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沉淀池
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
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
高效沉淀池是一个内循环的沉淀池,具有下列特点:
1.污泥量少。
由于没有污泥回流,可大大减少污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时间,从而节省污泥回流的费用。
2.水力停留时间短。
一般为6~8min,所以有效容积大,占地面积少。
3.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只需调节池、混合池内的水位高度和搅拌速度,而无需对二沉池进行改造或采用其他处理设备,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
4.占地面积小。
由于二沉池只需较小的空间和面积,因此可以节省占地面积。
5.二沉池处理能力大,效率高。
由于沉淀速度快,因此有效容积大,处理能力大,使整个系统的处理能力大大提高。
6.出水水质好、稳定。
由于水流经过高效沉淀池后与污泥充分混合接触,产生絮凝作用和泥水分离作用,使出水水质好、稳定。
7.有效容积小,占地少。
由于二沉池所需空间较小,因此有效容积相对较小;同时由于不需要污泥回流和污泥浓缩等处理设施,因此占地面积相对较少。
— 1 —
8.节能降耗明显。
— 2 —。
高效沉淀池和高密度沉淀池的区别
高效沉淀池和高密度沉淀池的区别
1高效沉淀池(高密度)工作原理
原水投加混凝剂,在混合池内,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
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高效沉淀池分为絮凝与沉淀两个部分,在絮凝池,投加絮凝剂,池内的涡轮搅拌机可
实现多倍循环率的搅拌,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
沉淀池由隔板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
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
收集排出。
2高效沉淀池(高密度)与传统高效沉淀池的比较
与传统高效沉淀池比较,高效沉淀池技术优势如下:
1、表面负荷高:利用污泥循环及斜管沉淀,大大高于传统高效沉淀池。
2、污泥浓度高:高效沉淀池产生的污泥含固率高,不需再设置污泥浓缩池。
3、出水水质好:高效沉淀池因其独特的工艺设计,由于形成的絮体较大,所以更能拦截胶体物质,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水中的污染物,出水更有保障。
3高效沉淀池工艺的关键之处—污泥循环和排泥
污泥循环:部分污泥从沉淀池回流至絮凝池中心反应筒内,通过精确控制污泥循环率
来维持反应筒内均匀絮凝所需的较高污泥浓度,污泥循环率通常为5-10%。
排泥:刮泥机的两个刮臂,带有钢犁和垂直支柱,在刮泥机持续刮除污泥的同时,也
能起到浓缩污泥,提高含固率的作用。
4高效沉淀池(高密度)的四大特点
1、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经济效益显著;
2、处理水质优、社会效益好;
3、抗冲击能力强、适用水质广泛;
4、设备少、运行维护方便。
高效沉淀池
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高效沉淀池分为混凝区、絮凝区、预沉淀区和斜板沉淀池四个部分,原水先投加混凝剂,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进入絮凝池,再投加絮凝剂,在池内的搅拌机搅拌下,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更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
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 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收集排出。
1、混凝池对于高效沉淀池的前混凝池,在混凝池中设置快速搅拌机,使投加的混凝剂快速分散,与池内原水充分混合均匀,用以形成小的絮体。
混凝剂的投加量需通过优化烧杯试验确定适当的投加率。
2、絮凝池絮凝池分为两个部份,由慢速搅拌反应区和推流反应区组成串联反应单元,絮凝过程,经过混凝的原水从搅拌反应器的底部进入絮凝池内源性导流筒的底部,絮凝剂加在涡轮的底部,原水、回流污泥和助凝剂由导流筒内的搅拌桨由下至上混合均匀。
在导流筒周边区域,主要是推流使絮凝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并分散低能量以确保絮凝物增大致密。
获得较大的絮体,到达沉淀区内快速沉淀。
其中推流反应区混合液进入预沉区域的速度,即要保证矶花不在此处沉积。
同时,从反应池到预沉池的转移速度仍需限制在低于0.056米/s的范围内,以保证矶花不会发生破损。
3、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池沉淀理论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组合式沉淀池;水沿斜板或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管)向下滑至池底。
沉淀效率仅为沉淀池表面积的函数,而与水深无关。
当沉淀池容积为定值时,池子越浅则A值越大,沉淀效率越高。
