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比一比教案课程

合集下载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使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比较。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卡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学具准备:学生自带一些物品,如水果、玩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或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从而引出比较的概念。

2. 讲解比较的方法:教师讲解比较的方法,如大小比较、长短比较、高矮比较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比较活动:学生自带的物品进行比较,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 集体交流:教师邀请一些学生到讲台前展示自己的比较成果,并让大家一起分享。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家里的物品,如比较爸爸妈妈的身高、比较大小的衣服等。

2.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比较成果画下来,第二天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活动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比较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关注学生在比较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将比较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比较超市商品的价格、重量等。

2. 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主题的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现生活中的比较现象。

3. 结合数学课程,让学生尝试用比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较方法。

3. 考虑如何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比较结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较不同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2. 学会用语言表达比较结果。

3. 进行团队合作,进行比较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表达比较结果的能力。

2. 教学难点:用语言准确表达比较结果。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事物,发现它们的特征。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进行比较实践活动。

3.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比较结果。

五、教学准备:1. 教具: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物品。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比较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比较。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比较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 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比较结果,进行点评。

七、课后作业:1. 学生用书上的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家长签字确认情况等。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十、教学拓展:1. 进行户外活动,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进行比较实践活动。

2. 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比较实践活动成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如游戏、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比较。

3. 采用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展示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

2024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

2024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

2024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比一比》,主要内容包括: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理解多、少、同样多等概念;学会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能运用比较结果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方法,能够准确判断多、少、同样多。

2. 培养学生运用一一对应方法进行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让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结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运用一一对应方法进行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方法,准确判断多、少、同样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图片、卡片等。

学具:每组学生准备一套比较卡片,包括水果、动物、交通工具等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组不同数量的水果、动物、交通工具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哪组图片里的物体多?哪组少?哪组一样多?”2. 探索比较方法(10分钟)(1)学生自主尝试比较方法。

(2)小组讨论,分享比较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一一对应方法进行比较。

(2)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巡回指导。

(3)讲解答案,强调比较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比较方法。

5. 小结与拓展(5分钟)(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比较结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比一比2. 内容:(1)比较方法:一一对应(2)比较结果:多、少、同样多(3)解决问题:运用比较结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下列两组物体,哪组多,哪组少,哪组一样多?①小明的铅笔比小红的多3支,小明有10支铅笔,小红有多少支?②小华有7个苹果,小芳比小华少2个苹果,小芳有多少个苹果?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方法,能够准确判断多、少、同样多,但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小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教案:《比一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具体为第五章《比较》中的第二节《比一比》。

本节课主要通过生活情境和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比较符号“>”、“<”、“=”来表示两个物体或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知道比较大小的方法。

2. 学生能够用比较符号“>”、“<”、“=”正确表示两个物体或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 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比较符号“>”、“<”、“=”来表示两个物体或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难点: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卡片学具:学生卡片、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如“比较苹果和橙子的大小”、“比较书本和铅笔的长度”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表示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例题,如“比较3个苹果和4个橙子的大小”,引导学生学会用比较符号“>”、“<”、“=”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同时,解释比较符号的含义和用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发卡片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练习内容为比较符号的运用,如“比较5个星星和3个太阳的大小”、“比较8个三角形和6个圆形的大小”等。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表示大小关系。

4.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解决一些有关比较大小的实际问题。

如“比较每组成员的身高”、“比较每组成员的跑步速度”等。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并用比较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5.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

作业题目如“比较下列物体的大小:(1)苹果和橙子;(2)书本和铅笔;(3)3个苹果和4个橙子。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汇报人: 202X-01-15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和技巧。
学会用数字表示比较 结果。
理解大于、小于和等 于的概念。
能力目标
提高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了解 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进步情 况,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 足。
反思与改进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 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找出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提高学习效果。
培养自信心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逐渐 建立起自信心,更好地面 对未来的学习和挑战。
教师评价
全面性评估
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从多个 方面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技能、思维 能力、情感态度等。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自己的教学 方法和策略,调整教学计划和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指导性建议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具体 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 自己和提高学习效果。
家长反馈
了解孩子学习状况
家长通过反馈,了解孩子在学校 的学习状况和表现,关注孩子的
学习进步和成长。
促进家校合作
家长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 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促进 家校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知识点解析
01
02
03
知识点1
比较物品的大小、长短、 高矮等属性
知识点2
使用形容词描述物品的属 性
知识点3
理解并运用“>”、 “<”、“=”等符号表 示大小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比较物品的大小、长短、高矮等 属性,使用形容词描述物品的属 性。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比较的概念,能够用语言和动作进行简单的比较。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比较的概念:介绍比较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比较是用来判断两个事物相似或不相似的方法。

