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研究生教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要略】第七章魏晋玄学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6
4、自然名教 :“名教即自然”
自然是万事万象的本然本性,名教 就是一切政治制度,伦理规范。现实社 会中“君臣上下”的名份,本身就是天 理自然,绝对合理的。既是自然不过的 事,只要人人安分守己,就复得其真性情 了。郭象认为道家与儒家,自然与名教 是可合二为一的,因此有“名教即自然” 的结名教本于自然”
名教的衰败是由于只注重形式的缘 故,崇仁义,愈致斯伪,故必须抓住根本 来维护纲常名教,这个根本就是 “无”,“无名”或“道”。
3、圣人有情无情 :圣人“无情而有性”
圣人“无喜怒哀乐”,其因在于圣人 无情而有性。“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 回任道,怒不过分”。
2020年9月28日
10
2、声无哀乐论
认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不同的两种 事物。音乐所发出的只是客观的音调, 它不含有哀乐的感情,哀乐则出于人的 内心,完全是主观的。
3、明胆论 :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人性的 善恶和才能,是由赋受的气质决定,赋 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
2020年9月28日
2020年9月28日
13
郭象的核心思想
1、万物独化论 :“无待而独化说”
郭象认为 “无”不能生“有”,而“有” 也不能为生。“有”是“块然而自生”,块 然者无为而自然也,无为而自生,无有生生者 也。每一物的存在都是为它自己,而不是为 其他任何一物,亦不是直接由任何物造成的。 只要有一定的条件或环境出现了,一定的物 就必然产生。它们的产生完全是纯粹偶然的, 忽然之中变化的,即“堀然自我而独化”。
2020年9月28日
19
而黑白以彰。然则名之于物,无施者也;言 之于理,无为者也。而古今务于正名,圣贤 不能去言,其故何也?诚以理得于心,非言 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不畅志,则 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 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原其所以,本 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 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 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 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苟其不二,则 言无不尽矣。吾故以为尽矣。”(《艺文类聚》
玄学.ppt
魏晋玄学兴盛的原因:
1】 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衰微,党 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 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 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 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
魏晋玄学兴盛的原因
2】 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 晏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 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是 《老子》,《庄子》,《周易》三 本经典。
代表人物 :欧阳建 重要著作 : 《言尽意论》 核心思想 : 言意之辩 : 重要成就与影响: 重要成就与影响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认为客观 世界是开人的概念和语言而独立存 在的,但语言概念又是人们用以说 明客观世界的工具。这驳斥了当时 玄学家认为语言概念无法表达事物 真相的一种看法
(四)东晋时期
返回
玄学的不同时期与代表人物
正始时期 竹林时期 元康时期 东晋时期
何晏 王弼 嵇康 阮籍 郭象 裴頠 欧阳健
僧肇
玄学分期( 玄学分期(一)正始时期
• 代表人物 :何晏 • 重要著作 : 《道德论》,《论语集解》 • 核心思想 : 1.本末有无 :「贵无论」 2.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3.圣人有情无情 :圣人「无情而有性」 • 重要成就与影响 他是正始时期清谈的领袖人物,是魏晋以下玄学 风气的开创者,是贵无论的首倡者,突破了两汉 以来宇宙本原论的框架.
