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的诊断及建设

合集下载

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

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
23
3 手法复位疗法
①后半规管结石病:目的是促使后半规管内自由游动的 微粒经总脚回到椭圆囊。以改良的Epley法为常用:a.由 坐位快速至仰卧位,头部后仰呈悬头位,并向患侧转45。, 使患耳垂直向下,患者出现典型的眼震;b.待眼震消失 后保持该位置2~3min,颈部保持伸展位,头在1 min内被 动缓慢向对侧转90。;c.继续将头和躯干向对侧转动, 直到头呈俯卧位(此时身体呈侧卧位);d.1~2 min后恢复 坐位。注意事项:a.整个操作保持平稳、连续的动作; b.扶持病人头部操作时,注意观察向健侧转动时有无第2 次眼震出现,并注意其方向。在治疗成功的病例回复坐位 后将看不到眼震。c.手法复位后患者头部应保持近垂直 位(睡高枕、辅以颈套等)48 h,不向患侧卧;d.1 周后复 查再行Hallpike变位眼震试验,如无眼震出现为痊愈;否 则,可重复上述手法,再1周后复查。如超过3次仍不好, 应进一步检查,排除颅内病变。
晕的脑部肿瘤是小脑桥脑角肿瘤(如听神
经瘤) 。头颅x线摄片可见病侧内听道扩大 或同时有骨质破坏。颅脑CT或MR检查对脑 肿瘤具有确诊价值。
14
5 颅脑外伤性眩晕 患者有颅脑外伤的症状和体征,眩晕 因外伤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形式、 程度和伴发症状
1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 癫痫性眩晕 本病属癫痫单纯部分性发作中的感觉性发作,
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
1
眩晕系因前庭神经系统病变,引发人体的空间定向 障碍和平衡功能失调所致的一种运动性幻觉。常表现 为突发性的自身和/或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浮沉、 漂移或翻滚感。为当今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之一。重 庆眩晕会议对眩晕的诊断治疗讨论定稿摘录介绍如下:
2
3
1 耳源性眩晕
系指由内耳前庭感受器受到病理损伤所致,常伴有听力

眩晕中心建设规划方案

眩晕中心建设规划方案

眩晕中心建设规划方案引言眩晕是指人在静止或运动状态下,感觉到自身或周围物体在不停旋转、晃动和摆动的一种临床表现。

眩晕是常见的症状,据报道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2500万人因为眩晕就诊。

眩晕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因此,眩晕中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本文旨在制定出眩晕中心的建设规划方案,旨在建设一个可供患者前来就诊的现代化眩晕中心。

建设计划1.选址眩晕中心应选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备的地方。

2.建设内容(1)建设眩晕病房,提供高质量的住院治疗服务。

(2)配备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电生理技术(EEG)和眼动技术(EOG)等。

(3)建设眩晕门诊,提供及时的门诊诊疗服务。

门诊应设有先进的眩晕诊断室和眩晕治疗室。

(4)开展眩晕研究,建立眩晕疾病数据库,为眩晕疾病的研究提供方便。

(5)建设眩晕康复中心,提供专业的康复治疗和咨询服务,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3.人员构成(1)设立眩晕中心管理部门,负责中心整体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2)医疗服务团队应包括眩晕科医生、护士、康复医生、专业技术人员等。

(3)组建眩晕研究团队,包括医学研究人员、科研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

4.筹资(1)国家政策资金支持。

(2)医院自筹资金或通过社会捐款、投资等方式筹资。

建设目标(1)建立一座标准化、规范化的眩晕中心,为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和治疗。

(2)提高眩晕疾病的诊疗水平,提高国家的医疗水平。

(3)为眩晕疾病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推动眩晕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结尾眩晕中心作为一个创新型的医疗服务机构,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科学的眩晕诊疗方案,同时也为各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的建设规划方案旨在为各位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个规划模板,为眩晕中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眩晕是指人体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颠簸或不稳定的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阳气虚衰、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一种病症。

针对眩晕,中医有一套诊断和治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眩晕的方法:1.望诊:观察病人面色苍白、面红或有其他异常表现。

2.闻诊:闻气味有没有病气。

3.问诊:询问病人有没有口渴、排便正常、睡眠好不好等问题。

4.切诊:通过取脉及体察脏腑功能来判断阴阳盛衰、气血虚实等。

二、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案:1.祛风降浊法:以祛风除湿、宽中理气的方法治疗。

可用白芍、柴胡、苍术等祛风降浊的药物或方剂,如荆防败毒散、柴胡炖薏苡仁等。

2.调和气血法:以补益气血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黄芪、当归、白术等调和气血的药物或方剂,如八珍汤、四君子汤等。

