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共41张PPT)

季氏将伐颛臾(共41张PPT)
设比喻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理
晓之以德
文章一共共写写了了孔孔子子与与冉冉有有三三次次对对话话。。 试概概括括三三次次对对话话的的主主要要内内容容。。
季氏将伐颛臾
第一次对对话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
第二次对话: 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第三次对话: 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中心概括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 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 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 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 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
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
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孔子格言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 不成。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欲速则不达。
• 朽木不可雕也。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 听同学朗读,注意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

4、面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如何辩解的 ?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卸己责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 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 在这里,孔子运用了_引__证___的方法证明自己的
观点,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 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 苟同。
研习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试译下列文句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无乃尔是过与?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 是社稷之臣也
(5) 何以伐为?
两个重点句式
• 无乃……与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
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 不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各国君主纷纷寻求改革和扩张领土 。
季氏伐颛臾的背景
季氏是鲁国的卿大夫之一,为了扩张 领土和增强实力,他计划攻打颛臾这 个小国。这一事件引发了孔子对当时 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伦理
该篇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道义,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建设产生了积极 影响,成为政治家和士人追求的理想政治伦理标准。
教育意义
该篇对于教育意义重大,强调了教育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 世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现代的启示
1 2 3
社会责任
该篇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 义,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 会整体利益。
作品既有生动的叙事,也有细腻的描 写,两者相得益彰,使情节更加紧凑、 引人入胜。
作品情节设置巧妙,一波三折,引人 入胜,使读者始终保持高度的阅读兴 趣。
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 面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 性鲜明。
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
作品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如仁、义、礼、智等,强调了人
强调礼乐教化
孔子认为,通过礼乐教化 可以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 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从而避免战争。
人物形象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智慧 、仁爱和坚定的道德立场。他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强调仁 政和礼乐教化的重要性。
冉有、季路
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们的忠 诚和执行能力。然而,他们在对待战争和人民福祉的问题上 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共32张PPT)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共32张PPT)
是--这。 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
冉有的狡辩
——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冉有在老师敏锐的责问下, 把责任推到季氏身上。
• 1.“修文德以来之” 三处均动词的使用
“既来之”
动法,使……来
“而不能来(之)” (归顺)
• 2.“既来之,则安之。”——安,形容 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 3、“相夫子”——相,名词活用为动词。 帮助季氏
• 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忧——指忧患的事。 ②吾恐季孙之忧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有国有家者
——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
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子 曰 : “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 三 十 而
柙:关猛兽的笼子。
(东西)少、(分配)不均匀。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国”也指“国都、京城”,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
• 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了代词 “之”(颛臾)。
• 为:做。 • 今义,以为:认为。
• 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 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 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 安心下来。
• 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语 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 “吗”)
• 2.是谁之过与(同例1,表反问,可译 为“呢”)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课件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课件
2021
1988年1月,世界诺 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 集会,发表宣言: “人类要在21世纪生 存下去,必须回头 2500年,去吸取孔子 的智慧。”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2021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 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 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 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 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 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 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 天下百姓的人。他很牺惶,也很无奈,唇焦口 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译文: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 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2021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
①求,冉有。无乃······与,表示对情况的推定,含 推断语气,相当于“恐怕······吧”。
②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是,这,是宾语提 前的标志。
③过,责备,动词。 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
---北大教授李零读《论语》
2021
关于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 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 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 一。发愤为学,博学多能,开 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不管贫
富贵贱,广收门徒,据说有 3000弟子,72贤人。在我国历 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 第一人。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 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2021
学习目标
• 1. 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 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 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 ”归服的主张。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
1
添加标题
2
添加标题
3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思考:孔子为什么反对讨伐颛臾?
义正辞严 不容置辩
何以伐为?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矣 ——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 ——不当伐
思考: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当即给予反驳。如何反驳?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转正述职汇报
思考: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进行的?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整理而成,共20篇。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代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忠,恕”。政治上,主张“仁义”,反对残暴统治、武力征伐,要求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北宋初年宰相赵普也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03
历史文化内涵探讨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
诸侯国间争霸背景
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 展开了激烈的争霸战争。
季氏与颛臾的冲突
季氏作为鲁国的大夫,企图通过攻打颛臾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内部卿大夫争权的局面。
文章的历史意义
通过描述季氏与颛臾的冲突,文章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 背景,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点评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汇报进 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 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教师总结并给出建议
1 2
总结课文内容
教师简要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文章的中心思想和 重要观点。
针对思考题给出答案
教师针对之前提出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和答 案。
3
提供学习建议
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针对性的学习建 议,如阅读相关文献、思考相关问题等。
《季氏将伐颛臾》课

