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光过敏反应试验
豚鼠皮肤光过敏试验方法的建立
![豚鼠皮肤光过敏试验方法的建立](https://img.taocdn.com/s3/m/947fd27527284b73f242505a.png)
【 yw r s Si htsnizt n G ie i ;B Ke od 】 knP o esi i ; unaPg T S o ta o s
光过 敏反 应为 I V型 过敏反 应 的特殊 类型 , 是局
本 研 究 旨在 探讨 建 立豚 鼠皮 肤 光 过 敏试 验 方 法 , 供
测试 化妆 品 新 原 料 和 新 化 学 物 质 的皮 肤 光 过 敏 性
杨文祥 , 凡 中, 孙 王 成 , 学文 , 柏 林 侯 樊
( 北 省 疾 病 预 防控 制 中 心 , 汉 湖 武 407 ) 30 9
【 摘要】 目的
探索并建立豚 鼠光过敏 试验 的方法 。方 法
采用 T S作 为 阳性 对照物 , B 同时设立 阴性 对照
组 。分 别 于 第 1天 、 4天 、 7天 对 豚 鼠皮 肤 进 行 u - 紫 外 光 诱 导 , 导 剂 量 紫 外 光 强 度 为 3 / m ; 第 一 次 第 第 VA 诱 0Jc 于 诱 导 后 2 8d对 豚 鼠皮 肤采 用 u . V A紫 外 光 激 发 , 发 强 度 为 9Jc 结 果 阴性 对 照组 2 、8h 及 7 激 /m 。 4h 4 、 2h豚 鼠光
d i 0. 9 9 j i n 1 7 . 8 6 2 1 0 0 5 o:1 3 6 / .s . 6 1 7 5 . 01 . 7. 1 s
Es a ls m e t o he Sk n Ph t s n ii a i n S u e ho t b ih n f t i o o e stz to t dy M t d i n Gui e g n a Pi s
s n i z t n,t e s i ft e g i e is wa r d ae t e si i ta o h k n o h u n a p g s ir itd wi UV— a it n o / m Re u t P s ie r t f t e a h A rd a i f9 J c . s ls o o i v ai o h t o
4-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技术指导原则-2014-05
![4-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技术指导原则-2014-05](https://img.taocdn.com/s3/m/95e96425915f804d2b16c13d.png)
附件4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刺激性、过敏性、溶血性是指药物制剂经皮肤、粘膜、腔道、血管等非口服途径给药,对用药局部产生的毒性(如刺激性和局部过敏性等)和/或对全身产生的毒性(如全身过敏性和溶血性等),为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组成部分。
药物的原形及其代谢物、辅料、有关物质及理化性质(如pH值、渗透压等)均有可能引起刺激性和/或过敏性和/或溶血性的发生,因此药物在临床应用前应研究其制剂在给药部位使用后引起的局部和/或全身毒性,以提示临床应用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毒性靶器官、安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
二、基本原则(一)试验管理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二)随机、对照、重复试验设计应遵循随机、对照、重复的原则。
(三)整体性、综合性原则应根据受试物特点,充分考虑和结合药学、药效学、其他毒理学及拟临床应用情况等综合评价,体现整体性、综合性的原则。
—33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在遵循安全性评价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受试物的特点,在阐明其研究方法或技术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进行规范性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三、基本内容(一)受试物和实验动物1.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样品或上市药品。
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
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
试验中所用溶媒和/或辅料应标明名称、标准、批号、规格及生产单位。
化学药物:受试物应采用工艺相对稳定、纯度和杂质含量能反映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受试物应注明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并附有研制单位的自检报告。
新药药理学:特殊毒性试验
![新药药理学:特殊毒性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b4de750e77232f60dccca112.png)
特殊毒性试验
❖ 狭义的特殊毒性试验:指遗传毒性试验、生 殖毒性试验、致癌试验,即一般常说的“三 致”试验
❖ 广义的特殊毒性试验:除“三致”试验以外, 还包括依赖性试验、过敏性试验、局部刺激 性试验、溶血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光敏 试验、眼毒试验、耳毒试验等等
药物依赖性试验
❖ 药物依赖性是指药物长期与 机体相互作用,使机体在生 理机能、生化过程和/或形态 学发生特异性、代偿性和适 应性改变的特性,停止用药 可导致机体的不适和/或心理 上的渴求
GPMT和BT试验
试验动物皮内或涂皮给予诱导剂量,经过 10~14天诱导期,此时免疫反应发生,然后 给予激发剂量,以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 将诱导期和攻击期的皮肤反应及其程度进 行对比,并与赋形剂组进行比较
试验动物:成年豚鼠,受试物组不少于20 只/组
试验分组:设阴性、阳性(苯佐卡因等) 对照
ASA和PCA试验
过敏性试验
❖ 过敏性:又称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同一抗原 再刺激后产生的一种表现为组织损伤或生理 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异常或病理 性免疫反应
过敏性反应分类
❖ Ⅰ型:快发或速发过敏型 ❖ Ⅱ型:细胞毒型或溶细胞型 ❖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 Ⅳ型:免疫迟发型或结核菌型
(光过敏性)
过敏性试验分类
药物依赖性
❖ 依赖性可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 躯体依赖性主要是机体对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 生的一种适应状态,包括耐受性和停药后的戒断症 状
