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
转喻与隐喻
转喻与隐喻之相关概念剖析转喻(Metonymy)是指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取代甲事物,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段.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在“联想”。
转喻是认知的一个基本特征,人们利用某事物熟知的或容易感知的方面来代替该事物整体或其他方面。
一般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不是无限的认知数据库,对事物认识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事物用一个准确的术语或专有的解释去描述,而是通过大脑的创造性,把自己已有的认识与面临的新的认识对象结合起来,加以对照,找出公共的特性,用旧有的思想去解释、认识眼前的新事物,这种用一事物去指称另一相关的事物就叫做转喻.凸显原则: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容易注意到事物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凸显原则,而转喻就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这一凸显原则。
一个事物、一件事情往往都是复杂的,具有很多属性,而人在认识的过程中最容易被该物最突出的、明显的、容易记忆和理解的、留下深刻印象的属性所吸引,即凸显性。
立足于这一突出的特性,我们就会以其为参照点,在该领域内(或同一认知模式里)激发另一成分。
同时也可以说,,转喻是一个思维过程和投射过程,是一种描述事物的修辞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思维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只是这一过程是前一事物对照引出后一事物,从原有的经验结构、认知思维到语言表达的结果。
关联原则:转喻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现象,其实质上是一种联想认知,遵循关联原则,也就是要理解转喻就必须依靠语用推理。
例如:He is fond of the bottle。
他喜欢喝酒。
用bottle装酒的瓶子,表示wine酒,二者之间有相关联性,用容器代表了所装的物体。
这种例子是相当多的,如:head头代指动物的数量,刀剑代指战争等等。
这种关联性往往能帮助我们表述认识的更多的事物,但人的认识又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所以就会有从A→B→C的关联渐递过程。
转喻[浅谈转喻的英汉互译]
转喻[浅谈转喻的英汉互译]转喻(Metonymy)最早是作为一种修辞格名称提出的。
《韦氏新世界词典》(第3版)是这样定义的:转喻是一种修辞格,其实质在于使用一种事物的名称替代另一种与之相关的事物的名称。
转喻又称换喻,借喻或借代:一种一个词或词组被另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词或词组替换的修辞方法。
也有学者把转喻称为隐性隐喻,并分为三级。
认知语言学家们对于转喻的研究则更加层层深入。
从转喻的认知特点来分析,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不然翻译就无法完成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
翻译转喻最根本的要求是要保留本体,即转喻所表达的含义。
能否保留喻体形象,则要视文化与语言的差异而定。
本文试图以英汉两种语言中转喻的互译为例说明,转喻的翻译要根据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的认知结构的同异程度决定其法和度,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1、保留喻体的直接译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存在着一些差异,却更多的是令人惊讶的相通。
当两种语言中某种转喻的运用和人们的认知模式相同或相通时,转喻的翻译就可以采用保留喻体(用于指代另一事物的事物)的直接译法。
例1: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在这句话中,用“pen”(钢笔)这个喻体转喻语言(language),而用“sword”(宝剑)这个喻体转喻武力(military force)。
具体的指代链如下:Pen→any writing tool(part for whole)→article(tool for result or production)→language(part for whole)Sword→any fighting tool(part for whole)→military force(part for whole)恰好,在汉语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指代链,或者说这种对应的指代链完全可以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转喻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在古今语言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翻译实践中,如何运用转喻把源语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传达给译语的读者,成为研究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转喻的定义;转喻的理解;转喻的翻译。
一、转喻的定义转喻在语言学习中有其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读者、听者更好理解文本内容,把抽象的或难以直接理解的概念说明清楚。
转喻是一种隐喻的修辞手法,它的本质是指比喻性的说明,其基本特征是将由比喻句所构成的语句表达为非比喻句来实现转换。
换句话说,转喻是一种对抽象的观念的描述,它是一种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极大的概念,是以形象表达意义的一种方式,作者在表达和交流中隐含传达一个更深层次、更抽象的意义。
二、转喻的理解转喻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有效方式,但如何理解转喻比较困难。
比如,在一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爱情就像一棵树,它的根必须扎实在土壤里,从根获得养分,然后才能长出多么茂盛的枝叶。
”这种转喻方式让读者联想到爱情也需要努力才能长久。
转喻在文本中方便了读者的理解,它也非常有利于作者表达想法。
转喻更能够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比喻成客观存在的象征,从而使概念可以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最终的文字表达目的。
三、转喻的翻译在文化转换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背景知识,以便将转喻的概念翻译出来,有效传达源语中的信息。
翻译转喻需要考虑语言文化差异。
例如,源语中说“她像一座山般坚强”,在译文中,可以对这句话进行必要的修改,将“山”改为“拳”,使用拳头这样一个比喻,表达她的韧性和坚强。
另外,在将转喻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也可以选择保留比喻的方式进行转换,以保留原文的艺术表现形式。
有时候,源文与译文在情感表现上可能会有些不同,但根据译者的判断,可以选择删减或增加信息来表达源文的艺术表示。
综上所述,转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表达形式,它具有夸张、图画化和艺术性等特点。
转喻
让我们通过一件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对该事件进行概念化。
Lakoff 和Turner(1989)则把转喻说成是在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现,这一
映现包括的替代关系主要是指称。
转喻和隐喻的区别:Lakoff 和Turner指出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认知域中,不
涉及跨域映射。
e.g.