3.疏肝理气法:以舒缓肝气、调理脏腑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气的药物或方剂,如逍遥散、柴胡汤等。

4.活血化瘀法: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或方剂,如桃红四物汤、活络丸等。

5.健脾益肾法:以健脾益肾、固摄精气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党参、山药、枸杞子等健脾益肾的药物或方剂,如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

三、配合其他治疗方法:1.中药外治法:可用中药熏洗、贴敷、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2.针灸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缓解眩晕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阳、足三里、合谷等。

3.推拿按摩法:通过推、拿、揉、捶等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舒展筋骨,调和气血,缓解眩晕症状。

4.饮食调理法:根据中医理论,合理调理饮食,避免食用生冷寒凉、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补充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症状。

总之,中医诊疗眩晕的方案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通过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眩晕的临床诊断、治疗流程建议

眩晕的临床诊断、治疗流程建议

眩晕的临床诊断、治疗流程建议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粟秀初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孔繁元中山大学医学院一院神经内科黄如训眩晕系因前庭神经系统病变,引发人体的空间定向障碍和平衡功能失调所致的一种运动性幻觉。

常表现为突发性的自身和/或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浮沉、漂移或翻滚感。

为当今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之一。

给病人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带来较大影响,所致的人身或工伤事故亦间有所闻; 再因眩晕易与头昏、头晕发生混淆,且可由多学科、多系统疾病引起,也可为脑部出血、肿瘤等重病的临床症状,稍有不慎又易导致误诊误治。

本建议系在探求诊疗工作共识的基础上和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的支持下,由我们初步拟稿,并经全国部分省市神经病学专家、教授2003年4月重庆眩晕会议讨论定稿的,现连同其文字说明(按诊断、病因和治疗次序)分别介绍如下供参考。

眩晕的临床诊断、治疗流程建议之一眩晕的诊断流程表眩晕(旋转、浮沉、漂移或翻滚感等)病史询问、查体、辅助检查、专科检查定位诊断定性诊断有听力障碍无听力障碍有或无听力障碍 1、血管性 2、炎性1、耳性 1、前庭神经核性 1、前庭神经性 3、外伤性 4、中毒性2、脑干性 2、颈性 5、占位性 6、代谢性3、大脑性 7、变性性 8、先天遗传性4、小脑性 9、其它:躯体疾病、癫痫等疾病诊断如:梅尼尔病、壶腹嵴顶结石病、前庭神经元炎、听神经瘤、Wallenberg综合征、小脑出血、癫痫性眩晕等备注:1、本流程适用于已排除头晕、头昏的眩晕病人。

2、专科检查系指神经内科、神经耳科、神经外科、内科和影象科等有关的专科检查。

眩晕的治疗流程表眩晕发作期间歇期一般处理药物治疗病因治疗寻找病因康复治疗预防发作静卧、减免刺激镇静、抗晕剂:如安定、西病因明确者,进行理疗减免诱因控制水盐摄入比灵相应处理(如抗体疗增强体质防治并发症改善血液循环药:如敏使朗感染、手术、手重点加强平衡功药物预防(如预防跌伤抗胆碱能制剂:如莨宕碱法复位等)能的锻炼西比灵等)脱水利尿剂:如速尿营养代谢药:如ATP眩晕的临床诊断、治疗流程建议之二眩晕的临床诊断[眩晕的临床表现]当内耳迷路半规管、及其传入径路或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区(见附录1)受到病理或人为的强烈刺激,或两侧功能不平衡和不协调,且超出了机体自身的耐受力时即可引发眩晕。

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

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
此外,由于临床实践的差异和患者个体差异,本研究的结果 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眩晕的发病机制和病因,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和 治疗。
同时,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以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
在治疗方面,应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心理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对症治疗
使用抗组胺药、止吐药、镇静 药等缓解眩晕症状。
对于耳石症患者,可以通过手 法复位来治疗。
对于梅尼埃病患者,可以使用 脱水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病因治疗
对于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可以采 取颈椎牵引、理疗、针灸等治疗
措施。
对于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应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
血脂等。
对于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的眩晕, 可以通过前庭功能训练来提高前
前庭功能检查
通过观察眼球震颤和身体 平衡测试来评估前庭功能
听力测试
检测听力是否受损,以及 是否与眩晕相关
头部影像学检查
拍摄头部CT或MRI以排除 颅内病变
鉴别诊断
梅尼埃病
表现为眩晕、听力下降、耳鸣等,与内耳功 能异常有关
脑供血不足
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等,可能与脑血管 狭窄或闭塞有关
颈椎病
表现为颈部疼痛、手部麻木等,可能与颈椎 压迫神经根有关
CHAPTER 02
眩晕概述
眩晕的定义
01
02
03
眩晕
一种运动幻觉,表现为周 围环境或自身旋转的移动 感觉,通常由前庭系统功 能障碍引起。
分类
根据病因和持续时间,眩 晕分为急性眩晕、慢性眩 晕和发作性眩晕。
症状和表现
眩晕患者通常感到自身或 周围物体旋转,可能伴随 恶心、呕吐、出汗、面色 苍白等症状。

