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情况

合集下载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运输管理》课程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运输管理》课程

一、课程基本情况《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从强化培养物流功能中运输管理技能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科发展动态,结合社会经济需求,更新、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注重国内外现代运输管理研究和实践的新成果以及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培养学生的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要求学生先对运输管理概念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并对运输过程所涉及的活动有较全面的了解,掌握不同运输方式的基本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运输策略的制定、选择和实施的技能。

二、“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本课程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为今后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具备物流运输行业所应具有的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习惯。

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兴起,极大的推进了物流技术、物流设备以及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物流大数据、智慧物流等新的技术和手段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物流各领域都焕发新的活力。

“运输管理”也不再仅仅是使用各种运输工具对货物或旅客进行运输,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先行,被马克思称为“第四个物质生产部门”,同时也是第三个利润源的主要源泉,运输费用在我国社会物流费用中占比近50%,运输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这门课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通过考核,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能学会运用运输管理相关思想,成为能够在运输管理领域及相关行业中的具有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按照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并突出课程思政特色——让运输走进学生生活。

(一)课堂授课环节1、自然融入国家政策适当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与运输领域关联度较为紧密的国家政策,如“一带一路”及“双碳”目标,介绍这些政策战略的背景与意义,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

学校课程建设基本情况及改进策略

学校课程建设基本情况及改进策略

课程建设基本情况、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青岛书院路小学崔春华课改已逐步走入深水区,课程建设与改革将如何推向纵深发展?这是一个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是在近几年各地陆续召开课程建设活动现场会,见到了理论与实践在师生们身上得到展示,映射出身心的变化,我们感受到了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的魅力,通过学习、交流,教育人时时刻刻感到了压力也确是的听到了警钟之鸣。

如果不继续前进,很快将会被社会、家长乃至学生“拷问”!所以及时的了解并参与最新的课程建设前沿动态,把脉我校课程建设主旋,在不断的尝试中提升、创新、实践,才会让师生在课程这条跑道上幸福成长并收获、受益!一、我校课程建设基本情况我校是一所拥有近70%新市民子女的学校,学生随父母从30多个省市来到青岛并最终选择我校就读,对于我校开展多彩课程教育既是机遇又有挑战,依托现状,我校紧随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步伐开展了相关工作。

我校有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的传统,曾经有引领区片并小有名气和规模的《剪纸艺术》、《诗韵满院》、《童声合唱》、《人文环境教育》、《快乐足球》等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完全在国家的权限和范围内,依据学校的具体特点和条件而开发确立,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教科室具体组织实施的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领导和指导小组,我们依据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管理方式进行充实并最终形成课程建设特色与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者均为我校一线教师,这些被我们称为“土专家”、“草根专家”的老师们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组成课程开发共同体,并以此方式进行课程的择选和推广。

老师们在充分研究学校的传统优势、考量学校周边的习俗、调研学生、家长的基本情况后,挖掘“草根化”课程资源点,对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人文资源进行统整研究。

通过对学生需求和兴趣的调查以及教师自身特长进行申报并试行,通过形成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菜单,让不同的学生参与不同的课程活动,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参与的学生人人都有所发展和提高。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教学大纲(黑体、小二、加黑)一、课程基本情况(黑体、四号,段前、段后0.5行,单倍行距)填写说明:注意学时分配各项之和应等于课程总学时。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填写说明:1、从宏观角度简要说明课程的主要内容、性质和课程总体培养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可包括(1)知识要求:明确本课程对知识的基本要求;(2)能力要求:明确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如: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2、若无特别说明,除表格内的正文均为:宋体,五号,单倍行距。

三、课程培养标准填写说明:1、设置要求:课程三级指标应该是专业培养标准中三级指标的具体落实,课程三级指标应该结合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并结合课程知识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需求进行具体的描述,专业课程的一、二级指标直接与专业培养标准中的一、二级指标一致;若课程为大平台课程(如电子实验中心开设的某些课程)或公共类课程,难以与各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标准一一对应,可宏观描述该课程的培养标准。