演讲: 金荷飞 ppt制作:柯静莉 资料收集 :李恺云 整理归纳:何洁茹
魏晋玄学
玄学的含义 玄学的分期 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 魏晋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老子》 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 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 ——杨雄《太玄 玄摛 杨雄《 杨雄 太玄•玄摛 玄,谓之深者也。 谓之深者也。 ——王弼《老子指略 王弼《 王弼
魏晋玄学
三、为西晋元康时期 代表人物是郭象与向秀。 向秀重要著作:《庄子注》;郭象重要著作:《庄子注》 郭象的玄学,是在魏晋之际向秀《庄子》注思想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郭象的玄学,以庄学为主,以反对何晏、王弼贵无论 玄学的面目出现,提出了自己的玄学崇有论思想。他主张“有” 之自生独化说,以此否定“无中生有”说和“以无为本”说, 认为“有”是自生自化的,并不需要一个“无”作自己存在的 根据。由于他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把自生独化说成各自孤 立的毫无联系的东西,最后得出了神秘主义的独化于玄冥之境 的思想。
南北朝时,佛教以玄学语言阐述佛理,玄学家 也有以谈佛理见长者,玄佛合理。东晋后,玄学已 与佛学合流,做为一种时代思潮的玄学也就“笑渐 不闻声渐悄”了。
魏晋玄学的历史地位
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的 弊病,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时期,还 对之后的佛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 提出的“本末”、“体用”等宇宙本体论思想,与西 汉讨论宇宙生成论的哲学相比,在理论思维上是一个 很大进步。
僧肇: 著有《不真空论》与《物不迁论》等文,对当时
的佛学,尤其是从思想上对魏晋玄学作了总结。 他认为玄学的贵无思想与崇有思想都是各执一偏
的理论。真谛应当是合有无为一。“虽有而不有”, “虽无而非无”,“有无异称,其致一也”。
僧肇的佛教玄学最后完成了魏晋玄学思维发展的 一个三段式的发展过程,即从贵无到崇有再到合有无 为一的认识过程。
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理性) 思维,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故 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用具体(感性) 思维,形而下者器物,起于教,行于法,止于术, 故有形而下者谓之器。
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ppt课件
《庄子·秋水》:“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 直匍匐而归耳。”郭象注说:“物各有分,不 可强相希效。……以此效彼,两失之。”
“明斯理也,将使万物各反所宗于体中,而 不待乎外。……若……忘其自尔,宗物于外, 丧主于内,而爱尚生矣。虽欲推而齐之,然 其所尚已存乎胸中,何夷之得有哉!”(《 齐物论注》)
《人物志·九征》: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中庸之德,其质无名。”
“若夫温而能厉,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 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调,五味不形,大成之乐,五 声不分,中和备质,五材无名也。”(皇侃《论语 义疏》述而章篇“子温而厉”引《论语释疑》)
4
人物才性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人物志·九征 》)
12
3.一与多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 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 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 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 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老子注》42 章)
《周易略例·明彖》: “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故
32
A.性、命
“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自然耳,故 曰性。”(《山木注》)
“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 ”(《养生主注》)
“彼我相因,形景俱生,虽复玄合,而非待 也。……罔两非景之所制,而景非形之所使, 形非无之所化也。……莫不自尔,吾安知其 所以哉。”(《齐物论注》)
33
批评外在模仿
“孔子曰‘性相近也’。若全同也,相近之辞不生;若 全异也,相近之辞亦不得立。今云近者,有同有异, 取其共是。无善无恶则同也,有浓有薄则异也。虽 异而未远,故曰近也。”(皇侃《义疏》阳货引)
“明斯理也,将使万物各反所宗于体中,而 不待乎外。……若……忘其自尔,宗物于外, 丧主于内,而爱尚生矣。虽欲推而齐之,然 其所尚已存乎胸中,何夷之得有哉!”(《 齐物论注》)
《人物志·九征》: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中庸之德,其质无名。”
