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空间理论视角下概念转喻的语用推理
语用推理中转喻的运用
语言研究语用推理中转喻的运用余娜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冯莎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李瑛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转喻是人类日常思维和行动的一种方式,本文以事态场境为基础,探讨了转喻在构成事态场境的各个组成部分与整个事态场境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对语用推理的研究,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语用学理论。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转喻;语用推理;事态场境作者简介:余娜(1991.4-),女,安徽省池州市人,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冯莎(1993.3-),女,江西省萍乡市人,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李瑛(1965-),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166-011、引言语用学上通常认为在会话含义的推理中,语境在话语解释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往的语用理论在解释语用推理时并没有解释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人们会以如此迅捷地速度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本文则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理论为依据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以此来进一步丰富传统的语用学理论。
2、转喻转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为使辞藻显得华丽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段,直到20世纪80年代,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1987, P30)一书中指出,转喻是用一个事物来指代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事物。
日常生活中,运用转喻的例子很多。
例如:(1)Washington has started negotiating with Moscow.(2)在男子4×100米决赛中,中国击败加拿大,夺得银牌,创造了历史。
例(1)中,“Washington”和“Moscow”并非指两个城市,而是指代表着这两个城市的政府或政府人员。
同样,例(2)中的“中国”和“加拿大”指的是代表中国和加拿大参赛的队员。
概念转喻视角下的话语连贯功能研究
文化长廊概念转喻视角下的话语连贯功能研究吕思莹 山东科技大学摘 要:在认知语言学兴起之前,转喻仅仅被看做一种修辞手段而得到学者们的研究,而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转喻不仅仅是简单的修辞,它和隐喻一样,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以往对转喻的研究仅体现在词汇层面,本文着重从话语连贯层面入手,通过邻近性、心理可及、相对突显和概念整合四个角度探究概念转喻是如何建构话语连贯的。
关键词:认知;概念转喻;话语连贯[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184-021.引言过去人们常把转喻当做语言层面上的修辞格,而Lackoff 和Johnson为转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人们开始认识到转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手段,更是一种推理和认知的过程。
尤其是概念转喻,可以起到衔接和连贯话语的作用。
国内较早进行概念转喻语篇分析的是沈家煊[1],之后魏在江[2]、孙志农[3]等学者也开始研究其在语篇中的作用,他们将转喻原理与心理框架理论相结合,用认知的方式解释语篇的连贯。
但总体而言,国内这方面研究还较少。
本文正是从语篇层面探究从认知角度概念转喻是如何在话语连贯中发挥作用的,包括概念转喻如何让没有明显语言联系的文字传递出相关联的深层含义,建立事物与事物意义上的关系;在其概念化的意义表征过程中,如何获得话语连贯性。
2.转喻的本质转喻的传统解释是基于“邻近”这一概念,它指出“转喻从邻近和联系紧密的事物中获得语言形式”。
Roudet也曾指出,转喻是由以观念的邻近性为基础的联系所引起的。
但这个观点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
随着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语言的深入发展,转喻是概念联系的观点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可。
Lakoff把转喻看成两个不同认知域之间的同构映射,而转喻是发生在同一认知域的内部突显[4]。
Lakoff&Tumer认为转喻同隐喻一样,都可理解为源概念和目标概念映射过程,源概念和目标概念通过邻近关系连接起来的实体的认知对等[5]。
概念整合、语用推理与转喻认知
概念整合、语用推理与转喻认知[概念整合、语用推理与转喻认知],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写一篇3000-6000字文章,一步一步回答概念整合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能力,指的是将不同来源的信息、知识或概念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综合的认知结构。
语用推理是指通过对语言表达进行推断和分析,推断出说话者或写作者的意图、态度、观点等。
而转喻认知,则是指通过将某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类比,从而产生新的认知和理解。
在概念整合、语用推理与转喻认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使用一系列实验方法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进一步探究这些认知过程的特点、机制和内在规律。
首先,概念整合是基于人类认知系统的运作而展开的一项研究。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考察人们如何在认知任务中进行概念整合。
例如,可以设计一项任务,要求参与者将两个或多个相关概念进行整合并得出一个新的概念。
实验者可以给予参与者一些线索或信息,来帮助他们完成整合的过程。
通过观察参与者的表现和反应时间,可以看出不同条件下概念整合的难易程度和特点。
其次,语用推理是指通过推断对方的意图和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语言表达。
为了研究语用推理,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语言材料,使参与者需要根据这些材料进行推理和分析。
例如,可以给予参与者一段对话或文本,然后要求他们根据其中的线索来推断对方的态度、观点或隐含意义。
通过观察参与者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推理过程,可以了解语用推理的认知机制和规律。
最后,转喻认知是指通过比较、类比来产生新的认知和理解。
为了研究转喻认知,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关于转喻的认知任务。
例如,可以给予参与者一些转喻表达,要求他们理解转喻的意义和内部关联。