汇报人:
2024-01-01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文化内涵探讨 • 语言知识点梳理与运用 • 跨学科拓展延伸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目录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背景
时代背景
本文记述了鲁国权臣季康子打算攻打附庸国颛臾的事件。春 秋末期,诸侯公室日益衰微,而掌握实权的卿大夫势力日益 强大,他们之间相互兼并,争权夺利,社会处于动荡变革之 中。
跨学科拓展延伸
与历史学科相关联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01
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助于理解《季氏将伐颛
臾》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
孔子及其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完美ppt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完美ppt课件
1
论:纂辑,应读lún; 语:言谈。
《论语》是记录_春_秋__时期思想 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 是 语录 体,凡_2_0篇,为_儒_ 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 将《大学》 、《中庸》、 《论 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 “_四_书__”。
2
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 yú) • 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 • ⑤ 出于柙(xiá)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 • ⑦干戈(gē) ⑧冉有( rǎn ) • ⑨椟( dú )
11
四、整体赏析课文
12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冉有
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 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 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8
9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 ( • ③社稷 ( • ⑤ 出于柙( • ⑦干戈 ( • ⑨椟 (
) ②颛臾
()
) ④虎兕
()
) ⑥焉用彼相矣( )
) ⑧冉有
()
)
10
老虎独角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 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子里 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20 ”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 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 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 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 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 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 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 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 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 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要责备谁呢?”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实用课件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实用课件

第二回合
冉有: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求!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引名言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作类比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设比喻
Page 14
背景链接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 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 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 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 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 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 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 (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论语》
Page 2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Page 3
自学检测
宾语前置句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分) 省略句
——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4)何以伐为?(3分)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宾语前置句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4分)
——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
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状语后置句
Page 11
合作探究
译文:1、孔子说:“当政者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象北极星安 居其所,而其他众星井然有序地环绕着。”
2、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人民,用刑法来整治人民,人民就会 逃避制裁而无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顿人民, 人民就会有羞耻心而归顺。”

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

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
无乃……与?:相当于“恐怕……吧, 固定句式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 尔是过:责备你,责备。名作动,过错——责备
译文: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 你吧!颛臾,先代的国君曾经任命它主 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 之中,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要讨伐它 呢?”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之 为东蒙主
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而且不时还有据城叛 鲁的大夫;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的,结构助词
而在萧墙之内也。 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这
里暗指鲁国内部;的,结构助词
• 译文:如今仲由和冉求辅助季 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 能用文治教化招抚他们,国 家支离破碎,你们却不能保 持它的稳定统一,却想在国 内使用武力。我担心季孙的 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国 内呢。"
下就能和好共处,就无所谓寡。上下相 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忧患。
• 如果能做到这样,如有远方人不服,就 修自己的文德使他们前来归附。
• 他们既然来归附了,那就使他们生活安 定。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xiàng,辅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用法,使……来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
听音频朗读,字词正音
颛臾(zhuānyú) 冉(rán)有 社稷(shèjì) 彼相(xiàng)矣 虎兕(sì)出于柙(xiá) 椟(dú) 近于费(bì) 相(xiàng)夫子
文中人物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 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之后,任鲁国 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
• 总结:
• “均”和“安”,都是孔子“仁” 的政治思想的体现。
• 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 、发展实力,但他主要的目的还是 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的目的是 要篡夺鲁国的权利,孔子以他丰富 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 了季氏的阴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 这一点。

季氏将伐颛臾精品课件(共38张PPT)

季氏将伐颛臾精品课件(共38张PPT)
பைடு நூலகம்《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关于季氏即将攻打颛臾的对话。孔子反对季氏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非正义行为,认为这会使国家分崩离析、百姓生活不安。文档中详细解释了孔子的政治观点和伦理思想,并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教导。关键段落的译文如“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颛臾是先代国君的藩属,为何要讨伐它呢?’”等,清晰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代词,那,句中位置。 今夫颛臾:夫,放在句中,那,代词。 夫如是:夫,放在句首,发语词。
而 季 动 析 不辅相佐 使安动用以法 远 安 盖
在孙干而 萧 之 戈军事不 指墙鲁国忧内部于 能
能 来 也
夫 子 ,
之 。 今
来 之使使动…人 不用…法来无倾,倾覆均无 ;服。贫
之,邦守,远由既,夫,
(公元前551--前479)
季氏将伐颛臾
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 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 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 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 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 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 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 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 当面斥责。
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不可伐
先王以为东蒙 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
•不当伐
是 且 盟 夫 是责备孔 “ 冉 季 社 在 主颛 过子 季 有 氏

