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柳城街道象山各姓氏概况
南安谢氏源流

南安谢氏源流一、溯源姜姓谢氏,溯源可至公元前3200年(至今5200 年)。
据《史记r正义-帝王世纪》载“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今山西涓水之支流岐水)……”在此之后的母系氏族时期,姜分四支为齐、吕、申、许。
西周时,宣王姬静执政出现了“宣王中兴”盛世,宣王舅姜申伯扶助有功,被封于谢地,称申国南阳(今河南唐河吕台乡谢家庄)。
从此,这支姜姓先人,便由姜姓申氏改为姜姓谢氏。
这年约在公元前825年(见《诗经•大雅》)谢氏诞生。
姜申伯(名姜诚)为谢氏始祖。
二、演变先秦时,申国亡,谢氏子孙被逐至淮河上、中游,但仍有部分留于中原,出现以巨鹿太守谢夷吾为代表一支。
至魏汉时,在北方出现了曹魏典农中郎谢缵一支。
这段时期系谢氏初发展时期。
两晋南北朝,以谢缰一支(北支)出现贵宠无比,尤以东晋中叶的谢安及谢玄、谢石、谢琰等共同指挥了关系国之存亡“淝水之战”而名闻天下,与王姓同称为“乔姓望族”。
此时,更有谢氏76贤任国中要职,而且累世与各望族联婚,盛况空前,晋时“三小谢” 谢灵运、谢惠连、谢眺之谢家诗与“三王”合称“王家书法谢家诗”,诗云“王谢风流满晋书”。
隋唐五代,谢氏在中原及东南沿海均有分布,随着民族大融合,谢氏南北两支融合,并出现了会稽、陈留两大望族。
唐末,谢氏有所衰退,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此时,在祖国的西边云、贵、川三省出现“三谢蛮”大族。
宋元明清时,谢氏有较大发展,人口进一步增多,分布广泛至全国,政治地位得到恢复,此期,诞生了许多著名家族和知名人物,如浙江富阳谢,浙临海谢,闽长乐谢、赣临川谢、乐安谢、山东德州谢等,名人有:宋谢涛、谢绛是文学家,谢良佐是儒学家;谢逸、谢莲为著名诗人,谢勋官至太子少师,谢谔系工部尚书,谢方淑、谢深甫官至宰相……泉州谢氏参加郑成功收复台湾有数百人,其中著名四将有谢贤、谢岩、谢吉、谢理等。
新中国以来,谢氏迎来大发展,据《人民日报》1987年5月2日电,按人口多少先后排列,谢氏居新百家姓第24位。
陈---浙江第一大姓,浙江分布概况?

陈---浙江第一大姓,浙江分布概况?陈氏源于宛丘(今河南淮阳),望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盛于颍川(今河南长葛),南开闽漳,遍及全球。
在中国,陈姓是大姓,七千万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其中颍川衍派约5000万;在海外,五千万的华人中,又有“陈林半天下”之称。
浙江最早有关陈氏的记载始于汉代。
当时陈氏在山阴(今绍兴)、上虞、乌伤(今义乌)就有繁衍,出了一些当地名家望族,如陈嚣、陈业、陈宫等。
后来,随着朝代更替,由外地迁入今浙江境内的陈姓人口越来越多。
可以这么说,浙江陈姓的发展史就是浙江姓氏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浙江的第一大姓为陈氏,占全省人口的7.74%,陈姓人口有352万人。
陈氏作为浙江第一大姓是当之无愧的。
根据浙江各地县市志姓氏的记载,陈氏是17个县市的第一大姓,这17个县市分别是临安、上虞、义乌、金华、磐安、诸暨、余姚、慈溪、象山、景宁、天台、玉环、乐清、苍南、丽水、青田、湖州。
而紧随其后的两个大姓王姓与张姓,前者只在12个县市排位第一,后者在5个县市排位第一。