❖ 精神依赖性是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所产生的一 种特殊的精神效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强烈渴求和强 迫性觅药行为
身体依赖性试验
❖ 自然戒断试验:连续给予动物一段时间的受试药后, 突然停药,观察动物出现的戒断症状,与同类的代 表药物做对比,按照戒断症状和严重程度判断受试 药的依赖性潜力
新药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新药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c41c9964693daef5ff73d55.png)
空白、溶剂、阳性对照 S9代谢激活
啮齿动物(小鼠)微核试验
阴性及阳性对照
2019/10/23
22
生殖毒性研究
Ⅰ段 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雌性受孕、分娩、活胎与死胎、外观、骨骼与内脏等 雄性生育能力
Ⅱ段 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 胚胎毒性和潜在的致畸性
2019/10/23
14
检测指标
常规指标(一般症状、体重、摄食量) 血液学指标 :10项 血液生化学指标 :12项(非啮齿类16项) 尿液分析指标:9项(非啮齿类) 体温、血压、呼吸、心电图及眼科检查(非啮 齿类) 组织病理学检查
脏器系数:12项 组织病理学检查:30项(非啮齿类33项) 恢复期
2019/10/23
15
局部用药特殊毒性研究
刺激性 给药部位的可逆性炎症改变
过敏性(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
特异性免疫反应,表现为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异常或病理性的
Ⅰ型,快发或速发过敏型,IgE介导 Ⅱ型,细胞毒型或溶细胞型,IgG介导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IgG、IgM介导 Ⅳ型,迟发型或结核菌素型,T淋巴细胞介导 光敏性
Ⅲ段 围产期毒性试验 子代动物
2019/10/23
23
致癌性研究
创新药 短期致癌试验
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小鼠肿瘤诱发试验
长期致癌试验
2019/10/23
24
药物依赖性研究
具有精神神经作用的药物需要提供 身体依赖性试
镇痛药、镇静催眠药 催促试验 诱导试验 自然戒断试验或替代试验 精神依赖性试验 自身给药
2019/10/23
三、药理毒理研究资料
(二)过敏性试验方法1、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
![(二)过敏性试验方法1、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https://img.taocdn.com/s3/m/68c8d66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a.png)
表6 皮肤反应的评分标准红分水分斑和焦痂形成 值 肿形成 值 无0无0红斑 水肿非1非1常轻的红斑,勉强可见 常轻度水肿,勉强可见明2轻2显的红斑 度水肿(边缘清晰)中3中13度至重度的红斑 度水肿(皮肤隆起约mm)重焦4重1域4度红斑(鲜红色)至轻度痂形成(深层损伤)度水肿(皮肤隆起大于mm,并超过涂受试物的区)4.5 结果评价单纯涂受试物而未经照射区域未出现皮肤反应,而涂受试物后经照射的区域出现皮肤反应分值之和为2或2以上的动物数为1只或1只以上时,判为受试物具有光毒性。
(二)过敏性试验方法1、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将致敏动物的血清(内含丰富的IgE抗体)皮内注射于正常动物。
IgE 与皮肤肥大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使之被动致敏。
当致敏抗原激发时,引起局部肥大细胞释放过敏介质,从而使局部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注入染料可渗出于皮丘,形成蓝斑。
根据蓝斑范围判定过敏反应程度。
1.1 实验动物PCA反应常用的动物是大鼠,亦用小鼠,有时根据试验需要用豚鼠,选择动物时应考虑IgE的出现时间。
1.2 试验分组应设立阴性、阳性对照组和受试物不同剂量组。
阴性对照组应给予同体积的溶媒,阳性对照组给予1-5mg/只牛血清白蛋白或卵白蛋白或已知致敏阳性物质,受试物低剂量组给予临床最大剂量(/kg或m2),受试物高剂量组给予低剂量的数倍量。
每组动物数至少6只。
1.3 致敏1.3.1 抗体的制备选择容易产生抗体的给药方法,如静脉、腹腔或皮下注射等,隔日一次,共3-5次。
末次致敏后10-14天左右采血,2000转/分离心10分钟,分离血清,-20℃保存,2周内备用。
1.3.2 被动致敏上述各组抗血清应根据反应特点决定稀释倍数,一般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2、1:4、1:8、1:16或1:32等。
在动物背部预先脱毛3×4cm2的皮内注射各对应组的抗血清0.1mL,进行被动致敏。
1.4 激发被动致敏24或48小时后,各组静脉注射与致敏剂量相同的激发抗原加等量的0.5-1%伊文思兰染料共1mL,进行激发。
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fff772adb0717fd5360cdc13.png)
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二O一三年月目录一、概述⋅⋅⋅⋅⋅⋅⋅⋅⋅⋅⋅⋅⋅⋅⋅⋅⋅⋅⋅⋅⋅⋅⋅⋅⋅⋅⋅⋅⋅⋅⋅⋅⋅⋅⋅⋅⋅⋅⋅⋅⋅⋅⋅⋅⋅⋅⋅⋅⋅⋅⋅⋅⋅⋅⋅⋅⋅⋅⋅⋅⋅⋅⋅⋅⋅⋅⋅⋅⋅⋅⋅⋅⋅⋅⋅⋅⋅⋅⋅⋅⋅⋅⋅3二、基本原则⋅⋅⋅⋅⋅⋅⋅⋅⋅⋅⋅⋅⋅⋅⋅⋅⋅⋅⋅⋅⋅⋅⋅⋅⋅⋅⋅⋅⋅⋅⋅⋅⋅⋅⋅⋅⋅⋅⋅⋅⋅⋅⋅⋅⋅⋅⋅⋅⋅⋅⋅⋅⋅⋅⋅⋅⋅⋅⋅⋅⋅⋅⋅⋅⋅⋅⋅⋅⋅⋅⋅⋅⋅⋅⋅⋅⋅⋅⋅⋅⋅3三、基本内容⋅⋅⋅⋅⋅⋅⋅⋅⋅⋅⋅⋅⋅⋅⋅⋅⋅⋅⋅⋅⋅⋅⋅⋅⋅⋅⋅⋅⋅⋅⋅⋅⋅⋅⋅⋅⋅⋅⋅⋅⋅⋅⋅⋅⋅⋅⋅⋅⋅⋅⋅⋅⋅⋅⋅⋅⋅⋅⋅⋅⋅⋅⋅⋅⋅⋅⋅⋅⋅⋅⋅⋅⋅⋅⋅⋅⋅⋅⋅⋅⋅4四、参考文献⋅⋅⋅⋅⋅⋅⋅⋅⋅⋅⋅⋅⋅⋅⋅⋅⋅⋅⋅⋅⋅⋅⋅⋅⋅⋅⋅⋅⋅⋅⋅⋅⋅⋅⋅⋅⋅⋅⋅⋅⋅⋅⋅⋅⋅⋅⋅⋅⋅⋅⋅⋅⋅⋅⋅⋅⋅⋅⋅⋅⋅⋅⋅⋅⋅⋅⋅⋅⋅⋅⋅⋅⋅⋅⋅⋅⋅⋅⋅10五、附录⋅⋅⋅⋅⋅⋅⋅⋅⋅⋅⋅⋅⋅⋅⋅⋅⋅⋅⋅⋅⋅⋅⋅⋅⋅⋅⋅⋅⋅⋅⋅⋅⋅⋅⋅⋅⋅⋅⋅⋅⋅⋅⋅⋅⋅⋅⋅⋅⋅⋅⋅⋅⋅⋅⋅⋅⋅⋅⋅⋅⋅⋅⋅⋅⋅⋅⋅⋅⋅⋅⋅⋅⋅⋅⋅⋅⋅⋅⋅⋅⋅⋅⋅⋅⋅⋅⋅12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刺激性、过敏性、溶血性是指药物制剂经皮肤、粘膜、腔道、血管等非口服途径给药,对用药局部产生的毒性(如刺激性和局部过敏性等)和/或对全身产生的毒性(如全身过敏性和溶血性等),为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组成部分。