2. 比较的方法:介绍不同的比较方法,如观察、触摸、尝试等,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掌握这些方法。

3. 比较的结果:介绍比较的结果可以是相同或不同,并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和解释比较的结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概念和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并表达比较的结果。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一些比较的对象,如形状、颜色、大小等,以及比较的工具,如尺子、天平等。

2. 场地:准备一个宽敞的教室或户外场地,以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比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比较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入比较的概念。

2. 讲解与示范:讲解比较的概念和方法,并示范如何进行比较。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来体验和理解比较的方法。

3.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些对象进行比较,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比较的结果。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找一些对象进行比较,并记录下来,下次上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比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评价方法:采用观察、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操作和表达来进行打分或给予评语。

七、教学拓展1. 比一比游戏:设计一些比较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比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比较技巧。

2. 比较主题班会:组织一次以比较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家中进行的比较活动,并交流比较的心得和体会。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最新4篇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最新4篇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最新4篇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篇一一、活动目标(1)能比较物体的粗细与宽窄(2)愿意用语言讲述比较的结果,获得探索的乐趣重点:学会比较物体的粗细与宽窄难点:讲述比较的结果二、活动准备准备一些粗细、宽窄不同的物体,如:铅笔、毛线、积木、宽窄卡纸等三、活动过程(1)导入,孙悟空的'故事,引导幼儿观察老师:小朋友们知道孙悟空吗?孙悟空的金箍棒让它变粗可以变粗,变细可以变细,今天老师也来教你们这种本领幼儿:......(2)观察物体,出示毛线和铅笔,区别粗细老师:看老师手里拿的东西,我们比较一下哪个粗?哪个细?(3)出示彩色卡纸,区别宽窄老师:宝贝们,看下老师手里拿的卡片,我们观察比较一下,哪个宽?哪个窄?A.玩游戏,请小朋友找物体,比一比,说一说,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粗的或细的?B.再请二组小朋友比较宽窄(引导幼儿说通过比较知道的)C.总结:我们小朋友都很棒,都学习到了像孙悟空一样的本领,知道了我们是通过比较知道粗细、宽窄,能掌握辨别粗细、宽窄的本领四。

活动延伸我们小朋友以后在游戏过程中,也可以对物体的粗细宽窄作出对比,回到家里也可以并做好记录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教会幼儿区别高矮,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2、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1、课件2、布一块、日常生活中能比较高矮的实物若干活动过程一、教幼儿区别高矮和一样高1、出示图片为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健康情况不同,长得高矮不同的两个娈生姐妹,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她们的不同点(结合卫生习惯教育引入高和矮)。

2、逐一出示实物,让幼儿比一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3、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再请全体幼儿互相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4、请幼儿说说自己熟悉的东西中什么是可以比较高矮的。

二、教幼儿一些比较高矮的方法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矮的站在凳子上,前面用一块布遮住,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

数学一年级比一比教案大全5篇

数学一年级比一比教案大全5篇

数学一年级比一比教案大全5篇数学一年级比一比教案【篇1】一、班级情况分析:本学期一年级1班__人、一2班__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

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

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

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

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依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熟练运用“比较大小”方法进行比较;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示范,能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其对数字的认知能力;–通过游戏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概念;2.熟练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其对数字的认知能力。

2. 教学难点:1.使用具体的例子讲解并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2.通过游戏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注重互动)1.讲解法:通过讲解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2.游戏法: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1.教师与学生打招呼,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放松情绪,进入学习状态;2.让学生把手中的小石子分成不同的组数,比较哪一组石子数量最多,最少。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解“比”的概念。

2. 发展新知1.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如:5根铅笔和7根钢笔,哪个更多呢?需要进行比较。

2.通过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参与互动,体验比较大小的乐趣。

3. 归纳总结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2.检验学生掌握情况,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交流、分享。

五、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搜集身边的比较大小例子并做好总结汇报。

六、板书设计比的概念:比较大小的方法:七、教学反思本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并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师通过导入新知,发展新知以及归纳总结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比较大小的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的比较大小方法,同时也培养了观察、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并能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周围事物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图片或者实物,如大小不同的苹果、长短不同的铅笔、高矮不同的学生等。