浙江沿海的宁波、台州、温州陈姓为第一大姓,浙江全省陈姓分布图浙江各地陈氏具体源流:温岭陈氏:东晋永和元年(345)前,今县境内即有陈姓居住;唐乾符年间(874~879),一支自福建避乱至,居今高龙殷家洋,至二十一世一脉迁入今城关;唐末一支自福建迁入今桐山陈家宅;后晋时(937~946),一支自中原避乱至,居今高桥南鉴,至八世转迁今岩下晋岙;五代末年,一支自福建避乱至,居今城关屏下;宋开禧年间(1205~1207),一支自黄岩建山迁居叶屿(今田洋乡楼山),一支自乐清迁居新河;宋末仙居名士陈仁玉隐居石塘,子孙三世不仕,元至顺间(1330~1333)后裔转迁黄岩金清,其中八房又迁入小坞根;元代一支自东阳迁居前泸(今泽国前炉);明正统二年(1437),一支自福建迁居箬山。
奉化陈氏:一支祖籍陕西长安,后梁时有官于明州者,后定居境内松林乡下陈村;一支祖籍台州,吴越国时有人来县为官,后定居三石茅渚。
凤翼萧氏世系源流简考

凤翼萧氏世系源流简考萧蔚林在我们萧氏众多支派中,福建南部地区的凤翼萧氏可谓是萧氏一大宗派,枝繁叶茂,子孙遍布闽台海外,是实至名归的大族,在现在交通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想必我们大部分萧氏宗亲对凤翼萧氏都有所耳闻。
当然,虽然大族一般都会资料丰富,谱史完善,但大族也有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合宗”问题严重,这个包括被其合宗和攀附其族的宗支,而问题最让人头疼的地方就是体现在族谱中错综复杂的世系源流,致使整个大宗内部及其他支系谱史混乱,这是谱史资料的一大通病。
凤翼萧氏一族自然也是如此,内部有很多问题需待解决。
在此之前有不少凤翼宗亲和其他萧氏谱牒专家撰文考证,对问题都有深入考究,引经据典,得出了不少十分可贵而让人信服的结果,但对于有一些问题则并没有去考查对错,而是按照各自的族谱照搬,当然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发现其谬误。
年前,厦门萧锡鸿宗长嘱托我为《世界萧氏》杂志写一篇关于凤翼萧氏相关问题的考证文章,我作为赣南人,又非凤翼族人,再加上手中凤翼萧氏族谱不多,心中着实没谱,但既然蒙锡鸿宗长厚爱,那么我就在此对凤翼萧氏一族的问题阐述一下我的看法,仅作抛砖引玉之用,如有谬误,还望凤翼萧氏一派宗亲莫要怪罪。
我这篇文章主要是指出一下凤翼萧氏的世系源流中存在的合宗问题,尽量理顺这些世系,纠正谬误,正本清源。
正宗的凤翼萧氏皆出自唐僖宗朝刺史萧曦公,公字德卿,于唐中和元年881年入闽居长乐县前大鳖坑,此后繁衍出了此一大派。
而凤翼非人名非地名,非官爵更非赐封,那么为么这支萧氏冠称凤翼呢?根据清嘉庆《凤翼谷山宗谱·重建温陵凤翼萧氏大宗祠序(康熙间)》云:“潢公肇基蒲岱,科甲蝉联,复同淘公支裔由蒲抵泉,占籍温陵,子孙荣盛,支分各邑,诗书甲地,蔚为华宗。
示现庵乃泉山讲学之席,萧厝园为子孙聚族之区,既得卜乎温陵福地,美号曰凤凰展翼。
世竞传之,人争幕焉……”;又据清嘉庆《凤翼萧氏大宗谱序》云:“曦公也立庙长乐,衍派蒲岱,分支泉郡,卜宅萼辉,美号凤凰展翼,而子孙渐衍渐析,分居晋、南、惠、同、安、永、德,子姓蕃昌……自明季而后,兵燹频仍,祠宇产业荡然……”,另网上[蘭陵谱牒|福建晋江萧氏宗祠及萧氏源流]的说法是:宋时萧氏在泉州十分兴盛,至有“萧半城”之称,合族建祠堂于城中,“清源高插,桩楼卓侍,屏障远列于后,鼓旗飞动于前,如鸾之飞,如凤之舞”,祠因其形胜而称“凤翼”。
南安傅姓源流

傅姓源流源流一、渊源傅姓始祖傅说,生于殷商时期,其稳居处,俗呼圣人窟。
今山西省平陆县圣人涧。
其时,常遭洪水泛滥之灾。
傅说参与规划、版筑修护(发明版筑治水)。
傅姓族望因标版筑。
(这是傅姓住宅大门匾上所书的"版筑传芳"的由来)。
商高宗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
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
于是,帝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
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