药物的原形及其代谢物、辅料、有关物质及理化性质(如pH 值、渗透压等)均有可能引起刺激性和/或过敏性和/或溶血性的发生,因此药物在临床应用前应研究其制剂在给药部位使用后引起的局部和/或全身毒性,以提示临床应用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毒性靶器官、安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
二、基本原则(一)试验管理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f8bcdb0aa8114431b90dd8c4.png)
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刺激性、过敏性、溶血性是指药物制剂经皮肤、粘膜、腔道、血管等非口服途径给药,对用药局部产生的毒性(如刺激性和局部过敏性等)和/或对全身产生的毒性(如全身过敏性和溶血性等),为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组成部分。
药物的原形及其代谢物、辅料、有关物质及理化性质(如pH值、渗透压等)均有可能引起刺激性和/或过敏性和/或溶血性的发生,因此药物在临床应用前应研究其制剂在给药部位使用后引起的局部和/或全身毒性,以提示临床应用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毒性靶器官、安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
二、基本原则(一)试验管理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二)随机、对照、重复试验设计应遵循随机、对照、重复的原则。
(三)整体性、综合性原则应根据受试物特点,充分考虑和结合药学、药效学、其他毒理学及拟临床应用情况等综合评价,体现整体性、综合性的原则。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在遵循安全性评价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受试物的特点,在阐明其研究方法或技术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进行规范性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三、基本内容(一)受试物和实验动物1.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样品或上市药品。
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
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
试验中所用溶媒和/或辅料应标明名称、标准、批号、规格及生产单位。
化学药物:受试物应采用工艺相对稳定、纯度和杂质含量能反映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受试物应注明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并附有研制单位的自检报告。
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方法
![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e5ade4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b.png)
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方法
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是一种用来检测人体对光敏感的试验方法,通常用于诊断光过敏症等光敏感性皮肤疾病。
这种试验方法可以通
过暴露受试者的皮肤于特定波长的紫外线光线,然后观察皮肤在暴
露后的反应情况来进行评估。
一般来说,进行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
波长和光照强度,以及确定暴露时间。
然后将受试者的皮肤暴露在
这些条件下,通常在背部或手臂等较为敏感的部位进行暴露。
在暴
露后,需要对皮肤进行定期观察和评估,记录任何可能出现的红斑、水疱、瘙痒等反应。
在进行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时,需要注意保护受试者的安全,
避免过度暴露造成皮肤损伤。
同时,也要注意控制实验条件,确保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
析和解释,以便得出科学的结论。
除了传统的紫外线暴露方法,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皮肤光
变态反应试验方法,例如使用特定波长的LED光源进行暴露,或者
结合皮肤生物学标志物来评估光变态反应。
这些新方法在一定程度
上提高了试验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总的来说,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方法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实验方法,对于诊断和研究光敏感性皮肤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试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完善这一试验方法。
常见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继续教育答案2022年
![常见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继续教育答案2022年](https://img.taocdn.com/s3/m/1ba54b5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4.png)
常见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继续教育答案2022年诊断。
诊断皮肤病最重要的是正确掌握皮疹的性状,因此,视诊是很重要的再加上触诊、嗅诊(有时要用),同时问清既往史,自觉症状,病程及家族史,再加上各种辅助诊断最后才能下出正确的诊断。
1。
视诊、触诊。
在自然光下进行诊察,不仅观察患者主诉的部位,尽可能观察全身皮肤和可视粘膜(结膜,口。
腔粘膜等)部分;有的患者来看病时,赖以诊断的原发疹已经发生变化(搔抓或皮疹互相融合),每个原发疹的特点已经看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努力寻找原发疹才能下出诊断。
诊察皮肤病时一定注意观察下列情况。
(1)发疹的形态及大小。
(2)数目及皮疹排列状态(单发、多发、播散状、线状排列或不规则排列)。
(3)皮疹的颜色。
(4)皮疹的硬度。
(5)表面的性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平滑、粗糙、凹陷、隆起、境界清楚与否等。
(6)部位:某些皮肤病有一定的多发(好发)部位,这对确诊一种病有一定帮助,此外要观察是对称性还是偏侧性,是四肢伸侧还是屈侧,是泛发还是局限性。
(7)皮疹的种类:斑疹、丘疹、水疱、脓疱、鳞屑、结痂、糜烂、溃疡等。
(8)病程:急性还是慢性,有无复发。
