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论略.doc
浅析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关于供给学派的概述1.供给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百废待兴,而凯恩斯主义一直占据着经济学界的统治地位,这时候西方国家相继效仿凯恩斯主义,使其迅速成为了经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至此,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
但凯恩斯主义人为地扩大需求,在一些方面忽略了供给的作用,最终导致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上普遍出现了“滞胀”的现象,其主要的表现是:生产缓慢、经济停滞,失业率明显提高,物价持续上涨等。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界对凯恩斯主义激辩的观点层出不穷,同时积极研究自己的理论和政策,以便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取代凯恩斯主义。
所以供给学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迅速兴起。
2.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1)复活“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在供给学派的理论中,供给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居于首要的地位。
社会供给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需求的大小;供给学派把萨伊定律作为自己的武器,以此为其理论政策的基础,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们认为经济滞胀的原因完全是由凯恩斯主义过分的强调需求、忽略供给在经济活动的作用而引起的。
在这里,供给学派将经济滞胀的的罪魁完全归属于凯恩斯的需求理论,所以应该坚决摒弃。
其次他们还认为体现经济发展的标志是供给的水平与能力,而经济学研究的首要目的就是如何的增加供给,促进生产,以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2)力主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供给学派以萨伊定律为基础,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供给与需求总是趋于均衡的。
而且在他们的观点中把促进生产和增加供给的关键因素归结于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经济主体的自由经营与竞争。
这样,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经济变量在市场机制的制约作用下,会自动的区于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
因此,他们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经济活动,而且追求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
(3)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在供给学派的理论构成中,任何的刺激因素都不如税率的变动更为重要,而且行之有效。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内容和路径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内容和路径①陈正权1,朱德全2(1.曲靖师范学院,云南曲靖655011;2.西南大学,重庆400716)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要破解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乏力的难题,必须对高等教育供给侧进行改革调整和内涵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强化创新。
从理论上探寻高等教育发展的哲学基础和优化知识生产,从体制和管理上重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从要素配置上解决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局面,进而解决高等教育结构失衡、供需错位的问题,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以高质量的教育产品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内容;路径选择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7)02-0023-0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我国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也是解决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所面临的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到位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力量的高等教育,其自身因受社会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的双重影响,出现高等教育规模、外延快速扩大而内涵发展滞后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为高等教育的供给错位,即无效供给过度出现的“就业难”和有效供给不足出现的“用工荒”局面越演越烈。
不仅如此,面对国家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转型发展的教育发展新方向、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目标、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等严峻挑战,高等教育只有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探寻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目标和路径,才能有效破解制约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能力。
一、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一、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质量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进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指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通过调整教育资源的供给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这一改革涉及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高等教育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从同质化竞争向特色化发展的转变,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合作的转变。
本文将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必要性、目标、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文还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改革建议,以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1.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侧重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高等教育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一方面,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存在产能过剩、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
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应运而生。
它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反思和创新,旨在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创新能力等方式,解决高等教育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教育领域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作者:廖凤杨继朋来源:《当代党员》2018年第08期——建设高水平大学:争取国内外一流大学、国家级科研院所在渝举办大学或分校,推动在渝高校与国内知名大学联合举办人工智能、微电子、软件等智能类学院。
重点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有条件的高校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新企业联合组建二级学院。
鼓励支持与重庆产业布局相适应的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争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
2018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
其实,不论是科教兴市,还是人才强市,落脚点最终还是在人才的培养上,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最有力的手段。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以‘双一流’建设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提升,以产教融合为主攻方向,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争取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来渝合作发展,显著提升教育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业教育成为教育的“短板”和“软肋”。
而在人们的意识中,上职业学校好像低人一等。
时代在变化,教育在变革。
如今,这种偏见已逐渐失去市场。
在璧山区,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产教融合、军校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逐步提高人才质量,采用紧跟时代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为社会不断提供各类专业人才。
3月26日,记者来到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看到该校信息工程学院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甲骨文高职双创基地暨甲骨文大数据学院”的建设。
据了解,该基地由信息工程学院与美国甲骨文公司联合打造,是重庆首个甲骨文高职双创基地。