“若夫温而能厉,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 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调,五味不形,大成之乐,五 声不分,中和备质,五材无名也。”(皇侃《论语 义疏》述而章篇“子温而厉”引《论语释疑》)
4
人物才性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人物志·九征 》)
12
3.一与多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 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 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 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 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老子注》42 章)
《周易略例·明彖》: “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故
32
A.性、命
“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自然耳,故 曰性。”(《山木注》)
“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 ”(《养生主注》)
“彼我相因,形景俱生,虽复玄合,而非待 也。……罔两非景之所制,而景非形之所使, 形非无之所化也。……莫不自尔,吾安知其 所以哉。”(《齐物论注》)
33
批评外在模仿
“孔子曰‘性相近也’。若全同也,相近之辞不生;若 全异也,相近之辞亦不得立。今云近者,有同有异, 取其共是。无善无恶则同也,有浓有薄则异也。虽 异而未远,故曰近也。”(皇侃《义疏》阳货引)
魏晋玄学—世说新语PPT文档49页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魏晋玄学—世说新语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魏晋玄学—世说新语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玄学ppt课件
2、体用
《老子注》十一章:“言无者,有之所以为 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又三十八章:“虽德盛业大而富有万物,犹 各得其德。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 也。” “德也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 以德为名焉。何以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 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38 章注)
二.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的过渡
《汉书· 艺文志》:“说五字之文,至于二、 三万言。” 《后汉书卷九十七· 党锢传》: “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 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 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题:品题;拂:纠 正,通弼),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 (倔强,自以为是,无所顾忌)之风于斯行 矣。”
有亦不得化为无
“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为 无矣。是以夫有之为物,虽千变万化,而不 得一为无也。不得一为无,故自古无未有之 时而常存也。”(《知北游注》) “夫有不得变而为无,故一受成形,则化尽 无言当也。 物有相使(此解“或使”为“物有相使”), 亦皆自尔。故莫之为者,未为非物也。凡物 云云,皆由莫为而过去(此解“未免于物而 终以为过)。”
人物才性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人物志· 九 征》)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 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同上)
第二节.王弼的哲学思想
“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魏志· 钟会 传》注引) “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钟 会传》注引) 《世说· 文学》:“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 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 王弼著作:《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指略》、《老 子注》、《论语释疑》。《老子指略》和《论语释疑》已佚。 《论语释疑》部分见于皇侃《论语义疏》和邢昺的《论语注疏》 中。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经部有辑本。 今人楼宇烈有《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版。
魏晋玄学.ppt
由有以归无的思想,王弼得自于老子一书,而由动以
返静的思想,乃是王弼以老解易的结晶。
魏晋玄学
王弼注老的贡献,是抉发了老子性与自然的精义。在他笔