(9)自觉症状:痒、痛、知觉异常等。
(10)全身症状:皮肤病中不少合并全身症状,发热、全身困倦、关节痛、头痛、肌肉痛失眠等。
2。
辅助诊断。
(1)玻片压迫法:。
鉴别红斑和紫斑时,用一载物玻片轻轻压一下病灶,如为红斑即退色,如为紫斑则不退色,玻片法也用于观察狼疮结节。
(2)皮肤绘纹(皮肤描记)法。
荨麻疹患者的皮肤上如给以机械性刺激(例如用一钝的玻棒在皮肤上划一下),很快就会发红和浮肿,称为皮肤绘纹症阳性。
异位性皮炎,红皮病的皮肤给以机械刺激时出现贫血性反应—皮肤苍白。
(3)知觉试验。
用装有热水或冰块的试管接触患者,测试其温度觉是否异常。
或用大头针轻轻刺患部,观察其痛觉是否正常。
(4)变态反应检查法。
皮肤病中有不少由变态反应所引起的,为了检测抗原,有以下方法。
各种皮试方法范文
![各种皮试方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eb52fc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4.png)
各种皮试方法范文
皮试是一种常用的过敏性疾病诊断方法,它通过在皮肤上进行刺激,观察患者的过敏反应程度来判断其对其中一种物质的过敏性反应。
目前,常用的皮试方法有皮肤划痕试验、皮内试验、斑贴试验和激发试验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种皮试方法。
1.皮肤划痕试验:
皮肤划痕试验是通过在患者的皮肤上划痕,将过敏原与皮肤表面制成划痕试验,然后观察刺激部位的皮肤反应情况来判定过敏情况。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常见的过敏原。
2.皮内试验:
皮内试验是将过敏原注射到患者的真皮内进行刺激,并观察刺激部位的红肿和酒窝反应。
这种方法对于花粉、尘螨等过敏原的检测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3.斑贴试验:
斑贴试验是将过敏原斑贴到患者的皮肤上,并用绷带固定,然后观察刺激部位是否出现过敏反应。
这种方法适用于接触性皮炎的诊断,如药物过敏、金属过敏等。
4.激发试验:
激发试验是将过敏原直接涂在患者的皮肤上,然后用特定的光源(如紫外线、荧光灯)照射,观察过敏反应。
这种方法对于光过敏、荧光灯诱发试验等过敏原的检测具有一定的优势。
总结起来,皮试是一种简单、直观、安全的过敏性疾病诊断方法。
不
同的皮试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过敏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帮助医
生准确定位过敏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然而,皮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过敏原未完全覆盖、有些患者对皮试刺激反应较小等问题。
因此,医
生在诊断过敏性疾病时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
果综合判断。
中药 天然药物免疫毒性 过敏性 光变态反应 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 天然药物免疫毒性 过敏性 光变态反应 研究技术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34eac7133c1ec5da51e27023.png)
指导原则编号:【Z】G P T 5-1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性、光过敏反应)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二○○五年三月目录一、概述 (1)二、基本内容 (2)(一)基本原则 (2)(二)过敏反应试验 (3)1、试验中应考虑的问题 (3)2、I型过敏反应试验 (4)3、II、Ⅲ型过敏反应试验 (6)4、Ⅳ型过敏反应试验 (6)(三)光过敏反应试验 (6)(四)结果分析及评价 (7)(五)常见问题及处理 (8)(六)不同剂型的中药、天然药物试验项目的选择 (10)三、参考文献 (10)四、附录 (11)(一)主动皮肤过敏试验 (11)(二)主动全身过敏试验 (13)(三)被动全身过敏试验 (15)(四)豚鼠最大化试验和Buehler试验 (16)(五)皮肤光过敏反应试验 (18)五、著者 (20)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性、光过敏反应)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免疫毒理学是毒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其目的是探讨外源性化合物对机体(人和实验动物)免疫系统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机理。
免疫毒性是指外源性化合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作用,包括两类,一是免疫抑制,即免疫系统的广泛抑制,可致机体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及肿瘤发生率增高;另一是免疫增强,即免疫系统反应性过度增强,可能包括免疫性产生,过敏反应(超敏反应或变态反应)、自身免疫反应以及不良免疫刺激等。
过敏反应指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
按抗原与抗体或细胞反应的方式和补体是否参加等,将过敏反应分为Ⅰ、Ⅱ、Ⅲ、Ⅳ四型。
其中Ⅰ型过敏反应是了解得最多的一种过敏反应,目前采用的过敏试验方法多数是根据Ⅰ型过敏反应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而设计建立的。
光过敏反应为IV型过敏反应的特殊类型,是局部给药和全身给药后,分布在皮肤的药物中所含的感光物质与光线产生复合作用使得用药后皮肤对光线产生的不良反应。
中药、天然药物为一种外源性物质,也可能作为过敏原引发机体产生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检查法-祝清芬
![过敏反应检查法-祝清芬](https://img.taocdn.com/s3/m/4bfe9d9a650e52ea54189847.png)
山东省药品检验所
内容
过敏反应检查法2010年版增修订内容 过敏反应检查法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的基本概念 其他超敏反应检查法简介
过敏反应检查法
定义:本法系将一定量的供试品溶液注 入豚鼠体内,间隔一定时间后静脉注射 供试品溶液进行激发,观察动物出现过 敏反应的情况,以判定供试品是否引起 动物全身过敏反应。
检查法
每日观察每只动物的行为和体征,首次致敏和 攻击前测定和记录每只动物的体重。观察攻击 激发 后 30 分钟内,动物有无竖毛、呼吸困难、 抽搐等过敏反应症状。
结果判断
静脉注射供试品溶液30分钟内,不得出现过敏 反应。如有竖毛、发抖、干呕、连续 喷嚏 3 声 、连续咳嗽 3 声 、紫疳 和呼吸困难等现象 中的2种或2种以上,或出现 二便失禁、步态 不稳或倒地、 抽搐、休克、死亡现象之一者, 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8、或出现二便失禁、步态 或出现抽搐、休克、死亡现 不稳或倒地、抽搐、休克、 象之一者 死亡现象之一者
