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转喻对文化定型的解释力

合集下载

转喻的认知解释

转喻的认知解释

转喻的认知解释
董成如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7)002
【摘要】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基本的思维方式,
即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
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根据同一认知域内整体与部分的配置,转喻可分为两
大类:整体与部分、或整体的部分之间互换而产生的转喻.转喻既受相互竞争的信息、经济、认知突显和社会需要所制约,又能协调并实现这些原则.
【总页数】4页(P6-9)
【作者】董成如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相关文献】
1.商务英语词汇转喻的认知解释 [J], 李婉婉
2.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解释 [J], 王娟
3.转喻为什么可能——"转喻与逻辑"研究之二:"内涵外延传承"说对转喻的解释 [J], 徐盛桓
4.产品转喻与转喻产品 [J], 叶忠星;查琳
5.中医转喻指称与转喻思维的认知探究 [J], 周文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对比研究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对比研究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对比研究作者:袁路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2期摘要: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隐喻和转喻思维的影响。

本文将先从理论上分析比较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异同,再通过它们在词汇中的应用比较两者的差异。

关键词:概念隐喻;概念转喻;词汇作者简介:袁路佳(1994-),女,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2一、引言对大多数人而言,隐喻和转喻作为修辞手段,多用于诗歌写作,达到美化句子的效果,与思想和行为毫无关联。

但实际上,隐喻和转喻无处不在,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在我们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随着隐喻和转喻思维的深入普及,它们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词汇教学上,并且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学生通过隐喻和转喻思维习得英语词汇,能够更加较容易地掌握词汇中的引申含义,清楚地了解英语习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二、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转喻理论(一)概念隐喻理论隐喻从根本上来说是概念性的,往往通过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抽象的概念[1]。

Lakoff明确指出“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是从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2]。

例如:There’s a ro ad that leads to happiness. 这个句子运用了“恋爱是旅行”这一概念隐喻。

在这个概念隐喻中,旅行是源域,恋爱是目标域。

在旅行的过程中,可能有歡笑,也可能有泪水,恋爱中同样也有酸甜苦辣。

可见,在隐喻中有一种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

隐喻映射有以下几个特点:(1)隐喻映射是单向的,是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而不能从目标域向源域映射。

概念转喻

概念转喻

(3)构成转喻 事物是由材料、物质构成的整体。这种转喻类型中,事物可代表它所含的物 质和材料,材料、物质也可以表示其构成的事物整体。 And as he plucked the cursed steel away,[…](当他拔出那可恶的凶器 时,……)Steel转指凶器。 (4)时间转喻 事件是由众多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的分事件组成的整体,分事件和事件整体 之间相互代替产生事件转喻。这类转喻还涉及助动词间的替换关系,如, 现在时态和将来时态、可能语气与确定语气之间的转指等。 Mary speaks French.会说某种语言通常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这 里用分事件“说法语”表达玛丽懂法语这门语言整个事件。 I can see your point.可能语气can see转指肯定语气see。 (5)范畴和成员之间 范畴与成员之间以及总称和特指之间的转喻关系也属于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 转喻。例如:英语国家通常用aspirin转指【止痛片】整个范畴,用pill 转指该范畴内的成员“避孕药”。
Panther
指示关系,是一种意义的拓 展
相同点:两种认知方式、 (一) 相同点:两种认知方式、两种概念体系 认知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兴起以来,从人的认知角度观察和 研究语言,认为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 界的重要手段。它们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我们日常的思考和 行动方式。语言中的隐喻和转喻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的、创造性 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知世界,特别是抽象事物不 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 书中提出“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
“笔杆子”代“作家”,“水壶”代“水”,两者都毫无相似可言,只是处于 相互邻接的关系之中,才取而代之。隐喻和转喻都独特地提出了一个于己 不同的实体,而这个实体与本体之间是等值的。在隐喻“汽车甲壳虫般地 行使”中,甲壳虫的运动和汽车的运动等值,而在转喻“白宫正在考虑一 项新政策”中,特定的建筑和美国总统是等值的。广义地说,隐喻是以人 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汽车的运动)和它的喻体(甲壳虫的运动)之间提出 的相似性或类比为基础的,而转喻则以人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总统)和它 的邻近的代体(总统生活的地方)之间进行的接近或相继的联想为基础。 然而,人类的思维活动是极为复杂惟妙的心理过程,“邻接联想”与“相 似联想”可能交织在一起。例如,汉语的“笔战”和英语的“纸 战”( paper war) ,把“用文章来进行的争论”比作“战争”,这首先是 一种隐喻, 然后,“笔”和“纸”分别是“工具”和“材料”,指代“文 章”,这又是“转喻”。又如,英语中的“feet”指代长度单位“英尺”, 从长度的相似性这一点来看,可以视为隐喻。倘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 用“脚”这一工具去测量长度,而后借“脚”代所测出的长度单位,是否 也可以视作转喻? 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对于转喻和隐喻的区别还没有定论,有些问题待探讨。 例如Achilles is a lion.(阿喀琉斯是一头狮子。)这是一个经典的隐喻 表达,即PEOPLE ARE ANIMAL;但我们也可以将PEOPLE&ANIMAL归入同一认 知域矩阵,即ANIMATE ENTITIES,利用Croft的区分 方法,此表达则为转 喻。