斜板冲洗系统为了保持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功能效果,需要定期对进行反冲洗。
影响因素:1、进出水水量进水量控制均匀稳定的进水量,配水均匀性对沉淀效果的影响很大,表面负荷在高峰流量不超过20m/m2?h。
2、水力停留时间HRT混凝池停留时间一般2.min〜5min,絮凝停留时间一般5min〜10min3、加药量药剂配置经验浓度PAC 10%r 20% PAM 0.1%〜0.3%。
高效沉淀池
高效沉淀池工艺工艺概述:高效沉淀池工艺是依托污泥混凝、循环、斜管分离及浓缩等多种理论,通过合理的水力和结构设计,开发出的集泥水分离与污泥浓缩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沉淀工艺。
该工艺特殊的反应区和澄清区设计,尤其适用于中水回用和各类废水高标准排放领域。
工艺原理:高效沉淀池由反应区和澄清区两部分组成。
反应区包括混合反应区和推流反应区;澄清区包括入口预沉区、斜管沉淀区及浓缩区。
在混合反应区内,靠搅拌器的提升混合作用完成泥渣、药剂、原水的快速凝聚反应,然后经叶轮提升至推流反应区进行慢速絮凝反应,以结成较大的絮凝体。
整个反应区(混合和推流反应区)可获得大量高密度均质的矾花,这种高密度的矾花使得污泥在沉淀区的沉降速度较快,而不影响出水水质。
高效沉淀池工艺结构图在澄清区,矾花慢速地从预沉区进入到沉淀区使大部分矾花在预沉区沉淀,剩余矾花进入斜管沉淀区完成剩余矾花沉淀过程。
矾花在沉淀区下部累积成污泥并浓缩,浓缩区分为两层,一层位于排泥斗上部,经泵提升至反应池进水端以循环利用;一层位于排泥斗下部,由泵排出进入污泥处理系统。
澄清水通过集水槽收集进入后续处理构筑物。
优点:●絮凝体循环使用提高了絮凝剂的使用效果,节约10%至30%的药剂;●斜管的布置提升了沉淀效果,具有较高的沉淀速度,可达20 m /h-40m /h ;●排放的污泥浓度高:可达30-550克/升。
一体化污泥浓缩避免了后续的浓缩工艺,产生的污泥可以直接进行脱水处理。
●耐冲击负荷:对进水波动不敏感。
处理效率高,单位面积产水量大,占地面积小,土建投资低,尤其适用于改扩建工程;▲应用领域:◎饮用水:地表水的澄清和(或)软化;◎工业自来水:工业自来水的制备;◎城镇污水:初级沉淀和(或)深度除磷;◎雨水处理:雨水收集处理后回用;▲配套设备1、反应区设备高效沉淀池反应区设备由导流筒及提升式混合搅拌机组成。
结构说明:导流筒由圆筒体、锥体及稳流栅组成。
稳流栅的作用是消除上升流体的旋涡。
高效沉淀池原理
高效沉淀池原理
高效沉淀池是一种用于处理污水或废水中悬浮固体的设备,其工作原理基于重力沉降和悬浮物的沉淀。
以下是高效沉淀池的工作原理的简要描述:
1. 进水:污水或废水通过进水口进入高效沉淀池。
2. 水流平衡:进入高效沉淀池后,水流在池内逐渐减速,以使悬浮物有足够的时间沉淀。
3. 混合与沉淀:在高效沉淀池内,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会随着水流的减速而逐渐沉淀到池底。
同时,池内可能还会引入化学药剂,如絮凝剂,以帮助悬浮物的聚集和沉淀。
4. 澄清区:在高效沉淀池的上部,有一个澄清区域,其中的水质相对较清澈。
在这个区域,沉淀后的清水从池顶部通过澄清区的出水口流出。
5. 污泥处理:池底沉淀的悬浮物会逐渐形成污泥。
这些污泥可以通过池底的污泥排泄口排出,进一步进行处理或处理后处置。
高效沉淀池的设计和运行参数,如水流速度、池体形状、池体尺寸、投加药剂等,都会影响其沉淀效果。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污水特性和处理要求来选择合适的高效沉淀池,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课件
案例三:高密度沉淀池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结词
饮用水安全保障、高标准水质要求
详细描述
针对饮用水处理的高标准水质要求,某水处理设施采用高密度沉淀池技术,确保饮用水安全。该案例 重点探讨了高密度沉淀池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优势、处理效果以及与其它水处理工艺的协同作用。
06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课件
CONTENTS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简介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设计与构
造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优点与局
限性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运行与维
护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案例分析
01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高密度沉淀池是一种高效、紧凑 的水处理工艺,通过高效的固液 分离技术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杂 质。
维护与保养
设备保养
定期对沉淀池的机械设备进行润 滑、紧固等保养工作,延长设备
使用寿命。
清理与排泥
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清理沉淀池内 的淤泥,保持池内清洁,同时根据 泥渣浓度及时排出。
监测与调整
定期对沉淀池的运行数据进行监测 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运行参 数,提高沉淀效果。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出水水质不达标
