蒙古族、汉族等多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民间技艺等,其中不乏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种繁多,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文化传统。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传统歌舞、锡伯族传统技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丰富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1. 保护措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通过建立保护机构、制定保护措施、开展保护宣传等多种途径,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保护了这些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产。
2. 传承活动为了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了一系列的传承活动。
例如举办非遗展览、非遗传统节日、非遗技艺培训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力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深深感到自豪和敬佩。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保护和传承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多做贡献,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五、总结和回顾通过本文的介绍与探讨,我们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地区。
作为我国56个民族中的13个少数民族之一,内蒙古自治区保留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传统技艺、文化表演、传统节庆等多种形式的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自治区设立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涉及的文化遗产进行认定和记录。
以下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哈萨克族阿勒泰哈拉鲁木大赛马哈拉鲁木大赛马是哈萨克族传统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源于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哈萨克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活动。
每年的夏季和秋季,哈萨克族人民都会举行哈拉鲁木大赛马,参与者骑着骏马,进行激烈的角逐和竞赛,这一传统活动已成为哈萨克族的文化象征。
2. 达斡尔族月湖礼仪达斡尔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保留着独特的文化传统。
月湖礼仪是达斡尔族传统的一项仪式活动,通常在特定的日子举行,参与者会在月湖边举行祭祀和祈福的仪式,以此来祈求风调雨顺和家庭幸福。
月湖礼仪不仅是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其宗教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3. 鄂温克族圆形舞鄂温克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音乐和舞蹈传统。
圆形舞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舞蹈形式之一,参与者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跳起舞来,舞蹈动作轻盈优美,富有民族特色。
圆形舞不仅是鄂温克族人民娱乐放松的方式,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
4. 蒙古族软式摔跤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摔跤文化。
软式摔跤是蒙古族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在草原上,人们穿着传统服饰,进行摔跤比赛。
软式摔跤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体育运动,也是他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部分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底蕴,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内蒙古自治区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让世人更加了解和尊重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内蒙古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内蒙古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1. 引言内蒙古地区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了内蒙古地区的独特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对于传承和弘扬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内蒙古地区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探讨它们在保护和传承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2. 内蒙古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 蒙古族马头琴艺术蒙古族马头琴艺术是内蒙古地区独有的音乐表演形式。
马头琴是一种弓弦乐器,通过拉弦、拨弦和击打琴身等方式发出动人的音乐。
这种音乐形式通常伴随着歌唱、舞蹈和故事讲述,展现了蒙古族民间生活和历史传统。
2.2 鄂尔多斯民间艺术鄂尔多斯是内蒙古地区的一个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
其中包括鄂尔多斯民歌、舞蹈、刺绣和陶瓷等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鄂尔多斯地区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2.3 呼伦贝尔草原文化呼伦贝尔草原是内蒙古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之一,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呼伦贝尔草原文化包括草原音乐、舞蹈、马术和牧民生活方式等方面。