下的性与自然是不可分的一体。这是他从有观无,从无体 验出的道体。他强调性与自然,一面纠正了自战国、秦汉 至魏以来把老子用之于任刑任术的歧途。 王弼指出老子批评仁义,并非反对仁义,而是认为单单强 调仁义是不够的。应该从仁义的根源上着手,这个根源, 就是道,就是德。而老子所谓道德也就是指的本性和自然。 我们唯有在本性中,达到自然无为无欲的境界,才能用仁 义。否则仁义反成为一种手段。姑无论王弼的这种解释是 否为儒家所接受,但他对老子一书作形而上的努力,却使 得老子思想向上开辟了更辽阔的天地。这是王弼在老子玄 学化上的最大贡献。
魏晋玄学
他在周易略例一文中把他不满前人的旧说,而有意创
新的态度说得很明白:
魏晋玄学
该书都是沿袭了汉代杂家的思想,并没有特殊的创见。
但本书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它对名理和人物分析的 工夫。譬如:“中庸”两字,虽然在中庸一书里,曾 就德性方面作过深入的发挥,但后来的学者,都只是 根据中庸一书的义理,写文章赞扬而已。唯本书却能 很具体的列举各种人物气质上的差别来说明中庸之道 的过与不及。
魏晋玄学
刘劭,字孔才,博学多闻,著作甚丰,有法论、乐论
等。唯流传于今者,仅人物志一书。该书分析人的性 情、才能、气质、神貌,以及各种历史人物的长短得 失,和知人用人的观察方法,可说是中国学术史上难 得的一部专门论人的著作。人物志在思想上,并不纯 粹。它是杂糅了儒道法阴阳五行各家的思想,在讨论 到人性本质时,它引用了阴阳五行的思想。
周公解梦
魏晋玄学
所谓“玄学”,原无明确定义。自东汉末年经曹魏而
返静的思想,乃是王弼以老解易的结晶。
魏晋玄学
王弼注老的贡献,是抉发了老子性与自然的精义。在他笔
下的性与自然是不可分的一体。这是他从有观无,从无体 验出的道体。他强调性与自然,一面纠正了自战国、秦汉 至魏以来把老子用之于任刑任术的歧途。 王弼指出老子批评仁义,并非反对仁义,而是认为单单强 调仁义是不够的。应该从仁义的根源上着手,这个根源, 就是道,就是德。而老子所谓道德也就是指的本性和自然。 我们唯有在本性中,达到自然无为无欲的境界,才能用仁 义。否则仁义反成为一种手段。姑无论王弼的这种解释是 否为儒家所接受,但他对老子一书作形而上的努力,却使 得老子思想向上开辟了更辽阔的天地。这是王弼在老子玄 学化上的最大贡献。
魏晋玄学
他在周易略例一文中把他不满前人的旧说,而有意创
新的态度说得很明白:
魏晋玄学
该书都是沿袭了汉代杂家的思想,并没有特殊的创见。
但本书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它对名理和人物分析的 工夫。譬如:“中庸”两字,虽然在中庸一书里,曾 就德性方面作过深入的发挥,但后来的学者,都只是 根据中庸一书的义理,写文章赞扬而已。唯本书却能 很具体的列举各种人物气质上的差别来说明中庸之道 的过与不及。
魏晋玄学
刘劭,字孔才,博学多闻,著作甚丰,有法论、乐论
等。唯流传于今者,仅人物志一书。该书分析人的性 情、才能、气质、神貌,以及各种历史人物的长短得 失,和知人用人的观察方法,可说是中国学术史上难 得的一部专门论人的著作。人物志在思想上,并不纯 粹。它是杂糅了儒道法阴阳五行各家的思想,在讨论 到人性本质时,它引用了阴阳五行的思想。
周公解梦
魏晋玄学
所谓“玄学”,原无明确定义。自东汉末年经曹魏而
魏晋玄学
背景—道家思想發展
• 西漢初之黃老之治,曾在政治上取得優勢 • 獨尊儒術之後,道家思想仍在民間發展。
– 嚴遵的《老子指歸》是道儒兼學,以道為主 – 揚雄《法言.問道》中云:「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 耳。」其《太玄》一書,是用老學來解《易》 – 王充《論衡》吸收了老子天道無為的學說,提出元氣無 為自然,以駁斥神學化了的官方儒學思想
背景—政局混亂
• 漢末政府腐敗,四海無有寧日,民變四起, 中以黃巾為禍最烈;鮮卑烏桓西羌屢屢入 寇;天災頻繁,死傷枕藉 • 魏之亂政,甚於漢末,三國爭雄,戰無休 日。 • 司馬篡魏,亂端愈烈,內則八王之亂,外 則五胡內侵。外患內亂交加,且天災橫行, 民生困苦,盜賊公行 • 仁人志士,目睹時艱,慘不忍賭,然衰亂 之世,無可奈何,只有學老莊之達觀。
• 儒學受到沖擊 • 魏世,何晏王弼以老莊說儒經,使學術風氣為之轉 變。
背景—經學煩瑣
• 「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秉策,勸以官 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寢盛,交葉蕃滋,一 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利祿之路也。」 《後漢書.儒林傳.贊》 • 漢代儒學以研經為主,知識份子多被約束在經書章句之 學中,埋頭於訓詁注疏,而少有理論的創造和思想的超 越;而經學變成于綠祿之工具,思想越加彊化經學至此, 似乎己走到窮途末路,人心已感厭捲,故漢末學者,趨 向義理之討論,而開游談之風 • 漢末魏初,清議、清談之風相搧,而「章句漸疏,多以 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衰矣。」《後漢書.儒林傳》
• 後來王弼吸收諸人學說,以道入儒 • 兩漢時代的黃老思想己經為魏晉玄學思想的產生, 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資料。
背景:清議之演變
•初為清議,有抨擊時政的積極一面,但後來 則成了知識分子互相吹噓的工具漢末魏初清 談,一般主要偏重於人物的品題,及與此有 關的才性問題的討論 •劉邵《人物志》為代表之作品,不滿足於一 般人物之品題,而要直探人物的本性、材質, 又強調《老子》的君人南面之術 •何晏、王弼的清談玄學從更抽象的角度,躍 進宇宙觀的高度,要直探整個世界的本質、 本性,並用老子的虛無哲學來解釋世界本體, 用老子的無為政治來填補儒家名教之治。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ppt课件
“
名 教 出 于 自 然
”
