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比赛评析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是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决赛的题目。而当年那场决赛也是华语辩论史上争议最大的一场比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题目和这场比赛。

当年我在看那场决赛之前,看到网站上的预告的题目是“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时,心里着实为那场比赛的反方马来亚大学捏了一把汗,因为粗看之下这个辩题对正方十分有利——现在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亡,

功利主义之风越吹越盛,无不是一个“钱”字在作怪;而为钱辩护的反方,则有“为金钱正名”之嫌。然而,再细想下去,发现刚才的想法实在大谬不然——“钱是万恶之源”,

一般人对此的诠释都应该会是“钱是所有恶产生的根源”,而一般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赞同这个命题的——可不是吗,抢劫偷窃是为了钱,难道随地吐痰也为了钱?走私贩毒是为了钱,难道性犯罪也是为了钱?

世间上的恶成千上百,有很多和钱根本一点关系都没有,更遑论是“源”(根源性)的关系了!因此正方立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基本是一眼可见,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谬误。而反方呢,

他们并不需要论证一个和正方命题相对的全称判断(例如“色是万恶之源”、“钱是万善之源”),他们要论证的是“钱不是万恶之源”。也就是说,他们只需要告诉大家,

正方的命题是片面的、不对的——因此反方的命题已经是一个接近于真理的命题了。从逻辑上说,反方只需要举出一个和钱没有关系或者不是根源性关系的恶,就能把正方至于死地!

因此,只要认真想一想,正反双方的立场,是极度不平衡的。事实上,题目的不公也是这场比赛为人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辩手是无法选择的,抽到一个立场,就必须誓死捍卫它,即便它是一个明显的谬误。因为本来这种形式的辩论赛辩的就不是真理。而下面则是我对这个题目的分析,以及对这场比赛双方的破题立论、场上表现的评析。

我认为,对于“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这个题目,破题时应该紧紧地围绕着以下三组问题展开:

1、钱是什么?它产生于历史中的哪一个阶段?钱产生以后人类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钱对人类社会整体和对人类个体的作用分别是怎么样的?

2、恶是什么?是像基督教教义所说的那样,指人性中的恶、人的罪性,还是指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题目中的“万”如何解释?

3、钱与恶是什么关系?是指钱与恶有一种统计上的相关性,还是指钱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恶的产生?如何才能算是“源”的关系

钱就是货币,而从辩论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可以把钱引申为广义的经济关系、经济利益。从马

克思主义的角度看,钱产生以前,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是非常低下的,几乎所有的劳动都是必要劳动,

基本没有剩余产品,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全力拼搏。而这种低下的生产力直接地导致了低水平的交换——所有交换都是偶然的,不频繁的。然而后来人们发现,与其每个人都生产供自己生存的每一样必需品,

还不如让所有人都生产自己最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都拿到市场上去交换,因为每个人的优势都必然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都能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产品并买回生活必需品(老马把这个叫做“社会分工”,

而实际上则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该原理可以说是现在各国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经过了三十年的思考,说这个理论是历史上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社会科学学说,这里我不妨借来一用)。

接下来交换就开始迅速发展了,而又由于交换的扩大使人们感到物物交换的不便,所以就产生了一般等价物,然后产生了货币,即钱。

钱产生以前,交换是低水平的、偶然的,因而不需要一般等价物来为交换提供方便。因此那时人们的产品主要都以使用价值的形式存在,交换时的依据也是使用价值。

而由于使用价值因人而异,同一个物品在不同的人的眼中使用价值是不同的,因此物品使用价值及以此为基础交换由始至终都紧紧地控制在人的手中,而不具有凌驾于人之上的力量。

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以致没有货币的非洲土著们曾经用一块黄金交换殖民者手中的一盒火柴,这不是上当受骗,而是因为在土著的眼里,一块黄金除了做装饰品以外没有别的使用价值,远不如火柴来得有用。

有一些道德理想主义者非常羡慕原始社会的道德、善良、平均主义和低犯罪率,那是由于人们满足了自己低层次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后,没有必要贪图更多的使用价值——

因为超出他们生存和发展需要太多的那些使用价值对他们来说“没有用”、“用不来”!当然,这种情况是和原始社会的低下生产力以及由此直接导致的低水平的交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钱产生以后,这个社会就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既以使用价值的形式存在,也以交换价值(价值)的形式存在,又由于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因此交换价值开始凌驾使用价值,成为商品存在的主要形式。