The Times hasn’t arrived at the press conferences yet. NEWS
Ulllmann(1962):基于他对邻近性的三分法,将转喻大致分为空间邻近性 转喻、时间邻近性转喻和逻辑邻近性转喻
Panther&Thornburg(1999):从转喻的语用功能出发,将其分为指称转喻、 述谓转喻和言语行为转喻
Seto(1999):根据转喻出现的领域将转喻分为空间转喻、时间转喻和抽象 转喻
《时代》还没到达新闻发布会
ORGANIZATION
2. William Croft ( 1993)
基于Langacker“认知矩阵”的概念,Croft认为一个概念通常涉及的并不 是一个单一的认知域,而是复杂的认知域矩阵。
如“人类”这个概念就分别属于“生命体(living entity)”、“物理体 (physical objects)”、“有意志的施事(volitional agents)”等认知域, 因此与“人类”此概念相关的转喻就不是只涉及一个认知域,而是涉及由 多个相关认知域组成的一个认知域矩阵。
语言交流中之所以会存在大量的转喻表达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人们在认识实体或事件的过程中存在转喻思 维。这种思维已成为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原则
二、转喻是一个可以进行双向识解的认知过程
转喻被看做是一个认知过程,人们通过一个概念实体来认识另一概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作者:葛丽来源:《商情》2009年第05期【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般的语言现象;其实它也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
【关键词】转喻认知模型显著度应用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例如:炉子着了。
(炉子指代炉中的火)白宫没有表态。
(白宫指代美国政府)他瞎了。
(他指代他的眼睛)要了解认知语言中的转喻概念需要理解转喻中的两个名词:“认知模式”和“显著度”。
沈家煊先生把转喻的认知模式表述如下:“①在某个语境中,为了表达某种目的,需要用概念A指称目标概念B;②用概念A指代B,A和B须同在一个“认知框架”内;③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A和B密切相关,由于A的激活,B(一般也只有B)会被附带激活;④A要附带激活B,A在认知上的“显著度”必须高于B;⑤转喻是A和B在某一认知框架内相关联的模型,这种关联可以叫做从A到B的函数关系。
”上述模型用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说就是:“炉子点着了。
”是用炉子(概念A)转喻火(目标概念B),炉子和火同在“容器-内容”这个认知框架里,两者密切相关,概念炉子的激活会附带激活概念火。
炉子在认知上比火显著,炉子是可以看得见的,而火在炉子里面是看不见的。
火被点着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火在燃烧,而是炉子在冒烟。
这就是转喻的一般规律。
沈家煊先生还指出,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对人们来说,各种框架是自然的经验类型。
常见的认知框架有:容器——内容;整体——组成部分;领有者——领有物;劳作者——工具;物体——性状;机构——所在地;当事——行为/经历;施事—— (工具) ——动作——受事/结果;施事——动作——与事/目标——受事。
例如:他喝三瓶。
(容器指代内容)我教大四。
转喻的认知交际功能小议
2013年第03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3,2013第29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9(总339期)Total No .339收稿日期:2012—12—08作者简介:刘浪飞(1977—),女,四川泸州人。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转喻的认知交际功能小议刘浪飞(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转喻的本质是一种概念现象,是一种基于相邻性的人类认知模式。
当一个转喻概念形成并被逐步接受和推行时,这个核心转喻概念会发展并衍生出一个转喻系统,从而推动人类认知的发展。
此外,转喻被广泛地运用到人类交际行为中,用以突显意义,引发联想,进而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和效果,具有强大的交际功能。
关键词:转喻;认知功能;交际功能;语言发展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133—0220世纪中叶以来,辞格研究冲出低谷,再次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热点。
以隐喻为代表,学术界已将辞格研究拓展到哲学、符号学、心理认知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各个领域。
事实上,辞格众多,有认知功能的远不止隐喻,转喻就是另一种与隐喻等量齐观的认知方式和语用交际手段。
一、转喻的本质转喻(Metonymy )一词由希腊语前缀“mata ”(change )和希腊语后缀“onoma ”(name )构成,意为“a change of name ”。
韦氏辞典将其定义为“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一种修辞”。
传统修辞学视角下的转喻仅仅是一种辞格,或者说是一种词汇之间相互替换的特殊行文方式。
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对转喻的本质及其工作机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以Lakoff 、Radden 、Croft 、Langacker 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虽各有侧重,但其基本观点有较多共同之处:其一,转喻的实质是概念性的,是人们通过邻近关系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过程。
概念转喻
(3)构成转喻 事物是由材料、物质构成的整体。这种转喻类型中,事物可代表它所含的物 质和材料,材料、物质也可以表示其构成的事物整体。 And as he plucked the cursed steel away,[…](当他拔出那可恶的凶器 时,……)Steel转指凶器。 (4)时间转喻 事件是由众多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的分事件组成的整体,分事件和事件整体 之间相互代替产生事件转喻。这类转喻还涉及助动词间的替换关系,如, 现在时态和将来时态、可能语气与确定语气之间的转指等。 Mary speaks French.会说某种语言通常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这 里用分事件“说法语”表达玛丽懂法语这门语言整个事件。 I can see your point.可能语气can see转指肯定语气see。 (5)范畴和成员之间 范畴与成员之间以及总称和特指之间的转喻关系也属于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 转喻。例如:英语国家通常用aspirin转指【止痛片】整个范畴,用pill 转指该范畴内的成员“避孕药”。
Panther
指示关系,是一种意义的拓 展