2、指标个数:每门专业课程的三级指标数一般不超过5个。

3、(表格中的内容文字:小五号宋体/Times New Roman,行距:最小值:0磅,行高最小值0.6厘米)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填写说明:1、按课程结构,分章、节或专题列出课程教学内容,明确每章节、专题的主要内容(知识点)。

课程的重点内容用★标示在内容编号前,难点用△标示在内容编号前。

2、课程教学内容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包括课程的实验、上机、实习等),均需按照教学需要的安排顺次填写;各项教学内容的学时总数应为该门课程的总学时数。

3、若该门课程融入了教学改革,其教学方法应能体现该门课程的特色和改革过程,可包括讲授、课堂讨论、课堂演讲、学生实验、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Management Foundation)●课程代码:0601423●课程学时:40,其中理论教学学时30,实践教学学时10●课程学分:2●适用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第六学期●制订时间:2008年6月(V.20080601)●修订时间:2019年7月(V.20190711)●修订成员:●审核小组: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或课程组二、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是职业基础课程;是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和浙江旅游职业学院《2019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

本课程以《服务接待礼仪》、《旅游经济学》、《旅游标准》、《市场调查与分析》、《旅游心理》、《景区专业英语》、《顶岗实习》、《跟岗实习》等前置课程为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依据景区管理岗位群及“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景区管理工作任务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毕业就业为导向,以管理学中的工作知识为主体,以学生实习期间工作情境中的职业技能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以夯实理论基础、职业能力及全面素质培养相结合为目标,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具体学习项目的选择和编排依据是:一是按照“管理认知、组织与组织结构、管理者及管理思想的演变、目标与计划、预测与决策、人员配备与权力的分配、领导与激励、沟通与控制、管理创新”的逻辑顺序;二是从基础知识体系构建角度,保持管理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

三、课程学习目标根据《2019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学校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确定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分为综合素质目标、基础知识目标和专业技能目标三个层次。

(一)综合素质目标1.从国学中学东方管理智慧,更好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2.从党史中学组织管理经验,加强学生的党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3.从实践中学自我管理的职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培养学生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创新、科学、互助的团队精神;5.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红色工匠精神。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基本情况一、课程基本情况:《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学校开设的必修课之一。

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语文教育工具性、思想性、审美性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奠定大学生人文素养,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基础。

目的在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

即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学会“何以做人”,理解“为何而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今后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和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素质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应该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使学生获取必需的语文实际运用技能,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以模块组合为教育框架,紧密配合专业课的学习。

为此,我们确定的高职语文教育目标为1、认知目标通过对大量名篇的精读及自读(1)、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2)、掌握相应的文学常识;(3)、掌握并运用有关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汲取名篇的精华。

2、能力目标通过大学语文课的学习(1)、具备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2)、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新时期的要求。

(3)、具备思维创造力、想像力和自学能力;这些,主要通过文化与科学的融会贯通,文理学科的知识渗透,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对名篇佳作的欣赏,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精华,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1)、塑造学生的高尚情趣、宽广情怀;(2)、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3)、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4)、培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

具备这样的素质,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以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三、课程教学资源(一)教材:1、选用教材: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公共基础课系列《大学语文》大象出版社主编:王建庄2、教材特点:(1)、遵循学科的基本规律(2)、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实际(3)、侧重人文教育功能(4)、创新编排体例(5)、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三)课程安排:本课程按照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在第一学年讲授。

《教材教法》课程教学大纲.doc

《教材教法》课程教学大纲.doc

《教材教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教材教法课程编号:80829301课程总学时:54 (其中,讲课3乞,技能训练实验上机0,实习2_,课外学时g 课程学分:3 课程分类:必修开课学期:#—开课单位:数学科学学院学院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所需先修课程:初等数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负责人:杨尚二、课程内容简介《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它是建立在数学和教学论的基础之上,并结合逻辑学、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理论运用于数学教学过程而形成的一门多学科“交叉”性的综合学科。