“与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不能关起门来办,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实习实训,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合作。
”信息工程学院负责人介绍说。
的确,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是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深度参与,培养人才的结果也需要企业来考察和接受。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校企合作,就没有产教融合,没有产教融合,就无法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面临的经济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以市场化、法制化为手段,通过改革产业结构、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生产力,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
一、必要性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因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增长模式注重要素投入,而忽略了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就业岗位的减少,产业结构的落后等问题的逐渐浮现。
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旨在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科技,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和升级。
具体来说,供给侧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实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人均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传统的劳动集约型增长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因此,供给侧改革需要通过技术进步、人才培养等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2. 优化供给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供给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目前,我国的供给结构依然以传统产业为主,如钢铁、煤炭等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而高科技产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相对较弱。
因此,供给侧改革需要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3. 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实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前我国科技水平整体较低,创新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需要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二、政策措施供给侧改革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保障。
为了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我国政府将采取以下措施:1. 减税降费减税降费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政策。
通过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
这主要得益于过去需求侧改革的发展思路。
这种改革思路主要是通过扩大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增长三驾马车构成的总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但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譹訛。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施供给侧性结构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性条件近几年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结构性的问题,已经进入到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性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生产成本提高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成本上升本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主要有劳动力成本、技术进步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自然资源成本。
从劳动力成本方面来看,最近几年劳动力年龄人口呈现下降趋势,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人口红利逐步减退。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未富先老问题在我国凸显的越来越明显譺訛。
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就会推高劳动力成本,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落后于劳动力成本,加大企业用工成本。
在自然环境方面,国家对自然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逐渐加大,企业治理污染方面的成本相对比过去明显增加。
技术进步成本是指企业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加大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
在自然资源成本方面,近年来矿山、土地、森林、水等资源的使用成本都在不断加大。
二产品供需错位通过宏观调控,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大致平衡,是经济发展的理想状态。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面临诸多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一些制度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改革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削减产能过剩。
长期以来,我国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低迷,造成企业盲目扩张、恶性竞争,不仅浪费了资源,还破坏了生态环境。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坚决削减过剩产能,消除行业间的不合理竞争,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放缓,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改善投入环境。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因为一些制度性障碍,企业在融资、税收、人才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入意愿和效率。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改善企业投入的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
4.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供给不足,限制了居民的消费和生产活动。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加大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积累形成的,需要有力的改革才能加以解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投资拉动、出口拉动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浅析
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浅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少,职业教育成为了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着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为了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破除以升学率评价职业教育的观念,重视职业教育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
目前,大部分人追求高等教育,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这导致职业教育供给不足,很多优秀的年轻人被迫去追求高等教育,而应该选择职业教育。
我们需要改变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声誉,鼓励更多有志于从事职业技能的年轻人选择职业教育。
要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一些职业学校以传授基本技能为主,忽视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
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起实习、实训和就业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工作经验。
要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
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素质不高、经验不足的问题。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我们需要加大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还应加大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薪酬激励,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从事职业教育。
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职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应得到充分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提高职业学校的设施和设备水平,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只有通过改变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增加投入力度等一系列措施,才能够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浅析