相同点:两种认知方式、 (一) 相同点:两种认知方式、两种概念体系 认知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兴起以来,从人的认知角度观察和 研究语言,认为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 界的重要手段。它们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我们日常的思考和 行动方式。语言中的隐喻和转喻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的、创造性 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知世界,特别是抽象事物不 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 书中提出“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
“笔杆子”代“作家”,“水壶”代“水”,两者都毫无相似可言,只是处于 相互邻接的关系之中,才取而代之。隐喻和转喻都独特地提出了一个于己 不同的实体,而这个实体与本体之间是等值的。在隐喻“汽车甲壳虫般地 行使”中,甲壳虫的运动和汽车的运动等值,而在转喻“白宫正在考虑一 项新政策”中,特定的建筑和美国总统是等值的。广义地说,隐喻是以人 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汽车的运动)和它的喻体(甲壳虫的运动)之间提出 的相似性或类比为基础的,而转喻则以人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总统)和它 的邻近的代体(总统生活的地方)之间进行的接近或相继的联想为基础。 然而,人类的思维活动是极为复杂惟妙的心理过程,“邻接联想”与“相 似联想”可能交织在一起。例如,汉语的“笔战”和英语的“纸 战”( paper war) ,把“用文章来进行的争论”比作“战争”,这首先是 一种隐喻, 然后,“笔”和“纸”分别是“工具”和“材料”,指代“文 章”,这又是“转喻”。又如,英语中的“feet”指代长度单位“英尺”, 从长度的相似性这一点来看,可以视为隐喻。倘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 用“脚”这一工具去测量长度,而后借“脚”代所测出的长度单位,是否 也可以视作转喻? 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对于转喻和隐喻的区别还没有定论,有些问题待探讨。 例如Achilles is a lion.(阿喀琉斯是一头狮子。)这是一个经典的隐喻 表达,即PEOPLE ARE ANIMAL;但我们也可以将PEOPLE&ANIMAL归入同一认 知域矩阵,即ANIMATE ENTITIES,利用Croft的区分 方法,此表达则为转 喻。
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
-#$ %&’’ &( )* +,%%$- 同样为概念 “ 1&16.&’’$’’0&1( &( -#$ +,%6 散性就越弱, 相应地用 “ 的” 指代起来也就越困难。如, 说 ” 提供了心理通道。那么例 (!) 的 “ 丢了钱包” 与 “ 不拥 “ 开车的” %$-) , 我们常规性地指 “ 开车的人” , 而不指代 “ 开车的 有钱包” 是否与例 (5) 中 “ 钢琴” 与 “ 弹钢琴的人” 属同样的 技术” , 故我们不说 “ 他已经掌握了开车的 ( 技术) ” 。认知距 转喻关系呢?我们认为不是。从概念上来说, “ 丢” 是 “ 不拥 有” 的必要条件, 亦即: “ 我在某时 ( -) 丢了钱包” 预设 ( .7$6 ’/..&’$) “ 我从某时 ( -) 开始, 在一段时间内不再拥有这个钱 包” 。但 “ 钢琴” 与 “ 钢琴手” 之间不是必要关系, 而是偶然关 系, “ 有一架钢琴” 并不预设 “ 有一个钢琴手” , 钢琴与钢琴手 离对转喻指代有影响。 “ Q R 的” 结构最容易指代与行为动 作关系最为密切的施事、 受事, 要是没有确切的上下文, 我们 一般不会用它来指代工具、 地点等, 因为它们与行为的认知 距离较大。比如 “ 吃的” , 最有可能是指有关人或食品, 不大 容易理解为 与 吃 有 关 的 刀、 地 方 等。正 如 “ 壶 开 了” ( "#$
A A !"#$%&’$: ;17:3D3057@ 1<2D013= D127D9 E2D05FE3= 12@7D305 79 7 B35: 0C =05D3483DF 35 G<F93=7@ H01@:,H<3@2 67B0CC 75: 0D<21 =0453I D3J2 @354839D9 D127D 3D 79 =05D3483DF 35 =05=2GD87@ H01@:K L2D05FEF 0G217D29 H3D<35 D<2 97E2 =0453D3J2 C17E2 35 H<3=< 052 25D3DF,D<2 9081=2,G10J3:29 E25D7@ 7==299 D0 750D<21 25D3DF,D<2 D7142DK ?D71D354 C10E D<2 =05=2GD87@ 57D812 0C E2D05FEF,D<39 G7G21 2MG085:9 D<2 12@7D3059 N2DH225 E2D05FEF 75: 9G22=< 7=D,E2D05FEF 75: =0453D3J2 :39D75=2,2D=K "D C81D<21 757@FO29 J713089 D0G3=9 =05=2152: 7N08D D<2 G174E7D3= 93453C3=75=2 0C E2D05FEF,98=< 79 D<2 =0EG@2E25D713DF N2DH225 P20IQ13=275 D<201F 75: E2D05FE3= 9=<2E7 35 G174E7D3= 35C2125=2,D<2 12@7D3059<3G9 N2DH225 E2D05FEF 75: 3EG@3=7D812,E2D05FEF 75: 2MG@3=7D812K ()* +,%-#: E2D05FEF,=0453D3J2 C17E2,<34<@34<D,G174E7D3= 35C2125=2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它利用喻比、引申等方式来表达情感或概念,使表达更具有艺术性、表现力。
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学作品均有较为丰富的转喻艺术,说明转喻的修辞功效之可观。
本文将从认知语用学的视域探讨转喻的修辞功能,以深入了解转喻的魅力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以认知语用学的视域来看,转喻的修辞功效可以归结为三点:一,转喻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转喻主要是通过对某事物与另一事物的模拟,从而达到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增加表达力。
比如当有人把两个用自然场景比喻成飞翔的鸟儿时,它就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用自然场景表达的概念。
第二,转喻可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转喻非常灵活,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发挥其艺术性,使文章显得格外有趣和生动。
比如有一个作家在描述一个人柔弱的身体时,他用“像一株佝偻的稻草”这种形容来比喻,这样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而且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概念。
第三,转喻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转喻可以帮助文学作者把一个概念细化成许多方面,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一个作家想要描述一个人的积极乐观精神,他可以把这个人比作一只勤劳的蚂蚁,这样不仅能表达出人们所期望的积极乐观的情绪,而且也使文章更有趣。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转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修辞手段,它可以更具有表现力地表达文学作者的情感和概念,这是它在文学作品中的优势所在。