2. 学生准备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勇于表达的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者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

2. 比较练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比较,找出大小、长短、高矮不同的事物,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 情景模拟:教师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如购物、排队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比较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些事物,如家庭成员、家具、玩具等,进行比较,并用语言描述。

2.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比较作品展示给家人,分享学习成果。

3. 教师通过作业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比较能力的运用。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比较能力,以及描述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以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

七、教学拓展:1. 开展“比较小能手”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发现校园或家庭中的比较现象,拍摄照片或绘制图片,并配以文字描述。

2. 组织比较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比较发现和心得体会。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教学效果,考虑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九、课程表:1. 第一课时:比较的概念及基本方法介绍2. 第二课时: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3. 第三课时:比较练习与情景模拟4. 第四课时:比较与语言表达的结合5. 第五课时:比较主题的创作与展示十、家长沟通:1. 教师应定期与家长沟通,分享学生在比较学习方面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6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6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6篇)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巩固生字,选字填字,说话训练。

2、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珍惜工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过程:(一)巩固生字,听写词语“开火车”认读生字,说说这些生字的异同。

听写词语,听写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二)朗读课文(三)选字填空厂广()大工()()告()房(外处到()()面校()()国问向早上,我()太阳()好。

晚上,我()月亮()好。

己已我()经学会自()洗手帕了。

(先看清形近字,分清各念什么音,再读句子,想想该填什么字,然后选择正确的'字填空。

填好后读一读。

)(四)读写句子(1)先读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能珍惜工人的劳动。

(2)抄写句子,不要看一个字抄一个字,注意标点。

(3)基础好的学生,可用其他新词写一句话。

(五)读一读读顺口溜,能在平时生活中区分形近字。

大班健康活动《保护牙齿》教案篇二一、活动设计背景幼儿期是保护牙齿的重要时期,但是目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溺爱孩子的现象比较普片,造成乱买零食给孩子吃,有牙病的比例是越来越多,农村表现尤为突出。

所以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教育孩子保护好牙齿。

二、活动目标1、使幼儿了解牙痛的原因,知道怎样保护牙齿。

2、教育幼儿坚持早晚刷牙,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使幼儿知道牙痛的原因,形成保护牙齿的意识,并能落实到行动上。

活动准备故事《牙齿上的黑洞洞》课件。

各种牙病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1、猜谜语,引出课题:“上下两排兵,颗颗似玉米,食物一进来,磨得粉粉碎。

猜猜是什么”。

幼儿猜一猜。

2、播放课件,故事《牙齿上的黑洞洞》引出讨论话题:毛毛牙齿上的“黑洞洞”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黑洞洞?幼儿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然后播放各种牙病的图片,幼儿互相看看彼此的牙齿,有没有像图片上的?我们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牙齿呢?3、幼儿交流:联系我们的实际交流保护牙齿的情况。

四、教师小结。

1、刷牙儿歌。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篇一」板书设计课题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的比一比及第6页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长短、大小及多少,以及会判断物体的高矮、长短、大小及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初步比较物体高矮、长短、大小及多少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五角星、纸袋、各种文具。

卡片。

复习旧知。

数数新授。

教学高矮。

创设情境。

在黑板上方贴一个五角星,下放也贴一个五角星,师:谁愿意把黑板上的五角星摘下来?为什么小朋友只能摘下下面那个五角星,老师能摘下上面那个?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请两个差不多高的同学站在讲台两端,问:大家能看出谁高谁矮吗?小组讨论,交流比高矮的方法。

小组汇报、交流。

比长短。

引导学生观察:看看你桌子上的纸袋里有什么?交流、汇报:有两枝铅笔,两把尺子。

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请学生说说:怎样知道哪个物体长些,哪个短些?小组合作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小组汇报。

比大小。

出示两个球,一大一小,让学生比较他们的大小。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

比多少。

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认真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摆一摆,说一说。

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说。

一个同学摆,同桌摆时和他一样多。

同桌合作,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说出生活中多些、少些、同样多的例子。

课堂活动。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图意思,然后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比较的方法。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课题看一看,数一数教学内容:课本第2、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认数,数数。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实物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人、对物的爱。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1--10的数字卡片。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数学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数学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概念,能够熟练使用“比”的语言。