见武丁、武丁曰是也。
得而与之语,果圣人。
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
历史上一举贤相,必称伊尹、傅说。
自殷商至今,子孙蕃衍,已历三千余载,裔传一百多世,传至傅实为六十九世。
傅姓开闽始祖傅实,字仲诚,行十一,生于唐咸通七年,丙戍年(公元866年)正月初五日,卒于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十一月初九,享年61岁。
祖籍山东济州,因黄河改道,迁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梓里村。
傅实之从兄傅笋,登会昌六年进士一甲二名,历阶至昭义军节度使。
按唐朝后期惯例,节度使缺位或不能治事,可推本使之子弟或部将为留后。
然后,朝廷正式授之。
傅实因此得承节度使之职。
唐僖宗皇帝,耳闻傅实,年少英俊,文韬武略,特旨召见。
僖宗见傅实,年龄与自己相仿,仪表风姿秀整,一见倾心,遂授予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建州都押衙,并赐唐太宗的画像一帧,以示荣宠,而慰远行。
当时福建是唐中央恃为财富来源的重要地方之一,必须安抚、稳定。
唐室敕赵国公镇入闽,镇举实为佐。
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傅实奉敕入闽。
适泉州刺史,骄傲不法,纵其徒为郡人患,傅实即进兵泉州逐之。
一剑南来,闽疆平乱,干戈永息,威震宇内。
唐王敕赐银印青绶,衔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
(这是傅姓住宅大门匾上所书的"银青衍派"的由来),傅实初建第于泉州仁风门外,皇山南麓东湖之滨。
旋于中和间聘紫云黄守恭五世孙女为夫人(敕封为咸宁郡正一品夫人,生于咸通丁亥年(公元867年)七月初二日,卒于后唐天成五年(公元930年)九月初五日,享年六十四岁)。
晋江姓氏分布知识

附:1988年姓氏分布表一、青阳镇(庄、李、蔡、孙、林、洪、郑、谢、曾、张、王、吴、黄、许、陈、赖、周、杨、苏)二、磁灶镇(吴、陈、李、苏、王、倪、柳、黄、周、曾、刘、丁、谢、朱、蔡、林、唐、郭、杨、张、庄、何、姚、吕、柯、赖)三、罗山乡(陈、张、王、洪、林、郑、蔡、柯、苏、曾、杨、高、谢、郭、翁、吴、倪、姚、龚、周、何、李、江)注:荆山(片村)包括王厝、吴厝、郭厝、新乡。
四、陈埭镇(陈、丁、林、李、曾、刘、吴、蔡、张、杜、谢、郑、倪、郭、许、施、留、纪、高、黄、朱、柳、薛、杨、魏、庄、苏、柯、尤、潘、徐、洪、叶、雷、胡、韩、江、翁、沈)五、池店乡(曾、林、尤、杨、史、蔡、苏、张、王、黄、周、李、吴、卢、陈、魏、吕、倪、卓、邱、阮、郑、朱、施、洪、孙、庄、骆、胡、雷、萧、沈、伍、田、丁、徐、傅、廖、许、赖、柯、宋、唐、谢)六、紫帽乡(王、吴、蔡、李、康、卓、阮、黄、赖、陈、谢、史、邱、杨、倪、庄、曾、周、郑、许、苏、张)七、安海镇(吴、郭、陈、颜、蔡、高、张、田、李、林、洪、董、龚、倪、吕、施、周、桂、徐、王、杨、丁、柯、孙、许、汪、萧、陆、侯、沈、庄、余、郑、朱、鲍、曾、姚、万、尤、安、苏、蓝、伍、马、君)续表续表八、东石镇(蔡、叶、黄、周、丁、苏、许、萧、王、陈、郑、张、杨、吴、曾、李、颜、温、谢、柯、刘、孙、洪、蒲)续表九、内坑乡(李、林、庄、姚、尤、曾、王、杨、蔡、吴、洪、白、郑、张、沈、郭、高、邱、黄、陈、谢、涂、钟、赖、叶、许、雷、吕、汪、周、欧阳、朱、何、伍)续表十、永和乡(姚、辜、陈、许、张、周、庄、王、鲍、蔡、曾、倪、潘、苏、翁、吴、黄、郑、刘、范、邱、留、邓、施、康、余、林、胡、邵)十一、金井镇(蔡、吴、张、陈、洪、赵、施、王、曾、萧、杨、汪、许、黄、林、郭、纪、庄、勤、李、卓、蒋、刘、何、郑、谢、范、周)续表沟 顶 施 后 寮 施 枪 寮 施 新 乡 施 五块寮施 洲洲 