修订背景
1、适宜的途径——考虑对腹腔有刺激性的 药物不适宜腹腔注射;
2、强调同一只动物上; 3、增加部分严重的反应指标。
动物要求和供试品配制
供试用的豚鼠应健康合格,体重250-350g,雌 鼠应无孕。在试验前和试验过程中,均应按正 常饲养条件饲养。做过本试验的豚鼠不得重复 使用。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除另有规定外,均按各品 种项下规定的浓度配制成供试品溶液。
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上述豚鼠 6只,隔日每只每 次腹腔或适宜的途径注射供试品溶液0.5ml, 共 3 次,进行致敏。 每日观察每只动物的行 为和体征,首次致敏和激发前称量并记录每只 动物的体重。
然后将其均分为 2 组,每组 3只,分别在首次 注射后第14 日和第21日,由静脉注射供试品 溶液 1ml进行攻击激发 。
新药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新药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39d94905fbfc77da269b1ce.png)
三、药理毒理研究资料
16、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17、主要药效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8、一般药理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9、急性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0、长期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1、过敏性(局部、全身和光敏毒性)、溶血性和 局部(血管、皮肤、
粘膜、肌肉等)刺激性等主要与局部、全身给 药相关的特殊安全性
Effect Level
最小毒性反应剂量 最大耐受量(MTD):Maximal Tolerance Dose 最小致死剂量(MLD):Minimal Lethal Dose 半数致死量(LD50):Median Lethal Dose
2020/3/2
12
长期毒性研究
相关动物 给药途径 剂量 毒代动力学——药代研究在毒理学研究的延伸 阶段性——以不同给药期限的长期毒性研究来 分别支持药物进入Ⅰ 期、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 (生产)
脏器系数:12项 组织病理学检查:30项(非啮齿类33项) 恢复期
2020/3/2
15
局部用药特殊毒性研究
刺激性 给药部位的可逆性炎症改变
过敏性(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
特异性免疫反应,表现为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异常或病理性的
Ⅰ型,快发或速发过敏型,IgE介导 Ⅱ型,细胞毒型或溶细胞型,IgG介导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IgG、IgM介导 Ⅳ型,迟发型或结核菌素型,T淋巴细胞介导 光敏性
二、药学研究资料
7、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8、原料药生产工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制剂处 方及工艺的研料及文献资料; 10、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1、药品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并提供标准品或者对 照品; 12、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13、辅料的来源及质量标准; 14、药物稳定性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5、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依据及质 量标准;
光动力学治疗术护理常规
![光动力学治疗术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124c9a8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a.png)
光动力学治疗术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参见头颈科疾病手术一般护理常规。
1、评估和观察要点(1)病情评估:评估患者的咽喉部情况,包括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咽部疼痛等不适等症状;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原发病治疗用药情况、既往病史及全身有无合并症等;了解患者睡眠、饮食及二便情况。
(2)安全评估:评估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睡眠情况及年龄、精神状态及自理能力。
2、护理要点(1)术前检查:1)专科检查:颈部增强CT、纤维喉镜检查、频闪喉镜检查及电子喉镜检查。
2)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检查的目的、方法。
告知患者做增强CT前要禁食水6-8小时,检查后嘱患者多饮水,利于造影剂的排出;频闪喉镜、电子喉镜及纤维喉镜检查后半小时内需禁食,表面麻醉缓解后方可进食,以免引起呛咳、误吸等不适。
(2)术前准备:1)口腔清洁:术前一日嘱患者用口泰漱口,做好手术准备。
2)生活习惯:术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酒,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3)皮试:术前一日为患者做抗炎药及光动力学治疗药物的皮试。
4)心理护理:合理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介绍手术名称及简单过程、麻醉方式、术前准备的目的及内容、术前用药的作用,并向患者讲解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需要的医疗处置;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解除顾虑,消除紧张情绪,增强信心,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
3、宣教和指导要点(1)病种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讲解光动力学的作用原理、注意事项及疗效,解除患者的顾虑,使患者配合治疗。
(2)呼吸道观察:告知患者术后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观察口腔伤口渗血及有无出血是术后护理的重点,指导患者正确排痰,并及时将口腔内分泌物吐出,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同时,利于观察出血情况。