这些文化元素展示了蒙古族人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2.4 锡伯族传统工艺锡伯族是内蒙古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传统工艺而闻名。
锡伯族传统工艺包括木雕、银器制作、刺绣和染色等技艺。
这些工艺传承了锡伯族人民对自然界和生活的理解和表达。
3. 保护和传承的挑战3.1 文化衰退和现代化影响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衰退和失传的危险。
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等因素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压力。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采取措施来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并学习相关技艺。
3.2 缺乏专业人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专业人才来继承和传承。
然而,由于缺乏相关教育机构和培训机会,很多传统技艺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相关教育体系的建设,并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
内蒙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内蒙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内蒙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如下:1. 蒙古族长调民歌2. 蒙古族马头琴艺术3. 达斡尔族传统民歌4. 鄂伦春族萨满舞5. 鄂温克族驯鹿文化6. 回族百字对联7. 满族剪纸8. 额尔古纳河渔猎文化9. 巴林石刻艺术10. 敖汉旗陶塑烧制技艺11. 巴雅尔颂歌12. 哈斯朝鲁歌曲13. 蒙古族传统竞技“搏克”14.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骏马》15.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成吉思汗》16.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元好问》17.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嘎达梅林》18.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诺恩吉雅》19.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贞》20.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草原英雄小姐妹》21.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马可波罗》22.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王》23.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成吉思汗的两匹马》24.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贞》25.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草原英雄小姐妹》26.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马可波罗》27.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王》28.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成吉思汗的两匹马》29.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贞》30.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草原英雄小姐妹》31.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马可波罗》32.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王》33.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成吉思汗的两匹马》34.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贞》35.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草原英雄小姐妹》36.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马可波罗》37.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王》38.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成吉思汗的两匹马》39.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贞》40.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草原英雄小姐妹》41.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马可波罗》42.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王》43.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成吉思汗的两匹马》44.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贞》45.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草原英雄小姐妹》46.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马可波罗》47.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王》48.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成吉思汗的两匹马》49.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贞》50.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草原英雄小姐妹》51.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马可波罗》52.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蒙古王》53. 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剧《成吉思汗的两匹马》。