通过观察参与者在理解转喻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可以揭示转喻认知的特点和机制。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和总结这些认知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
比如,概念整合可以与知觉加工和语义网络理论相结合,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解释概念整合的神经基础和认知机制。
合成空间理论视角下汉语流行语仿拟话语分析
。孔 翔 宇
摘 要 :F u o n e 和T re 等人 于2 世纪9年代提 出的合 成空间理论认 为,概念整合是在 自然语 言意义建构过 a cn ir u n r O 0
程 中的一种极 为普遍 的认知过程 ,具有很 强的解释 力。这一过程为 “ 仿拟”现 象提供 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仿拟是 语言活动 中的常见现 象,并且在现代语 言发展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一现象为新词新语的创造提供 了一 定途径 。
张文凭。”
例 4 根 据 刘 禹锡 的 《 室 铭 》 仿 造 而 成 的 。 这 是 以完 是 陋
以扩 展,即根据其 自身的层创逻辑在合成空 间中进行认知运 整 的 篇 章 为仿 造 对 象 的 , 因此 为 仿 篇 。
作 ,运 用 人 的想 象力 在 层创 结 构 中对 细节 进 行无 限的扩 展 。 无 论 是 仿 词 、 仿 句 还 是 仿 篇 , 仿 拟 格 都 具 有 趋 同性 、 偶 发 性 和 依 附性 三 方 面 特 征 。 在 构 词 方 式 、 语 义 范 畴 、词 格 运 用 等 方 面 ,仿 体 与 本 体 都 基 本 保 持 一 致 ; 仿 拟 词 大 都
。
i 空础的 间上。 理发心 论展理 基起 来
BI l e
( 1 图 )
语
通 常 我 们 的 认 知 运 作 主 要 在 合 成 空 间 的 层 创 结 构 中 为 单 位 的 仿造 , 因此 属 于 仿语 。
进行 。层 创结构 是概 念整合 的核心部分 ,它是一个 其他 空
例3 中,仿照 “ 横眉冷对干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
( )仿 篇 四 例 4 “ 不 在 高 ,及 格 就 行 ;学 不 在 精 ,作 弊 则 灵 。 . 分
转喻语用认知——空间映射视角下的概念整合
义, 转喻体现 的是 邻 近关 系。束 定芳认 为心 ,只要 源域与 ] 目标域之间存在某种形式 的联 系 , 中一个 就可作 为另一 其 个 的转喻。转喻 的邻近性有三种 :( )语码之 间的邻 近性 ; 1 () 2 概念的邻近性 ;( )被指称事 物的邻近性 , 2 a 是说话者在陈述事实 ,例 1( ) b 的认 例 () a 与( ) 知距离要 比例 2 a 与 ( ) ( ) b 的认知距 离短 ,因而借代的可能 性就大 , 其转喻力也大 。关 于转 喻力与认 知距离 的关系 , 石
毓 智 先 生 (00 20 )认 为 , 物 越 抽 象 , 离 散 性 就 越 弱 , 应 事 其 相 的指 代 起 来 就 困难 J 。如 当人 们 一 听 到 T ektei bi h el s ol t . ig n .时 ,就 能很 快 认 知 到 是 T ew trntektei bin. h a el s oig ei h t l
1 转 喻 的 邻近 性 与转 喻 力 .
语 言 学 家 Jkbo 认 为 ,转 喻 不 是 来 自不 同 源 域 的 词 ao sn
汇 之 间 的相 互交 织 的相 似 性 , 而根 据 的是 源 域 与 目标 域 之 间
的邻近性 (ot u y 。转喻 目标 域的意义 理解必 须 以源 cni i ) gt
《 f qh nvr哲 Jun齐o ii 学U 报e(t(社i 科o c) ora 齐 哈尔 大 r学 i》 i 学P 会 ScS l Q a sy h& 学 版 ) i
20 09年 1 月 1
No e e 0 9 v mb r2 0
合成空间理论对比喻性表达的阐释
合成空间理论对比喻性表达的阐释
周舒;王永全
【期刊名称】《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7(019)003
【摘要】空间合成理论可以用于解释比喻中的意义建构及其推理机制,为比喻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周舒;王永全
【作者单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52;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
【相关文献】
1.合成空间理论对范畴的认知阐释 [J], 操凤玲
2.是死喻复活还是死喻仿拟?--死喻复活与死喻仿拟对比研究 [J], 石本俊
3.合成空间理论对委婉语的阐释力 [J], 梁艳春
4.文化聚焦与阐释定位——象喻式文论术语“风”“骨”传译的阐释学比较模式[J], 解学林
5.合成空间理论对英语委婉语的阐释力 [J], 王秋香;芮燕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成空间理论下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分析
第33卷第6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6 2012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n.2012合成空间理论下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分析顾征(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商务外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摘 要: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论文通过合成空间理论,分析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映射和整合,比较隐喻和转喻在突显性上的不同,从而阐释隐喻和转喻的不同认知方式,帮助提高对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运用。
关键词:隐喻;转喻;合成空间;突显性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6-0155-03对于隐喻和转喻,过去只是把其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来研究。
莱考夫(Lakoff)与约翰逊(Johnson)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也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1]。
转喻作为一种概念现象,也是一个认知过程。
因此隐喻和转喻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人类的 思维认知方式。
本文将隐喻和转喻纳入合成空间理论这一共同的理论框架下研究,分析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并对隐喻和转喻的突显性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人们对隐喻和转喻的认识运用。
一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隐喻是通过喻体描述本体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借助熟悉的事物的特征来理解新的事物的手段。
人们可以借助隐喻理解描述抽象概念和抽象推理思维。
隐喻的形成通常是两个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通过在认知领域产生的相似联想而形成[2]P202- 251。
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而相似性是相对的,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是其存在的理据。
因此隐喻的形成是基于两个绝对差异的事物通过认知加工形成的相似性基础上的。