稳定运行
高密度沉淀池具有稳定的 运行性能,能够保证连续 稳定的出水水质。
局限性
维护难度
高密度沉淀池的结构较为复杂, 维护和检修相对困难。
01
适用范围
02 虽然适用于多种废水处理,但对 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废水,处理效 果可能有限。
投资成本
相较于传统沉淀池,高密度沉淀 池的投资成本较高。 03
操作要求
高效沉淀池方案
高效沉淀池方案1. 概述高效沉淀池是一种用于处理液体悬浮物的设备,常用于水处理、废水处理和矿石浮选等领域。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重力沉淀原理,将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物沉淀到底部,从而实现液固分离。
本文将介绍高效沉淀池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帮助读者了解和应用高效沉淀池。
2. 工作原理高效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基于重力沉降。
当液体中的颗粒物由于重力作用而向下沉降时,它们会遇到阻力,从而减速并最终沉积在底部。
一般来说,高效沉淀池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过程实现沉淀效果:2.1. 进料区在高效沉淀池的进料区,液体悬浮物通过进料管进入池内。
进料区一般设计成扩散形状或者通过设置导流板等结构来均匀分配悬浮物。
2.2. 沉淀区沉淀区是高效沉淀池的核心部分。
在沉淀区中,液体会因为减速而使颗粒物沉淀下来。
为了增加沉淀速度,通常会在沉淀区内设置斜板、折流器等结构,通过增加界面面积来提高沉淀效果。
2.3. 出料区在出料区,沉淀下来的固体颗粒物会通过底部的出料口排出。
为了防止固体颗粒物带出过多的液体,需要设置合适的出料结构,例如卧式螺旋输送机、管道等。
3. 结构设计高效沉淀池的结构设计对于实现高效沉淀效果十分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结构设计要点:3.1. 尺寸设计高效沉淀池的尺寸设计需要根据处理的液体流量、颗粒物浓度以及沉降速度等参数来确定。
通常来说,池的长度应保证液体在池内停留的时间足够长,以便颗粒物沉降。
此外,沉淀区的高度和角度也需要考虑进料的方式和沉淀效果。
3.2. 材料选择高效沉淀池常用的材料主要包括碳钢、不锈钢和玻璃钢等。
材料的选择应根据液体的性质、工作环境以及经济因素进行考虑。
碳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性,但容易生锈;不锈钢抗腐蚀性好,但成本较高;玻璃钢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但加工复杂,一般适用于大型沉淀池。
3.3. 结构优化为了增强沉淀效果,高效沉淀池的结构还可以进行一些优化。
例如,在沉淀区内可以设置多层斜板,增加沉淀面积;或者设置折流器,增加液体与颗粒物的接触,提高沉淀效率。
高效沉淀池
1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高效沉淀池分为混凝区、絮凝区、预沉淀区和斜板沉淀池四个部分,原水先投加混凝剂,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进入絮凝池,再投加絮凝剂,在池内的搅拌机搅拌下,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更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
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收集排出。
1、混凝池对于高效沉淀池的前混凝池,在混凝池中设置快速搅拌机,使投加的混凝剂快速分散,与池内原水充分混合均匀,用以形成小的絮体。
混凝剂的投加量需通过优化烧杯试验确定适当的投加率。
2、絮凝池絮凝池分为两个部份,由慢速搅拌反应区和推流反应区组成串联反应单元,絮凝过程,经过混凝的原水从搅拌反应器的底部进入絮凝池内源性导流筒的底部,絮凝剂加在涡轮的底部,原水、回流污泥和助凝剂由导流筒内的搅拌桨由下至上混合均匀。
在导流筒周边区域,主要是推流使絮凝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并分散低能量以确保絮凝物增大致密。
获得较大的絮体,到达沉淀区内快速沉淀。
其中推流反应区混合液进入预沉区域的速度,即要保证矾花不在此处沉积。
同时,从反应池到预沉池的转移速度仍需限制在低于0.056米/s的范围内,以保证矾花不会发生破损。
3、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池沉淀理论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组合式沉淀池;水沿斜板或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管)向下滑至池底。
沉淀效率仅为沉淀池表面积的函数,而与水深无关。
当沉淀池容积为定值时,池子越浅则A值越大,沉淀效率越高。
斜板冲洗系统为了保持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功能效果,需要定期对进行反冲洗。
常用有机合成高分子混凝剂影响因素:1、进出水水量进水量控制均匀稳定的进水量,配水均匀性对沉淀效果的影响很大,表面负荷在高峰流量不超过20m3/m2•h。
2、水力停留时间HRT混凝池停留时间一般2.min~5min,絮凝停留时间一般5min~10min3、加药量药剂配置经验浓度PAC 10%-20%,PAM 0.1%~0.3%。