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导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财富。
乌兰察布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地区,自然也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这些项目的历史、特点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1. 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概述】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包括蒙古族长调、蒙古族马头琴艺术、蒙古族包头手工艺等,这些项目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并且在传承保护工作中得到了重视。
【2. 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记忆。
在当地人民的传承中,这些项目不仅仅是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的体现。
通过世代相传,这些项目在乌兰察布市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并且得到了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和保护。
【3. 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与影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精神观念和审美情趣。
这些项目也对当地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 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振兴】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兰察布市采取了多种举措,包括开展调查研究、建立档案库、开展传统技艺培训等。
当地政府还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相关传承人和组织参与保护工作。
【5. 结语】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这个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对当地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今后的发展中,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继续成为乌兰察布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个人观点】作为我所服务的客户,我认为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这个地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内蒙古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内蒙古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是其中一些: 1. 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蒙古族音乐的“活化石”。
它以悠扬、婉转、深情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唱风格,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2.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是蒙古族音乐的代表之一,以其悠扬、柔美、感人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奏风格,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的情感和信仰。
3. 剪纸艺术:内蒙古地区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被誉为“剪纸之乡”。
它以简洁、生动、有趣的造型和鲜艳、明亮的色彩,表现了内蒙古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
4. 呼麦歌唱艺术:呼麦歌唱艺术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复杂的唱法和高超、精湛的技巧,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的情感和信仰。
5. 蒙古象棋:蒙古象棋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古朴的造型和规则,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6. 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婚礼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隆重、热闹、喜庆的氛围和独特的表演方式,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以上是内蒙古地区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都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列举了一些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 蒙古族传统歌舞: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民族群体,他们以独特的歌舞艺术而闻名。
蒙古族的传统歌舞包括长调歌、马头琴等,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
2. 蒙古族马头琴艺术: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乐器,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声音。
蒙古族马头琴艺术是指在演奏马头琴时的技巧和表演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歌曲和舞蹈。
3. 蒙古族萨满教习俗:蒙古族萨满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信仰,它包含了丰富的仪式、祭祀和祈福。