例如: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这里源域是一盒巧克力,目标域是生活,生活和一盒各种口味的巧克力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域,两者好像是没有什么联系的。
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
2. Panther等人转喻的分类
从语用功能的角度,转喻可分为三类: 指称转喻(referential metonymy)、 谓词转喻(predicational metonymy) 言外转喻(illocutionary metonymy)。
指称转喻是转喻中最常见的。这一类 型的转喻是指称转换(referential shift)的 现象,转喻与指称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转喻是以观念的邻近性为基础的联系 (association)所引起的,任何通过联
系或转喻的变化都属于这一范畴。但 Roudet的关于转喻是概念联系的观点在 当时并未受到重视,
大部分的关于转喻的研究都集中于 Jakobson的横向和纵向轴的双轴理论。 他把转喻看成是在横向轴上“语义特 征”之间的邻近关系。数十年后,随 着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语言研究的深 入,人们对于转喻的本质的认识更加 倾向于概念联系的观点,这一观点对 以后的转喻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关于转喻本质的研究
转喻的定义最早的是源自《修辞和解 释》一书,它指出“转喻是一个词格, 它从近和联系紧密的事物中获得语言 形式,通过这一语言形式我们能理解 不被该词语命名的事物。”从这一定 义,我们可以看到,对转喻的传统解 释是基于“邻近”(contiguity)的概念。
邻接的概念也反映在Roudet ( 引自Ruiz de Mendoza 2002)的定义中,他指出,
这个例子说明,转喻分析并不排除语用分析,相 反,语用明确义和隐含义的推导在很大程度上依 靠转喻进行的。语用推理常常是由事先存在转喻 原则(preexisting metonymic principles)所引导的。
3。对Panther等人转喻分类的补充
Panther 等人关于转喻分类的意义在于, 转喻并不局限在指称转喻这一类,对 转喻的研究应从更广的角度着手,这 大大拓展了转喻研究的范围。但他们 的分类不能涵盖转喻的所有类型。
语篇建构和语用推理的转喻理据
语篇建构和语用推理的转喻理据最近,转喻理论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转喻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语言知识机制,可以让人们通过转喻建构语篇,即用抽象的概念去解释具体的事物,这样就可以运用多种语言组织模式来描述不同的情境和意义。
在语用推理中,转喻也被用于支持那些基于他人的经验的有意义的观点。
转喻在语篇建构中的应用有多种维度。
首先,转喻可以用来创建结构和语义上的逻辑框架,以增强语篇的连贯性。
其次,可以使用转喻来增强语篇之间的联系,建立架构并创造语意。
最后,转喻也可以用来传达语篇表达的目的,建立角色关系,以及改变事件发生的时间次序等。
在语用推理中,转喻理论也可以发挥作用。
根据转喻理论,推理不仅建立在一个人的知识和思想认知上,还建立在那些与他人相似的结构和思考模式上。
这种推理的内在机制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别人的观点和他们自己的观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推断出他人的观点。
另外,转喻理论也可用来支持具有意义的观点,首先,通过转喻,可以从抽象的概念到具体的事实,从而支持一种观点。
其次,转喻可以用来实现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说明一种政策如何有助于实现特定的目标。
最后,转喻也可以用来增强一种观点的合理性,通过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及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以进一步支持和说明其正确性。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转喻在语篇建构和语用推理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所讨论的内容,并且可以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找出问题和解决方案之间的联系。
转喻理论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分析和描述不同的情境,并更好地推断出他人的观点。
因此,转喻理论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语言知识结构,帮助人们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构建语篇,以及推断出他人的观点。
就此而言,转喻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理论,其在语言研究领域中的价值不可忽视。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意义研究
第27卷 第9期Vol.27 No.9北京印刷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2019年9月Sep.2019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意义研究苏瑞丽(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摘 要:隐喻在人类认知和意义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㊂概念合成理论作为人类普遍的认知活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特别是对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推理机制的阐释㊂概念合成理论弥补了概念隐喻理论无法阐释新生意义的理论缺陷,提供了新的视角㊂关键词:概念合成理论;隐喻;意义建构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8626(2019)09⁃0069⁃04 传统上,隐喻被视为一种修辞形式,是文体学家,修辞学家和作家的研究范畴㊂近年来,语言学家认为日常语言到处充满了隐喻;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方式㊂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隐喻研究都在方兴未艾,这引发了一场隐喻革命(metaphoric revolution)或隐喻转向(metaphoric turn)㊂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最早提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6],为后来隐喻的相关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㊂作为人类普遍的认知活动,概念合成理论在对隐喻的意义建构(meaning construction)和推理机制(reasoning mechanism)两方面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能够弥补概念隐喻理论无法阐释新生意义的理论缺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有助于研究语言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㊂一㊁概念合成理论介绍基于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s Theory),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得以发展㊂因此,笔者先阐述心理空间理论的内容,后介绍概念合成理论的主要内容㊂(一)心理空间理论的内容Gilles Fauconnier在其两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Mental