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实验稿)简介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完整版)(实验稿)本文档旨在规范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提供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明确标准。
以下是课程标准的详细内容: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其审美水平和艺术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美术理论和知识,掌握基本的美术技法和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其通过艺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美术基础知识:包括色彩理论、造型原理、透视等基本概念和知识。
2. 美术技法:包括素描、水彩、油画、版画等不同材料和技法的应用和实践。
3. 艺术欣赏与鉴赏:包括对著名艺术家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了解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
4. 创作实践: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5. 文化传统与当代艺术: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对艺术文化的认知。
6. 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研究和了解不同时期的美术发展历程和理论,培养学生对艺术历史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解、实地考察、艺术实践等。
2. 鼓励学生参与创作和互动,培养他们的艺术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提供示范作品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和分析。
4. 组织艺术展览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5. 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和工具,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
四、评价与考核1. 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平时成绩、作品评选、知识测试等多个方面。
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展示作品,评价其思想表达和创作实践能力。
3. 评估学生对艺术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并鼓励学生发展创新能力。
该课程标准为实验稿,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专家意见进行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参考资料- [引用的参考资料1]- [引用的参考资料2]- [引用的参考资料3]。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前言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
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二、基本理念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一、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此,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4.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知识与技能1.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简介

() 1全面 阐述课程性质 、 课程基本理念
( 标准) 注意借鉴 国际科学教育 的理 论和实践 ,
构建具有 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 ; 注意 将科学技术 的 新成就引人物 理课 程 , 注重学科 之 间的渗透 、 人文 精神与 自然科学 的交融 ; 以使 学生获 得对 自然界更 加本质 的认识 , 逐步 村立 科学的世界观 () 5 改进评价体系
程 目标和 内容标准 , 出了面 向全体初 中学生 的基 提 本学 习要求 . 1 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的. 新的评 价观念 的指导下 , 在 构建 多元化 、 发展 性
的评价体系 , 以促进 学生 的全 面发展 . 标准) 导 < 倡
对学 生学 习的各 个方面 的现状 和进步进 行档案 式 的评价 ; 不赞成 以知 识考查 为核 心 , 赞成 把书 面 不 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 ; 视学生在括动 、 重 实验 、 制作、 讨论等 方面表 现 的评 价 ; 主张终 结性评 价 和
与社会需求 的< 标准> .
< 标准) “ 识与 技能” 面参 考 丁教学大 纲 在 知 方
的要求 , 是 在“ 但 过程与 方法 ” 情感 、 和“ 态度 、 价值 观” 方面的课程 目标 、 课程基本理 念、 课程 实施 建议 等几 部分都 与现行 的教学大纲有 较大的区别 . 现将
其 主要 不 同介 绍 如下 .
度追求知识 的全面 与完整 , 对于概 念 、 规律 不过分
< 标准) 以甄别 和选 拔为 校 内评 价 的主要 目 不
一
l 一 6
维普资讯
20 第 3期 02年
物理 通报
物 理教 学改革
追求表述的 准确性、 逻辑关 系 的严密 性 , 而是 全 面 考虑课程在知识 与技 能 , 过程 与方法 , 感、 情 态度 、 价值观等 方面的教育作用 . () 2 重视科学 探究 的教 育作 用 调过 程和方 强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确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旨在促进小学阶段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
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该课程标准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
提出了明确明确的要求,旨在通过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培养必要的
社会技能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该标准中的各个内容包括学习计划、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考核活动等,要求学校必须按照该标准进行教
学活动。
为了充分宣传和推广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将在全国
范围内开展宣传和示范活动,为全国各地小学提供教学参考,提高教
师水平,改善小学教育质量。
教育部还将在小学教育实践中普及全日
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改革及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打造
优质小学生活动场所,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总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确立和实施将带来一场深远的变革,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有效成员的
能力和意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一、基本情况全日制义务教育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制为九年,学生每天在学校接受寓教于乐的教育。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的核心课程之一。
为此,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指导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数学课程教学。
二、主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以“知识和技能,思维方法和学科基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三个方面,分为初中阶段和初高中阶段两个部分。
1. 初中阶段:(1)知识和技能:包括数与式,数据分析,运算与算法,几何,函数,数学思想与方法等方面。
(2)思维方法和学科基础: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结论证明,数学科学发展历史等方面,并指出初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和智慧,以及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劳动习惯。
2. 初高中阶段:(1)知识和技能:包括进一步的代数,函数,数列,概率,统计等方面,同时注重数学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2)思维方法和学科基础:包括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的智慧和价值,以及对数学学科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三、标准意义数学课程标准的意义在于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准备应对各种考试、应用和研究。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还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提高我国数学人才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实践问题虽然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正式发布,但是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问题。
比如,目前有些学校因为学生年龄和兴趣的差异,对数学课程内容的难度设置较为难以把握;有些学校对实验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困难;还有一些学校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限制,对数学课程实施效果不佳。
0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年开始实验,2005年全国实行] 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系列介绍之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系列介绍之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教育部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有
关要求制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标准的颁布将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们深刻理解和研究数学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实现数学课程素质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建立了客观、科学、全面的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体系。