蒙古族萨满教习俗被认为是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敬仰,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宗教意义。
4. 蒙古族剪纸艺术:剪纸艺术是一种以纸为材料,通过剪裁创作出图案和形象的手工艺品。
蒙古族剪纸艺术以其精细的剪裁和寓意深远的图案而闻名,被视为蒙古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5. 鄂温克族狩猎技艺:鄂温克族是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独特的狩猎技艺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温克族的狩猎技艺包括捕鱼、捕兽、捕鸟等,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技能和智慧。
6. 达斡尔族舞蹈艺术:达斡尔族是内蒙古自治区另一少数民族,他们以独特的舞蹈艺术而闻名。
达斡尔族舞蹈艺术包括团成舞、踢箱舞等,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7. 锡伯族维吾尔族传统音乐:锡伯族和维吾尔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其他两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锡伯族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以其动听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奏方式而闻名,被认为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以上列举的只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许多其他的项目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反映了内蒙古自治区不同民族群体的独特文化传统,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智慧和热爱。
这些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保护和弘扬内蒙古自治区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隆盛庄民间传统文化节四脚龙舞
隆盛庄民间传统文化节四脚龙舞隆盛庄民间传统文化节《二月二灯会》四脚龙舞展演活动简介2008年申报入选的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四脚龙舞”为乌兰察布市汉族民间传统文化独特的文化现象,据乌兰察布群众艺术馆研究员乔志成同志编写民间舞蹈集成中调研考察,发表内蒙古,国家研究论文分析,隆盛庄“四脚龙舞”为中国“首屈一指,独一无二舞龙艺术,它以构思精巧,造型朴实,形态多姿的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吸引着周围百千里及至邻近省区数以万计的民众游人客商的青睐,四脚龙舞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即使战争年代也时有反应,可见它是在民众生活中占有的特殊地位和极其深厚的基础,它反映了人民的性格,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审美特点,保留了蒙晋交界地区“明朝兵营历史渊源”和“清朝民间信仰”为特点的民间传统舞蹈,是研究汉族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根据,在民俗学研究中占有主要地位。
一、舞龙的由来和沿革:隆盛庄民间舞蹈“四脚龙舞“起源于明代未年清朝初年(时间不详),四美庄李长寿保留的《对九仔》(注[民朝时代加工面的用具])可以证实记述这一传说,告从时丰镇抚民(清之设置称)同知威中颜在此设“四美庄把总营”说起,为清代设史,武装力量200余人,兼管隆盛庄治安。
现巴总营城堡遗址,按四美庄老艺人李长寿传说收集资料论证,城堡建制于明代,为明朝期北方战犯监狱,德胜堡官巢的军官犯错误后就送往四美庄巴总营管制。
在此战犯聚多,后在明未清初,内部行成推翻明朝地下先进的政治组织,以舞龙表演为名与官方展开对抗。
舞龙的套路表演是步征的兵法,八卦连花布征交战,龙身头脚装有暗器兵箭,舞龙人员服饰上衣为黄色是起义军标志,下衣与龙的色彩相同,舞龙配有船灯和车灯,示意龙、水、船三者表演关系。
摆布了龙出水燕字形排开,船灯有暗号,官船有顶,共9盏灯,上为6盏灯,前后2盏灯,贼船3盏灯,车车灯上七星灯,象征北斗星,这就是形成正月十五舞龙活动及舞龙套路,道具上安灯的历史典故。
清朝推反明朝,五百铜钱放地,这是四美庄村的古老传言,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隆盛庄南近邻地四美庄开荒拓垦,先有四美庄后有隆盛庄,明代所建的战犯监狱(古城堡)已被清接用,设置称“四美庄”“把总营”为兼管隆盛庄治安机关,最初的四美庄巴总一员,领兵首领是李朝良,在此演变了四美庄“四脚龙舞”前段历史,后成为四美庄庄民祈雨的民间信仰祭祀活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据传说这一年天大旱,百姓惶惶,于是当地巴总营官员李朝良带领百姓云集水泉寺(现富家乡行政村水泉寺自然村)摆供烧香,脱鞋取帽跪拜,在龙王神像面前(水泉寺龙王庙)祈祷降雨解难,并许愿若龙王降雨,正巧第四天午时降雨,一场清风细雨使能百姓无不折服欢喜,于是,积极筹办舞龙还愿,但是四美庄对龙的制作全无,官员南下,由南方背回一个小样品,按照明代四脚龙舞制作与表演历史典故交与当地民间艺人模仿制作,并逐步摸索出一套完整的舞龙套路,从此,柏宝庄乡四美庄村龙舞又重新诞生,使“兵营渊源八卦连花布征兵法”的舞龙内涵演变为民间祭祀信仰舞龙还愿,求得神灵保佑,岁岁平安,风调雨顺为目的舞龙活动,每逢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日,大闹红火,欢庆节日,还愿龙王神灵对人的生存和恩赐,由于庄民对龙的特别信仰,当地一个叫苏太的民间艺人提出异议,他说“龙是神灵,不能缺胳膊少腿,咱们舞龙没有脚,怎么是龙呢?分明是蛇,在他的指导下,艺人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恢复了明代舞龙传说中”四脚龙舞“制作,又加了四条腿及龙爪,并在龙头、龙身、龙腿内装有石蜡灯若干,象征明代”四脚龙舞“身藏兵器布征作战历史典故的传说,夜晚舞龙时,场周围点旺火若干堆,上面撒上锯木面,松香,瞬间白烟滚滚,龙在浓烟中起舞,犹如腾云驾雾一般,真龙出现,十分壮观。
内蒙古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呼伦贝尔蒙古族民间长调
2. 鄂伦春族古董舞蹈
3. 鄂温克族原始风俗
4. 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盖藏戏
5. 陈巴尔虎左旗黑火药制造技艺
6. 北票市大秦腔
7. 乌审旗蒙古式摔跤
8. 内蒙古草原歌谣
9. 阿拉善右旗蒙古族艺术
10. 正蓝旗女子头巾制作技艺
11. 固阳县铁艺制作技艺
12. 集宁市巴音温都尔民间音乐
13. 鄂托克旗黑马头琴制作技艺
14. 满洲里市乌衣巷节日庆典