它是以一定系统的数学知识为载体,从数学自身规律出发,分析数学教学过程的特点,总结长期以來数学教学的历史经验,揭示数学教学过程的规律, 研究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纽织形式、教学的物质条件等诸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对数学教学的效果开展科学评价的一门科学。

它同时借鉴和整合了教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数学、视听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強的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数学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相当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学握初步的教学技能艺术和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为教育实习和毕业后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

因此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基础课之一,是师范性的逼要体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数学教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解数学教学的价值,形成现代数学课程、教材、教学、学习观念。

掌握中学数学教学基本理论。

了解《屮学数学课程标准》,了解屮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理解基础教育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木特征,理解数学教学的课程目标、性质L任务,理解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基木的数学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理论。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学分:4 总学时:51 开课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二、课程简介《综合英语2》是一门综合英语听说读写的课程,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合作精神,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

传授系统的基础英语知识,训练基本英语语言节能,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涉及英语教学法,要求学生能独立地对英语教学过程思考、设计、实施、领悟并修正,为学生今后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针对性设计与安排,课程评价渗透在上课过程中。

教育学原理是小教专业教育平台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学位课程。

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相关教育课程的起点,掌握有关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能站在教育学科和教育专业的立场上,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相对全面、准确地分析一些基本的教育现象,具有初步发现和解决教育基本问题的能力,胜任将来的教育实践和基本研究工作。

课程采用以讲授为主。

主要教学内容有:教育的概念和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制度、学生、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思潮等。

三、教学目标总目标:掌握有关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能站在教育学科和教育专业的立场上,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相对全面、准确地分析一些基本的教育现象,具有初步发现和解决教育基本问题的能力,胜任将来的教育实践和基本研究工作。

知识目标:通过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历史流脉,熟悉教育学的基本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育学原理》在涉及学校教育大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从宏观上考察教育(学)的历史演变与特定时代背景,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国内外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研讨个性化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一定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创新意识。

具体解决学生应如何学习教育学、如何判识教育学原理对于教育实践的适切性、如何运用教育理论解读与评价教育实践等问题。

课程设计基本情况

课程设计基本情况

课程设计基本情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熟练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对XX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概念:介绍学科的基本定义、特点和意义,使学生对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XX学科的基本原理:阐述学科的核心原理,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原理的应用。

3.XX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介绍学科常用的方法和技术,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4.学科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介绍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一些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课程标准大纲

课程标准大纲

目录一、课程基本情况 (1)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1)三、课程目标 (1)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2)五、教学实施与保障 (5)六、授课进程与安排 (8)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603C01课程名称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类型理实一体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地位专业核心课参考课时160课时使用专业(层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中职)开课部门旅游酒店先导课程《饭店管理概论》、《礼仪形体训练》后续课程《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酒店服务心理学》二、课程性质与任务《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集知识性、实操性、运用性为一体的核心课程,是从事客房服务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饭店客房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饭店客房部运行与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有熟练的清洁保养和对客服务的技能、规范操作的习惯、基础的组织管理能力,树立优质服务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客服务时换位思考,主动预判,个性化的服务意识,弘扬敬业精益的工匠精神,具备饭店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最终使学生具备从事酒店客房服务与客房部管理工作的职业提升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的设置对应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职业岗位面向中的客房楼层、客房服务中心等岗位群。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饭店管理概论》、《礼仪形体训练》等,后续课程为《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酒店服务心理学》等。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客房部在酒店中的地位作用、机构构成及客房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2)熟悉客房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程序、要求与内容,了解客房管理的发展趋势;(3)掌握各类客房的特点、设计的原则、各类设备用品的基本知识;(4)掌握客房、公共区域清洁保养的规定、程序和技巧;(5)掌握客房对客服务的程序和注意事项;(6)掌握“3C”特情处理法;(7)掌握客房设计的原则;(8)掌握掌握客房安全预防的各种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基本情况 1-1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 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授课 对象临床医学专业 课程类型 □综合素质类 ☑专业教育类 课程 学时36 开课期数 13 学 分 2是否为马工程教材相应课程 □是 ☑否 是否使用 马工程教材□是 ☑否 授课类型 □线上课程 □线下课程 ☑混合式课程 选用教材或 主要教学资料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课堂派、智慧职教平台、临床医学专业资源库等教学改革情况 1.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川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专委会2019年度研究课题:成效为本的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学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开发(课题负责人,在研)2.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2019年课题:差异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课题负责人,在研)3.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2019年课题: “三方五效,成效为本”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康养专业集群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参研,在研) 1-2 课程团队基本信息姓名吴静蓉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69.11 职称/职务副教授 毕业学校 /学历学位 四川教育学院/本科 研究方向 分子生物学 手 机 180******** 课程负责人 已获得的省级及以上的荣誉奖励、已完成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1.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特色专业-护理专业》子项目《示范医学实习基地》(参研,2014年结题)2.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三氧化二砷增加胰腺癌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分子机制研究》(参研,2019年结题)3.教材编写《卫生法学》(编者,2012年发行) 姓名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职务 任务及分工 左宇男 1980.12 讲师 课程建设、教学教改 高剑坤 女 1971.07 研究员 课程建设、教学教改 张静 女 1980.12 讲师 课程建设、教学教改 王谷 女1969.11 副教授 课程建设、教学教改 杨斌 男1986.09 讲师 协助课程思政挖掘研究 课程团队成员 李鸿斌男 1966.07 副教授 教学设计二、课程建设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目标:素质目标:1.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3.遵纪守法、热爱劳动,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尊重生命、关爱病患的职业情感。

