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音乐教育史的发展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1903
1904年,清政府颁发《奏定学堂章程》
1907年,音乐课被正式列入学堂章程中。
《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 《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1909年,音乐课在全国中小学堂正式设立。
《学部奏请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折》中规定 “附入乐歌一科”。
识》《音乐入门》《音乐的听法》《近世十大音乐家》 《孩子们的音乐》等32种
学校的音乐课
吴梦非(1893-1979)
音乐教育家。曾就读于浙江两级师范,师从李叔同。 曾在上海、浙江等地任教,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组
织中华美育会。 曾任职于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分会。 他1930年编译的《和声学大纲》、《初中新歌选》、
《初中乐理教本》等10多种教材。
刘质平(1894-1978)
音乐教育家。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 1919年以后,与吴梦非等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上海美专音乐
系主任,1931年参与创办新华艺术专科学校。 抗战胜利后,在福建音乐专科学校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任教于山东师范学院和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 《开明音乐教材》、《清凉歌集》、《音乐教程》、《钢琴教材》
等编著。
高寿田
音乐教育家。20世纪初留学日本东京艺术学 校,学习小提琴。
1877-1927
我国近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 1903年8月发表《论教育之宗旨》,提出智育、德育、美 育、体育四育并举的教育宗旨,以培养“完全之人物”。 第一次提出将美育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
“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 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之域,此最纯粹 之快乐也!”
浅谈中国音乐教育发展

浅谈中国音乐教育发展作者:陈浩轩王宇诗王涛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07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专业的大量音乐学院出现,管理体制逐渐完善且师资力量逐渐强大,新中国音乐教育无论从规模或规范来看都逐渐越发壮大。
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发展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1一、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展演进中国音乐历史的进程,实际上是以古代的炎黄部落所组成的“华夏集团”为中心,与其四周部落或民族进行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古早有“四夷之乐”。
中国音乐的历史形态,黄翔鹏先生就早已提出一个著名论断:“我认为,历史上经历过以钟磐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世俗乐阶段……”精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三个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三种不同音乐形态,而对于音乐教育方面,早在西周时期,儒家代表孔子对于音乐的发展以及教育就有了深刻的影响,以孔子为代表所推行的礼乐制度,是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使得音乐成为一种教化作用。
其一将音乐的使用分为等级,在规模和排列上都有着严格的划分。
体现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得随意僭越。
其二在音乐场所也规范了使用,在什么典礼演唱、演奏什么乐曲,甚至每一部分的调性都有着规范性。
此时西周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巩固王室的阶级统治,防止奴隶反抗。
“德音”与“和”是当时雅乐审美标准的重要准则。
西周当时出现大司乐是我国古代史上最早记录具有较为完备的音乐教育机构,其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以教授“雅乐”为主要内容,是为了贯彻“礼乐治国”的思想而设立的音乐教育机构。
而后孔子兴办“私学”,以“六艺”作为传授的主要课程,这是古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制度与模式的变革。
并且“有教无类”将范围扩大至平民。
从“学在官府”到孔子兴办“私学”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形态转变中音乐教育领域发生的时代面貌变化。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一、我国音乐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
在最早的乐舞葛天氏之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①意指葛天氏之民抄起牛尾,踏足而歌的情景。
虽然这些并不是狭义上的音乐教育的范畴,但从广义上来讲,也给了百姓娱乐和教育的作用。
我国古代已用音乐为政治所服务。
乐教已成为上层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最早的专职音乐教师。
接着,我国《周礼》中记载过最早的学校为“成均”之学。
“成均”是五帝时期的教育机构。
《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
”而它作为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是有章可循的。
郑玄在《周礼》《礼记》的注释中指出:“均,调也。
乐师主调其音。
”“成均”以教化音乐为重要内容。
“成均”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史上最早的音乐学校。
二、近现代至当代的音乐教育发展历程(一)借道日本,从日本引进教学思想。
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中华之门从此被打开,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这样的社会情形引起我国许多有志之士的思变之路:我们中国如何才能抵御列强的侵略?如何才能强大?一部分人主张兴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西音乐文化也开始碰撞。
1898 年康有为提出“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②的建议,效法日本的“把西学效仿西方音乐”的唱歌教育。
我国当时留学日本的沈心工、李叔同等人推崇这种教育理念。
(二)美欧音乐教育在我国传播。
五四运动以来,我们不仅借鉴日本,也借鉴欧美国家的音乐教育模式,开设西方音乐课程,传授西方理论知识。
具体来看,音乐课程被列为我国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以唱歌、乐理、欣赏和乐器这四项内容为主要的音乐教育体系。
另外,教育家们还编写了中小学教材,如萧友梅编的《新学制乐理教科书》六册,是“最早一本由我国音乐教师撰写的系统性的乐理教科书”③。
黄自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运用了欧洲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编写方法,是融合中西教育理念的典范教材。
中国音乐教育史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借鉴价值