Spaces(1985/1994)和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1997)中提出并发展 心理空间”[1][2]的概念来研究意义的动态建构过程㊂所谓意义来自于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概念化㊂根据Gilles Fauconnier的解释,意义建构涉及两个过程:(1)心理空间的建立;(2)这些心理空间之间映射(mappings)的建立㊂这种映射关系由局部话语语境所引发㊂也就是说,意义建构受到语境的影响㊂Fauconnier(1997:11)将心理空间定义为 当我们思考和谈话时激增的部分结构,使得细密划分我们的话语和知识结构成为可能”[2]㊂心理空间将意义划分为不同的概念域(conceptual regions)或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s)㊂事实上,所谓的心理空间是一个包含特定类型信息的概念空间域㊂它们是在普遍性的语言,语用和文化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构建的㊂然而,由于心理空间是在线(on⁃line)构建的,因此它们会产生独特的和临时的概念结构包(packets of conceptual structure),为正在进行的话语而构建的㊂后来,一些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1997;Fauconnier& Turner1998,2002)基于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对概念合成理论进行研究㊂(二)概念合成理论的内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Fauconnier在1997年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2]㊂随后,Fauconnier& Turner(1998,2002)发展和完善这个理论[3][4]㊂概念合成是人们思考和行动的认知过程,尤其是当人们在思考和行动时㊂它基于不同心理空间的映射和整合以及基于心理活动的认知操作过程,产生了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㊂ 收稿日期:2019⁃06⁃17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汉语情态动词 要”的意义研究:语法-语用互动视角(YJSCX2019-157HLJU)它由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㊁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㊁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 blend)构成㊂借助于跨空间映射,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地投射㊂两个输入空间中的相同结构和抽象信息在类属空间得以体现㊂而从两个输入空间中获取的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在合成空间得以体现㊂所以,通过映射链,这四个空间相互连接构成概念整合网络(如图1)㊂图1 概念整合网络(Fauconnier1997:151)根据Fauconnier的解释,当两个输入空间I1和I2合成时,要借助一些条件实现㊂首先,跨空间映射㊂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圆圈用于表示四个心理空间,空间中的实心点用于表示来自各个空间的元素,并且通过直线连接它们之间的关系㊂来自两个输入空间I1和I2中的相应元素之间用实线表示它们的映射关系;其次,类属空间㊂如图所示,类属空间体现了两个输入空间中的相同结构和抽象信息;然后,合成空间㊂从图中可以看出,合成空间反映了两个输入空间I1和I2中的元素选择性地投射㊂其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由虚线连接;最后,层创结构㊂从图中可以看出,合成空间体现了两个输入空间以及类属空间中的相应元素选择性地投射,它可以投射到一个元素,即两条虚线相交,或者可以投射到不同的元素㊂在概念合成理论中,层创结构由三个基本过程获取的:(1)组合过程(composition),涉及两个或更多输入空间的概念内容在合成空间融合的过程;(2)完善过程(completion),涉及补充完整两个或更多输入空间中提及但不完整的信息;(3)阐述过程(elaboration),即合成空间中的结构进行认知操作以及简化的过程㊂此外,在选择性投射过程中,意义的构建要受到一些支配原则,才能正确地投射到合成空间中㊂Ungerer,F.&H.-J.Schmid提出五条支配原则[7]㊂首先,拓扑原则㊂合成空间需要包含或保留来自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信息㊂其次,合成原则㊂合成后的概念需要具有稳定性而且容易记忆㊂然后,分解原则㊂它能够确保合成空间促进整个概念整合网络的重构,能从合成概念中推导出输入空间及相关关系㊂此外,相关原则㊂概念之间具有相关性㊂这种相关性是在具体语境下合成的推动力㊂最后,等级原则㊂这些原则可以被描述为最优性原则,因为合成不是一个确定性过程㊂相反,它取决于在给定的整合网络中可使用的精确结构和整合的目标,这需要对概念结构选择性投射到合成空间中㊂简言之,合成过程受一系列支配原则所限制,比如拓扑原则㊁合成原则㊁分解原则㊁相关原则等等㊂二㊁概念合成理论对隐喻的意义阐释概念隐喻理论[6]是由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首次提出的,并且已经在随后的一些出版物中得到了发展㊂同时,概念隐喻理论也被视为认知语义学中最早的理论框架之一,为认知方法提供了许多早期的理论推动力㊂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前提是隐喻不仅是语言的风格特征,而且本质上是隐喻性的㊂根据这种观点,概念结构是根据跨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s)或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s)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组织的㊂隐喻是指源域向目标域的单向结构映射㊂如前所述,概念合成理论是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的重要的意义建构理论,对意义的建构和理解发挥着一定的作用㊂根据这一理论,隐喻是一种突出的,普遍的认知过程,它将概念化与语言联系起来,两个输入空间源域和目标域进行跨空间映射㊂因此,合成空间在隐喻的意义阐释中有指导作用㊂(1)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㊂在句(1)中,我们可以根据源域屠夫来理解目标域外科医生㊂在源域中,我们有屠夫,切肉刀,被宰杀的动物等㊂在目标域中,我们有外科医生,手术刀,接受手术的病人等㊂但Grady,Oakley和Coulson(1999)认为在句(1)中概念隐喻理论所引起的困难是这个句子实际上暗含着否定评价(negative assessment)[5]㊂虽然屠宰是一项技术熟练的专业,但通过将外科医生概念化为屠夫,我们07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年可以推测出外科医生的无能,这给概念隐喻理论带来了困难,因为这种否定评价似乎并非来自源域屠夫㊂由于屠夫在屠宰过程中需要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对特定动物解剖学的详细知识,对不同肉块的了解等等,所以就会引起关于负面评价的概念起源问题㊂这个例子指出了人类强大的认知力㊂语言和思想不是严格意义上组合(compositional),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附加的(additive)㊂换句话说,意义建构不能仅仅依赖于 