为什么是“女汉子”

为什么是“女汉子”

为什么是“女汉子”作者:朱冬怡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02期摘要:新造詞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成为具有固化符号的一种新语言符号形式。

本文拟从人们对新造词的语义构建为切入点,以语言的符号指称属性入手,对“女汉子”一词进行探讨。

经分析发现,“女汉子”一词是以比喻造词并以类推构式所创造出的有标记性的新词,它也是社会文化意义表达方式的变体。

同时可以看出,构式意义、符号意义、词汇意义、概念意义、语法意义和文化意义,是构建新造词认知理据的主要指导参数。

关键词:新造词;符号指称属性;“女汉子”;理据性作为网络环境扩大化的轨迹记录者,互联网新造词在近些年来表现出了独特的特征和面貌。

在网络语言大环境下,汉语丰富发达的语言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造词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成为具有固化符号的一种新语言符号。

新词语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自身的敏感度和符号意义。

目前对新造词语,特别是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造词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内部形式、语法特征、造词动机、规范问题和前景解读等方面,并产生了诸多学术成果。

本文拟从语言符号指称的角度入手,以新造词语“女汉子”为例,探讨新造词符号认知构式的多重意义的理据性。

一、“女汉子”的个案研究新造词语在当下互联网和媒体的双向发展轨道上畅行无阻,有的还成为网络和媒体热词,这体现了大众网络媒体时代下语言的多元性和多样化。

2013年,教育部、国家语言委员会发布《2013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女汉子”获评年度十大新词语;《咬文嚼字》杂志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中,“女汉子”也名列其中。

这一词语的流行与当下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女性在社会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具有了以往社会角色定型中所谓的男性性格特征,如果断、冷静、逻辑性清晰等。

于是,这一貌似矛盾实则比喻恰当的词汇遂顺势出现,媒体网络便担当了在此环境下孕育新造词的角色。

新词语反映时代脉搏的跳动,并不断地将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观念、新现象用新词的方式表现出来。

辛弃疾词中的概念转喻研究

辛弃疾词中的概念转喻研究

辛弃疾词中的概念转喻研究
宋代诗人辛弃疾,凭借其高超的词藻技艺,塑造出精细而细密的抒情词,被世人尊为“宋之宗”。

在他的词作中,经常涉及以转喻的方式表达的概念,这体现出他的独特的文学思想,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精髓。

辛弃疾以转喻的方式表达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索,即转喻的形式、用词的选取以及语意的深层次表达。

首先,转喻的形式是辛弃疾用以表达概念的特殊方式,他采用典型的隐喻形式,将目标概念转化为抽象的景物或具体的实物,如“客路青山外,行船绿水前”中的“行船”反映了一种困苦的心情,“故园无此声,乱花渐欲尽”则象征着梦想的破灭。

其次,辛弃疾善于使用富有寓意的词语来表达概念,如“欲与天公试比高”中“天公”承载着辛弃疾对自身无法超越宿命的无奈和愤怒,“报丧女儿情”则表达了深沉的爱情之情。

最后,辛弃疾在表达概念上具有深层次的语义,在“莫惊春芳歇”中,辛弃疾提到了“春芳”,隐喻了美丽的青春年华,他的内心又是多么惆怅啊!“野径云俱黑”则隐喻了青春的破灭和无助。

辛弃疾的词作,蕴藉着其精致的转喻表达,将诗歌的深层意境湛然尽显,构筑出神妙绝伦的抒情意境,不仅使读者联想到美好的景致,更为人们营造出一片深刻的感性空间。

辛弃疾词中的形象,通过表达概念的转喻,展示出一种深远、深邃的文学思想,而研究其中的概念转喻,对于深入探究思想乃至文学技巧,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辛弃疾以转喻的形式表达概念,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观
念,使得读者着迷于其中的文学美感。