王 十一 后 山王 十四圳 尾 王十一溪 仔 王 新市新 市曾十六前 安 萧曾 埔宅埔 宅 杨 十五清 沟 杨 山 尾蔡 顶房寮 施竹 围 杨 莲 厝 施李 古垵古 垵黄陈 坑 西蔡 三坑曾 坑王吴勤十六十二、深沪镇(陈、吴、蔡、施、周、杨、许、詹、王、石、李、吕、郑、林、张、颜、柯)十三、龙湖乡(吴、丁、郑、张、施、王、许、陈、黄、曾、郭、苏、粘、杨、刘、颜、蔡、洪、翁、庄、留、金)续表十四、英林乡(洪、林、吴、张、柯、王、杨、董、苏、傅、姚、谢、李、黄、曾、许、陈、刘、欧阳、蔡)续表十五、石狮镇(张、丁、蔡、倪、王、洪、陈、谢、林、黄、郑、许、苏、吴、萧、邱、颜、郭、戴、龚、施、李、高、杨、曾、叶、周、温、刘、柯、孙、姜、商、何、田、江、卞)。
福建吴氏支系源流

福建吴氏支系源流黄龙族吴氏:基于泉州古城西郊黄龙江滨(今晋江)两岸纵横20平方公里。
泉州鲤城区浮桥镇:延陵、坂头、大博、新步、下美宅、石崎、仙景、西庄、岐山、田中、东边、黄石头、五羊、林美、金浦、金鸡、霞洲、浮桥街、塔顶吴、高山义门吴、山美吴。
泉州鲤城区江南镇:乌石、后墩、官林、后头、小锦田、新塘、仙塘、上塘村、上塘霞茂村。
泉州丰泽区东海镇:津头博。
丰泽区北峰镇和清源农场:溪乾、西博、潘山、田庵、田边、前山、花园头、水流坑、洋西桥、乌墩白水岭。
泉州南安市丰州镇:博头、丰州南门、丰州东门。
南安市洪濑镇:洪濑街、湖尾小路村、进坑村、南安市石井镇后店村。
南安市霞美镇:麻山、后房、下福。
泉州晋江池店镇:高坑、华洲东山、水田霞美。
泉州惠安县洛阳镇:洛阳街。
闽南侨乡、衣冠之族明朝《闽书》卷之九方域志载:岸上(黄龙江岸)黄龙乡有吴氏—衣冠之族。
源流与播迁黄龙族吴氏是季札后裔,属吴征生支派。
黄龙族吴氏1世祖吴礼孙。
先祖自吴琚以下至吴礼孙的几代为:吴琚—吴安仁—吴仕骧—吴爽—吴礼孙,自礼孙起,至今已传29世,海内外数十万人。
一世吴礼孙:1215—1374,配陈氏(1221—1278),子三:长子吴景政居黄龙祖地传世,次子吴景善分居南安诗口,三子吴景兴分居晋江、石狮、蚶江及锦里。
二世吴景政:1249—1328,娶蔡氏妙清(1260—1343),子六:吴君用、吴君济、吴君弼、吴君辅、吴君锡、吴君赐。
二世吴景兴,后裔居于晋江市和石狮市等地。
三世吴君用:1278—?,娶陈氏,子三:吴观生、吴观应、吴观庆。
分居永春县梧板与南安县的陶内、吴坂、内寮、诗口、博尾等地。
三世吴君济:1280—1350,字和卿,号龙溪,娶杨氏、胡氏、刘氏、杜氏、蔡氏。
子七:吴希宪、次子吴希文,分居晋江、石狮、蚶江、三子吴希礼、四子吴希勉、五子吴希舜、六子吴希禹、七子吴希敬。
福建省南安市水头村吴氏:水头村古称鳌海境,亦称湖内村。
吴精一、吴精直。
自7世字辈:宗宪缙绅世代恩荣学遵孔孟道法周程。
晋江市各镇的人数姓氏分布

晋江市各镇的人数姓氏分布青阳梅山居委会——〖庄、蔡、孙等杂姓〗青华居委会——〖庄、李等杂姓〗青阳居委会——〖庄、陈、张、王、林、曾、李等杂姓〗莲屿居委会——〖庄、李、林等杂姓〗高霞——高霞——〖王〗洪宅垵——洪宅垵、仑顶——〖陈、曾〗象山——象山、新乡——〖林〗普照——普照——〖蔡、李、杨〗陈村——陈村——〖许、吴〗曾井——曾井——〖张、曾〗苏塘——苏塘——〖赖〗后间——后间——〖赖、杨〗岭山——顶岭、崎山、后圳坑、许厝、下岭——〖庄、杨、许、蔡、苏、王、陈〗竹树下——竹树下、田洋——〖李〗三光天——三光天、霞塘、许塘蔡——〖庄、王、张、曾、洪、黄、周、陈、蔡〗王厝——王厝、岩下——〖洪、陈、林、张〗屿头——屿头、山头——〖洪、许、陈〗霞浯——霞浯——〖吴、黄、谢、李〗赖厝——赖厝——〖赖〗烧厝——烧厝——〖赖〗梅山——后塘、蔡厝、后崎、轩内、隘门头、孙厝头、大石脚、巷尾三、三角内——〖庄、蔡、孙、苏〗青华——内头李、烟边巷、大井口、一门、西边宅、宫下、井仔——〖庄、李、林〗青阳——杏厝王、东岩口、新田、沿塘头、新街——〖庄、王〗莲屿——沿塘、下行、田洋——〖庄、李、林、陈、张、曾、王、洪、郑、谢〗安海镇兴胜居委