15. 呼和浩特市民间传统花灯制作技艺
16. 赤峰市太极拳传统技艺
17. 通辽市马头琴制作技艺
18. 巴彦淖尔市牛羊皮革编织技艺
19. 科尔沁左翼中旗苏尼特右旗蒙古族传统手工艺
20. 乌兰察布市民间戏曲
21. 鄂尔多斯市民间传统工艺
22. 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民间音乐
23. 锡林郭勒盟牧民民俗
24. 扎赉特旗石拓传承
25. 乌海市民间传统节日庆典
26. 二连浩特市蒙古式发带制作技艺
27. 阿尔山市冰雪雕塑技艺
28. 新巴尔虎左旗民俗文化传承
29. 阿拉善左旗赛马文化
30. 兴安盟乌兰布统草原音乐会。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 龙舞篇
龙舞(手龙舞),安徽省绩溪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 一。
手龙舞原名“小龙舞”“芦水手龙”,是流传于绩溪民间的传统儿童 舞蹈,据《绩溪县志》记载,绩溪手龙舞起源于南宋代初期,其演出一般 由30名男女儿童完成,其中20名男童擎手龙,10名女童举龙珠。手龙舞演 员的年龄一般为十一二岁,表演时每人撑一条小龙,在鼓乐声中集体舞动。 手龙舞使用的音乐为传统的鼓乐曲牌和工尺谱,其可在广场表演,也可在 舞台演出。手龙舞的艺术形式独特,具有较强的乡土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铜梁龙舞是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区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 术形式。它兴起于明,鼎盛于清。铜梁龙舞包括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 龙灯舞主要包括大蠕龙、火龙等十个品种,其中以大蠕龙最有特色;彩灯 舞主要包括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等十二个品种。铜梁龙舞有与民俗活动 紧密相连、套路丰富、动律谐趣,伴奏音乐独特,道具构思巧妙,造型夸 张,服饰俭朴大方,舞者参舞自由,退舞方便,群众参与性强。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请下载后尝试
电白旦场镇旦场村人龙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已有270多年历史。据 村里老人说,旦场村的人龙是这样形成的:当时村人在池塘中游泳,觉得 纯粹的游泳已缺乏趣味,于是分成两队人马,举行“战斗”。战斗的规则 是:双方都有大人和小孩,大人站在水中,将小孩托在肩上,让小孩对打, 前面的小孩被打到水中之后,后面的小孩迅速补上,继续战斗,直到有一 队小孩被完全打倒为止。后来人们忽然想到现在这种形式的人龙:大人抬 着仰卧的小孩,一个接一个,组成龙身,前面一个小孩坐立大人肩上宛如 龙头,这便是人龙。在重大节日,村民便自发组织成人龙进行表演。人龙 历经200多年演变与改进,在动作、节奏、斗龙技巧等方面日益完善。如 今,旦场村年年“人龙”飞舞,锣鼓喧天,万众欢呼,给全村人带来了欢 乐与喜庆,使全村呈现出一派繁荣与祥和的景象。
包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通知-
包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通知正文:---------------------------------------------------------------------------------------------------------------------------------------------------- 包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通知各旗、县、区人民政府,稀土高新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单位,中直、区直企事业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是我市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延续。
它丰富而独特,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见证了草原文明的历史发展,蕴含着我市各族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体现着各族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建设民族文化大市的重要资源,也是我市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保护和利用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构建和谐文明的新包头,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管理和利用工作。
2009年,我市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力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了文化大市建设步伐。
去年以来,我市的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全市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经过收集、整理、专家论证和社会公示等程序确定了16项,按照《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现予以公布。
附件:包头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名单二○一一年四月二十六日附件:包头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名单一、民间文学(共计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1BTⅠ-1固阳童谣固阳县22BTⅠ-2包克图传说包头市艺术研究创评中心23BTⅠ-3五哥放羊传说土右旗二、传统音乐(共计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4BTⅡ-5土默特山曲儿土右旗三、传统舞蹈(共计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5BTⅢ-4踢鼓子固阳县四、传统美术(共计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6BTⅦ-7计氏羊皮画包头市艺术研究创评中心27BTⅦ-8油布画土右旗五、传统技艺(共计5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8BTⅧ-5麻糖制作固阳县29BTⅧ-6连枷制作使用固阳县30BTⅧ-7羊羔去势达茂旗31BTⅧ-8茶汤土右旗32BTⅧ-9固阳民间益智棋固阳县六、民俗(共计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3BTⅩ-4敖包祭祀九原区34BTⅩ-5达尔汗传统马文化习俗达茂旗35BT Ⅹ-6祭火仪式达茂旗36BTⅩ-7传统圆锁仪俗固阳县——结束——。