但同时也要注意,转喻有其适用范围和限制,使用时还应该考虑到读者的理解程度,以及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等因素,以保证转喻的运用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转喻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可以使文字表达更具有艺术性、表现力。
在认知语用学的视域下,探讨转喻的修辞功能,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转喻的魅力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是一种修辞格,也称为“比喻”,它可以是词、句或篇章。
由于转喻具有不同寻常的多种功能,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本文从转喻的特点出发,深入探讨其修辞功能,并且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它在汉英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一、转喻的概念认知语用学视域下转喻是指借助语境对转喻的解释进行描述和推论,说明转喻来源和性质。
转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转喻可以产生通感,即当一个被比作另一个时,两个比喻者同时从各自角度看到自己的存在。
转喻是一种话语行为,这意味着人们借助于语言来创造表达。
(一)转喻与生成语法观转喻是生成语法中的重要语言手段之一,其生成是以语境为前提的。
转喻可以将外在的概念类属推导为内部的隐喻,将抽象概念的某些特征转移到与之相似的语义范畴中去,使被比喻事物获得人格化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转喻是先通过语境将转喻概念推理出来,然后再结合已经选定的形式,构造语法性结构。
从语言生成角度而言,转喻既是句法手段,又是语义手段。
转喻是生成语法手段的主要作用是: 1、生成通感2、生成语义场3、生成新的语法形式(二)转喻与语用原则转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1、本体与喻体有关系。
在认知语用学视域下,转喻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建立在人们对本体的认识基础上。
所谓“人们的认识基础”指的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其中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揭示,对本体及其相关概念的掌握。
如“东坡肉”的转喻就是对“肉”这一本体及其所包含的相关概念的认知基础。
2、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性质。
在认知语用学视域下,转喻具有联想比喻的性质,本体和喻体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例如“红领巾”这一短语,只要我们把“红领巾”与“少先队员”联系起来,就会想到少年儿童的特殊身份和地位,由此引申开去,与之类似的语句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转喻与民族文化在认知语用学视域下,转喻还体现了民族文化差异。
从民族心理来看,中华民族有很强的集体主义倾向,转喻的选择体现了对集体主义的尊重。
概念转喻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 56-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概念转喻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吉林师范大学/吴会娜【摘要】在认知领域,转喻已不单是修辞工具,更是一种认知机制。
本文将从转喻本质、分类、生成机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进一步深化人们对转喻的理解,并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英语词汇,并能熟练运用。
【关键词】转喻 本质 认知 英语词汇教学引言近些年来,语言学家对概念转喻理论进一步研究,并指导着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及交流运用等技能培养。
一、转喻的本质传统转喻观指出,“转喻(metonymy)”源于拉丁文denomination ,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法,等同于汉语中的修辞格,且仅定格在语言层面。
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转喻认识已经上升到概念、思维层面上。
简言之,概念转喻是在同一领域内,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的认知过程。
在同一认知矩阵或者理想化认知模式内,目标实体被另一载体实体所激活。
二、转喻的分类传统转喻分类法,容纳各种具体的表达,繁琐且不系统。
认知语言学家们基于不同的出发点给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比如语用功能、共现性、连续性等。
最全面、最系统的分类方法是Radden & Kovecses 基于转喻喻体和目标间关系的分类。
转喻分为以下两大类:1.同一领域内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事物与部分间、标量、构成、事件、范畴和成员间、范畴及其特征间、缩减等。
2.同一领域内部分与部分间的转喻:行为、感知、因果、生产、控制、所属、容器、地点、符号和指称等。
这种转喻分类方法有优势,系统概括性强,但未得到一致赞成。
三、转喻的生成机制概念转喻生成有其发生条件和规约性:1.喻体和目标必须满足分类中某一默认映射类型;2.满足的默认映射类型也受认知和交际原则的制约。
从交际角度来说,为了满足交际的经济性与礼貌性、准确性等原则,人们趋于选择清晰明了的、有共同认知背景的、紧密相关的事物形象去代替相反特性的事物。
3.默认类型还会受到其它原则的制约,诸如心理、文化、教育、美学等。
语篇转喻的概念功能探微-最新年文档
语篇转喻的概念功能探微一、引言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这种认知思维方式是人们形成各种概念的基础。
从发生过程来看,转喻涉及两个概念实体,其中用以指称或触发另一实体的为参照物(reference point)或载体(vehicle),而被触发的实体被称为目标(target),二者属于同一认知域,在概念层次上有邻近关系(conceptual contiguity)[1]。
载体是语篇中凸显的成分,通常由转喻词语指定的成分充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语境;同时,一个正在进行概念化的人与语篇中其他相对不太凸显的成分构成了载体的范围,对这些成分的识解取决于与载体的联系,为想要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通道,并吸引听、读者的注意力。
二、语篇转喻研究概述语言学家们对转喻的关注是从认知方面开始的,其早期的研究多数只停留在词汇层面,转喻在句法及语篇层面的研究还很鲜见。
语篇层面的转喻现象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引起修辞学家、语言学家的注意。