2.能够用图形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3.能够在生活中自如地使用“比”的思维方式进行模拟和比较。

二、教学重点1.掌握比的概念。

2.培养学生使用比的语言进行模拟和比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2.运用比较的思维方式进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的物品大小,引出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比的概念1.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或图片的比较,掌握“比”的概念。

2.掌握比的语言,如“大、小”、“高、矮”、“长、短”、“重、轻”、“多、少”等。

3. 比较大小通过实物或图片的比较,让学生探究大小的规律。

如:“当苹果比梨大时,用A 表示,A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呢?当苹果比梨小时,用B表示,B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呢?” 学生通过比较,判断A、B的大小关系。

4. 实际运用展示一组物品的图片并让学生确定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之后让学生进行他们自己生活中的相关实际模拟。

如:“小明有5只球,小红有3只球,请问小明比小红多几只球呢?”5. 小结总结本课的重点和知识点,并进行师生互动,巩固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物比较中的表现,能否准确运用“比”的语言进行表达。

2.通过学生的实际模拟活动,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比”的思维方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实物或图片的比较,使学生掌握“比”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大小的能力,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在探究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第三章第三节《比一比》,主要内容包括: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学会使用“多、少、一样多”等词汇进行描述;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方法,能准确使用“多、少、一样多”等词汇进行描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准确使用“多、少、一样多”等词汇进行描述。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图片、卡片等。

学具:每组学生准备一套比较卡片,包括水果、动物等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两组不同数量的水果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哪组水果多、哪组水果少。

2. 例题讲解出示两组物体(如铅笔、橡皮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并用“多、少、一样多”进行描述。

3. 随堂练习① 出示多组图片,让学生独立完成比较,并说出结果。

② 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能更快地完成比较任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快速准确地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并分享各自的经验。

六、板书设计1. 《比一比》2. 内容:比较两组物体数量使用“多、少、一样多”进行描述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两组铅笔的数量,用“多、少、一样多”进行描述。

观察家里或学校里的物品,找出三组数量不同的物品,进行口头描述。

2. 答案:铅笔数量多的组:多铅笔数量少的组:少铅笔数量相同的组:一样多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比较方法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比较三组或更多组物体的数量,提高比较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比较方法,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习惯。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比一比(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比一比(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比一比(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掌握比一比的基本概念,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乐于比较、分享和合作。

二、教学重点•掌握比一比的基本概念。

•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实际比较。

•理解不同场景下的比较。

四、教学准备•课本《比一比(第2课时)》•教学投影仪•黑板、彩色粉笔•学生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开场(5分钟)•教师引入比一比的概念,和学生讨论平时生活中常见的比较大小的场景。

2. 导入新课(10分钟)•呈现课文内容,与学生一起朗读并讲解生词。

3. 比一比活动(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比较不同物品的大小、长短等。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进行比较,记录结果。

4. 课文学习(15分钟)•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5. 讨论交流(10分钟)•整合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比较的方式与体会。

6. 拓展练习(15分钟)•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反馈(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注意反思和复习。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比一比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了观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大小、长短等概念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完成课堂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回家观察身边的物品,进行大小、长短等的比一比活动。

以上教案为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比一比(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希服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比较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

2. 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

3. 比较物体排列的顺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以及数量的多少和排列的顺序。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自实践,提高比较能力。

2. 采用游戏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图片、卡片、实物等。

2. 学具:每人一份比较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片中的物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 教学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出示一组大小、长短、高矮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说出它们的大小、长短、高矮关系。

3. 教学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出示两组物体,一组数量多,一组数量少,引导学生比较哪组物体多,哪组物体少。

4. 教学比较物体排列的顺序:出示一组物体,要求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 巩固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七、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尝试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比较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

九、课后评价:1. 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3. 学生对比较方法的掌握程度。

十、课程设计意图: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设计:帮助孩子学会进行简单比较!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设计:帮助孩子学会进行简单比较!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设计:帮助孩子学会进行简单比较!!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较的概念,会进行简单比较。

2.能够用大小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3.了解并掌握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和重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帮助孩子理解比较的概念。

2.掌握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和表示方法。

3.掌握比较大小和重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在游戏和实践活动中帮助孩子掌握比较的概念。

2.如何让孩子掌握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和表示方法。

3.如何让孩子掌握比较大小和重量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1.道具:比较符号、小球、卡片等。