会——〖杂姓〗海东居委会——〖杂姓〗鸿塔居委会——〖杂姓〗复兴居委会——〖杂姓〗灵水——前乡、后乡、田厝、加溜——〖吴、蔡、张〗曾林——曾林——〖吴、李、许、庄、方〗大山后——大山后、小布林、大布林——〖王、许〗可慕——可慕、新乡——〖许〗西畲——西畲、丙厝、梧埭——〖陈、余、吴〗桐林——古田、西埕——〖黄、许、陆〗西门——湖池、西门——〖李、杨〗梧山——梧山——〖苏〗山兜——山兜、玉楼——〖苏〗菌柄——菌柄、洋南——〖黄、王〗桥头——桥头、浦边、三社、安厝、塔兜、新陈山——〖许、蔡、陈、安、吴、施〗上垵——上垵、后林、田坑——〖许、杨、林、黄〗社坛——社坛——〖蔡、吴〗前林——前林——〖蔡〗下山后——下山后——〖陈〗庄头——庄头、前蔡、后垵、潮坑——〖李、庄、陈、蔡、王、黄〗后蔡——后蔡——〖颜〗水头——水头、后埭头——〖姚、黄、蔡、林〗前湖——前湖——〖蔡〗新店——新店——〖许〗坑边——坑边、窑后——〖黄〗窟前——窑前——〖颜、许、姚〗曾埭——曾埭、东井——〖黄、苏〗西柄——壳厝、西柄——〖张、鲍、陈〗庵前——庵前、加坂——〖尤、沈〗下洪——下洪、丙店——〖李、周、蔡、林、方〗仁寿——上岭、后桥——〖朱、周、吴〗西溪寮——西溪寮、后肖——〖蔡、萧〗坝头——坝头、梧厝、溪边——〖王、许〗赤店——赤店、苏厝——〖曾〗前埔——前埔、皂店、林厝、郑厝、侯厝、小前埔——〖许、林、郑、侯〗西垵——西垵、下坂坑——〖颜、丁、萧、杨〗型厝——型厝——〖颜、曾〗安东——星塔、前乡、中乡、后乡、后库、黄墩——〖陈、吴、王、林、柯、孙、许〗外曾——外曾、内曾——〖吕、曾〗金井镇金井居委会——〖吴、蔡、张、陈〗古垵——古垵、坑西——〖陈、黄、蔡〗石圳——石圳、晋井、后垵——〖李、许、陈、张、林、黄〗福全——福全——〖卓、刘、陈、蒋、王、郑、张、何、尤、许〗溜江——溜江——〖陈、王、许、吴〗围头——围头——〖吴、谢、周、洪、陈、蔡〗湖厝——湖厝、东垵、岑下——〖许、杨、周〗塘东——塘东、下寮、寮头、后埭、西垵、山柄——〖蔡、王、吴、谢、许〗洋下——洋下——〖陈、施〗南江——南沙岗——〖李、谢〗岩峰——小三村、官兜、东营、西头、陈厝、石兜、上清——〖陈、范、吴、许、蔡〗三坑——曾坑、坑西、浔坑寮——〖王、吴、许、勤、林、施〗新市——新市、前垵——〖曾、萧〗丙洲——丙洲、后山、圳尾、溪仔——〖王〗玉山——桑柄、石亭、顶柯坑、草湖——〖洪、赵〗山头——山头、新街——〖洪、张〗坑口——坑口、南埕、埕边、留宅——〖蔡、王、陈、林、洪〗钞岱——钞岱、茂下——〖郭、洪、许、陈、王、纪、汪、庄〗苏庄铺——苏庄铺——〖施〗金井——金井、下丙——〖蔡、吴〗埔宅——埔宅、清沟、山尾、顶房寮、竹围、莲厝——〖杨、蔡、施、李〗山苏——中寮、沟顶、后寮、枪寮、新乡、五块寮——〖施〗深沪镇南春居委会——〖吴、陈、张、王〗东垵居委会——〖吴、周、杨、蔡〗后山居委会——〖陈〗港阜居委会——〖吴、李、陈、许、詹〗壁山居委会——〖吴、陈、石、洪〗西峰居委会——〖蔡、杨〗浔光——西旧房、王厝——〖施、王〗华峰——顶土地寮、下土地寮、赤下、五七柱、黑土、三柱、六柱——〖施〗华山——后山寮、下乡——〖施〗东华——东后——〖施、吴〗首峰——坫头、竹脚、中寮、宜富、下新厝、西脚寮、圭庵寮——〖施〗群峰——灰寮、长房寮、湖仔寮,二房寮、龙寮、宿困墩、大寮——〖施〗坑边——坑边、颜厝、畲下——〖陈、颜、张〗柳山——柳山——〖林〗东山——东山——〖林〗华海——海尾寮、雪上寮、东旧房、鲤鱼穴、南寮、后山寮——〖施、吴〗运伙——吕宅、石井、西尾、坑前、坑后——〖许、张、柯、郑〗科任——科任、新村——〖陈、许、李、蔡、吕〗土屿——土屿——〖蔡、杨、周〗东石镇东一居委会——〖蔡、叶、黄、周、丁、苏〗东二居委会——〖蔡、叶、黄、周、丁、苏〗东三居委会——〖蔡、叶、黄、周、丁、苏〗东四居委会——〖蔡、叶、黄、周、丁、苏〗东五居委会——〖蔡、叶、黄、周、丁、苏〗平坑——平坑——〖陈、蔡、杨〗龙下——龙下、斗门头——〖陈、郑〗永湖——后湖、永坑——〖黄、蔡〗东埕——东埕——