Gibbs研究转喻模式时指出,说话者经常用转喻表达,而听者通过话语来激活转喻模式,转喻模式也是概念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对于说话者会话含义的推理都需要转喻推理。
转喻在语篇和话语理解中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在理解语篇或话语时要依据转喻思维模式对其作出连贯的解读[2]。
Givón认为语篇的连贯不是外在语篇的连贯而是内在语篇的心理连贯。
他把连贯看作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靠受话人或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协调以达到彼此理解的主观行为[3]。
Al—Sharafi指出转喻不仅是在词汇项的一种符号运作,更多的是一种超过词汇层进入语篇层的意义表征延伸,转喻的指称之力已经被看成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个主要因素。
他认为,转喻作为语篇衔接手段,实际上有利于谋篇布局、实现语篇完整性;而对于语篇连贯层面,他意在通过各种转喻关系建立话语与认知之间的联系[4]。
魏在江认为语篇转喻是一个意义过程,其基本特征就是表征,从这个表征关系中可以衍生出各种转喻关系,包括概念转喻和语法转喻。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是指通过比较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从而
对其中一个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转喻是一种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
的转换,它是在表达时将不熟悉的概念引入到熟悉的语言中,从而
使得人们可以理解和解释更复杂的概念。
转喻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即直接转喻和隐喻转喻。
直接转喻
是指在言语中使用直接的比喻,例如“他是一只狮子”或“她的笑
容像一朵花”。
隐喻转喻则是指使用一种更复杂的比喻,其中一些
关键元素隐含在语言中,但并不显然或明确。
转喻的使用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探索
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转喻在语言中的作用。
例如,认知语言
学家认为转喻不仅用于翻译和理解语言,还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使用转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概念、情感
和体验,并在人际交流中更加精准地表达自己。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转喻有助于我们将两个不同的概念
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见解。
例如,“时间是一条河流”这句话,将时间与河流比较,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使得完
成这项任务变得更加容易。
此外,转喻还有助于我们理解难以描绘
的抽象概念。
例如,“爱情是一朵花”,这个比喻有助于我们理解
爱情的特质,例如它太过美丽但又脆弱,需要护理和维护。
总的来说,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
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概念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它不仅在语言中起作用,还可以用于思考和行为的转换,增进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1。
认知语言学
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张辉孙明智(原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3期)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和举例, 说明概念转喻具有以下的特征:(1)概念转喻是一种认知操作,在这一过程和同一认知域中,来源域于为目标域提供了可及性。
(2)来源义和目标义之间的关系是偶然性的,没有概念上的必然性。
(3)转喻的目标义是突显的,而来源义是作为背景的。
(4)转喻作为自然的推理图式在言语行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5)在转喻三种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区分高层次和低层次的转喻。
(6)概念整合可为转喻的理解和解释提供一定的理据。
关键词: 概念转喻; 分类; 认知机制; 概念整合1. 引言转喻研究相对于大量的隐喻研究来讲是很少的。
和隐喻一样,过去人们常把转喻看作语言层面上的修辞格。
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转喻和隐喻一样被认知语言学家看作为是一种心理机制, 这一心理机制构成了人类许多概念形成的基础。
在20世纪80年代初,认知语言学家只是在论述隐喻时顺便提到转喻。
(Lakoff & Johnson 1980, Lakoff 1987, Lakoff & Turner 1989, Taylor 1995)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认知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转喻的研究。
(Goossen 1990, Croft 1993, Dirven 1993)。
从90年代末开始,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论文集。
(Panther & Radden 1999, Barcelona 2000, Dirven and Poring 2003)和专著(Ruiz de Mendoza 2002)。
但对转喻的本质,分类和其内部的运作机制的研究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需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主要就这些方面展开讨论,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2.关于转喻本质的研究关于转喻的定义最早的是源自未知作者的《修辞和解释》一书,它指出“转喻是一个词格,它从近和联系紧密的事物中获得语言形式,通过这一语言形式我们能理解不被该词语命名的事物。
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
2. Panther等人转喻的分类
从语用功能的角度,转喻可分为三类: 指称转喻(referential metonymy)、 谓词转喻(predicational metonymy) 言外转喻(illocutionary metonymy)。
指称转喻是转喻中最常见的。这一类 型的转喻是指称转换(referential shift)的 现象,转喻与指称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转喻是以观念的邻近性为基础的联系 (association)所引起的,任何通过联
系或转喻的变化都属于这一范畴。但 Roudet的关于转喻是概念联系的观点在 当时并未受到重视,