简单的”概念投射过程,比如,借助概念隐喻理论,用一个概念域构造另一个概念域等㊂在句(1)中,负面评价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似乎是将外科医生描述为屠夫的驱动力,但这种负面评价似乎没有包含在与隐喻相关联的输入域中㊂作为人类普遍的认知活动,概念合成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能够解释这些含义的出现,原因在于意义建构涉及层创结构,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㊂因此我们用概念合成理论对隐喻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进行阐释(如图2)㊂图2 隐喻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的概念合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2包括输入空间I1㊁输入空间I2㊁合成空间和类属空间㊂输入空间I1包括外科医生㊁病人㊁手术刀㊁手术室㊁治疗和手术各种元素㊂输入空间I2包括屠夫㊁动物㊁切肉刀㊁屠宰场㊁切肉和屠宰各种元素㊂类属空间包括施事者㊁对象㊁工具㊁工作场所和目标或者方式各种元素㊂合成空间包括屠夫㊁病人㊁手术室㊁治疗和屠宰各种元素㊂显然,在合成空间中,这些技能并不适合对人类病人进行手术㊂被评价为屠夫的外科医生将给手头的任务带来了不适当的技能和目标,因此是无能的㊂这种无能或者不称职的新生意义(emergent meaning)是通过组合㊁完善和阐述三个基本过程获取的㊂首先,基于组合过程,解释 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这个概念时,我们将输入空间I1和输入空间I2的概念内容在合成空间进行融合的过程㊂其次,基于完善过程,补充完整输入空间I1和输入空间I2中提及但不完整的信息,这会激活人们长时记忆中的知识,逐步完善并形成合成空间里的层创结构㊂最后,基于阐述过程,人们能够根据合成空间的层创逻辑来详尽阐述 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这个概念㊂例如:屠夫在屠宰过程中需要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对特定动物解剖学的详细知识,对不同肉块的了解等等㊂即使屠宰是一项技术熟练的专业,但通过将外科医生概念化为屠夫,我们可以推测出外科医生的无能㊂通过三个过程的完整分析,这种无能或者不称职的新生意义得以产生㊂正如Grady,Oakley和Coulson(1999)所解释的,合成理论能够通过考虑到层创结构来解释与这种话语相关的负面评价[5]㊂原因是虽然合成空间包含从两个输入空间投射的结构,但它还包含不从两个输入空间投射的附加结构㊂在屠夫的输入空间I1,我们拥有技术精湛的能力㊂然而,在合成空间中,这些技能并不适合对人类病人进行手术㊂被评价为屠夫的外科医生将给手头的任务带来了不适当的技能和目标,因此是无能的㊂这种无能或者不称职的新生意义代表了合成空间提供的附加结构㊂由合成空间提供的层创结构包括从输入空间复制的结构,以及与使用屠宰技术执行操作的外科医生相关联的层创结构㊂合成空间中的结构是新生的,因为它来自输入的附加结构,以在合成空间中产生唯一的实体㊂此外,正是由于目标(治疗)和手段(屠杀)之间的不匹配只存在于合成空间中,才会产生无能力的推断,这意味着合成空间中的所有结构都可以描述为新生的,即使其成分由输入空间所提供㊂最后,我们讨论类属空间在概念整合网络的作用㊂所谓的类属空间包含高度图式化信息,作为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建立跨空间映射的基础㊂换句话说,类属空间通过充当共享结构的模板来帮助识别输入空间中的相互对应的各个元素,然后可以将这些彼此17第9期苏瑞丽: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意义研究对应的各个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中㊂三㊁结语综上所述,概念合成理论在构建和理解意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够弥补概念隐喻理论无法阐释新生意义的理论缺陷㊂但当我们使用概念合成理论来分析和解释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时,我们不仅要正确处理源域空间和目标域空间之间的相似性以及相应元素的映射,还要考虑背景知识,说话者的主观意图等㊂总之,我们要以具体的语境为出发点,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和阐释隐喻现象,有助于研究语言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㊂参考文献:[1] Fauconnier,G.Mental Spaces [M ].Cambridge:The MIT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1994.[2] 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3] Fauconnier,G.&M.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J].Cognitive Science,1998(2):133⁃187.[4] Fauconnier,G.&M.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5] Grady,J.,T.Oakley and Coulson,S.Blending and Metaphor[A].In R.Gibbs and G.Steen (eds.).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101⁃124.[6] 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7] Ungerer,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Linguistics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责任编辑:周卓)A Study on the Meaning of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SU Ruili(School of Western Studies,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Abstract :Metaph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cognition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As a kind of universal cognitive activity of human beings,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has a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especial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reasoning mechanism of metaphor.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remedies the theoretical limitations that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annot explain emergent meaning,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Key words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metaphor;meaning construction (上接第56页)复苏,一部部优异的动画接踵而来,敦煌经变壁画凝结了中国千年传统文化,除‘报恩经变“以外还有很多优秀的经变画,应深度挖掘,提炼其精髓,为中国动画重塑辉煌,促进动画产业的发展㊂参考文献:[1] 谢生保.从‘睒子经变“看佛教艺术中的孝道思想[J].敦煌研究,2001(2):42⁃50,186.[2] 大方便佛报恩经[M].见‘大正藏“第3册,本缘部,124⁃166.[3] 杨秀清.佛教的大众化与敦煌石窟 以经变画为中心[A].云冈石窟研究院.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C].云冈石窟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2005:16.[4] 樊锦诗.解读敦煌㊃报恩父母经典故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33.(责任编辑:谢蓓)27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年。