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浅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当前的形势下,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浅析,探讨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关键路径。
一、问题分析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
一线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而内陆和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不均衡的分配导致了地区之间人才的失衡,一方面造成了一线城市的用工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内陆地区的人才外流。
2.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在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些学校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这些问题造成了职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就业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3. 学校与企业脱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
然而在现实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学校无法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企业也无法有效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
这种脱节导致了学生毕业后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上述问题,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如果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及时,将会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成功改革将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减少地区之间的人才失衡,为人才流动提供更多的机会。
而且,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
1.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要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需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的供给侧分析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的供给侧分析摘要:文章从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结合当前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供给侧改革一、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内在关系1.区域产业结构决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随着院校数量增加,势必会造成职业院校在生源上存在激烈的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源的优劣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毕业生的质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所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可见,职业院校只有培养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教育格局竞争中占得先机,而使毕业生实现“毕业即就业”的关键要素则是院校的专业设置。
2.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发展。
为了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区域产业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最核心要素就是人才。
如果缺少数量充足、能力全面、创新意识和进取意识较强的高素质人才,那么产业结构升级不仅难以为继,而且连维持现状也会成为一种奢望。
简言之,人才兴,产业兴。
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1.专业设置相对集中,定位重复,缺乏特色。
据教育部2017年7月的一份数据显示,全国1100余所职业院校中,设置数量较多的专业是土木建设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制造大类以及财经大类等。
很多院校不考虑自身的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师资力量,对上述热门专业“照单全收”,致使热门专业毕业生远远供大于求,在个别地区,某些专业的供需比甚至达到了惊人的7∶1,导致了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压力。
2.专业设置调整不灵活,不能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要求。
专业院校的合理定位能为区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当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势必会产生新行业、新部门、新产业,而这些领域所需要的人才就需要职业院校来提供。
浅谈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浅析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正确判断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正确决策部署。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改革举措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论述了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性内容、供给侧的特性和其影响。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需求侧;经济发展一、供给侧改革的意义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实现,重点强调扩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增长,但当前需求端的刺激仍在持续,收效却不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用新的动力源对冲下行风险。
业内认为,改革的核心是推出更能满足需求的好产品,以解决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
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认为,我国供给侧存在六大问题,导致目前经济下滑、投资减速等问题。
主要是:一是供给体系总体上具有外向型;二是供给体系未及时跟上国内中收入群体迅速扩大的消费结构;三是现在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较差;四是部分产业产能已达到峰值,产能难以消化,部分产业达到资源环境约束承载能力的峰值;五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六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
二、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重点是要素市场改革。
供给侧改革不排除宏观政策的必要调整,如减税等措施,刘世锦认为,重点是要素市场改革,主要包括:一是淘汰落后产能;二是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三是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精致生产;五是培育创新环境。
包括保护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培育人力资本,改造金融支撑体系等。
三、我国供给侧改革或呈四大特征我国实施供给侧改革不代表经济政策的大转向,也不会放弃对总需求的调控,招行刘东亮认为,改革或呈四大特征:一是暂时不会大规模减税及削减社会福利。
在经济下行阶段,减税将导致政府财力不足,且不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浅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60浅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刘心怡作者简介:刘心怡(1995—),女,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金融投资。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本文探究供给侧改革的历史渊源,阐明其理论基础,并分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在此基础上对改革措施的重点进行论述,丰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
关键词:供给侧;要素;改革本文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发现古典经济学和供给学派等均对供给侧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厘清已有关于供给侧的经济学说对我国现代经济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笔者通过列举改革的具体措施,总结出了现在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一、理论由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凭空产生的说法,它的背后有丰富的经济理论作为支撑。
在经济理论的发展历史中,需求和供给的对立统一始终是极为关键的问题。
主流经济学似乎强调需求对拉动经济的作用更多,而对供给有所忽略。
事实证明,维持二者的平衡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与强调需求的凯恩斯主义相对,强调供给侧作用的最重要的经济理论是四要素理论———宏观经济学中,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索洛、罗默和卢卡斯研究经济增长时,认为总供给增长来源于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四种要素。
以往经济理论对供给的强调也大多是从这四种要素入手论述。
较早开始探讨供给的作用的是古典经济学家。
古典经济学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指出随着劳动分工越来越专业化,资本不断积累增加了总产出,多余的资本会流向生产领域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良性循环。
重农学派强调财富来源于生产而非流通,而只有农业能生产产品创造财富,农业资本可以代表一般资本。