〖蔡、蒲〗白沙——白沙——〖周、谢、黄、张、洪〗许西坑——许西坑、郭厝、深垵、松柏山——〖许、郑、张〗湖头——湖头、龟湖——〖黄、李〗井林——井林——〖许〗肖下——肖下、前埔——〖萧、蔡〗金瓯——山前、前埔——〖王、黄〗大白山——大白山、下厝许、小白山、曾厝、草红塘、西行——〖杨、许、吴、曾、陈、颜〗大房——大房、下庄、吕厝、石兜——〖许、颜、张〗潘径——潘径、塘边——〖张〗潘山——潘山——〖张等杂姓〗塔头刘——塔头刘——〖刘〗檗谷——檗谷——〖黄〗郭岑——郭岑——〖杨、郭〗三乡——吴厝、高后、埕边、埭边——〖吴、王、黄、谢、蔡〗梅塘——前埔——〖蔡〗梅峰——型厝、张塘——〖蔡〗洪塘——洪塘——〖张〗坑园——坑黄——〖吴〗清透——清透——〖张、温〗柯村——柯村——〖柯〗金泽——洋宅、山兜——〖蔡、吴、杨〗张厝——张厝、中舍——〖王〗光渺——石菌、路东——〖陈、黄、洪、王、周〗塔头孙——塔头孙——〖孙、蔡〗埔头——埔头、麦园、岑兜——〖颜、王、萧、洪〗磁灶镇磁灶居委会——磁灶、后山宫——〖吴、唐〗岭畔——岭畔——〖吴、朱〗小桥——小桥、道碑、道碑厝——〖陈、刘、王、丁〗井边——井边、笑口、曾岭——〖苏、王、李、倪、吴〗下官路——下官路、陈坑——〖吴、陈〗下灶——下尾、下灶、上流坑、下流坑、内塘——〖吴、李、王、陈、蔡、唐〗苏垵——苏垵——〖陈〗坝头——坝头、溪头、曾坑——〖柳、周、曹、曾〗洋宅——洋宅——〖李〗大埔——大埔、菜洞——〖吴〗前尾——古塘头、山后、树后——〖王、陈、李〗瑶琼——瑶琼、新乡、风炉、后坑——〖陈、张〗官田——官田、草山头、新后坑——〖陈〗大宅——大宅、深沟——〖陈〗太昌——太昌、倒桥、杏田——〖陈〗上厝——上厝、后洋——〖张〗锦美——锦美、下五龙——〖庄、张〗钱坡——钱坡、加山、沟边——〖苏、李、姚、吴〗新垵——石湖边、杏当、高厝林、妹山、山仔——〖苏、林、蔡、李、黄、谢〗洋尾——洋尾——〖谢〗三吴——西边辽、前山、杏林——〖吴〗东山——东山、龙林——〖张、王〗张林——张林——〖张〗官前——官前——〖柯、吕〗五龙——上五龙、加福——〖张〗砌田——砌田、后边、吴厝——〖张、何、赖、郭〗车厝——车厝、洋坑、黄厝、道允林、杨厝、吴岭——〖王、郭、杨、陈〗湖头——湖头——〖柯、张、林〗宅内——宅内、南仓——〖张、陈、庄、姚、王〗陈埭镇南霞尾——南霞尾——〖杨、倪〗梧埭——金沟、曾厝、南店、梧埭、南湖、西滨——〖蔡、杨、翁、林、江、曾、王、陈、沈、张〗宫口——宫口、潭头、溜尾——〖林、陈、雷〗桂林——后祠、西霞美、后田前、对叁——〖林、郑、倪、蔡〗坊脚——坊脚、沟西——〖林、尤、王、倪、庄、吴、陈、郭、苏〗江头——江头、土头——〖丁、陈〗溪边——溪边——〖丁、曾、吴、王、倪、李、韩〗赤西——赤西——〖张、庄、丁、王、陈、杨〗沟头——沟头——〖叶、王、陈、曾、林、潘、雷〗苏厝——苏厝、前沟、黄厝、横坂头、前乡、普益、普头、高厝、港墘、湖厝、埕尾——〖苏、张、胡、陈、黄、李〗岸兜——岸兜——〖丁、陈、苏、吴、张、林、宋、李、汤〗鹏头——鹏头——〖丁〗西坂——西坂——〖丁、曾、陈、李、黄、魏〗四境——下沟、后坂、前社、后社、仓下头——〖丁、陈、倪、李、杜等杂姓〗湖中——湖中、地顶、苏埭——〖张、庄〗双沟——双沟、加沙、下坂、草田尾、陈塘、泽沟——〖王、李、柯、丁、尤、曾等杂姓〗涵埭——洋埭李、下村、土围——〖李、谢、庄、陈、黄、纪〗洋埭——洋埭林、大东、下海——〖林、李、魏〗庵上——庵上、庵兜——〖黄、陈、张、薛、李、吴、杨、杜、曾、丁、林〗海尾——海尾、大洲——〖郑、纪、留、施等杂姓〗大乡——大乡——〖陈、张、丁、杨〗涵口——桥北、涵透、桥南、下埭、后林——〖陈、王、张、苏〗横坂——横坂许、横坂林——〖林、许、陈、吴〗西滨——西滨——〖林〗花厅口——花厅口——〖丁、林、吴、许〗仙石——仙石——〖陈、许、谢、刘等杂姓〗高坑——高坑、柯岭——〖张、高、柳、陈等杂姓〗池店镇池店——池店、曾村、皂坑、田洋、砌坑——〖李、林、谢、孙、陈、施、魏、王、庄、曾、洪、黄〗浯潭——浯潭——〖