大部分的关于转喻的研究都集中于 Jakobson的横向和纵向轴的双轴理论。 他把转喻看成是在横向轴上“语义特 征”之间的邻近关系。数十年后,随 着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语言研究的深 入,人们对于转喻的本质的认识更加 倾向于概念联系的观点,这一观点对 以后的转喻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关于转喻本质的研究
转喻的定义最早的是源自《修辞和解 释》一书,它指出“转喻是一个词格, 它从近和联系紧密的事物中获得语言 形式,通过这一语言形式我们能理解 不被该词语命名的事物。”从这一定 义,我们可以看到,对转喻的传统解 释是基于“邻近”(contiguity)的概念。
邻接的概念也反映在Roudet ( 引自Ruiz de Mendoza 2002)的定义中,他指出,
这个例子说明,转喻分析并不排除语用分析,相 反,语用明确义和隐含义的推导在很大程度上依 靠转喻进行的。语用推理常常是由事先存在转喻 原则(preexisting metonymic principles)所引导的。
3。对Panther等人转喻分类的补充
Panther 等人关于转喻分类的意义在于, 转喻并不局限在指称转喻这一类,对 转喻的研究应从更广的角度着手,这 大大拓展了转喻研究的范围。但他们 的分类不能涵盖转喻的所有类型。
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
The Conceptual Nature of Metonymy and Its
Pragmatic Significance
作者: 李勇忠[1]
作者机构: [1]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7
出版物刊名: 外语与外语教学
页码: 1-4页
主题词: 转喻;认知框架;突显;语用推理
摘要:传统修辞学把转喻关系看成是真实世界的'邻近'关系,而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则把它看成是概念层面上的邻近关系.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框架下一实体(源域)为另一实体(目标域)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本文从转喻的概念本质出发,分析了转喻与言语行为,转喻与认知距离等的关系.进而分析了转喻的语用学意义,诸如新格氏理论与转喻推理图式在语用推理中的互补性及转喻与含义和显义之间的关系.。
转喻、提喻、换称的区别
转喻、提喻、换称的区别转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 换称(antonomasia)这三种修辞手法都属于关系类修辞,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
目前国内有关英语修辞的教科书中就常将这三种修辞手法混为一谈,使老师和学生对此模糊不清。
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弄清,就不难区分了。
下面就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做些比较。
1.转喻的定义与用法用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叫做转喻或借代。
这两种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转喻通常用下列几种方式指代。
(1)根据人名或商品品牌名:Uncle Sam(山姆大叔)——Americans 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美国人/美国政府)John Bull(约翰牛)——the English nation or a typical Englishman(英国/地道英国人)He is reading Shakespeare. 他在读莎士比亚作品(Shakespeare’s works 用作者指代作品)He went in debt just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他为了玉邻里攀比而负债。
(Joneses :neighbors 用“琼斯家”指代“邻里”)We drove a Ford to Hyde Park. 我们驾驶一辆福特牌小轿车到海德公园去。
(Ford :a car whose make is Ford 用品牌名指代实物)(2)根据实物名称Finally she married money. 她最终嫁给了有钱人。
(a rich man用“钱”指代“有钱人”)I live near an airport and passing planes can be heard nightand day.我住在飞机场附近,日夜可听到过往的飞机声。
转喻的认知语用禅释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3年第4期(总第78期)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李勇忠(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7)〔摘 要〕转喻与隐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理解和生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本文认为,转喻是基于人类经验的概念性的认知方式,概念转喻在转喻表达中具有极大的生成作用。
本文分析了Thornburg和Panther的言语行为转喻,并结合关联理论探讨了转喻的认知语用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关键词〕概念转喻;言语行为转喻;脚本;最佳关联;语用功能〔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approac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metonymy,calling attention to the conceptual functions and the various speech acts that metonymic expressions habitually per form,and arguing that metonymy could better be seen as a cognitively and pragmatically m otivated m ode of language.〔K ey terms〕conceptual metonymy;speech act metonymy;scenario;optimal relevance;pragmatic function〔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706(2003)04-0014-04 11引言转喻(metonymy),又称为借代,是人们在交际中为了间接的指称需要而采用的一种常见的语言手段。
对转喻的传统研究多半局限在修辞领域,修辞学家普遍认为,转喻是使用一种事物来代替与它相关的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格。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般的语言现象;其实它也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
【关键词】转喻认知模型显着度应用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例如:炉子着了。
(炉子指代炉中的火)白宫没有表态。
(白宫指代美国政府)他瞎了。
(他指代他的眼睛)要了解认知语言中的转喻概念需要理解转喻中的两个名词:“认知模式”和“显着度”。
沈家煊先生把转喻的认知模式表述如下:“①在某个语境中,为了表达某种目的,需要用概念A指称目标概念B;②用概念A指代B,A和B须同在一个“认知框架”内;③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A和B密切相关,由于A的激活,B(一般也只有B)会被附带激活;④A要附带激活B,A在认知上的“显着度”必须高于B;⑤转喻是A和B在某一认知框架内相关联的模型,这种关联可以叫做从A到B 的函数关系。