而亚当斯密认为一切生产部门都会创造财富,通过社会分工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分工的过程中工具和资本十分重要。
威廉·配第提出劳动价值论,认为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
供给侧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供给侧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张变亚管理科从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双创”打造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以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十年的发展时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新战略。
而伴随着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全国高职院校也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面对成绩。
我们仍要保持客观的态度,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障碍。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调研情况综述1.调研目的。
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对象,通过调研分析,把握了甘肃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大学生毕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找出导致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失衡,进而对教育供给侧改革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对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和路径,以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意识,缓解就业压力,引导供需结构的不断调整,最终达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供给”和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调研方法。
(1)文献法:广泛搜集、分析、整理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学习借鉴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了解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
浏览各高职院校官方网站,搜集、阅读每所高职院校近五年发布的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闻,了解其创新创业教育动态。
(2)问卷调查法:以6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群体为对象,编制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3)访问调查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与6所高职院校中主管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者以及部分专任教师进行深入访谈。
通过访谈、考察等方式了解创新创业存在的困境,各相关主体的现实需求、利益关联等,探索适合构建甘肃省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路径和机制。
(4)归纳总结法:通过文献的搜集、调查比较,分析数据,力图归纳总结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及实现路径。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有效供给能力,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韧性和竞争力的改革。
其内涵是指从供给的角度出发,着力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制约因素,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供给的创新性和适应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求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进入瓶颈期,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下滑和传统发展动力减弱。
在这一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来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中国供给结构存在一系列问题。
传统的发展模式导致了中国供给结构的严重失衡,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高产能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低,能源资源浪费严重,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调整行业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
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的需求日益迫切。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实现经济结构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改革来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了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提高技术和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推动经济结构升级的关键。
我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转移和应用。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市场机制、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激励和支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加强金融体系改革,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
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淘汰力度,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
(2) 关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学术论文基本集
*基金项目: 2017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课题 《利益相关者协同整合下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提升机制及实现路 径研究》 (编号: 17YJA880042) 。 作者简介: 李名梁 (1976-) ,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 职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 葛静 (1992-) ,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 国际商务。 收稿日期: 2017-06-12
关论文数量达到 176 篇。通过对近年来职业教育供给 侧改革研究的文献梳理发现: (1) 职业教育研究从二十世纪开始到现在已历经
近百年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已初具规模和成效, 但关于 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研究直到近两年来才展开。
聚在近两年, 这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密不可分, 更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关联。我国经济发展已 步入新常态, 经济结构处于持续调整中, 职业教育必须 不断适应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进行结构性调整。 和广度还远远不足, 其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职 业教育学界研究的热点; 但不难发现, 相关论文同质化 研究比较严重, 亟待更多学者从不同学科、 多视角、 多 层次开展多元化研究。 (二) 论文文献来源分析 从中国知网所发表的关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 相关文章来源看, 论文主要仍是发表在职教类期刊, 而 (3) 到目前为止,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的深度
检索结果表明, 在发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文章 的期刊中, 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逐渐增多, 但总量 占比仍然偏低, 尤其是综合类教育核心期刊偏少。这 一方面说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一个 “新鲜事物” , 其研究热度尚需时日; 另一方面说明职业教育供给侧 改革远未得到国内资深学者和重要期刊的重视, 其研 究深度、 广度和高度都亟待提高。 (三) 论文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用于表达文献主题内容, 方便读者快速 了解文章主旨的单词或术语, 无论是从传递信息角度, 还是储存信息角度考虑, 主题词或关键词的标引都将 给文献的储存和检索带来极大的方便。通过对关键词 的分析, 可以把握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及重点。通过文 献计量法, 本文对所检索到的关键词进行整理分析, 得 到关键词频次统计列表 (见表 2) 。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论文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论文职业教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基础部分,承担着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提供合格劳动者的重任,因而,它又是高层次的供给侧改革。
如果职业院校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素质不高,将严重制约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局。
因此,当前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上述供给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问题,必须把提高教育供给质量作为根本任务,切实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这一目标,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教育结构调整,提高教育质量,改变劳动力配置扭曲状况,扩大有效供给,增强劳动力结构对产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满足广大毕业生就业创业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必须着力培养大国工匠和培育工匠精神。