在文学的研究中,更认真学习辛弃疾词中概念的转喻,有助于深入理解他的诗歌思想,甚至可以对其他诗人的词作有所启发。

概念转喻

概念转喻

(6)范畴及其特征之间的转喻 范畴定义通常反映其主要特征。因此,可以用整体范畴来表示其主要特征, 如用jerk表示stupidity这一特性;也可以用其主要特征来代替整个范畴, 如我们常用black转指black people。 (7)缩减转喻 这类转喻是用某一语言形式的部分来替代整个语言形式。最常见的例子就是 首字母缩写形式。 第二大类: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 (1)行为转喻 行为理想化认知模式含有施事、受事、工具、行为本身、行为结果、时间等, 这些因素之间存在行为转喻关系。例如: We summered at the seashore.此句中,用时间转指“度过夏天”这一行为。 John finally authored his third book.此句中,用行为施事转指“写书” 行为。 It is a scene no pen can finally describe.此句中,pen转指施事“作 家”。
“笔杆子”代“作家”,“水壶”代“水”,两者都毫无相似可言,只是处于 相互邻接的关系之中,才取而代之。隐喻和转喻都独特地提出了一个于己 不同的实体,而这个实体与本体之间是等值的。在隐喻“汽车甲壳虫般地 行使”中,甲壳虫的运动和汽车的运动等值,而在转喻“白宫正在考虑一 项新政策”中,特定的建筑和美国总统是等值的。广义地说,隐喻是以人 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汽车的运动)和它的喻体(甲壳虫的运动)之间提出 的相似性或类比为基础的,而转喻则以人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总统)和它 的邻近的代体(总统生活的地方)之间进行的接近或相继的联想为基础。 然而,人类的思维活动是极为复杂惟妙的心理过程,“邻接联想”与“相 似联想”可能交织在一起。例如,汉语的“笔战”和英语的“纸 战”( paper war) ,把“用文章来进行的争论”比作“战争”,这首先是 一种隐喻, 然后,“笔”和“纸”分别是“工具”和“材料”,指代“文 章”,这又是“转喻”。又如,英语中的“feet”指代长度单位“英尺”, 从长度的相似性这一点来看,可以视为隐喻。倘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 用“脚”这一工具去测量长度,而后借“脚”代所测出的长度单位,是否 也可以视作转喻? 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对于转喻和隐喻的区别还没有定论,有些问题待探讨。 例如Achilles is a lion.(阿喀琉斯是一头狮子。)这是一个经典的隐喻 表达,即PEOPLE ARE ANIMAL;但我们也可以将PEOPLE&ANIMAL归入同一认 知域矩阵,即ANIMATE ENTITIES,利用Croft的区分 方法,此表达则为转 喻。

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

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

2. Panther等人转喻的分类
从语用功能的角度,转喻可分为三类: 指称转喻(referential metonymy)、 谓词转喻(predicational metonymy) 言外转喻(illocutionary metonymy)。
指称转喻是转喻中最常见的。这一类 型的转喻是指称转换(referential shift)的 现象,转喻与指称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转喻是以观念的邻近性为基础的联系 (association)所引起的,任何通过联
系或转喻的变化都属于这一范畴。但 Roudet的关于转喻是概念联系的观点在 当时并未受到重视,
大部分的关于转喻的研究都集中于 Jakobson的横向和纵向轴的双轴理论。 他把转喻看成是在横向轴上“语义特 征”之间的邻近关系。数十年后,随 着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语言研究的深 入,人们对于转喻的本质的认识更加 倾向于概念联系的观点,这一观点对 以后的转喻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关于转喻本质的研究
转喻的定义最早的是源自《修辞和解 释》一书,它指出“转喻是一个词格, 它从近和联系紧密的事物中获得语言 形式,通过这一语言形式我们能理解 不被该词语命名的事物。”从这一定 义,我们可以看到,对转喻的传统解 释是基于“邻近”(contiguity)的概念。
邻接的概念也反映在Roudet ( 引自Ruiz de Mendoza 2002)的定义中,他指出,
这个例子说明,转喻分析并不排除语用分析,相 反,语用明确义和隐含义的推导在很大程度上依 靠转喻进行的。语用推理常常是由事先存在转喻 原则(preexisting metonymic principles)所引导的。
3。对Panther等人转喻分类的补充
Panther 等人关于转喻分类的意义在于, 转喻并不局限在指称转喻这一类,对 转喻的研究应从更广的角度着手,这 大大拓展了转喻研究的范围。但他们 的分类不能涵盖转喻的所有类型。