王弼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王弼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可以概括为:第一,教育要淡化功利性色彩, 尊重人性,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第二,教育要看到个体之间的差异 性,顺应个体的自然本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第三,教育要善于 创设适合个体发展的良好环境,不以既定的条条框框束缚个体的发展。需 要注意的是,王弼所倡导的“因物自然”、“用夫自然”等教育思想并不 是说对“物”不施加任何影响,任由其完全自我发展,甚至只有放纵。他 提出“以方导物,令去其邪,不以方割物。所谓大方无隅。”王弼也认识 到教育者在适当时候也应对受教育者因势利导。这样的引导,是在充分发 挥受教育者主动性前提下,努力创设适合个体发展的良好环境。引导并非 破坏其自然发展的过分干预,而是在不阻碍个体自然生长前提下诱使其更 好发展的方向标和催化剂。
魏晋南北朝的这段时期,社会动乱时间很长,政治势力的对抗,如曹氏和司马氏的两大集团的 对抗也很激烈,使得大量有识之士不能在政治上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于是转为清谈一些道家的思 想以避开政治迫害,并以道家思想作为精神的归宿处,清谈的前身是清议,清议是读书人议论政治, 代表舆论,后来引起“党锢之祸”,是故后来知识分子就不敢再批评时政,因此遂转而为以三玄为内 容的清谈,于是道家再次兴起。
9
嵇康阮籍的玄学思想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思想 嵇康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求之自然之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阮籍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10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思想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魏晋思想 界经常研讨的问题之一,也是嵇康政治 思想的核心。前已言及,何晏、王弼援 道入儒,把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 “名教”相结合,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由于何晏、王弼代表了当权派的利益, 所以他们主张君主无为,大臣掌权。曹 爽、何晏等被杀以后,嵇康所面临的政 治环境已经不同于往日,这时的情况是: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身为曹氏之 婿的嵇康,因年少官微,没有像魏亲戚 大臣何晏、夏侯玄那样相继被杀。但刚 直任性的嵇康毕竟不曾向司马氏投降, 他对司马氏所宣扬的禅让和礼教等名堂 一概嗤之以鼻,给以相应的揭露和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
• B、阮籍(210~263) ,字嗣宗,陈留尉氏 (今属河南)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
12
• (3)元康时期(291年-299年,是西晋晋 惠帝司马衷的年号,共计9年 ):玄学发展 的第三个阶段,代表人物为郭象、裴頠。
• A、郭象(约252~312) ,河南洛阳人 , 著作主要有《庄子注》。
• C、独化说
郭象认为无不能生有,万物都是无待而 独化的,即是自化的。
.
17
Hale Waihona Puke • (2)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 :儒家礼教 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宇宙本体,世界本源,宇宙万 物本来的样子。 名教:人们之造作,是为调整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而设的种种等级与教化的总称, 也可迳直指“礼教”。
.
18
• A、名教出于自然(何晏、王弼)
王弼与裴徽谈论:
"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 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
.
9
• B、何晏(193-249年),字平叔,其主要 著作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 ﹑《论语集解》等
.
10
• (2)竹林时期:代表人物为竹林七贤(中 的嵇康和阮籍。
A、嵇康 (224-263),字叔夜,祖籍会稽(今 浙江绍兴。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 末著名的诗人与音乐家。
第八讲 魏晋玄学与魏晋风度
.
1
一、魏晋玄学
• 1、“玄学”的含义 (1)本义:玄学,又称形而上学,其对象为
超物理的或超经验的某些事物,如深奥难 懂的哲学科学都可以称之为玄学。 (2)玄学,特指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 尚老庄的思潮,特指魏晋玄学。
.
2
•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 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 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名教思想的践踏,使他们也需要一种哲学,来替自
己的行为注解。
.
6
• B、在更迭变幻的政权中,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 大臣贵族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就是士族阶 层的知识分子也随时都有杀身之祸,他们也希望 在玄学中得到精神的解脱,减轻压力。
• C、士族上层也需要用玄学来替自己荒淫腐化的 生活作掩饰。
.