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份)
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照省份排列)国家级2006年7月5日中国建设部公布了首批30个国家自然遗产及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这是中国为进一步完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采取的重要举措。
这30个遗产名录中包括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青海省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等17处国家自然遗产,以及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安徽省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等13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设立,将使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建立在国家遗产名录、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世界遗产名录三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与支持的遗产保护方式之一,也是中国遗产保护管理体制的创新。
2007年5月23日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发布第一批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首批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共14项,其中民间文学1项、民间音乐2项、民间舞蹈1项、曲艺2项、民间美术1项、传统手工技艺6项、民俗1项。
农六师申报的曲艺(迷糊戏、新疆曲子戏)、民间美术(蛋壳画)、传统手工技艺(碱蒿子烧制土碱、哈萨克毡绣和布绣、酸菜、哈萨克民间医药)名列其中。
碱蒿子烧制土碱、酸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六师新湖农场选送。
2008年1月21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日前公示首批珍贵古籍名录,江苏共有314部古籍入选,位列全国各省(市)第一。
其中包括我国现存最早的兽医专著,以及全国仅存的一部《乐府新编阳春白雪》等。
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评审工作从2007年11月开始启动,当时有4000余部古籍和112家单位参加申报。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公布。
一共有510项,再加上有一部分和第一批名录的合并项目147项,将一并公布。
这在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将是一个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北京市2006年12月21日北京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对外公布,相声、中国象棋、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等48项传统文化、技艺被列入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方面的传统技艺、节庆活动、民俗习惯等。
以下是内蒙古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大草原拜火祭: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仪式,每年夏季在内蒙古草原上举行,以祈求丰收和神灵保佑。
2. 蒙古族长调歌曲:是蒙古族的独特音乐形式,以其雄壮、激昂的旋律和诗歌歌词而闻名。
3. 诺敏苏木:是蒙古族特有的口头传统,通过叙事诗、歌谣、故事等形式传承着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4. 内蒙古式粉彩:是内蒙古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以传统图案和鲜艳的颜色装饰陶瓷器和织物。
5. 民间唢呐:是内蒙古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的传统管乐器,常用于节庆活动和宗教仪式中。
6. 内蒙古式长弦:是内蒙古蒙古族和满族的传统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演奏方式而闻名。
7. 内蒙古蒙古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以剪纸技法制作具有蒙古族元素的艺术品和装饰品。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关注与支持,旨在传承和弘扬内蒙古的独特文化和民族传统。
中国非遗文化龙舞介绍PPT
2.草龙
大荷花灯作龙头,蝴蝶灯当龙 尾,来回穿梭游走。而江苏流 行一种段龙,龙头、龙身和龙 尾都由红绸扎成,轻盈优美, 多由妇女舞弄,鱼贯走出许多 队形,犹如一条彩虹在空中蜿 蜒。龙舞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流 行最广的民间舞蹈,世界上华 人聚居区也以龙舞来表现社区 传统文化。
2.草龙
根据龙形道具的扎制材料的不同,分 为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 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 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等;北方 龙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风格古朴 刚劲;南方龙舞则精巧细致,活泼敏 捷。龙舞从色彩上可分为黄、白、青、 红、黑等,以黄龙最为尊贵。龙舞的 构图和动作一般具有“圆曲”、“翻 滚”、“绞缠”、“穿插”、“窜跃” 等特征。
第一部分
龙舞的历史溯源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ragon Dance
1 龙舞的历史溯源
龙舞的历史溯源
1 据汉代学者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汉代已经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龙舞:
2 在祈雨雪的祭祀活动中,春季舞青龙,夏季舞赤龙或黄龙,秋季舞白
3 龙舞的传承价值
龙
中国古典舞是在提炼中国戏曲舞蹈和武术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之精 髓,并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发展演变而成的中国舞蹈艺术的典菹, 它是中华民