2.游戏:闯关、小组竞赛等。

3.实践:如称重、比较大小等实践操作。

五、教学内容:1.比较的概念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孩子理解比较的概念,明确比较是用来判断两个事物的大小、长短、质量等关系,也是用于寻找相似和差异的方式。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比较练习,例如将小球分为两份,让孩子比较两份小球的数量谁多谁少,并使用比较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3.比较大小和重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例如通过不同的物品比较它们大小和重量的差异,如称重,用纸片表示不同的重量等。

六、教学步骤:1.引入课题教师问学生比较大小和重量时,有哪些方法;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讲解比较的概念通过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比较的概念,让孩子知道比较是用于判断大小、长短、质量等关系,并让学生了解易于比较的物品种类。

3.游戏练习将小球分为两份,让学生比较两个小球数量大小关系,并使用比较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对大小的比较有实践经验。

4.实践操作进行称重实践,让学生了解称重器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让他们感受不同物品的重量差异,并掌握用不同重量纸片表示不同重量的方法。

5.总结课程内容让学生总结比较的概念和方法,掌握比较的核心思想,以便更好地将它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小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比一比》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学会使用“多、少、同样多”等词汇进行描述;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方法,能正确使用“多、少、同样多”等词汇进行描述。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使用“多、少、同样多”等词汇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并掌握比较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图片、实物(如小石子、小棒等)。

学生准备:学习卡片、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两只小兔,另一幅是三只小熊,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幅图片,哪一幅图片里的动物多呢?”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1:比较两组小石子的数量。

a. 学生观察并描述两组小石子的数量。

b.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多”、“少”、“同样多”等词汇进行描述。

(2)教师出示例题2:比较两组小棒的数量。

a. 学生独立观察、操作,比较两组小棒的数量。

3.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出示拓展题,学生尝试解决。

六、板书设计1. 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使用“多”、“少”、“同样多”等词汇进行描述。

2. 例题1、例题2的比较过程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两组图片中的物体数量,用“多”、“少”、“同样多”进行描述。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实践情景,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但部分学生在描述数量时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两组物体的其他属性(如颜色、形状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024年比一比精彩教案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2024年比一比精彩教案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2024年比一比精彩教案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四章《比较》的第二节“比一比”。

详细内容包括:学习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高矮、长短、大小等基本属性;掌握“比较”的基本方法和表达方式;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高矮、长短、大小等基本属性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比较”的方法,能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高矮、长短、大小等基本属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教学卡片、实物模型等。

学具:学生用尺子、学生用教学卡片、学生分组用的实物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比一比”游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达。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生活中具有高矮、长短、大小等属性的物体。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2)教师讲解比较方法,强调比较时的注意事项。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比较方法。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合作探究(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小组展示成果,分享学习经验。

(2)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比一比2. 内容:(1)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高矮、长短、大小等基本属性。

(2)掌握“比较”的基本方法和表达方式。

(3)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下列物体的高矮、长短、大小,并填写表格。

物体1:铅笔物体2:课本物体3:橡皮高矮:______ 长短:______ 大小:______问题1:小华和小明谁更高?问题2:哪支铅笔更长?2. 答案:(1)高矮:铅笔<课本<橡皮长短:铅笔>课本>橡皮大小:铅笔<课本<橡皮(2)问题1:小华更高。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物体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的差异。

2. 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物体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三、教学难点:1.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细微差别。

2. 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图片或者实物,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2. 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记录比较的结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两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两张图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 比较大小:教师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物品,如球、苹果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 比较颜色:教师准备一些颜色不同的物品,如红色、蓝色、绿色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颜色。

4. 比较形状:教师准备一些形状不同的物品,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形状。

6. 作业:教师布置一道比较题,让学生回家后和父母一起完成。

7.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观察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比较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将比较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 开展亲子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比较游戏,增进亲子关系。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九、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将继续进行比较教学,引入新的比较对象。

2. 计划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比较,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3.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4.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1.学会比较高矮、轻重、长短等,掌握比较的方法。

2.通过比较,学会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知道高矮、轻重、长短等是比较出来的。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学会简单的推理,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如在比高矮的活动中,可能有比长短的,这些本质上都是比高度或长度的,有助于理解高矮、长短的含义。

2.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为探究式学习需要充分、全面地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

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学生对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比一比1课时
比一比(长短、高矮、轻重)
教材第4~7页的内容。