《白蛇2:青蛇劫起》中青蛇的视觉形象价值

《白蛇2:青蛇劫起》中青蛇的视觉形象价值

《白蛇2:青蛇劫起》中青蛇的视觉形象价值摘要:追光公司制作的《白蛇2青蛇劫起》接续了《白蛇:缘起》的剧情发展,将视觉表现的重心聚焦到了青蛇。

青蛇形象从文本的边缘来到了中心地带,并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现代化、朋克化的新特点。

鉴于此,从视觉转喻论的角度来看,白蛇与青蛇主次形象发声易位,在《青蛇劫起》的释义语境中青蛇的视觉呈现达成了什么样的修辞目的,这一点具有探讨的价值。

关键词:概念转喻;视觉形象;情绪模态;情感表达A brief analysis of the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film Changjin Lake in the local contextBaiZiJian(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00, China)Abstract: "White Snake 2 Green Snake Snatch" produced by Chaser continued the plot development of "White Snake: Origin", and focused on the focus of visual performance on green snake. The image of the green snake has moved from the edge of the text to the center, and has formed a new character of modernization and punk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In view of th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 metonymy, it is valuable to explore what rhetorical purpose the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white snake and the Green snake achieves in the interpretive context of the Green Snake Robbery.Key words: conceptual metonymy; Visual image; Emotional mode; Affective expression一、引言《白蛇传》作为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爱情神话,最早记载于唐代小说《李黄》,后经过继承与发展,其故事骨架、人物形象于明代《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书中初步定型。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效力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效力
第3 2卷 第 6期 21 0 2年 6月
湖 北 广 播 电 视 大 掌 学 报
J u n l f Be V i e st o r a Hu i o T Un v r i y
V 1 2 No 6 o . , . 3 Jn . 0 2 0 2 0 3 u e2 1 , 9  ̄ 9
的或心理的图像。 既然语义具有感知基础 , 而语义结构 即概念 结构,这意 味着 认 知 结构 具有 体验 性 。语 义 的感 知 基础 具有 两 层 含 义:) 1 记忆中感知 内容 的表达方式与词 的意义具有 同样 的形

射。 这一观点否定了真值条件在 确定语言 的意 义中的首 要地 位 。相 反,由于真值是认知结构与世界的关系 , 以语 言表 所 达 式的真值就是 次要 的了。
式 :2 )感知 内容与意 义同态表 明 ,意义具 有生态 值 ( Gd refr 19 ) 容器 隐喻可以说明这 两层 含义, dnos 9 6 。 所包含 概念 实际上就是意象图式 。 意象图式在词汇教学上,能够有效解释一词多义现象 , 有助于学习者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 在词汇义从 具体 到抽 象的 延伸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利用意象 图式教授短语动 词能够 使学 习者 了解与 该短语动词相 关 的短语 的 内部 结构及其各 项隐喻意义与原型意义的关系 , 从而使学 习者 系统地掌握 目 标词汇 , 加深理解 , 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 另外 , 在句法 中,
但 是,意义即概念化 的观 点不 同于 F d r的思维语理 oo 论 ,虽然它也是用心理实体来表征语言 的信息 。F d r o o 的思 维语理 论指 的是 , 说话人根据一组 内在的规则计算语 言的推 理并形成语言 回应 。构成思维语 的心 理实体形成语言 , 语言 的句法结构 由一组组递 归性规 则管辖 。事实上 ,F d r o o 的思 维语语义观 也还 是典 型的客观论者 。 意 义是认知模型 中的概念 化 ,其意义在于 : ,意义 第一 既不是完全客观 的,也不是完全 主观 的。认知语 言学试 图调 和 这两个极 端的观点,主张概念与感知经验相关 ;第二 , 语 义 结构 即概念 结构,换言之,语言指 向的是心理中的概念而 不 是外部世 界中的物体 ,即语言 单位 的意义等 同于概念 结 构。 但这并不意味着, 语义结构与概念结构是相同的, 相反 , 与词相联系 的意义只 能表达概念 的一小类 ( v n E a s& G en re 20 ) 0 6 ;第三 ,意义是一个认知构建 的过程 。语义 结构 即概