高效沉淀池结构及工作过程说明
高效沉淀池结构及工作过程说明一、高效沉淀池的结构和组成1.池体:池体是高效沉淀池的主体部分,一般采用圆形或长方形结构。
池体一般由混凝剂投加槽、慢速混合区、沉淀区和引流区组成。
2.供液系统:供液系统由供液泵、管道和喷淋装置组成。
供液泵负责将混凝剂从混凝剂投加槽中抽出,并通过管道输送至喷淋装置。
3.混合系统:混合系统主要是保证混凝剂与污水充分混合并形成沉淀颗粒。
主要包括快速混合器和慢速混合器。
快速混合器采用高速搅拌器将混凝剂和污水迅速混合,慢速混合器则采用低速搅拌器进行慢速混合,使混合后的污水中的悬浮物快速聚集形成较大的沉淀颗粒。
4.收污系统:收污系统主要用于将沉淀的悬浮物从沉淀区底部集中收集。
一般采用中心传动式刮泥机,通过刮泥机的转动将沉淀物刮集到池底的泥斗中,然后通过污泥泵输送出来。
5.排放系统:排放系统由出水口和溢流槽组成。
水通过出水口流出,而通过溢流槽将超过上限的水排出,以保持水位稳定。
二、高效沉淀池的工作过程1.混凝阶段:混凝阶段是通过投加混凝剂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凝结成较大的颗粒,方便后续的沉淀。
在混凝剂投加槽中,混凝剂由供液泵输送至喷淋装置,在快速混合器和慢速混合器的作用下,混凝剂与污水混合,形成混凝凝块。
2.沉淀阶段:经过混凝后的污水进入到沉淀区,沉淀区的流速缓慢,使得悬浮物可以逐渐沉淀下来。
沉淀后的固体颗粒将沉积在池底,形成污泥层,而清水则向上游方向流动。
沉淀区有一定的深度,以保证足够的停留时间,使得悬浮物沉淀得更充分。
3.排放阶段:经过沉淀后,清水从沉淀区的水面进入到出水口排出,而超过设定水位的水则通过溢流槽排出,以保持水位的稳定。
而底部的污泥则通过刮泥机刮集到泥斗中,然后通过污泥泵排出,以进行后续的处理。
总结起来,高效沉淀池通过投加混凝剂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凝聚成较大的颗粒,然后通过沉淀区的流动进行沉淀,最后清水从出水口排出,而污泥则通过刮泥机收集并排出。
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高效沉淀池
高效沉淀池工艺工艺概述:高效沉淀池工艺是依托污泥混凝、循环、斜管别离及浓缩等多种理论,通过合理的水力和结构设计,开发出的集泥水别离与污泥浓缩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沉淀工艺。
该工艺特殊的反应区和澄清区设计,尤其适用于中水回用和各类废水高标准排放领域。
工艺原理:高效沉淀池由反应区和澄清区两部分组成。
反应区包括混合反应区和推流反应区;澄清区包括入口预沉区、斜管沉淀区及浓缩区。
在混合反应区内,靠搅拌器的提升混合作用完成泥渣、药剂、原水的快速凝聚反应,然后经叶轮提升至推流反应区进行慢速絮凝反应,以结成较大的絮凝体。
整个反应区〔混合和推流反应区〕可获得大量高密度均质的矾花,这种高密度的矾花使得污泥在沉淀区的沉降速度较快,而不影响出水水质。
高效沉淀池工艺结构图在澄清区,矾花慢速地从预沉区进入到沉淀区使大部分矾花在预沉区沉淀,剩余矾花进入斜管沉淀区完成剩余矾花沉淀过程。
矾花在沉淀区下部累积成污泥并浓缩,浓缩区分为两层,一层位于排泥斗上部,经泵提升至反应池进水端以循环利用;一层位于排泥斗下部,由泵排出进入污泥处理系统。
澄清水通过集水槽收集进入后续处理构筑物。
优点:●絮凝体循环使用提高了絮凝剂的使用效果,节约10%至30%的药剂;●斜管的布置提升了沉淀效果,具有较高的沉淀速度,可达20 m/h-40m/h;●排放的污泥浓度高:可达30-550克/升。
一体化污泥浓缩防止了后续的浓缩工艺,产生的污泥可以直接进行脱水处理。
●耐冲击负荷:对进水波动不敏感。
●处理效率高,单位面积产水量大,占地面积小,土建投资低,尤其适用于改扩建工程;▲应用领域:◎饮用水:地表水的澄清和〔或〕软化;◎工业自来水:工业自来水的制备;◎城镇污水:初级沉淀和〔或〕深度除磷;◎雨水处理:雨水收集处理后回用;▲配套设备1、反应区设备高效沉淀池反应区设备由导流筒及提升式混合搅拌机组成。
结构说明:导流筒由圆筒体、锥体及稳流栅组成。
稳流栅的作用是消除上升流体的旋涡。
高效沉淀池 原理
高效沉淀池原理高效沉淀池是一种用于处理废水中悬浮物的设备,主要通过重力沉降和絮凝作用,将废水中的悬浮颗粒物沉淀到底部,从而实现净化的目的。
其原理如下:1. 重力沉降:废水进入沉淀池后,由于废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密度比废水大,会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下沉。
沉淀池内的流速较慢,使得悬浮颗粒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降。
悬浮物在沉降过程中逐渐减慢速度,并逐渐沉积在底部。
2. 絮凝作用:为了加快悬浮颗粒物的沉淀速度,往往需要添加化学药剂来起到絮凝作用。
常用的絮凝剂包括铝盐、铁盐等。
这些化学药剂能够与悬浮颗粒表面的带电物质发生反应,中和其表面电荷,使颗粒间发生吸引作用,形成更大的絮凝团。
3. 沉淀区域的设计:为了使废水在沉淀池中停留的时间更长,通常采用一个相对较大的沉淀区域。
该区域通常由斜坡状底部或是一系列隔板构成,使得废水在沉淀池中长流程浸没。
这样做可以增加悬浮物沉淀的机会,提高效率。
4. 污泥处理:废水中的悬浮颗粒物会逐渐沉积形成污泥,而污泥需要及时处理。
一种常见的污泥处理方法是通过污泥集中器将污泥从沉淀池底部输送到过滤设备或离心机中进行脱水处理,得到相对干燥的固态污泥。
该固态污泥可以进一步进行处理或处置。
5. 有效容积和停留时间:沉淀池的有效容积(有效处理量)和废水在其中停留的时间是决定沉淀效果的关键因素。
有效容积要足够大,以确保废水中的悬浮物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降。