(3)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患者进食,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进食酸、辣、刺激性饮食;注意饮食卫生,以免发生腹泻、腹胀等不适,影响手术。
(4)用药前准备:嘱患者及家属备好避光物品,如墨镜、白色宽沿帽、长袖上衣、长裤、白色手套,以备治疗后穿戴。
光反应性活性氧(ROS)测定试验方法
![光反应性活性氧(ROS)测定试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a5dbe5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4.png)
光反应性活性氧(ROS)测定试验方法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Assay for Photoreactivity1范围本方法规定了化妆品用化学原料光反应性活性氧(ROS)测定试验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预测化妆品用化学原料的潜在光毒性。
2试验目的预测化妆品用化学原料是否具有潜在光毒性。
3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方法。
3.1光反应性Photoreactivity化学物质由于吸收光子而与另一个分子发生反应的性质。
3.2光毒性Phototoxicity皮肤一次接触化学物质后,继而暴露于紫外线照射下所引发的一种皮肤毒性反应,或者全身应用化学物质后,暴露于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的类似反应。
本方法所述光毒性包括光刺激性、光过敏性和光遗传毒性。
3.3辐照度Irradiance照射到某一表面的紫外线或可见光的强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或毫瓦每平方厘米(mW/cm2)。
3.4光照剂量Dose of light照射到某一表面的紫外线或可见光的量[=强度×时间(秒)],单位为焦耳每平方米(J/m2)或焦耳每平方厘米(J/cm2)。
3.5活性氧种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活性氧种类,包括单线态氧和超氧阴离子。
3.6单线态氧Singlet Oxygen,SO由光辐照化学物质通过Ⅱ型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一种自由基。
3.7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SA由光辐照化学物质通过I型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一种自由基。
4试验原理一些具有光反应性的化学物质暴露于紫外线时,吸收某一波长光子,诱导发色团激发,激发能量转移到氧分子上,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活性氧(包括单线态氧SO和超氧阴离子SA),活性氧是光毒性反应中的重要中间物质。
单线态氧和咪唑反应生成的过氧化物中间体对N,N-二甲基-4-亚硝基苯胺(RNO)具有漂白作用,使其在440nm下的吸光度降低。
两种光接触性变态反应试验方法的比较
![两种光接触性变态反应试验方法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c55f83087c24028915fc3df.png)
两种光接触性变态反应试验方法的比较比较两种光接触性变态反应试验方法的敏感性。
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法和20%十二烷基磺酸钠(SDS)预刺激法对强致敏剂四氯水扬基苯胺(TCSA)和弱致敏剂香豆素、硫氯酚的光敏性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对香豆素、硫氯酚两种弱致敏物质完全弗氏佐剂法的敏感性略强于涂抹SDS预刺激法,对强致敏剂TCSA涂抹SDS预刺激法略强于颈部注射弗氏佐剂。
结论在筛选弱致敏物质时,颈部注射完全弗氏佐剂法优于涂抹SDS预刺激法。
Comparison of Two Animal Test Methods of Photo-contact AllergyRUAN Hong-jie, SHI Ying, SONG Rui-xia, et al.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Hygiene and Health related Products safety,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021,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ensitivities of two animal test methods of photo-contact allergy. Methods The photosensitivity of strong sensitizer-tetrachlorodibemzo salicylic anilineltcsa and weak sensitizer-coumarin, sulfar chlorophenol were studied by 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and 20% 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of 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method was slightly stronger than the coated SDS pre-stimulation to weak sensitizer coumarin,sulfar chlorophenol; The sensitivity of SDS pre-stimulation was slightly stronger than the complete Freund’s adjuwant method to strong sensitizer tetrachlorodibemzo salicylic anilineltcsa. Conclusion The complete Freund’s adjuwant method is superior to SDS pre-stimulation.Key words Sensitivity; Photo-contact allergy; Com plete Freund’s adjuwant; SDS pre-stimulation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各样的化学品、日用品、化妆品应用越来越多,在丰富和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毒副作用,如化妆品中紫外线吸收剂和某些化妆品添加剂(如防腐剂和香精等)在减少紫外线对人体过度照射引起的直接损伤和起美容修饰作用的同时,其中某些成分经日光照射后也可能发生一些光过敏反应和光毒性,给皮肤带来一些直接或间接的伤害。