4.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研态度,乐于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具有环保意识、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5.形成勇于奋斗、乐观向上的人格,形成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知识目标:1.掌握细胞生物学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熟悉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

4.熟悉遗传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的基本原则。

5.了解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等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能力目标:1.形成一定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4.能初步运用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分析疾病的发病机制;5.能初步解决医学实践中遗传咨询的问题。

-2 建设思路和课程设计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

其基本涵义是: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素质教育的双重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既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也承载着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效地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具体化、生动化的教学载体,在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引、职业素养的引导培养,逐步学会做人做事。

围绕《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各方面教学目标,采用“成效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专业资源库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素质目标并找准切入点,结合高等职业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专业标准》要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融入“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思路1. 将临床医学专业的本门课程建设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

充分运用资源库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有益于实现课前线上预习、课中巩固学习及纠错、课后拓展,增强知识的直观性,提升学生学习有效性。

同时,也为融入思政教育留出时间和精力,这将更大促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

2. 梳理兼具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结合高等职业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专业标准》及《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的学科特点,深入挖掘,精心梳理确定医学专业《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目标中的思政目标。

3. 引入“成效为本”的OBTL 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成效。

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梳理《医学生物学》课程中与之相匹配的契合点,以此为依据,精心设计3个“学习成果”及各自评价指标,围绕如何达成学生学习成果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通过OBTL 教学,学生完成“学习成果”并接受评价,从而实现包括素质目标在内的教学目标。

4. 注重融入方式的多样化,课上、课下相结合。

主要的融入方式有:点拨启发、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社会调查、角色扮演、模型设计制作等。

课堂上以点拨启发、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融入方式为主,社会调查、角色扮演、模型设计制作等融入方式以课后为主。

融入方式上注重创设情境,教学活动设计注重兼顾知识、能力目标达成的整体性,话题设计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力争做到融入的方式自然恰当。

(二)“课程思政”的主要切入点及教学设计(见下表)主要切入点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教学设计 课次 细胞生物学概述 1. 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2.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3.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4.为医学事业奉献的职业精神5.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规划的习惯和能力6.培养学生引用注明参考文献来源的习惯,培养诚信的品德1.课堂上点拨启发2.针对性补充史料3.课后作业:(1)请制定本学期学习提升计划、本年度提计划、三年提升规划。