从语言到文化:转喻理论的扩展路径和文化意义

从语言到文化:转喻理论的扩展路径和文化意义

从语言到文化:转喻理论的扩展路径和文化意义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转喻理论概述 (3)1. 转喻定义及特点 (4)2. 转喻与隐喻的对比 (6)三、转喻理论的扩展路径 (7)1. 语言学领域内的扩展 (9)(1)词汇层面的转喻 (10)(2)语法层面的转喻 (11)(3)语用层面的转喻 (12)2. 跨学科的扩展 (14)(1)文学领域的转喻研究 (15)(2)心理学领域的转喻研究 (16)(3)社会学领域的转喻研究 (17)四、转喻理论的文化意义 (19)1. 揭示文化符号的关联性 (20)2. 反映文化差异与共性 (21)3. 促进文化理解与交流 (22)五、转喻理论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与影响 (23)1. 东方文化中的转喻应用 (24)2. 西方文化中的转喻应用 (25)3. 跨文化交流中的转喻影响 (26)六、案例分析 (28)1. 典型转喻现象分析 (28)2.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转喻案例分析 (30)七、结论与展望 (31)1. 研究总结 (33)2. 研究展望与建议 (34)一、内容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特别是转喻理论在解释文化现象时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和思维方式,为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生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文章开篇即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的使用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选择上,更深入到句子结构、语篇组织等方面。

要全面理解一种文化,就必须深入了解其语言。

转喻理论最初是由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他们认为转喻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文化问题。

作者详细阐述了转喻理论如何帮助我们跨越语言的界限,捕捉和理解文化中的深层意义。

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案例,作者展示了转喻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中被激活和使用,从而揭示出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文章还讨论了转喻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转喻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帮助人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它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

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

3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认知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的创新研究”,批准号:E I B 030496。

作者简介:李勇忠(1969-),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收稿日期:2005-04-21(修改稿)2005年第8期总第197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2005,№8Serial №197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3李勇忠(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27) 摘 要:传统修辞学把转喻关系看成是真实世界的“邻近”关系,而Lakoff 等认知语言学家则把它看成是概念层面上的邻近关系。

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框架下一实体(源域)为另一实体(目标域)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

本文从转喻的概念本质出发,分析了转喻与言语行为,转喻与认知距离等的关系。

进而分析了转喻的语用学意义,诸如新格氏理论与转喻推理图式在语用推理中的互补性及转喻与含义和显义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转喻;认知框架;突显;语用推理 Abstract:Traditional rhetoric treats metony m ic relation as a kind of contiguity in physical world,while Lakoff and other cogni 2tive linguists treat it as contiguity in concep tual world .Metony my operates within the same cognitive frame in which one entity,the source,p rovides mental access to another entity,the target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 tual nature of metony m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 bet w een metony my and speech act,metony my and cognitive distance,etc .It further analyzes various top ics concerned about the p rag matic significance of metony my,such as the comp lementarity bet w een Neo 2Gricean theory and metony m ic schema in p rag matic inference,the relationship s bet w een metony my and i m p licature,metony my and exp licature .Key words:metony my,cognitive frame,highlight,p rag matic inference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5)08-0001-04 1.关于转喻的定义转喻,亦即借代,是传统修辞研究的重要辞格之一,但作为一种概念现象,最先却是由Lakoff 和Johns on 在他们合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中提出的。

转喻对词义演变的认知阐释

转喻对词义演变的认知阐释
的 内在 动 力之 一 。
关义演变
中 图 分 类 号 : 39 H 1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0 9— 9 1 2 1 )2— 0 6—0 10 7 6 (0 2 0 0 3 5
The Co nii e I t r r t to fM e o y y f r Se a tc Ev l to fW o ds g tv n e p e a i n o t n m o m n i o u in o r
2 转 喻 的认 知 运 作 机 制
转 喻 是 概 念 和 思 维 层 面 上 的 问题 , 因此 认 知
象 (eeec o tp eo e o ) 高度 凸显 的 实 体 语 言 学 家 将 转 喻 又 称 之 为 概 念 转 喻 ( o cpu l r rn epi hn m n n , f n cn eta
转 移 。因此转 喻成 为语义演 变 的最 主要 的原动力 。
收 稿 日期 : 0 2— 2— 1 2 1 0 2
作者 简介 : 刘玉君 (9 5一) 女 , 17 , 湖南常德人 , 讲师 , 硕士 , 主要从事认 知语 言学研究 。
第 2期
刘玉君 : 转喻对词义演变的认知 阐释
3 7
近年来 , 隐喻 、 喻 与 词 义发 展 的关 系逐 渐 受 转
到关 注 , 学 者 认 为 隐喻 和 转 喻是 词 义演 变 的基 有
1 转 喻 的本 质 和 概 念 界 定
传统 修辞 学研 究 把 转 喻看 成是 一 种 辞 格 。最
本方 式 ,陈瑜 、 华 俊 在《 赵 词义 扩 展 的 隐喻 和转 喻
L U Y jn I u— u
( aut o F ri ag ae - a i Istt o eh o g , u i ins 2 0 3 C i ) F c l f o g L n u gs Hu in ntue f c n l y H a ̄ J gu2 3 0 , hn y en y i T o m a a