皮肤光过敏反应试验
![皮肤光过敏反应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d3a96304f7ec4afe04a1dfb3.png)
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Skin Photoallergy Test1.范围本方法规定动物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的基本原则、要求与方法本方法适用于化妆品原料和产品的皮肤光变态反应检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GB 14924.3-2010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营养成分●GB 14925-2010/XG1-2011《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光感作性。
化粧品の安全性評価に関する指針2015(日本化粧品工業連合会編,2015年11月27日出版,薬事日報社)3.试验目的本试验用于评估与预测人体重复接触化妆品原料及其产品,并在日光照射下引起皮肤光变态反应的可能性。
4.定义4.1 光敏性(Photosensitivity)广义的光敏性包括光毒性(Phototoxicity,又称为光刺激性,photoirritation)与光变态(Photoallergy)。
4.2皮肤光变态反应(皮肤光过敏反应,Skin Photoallergy)皮肤接触受试物并经过紫外线照射,通过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诱导机体产生光致敏状态,经过一定间歇期后,皮肤再次接触同一受试物并在紫外线照射下,引起特定的皮肤反应,其反应形式包括:红斑,水肿等。
5.原理皮肤光变态反应是一种细胞介导的由光激活的皮肤免疫性反应,是IV型过敏反应的特殊类型,系光感物质经皮吸收或通过循环到达皮肤后与吸收的光线在表皮细胞层发生的不良反应。
目前较为公认的原理为:光感物质吸收光能后成激活状态,并以半抗原形式与皮肤中的蛋白结合成受试物一蛋白结合物,经表皮的郎罕氏细胞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引起淋巴细胞致敏等免疫反应。
致敏的淋巴细胞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释放出淋巴因子,导致一系列有害反应。
6.试验的基本原则6.1 光化学品安全性评价的一般原则化妆品原料在紫外可见(UV/VIS)光谱(290-700 nm)有吸收,具有光稳定性,以及根据SAR结果提示具有潜在的或不良的光效应。
如果某物质在290-700nm的摩尔消光系数不超过1000 L/mol. cm时,无需提供光过敏试验的相关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Skin Photoallergy Test1.范围本方法规定动物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的基本原则、要求与方法本方法适用于化妆品原料和产品的皮肤光变态反应检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GB 14924.3-2010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营养成分●GB 14925-2010/XG1-2011《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光感作性。
化粧品の安全性評価に関する指針2015(日本化粧品工業連合会編,2015年11月27日出版,薬事日報社)3.试验目的本试验用于评估与预测人体重复接触化妆品原料及其产品,并在日光照射下引起皮肤光变态反应的可能性。
4.定义4.1 光敏性(Photosensitivity)广义的光敏性包括光毒性(Phototoxicity,又称为光刺激性,photoirritation)与光变态(Photoallergy)。
4.2皮肤光变态反应(皮肤光过敏反应,Skin Photoallergy)皮肤接触受试物并经过紫外线照射,通过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诱导机体产生光致敏状态,经过一定间歇期后,皮肤再次接触同一受试物并在紫外线照射下,引起特定的皮肤反应,其反应形式包括:红斑,水肿等。
5.原理皮肤光变态反应是一种细胞介导的由光激活的皮肤免疫性反应,是IV型过敏反应的特殊类型,系光感物质经皮吸收或通过循环到达皮肤后与吸收的光线在表皮细胞层发生的不良反应。
目前较为公认的原理为:光感物质吸收光能后成激活状态,并以半抗原形式与皮肤中的蛋白结合成受试物一蛋白结合物,经表皮的郎罕氏细胞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引起淋巴细胞致敏等免疫反应。
致敏的淋巴细胞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释放出淋巴因子,导致一系列有害反应。
6.试验的基本原则6.1 光化学品安全性评价的一般原则化妆品原料在紫外可见(UV/VIS)光谱(290-700 nm)有吸收,具有光稳定性,以及根据SAR结果提示具有潜在的或不良的光效应。
如果某物质在290-700nm的摩尔消光系数不超过1000 L/mol. cm时,无需提供光过敏试验的相关数据。
6.2 实验动物颈部去毛皮肤通过多次皮肤涂抹诱导剂量的化妆品原料后(可提前给予佐剂、皮肤损伤处理以增强敏感性)且多次暴露于一定剂量的紫外线(日光)下,诱导特定免疫系统(诱导阶段),经过一定间歇期后,在动物背部去毛皮肤给予激发剂量的受试物后暴露于一定剂量的紫外线(日光)下,观察实验动物并与对照动物比较对激发接触受试物的皮肤反应强度。
6.3 实验动物与饲养环境一般选用健康、成年雄性或雌性白色豚鼠,体重350~500g,雌性动物应选用未孕或未曾产仔的。
实验动物及实验环境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
选用豚鼠维持饲料,饮用无菌纯化水,注意以合适的方式补充适量Vc。
6.4 动物试验前准备试验前动物要在实验环境中至少适应3d~5d。
将动物随机分为受试物组、阴性(溶剂)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诱导接触开始24h前在动物颈部给动物备皮(去毛),避免损伤皮肤。
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应记录动物体重。
6.5 无论在诱导阶段或激发阶段均应对动物进行全面观察包括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并作完整记录。
7.试验方法根据日本《化妆品安全性评价指南》(2015)中“光变态反应试验”中的推荐,本试验方法选用Adjuvant and Strip (佐剂和角质剥离)法。
以下动物试验方法以Adjuvant and Strip(佐剂加角质剥离法)为例。
7.1 动物与分组动物分为受试物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每组至少5只动物。
如果试验目的包含获取受试物致敏强度值,并对受试物进行光变态强度的分级,则每组至少需要10只动物。
7.2 剂量水平诱导接触阶段的受试物浓度为能引起皮肤轻度刺激反应的最高浓度,激发接触阶段的受试物浓度为不能引起皮肤刺激反应的最高浓度。