李、苏、许、朱、黄、林、何〗新店——新店、坑西、古坑、小霞浯——〖李、苏、吴、陈、魏、林、吕、倪〗钱头——钱头——〖吴、曾、谢、郭、许、丁、陈、李〗洋茂——洋茂、村头——〖林、卢、黄、吴、曾〗赤塘——赤塘、高厝——〖陈、林、丁、张〗潘湖——潘湖——〖黄〗溪头——溪头——〖朱、吴、杨、谢、陈、李、黄〗古福——古福——〖杨、张、李、沈〗东山——东山、西宅——〖张、卢、吴、陈、黄、谢、萧、林、沈、李、蔡、徐〗大洲——大洲——〖苏、蔡、黄、陈、李、林、许、吴、伍、朱〗华洲——华洲——〖陈、黄、徐、施等杂姓〗溜石——黄后——〖朱、郭、黄、苏〗营边——营边——〖陈、林〗霞福——霞福——〖朱、郑、吕〗霞尾——霞尾、墩仔——〖林、吴、黄、杨、卢、唐等杂姓〗清蒙——清蒙——〖郑、张、王、卢、杨等杂姓〗柴塔——柴塔——〖蔡、卢、伍、沈等杂姓〗唐厝——唐厝、前山——〖唐、黄、许、林、谢、李、邱、宋、吴〗旧铺——旧铺、过田、新埔、后岭——〖萧、雷、魏、田、阮、胡、骆等杂姓〗茂厝——茂厝——〖卓、朱、郑、黄、邱、蔡、阮〗屿崆——屿崆、仕尾、上钞——〖傅、谢、倪、吴、曾〗仕春——仕春、冷水——〖陈、魏、蔡〗御辇——下辇、御赐桥——〖曾、尤、史、周、杨等杂姓〗罗山镇梧桐——梧桐——〖陈〗许坑——许坑——〖吴、高、杨〗后林——后林、下宅——〖吴〗下埔——下埔——〖王〗后库——后库——〖陈〗缺塘——缺塘——〖郑、柯、林、蔡〗罗裳——罗裳、仓边、柯厝、江宅——〖曾、张、王、洪、倪、蔡〗福埔——后堡——〖陈、曾、许〗前沿——前堡、小沿塘——〖陈、郑、王〗社店——社店、后边、尾厝、田内——〖陈〗苏前——苏前——〖陈、蔡、苏〗山仔——山仔——〖李、郭〗苏内——溪东、东洋、苏内、内塘——〖曾、谢、李〗林口——林口——〖柯、李〗张前——张前——〖何、周〗英塘——大浯塘——〖翁、蔡〗小浯塘——小浯塘——〖李、蔡、吴〗梧垵——蔡厝、郭厝——〖洪、蔡、郭、江〗洪厝——江厝、帮尾、洋柄、古塘、仑上——〖李〗樟井——樟井——〖姚、杨〗湖格——湖格——〖杨、吴〗梧林——梧林——〖蔡〗荆山——王厝、吴厝、郭厝、新乡——〖吴、王、龚、郭〗林格——林格——〖杨〗塘市——塘市、前曾——〖柯、曾、龚、周〗南塘——南塘——〖柯、龚〗杏田——杏田——〖王、翁〗杏坂——沟下坂、杏田后王——〖王〗后洋——后洋——〖杨〗沙塘——沙塘、洋厝、山透——〖王〗上郭——上郭、后曾、塘边、中乡、虎项、占头——〖柯、陈〗龙湖镇新峰——火埔、新埔——〖施、张、王〗后溪——后溪——〖郭、许、施〗内坑——内坑——〖吴〗吾坑——吾坑——〖许〗秀山——秀茂、山头、山脚、历山、祖秀茂、新祖秀茂——〖许〗新街——新街、下炉灶、顶炉灶——〖许、施〗杆柄——杆柄——〖施〗衙口——衙口——〖施、粘〗石龟——许厝——〖许〗苏坑——苏坑——〖施〗埭头——埭头——〖吴〗昔坑——昔坑——〖吴〗枫林——枫林——〖吴〗后宅——后宅——〖施〗吴厝——吴厝、洋垵——〖吴〗湖北——西舍、英厝、庄厝、翁厝、十三施、枪城——〖施、翁、庄〗前港——前港、新村——〖施〗龙园——龙园、西湖——〖施〗古湖——古湖——〖吴〗坑尾——坑尾——〖施〗仑上——仑上——〖洪、刘、留〗溪前——溪前、山边——〖洪〗南庄——古婆庄——〖施〗洪溪——湛溪——〖施〗钞厝——钞厝、山尾——〖施〗檀林——檀林、粘厝埔——〖许、粘〗西吴——旧西吴、新西吴、苏厝——〖吴、苏〗陈店——陈店——〖施〗坡锦——火夫埔、倒石埔、东厝——〖许、陈、曾、黄、王〗古盈——古盈——〖吴〗后坑——后坑——〖洪〗龙埔——龙埔——〖施〗龙玉——龙湖亭、玉斗——〖许〗烧灰——烧灰、新烧灰——〖许、洪〗瑶厝——瑶厝——〖蔡〗石厦——石厦、新刘厝、三房、新乡、杏坑、竹山里、刘厝——〖施、刘〗鲁东——鲁东——〖施〗曾厝——曾厝——〖洪〗杭边——杭边、银埕下、湖仔内——〖洪〗溪后——溪后、中堡、曾厝——〖洪〗南浔——南浔、新民、田头、小埭、桥头、灰瑶、山前——〖施、郭、颜〗埔头——埔头、瑶林、林埔内——〖施、杨〗英林镇英林——英林、西塔、西塘——〖洪〗三欧——塘边、新厝、欧厝、