1.通过比较高矮、轻重、长短等,掌握比较的方法。

2.在生活中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和判断的能力。

渗透比较的思想方法,正确进行三个量的比较。

主题图,投影,天平等。

1.数数,从1数到10,从10数到1。

2.认数,教师拿着数字卡片1~10,让学生认。

3.教师说数,学生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

出示主题图。

师生谈话:请仔细观察图,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通过观察,你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往比较长短、轻重、高矮等方面想)
1.学习比较长短。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中正在跳绳的两个小朋友。

(2)学生独立观察思考。

(3)同桌互相交流。

(4)集体交流。

(5)集体订正答案,并将结果画在书上。

2.学习比较高矮。

(1)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

学生甲:我是通过观察比较出两个小朋友的高矮的。

学生乙:我是先让两个人站在同一平面上,再比较得到的。

(2)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说得都很正确,那么,在图上你们还能从别的方面比较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

3.学习比较轻重。

(1)让学生观察天平。

(2)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是向下的一头重,还是向上的一头重。

(3)集体讨论交流。

(4)通过讨论将答案画在书上。

1.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

(1)学生亲手试做,并理解“最长”的含义。

(2)交流比较的方法。

(3)集体讨论,共同订正答案。

2.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

(可以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走比较直的路要近一些,走比较弯的路要远一些)
3.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

4.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

(1)先让学生试做,然后交流比较的方法。

(2)要让学生懂得“最高”“最矮”的含义。

5.教材第7页“想想做做”的第5题。

6.教材第7页“想想做做”的第6题。

(1)先小组合作学习,再交流方法。

(2)组织讨论交流时,只要学生说得对就要给予肯定、鼓励,使学生体会推理的策略。

(3)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

7.教材第7页“想想做做”的第7题。

8.教材第7页“思考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略
2.直的路近。

3.略
4.轮椅上的小男孩儿高;长颈鹿最高,小兔子最矮。

5.第二个杯里水最多,第三个杯里水最少。

6.西红柿重;红萝卜重。

7.略
8.菠萝最重,桃最轻。

比一比
长和短高和矮轻和重
1.学生容易掌握大小的比较,因为直观性很强,但是对于轻重的比较则比较难,因为有些东西大的不一定就重,最好是用实物进行教学。

2.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时,最大和最小的定义也比较难区分,可以引导学生先两两比较。

3.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辨别能力,这一点应该适当给予表扬。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

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做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1.突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

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

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较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较的方法。

如,比较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跳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比较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

又如,比较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

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

在比较两根绳的长短时,可以先说说自己打算怎样比,再看看教材图中是怎样比出哪根跳绳长的,还要想想在小朋友跳绳的时候能比出哪根长吗;在比较两人身高的时候,要观察研究图中是怎样比出哪个小朋友长得高的,体会都站在滑梯上不容易看出谁高。

要看懂图中是怎样比出柿子和石榴哪个重的,思考如果没有支架只凭观察行吗。

“想想做做”的第1题,要让学生思考比较两支、三支铅笔长短的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掌握比较的方法。

2.鼓励学生寻找比较的对象。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

如:石榴树和柿子树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两条石子路的长短……两根跳绳除了比长短,还能比轻重;两个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轻重。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较的过程,应用比较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

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还能受到其他内容的教育。

第2题比路的远近是比长短的变式,通过直路近、弯路远,渗透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思想。

第4题左边一题,仅看图中两人的头和脚,身高似乎一样。

如果伤员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儿高,这就是简单的推理。

另外,学生还能受到爱心教育。

右边一题,小熊比长颈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画“”,也不能画“○”。

学生可以体会高与矮是相对的。

第6题右边一题中,天平平衡表示1个红萝卜和3根胡萝卜同样重,得出1个红萝卜比1根胡萝卜重的结论,也进行了简单的推理。

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

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

4.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

比较物体的长短、轻重,让学生在方框里画“”或“○”,这是用符号表示比较的结果。

这种方式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比较是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物体之间进行的,结论是相对的。

如果在教学中
适当出现一些“谁比谁长”“谁比谁重”这些完整的语言,有利于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理解比较的方法。

不过,要在学生用符号表示结果后,教师有意识地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并且只要求学生听懂。

也允许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这样表达,而不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另外,“甲比乙长”还可以说成“乙比甲短”,这是一个现象的两个方面。

从前者能得出后者,又是一次推理。

教学时适当进行这样的思维活动是有好处的,也是学生能够实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