舞
族文化艺术的结晶。
的
从它的基本动律、舞姿形态及运动轨迹来看, 其体势,总呈现为一种回旋状
传
态,回旋状态即“ 圆” 一— “转”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中国古典舞动律形
龙,冬季舞墨龙;每次舞5~9条龙,龙可长达数丈。 经过2000多年的创造发展,中国民间龙舞已具相当高的技巧(包括扎 制艺术),表演形式也丰富多彩。
内蒙古舞龙舞狮春节独特的表演形式
内蒙古舞龙舞狮春节独特的表演形式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各地都有各自独特的庆祝方式。
在内蒙古自治区,舞龙舞狮是一种非常受欢迎且独特的表演形式。
这种表演不仅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还让人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本文将介绍内蒙古舞龙舞狮的起源和特点,以及其在春节期间的重要意义。
一、起源舞龙舞狮在内蒙古可以追溯到古代。
相传,舞龙舞狮最早起源于明朝时期,当时的百姓们用舞龙舞狮驱赶邪恶的精灵和疾病,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迎来好运和健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民间传统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了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特点1. 舞龙内蒙古舞龙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舞蹈动作而闻名。
舞龙队通常由数人组成,每人手持一条巨大的龙身,其中一人站在龙头上,其他人则穿着龙的身体部分,密切协作地表演出龙的动作。
整个表演过程中,舞龙队员们用手指和脚掌来操纵龙的身体,模拟龙的游动和转折动作,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
2. 舞狮与舞龙不同,舞狮更加注重舞者的灵活动作和戏剧性表演。
舞狮队通常由两个人组成,其中一人扮演狮子身子,另一人则扮演狮子头。
他们通过合作完成各种复杂的身体动作,如踢球、翻身等。
舞狮表演的节奏感强烈,舞者们用狮子的形象象征着力量和勇气,旨在给人们带来喜庆和祥和的气氛。
三、春节的重要意义1. 祈福祈财舞龙舞狮在春节期间经常用来祈求好运和财富的到来。
观看舞龙舞狮的人们相信,龙和狮子的醒来会带来新的一年里祥瑞和好运。
他们希望这种独特的形式能够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健康、幸福和繁荣。
2. 团圆和喜庆春节是中国人重要的团圆节日,人们追求的是家庭和睦和幸福。
舞龙舞狮作为一种集体表演形式,不仅可以吸引人们的目光,也可以让大家共同欢庆。
观看舞龙舞狮的人们无论老少,都能感受到节日的喜悦和热闹,增加了亲人之间的联系和同乐心情。
3. 传承文化舞龙舞狮作为一项悠久的传统艺术表演,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人们通过舞龙舞狮这一形式来传承文化,将这种具有内蒙古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传承给后代,使他们能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四脚龙舞》雏议
《四脚龙舞》雏议
乔志成;赵秀峰
【期刊名称】《内蒙古艺术》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 舞龙,是全国各地极为盛行的一种广场民间舞蹈.<丰镇县志>(1881年本)中有这样一段趣文:"道光七年夏五月,龙降北坡居民院内,长数丈,头南尾北,身无鳞,赤色,其臭无比.秉官拜祷,用水数百桶灌其下,俄尔,云雾四合,霹雳一声腾空而去".龙在先民们的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因此,成了民俗的传承文化,并对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舞龙就是在这些因素的支配下,能够在民间广泛流传,历久而不衰.丰镇柏宝庄流传的<四脚龙舞>十分罕见.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乔志成;赵秀峰
【作者单位】乌盟群众艺术馆;乌盟群众艺术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
【相关文献】
1.卫生法律的某些立法表述技术雏议--兼议相关的补救性建议 [J], 王盈
2.修订《中国现代水利人物志》雏议 [J], 季山;王红星
3.修订《中国现代水利人物志》雏议 [J], 季山;王红星
4.变质煤化与提质煤化热动力学雏议 [J], 张学梅;李东;马青华;郝静远
5.雏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利弊 [J], 阿米乃罕·阿木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四脚龙舞》简介
2008年入选的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民间舞蹈《隆盛庄四脚龙舞》为乌兰察布市地区独特的民间舞蹈活动。
据资科記栽显示,隆盛庄《四脚龙舞》为中国舞龙活动独特舞蹈套路,从何谈起之特点!中国舞龙是蛇龙,没有腿瓜。
而隆盛庄的舞龙有腿爪,它以构思精巧,造型扑实,形态多姿的舞龙艺术表演也有它的独特文化内涵,这是隆盛庄人对龙的信仰有着深刻思想内在关系。
证明舞龙在民众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
四脚龙舞保留了蒙晋交界地区"明朝兵营历史渊源文化和清朝民间信仰为特点的民间传统舞蹈,是研究汉族民间正月元宵日焰火灯会,二月二龙灯会民俗节日文化重要依据,在民俗学,艺术研究学占有重要地位。
舞龙的基本内容是:表演之初,由其它文艺活动配合演出,如秧歌,车灯,蓝蓝灯,高跷。
重点以船鱼灯配合《四脚龙》演出。
舞龙队分两组,由23人组成,但村民都愿意加入,即使不会舞者,也以举一举龙头为荣,似图吉祥之意,一年百顺,行成习俗。
表演套路为:龙出水,龙翻身,龙戏珠,龙戏水,龙卷风五个套路。
四脚龙舞动作形态粗犷憨厚,场面变化简单而生动。
表演时,都需听从龙珠指挥,先走龙出水打开场面,接着龙翻身,
后接龙戏珠,最后龙戏水,尾接龙卷风。
主要特点:四脚龙舞是前辈先民在长期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环境中以民间信仰龙王为习俗,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间舞蹈。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性,有固定的时间和规范组织,在每年的正月元宵节或二月二龙抬头日由群众自发组织活动。
为此,隆盛庄《四脚龙舞》己成为生话中节庆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资源。
独特的造型,多姿套路,五百年的历史,将永远成为隆盛庄发展文化产业重要依托。
王明柱
2017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