停留时间的长短则取决于废水的进水量、池体尺寸以及处理要求等。
6. 沉淀池的设计:沉淀池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废水的物理性质、处理要求以及设备的使用寿命等。
例如,沉淀池的形状、长度、宽度和深度等参数的选择要符合实际情况,以确保沉淀效率和处理效果的最大化。
总之,高效沉淀池利用重力沉降和絮凝作用来实现废水悬浮颗粒物的沉淀。
通过合理的池体设计和添加化学药剂,可以提高沉淀效率,净化废水。
同时,对于沉积的污泥也需要及时处理,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环境的保护。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操作,高效沉淀池可以在废水处理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高效沉淀池比选
1.1.1高效沉淀池比选1、高效沉淀池高密度反应沉淀池工艺是依托污泥混凝、循环、斜管分离及浓缩等多种理论,通过合理的水力和结构设计,开发出的集泥水分离与污泥浓缩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沉淀工艺。
高效沉淀池由反应区和澄清区两部分组成。
反应区包括混凝反应区和絮凝反应区;澄清区包括进水及注入区、泥水分离区及斜管沉淀区。
工艺原理:高密度反应沉淀池采用混凝、沉淀一体池型,前部为混凝区,后部是沉淀区。
因其合理地采用了水力搅拌、机械搅拌、加药助凝、污泥回流、斜管澄清、机械浓缩等技术,使该构筑物具有占地小、水流条件好、反应效率高、用药少、管理方便,尤其适合于低温低浊水深度处理的特点。
工艺特点:高密度反应沉淀池系统可分为四个单元的综合体:前混凝、反应池、预沉—浓缩池和斜板分离池。
其主要特点为:最佳的絮凝性能,矾花密集,结实。
斜板分离,水力配水设计周密,原水在整个容器内被均匀分配。
很高的上升速度,上升速度在15~20m/h之间。
外部污泥循环,污泥从浓缩区到反应池。
集中污泥浓缩。
高密度沉淀池排泥浓度较高(用于澄清处理时为20~40g/L 或者用于石灰软化时为150~400g/L)。
采用合成有机絮凝剂(PAM),改善絮凝效果,投药量小。
2、磁混凝沉淀池磁混凝沉淀池工艺是混凝、沉淀、过滤的替代工艺,可去除SS、浊度与总磷,以及SS带来的BOD5和CODcr。
目前磁混凝沉淀池的工程案例都是TP去除至0.1mg/L。
是被多地推荐的除磷技术和深度处理新技术。
磁混凝沉淀池工艺原理:在常规混凝沉淀中增加了磁粉,并使得混凝产生的絮体与磁粉有效结合。
由于磁粉的比重为 5.2~5.3,因此大大增加了混凝絮体的比重,从而大大加快了絮体的沉降速度,同时设置了污泥回流系统,使得污泥中的大部分磁粉直接循环使用,剩余污泥经过磁粉回收后排出本系统,磁粉回收率为99%左右。
磁混凝沉淀池工艺的技术特点是:水质优异:SS<10.0mg/L,浊度<1.0NTU;与过滤水质媲美;表面负荷可达到20m/h以上;占地面积很小;高效除磷:TP<0.3mg/L;是优质的除磷工艺;耐高负荷冲击:进水高SS不影响出水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沉淀;磁粉损耗很低,磁粉回收率为99%以上。
高效沉淀池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高效沉淀池分为混凝区、絮凝区、预沉淀区和斜板沉淀池四个部分,原水先投加混凝剂,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进入絮凝池,再投加絮凝剂,在池内的搅拌机搅拌下,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更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
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收集排出。
1、混凝池对于高效沉淀池的前混凝池,在混凝池中设置快速搅拌机,使投加的混凝剂快速分散,与池内原水充分混合均匀,用以形成小的絮体。
混凝剂的投加量需通过优化烧杯试验确定适当的投加率。
2、絮凝池絮凝池分为两个部份,由慢速搅拌反应区和推流反应区组成串联反应单元,絮凝过程,经过混凝的原水从搅拌反应器的底部进入絮凝池内源性导流筒的底部,絮凝剂加在涡轮的底部,原水、回流污泥和助凝剂由导流筒内的搅拌桨由下至上混合均匀。
在导流筒周边区域,主要是推流使絮凝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并分散低能量以确保絮凝物增大致密。
获得较大的絮体,到达沉淀区内快速沉淀。
其中推流反应区混合液进入预沉区域的速度,即要保证矾花不在此处沉积。
同时,从反应池到预沉池的转移速度仍需限制在低于0.056米/s的范围内,以保证矾花不会发生破损。
3、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池沉淀理论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组合式沉淀池;水沿斜板或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管)向下滑至池底。
沉淀效率仅为沉淀池表面积的函数,而与水深无关。
当沉淀池容积为定值时,池子越浅则A 值越大,沉淀效率越高。
斜板冲洗系统为了保持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功能效果,需要定期对进行反冲洗。
影响因素:1、进出水水量进水量控制均匀稳定的进水量,配水均匀性对沉淀效果的影响很大,表面负荷在高峰流量不超过20m3/m2•h。
(完整word版)高效沉淀池