概念转喻文献综述

概念转喻文献综述

概念转喻文献综述
概念转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修辞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概念转喻的定义和基本理论
文章介绍了概念转喻的概念和定义,并探讨了其在认知和语言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分析了概念转喻的基本理论,包括心理模型理论、成语理论和元喻理论等。

二、概念转喻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文章讨论了概念转喻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包括词汇、文化差异和语义分析等。

此外,还探讨了概念转喻在翻译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三、概念转喻在认知心理学中的研究
文章介绍了概念转喻在认知心理学中的研究,包括认知过程、概念形成和思维方式等。

此外,还探讨了概念转喻如何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四、概念转喻在修辞学中的应用
文章探讨了概念转喻在修辞学中的应用,包括修辞手法、比喻和隐喻等。

同时,还介绍了概念转喻在诗歌、小说和广告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概念转喻是一个广泛应用于不同学科领域中的重要概念。

未来,随着各领域研究的深入,概念转喻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 1 -。

2021隐喻和转喻的概念及雅各布逊使用的启示范文1

2021隐喻和转喻的概念及雅各布逊使用的启示范文1

2021隐喻和转喻的概念及雅各布逊使用的启示范文 隐喻和转喻作为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被理论学家研究并且广泛使用。

纵观以往人们对这对概念的理解,基本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的:修辞学领域、认知方式、词汇学领域。

但是,通过对雅各布逊的阅读和理解进行新的考察,会发现这一对概念的使用远远不限于此。

雅各布逊是如何将索绪尔的语言学的概念引用到文学领域的?他在何种意义上使用了这一对概念?隐喻和转喻的提出有何启示性的意义?接下来,本篇论文将从传统上的理解和雅各布逊对这对概念的使用所带来的启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从不同角度理解隐喻和转喻 1.1 隐喻和转喻是一对修辞学概念 在传统的修辞学领域,隐喻和转喻被当做两种重要的修辞学方法---这是大多数人的认识。

在修辞学领域,隐喻和转喻即指比喻和借代。

根据本体和喻体的不同的组合方式,比喻可以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

这里需要指出:当我们使用隐喻和转喻这一对概念的时候,这个隐喻指修辞学中的比喻,是包含明喻、隐喻和借喻的比喻,而不仅仅是指这三个之一---隐喻。

所以,很多理论家在使用这一对概念进行文本分析时,他们使用的是修辞学意义上的比喻和借代两种方式。

若仅仅从修辞学意义上来探讨这对概念,必然会陷入一种狭隘的观点,并在文本分析中,仅对一句诗词或者一段话进行修辞分析,从而指出其中使用了比喻和借代两种方式,以及如何使用这两种修辞方式。

这样的分析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且广泛用于阅读和语文教学中。

1.2 隐喻和转喻作为重要的认知方式 Lakoff和 Johnson 在其《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中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隐喻和转喻。

他们反对将隐喻当做一种简单的语言的表面现象,而主张隐喻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方式。

隐喻和转喻不仅在修辞领域广泛使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广泛存在,其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很多研究者使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的这一观点对文本加以分析,其中包括张亚的《从认知依据分析隐喻和转喻的差异》[2]、以及胡梁雁的《李清照诗词中的隐喻和转喻分析》[3]等。

转喻拓展机制对“上”的解释力

转喻拓展机制对“上”的解释力

转喻拓展机制对“上”的解释力转喻的拓展机制,不仅可以用来估推汉语中“上”作为单字词的多义性,而且可以在词组、成语和小句层面重新分析“上”作为事件标记以及时体标记的作用,说明“上”充当标记的同时发生了语法化的变化,印证英语中转喻拓展机制对富于标记手段的汉语有一定的解释力。

标签:转喻拓展机制“上” 标记语法化隐喻拓展机制(metaphor extension mechanism)对语义网络中的语法标记(grammatical markedness)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隐喻拓展机制是英语语义的传承网络,它对汉语中语法标记的现象解释是否适切,有待考量。

鉴于此,本文拟用转喻的拓展机制对汉语中的“上”在词组、成语和小句中充当语法标记的作用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它运用的规律。