”上述模型用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说就是:“炉子点着了。
”是用炉子(概念A)转喻火(目标概念B),炉子和火同在“容器-内容”这个认知框架里,两者密切相关,概念炉子的激活会附带激活概念火。
炉子在认知上比火显着,炉子是可以看得见的,而火在炉子里面是看不见的。
火被点着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火在燃烧,而是炉子在冒烟。
这就是转喻的一般规律。
沈家煊先生还指出,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对人们来说,各种框架是自然的经验类型。
常见的认知框架有:容器――内容;整体――组成部分;领有者――领有物;劳作者――工具;物体――性状;机构—―所在地;当事――行为/经历;施事―― (工具) ――动作――受事/结果;施事――动作――与事/目标――受事。
例如:他喝三瓶。
(容器指代内容)我教大四。
(层次水平指代学生)转喻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概念是“显着度”。
转喻在社会认知语用学中的运用
转喻在社会认知语用学中的运用作者:杨子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0期摘要:转喻是英语重要的修辞手法,对深入了解英语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概念转喻以及语言中转喻的语用功能,并结合关联理论探讨了转喻的社会认知语用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关键词:概念转喻;言语行为转喻;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190-02转喻也被称为借代,是指在语言表达和运用过程中为了间接表达意思而采取的一种语用运用手段,是用一种事物来表达与之相关事物的修辞手段。
传统的修辞学都是从修辞的角度研究转喻,但是社会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与隐喻一样,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隐喻是指不同认知领域之间的关系,而转喻是指同一认知领域中不同事物之间的指代。
一、概念转喻隐喻在社会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语言交流中运用非常广泛。
从根本上讲,隐喻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但是,隐喻与转喻具有一定的区别,转喻是自发的、无意识的、概念性的对社会的认知,是语言修辞中不可或缺的认知方式。
转喻是对社会同一认知领域某种事物的映射,也就是说用同一个领域中相关但是不相似的事物指代另一个事物,这就是转喻的社会认知功能。
而隐喻是对不同认知领域由此及彼的映射过程,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理解事物特别是抽象事物的新视角,这就是隐喻的社会功能。
也就是说隐喻与转喻都是概念性的,转喻的社会认知功能不能离开概念转喻,概念转喻也具有认知性、概念性以及系统性的特征。
概念隐喻在英语中运用非常广泛,但是与隐喻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概念转喻是对隐喻的总结。
比如ARGUMENT ISWAR这一概念隐喻就是从日常社会生活中的战争与争论中总结出来的,也是人们对社会认知的结果,这说明概念性隐喻在英语语言运用中的重要性,同时说明语言的运用是建立在社会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只有建立在社会基础上的语言运用方法和修辞,才能够在社会中得到运用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认知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的创新研究”,批准号:E I B 030496。
作者简介:李勇忠(1969-),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收稿日期:2005-04-21(修改稿)2005年第8期总第197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2005,№8Serial №197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3李勇忠(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27) 摘 要:传统修辞学把转喻关系看成是真实世界的“邻近”关系,而Lakoff 等认知语言学家则把它看成是概念层面上的邻近关系。
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框架下一实体(源域)为另一实体(目标域)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
本文从转喻的概念本质出发,分析了转喻与言语行为,转喻与认知距离等的关系。
进而分析了转喻的语用学意义,诸如新格氏理论与转喻推理图式在语用推理中的互补性及转喻与含义和显义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转喻;认知框架;突显;语用推理 Abstract:Traditional rhetoric treats metony m ic relation as a kind of contiguity in physical world,while Lakoff and other cogni 2tive linguists treat it as contiguity in concep tual world .Metony my operates within the same cognitive frame in which one entity,the source,p rovides mental access to another entity,the target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 tual nature of metony m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 bet w een metony my and speech act,metony my and cognitive distance,etc .It further analyzes various top ics concerned about the p rag matic significance of metony my,such as the comp lementarity bet w een Neo 2Gricean theory and metony m ic schema in p rag matic inference,the relationship s bet w een metony my and i m p licature,metony my and exp licature .Key words:metony my,cognitive frame,highlight,p rag matic inference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5)08-0001-04 1.关于转喻的定义转喻,亦即借代,是传统修辞研究的重要辞格之一,但作为一种概念现象,最先却是由Lakoff 和Johns on 在他们合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中提出的。