1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高效沉淀池分为混凝区、絮凝区、预沉淀区和斜板沉淀池四个部分,原水先投加混凝剂,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进入絮凝池,再投加絮凝剂,在池内的搅拌机搅拌下,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更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
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收集排出。
1、混凝池对于高效沉淀池的前混凝池,在混凝池中设置快速搅拌机,使投加的混凝剂快速分散,与池内原水充分混合均匀,用以形成小的絮体。
混凝剂的投加量需通过优化烧杯试验确定适当的投加率。
2、絮凝池絮凝池分为两个部份,由慢速搅拌反应区和推流反应区组成串联反应单元,絮凝过程,经过混凝的原水从搅拌反应器的底部进入絮凝池内源性导流筒的底部,絮凝剂加在涡轮的底部,原水、回流污泥和助凝剂由导流筒内的搅拌桨由下至上混合均匀。
在导流筒周边区域,主要是推流使絮凝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并分散低能量以确保絮凝物增大致密。
获得较大的絮体,到达沉淀区内快速沉淀。
其中推流反应区混合液进入预沉区域的速度,即要保证矾花不在此处沉积。
同时,从反应池到预沉池的转移速度仍需限制在低于0.056米/s的范围内,以保证矾花不会发生破损。
3、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池沉淀理论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组合式沉淀池;水沿斜板或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管)向下滑至池底。
沉淀效率仅为沉淀池表面积的函数,而与水深无关。
当沉淀池容积为定值时,池子越浅则A值越大,沉淀效率越高。
斜板冲洗系统为了保持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功能效果,需要定期对进行反冲洗。
常用有机合成高分子混凝剂影响因素:1、进出水水量进水量控制均匀稳定的进水量,配水均匀性对沉淀效果的影响很大,表面负荷在高峰流量不超过20m3/m2•h。
2、水力停留时间HRT混凝池停留时间一般2.min~5min,絮凝停留时间一般5min~10min3、加药量药剂配置经验浓度PAC 10%-20%,PAM 0.1%~0.3%。
高密度沉淀池工艺介绍
高效沉淀池工艺描述
高效沉淀池工艺是将混合、絮凝、沉淀高度集成一体,由混合区、絮凝区、沉淀区和浓缩区及泥渣回流系统和剩余泥渣排放系统组成。
投加混凝剂后的原水经快速混合后进入絮凝池,并与沉淀池浓缩区的部分沉淀污泥混合,在絮凝区中投加助凝剂,并采用特制的搅拌器,透过集中但缓慢的搅拌动作与污水混合完成絮凝反应。
经搅拌混合反应后的水以推流方式进入沉淀区。
在沉淀区中,泥水分离,澄清水进一步经斜管分离后由集水槽收集出水。
沉降的泥渣在沉淀池下部浓缩,浓缩泥渣的上层用螺杆泵回流,以维持最佳的固体浓度,底部多余的泥渣由螺杆泵排除。
图高效沉淀池工艺流程示意图
传统工艺与高效沉淀池工艺比较如下表。
表传统絮凝沉淀工艺与高效沉淀池工艺比较表。
高密度沉淀池(高效沉淀池)课件
效率
高密度沉淀池具有更高的处理效率,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沉淀过程, 减少了占地面积和停留时间。
污泥产量
适应性
传统沉淀池对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 性较低,而高密度沉淀池具有较强的 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的水质、水量 变化。
传统沉淀池产生的污泥量较大,而高 密度沉淀池产生的污泥量相对较少, 有利于减少污泥处理成本。
可能是由于药剂配比不当 或加药方式不正确,需要 调整药剂配比和加药方式 。
设备堵塞
可能是由于杂质过多或管 道设计不合理,需要加强 进水预处理和管道清洁。
设备故障
可能是由于部件老化或维 护不当,需要加强设备巡 检和保养,及时更换老化 部件。
04
CATALOGUE
高密度沉淀池与其他沉淀池的 比较
与传统沉淀池的比较
特点
具有较高的沉淀效率,占地面积 小,处理能力大,适用于大规模 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 。
工作原理
原理
通过增加颗粒碰撞次数和改善水流流 态,使颗粒快速沉淀,提高沉淀效率 。
过程
污水进入高密度沉淀池后,在斜板区 域进行分离,颗粒在斜板上聚集并滑 落到池底,清水则上升至集水系统排 出。
应用领域
防腐设计
针对不同水质和环境条件,采 取合适的防腐措施,延长沉淀
池的使用寿命。
保温设计
根据气候条件和工艺要求,考 虑保温设计,保证沉淀池的正
常运行。
03
CATALOGUE
高密度沉淀池的运行与维护
启动与运行
启动前的准备
检查设备完整性,确保所有部件 正常工作;检查水路是否畅通, 确保没有堵塞;检查电源是否正
常。
定期保养
根据设备使用情况和厂家建议, 定期进行全面的保养和维护;对 沉淀池进行全面清洗,确保水质 达标;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更
高效沉淀池
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高效沉淀池分为混凝区、絮凝区、预沉淀区和斜板沉淀池四个部分,原水先投加混凝剂,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进入絮凝池,再投加絮凝剂,在池内的搅拌机搅拌下,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更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