隐喻分析的新理论—合成空间理论
隐喻分析的新理论—合成空间理论【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隐喻分析的新理论—合成空间理论。
该理论丰富了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特别是对实时隐喻的阐释更加深刻透彻,进一步揭示了隐喻的认知本质。
【关键词】合成空间;输入空间;概念合成;映射1.引言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他们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为当代隐喻研究开辟了了一个新天地,使2000多年来的修辞格成了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
隐喻被阐释为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即源域(source domain),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部分概念映射(conceptual mapping)。
概念域是指人们所拥有的巨大知识结构,如有关旅行、教育、爱情、婚姻的知识,映射利用的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共同存在的图式结构(schemes),例如:This gadget will save you a lot of time. I don’t have the time to give you.都是来自于TIME IS MONEY这个隐喻概念的表达式。
这种双域模式(two-domain model)简明扼要,对隐喻研究尤其是对常规隐喻的研究非常奏效。
20世纪9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Fauconnier和Turner(1994)提出一个新的、范围更广、更普遍的概念投射理论:合成空间理论或简称为合成理论(blending theory)。
该理论认为概念合成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认知过程,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隐喻现象包含概念合成这种认知过程,因此合成空间理论便成为隐喻分析的又一重要理论。
2.合成空间理论合成空间理论利用多位空间模式(many space model)来分析隐喻,阐释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双域模式认识不到或无法解释的一系列现象,包括那些我们最熟悉的基本隐喻。
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
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并针对如何研究转喻认知机制进行系统论述。
首先,本文介绍了转喻的认知机制。
转喻是一种心智的行为,即把一个概念或者概念之间的关系转换为另一个概念或者概念之间的关系。
它是它被用于交流特定概念和想法的一种策略。
这意味着转换过程不仅是思维模式的变化,它们也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并且能够给他们提供新的观点和想法,因此转换过程也可以增强交流的效率。
其次,本文探讨了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
语用推理是指一个人在思考或者交流中用词语表达的概念的推理过程。
转喻认知机制可以让人们用更加抽象的语言来表达,因此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用推理,使其更容易推理出深层次的想法,或者重新构造他们所知道的语用推理模型。
综上所述,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就如何更加深入地研究转喻认知机制展开系统论述。
首先,本文介绍了转喻的认知机制,指出转喻是一种心智的行为,它可以促进交流的效率。
其次,本文探讨了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指出转喻认知机制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用推理,使其更容易推理出深层次的想法。
最后,建议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转喻认知机制去改善语用推理,帮助让你的语用推理变得更加有效。
综上,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转喻认知机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提升语用推理能力。
转喻认知机制可以让人们用更加抽象的语言来表达,从而促进语用推理的效率。
未来,研究者可以继续探讨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以研究语用学习中转喻认知机制更深层次的内容,并结合其他研究进行分析,以提升语用推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总的来说,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提升语用推理的能力。
只有对转喻认知机制的研究进行深入的挖掘,才能更好地发掘其作用,进而促进语用推理的发展,改善人们在思考和交流中更有效地表达和传播信息。
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语用推理研究
新格 氏理论。Lv sn 20 ) eno (00 从默认推理 的视角探 i 讨一般会话含义, 认为在 日 常交际中, 说话人只提供
基金项 目: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十一五” 规划项 目(8 K一 4 的阶段性成果。 0G 0)
收 稿 时间 :001-0 2 1-03
作者简介 : 江晓g ( 6 一)女 ,  ̄ 1 7 , 汉族 , t I 9 lJ 泸州人 ,  ̄I 副教授 , 博士 。研究 方向: 语用学 、 认知语 言学。
然语 言 的丰 富 性 和 多 样 性 , 于 非 单 调 逻 辑 推 理 。 属
含义推导模式推 翻了传统的代码模式 , 揭示了当时 形式逻辑的局限 , 反对 用表达力不强的逻辑系统来
描 写 自然语 言 的丰 富 内容 。但 是 , 由于格 氏理论 自 身 的局 限 , 会话 含义 理论 受 到质 疑 , 进一步发 展为 并
( 江晓红、 自然 ,06 认知语 言学认 为, 喻影 响 何 20 ) 转
着人们 的思 维和 行 动 , 在语 用 推理 中起 着 重要 的作 用 , 喻推理 图式 能 有 效地 说 明推 理 的认 知操 作 过 转 程 。转 喻研 究 一头 联 系 着 语 言 运用 , 头联 系着 思 一
理, 获知话语 的交 际 意义 。语 用 推理 是 结 合 语境 对 话语 实施 “ 佳解 释 ” 最 的一 种 推 理 , 它不 只 是 考虑 形
认为会话含义不能只根据经典的形式逻辑蕴含关系
进 行推导 , 还需 参照 合作 原 则 和会 话 准则 。Gi re的 c
式公理的演算 , 同时也关注语 言形式 的内容 以及 自
则 。 ( u eMedz Oa,0 2 10 在 言 语交 际 R i d noa& r 2 0 :6 ) z l
概念合成理论与转喻
概念合成理论与转喻
操凤玲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0(000)020
【摘要】概念合成理论研究概念合成的过程,它指出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组合、完善及扩展是概念合成的主要方式.转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个认知过程,在概念合成的过程中,转喻参与心理空间的映射及合成,共同构建概念,形成语义.