稷 邦 ,臾 与曰 氏 、 将 氏
之域 臣之 也中
, ?: 将 季 伐
将 昔
“ 采有取军事路行动颛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
孔子,孟子。
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
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
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
消极出世。
孔子的生平
名丘,字仲 尼,春秋末期鲁 国人,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我国 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
第三次对话: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无乃尔是过与



•先王以为东蒙 主, 晓之以礼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引用名言

设比喻
晓之以理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德

归纳总结——
• 思想内容方面
表现孔子的仁政思想; 表现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 写作技巧方面
对话体; 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历史散文
先秦散文
墨家
道家
诸子散文 百家争鸣
法家
儒家
诸子十家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 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仁政”
荀子《荀子》
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法:韩非子《韩非子》 “法治” 墨:墨子《墨子》 “非攻”
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back
危,不稳定;
颠,跌倒
持,扶持
扶,搀扶
见到主人有危险而不知尽忠, 眼睁睁地看
着他往火坑里跳,往山崖下掉却袖手旁观,
这难道是 正确的态度?何况,老虎兕牛出了
笼子,龟甲美玉毁在了匣中,这是什么人的过
错 之 曰 “ 担子忧 今攻取臾坚固冉 不 不 国少 辞 ‘ 求 孙 不 , 有
路的人
且尔言过矣错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 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
•陈力就列:陈,施展;力,才能;
就,居,充任;列,职位
•冉求推卸责任说:“那都是长官的意思,我 和子路都是不同意的, 可有什么办法呢?
•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那么,现在他说的意思就是 “在其位,谋其政”了。即使使用我们今天 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起码也是,‘拿一份 钱。做一份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那钟也得撞响才是啊!
课前练习
《论语》是记录__春秋__时 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书,所以它是 语录 体,凡2_0 _篇,为_儒_家思想的经典著 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 、 《中庸》、 《论语》、 《孟子》 编在一起,称为“____四”书。
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在文中正确无误的一组
是( B )
(1)论语(lun) (2)虎兕(shi) (3) 出于 柙(xia)
(4)社稷(ji) (5)焉用彼相矣(xiang)
(6)固而近于费(bi)
A.(1)(2)(3)(4)
B.(1)(3)(4)(6)
C.(1)(2)(4)(5)
D.(2)(3)(5)(6)
课文第一、二段
问题
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 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 的?
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 么?
孔子的态度,理由
安 均 者 。 欲 !憎恨忧 取 固 曰
。,,丘之君。,而:



’ 子 ” 托词、辩 解之词回避说
后一定成近为
“如今
患平患均 闻 而 疾 孔 世 于 今
贫寡有必夫子必费夫
而而家为舍曰为,颛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品德高尚的人最痛恨那些避而不谈“想 要这么做”却一定要找出这种借口的做 法。
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 事”,第三段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 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
课文第三、四段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 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摆出施:来展、‘陈才能 居力、就充任职列位,不能者不止就职。’
不危稳而定 不持,颠跌而倒 不扶,则将焉用彼 辅相助矣盲人?走
延伸巩固
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是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无乃尔是过与 冉有、子路见于孔子 曹刿请见
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路转溪头忽见
延伸巩固——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1)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2) 过犹不及 (3)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 是谁之过与 (5) 无乃尔是过与 (6) 故尝与过宋将军
伐 者
求 事 见拜见、臾谒见
,何 以
矣 。



先 王 以让、做
!于于 无乃“恐颛臾吧怕”……孔 子

颛 臾
为 尔。曰

”:

两个重点句式
无乃……与,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恐怕……吧
何以……为 反问句式 何辞为?(《鸿门宴》)
尔是过,宾语前置, 过尔,责备你。
是,代词,复指宾语 “尔”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内不内也邦人与来则如和
也 在 , , 分 不 求 之整修治、是治理无, 。 颛 吾 而 崩 服 也 , 文意为,施行寡
”臾恐谋离而,则德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 萧墙之内也:后代形成成语“祸 起萧墙”。
阅读、思考、讨论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 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 季氏将伐颛臾 第二次对话: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