一、转喻拓展机制(一)转喻拓展机制的定义Heine认为隐喻拓展机制一旦考虑了语境的作用后,就可以用来解释在语义连续统中词汇语法化的意义。

概念隐喻中的空间结构具有指向性,这一指向性和语法化的过程相联系,而语法化的过程又和基于语篇、蕴含语境的转喻工作机制相联系。

语法化是一个“去语义化”“语境拓展”“去范畴化”和“消蚀”的过程。

Heine 指出,转喻工作机制是一个体验性的相互作用(experiential correlation),在事件性的运动或移动的过程中,运动的方向性和事件的意图性相互联系[1](p2-14)。

在此观照之下,运动事件具有空间移动的语义真实性(relic),而运动事件本身可以具有时间概念上的指向性,可以是现在、过去和将来。

在转喻表示的运动事件所构成的概念框架中,事件总和一定的情景相联系,情景所对应的事件题元角色一般是:施事(agent)、受事(patient)、主体(theme)、经验体(experiencer)、受益体(beneficiary)、工具(tool)、处所(location)、目标(target)和来源(source)。

《概念转喻方法、理论和描写问题》评介

《概念转喻方法、理论和描写问题》评介

《概念转喻:方法、理论和描写问题》评介杜凤娇刘志远摘要:由Olga Blanco-Carrion^Antonio Barcelona、Rossella Pannain共同主编的《概念转喻:方法、理论和描写问题》围绕转喻数据库的建立,对转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该论著的三部分内容,即转喻数据库的设计和实施问题、转喻的一些基本属性特征研究和语言中转喻的普遍性,然后总结该书在转喻研究方法和转喻理论研究方面为推进转喻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该论著是转喻研究的最新成果,不仅提出了对转喻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也为转喻理论研究指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论题,值得学界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概念转喻;转喻数据库;转喻理论;转喻描写方法;转喻分类[中图分类号]H002DOI:10.12002/j.bisu.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39(2021)01-0110-10引言转喻是人类普遍的认知过程,目前虽已有不少转喻研究,但系统开展的转喻研究并不多见。

Antonio Barcelona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整理和分析英语、西班牙语等语言中的转喻实例,开创了_项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建立一个对转喻进行详细注解的转喻数据库。

Olga Blanco-Carrion^Antonio Barcelona和Rossella Pannain共同主编的《概念转喻:方法、理论和描写问题}(Conceptual Metonymy:Methodological,Theoretical,and Descriptive Issues,2018)一书围绕转喻数据库的设计和建设展开研究。

本文将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评述。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语文本可读性测评和分级的跨学科研究”(项目编号:17ZDA305)、北京语言大学梧桐创新平台项目“汉语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实证研究创新平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PT01)资助。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阐述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阐述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阐述张娜;邹春玲【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0(000)001【摘要】转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语言及社会文化现象,对转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与把握.转喻是使用一种事物来代替与它相关的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格,是人们在交际中为了间接的指称需要而采用的一种常见的语言手段.认知语言学是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整合的交叉学科.它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式来研究语言的一种新的方法,为词义建构做出了最本质的解释.认知语言学强调词义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因而它在百科式的背景知识,具体的语境和个人经验的整合中实现.词典意义或概念意义不是真正的意义,仅起到背景知识的作用.词义的学习应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本文在原型范畴,认知模型,文化模型和框架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于进行深层认知加工以促进单词记忆;分析同义词、多义词的认知语义建构以有效理解和产出单词,利用框架在具体语篇中激活旧词以理解和唤回新词.通过传统词汇教学与认知方法的比较,笔者发现深层次的认知语义加工是词汇理解,记忆和产出的关键.学习者建立认知意识促进英语词汇习得是非常必要的.【总页数】2页(P129,200)【作者】张娜;邹春玲【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 [J], 葛丽2.转喻在语篇中的动态推理机制探究r——基于关联理论与认知语言学视阈 [J], 王芬3.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研究综述 [J], 王莉;童媛4.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J], 蒋曾5.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J], 蒋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 ! : 2 鱼
CN 2 2— 1 3 2 2/C
长春工程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 0 1 3年 第 1 4卷 第 3期
J . C h a n g c h u n I n s t . T e c h . ( S o c . S c i . E d i . ) , 2 0 1 3 , V o 1 . 1 4 , N o . 3
构过 程 。就其认 知 本质 看 , 文 化 定 型 这 种 以偏 概 全 的认 知方式 正是 L a k o f和 J o n s o n所 定 义 的概 念转 喻 认 知 方式 的体 现 , 因此 概 念转 喻 对 文 化定 型 这 一 现
象具 有解 释力 。本 文 拟通过 分析 概念 转喻 思维模 式 在文 化定 型 中的具 体 体 现 , 从 而 证 明概 念转 喻 对 文
关 键词 : 文化定 型 ; 概 念转 喻 ; 认 知方 式
中 图分 类号 : H 3 1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8 9 7 6 ( 2 0 1 3 ) 0 3 - 0 0 7 9 - 0 3
从 词源学 角度 看 , “ s t e r e o t y p e ” 就有“ 文 化定 型 ,
认 知手 段 。 目前 , 已有 一些 学 者 从 认 知语 言 学 的角 度对 文化 定 型 进 行 解 释 , 如 运 用 原 型 范 畴 理 论 J 、
界 中的“ 长 头发卷 毛 ” 等 同于 那个 人本 身 , 而 是 当我 们谈 及那 个 抢 我 风 头 的人 时 , 她 那 头 引 人 注 目的 “ 卷 毛” 最先 浮现在 我们 的 眼前 , 因此 这 是一 种 概念
“ C h r y s l e r h a s l a i d o f h u n d r e d s o f w o r k e r s ” — —这 句 新 闻报道里 用 “ 裁 员 的单 位 ” 代替了“ 执 行 裁员 的部 门” 。克 莱 斯 勒 是 为 大 家 所 熟 悉 的 国 际 化 汽 车 品 牌, 汽车生 产商都 拥有 庞 大 的工 厂 和夜 以继 日劳 动
2 5/ 4 5 7 9. 81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 8 9 7 6 . 2 0 1 3 . 0 3 . 0 2 5
概 念 转 喻 对 文 化 定 型 的解 释 力
李 乐
( 广州 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 广州 5 1 0 0 0 6 )
从 认 知语 言 学 的角 度 看 , 文化 定 型 不仅 是 一 种
文 化 现象 , 而且是 人 们 在 与 自己文 化 背景 迥 异 的陌
毛真讨厌 , 总是抢尽我的风头。 ” 这句话中, 用“ 长头
发 的卷 毛 ” 代替“ 抢 我风 头 的人 ” 。这并 非指 现实 世
生 人 打交道 时所使 用 的一 种 过 度概 括 , 简 单 快 捷 的
化定 型具有 解 释力 。