试验浓度水平可以通过少量动物(2~3 只)的预试验获得。
受试物、阳性物、阴性对照的诱导与激发浓度选择:通过预试验,排除原发皮肤刺激性与光毒性后的合适的浓度。
通常选取的阳性物在所选取的浓度下其致敏率应为轻度或中度。
7.3 阳性物常用较强的阳性物为四氯代水杨酰苯胺(tetracholosalicylanilide,TCSA)或其它多卤代水杨酰苯胺(如三溴代水杨酰苯胺,3,5,4‘-Tribromosalicylanilide,TBS)。
弱的阳性物可选择6-甲基香豆素、硫氯酚等。
常用阳性物的溶剂为丙酮、乙醇或二者按一定比例的混合物。
每次试验均需设阳性对照物组。
7.4 增敏剂的配制本试验以1:1(v//v)完全弗氏佐剂(FCA)与生理盐水的混合物作为诱导阶段的增敏剂。
7.5 UV 光源7.5.1 光源选择通常受试物的活化吸收波长需包含在所选光源的光谱范围之内。
诱导阶段与激发阶段均选择波长为320nm~400nm 的UVA,如含有UVB,其剂量不得超过0.1J/cm2。
7.5.2照射剂量诱导阶段与激发阶段照射剂量均设为10.2J/cm2。
7.5.3 强度的测定用前需用辐射计量仪在实验动物肩部(诱导阶段)、背部(激发阶段)照射区设数个点测定光强度(mW/cm2),以平均值计。
7.5.4 照射时间的计算:以照射剂量为10.2J/cm2为例,按下式计算照射时间。
照射剂量(10200mJ/cm2)照射时间(min)=光强度[mJ/(cm2·s)]×60注:1mW/cm2 = 1mJ/cm2/sec7.6 试验步骤7.6.1 备皮正式试验前l8-24h将动物颈部皮肤去毛,去毛面积约为2×4 cm2,试验部位皮肤需完好,无损伤及异常。
7.6.2 光诱导阶段的处理在动物颈部去毛区的四角分别皮内注射0.1ml FCA与生理盐水的1:1(v/v)混合乳剂(只注射一次),然后在敷用区域以透明胶带粘附并揭开,反复数次以剥去部分表皮角质层,再将受试物(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则涂抹阳性物或阴性(溶剂)对照物)约0.1 ml(g)均匀开放涂抹在去毛区,30min后用UV A进行照射(照射剂量为10.2 J/cm2,UVB剂量剂量不得超过0.1J/cm2(试验前用紫外辐照计在实验动物颈背部照射区域测定光强度(mW/cm2),计算照射时间),详见图1。
去角质、开放涂布受试物、紫外照射的过程每天进行一次,共计进行5次。
图1 光诱导阶段的佐剂注射、受试物涂敷及紫外线照射示意图7.6.3 光激发阶段的处理光诱导处理完成后两周,将豚鼠背部脊柱两侧皮肤区域去毛,去毛区每块面积约为2×2 cm2,实际涂抹面积为1.5×1.5 cm2,共4~6块去毛区(见图2)。
将动物固定,在动物去毛区3和4涂敷0.02ml(g) 受试物(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则涂抹阳性物或阴性(溶剂)对照物)(涂抹区域见图3)。
如果受试物为化妆品产品,激发阶段的最大涂敷量不超过0.2ml(g)。
30min后,颈部去毛区和左侧去毛区(1和3)用铝箔覆盖,无刺激性胶带固定,右侧去毛区(2和4)用UV A光源进行照射。
受试物涂敷剂量浓度为经过预试验得到的、允许进行恰当评价的浓度。
光源为UV-A,照射剂量为10.2 J/cm2。
7.6.4 观察与评分光激发阶段紫外照射后的24h与48h,肉眼观察涂抹部位的皮肤局部反应,并评分。
记录光诱导阶段紫外照射后的24h,肉眼观察涂抹照射部位的皮肤局部反应,并评分。
同时观察动物的一般状态、行为、体征等。
必要时可对受试物给药部位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根据表1对每只动物皮肤反应评分。
7.6.5 结果评价(1)当受试物组动物出现皮肤反应积分≥2时,判为该动物出现皮肤光变态反应阳性。
(2)光致敏率的计算方法为受试组动物皮肤光变态反应阳性的动物数/总动物数*100% 。
根据光致敏率对受试物的光变态反应进行强度分级(表2)。
(3)光变态反应试验成立的判定:每组动物数设定为5只条件下,阳性组动物中皮肤光变态反应阳性动物数≥1只,且阴性(溶剂)对照组全部动物中无皮肤光变态反应阳性动物,判定该光变态反应试验系统成立;每组动物数≥10只条件下,20%≤阳性组致敏率≤60%,且阴性对照组致敏率<10%时,判定该光变态反应试验系统成立。
(4)受试物光变态反应性的判定:每组动物数设定为5只条件下,受试物组动物中皮肤光变态反应阳性动物≥1只时,或每组动物数≥10只条件下,受试物组动物致敏率≥20%时,判定该受试物在该浓度下具有光变态反应性。
(5)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应根据比较对照组和受试物组的反应进行评价。
阳性结果时应追加试验,如:与已知阳性物质的比较试验及用其他方法(不加佐剂)进行试验,其中非损伤性试验方法有利于进一步对光变态反应性进行评价。
另外,光变态反应与光毒是两类较难以仅从观察结果进行区分的反应,必要时应追加光毒性试验。
图2 光激发阶段受试物涂抹与紫外照射示意图表1 光变态反应试验皮肤反应评分标准皮肤反应评分红斑和焦痂形成无反应0轻微的红斑(勉强可见) 1明显红斑(散在或小块红斑) 2中毒-重度红斑 3严重红斑(紫红色)至轻微焦痂形成 4水肿形成无水肿0轻微水肿(勉强可见) 1中度水肿(皮肤隆起轮廓清楚) 2严重水肿(皮肤隆起约1cm或以上) 3最高积分7表2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致敏强度分级*,#致敏率(%)等级致敏强度0~10 I 弱11~30 II 轻31~60 III 中61~80 IV 强81~100 V 极强*:进行致敏强度分级时,每组动物数需增加到至少10只#:致敏率是反应评分为2或以上的动物数占该组动物总数的百分比,I级致敏度(弱致敏度)没有意义,在实际使用下无致敏危险。
8试验报告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1)受试物名称、理化性状、配制方法、所用浓度;(2)实验动物的种属、品系、来源(注明合格证号和动物级别)、性别、数量;(3)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包括饲料来源、室温、相对湿度、实验动物房合格证号;(4)试验方法;(5)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动物体重;(6)结果:以表格形式报告各组动物皮肤反应情况和致敏率等(建议的表格形式见表3);(7)结论。
表3 ×××对豚鼠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结果(Adjuvant and Strip 法)组别动物数诱导阶段局部皮肤反应评分(诱导照射后24h)激发阶段观察时间(激发照射后,h)局部皮肤反应评分(激发照射后)≥2的动物数(只)致敏率(%)红斑(只)水肿(只)红斑(只)水肿(只)受试物剂量ml(g)紫外照射剂量J/cm20 1 2 3 4 0 1 2 3 受试物剂量ml(g)紫外照射剂量J/cm20 1 2 3 4 0 1 2 3阴性对照组0.1 10.2 0.02 10.2 2448受试物组0.1 10.2 0.02 10.2 2448阳性对照组& 0.1 10.2 0.02 10.2 2448&:每组动物数为5只,阳性对照组皮肤反应强度得分≥2的动物数≥1只且阴性(溶剂)对照组全部动物中无皮肤光变态反应阳性动物时,或者每组动物数≥10只,20%≤阳性组致敏率≤60%,且阴性对照组致敏率<10%时,该试验系统方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