作为职业教育院校,要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要求,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突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
各地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校园环境中打造工匠文化,宣传工匠精神,营造爱岗敬业的文化氛围;在专业教学上,结合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坚持、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第二,必须继续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管办评分离原则,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
政府部门管理学校的基本职责在于制定发展规划、保障生均拨款或购买服务、保障基础建设投入、组织教学评估、促进教育公平等。
政府对学校的.行政管理要多做“减法”,凡是不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一律要放手或下放给学校,减少对职业院校的直接管理和行政干预,取消学校行政级别、编制管理和下达招生计划等做法,打破政府部门对学校招生的干预和封锁,改变普通教育院校先招生、职业院校后招生的做法,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根据个人爱好和特长申报志愿,允许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同时面向社会,根据学生报读志愿,自主招生,提高职业院校生源质量。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于推动供给侧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问题。
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在高职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培训、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院校专业设置过于陈旧,不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院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提出以下建议:优化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应积极对接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增设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强化师资建设:高职院校应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的力量有效整合,共同推动人才培养。
例如,某高职院校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增设了与当地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了多个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践机会。
学校还加强了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这些举措为该校的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加强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加强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作者:高学金来源:《黑河教育》2020年第01期[摘要]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从自身的问题与需求出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提升,推进中职教育,强化内涵发展。
教师应从中职教育现阶段发展的问题分析入手,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专业设置布局与调整、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双师队伍培养培训、信息化应用与规划等方面,探讨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素、供给方法与对策,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与思考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最相关的教育类型之一,做为职业教育系列的一个层次,中职教育是实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基础的部分。
通过结构性调整与改革,实现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扩大中职教育的有效供给,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实现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强化体系内外的密切联系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密切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效沟通,满足全民终身教育需求,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教育公平、人人出彩、全体发展的目标而努力。
现阶段中职学校的发展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办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完全相符,缺乏必要的调研,盲目跟风办专业。
主要原因是缺乏调研,调研能力与水平不高;决策随机性强,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
要强化培训,提升办学理念,提高调研决策水平与能力。
二是产教融合深度不足。
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制定政策为深度开展校企融合保驾护航。
要从基础做起做好宣传,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联盟联系众多企业和中高职学校参与,职业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组织引导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做实合作、提升合作水平。
三是中高贯通线条单一。
多是中职与高职贯通,缺少中本贯通,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开设与晋升通道狭窄。
中高层次的贯通多停留在招生角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实训基地建设、引导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内涵管理、信息化应用与提升等方面贯通不足或缺失,职业教育发展链条单一,发展要素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论略-十三五规划提出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的发展主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整个教育界来说,就是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更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职业教育来说,就是构建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职业院校来说,就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融合和全面对接,培养大批高质量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理念先导1. 职教供给侧短板呈现。
一是从职业院校维度看。
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生产性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办学需要,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偏少,完善的实训基地紧缺;专业设置雷同,并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升级无法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迟缓,导致技工荒现象的出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薄弱,学校用于投资或更新信息化设施的资金有限;职业院校科研人员以发表和申请专利为主,而与产业之间互动联动和创新不足。
二是从行业企业维度看。
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但对职业教育的参与还不够主动,校企合作仍然是学校一头热。
主要问题在于企业现阶段的技术供给严重不足,产业技术人才需求严重短板。
三是从政府主管维度看。
职业院校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参差不齐,有些职业教育政策处于不落实、不贯彻、不执行、不作为的空转状态。
四是从社会认知维度看。
社会上存在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现象,技术技能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五是从家长观念维度看。
家长重普教轻职教观念依然流行,视自己的孩子上职业院校为无奈之举。
六是从学生状态维度看。
部分学生进校后,专业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顶岗实习不对口,职业选择不对路。
总之,当前职业教育供给侧产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职业教育的体系和机制还不健全,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明显不够。
2. 职教供给侧改革内涵。
第一,供给侧,即供给方面,指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
第二,供给侧改革,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
第三,职教供给侧改革,就是从职教供给侧入手,针对职教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要使职业教育要素(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信息化、智能化等)升级,减少无效、低端和重复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使职教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结构变化,适应服务引领新常态,从根本上实现高效、高质、精准、有效的职业教育供给,为我国经济、社会、行业、企业、专业岗位供给更多技术技能人才,从而实现国家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发展价值目标。