眩晕中心建设标准

眩晕中心建设标准

眩晕中心建设标准
一、概述
眩晕中心是专门致力于眩晕诊断、治疗和研究的医疗机构,旨在提高眩晕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眩晕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制定本标准。

二、建设标准
1. 硬件设施
眩晕中心应具备完善的硬件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诊疗室、检查室、治疗室、病房等。

各室应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和安全要求,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2. 人员配备
眩晕中心应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包括耳鼻喉科医生、神经科医生、康复科医生等。

医护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诊断和治疗眩晕疾病。

3. 技术设备
眩晕中心应具备先进的技术设备,包括前庭功能检查设备、平衡功能检查设备、听力检查设备等。

这些设备应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眩晕程度和病因,为医生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

4. 诊疗流程
眩晕中心应建立规范的诊疗流程,包括患者接待、问诊、检查、诊断、治疗等环节。

各环节应衔接紧密,以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

5. 医疗服务
眩晕中心应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包括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等。

同时,应开展健康宣教活动,提高公众对眩晕疾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三、管理要求
1.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等。

2. 严格执行医疗安全措施,防止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3.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

4. 定期进行医疗质量评估和改进,不断完善和提高眩晕中心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眩晕疾病的诊断流程

眩晕疾病的诊断流程
13
3、伴随症状
在发作前后或同时出现耳蜗症 状,大多为前庭周围性疾患。 如伴有NS症状,应考虑为中 枢NS疾病。 如伴有颈项疼痛、肩痛、上下 肢麻木无力、黑蒙、复视等, 应考虑为颈性眩晕或PCI。
14
4、诱因
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史 有无过劳、情绪变化、饮酒 体位:BPPV、颈性眩晕或PCI。
15
5、既往疾病史: 中耳炎史、眼病史、心脑血管病
2
分类
方法很多,目前没有统一标准。多用的分类 方法:非前庭性眩晕和前庭性眩晕,后者包 括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前庭外周性眩晕 前庭外周性眩晕:发病率最高,约占2/3。 常见疾病依次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梅尼埃病(MD),前庭神经元 炎,迷路炎,突聋伴眩晕,Hunt综合症,听 神经瘤等等。 前庭中枢性眩晕:偏头痛性眩晕,脑血管病 (PCI),多发性硬化,癫痫,肿瘤性病变 (原发性、转移性、副肿瘤性),遗传性共 济失调,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 正压性脑积水)。
22
诊断:右后半规管BPPV。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要点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 BPPV的诊断标准: 1、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 短暂性眩晕发作; 2、变位性眼震试验阳性,主要由 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进行诱发。 3、眼震有潜伏期和疲劳性。
23
病例2
女,45岁。 发作性眩晕3个月。开始时每年发作1-2次, 最近一年发作频繁,每半个月-一个月发 作一次。为自发发作,旋转感,持续约24个小时,伴右耳低调耳鸣、听力下降及 耳闷胀感;近一年发作间期仍有耳鸣,但 较发作时轻。 纯音侧听:右耳感音神经性聋(平均听阈 60dB) 温度试验:右水平半规管功能低下(两侧 不对称比为59%)
时曾做过一次纯音测听检查示右耳感音神经性耳聋, 以低频下降为主(0.25-3KHZ)平均听阈为45dB。

眩晕诊断及治疗PPT课件

眩晕诊断及治疗PPT课件

影像学检查
如CT或MRI,用于检测脑 部是否存在异常病变。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病史、身体检查和辅 助检查结果,综合考虑,确定眩 晕的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可能导致眩晕的疾病 进行鉴别,如梅尼埃病、良性发 作性位置性眩晕、脑供血不足等 。
03
眩晕的治疗
一般治疗
保持安静的环境
饮食调理
身体检查
检查患者的平衡能力、听 力、眼球运动等,以及神 经系统检查,以排除其他 潜在疾病。
辅助检查
根据需要,进行前庭功能 检查、听力测试、影像学 检查等,以进一步确诊眩 晕病因。
常见诊断方法
前庭功能检查
通过观察患者的平衡能力 和眼球运动,评估前庭功 能状态。
听力测试
检测患者的听力水平,了 解是否存在听力下降或耳 部疾病。
病理机制
眩晕的病理机制主要与前庭器官功能障碍有关。内耳结构负责平衡和空间定向, 当其受到损伤或病变时,会导致前庭神经信号处理异常,进而引发眩晕。此外, 脑部疾病和颈椎病也可能影响平衡和空间定向,导致眩晕。
02
眩晕的诊断
诊断流程
01
02
03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眩晕症状,如 发作时间、频率、持续时 间、伴随症状等,以及既 往病史、家族史等。
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探讨。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
0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疾病,目前对其病因
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探讨。
眩晕疾病的康复治疗
03
目前对眩晕疾病的康复治疗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
讨。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深入研究和探讨眩晕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的诊治
眩晕是一类多发病、常见病,也是疑难病症。