【总页数】2页(P564-565)
【作者】操凤玲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概念合成理论下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的解读 [J], 岳好平;刘培培
2.概念合成理论下英汉转喻思维的突显性解读 [J], 岳好平;魏月华
3.概念合成理论与言语行为转喻 [J], 于复玲
4.转喻为什么可能——"转喻与逻辑"研究之二:"内涵外延传承"说对转喻的解释 [J], 徐盛桓
5.中医转喻指称与转喻思维的认知探究 [J], 周文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
3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认知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的创新研究”,批准号:E I B 030496。
作者简介:李勇忠(1969-),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收稿日期:2005-04-21(修改稿)2005年第8期总第197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2005,№8Serial №197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3李勇忠(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27) 摘 要:传统修辞学把转喻关系看成是真实世界的“邻近”关系,而Lakoff 等认知语言学家则把它看成是概念层面上的邻近关系。
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框架下一实体(源域)为另一实体(目标域)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
本文从转喻的概念本质出发,分析了转喻与言语行为,转喻与认知距离等的关系。
进而分析了转喻的语用学意义,诸如新格氏理论与转喻推理图式在语用推理中的互补性及转喻与含义和显义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转喻;认知框架;突显;语用推理 Abstract:Traditional rhetoric treats metony m ic relation as a kind of contiguity in physical world,while Lakoff and other cogni 2tive linguists treat it as contiguity in concep tual world .Metony my operates within the same cognitive frame in which one entity,the source,p rovides mental access to another entity,the target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 tual nature of metony m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 bet w een metony my and speech act,metony my and cognitive distance,etc .It further analyzes various top ics concerned about the p rag matic significance of metony my,such as the comp lementarity bet w een Neo 2Gricean theory and metony m ic schema in p rag matic inference,the relationship s bet w een metony my and i m p licature,metony my and exp licature .Key words:metony my,cognitive frame,highlight,p rag matic inference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5)08-0001-04 1.关于转喻的定义转喻,亦即借代,是传统修辞研究的重要辞格之一,但作为一种概念现象,最先却是由Lakoff 和Johns on 在他们合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中提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y 。 m )
3 言外转喻 .
第二种类型的转喻是用一种言外行为代替另 外一种言外行为的转喻。正如索恩伯格和潘瑟等 人的研究所提出的那样 , 言外转喻尤其是 间接言 外转喻 , 可以依据概念框架 (oc t a e 、 cne u f m ) 理 pa r l 想认 知 模 型 (dai dcgiv oe) 言 语 行 ie z ontem d1 和 l e i 为场景(pehat cnr ) sec c sea o 等理论来进行分 析。 i
和专著 ( u eM noa 20 ) R i d edz, 02 。现今 , 多学 z 很 者认为 , 转喻比隐喻更具有本原性 , 即语言本质上 是转喻的。 与国外的研究现状类 似, 国内认知语言学 界 关于概念转喻的研究仍处在起步 阶段 , 然而其 中 不乏某些有 洞见 的研究 。这些研究 大致分为两 类: 第一类是对认知语言学 中的概念转喻定义及 其分类的文献综述 , 这些文献综述主要介绍 国外 语言学界对概念转喻所下的诸多定义和转喻的不 同分类方法。其 中, 毛帅梅介绍了 国外认知语言 学界关于转喻 的不 同分类 方法 。董成如 在论 J 文《 转喻的认知解释》 中也做 了类 似的研 究。此
转喻研究最早源 自传统修辞学。转喻被广泛
应用于人们的 日常交际 中, 修辞学家将其视为用 某事物的名称替换相邻近事物名称 的修辞手段。 与传统修辞学研究大相径庭 的是 , 认知语言学研
究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 , 更重要 的是人们
的作用 , 但是都未涉及 到概念转喻 的具体应 用。
三 、 成 空 间理 论对概 念 转喻 的 阐释 合
( ) d Nxn b m e a o. ( H O R O L R 1 . io o bd H i T E C N E L E n
F RT EC N R L E O H O T O L D)“ i n 在这里转指“h S ” Nx ” o teU A
( HEP A EF R T E E E T Pa ab r T L C O V N )“ eI H ro”在这 里 H 1
转指二 战时期 日本偷 袭美国太平 洋军事基地 珍珠港 的事
件。
在语义层面上 , 句 的说话人是表达 自己不 a 知道肥皂在哪里 , 具有陈述功能的直接言外语力。 实际上 “ ebt s p 作为洗澡这个言语场景 中 t a a ” h ho 个凸显的特质在很多语境 中都可以作为间接的
指 “ etrb e alpae ” ab t a b l ly r 。 e s