中国音乐教育史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借鉴价值“中国素以‘礼乐之邦’著称于世,有着数千年的乐教文化传统,中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发端不比任何一个文明古国晚,甚至更早。
”对中国音乐教育历史的深入把握,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音乐教育史在促进当代专业音乐教育发展中的重大价值。
一、中国音乐教育史的发展脉络1.中国古代音乐教育。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称之为原始形态的音乐教育。
新石器时代后期已具备产生学校的社会条件。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起源于“成均之学”。
据《周礼、礼记》记载,“均”即“调”,它是我国传统音乐学中的一个术语和概念。
当时的社会现象如大量乐舞和乐器的出现,充分表明“成均之学”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最早的音乐学校。
2.夏商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2.1夏商时期的音乐教育。
夏代的“痒”、“序”和“校”都是音乐教育的学校,当然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只是音乐。
“殷人尊神”、“以乐造士”是商代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尊神”的各种仪式中,就包括唱歌、跳舞、鼓乐等内容。
夏商时期,习武为了争战,习乐为了祭祀,乐教受重视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2.2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西周统治者视“乐教”为“国教”,通过“乐教”的手段来达到“治国安民”的政治目的,形成了“礼乐治国”的教育思想。
周代的音乐教育,包括两个部分,即职业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两者都由“大司乐”主要负责领导和管理。
职业音乐教育机构体系庞大,支脉较多,主要包括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和音乐行政三个大方面。
就音乐教育这点来说,它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
3.春秋时期的音乐教育。
春秋时期的音乐教育主要以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为正统,而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在音乐教育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包括选编、整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即最早的音乐教科书--《诗经》;创办私学,重视音乐教育,把“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作为6门课程等;主张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
4.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汉代乐府已经具备了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的完整概念:音乐教育的目的明确;有实施音乐教育的教材、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设施;师生关系明确,有稳固的教学场所。
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发展历程之回顾与思考

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发展历程之回顾与思考【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发展历程经历了近现代的建立、文革时期的波折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学内容单一等。
为了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应当加强政策支持、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并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迈向更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近现代、文革、改革开放、问题、未来发展、政策支持、教师队伍、多元化教学。
1. 引言1.1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音乐,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美好,培养出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调控能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音乐,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情感的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想象性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音乐,学生可以培养出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
1.2 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作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目前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受到西方音乐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民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很多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都偏重于西方音乐而忽视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教育在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接触民族音乐的机会较少,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社会对于民族音乐教育的认知度和支持度不高,缺乏对民族音乐的真正理解和尊重。
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现状亟需改善,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措施,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贡献
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艺术人才: 1905年出版《音乐小杂志》: 认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应向欧美和日本学习 《昨非录》 提倡美育, “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
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欤”。
丰子恺(1898-1975)
画家,文学家,音乐、美术教育家。 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 与吴梦非等创办中华美育会和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1年春赴日研习,回国后从事音乐教学等工作。 热心于音乐普及工作,编写音乐启蒙读物《音乐的常
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
丰子恺在《回忆儿时的唱歌》文中:
“儿时,我在故乡浙江石门湾的新办的小学堂里所唱的 歌,大都是沈心工编的‘学校唱歌集’里的歌曲。……这 是我们最初正式学习唱歌,滋味特别新鲜;所唱的歌曲也 特别不容易忘记。直到五十年后的今天,我还能背诵好几 首可爱的歌曲。”
沈心工的音乐教育思想
识》《音乐入门》《音乐的听法》《近世十大音乐家》 《孩子们的音乐》等32种
学校的音乐课
吴梦非(1893-1979)
音乐教育家。曾就读于浙江两级师范,师从李叔同。 曾在上海、浙江等地任教,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组
织中华美育会。 曾任职于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分会。 他1930年编译的《和声学大纲》、《初中新歌选》、
音乐教育史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
(1840-1949)
历史分期 一、清末民初
二、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一、清末民初的音乐教育
康有为
1858-1927
学校音乐教育的最早倡导者。 1891年《大同书》:提出在整个学校系统
都要进行音乐教育的设想。 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
梁启超
浅析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浅析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本文介绍了从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
宋元,明清的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对中国音乐教育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利弊得失进行客观的评价。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或者是一种社会形态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古代音乐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古代音乐历史古代音乐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音乐教育活动作为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具大作用,而且在今天将更加发挥着它应有的功能,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历史不过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①因为,人所追求的目的,应该是建立在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的理性思维,所确定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种目标。
如果这样理解不错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生发展的全部历史活动,看作是人类追求实现自我完善的构想的目标活动。
因为历史研究的真正目的,应当是进一步从历史中接受启发,并对其合理思想加以发挥,以为今天理论与实践发展之需要。
”②教育是什么?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
”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每个时代的教育家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观点,而中国的音乐教育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音乐文化内容丰富,自远古时期开始音乐教育就开始萌芽。
一.远古时期远在几十万年前我们炎黄子孙的祖先就已经居住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辛勤的劳动,改善他们的生活,在这劳动实践过程中他们也创造了音乐。
劳动的动作和呼声,给予了音乐以及舞蹈节奏和音调。
浅析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浅析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小学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成为了孩子们全面发展的必备课程之一。
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历程,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一:初步试行(1949~1958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小学音乐教育还处于试行阶段,教学内容单一,主要是以歌唱和器乐为主。
教学方法受限,以教师讲授,学生模仿为主。
虽然教学资源有限,但是基础教育的开头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这个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音乐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不仅教学内容逐渐增加,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教学方式也得到了改善、创新。
学生除了歌唱,还可以学习简单的乐器、舞蹈等。
教育的口号“听、说、读、写”听得开始得到了实际运用。
阶段三: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1977~1992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也迎来了机遇。
此时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学生在歌唱、合唱和器乐演奏中学习,锻炼了音乐素养;而在音乐游戏中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上老师则采用了互动、自主学习等方式,使得音乐教育更加生动有趣又充满活力。
如《快乐学唱》等经典轻松的音乐教材就是在此时问世。
阶段四:音乐教育的多元化(1993年至今)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深入,教材的更新换代,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数字化教育的推广,使得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教育技术都得到了突破。
小学音乐教育不再只是教学生唱歌和跳舞,还可以选择有趣的音乐课程、参加音乐比赛等方式来进行。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变化和反复,但是它始终保持着教育的本质,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音乐素养、想象能力、创造力。
从而帮助孩子在身心发展和学习能力方面拥有更加均衡和优秀的认知水平,这也是小学音乐教育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