而钱作为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如正方武汉大学所说,“具有了与一切东西交换的现实合法性……因此具有无限的效力”。在这里,钱渐渐地成为了一个符号。哲学家卡西尔说过:“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符号的动物。”

此话不无道理。制造和使用符号标志着人类社

会的进步,因为符号能够为人们提供便利,钱的出现的初衷也只是为人们的交换提供方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东西都被符号化,人们开始用抽象的东西代替具体的东西,

用间接的东西代替直接的东西,用手段代替目的(因为社会的进步要求符号的大量使用——例如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也要求钱的大量使用,并以此推动生产和交换的进一步发展——

而符号的大量使用必然会使符号本身由配角变为主角,所以社会的“符号化”是不可避免的)。

符号的大量使用在标志着人对自然的支配能力增强的同时,也标志着人对人的支配能力的增强。但是,人对别的人的支配能力的增强是与人对自己的支配能力的减弱成正比的:一个人要用符号去征服别人,首先就使自己臣服于这种符号了(你不相信这种符号的力量,又怎么会拿它去征服别人;

正如如果你不相信枪的力量的话,你就不会拿枪去杀人),否则他就不能征服别人。在这里,手段上升为目的,工具上升为支配者,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现象。

而一切异化现象归根到底要归结到最基础最根本的经济层面的异化,而经济层面的异化现象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就是钱的产生并日益符号化。历史和逻辑告诉我们,

生产发展和文明繁荣的代价就是道德的沦亡(在这方面正方武汉大学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例证)。在现代社会,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一切目标和欲望的最终的抽象化身,

一切理想、道德、贞节、名誉……都可以标价出售,“金钱成为了统治人类社会的最高神物”(马克思语)!从这个角度来看,的确可以说钱是万恶之源。

事实上,正方武汉大学的立论正是围绕着上面的关于“异化”的理论分析而展开的,大家不妨细心看一看正方的一辩陈词。再看一看刚才我提到的破题立论中所必须围绕的三个问题中的第一个,就可以发现,

正方的立论强调的是金钱对人类社会整体的、结构性的作用,由此论证“钱是万恶之源”。

而反方马来亚大学呢,恰好相反,他们的立论侧重的是钱对人类个体的作用。首先他们强调,钱只是一个历史性的经济范畴,而经济只是个人生活的一个方面,并不能支配其他方面,

只能发挥局部作用(由此来论证不是“万”);然后,他们再强调,钱只是人类人类创造出来的一个被动的物,是一个中立的交换工具,钱导出来的善或恶是由人的行为决定的,钱不必对此负责(由此来论证不是“源”)。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什么是“恶”。这个好办,对正方来说,如果把“恶”解释为人性上的恶和原罪的话,那根本无法论证他们的立场,所以他们

把“恶”定义为法律上规定的犯罪行为,

即对现实秩序的严重破坏或者在现实生活的严重越轨(虽然没有明说,但从他们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来)。而反方呢,自然会沿用前一种解释。双方在这里虽然有分歧但并不明显,而且也不重要,

因为真正的最大的分歧是对“万”字的阐述,双方都知道,如果正方在这一个阵地的争夺中失败了,那么就等于输了(而反方不同,即使他们失去了“万”这个阵地,在“源”上还是可以一拼的)。

而就我个人对“万”字以及“万”在题目中具体语境的意义的理解,我认为“万”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诠释:1、汉语的习惯用法,如“日理万机”“千山万水”“万夫莫开”等成语一样,“万”并非指一个具体数目,更不是指全部,

而是一个虚指,言其极多。2、题目中的具体语境,在题目中,“万恶之源”的“万恶”即使指的是“所有的恶”,这“所有的恶”也是暗指在钱产生之后才产生的“所有的恶”,不然的话有一些恶在钱产生之前就产生了,

那么正方的立场在逻辑上就是一个死题。因此在题目中“万恶”指的是钱产生以后才产生的恶。(南京大学辩论队的教练张异宾教授更认为,在题目中,“万恶”指的是一切与钱有关的恶,与钱无关的恶并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而出题者的本义是让双方辩论在与金钱有关的罪恶中,究竟是钱还是人的本性中的贪欲在起根本性的作用,因此正方应该按出题者的本义去进行破题立论。我也认为这是出题者的本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