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收集排出。
1、混凝池对于高效沉淀池的前混凝池,在混凝池中设置快速搅拌机,使投加的混凝剂快速分散,与池内原水充分混合均匀,用以形成小的絮体。
混凝剂的投加量需通过优化烧杯试验确定适当的投加率。
2、絮凝池絮凝池分为两个部份,由慢速搅拌反应区和推流反应区组成串联反应单元,絮凝过程,经过混凝的原水从搅拌反应器的底部进入絮凝池内源性导流筒的底部,絮凝剂加在涡轮的底部,原水、回流污泥和助凝剂由导流筒内的搅拌桨由下至上混合均匀。
在导流筒周边区域,主要是推流使絮凝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并分散低能量以确保絮凝物增大致密。
获得较大的絮体,到达沉淀区内快速沉淀。
其中推流反应区混合液进入预沉区域的速度,即要保证矾花不在此处沉积。
同时,从反应池到预沉池的转移速度仍需限制在低于0.056米/s的范围内,以保证矾花不会发生破损。
3、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池沉淀理论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组合式沉淀池;水沿斜板或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管)向下滑至池底。
沉淀效率仅为沉淀池表面积的函数,而与水深无关。
当沉淀池容积为定值时,池子越浅则A值越大,沉淀效率越高。
斜板冲洗系统为了保持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功能效果,需要定期对进行反冲洗。
常用的无机盐类混凝剂常用有机合成高分子混凝剂影响因素:1、进出水水量进水量控制均匀稳定的进水量,配水均匀性对沉淀效果的影响很大,表面负荷在高峰流量不超过20m3/m2?h。
2、水力停留时间HRT混凝池停留时间一般2.min~5min,絮凝停留时间一般5min~10min 3、加药量药剂配置经验浓度PAC 10%-20%,PAM 0.1%~0.3%。
高效沉淀池标准规范最新
高效沉淀池标准规范最新高效沉淀池作为水处理工艺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设计和运行标准对于确保水质和处理效率至关重要。
以下是高效沉淀池的最新标准规范:1. 设计原则:高效沉淀池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确保足够的沉淀面积和沉淀时间,以满足水质要求。
- 采用合理的流态控制技术,以减少短流和死水区。
- 考虑沉淀池的维护和操作便利性。
2. 结构要求:- 沉淀池应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以抵抗外部荷载和内部水压力。
- 池体应采用耐腐蚀、耐磨损的材料,以延长使用寿命。
3. 沉淀效率:- 沉淀池的设计应确保至少达到90%的悬浮物去除率。
- 应采用先进的沉淀技术,如斜板沉淀、絮凝沉淀等,以提高沉淀效率。
4. 操作参数:- 沉淀池的流速应控制在0.3-0.5米/秒,以保证沉淀效果。
- 沉淀时间应根据水质和处理要求进行调整,一般不小于1.5小时。
5. 自动化控制:- 高效沉淀池应配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流速、沉淀时间等参数的实时监控和调节。
6. 安全与环保:- 沉淀池的设计和运行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 应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如防护栏杆、警示标志等,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7. 维护与管理:- 沉淀池应定期进行清洗和维护,以防止池底污泥积累和设备损坏。
- 应建立完善的运行记录和维护档案,以便于管理和追踪。
8. 监测与评估:- 应设置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出水水质,确保达到排放标准。
- 定期对沉淀池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运行参数。
9. 法规与标准:- 高效沉淀池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法规与标准。
10. 技术创新:- 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提高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和稳定性。
随着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高效沉淀池的标准规范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上述规范仅为当前阶段的指导性建议,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沉淀池
工作原理:
高效沉淀池分为混凝区、絮凝区、预沉淀区和斜板沉淀池四个部分,原水先投加混凝剂,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进入絮凝池,再投加絮凝剂,在池内的搅拌机搅拌下,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更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