数学课程以自然思维、问题解决、现实有效性、多角度研究等思维方式为基础,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能力等特点,力求将理论和实践、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适合本地区学生特点和学习习惯的数学课程体系;采用小班活动教学模式,打破传统
的纵向深度教学模式,提倡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知识。
严格执行学生知识理解测验,督促学生有条理地学习数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加
强实践与探究的数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与学科关联的社会实践知识,加强应用数学,操作
意识及实操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旨在为全日制义务教育中数学课程建立一
个公平、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数学课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规律、表达与计算
能力,提升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能加深综合应用能力,在
学习活动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新兴法,以数学课程为主线把学生带到正规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一、课程性质与地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学科教学的核心,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实用性。
认真学习和领会其精神,对有效地实施和推进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课程总体要求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物理知识和相关的基本技能,使其能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良好的物理习惯和思维方式。
2、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指导思想,在融合基础理论、实践实验、社会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实践型人才培养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二、实验内容
1、物理实验:以实际操作为基础,通过探究、实践和验证等方式,从理论到实际之间的联系,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联系实际环境的能力。
2、计算机实验:开展计算机实验,运用计算机模拟、游戏、实验、编程等来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计算机设备和相关软件,研究物理问题,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完善物理知识结构。
3、多媒体技术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模拟实验、自主实验、互动实验等形式,结合幻灯片、游戏、视频、音乐、虚拟现实等媒体技术手段,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验教学
1、实验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物理实验设备,深入研究物理原理、规律,熟悉实验器材的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和理解能力,以及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2、实验指导:能够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实践活动、体验活动、模拟实验、自学实验和多媒体实验等特点,通过实验过程,发现物理知识,培养实践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实验评价
1、实验评价结合实验要求,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课后报告等方面,结合实验内容和实验目的,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以检验学生的实验能力。
2、实验评分规则:实验评分规则结合实验内容和要求,根据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等,进行综合评分,以评价学生实验能力。
;。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三至六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三至六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指关于三至六年级学生科学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的临时实验版本。
以下是对该实验稿的解读:
1. 实验范围:该实验稿仅适用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的三至六年级学生,即小学三至小学六年级学生。
2. 实验目的:该实验稿旨在提供一套针对三至六年级学生的科学课程标准,帮助教师和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教学。
3. 课程内容:该实验稿规定了三至六年级学生所需学习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界的基本概念、科学实验和观察、科学推理和科学表达等方面。
4. 实验教材:该实验稿建议采用的教材包括正式出版的科学教材和相关的辅助教材,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5. 教学方法:该实验稿提供了各年级科学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指南,包括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等。
6. 评价标准:该实验稿给出了对学生科学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该实验稿是一个实验版本,可能会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和修改,以进一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的实际情况。
因此,教师和学校应密切关注有关部门的最新通知和指导,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全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介绍概要

内容处理—我国必修课程中的统计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根据所获取的 数据提取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是公民的必 备常识。统计与概率是以往我国数学教学中比 较薄弱的部分。必修课程以统计为主(统计16 课时,概率8课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 握随机抽样、样本估计总体、线性回归等最常 用的数据分析方法。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体 会数理统计方法的作用及其思维特点。
A水平数学选修单元
力和运动的模型 AS选修 圆周运动的模型 刚体模型 微分方程模型 数据收集 AS选修 正态分布 AS选修 概率 AS选修 行为统计学 数据的概率模型 信息与编码 AS选修
A水平进一步的数学必修单元
复数 矩阵 AS必修 AS必修 AS必修 AS选修 AS选修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 是关于n的一个二次函数
n(a1 an ) n(n 1) 2 Sn na1 d An Bn 2 2 • 例2 等差数列 {an } ,S10 310, S20 1220 求 Sn
借助图像
• 例3 已知等差数列 {an } 中,a1 12, d 2 (1)求 Sn ,并画出 {Sn }(1 n 13)的图像 (2)分别求 {Sn }单调递增,单调递减的n的 取值范围,并求{Sn } 的最大(小)的项 {Sn } 有多少项大于0 ( 3)
12、13年级的基础课与能力课
• 基础课
– 十二年级:微积分;概率论/统计学 – 十三年级:微积分;解析几何;数学 基础(备择)
• 能力课
– 十二年级:微积分;概率论/统计学; 解析几何 – 十三年级:微积分;概率论/统计学; 解析几何
必修数学1
人教社A版 • 集合与函数概念
0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年开始实验,2005年全国实行] 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2002年11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也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科学。
数学是描述、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研究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应该体现数学的价值和特点,并把当今数学发展所体现的理念适当地反映到新的高中数学课程中。
一、课程性质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
它是参加社会生产、处理日常生活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于认识数学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有积极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抽取事物的数、形属性的敏锐意识,利用抽象模式、结构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借助符号和逻辑系统进行严密演绎的探索习性;可以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国际比较,剖析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从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全球意识等各个方面综合思考,形成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
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我国公民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二.为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前言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内容标准
生命世界
三上《植物》、《动物》 三下《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 四上《我们的身体》 四下《新的生命》 五上《生物与环境》 五下 六上《生物的多样性》 六下《环境与我们》
13
内容标准
物质世界
物质世界: 三上《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三下《温度和水的变化》、《磁铁》 四上《溶解》、《声音》 四下《电》、《食物》 五上《光》、《运动和力》 五下《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 六上《工具与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 六下《微小世界》、《物质变化》
13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介
科学探究
生命世界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物质世界 地球与宇宙
内容标准
11