c l o p a e d i c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 , 并且 在原型上符合一个认
知模 型 ( p r o t y p i c a l l y a c o g n i t i v e m o d e 1 ) 。例 如 ,
方式。
( 一) 概 念转 喻的认 知本质
系” 。认 知语 言学认 为 概念 转 喻是 人类 认 识 事物 的 认知方 式 , 是人 们 概 念 层 面 的“ 相邻关 系” 。L a k o f &J o h n s o n 认为 , 转喻是 发生在 同一个 概念 域 内部 的 凸显 。在这 个概 念域 中 , 用 一种 实 体代 替 另 一种 实 体, 其 主要功 能为 指称 , 同时也具 有解释 功 能 ( p r o v i - d i n g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 J 。例 如 , 在“ 那 个 长 头 发 的卷
定 性 观 念 ”的 意 义 ¨ 】 。一 般 认 为 最 早 对 文 化 定 型
与传统语言学不同, 认知语 言学将转喻视为人类的

种认 知工具 。 传 统修 辞学把 转喻 看成 是 现实 世 界 的“ 相邻 关
( s t e r e o t y p e ) 做 出 定 义 的 学 者 是 美 国 社 会 学 家 w. L i p p m a n n ( 1 9 2 2 ) , 他 认 为文 化 定 型 是指 人 们 对 另 一 群 体成 员所 持有 的简 约看法 , 这是 一种 对他 民族 、 文 化 的偏 见 , 往 往是 错 误 的、 非 理 性 的 。根 据 范 捷 平 J , 文化定 型 是 社 会 学 里 的 中 立 概 念 , 指 人们 对 思维 模 式、 信息 、 外 部 世 界 以及 行 为 特 点 的 评 价
层 面的“ 相邻 关 系” 。 U n g e r e r &S c h m i d认 为理想 的映射 域 应 该体 现 社会认 可 的百 科 知 识解 释 ( s o c i a l l y s a n c t i o n e d e n c y —
意象 图式理 论 J 、 框 架 理 论 来 阐释 文 化定 型 的建

要: 认知语言学认为, 概念转喻也是一种认知方式, 意在通过处理整体 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突显需要强调
的部分 。本 文从认 知语 言 学视角 , 采用 概念 转喻理 论 , 分 析 了跨 文化 交 际中的文化 定型现 象 , 得 出这 一结论 :
概 念 转喻对 文 化定型这 一现 象具 有解释 力 。

概念转喻 ( c o n c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