眩晕的发生涉及到内耳前庭系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系统等,机理复杂,给研究者带来困难,不易取得重要突破。

尽管如此,国内外专家经过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仍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给广大眩晕患者带来希望。

眩晕的发病情况:
眩晕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继头痛之后的主诉最多的症状,位居医院门诊的第二位。

眩晕症的患病率大约为人群的4.9%,发病率约为1.4%,其中最多见的是周围性眩晕﹝1﹞,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h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多的一种约占所有眩晕症的1/3。

BPPV的终生发病率为2.4%,年发病率为0.6%﹝2﹞,按照这个比例率推算,北京人口1500—2000万,每年约有10万人发病,全国按13亿人口计算,每年近800万人发病。

眩晕涉及到各个学科,内、外科约占5%,耳鼻咽喉科门诊约占15%,神经内科和骨科也占15%左右。

各个年龄段都可以发生眩晕,老年人几乎一半以上有眩晕。

Anderson报告,眩晕占老年门诊的81%—91%﹝3﹞。

(眩晕的国内外统计:BPPV 34.3%、老年性共济失调 20%、梅尼埃病 5.9%、体位性低血压 5.9%、广场恐怖症 5.7%、前庭神经炎4.3% 、偏头痛性眩晕 3%、多发性硬化 1%、帕金森病 1%、非前庭源性平衡障碍 0.7%、听神经瘤0.4%、耳毒性药物所致眩0.1%)
眩晕的目前诊治
近些年来,眩晕性疾病最重要的研究进展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对该病的研究有三个重要的突破:一是认识到BPPV的发病率最高,约占所有眩晕性疾病的1/3;二是复位治疗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经验丰富的医生手法复位治疗可以达到90%以上的疗效,复发率只有4—7%。

也就是说大概有1/3的眩晕患者可以得到立竿见影良好的治疗效果。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膜迷路积水的内耳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耳鸣和(或)耳胀满感。

诊断依据:1、发作性眩晕2次或2次以上,每次持续20 min至数小时。

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

无意识丧失。

2. 波动性听力损失,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随病情进展听力损失逐渐加重。

至少一次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出现听觉重振现象。

3. 可伴有耳鸣和(或)耳胀满感。

符合以上任何一条为可疑诊断。

对于可疑诊断者根据条件可进一步行甘油实验、耳蜗电图、耳声发射及前庭功能检查。

4.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药物中毒性眩晕、突发性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目前的治疗:主要控制眩晕,保护提高听力。

急性发作期—对症处理,镇静,减轻水肿:利尿,脱水,改善微循环。

静止期,生活饮食控制:低盐,锻炼,调节情绪,激素治疗,Meniett正压脉冲治疗,内淋巴囊手术,化学切除,前庭神经切断术等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占周围性眩晕的32%,治疗有效率90%以上;梅尼埃病占周围性眩晕的26%,治疗有效率90%以上,其他相关的眩晕可相应对症处理。

我科在我院优势所在:
目前我科王飞主任及李兆乾医师进修于北京医院眩晕中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可以做到诊断明确,手法复位准确。

梅尼埃病可以明确诊断,给予相关药物及化学切除等处理。

颈性眩晕方面,我骨伤科医师具有明确诊断及治疗方式多样。

未来建设:
根据我科目前情况,可以开展眩晕门诊及病房。

门诊对轻度眩晕诊治,眩晕剧烈患者可以住院治疗。

复杂、难诊断性患者可于北京医院进一步诊断。

我科现于北京医院眩晕中心关系良恰。

原文数据参考:
(1)NEUHAUSER H K Epidemiology of vertigo,Curr Opin Neurol 2007,20(1):40-46.
(2)Von Brevern M, Radtke A,Lezius,et al. Epidemiology of benigh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Neurosurg.Psychiaty.2007;78:710-715.
(3)张素珍主编.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未来建设及优势方面我写的不是太过于具体。

你再具体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