转喻被认为主要用于间接指称,如:用the Cr own 借代the monarch,换言之,转喻所表示的是一个实体与另一实体之间的“代表”(stand f or )关系。
Lakoff (1987)后来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理想化认知模型”(I C M )来进一步阐释他的认知观点。
I C M 是表征交际者概念及语义知识的认知结构,I C M 可细分为4种类型:意象图式、命题模型、隐喻模型及转喻模型。
其中转喻模型是产生类典型效应(p r ot otype effects )的基础。
例如,La 2koff 注意到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一般会把mother 与housewife mother 联系在一起。
因为人们会把常年呆在家、任劳任怨地做家务事、抚养子女的母亲看成是母亲的典型代表。
上位词mother 与下位词housewife mother 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转喻关系。
Lakoff 把隐喻看成是发生在两个不同认知域(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同构映射(is omor phic mapp ing ),而转喻则是发生在同一概念域内部的突显。
传统修辞学把转喻看成是真实世界的“邻近”,而Lakoff 等认知语言学家则把转喻看成是概念层面上的“邻近”。
转喻常被看作是一种指称现象,表示的是代表关系。
但是,我们认为代表关系,即替代关系(substituti on ),不足以概括转喻运作的全部。
除了某些词汇的历时语义演变外,转喻的源域与目标域之间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一种认知操作的过程。
最近的转喻研究表明,转喻应该被看作是为理解目标概念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触点(cognitive trigger )。
Radden &K vecses (1999:21)给转喻下了一个广为学界认可的定义:转喻是发生在同一认知模型中的认知操作过程,其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mental access )。
2.转喻的本质转喻图式“X F OR Y ”字面上表达的是一种替代关系,在以下的行文中我们依然沿用这一图式,原因有二:其一是出于简明,其二是遵守认知语言学界约定俗成的做法。
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转喻的本质。
2.1转喻是一种偶然关系Radden &K vecses 的转喻定义是基于Lakoff (1987)和Langacker (1993)的观点: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
无疑,他们的定义把转喻从传统的修辞观中拯救了出来,同隐喻一样,转喻不只是语言的修饰,它更是一种认知手段。
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他们的定义有“大而全”之嫌,该定义无法把非转喻的表达与转喻区分开来。
请看例句:(1)The p iano is in a bad mood .(2)The l oss of my wallet put me in a bad mood.例(1)中the p iano很显然是转喻指称弹钢琴的人,“钢琴”为“弹钢琴的人”提供了心理通道。
例(2)中概念实体the l oss of my wallet同样为概念“non2possessi on(of the wal2 let)”提供了心理通道。
那么例(2)的“丢了钱包”与“不拥有钱包”是否与例(1)中“钢琴”与“弹钢琴的人”属同样的转喻关系呢?我们认为不是。
从概念上来说,“丢”是“不拥有”的必要条件,亦即:“我在某时(t)丢了钱包”预设(p re2 suppose)“我从某时(t)开始,在一段时间内不再拥有这个钱包”。
但“钢琴”与“钢琴手”之间不是必要关系,而是偶然关系,“有一架钢琴”并不预设“有一个钢琴手”,钢琴与钢琴手不一定同现,它们之间是一种偶然。
这就是说,LOSS F OR NON2P OSSESSI O N不是转喻,而MUSI C AL I N STRUM E NT F OR MUSI C I A N却是常见的转喻。
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转喻表达的是一种偶然关系(或非本质关系)(contingent re2 lati on),在大多数情形下,转喻依赖语境。
2.2转喻与言语行为转喻模型的提出表明转喻不只是发生在指称层面。
从语用的角度来看,转喻同样存在于述谓、命题及言语行为层面。
如:(3)GeneralMot ors had t o st op p r oducti on.(4)a.Iwould like you t o cl ose that window.b.Cl ose the window.例(3)包含了一个命题转喻,GeneralMot ors转喻指代该公司的行政官员。
同时它又包含了一个述谓转喻“必须或有义务停产”转喻代指停产这一真实发生的事件,遵循概念转喻“OBL I G ATI O N T O ACT F OR ACTI O N”(行动的义务代行动)。
这一概念转喻是由高层概念原理生成的:潜在事件(如做某事的能力、可能性、许可、义务)与事件的真实发生之间存在着转喻关系。
事件被概念化为理想化认知模型,包含了作为子成分的事件实现的时态和情态。
例(4)则是一个言语行为转喻,a句转喻唤起(evoke)一个请求b。
言语行为转喻的基本思想是:言语行为的某一属性可以借代整个言语行为,正如我们常会用人的某一属性借代整个人一样,如“秃子”、“胖子”、“眼镜子”等。
2.3认知距离与转喻力转喻的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借代关系在力量方面是不同的。
其转喻力的大小取决于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概念的接近程度。
例如:(5)a.There’s a draft in here.b.Cl ose that window.显然,此例两句的转喻力要比例(4)两句的转喻力弱,例(4)a是说话者直接发出的请求,而例(5)a则是说话者陈述事实。
也就是说,(4)a与(4)b的认知距离要比(5)a与(5)b的距离短,因而转喻借代的可能性大。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认为,在大多数语境下,例(5)a表达的正是一种请求或命令:把窗户关上,或者说b是a的会话含义。
我们可以设计出一条转喻链来描述以上的认知操作过程:P→不希望(P)→希望(不是P)→致使(Q,不是P)→执行(Q)P代表例(5)a的命题内容,Q代表b的内容。
关于转喻力与认知距离的关系,石毓智先生(2000:63)用“V+的”结构作了生动描述。
他指出:事物越抽象,其离散性就越弱,相应地用“的”指代起来也就越困难。
如,说“开车的”,我们常规性地指“开车的人”,而不指代“开车的技术”,故我们不说“他已经掌握了开车的(技术)”。
认知距离对转喻指代有影响。
“V+的”结构最容易指代与行为动作关系最为密切的施事、受事,要是没有确切的上下文,我们一般不会用它来指代工具、地点等,因为它们与行为的认知距离较大。
比如“吃的”,最有可能是指有关人或食品,不大容易理解为与吃有关的刀、地方等。
正如“壶开了”(The kettle is boiling),凭直觉,我们很快就能辨认出是“壶里的水开了”。
因为“壶”与“水”构成了常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稳固的、恒常的,一说到“壶开了”,作为与“壶”构成邻近关系的“水”马上就被激活了。
如果是油在壶里加热,我们一般不说“壶开了”,因为壶与油不构成常规关系,换言之,壶与油的关系不如壶与水之间紧密,亦即,两者的认知距离比水与壶的认知距离远,因而被转喻借代的可能性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