内容标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 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 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 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 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 也有消极影响。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 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
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13
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由教育部制定并发布的一份数学课程的教育标准。
这份标准的出台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1. 课程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了课程目标。
这其中包括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目标也可以说是教学的指导思想,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提供了方向。
2. 课程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二步是确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其中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的设置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程结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三步是确定了课程的结构。
这个结构包括课程的组成部分、每个部分的学习时间和要求、以及教师的教学安排等。
这样的结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按照一个有机的体系来学习数学知识,让他们系统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应用。
4. 教学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四步是确定了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开展实验、练习、实践等,以及各种数学教具的使用。
这样的方法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数学问题,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
5. 评价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最后一步是确定了评价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考试、测试、评估等。
这样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改进。
同时,这样的评价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总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出台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
这份标准也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让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和实践。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感受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汉字、词语和常用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感知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基本的文字理解、语境理解和推理能力。
3. 开展文学阅读教学,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不同文体的写作方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5. 进行口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听力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
6. 学习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重点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古典文学和品味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
7.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学习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讲授、讨论、实践、演示等。
2.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材料,包括课外阅读、多媒体教材和互联网资源等。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演讲,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4. 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合作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表达。
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和口述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笔记、作业、小组讨论、参与课堂活动等。
2. 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 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笔试、口试、作文、演讲等。
4.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发展潜能。
五、教学保障:1. 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y innovation?
• The subject of questioning, experimenting and reviewing.
• ELT has widely been realized as more than just a subject matter or classroom procedures.
4. For _____, language learning is active mental process in which the learners relate the new material with his own cognitive structure.
Why teaching reform?
Quality education
• “Survey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2004)” holds, “We will implement the Program on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to develop quality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so tha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can be promoted an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life lo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be established.”
Introd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Wang Xiaoyun
Revision
1. L1 & L2 2. Second language & foreign
language 3. Acquisition & learning 4. Four theories
Exercise (“T” or “F”)
• The impact of great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es. • It is the prop on which the whole course of ELT is
based in terms of guidelines, directing and planning, as well as producing textbooks and monitoring teaching quality. • The curricula for secondary schools have been revised eight times. (1986, 1988, 1990, 1992, 1993, 1996, 2000, 2001)
Exercise (Fill in the blanks)
1. The leading character of Behaviorism is _____.
2. ____ is the theoretical base for Audio-lingual Method.
3. For a humanistic teacher, he is the ____ (controller, facilitator) of learning.
needs excessive instructions. ④ Most of the time, L2 is learned or used outside
classroom. ⑤ Mr. Moon is a foreign teacher in our college, he is
now able to speak some Chinese with the help of his friends, so for him, Chinese is his second language. ⑥ Foreign language is learned in a natural environment.
① First language is acquired in one’s childhood and often lead to high level of proficiency.
② English is our second language. ③ Acquisition is a conscious process of learning which
Do teachers need to study curriculum theory?
Stern pointed out that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eachers to shed some attention to curriculum theory because changes in thought on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changes in educational policy consedagogy.”
A Definition of Curriculum
• It refers to “all the factor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ituation” (Johnson, 1996), including “not only what pupils learn, but how they learn it, and how teachers help them learn, using what supporting materials, styles and methods of assessment, and in what kind of facilities”.
Social background: • 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is now
undergoing rapid changes (why?) • The pressing requirements of the
improvement by the Program on Qual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