合成 空 间理论 ( lne pc hoy , BeddSaeT er) 又称
作“ 概念合成 ” C net l l d g 或 “ ( ocp a Be i ) 概念整 u n n 合 ”( ocpu nertn)理 论 。 福 克 尼 耶 Cnet It ai l a g o
收稿 日期 :2 1 —0 0 1 3—1 4 作者简介 :赵超 , , 男 安徽安庆人 , 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南京
・
6 2・
安庆师 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的一种 认知 思维 方式 , 提 出 了“ 并 概念 转 喻 ” 的概
前离开并 回答说 a , 句 其实 就暗含了 b句 的意 思 。在此类语境 中, a句被用来“ 代表 ” b句。二
合 成空 间理论视 角下 概念转 喻 的语用推理
赵 超
南京 2 0 9 ) 10 7 ( 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 学院 , 江苏
摘
要 :合成空间理论在之前的研究 中已成功应用于对实 时隐喻 的解释 , 这一 理论 同样 能够应 用于概 念转喻 的认
知分析 。概念转喻包括命题转喻和言外转喻 , 两者可视为空间合成 从点对 点映射 经过类属 空间再 到层创结 构生成 的动 态认知过程 , 进而推 出话语的实时语用意义。因此 , 合成空间理论可用于阐释概念转喻 的实时意义建构 和分 析实时转喻 过程中包含的语用推理机制。
空间的基础上研究认知过程并于上世纪 9 O年代 在著作《 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 M p i s nLn ( apn a— gi
一
( )C 1 .Wahnt eoiigwt so .( H si o i ngt t i Mocw T E gn s an h P C O H N TT TO A L E F R T E IS IU I N) “ si tn 口 Mo— Wahn o ”弄 “ s g
一
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 供心理通道 ( et c mnl . a a cs) ”6 e 。 _然而, s 目前学界较为缺少概念转喻的理 论性 、 系统性 研究 , 本文 旨在 通过合 成 空 间理 论有
人把“ 离开” 的现实性作为谓语。用语用学 的术
语来 说就是 b句是 由 a句 引导 出来 的 一般会 话 含
( )e 1 .We eda et g v opa h dpae A e bt r l et l i l .( N n e o yt r c O J C S DF RT S R)“ ee oe 在 这 里转 B E TU E O HEU E a t r lv” bt g
者 的差 异 在 于 a句 的 说 话 人 把 主 语 “h eo tecl l p yr“ 不得 已离 开” 为谓 语 , b句 的 说话 l e” 迫 a 作 而
念 。广为学术界认可的是拉登 ( adn) J R de 和克 维塞斯( oess提出的定义 :转喻是发生在同 K vc ) e “ 认知模型中的认知操作过程 , 中一个概念实 其
21 0 1年 8月 第3 O卷第 8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 学版)
J un l f n i e c e ol e S c l c n eE i n o ra o A q g T a h m C lg ( o i S i c d i ) n e a e t o
Au 2 1 g. 01 VOI3 . o NO. 8
了一 些 影 响 深 远 的 论 文 集 ( ate P nhr& R de , adn
1 9 ;B re n , 0 0 i e n o n , 0 3 9 9 acl a 2 0 ;Dr na dP r g 2 0 ) o v i
第二类研究则 注重将概念转 喻与语用原 理相结 合, 强调其在具体语用环境下 的应用。李勇忠尝 试将索恩伯格 ( hr ug 和潘瑟 ( at r 的言 T o b r) n Pn e) h 语行为脚本理论和概念转喻相结合来探讨概念转 喻的认知语 用理 据及其语 用功能 。魏在 江提 J 出将概念转喻作为阐释语篇连贯和语篇衔接的基 本 认 知过程 。 张 辉 则 认 为 言 语 行 为 场 境 中 的 J 转喻关系也可构成交 际中的语用推理 图示 , 并直 接 影 响着 会 话人 的语 用推 理 与语 境 的相 互作 用 。另外 , J 他们都将转 喻的研究建立在转喻的 语 用学 分类 基 础 上 , 这一 点对 后 继 的研 究 者有 很 好的借鉴作用。 以上的研究虽涉及语用学理论 , 但都 只局 限
类 研究 对 国内学者认 识 概念 转 喻起 到 了抛 砖 引玉
于对具体实例的实证研究 , 缺乏框架性和系统性 的理论基础。因此 , 笔者考虑将概念转喻放在广
为认可的合成空 间理论框架下进行系统研究 , 并
给出了具 体的基于合成 空间理论 的语 用推理 图
示。
二 、概 念转 喻 的语 用学分 类
( acn i ) 马克 ・ 纳 ( r unr 在 心 理 Fuone 和 r 特 Ma Tre) k
2 谓 词 转喻 .
谓词转喻被应用于一个命题 的谓语 , 我们将
其称为转喻的谓语性用法 。如例( ) 2:
( )a T ecl l e a aee l. 2 .“ h e opa r st l v a y ” l y h oe r ( )b T ecl l e f e l f o erao . 2 .“ h e opa rlt a y o sm e n ” l y e r r s
( )b m r a den’ a t nte ed H ro. 1 .A ei os tw n ohrP a abr c a
( ) .“ eeiteb t sa? S A E E T F R 3 b Whr a op ”( T T M N O s h h
Q E TO U S IN)
CW 在这里分别 转指 “ h me cnG vrm n” “ h O” T eA r a oe et 和 T e i n
Ru sa v r me t si n Go e n n ”o
疑 问言外语 力 。因此 , 个 句子 在 很 多 语 境 中 等 这 同 于 b句 表达 的询 问意思 。
义 ( e ea zdcn estபைடு நூலகம்n lmpi tr) gn rl e ovr i a i l a e o i ao cu
效阐释不 同语用类别概念转喻的具体认知过程。
在转喻的认知研究过程 中, 学者们提出了诸 多分类方法 。其 中, 潘瑟和索恩伯格从语用功能 角度进行分类的方法为重要 的一支。他们提出从 转喻的语用 功能角 度将其 分为 两类 : 命题 转喻 ( r o tnl e nm ) p psi a m t y y 和言外转喻( l u oa o io o io tnr lc i y m t y y 。其 中前者又可分 为指称转 喻 (e r e nm ) o re f—
关键词 :空间合成 ;概念转喻 ;映射 ;语用
中图分类号 :H11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4 3 ( 0 1 0 0 6 0 3— 7 0 2 1 )8— 0 1—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