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收集排出。
1、混凝池
对于高效沉淀池的前混凝池,在混凝池中设置快速搅拌机,使投加的混凝剂快速分散,与池内原水充分混合均匀,用以形成小的絮体。
混凝剂的投加量需通过优化烧杯试验确定适当的投加率。
2、絮凝池
絮凝池分为两个部份,由慢速搅拌反应区和推流反应区组成串联反应单元,絮凝过程,经过混凝的原水从搅拌反应器的底部进入絮凝池内源性导流筒的底部,絮凝剂加在涡轮的底部,原水、回流污泥和助凝剂由导流筒内的搅拌桨由下至上混合均匀。
在导流筒周边区域,主要是推流使絮凝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并分散低能量以确保絮凝物增大致密。
获得较大的絮体,到达沉淀区内快速沉淀。
其中推流反应区混合液进入预沉区域的速度,即要保证矾花不在此处沉积。
同时,从反应池到预沉池的转移速度仍需限制在低于0.056米/s的范围内,以保证矾花不会发生破损。
3、沉淀池
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池沉淀理论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组合式沉淀池;水沿斜板或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管)向下滑至池底。
沉淀效率仅为沉淀池表面积的函数,而与水深无关。
当沉淀池容积为定值时,池子越浅则A值越大,沉淀效率越高。
斜板冲洗系统为了保持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功能效果,需要定期对进行反冲洗。
常用有机合成高分子混凝剂
影响因素:
1、进出水水量
进水量控制均匀稳定的进水量,配水均匀性对沉淀效果的影响很大,表面负荷在高峰流量不超过20m3/m2•h。
2、水力停留时间HRT
混凝池停留时间一般2.min~5min,絮凝停留时间一般5min~10min
3、加药量
药剂配置经验浓度PAC 10%-20%,PAM 0.1%~0.3%。
投加量每吨水中分别投加PAC约1kg-3kg,PAM 0.01-0.03kg。
4、斜管沉淀池
根据实践表明,斜管沉淀池倾角越小,则沉淀面积越大,沉淀效率越高,但是会对排泥不利,所以最佳倾斜角定在60度。
斜管设计一般可采用下列数据:管径为25~35 毫米;斜长为1.0 米;倾角为60°。
斜管沉淀池的清水区保护高度一般不宜小于1.0 米;底部配水区高度不宜小于1.5 米。
5、污泥回流
高效沉淀池控制的关键是活性污泥回流至絮凝池,与原始SS相互接触、吸附、沉淀,以达到泥水分离的目的,但回流污泥量如何控制是关键,如果没有足够的污泥,沉淀池出水效果会比较差,如果污泥量过多,就会超出固体负荷的限制,泥床有上升的,澄清区斜管侧可能会有大面积跑泥现象。
回流污泥主要通过调节回流泵流量,依据沉淀池最佳出水,确定最佳污泥回流百分比。
一般污泥百分比在3%~15%之间。
絮凝反应区污泥质量浓度控制在120~180mg/L;
6、搅拌机速度控制
搅拌机转速必须确保聚合物搅拌充足和絮凝良好。
如果转速过高,那么絮凝颗粒可能被打碎,如果转速过低,污泥可能会沉淀在反应池底部。
凝聚搅拌强度控制在80~120 r/m in,絮凝搅拌强度控制在15~20r/min。
7、泥位控制
泥床的作用在于为回流污泥提供足够的泥量,并提高污泥浓度。
泥位的稳定性是判断高密池运行状况的一个指标。
通过仪表监测污泥界面并以此为依据对排泥进行控制和调节。
确定高低泥位的界限。
一般沉淀池污泥位控制在1.0~1.8m 范围内
六、PAC、PAM加药效果影响因素?
1.水温的影响:水温对混凝效果有较大的影响,水温过高或过低都对混凝不利,最适宜的混凝水温为20~30℃之间。
水温低时,絮凝体形成缓慢,絮凝颗粒细小,混凝效果较差,水温过高时,混凝效果也会变差,主要由于水温高时混凝剂水解反应速度过快,形成的絮凝体水合作用增强、松散不易沉降;在污水处理时,产生的污泥体积大,含水量高,不易处理。
2.水的pH值的影响:水的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很大,主要从两方面来影响混凝效果。
一方面是水的pH值直接与水中胶体颗粒的表面电荷和电位有关,不同的pH值下胶体颗粒的表面电荷和电位不同,所需要的混凝剂量也不同;另一方面,水的pH值对混凝剂的水解反映有显著影响,不同混凝剂的最佳水解反映所需要的pH值范围不同,因此,水的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也因混凝剂种类而异。
聚合氯化铝的最佳pH值范围在5~9之间。
3.水的碱度的影响:由于混凝剂加入原水中后,发生水解反应,反应过程中要消耗水的碱度,特别是无机盐类混凝剂,消耗的碱度更多。
当原水中碱度很低时,投入混凝剂因消耗水中的碱度而使水的pH值降低,如果水的pH值超出混凝剂最佳混凝pH值范围,将使混凝效果受到显著影响。
当原水碱度低或混凝剂投量较大时,通常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碱性药剂如石灰等来提高混凝效果。
4.水中SS浓度的影响:水中颗粒浓度对混凝效果有明显影响,杂质颗粒浓度过低时,颗粒间的碰撞几率大大减小,混凝效果变差。
5.水力条件的影响:通常快速混合阶段要使投入的混凝剂迅速均匀地分散到原水中,这样混凝剂能均匀地在水中水解聚合并使胶体颗粒脱稳凝集,快速混合要求有快速而剧烈的水力或机械搅拌作用,而且短时间内完成。
絮凝阶段搅拌强度和水流速度应随絮凝体的增大而逐渐降低,避免已聚集的絮凝体被打碎而影响混凝沉淀效果。
同时,由于絮凝反应是一个絮凝体逐渐增长的缓慢过程,需要保证一定的絮凝作用时间。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