(2)请查阅资料举例说明细胞生物学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医学实践(注明参考资料来源)第1次课细胞的分子基础/DNA 和RNA的结构、中心 1.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医卫职业素养 2.团队精神 1.课堂上点拨启发 2.学习成果①: 《中心法则-生命的法则》角色第2、9次课法则、基因与基因突变3.规则意识扮演活动(8人左右为一组,课后分两次完成)细胞器的超微结构与功能1.结合热点事件由细胞整体性启发爱国情怀、整体性思维;2.各细胞器的分工合作,提炼出团队精神和医卫职业素养学习成果②:写作科普小论文《细胞王国》1.自拟副标题2.采用拟人等文学手法3.至少涉及六大主要细胞器4.能体现细胞整体性第4、5次课遗传三大基本规律1.遵纪守法意识2.价值引导3.创新精神1.课堂上点拨启发2.课堂讨论第10次课人类遗传病、系谱分析1.关爱病人的职业情感2.树立“医者仁心”的社会责任感、为医学事业而奋斗的情怀3.产生扎根基层医疗机构的职业规划思路1.课堂上点拨启发2.学习成果③:关于遗传病的社会调查(以单基因遗传病遗传咨询为例进行系谱分析,运用专业知识在遗传咨询中帮助被咨询者减少出生先天缺陷后代的风险等)第11、12次课分子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1.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2.关爱病人、以病人位中心的职业情感和临床思维3.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

1.课堂上点拨启发2.课堂讨论或课后作业:1.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2.讨论2018年底热门事件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第15次课三、教学效果3-1 教学效果一、立德树人的教学设计具有可操作性、教学效果可量化评价立德树人,是一种对学生进行的正确思想塑造、积极态度形成和良好职业习惯养成的过程。

坚持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风格,就是将立德树人具象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立德树人的目标方可落地。

立德树人教学工作成果包括:修订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使之包含体现“课程思政”的知识点与育人环节;完善体现“课程思政”新特点的教案(课件)及教学实施,教学设计注重情境创设;增加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考核;教学反馈中增加学生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注重提炼形成体现“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加强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的研究等。

二、注重挖掘具有学科特色“课程思政”,兼顾“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有机融合生物学是一门蕴含了丰富的“课程思政”的自然科学,蕴藏有。

教师通过启发点拨,从浅显易懂的生物学现象或规律中启发点拨出的哲学思想,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生物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挖掘思政元素融合点时侧重强化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等体现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兼顾“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融合。

教师在课后与学生交流互动时,较多学生会主动谈及在“思考人生”、“如何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如何做人做事”等方面深受启发,“喜欢老师的这种教学风格”,可见学生对这种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科、融入专业的教学方式的喜爱。

学生对老师的认可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捷径,我校历届临床医学专业《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的成绩达标率均超过学校基本达标率,为立德树人做出了具有学科特色的努力。

三、典型案例--《中心法则-生命的法则》角色扮演活动案例简介:本活动作为本学科的学习成果之一。

按照教学进度,在课后,分两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活动评价包括:依据《活动情况评价表》对小组成员民主评分,每个学习小组的活动视频进行班级展播。

预期思政目标:1.通过活动主题“生命的法则”的凝练,以DNA双螺旋结构、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领会精益求精的新工匠精神、严守操作规程是医务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养,形成遵纪守法等规则意识;2.通过角色扮演活动的演练,促进学生参加团队活动,达到开展团队建设活动的目的,形成理解并尊重各工作岗位、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3.通过小组作品展播,激发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4.通过活动的第二部分角色扮演需要各小组自行设计、以及“对活动的改进措施建议”等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意识等。

特色:1.充分挖掘中心法则这一知识本身所蕴藏的思政元素,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相融合;2.精心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创设团队协作情境;3. 设计由模仿到创新的递进式活动主题,训练创新与批判性思维;4学习成效可量化考核。

3-2 示范辐射通过本课程“课程思政”的实施,可在以下几方面产生示范辐射作用:1. 端正教师对我国教育目标的认识,树立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纠正“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技术”的片面教育观念,正确、全面地理解“为谁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

2. 引导学生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长理念,自觉接受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纠正学生对“思政就是讲大道理”的错误观念,形成对“思政”内涵的正确认识,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各项素质目标顺利达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