7
.
24
二、魏晋风度
• 1、含义: 指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人
生观,它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可以作为一种文人的心态和时代的精神来 看待。
.
25
• 2、表现:
(1)在人格上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 追求隐逸。
(2)在交往中好清谈。
.
26
• (3)在饮食上喜好服食药(五石散)与 酒。
.
22
C、意不尽而尽论派 (王弼)
一是有形的现象世界,即“共相的言象 意”;是可以用“言”和“象”来尽“意”;
一是无形的本体,即所谓“殊相的言象 意”,是不可用 “言”和“象”尽意,只能用 “微言”来启发,用意会进行内心体验。
.
23
• (4)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 (5)才与性的关系问题 (6)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
• 3、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存在多种说法,一 般来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正始时期(240-249年)
“正始”指240年—249年四月,是三国 时期曹魏的君主魏齐王曹芳的第一个年号, 共计10年。
.
8
正始时期玄学的典型代表人物:
A、王弼(226-249年) :少有才能,“好老氏, 通辩能言”,有著作《老子道德经注》、《周 易注》、《老子指略例》 等。
• (4)在服饰上,追求洒脱。
魏晋的服饰存在三个境界: A、严装境界 B、粗服乱头境界 C、淡装境界
(5)在文学、美学,追求清通简要。
.
27
• 3、如何看待魏晋风度
魏晋士人所作所为确实透露出超脱的 一面,同时在这些人行为的背后 ,似有一种 无法排遣的忧愁和痛苦,显现出士人的矛 盾心态。
.
20
• C、名教即自然 (郭象)
主张万事万物各自变化,各自发展, 不会互相影响。凡存在皆属自然,而名教 是存在,当然亦是自然。
名教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并非可以脱 离自然,只是自然中的不同表现。
.
21
• (3)言与意的关系问题
言”,“意”在整个语言层面看,“言” 可以指语言,“意”可以指意思。
A、言不尽意派 (荀粲) B、言尽意派 (欧阳建)
.
4
• (3)士族门阀制度森严,使下层读书人无 法进入更高的统治阶层,读书人入仕无望, 转而从老庄思想中寻求安慰,这为玄学的 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土壤。
.
5
• (4)更迭变幻的政权,动荡不安的社会, 以及统治者自身所作所为对他们所倡导的名 教的践踏,使统治集团本身也需要玄学的一 些理论。
A、统治者本身对他们所倡导的“忠君”“孝亲”等
“无”,是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源和 本体;所谓“有”,则是宇宙万事万物的 具体存在,包括一切人类社会的典章制度。
无是“体”,有是“用”;无是“本”, 有是“末”。
.
16
• B、崇有论——有自生说 裴頠不同意“贵无论”, 他认为世界的
根本是“有”,而不是虚无。他排斥无作为 万物本体的永恒和绝对性,肯定“有自生”, 认为无不能生有。
.
13
• B、裴頠 (267~300),字逸民。河东闻喜 (今属山西)人,著作有《崇有论》。
• (4)东晋时期:代表人物为僧肇。
.
14
• 4、魏晋玄学的内容
(1)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
“本末有无”是魏晋玄学思想中,最 根本要辨明的问题,在哲学中属于形上之 学,涉及存有论和宇宙论的问题。
.
15
• A、贵无论 王弼持“贵无论” 。
• 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 《易经》,称之为“三玄”。
.
3
• 2、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
(1)儒学,特别是儒家今文经学陷入困境,遭 到理论上的批判和现实中的打击,走向了衰 落,这为玄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
(2)黄老思想的延续与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玄 学的产生,为玄学提供了除儒学而外的另一 种理论基础。
王弼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是 自然的必然表现;自然与名教是统一的, 两者并不矛盾;名教本于自然,是自然本 体的表现,而本体便是“无” 。
.
19
• B、越名教而任自然 (阮籍、嵇康 )
嵇康认为六经、礼法、名教束缚人性, 与人的本性相对立。
他否认“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 坚决反对“立六经以为准”、“以周、孔 为关键”,认为越名教、除礼法,才能恢 人的自然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