3. 职教供给侧改革深义。
现代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只有通过职业教育,才能培养更多高精尖缺的职业技术人才,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生产制造水平。
我国以往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现在有相当多传统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大超出了需求,很多产业更是以有悖经济成长的逻辑在发展,这种发展超过了我国客观国情的约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而供给侧改革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变,让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更好地流通,进入到产业升级管道。
其中,人力要素是关键要素,而在人力要素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是当前最为紧缺的。
因此,职业教育要增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减少专业不适应、素质不适应的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促进产业优化调整,使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相匹配。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能完成复杂生产任务的人才,职业院校要利用面向社会、开放办学、跨界发展、就业导向等优势,及时发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弥补产业人才需求的短板。
二、职业教育供给侧要素提质1. 院校人力资本的管理。
职业院校主体是由教师(专家、学者、技师、团队)和学生组成,其劳动力供给主要包括应届毕业生和在职教师等。
毕业生是否优秀,取决于学校是否有优质的生源、专业的课程教育、优秀的教师团队和有效的管理制度。
要尽可能采取措施,让职业院校人力资本的管理效益最大化。
2. 资金、资产的最大效益。
资金、资产合称资本,资本供给强调其有效供给,要使资本形成有效投资,形成有效需求,增加有效供给。
资金、资产等物质资源的供给,需要本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持续发展的理念,让职业院校的资金、资产等资源产生最大效益。
3. 激励发明和产权保护。
技术进步的供给重在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供给角度来说,一定要让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
因此,要加快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发明,为创新培养更多技术人才。
职业院校要切实加强教师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师生创新成果的实际转化率,并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表彰与激励。
__4. 学校教育场所效用化。
职业院校的教育场所包括学生教室、图书馆、校行政办公用房、教师教学办公用房、学生实验室、实训基地、学校风雨操场、体育馆、报告厅、会议厅、谈话室、学生食堂、教工食堂、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大学生科创园用房、学校工厂用房、学生社团用房、学生创业及其他用房、规划建设用地等。
职业院校建设要满足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需要,发挥学校资源的最大效用,使场地、校舍、设备利用更高效,产出更多。
5. 组织管理过程现代化。
依法合理地做好职业院校的党政机构和教科研机构的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
学校管理组织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现代学校治理结构和其他组织结构,严格学校各级岗位责任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进校园机制建设。
职业院校拥有了文化优势,就会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发展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
6. 职教制度与组织创新。
职教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高效的制度供给是提升供给侧效率、促进发展的重要源泉。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出台明确了行业企业职责,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完善行业指导制度,搭建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的制度平台,健全产教协作机制,依托行业推进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标准制定、专业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等。
要强化职教集团办学机制,积极鼓励支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主体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完善和落实好学生专业学习最后一公里的岗位实习环节,努力提高岗位实习效果。
三、职业教育供给侧思维创新1. 职教供给侧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认为各个局部是按照一定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任何部分都反映整体。
职教供给侧方面也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供给,职教供给侧短板问题需要整体研究相关因素,找出原因,提出整体解决的完整方案并加以实施。
2. 职教供给侧微观思维。
供给侧改革是通过调整供给来适应需求变化,以改变供需错位的状况。
从微观角度看,职教供给侧改革要按照职教政策要准的要求,明确相关产业的职业技术人才需求是已经基本饱和还是仍有很大增长空间,通过职教的去产能补短板调结构方向改革,把职教产品(对接产业群的职业技术初级、职业技术中端、职业技术高端和各种新技术培训)的供给作为主攻方向,提升学校内部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用人单位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3. 职教供给侧精品思维。
精品本意是指物质中最纯粹的部分或精心创作的最为精美的物品(作品),但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职教供给侧改革要求在职教的供给端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在学校教育质量上找差距。
职业院校要通过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实施精品战略工程,实现供给侧的专业、课程、实践等方面的丰富化和高效化,有效提升自身的人才供给水平,从而能够向相关行业企业输送真正用得上的精品技术技能人才。
4. 职教供给侧精准思维。
精准思维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思维方式,强调具体和准确,要求动作精准到位,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解决问题,而非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地抓工作。
现实工作或矛盾都是由一系列具体问题累积起来,化解矛盾、推进工作必须养成精准思维。
职业教育供给侧应培养和运用精准思维,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调研意识、实操意识,实现职教供给侧方面各项工作的精准化。
5. 职教供给侧技术思维。
技术性思维是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
技术性思维要考虑的是有了因之后,怎样才能实现果,即具体该怎么做,必须提出可以具体操作的技术性方案。
同样,职教领域的技术人才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侧产品的最优化,就必须研究和确定达到此目的的主要技术路线。
6. 职教供给侧创新思维。
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真正的创新都发生在供给侧。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界限,以超常规或反常规方法、视角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产出新颖、独到的思维成果。
当前,职教供给侧改革应通过鼓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创新,促进落后专业的淘汰,增加职业技术人才供给,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7. 职教供给侧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主要体现为生产要素配置的去中心化和生产管理模式的扁平化。
基于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特点,各种系统生产要素配置的主要形式是去中心化,组织管理方式更加扁平化和网络化。
职业教育也应向互联网转型,形成职业教育+互联网的发展模式。
职教供给侧互联网思维,要重视职教用户社区和职教粉丝建设(学生、家长、政府、企业等),依靠职业教育+互联网的集体智慧,帮助完善职教信息化教学,宣传推广职教人才培养成果。
四、职业教育供给侧全面发力1. 职教制度政策调整。
教育体制改革应成为职教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要补齐补强职业教育短板,健全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制定职业院校建设标准、专业设置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等标准化建设;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各项政策与制度;构建覆盖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各项制度;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和激励政策,鼓励行业企业发挥职教办学的主体作用;健全专业设置与常态化调控机制;出台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政策;完善职业院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制定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的政策和制度;制定全国远程职业教育和职业课程的建设规划;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从教制度,提高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比例;制定企业兼职教师课时费补贴制度,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专业教师;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成立制造技术创新研究所;健全职业教育政策制度的执行落实的长效机制。
2. 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以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