刘厝、荣埭——〖欧阳、刘、王〗后头——谢厝街、后头、内厝、东村——〖王、谢、李、黄〗港塔——港塔、洋仔坑——〖林、曾〗高湖——高湖、西山、玉坂、斗林——〖洪〗嘉排——伍堡、岑张——〖张、童、姚、柯、杨等杂姓〗马山——马山、卢厝溪——〖林、洪〗湖尾——湖尾、西湖——〖苏、傅、王〗柯坑——柯坑——〖张〗沪厝垵——下乡、下柯坑、沪厝垵——〖柯、张〗埭边——埭边——〖许、柯〗东埔——东埔——〖吴〗龙西——龙水寮、清内、西垵、西埔、埔顶寮、窑内、东垵、新西湖——〖洪〗陈山——陈山——〖洪〗钞井——钞井、东溪、西溪——〖洪〗玉坂——玉坂——〖洪〗内坑镇明、清分隶晋江县三、四、五、六、八都。
福建福莆泉漳四府各姓氏所占人口比例

福建福莆泉漳四府各姓氏所占人口比例一、福州府(今福州宁德两市)福州市全市:1.林(971038人,占16.08%)、2.陈(952143人,占15.78%)、3.黄、4.郑、5.王、6.张、7.李、8.吴、9.刘、10.杨市区:1.陈(14.9%)、2.林(14.7%)、3.郑、4.黄、5.王、6.张、7.刘、8.李、9.吴、10.江福清:1.陈(20.17万人)、2.林(18.43万人)、3.王、4.何、5.郑、6.薛、7.翁、8.吴、9.张、10.黄长乐:1.陈(27%)、2.林、3.李、4.郑、5.王、6.刘、7.黄、8.张、9.高、10.吴平潭:1.林(26%)、2.陈(14%)、3.高、4.李、5.王、6.杨、7.吴、8.郑、9.薛、10.翁闽侯:1.林(20%)、2.陈、3.张、4.黄、5.郑、6.李、7.吴、8.江、9.王、10.刘永泰:1.陈(4.13万人)、2.林(4.12万人)、3.张、4.黄、5.郑、6.王、7.吴、8.叶、9.李、10.鲍连江:1.林(18%)、2.陈(17%)、3.郑、4.吴、5.黄、6.张、7.邱、8.王、9.杨、10.刘罗源:1.陈(14%)、2.林、3.黄、4.郑、5.张、6.蓝、7.雷、8.吴、9.李、10.叶闽清:1.黄(17%)、2.刘、3.林、4.陈、5.张、6.吴、7.许、8.王、9.郑、10.池宁德市全市:1.陈(10.8%)、2.林(8.7%)、3.黄(4.5%)、4.张、5.王、6.郑、7.李、8.吴、9.刘、10.雷蕉城:1.陈(13%)、2.林(10%)、3.黄(10%)、4.周、5.郑、6.吴、7.刘、8.张、9.王、10.李福安:1.陈、2.林、3.郑、4.王、5.刘、6.雷、7.钟、8.黄、9.吴、10.张霞浦:1.林(12%)、2.陈(11%)、3.王、4.李、5.张、6.吴、7.郑、8.黄、9.雷、10.谢周宁:1.陈、2.张、3.叶、4.郑、5.李、6.周、7.汤、8.萧、9.林、10.黄柘荣:1.林(10%)、2.吴(9%)、3.陈(7%)、4.游、5.袁、6.魏、7.张、8.郑、9.杨、10.王寿宁:1.吴、2.叶、3.张、4.陈、5.李、6.刘、7.王、8.林、9.龚、10.范古田:1.陈(11.8%)、2.林(7.4%)、3.黄(6.8%)、4.余、5.李、6.郑、7.张、8.吴、9.魏、10.彭屏南:1.张、2.陈、3.陆、4.郑、5.吴、6.叶、7.周、8.林、9.黄、10.苏福鼎:1.陈(11%)、2.林(9%)、3.王、4.李、5.张、6.吴、7.郑、8.黄、9.蔡、10.周二、兴化府(今莆田市)莆田市全市:1.陈(478493人,占15.9%)、林(442649人,占14.7%)、3.黄、4.郑、5.吴、6.李、7.张、8.蔡、9.王、10.刘市区:1.陈(314748人)、2.林(298834人)、3.黄、4.吴、5.郑仙游:1.陈(163745人)、2.林(143815人)、3.郑、4.黄、5.李三、泉州府(今泉州厦门两市)泉州市全市:1.陈(83万人)、2.林(55.89万人)、3.黄(55.87万人)、4.王、5.吴、6.李、7.张、8.蔡、9.苏、10.郑市区:1.陈(61352人)、2.黄(60576人)、3.吴、4.林、5.王、6.杜、7.李、8.杨、9.张、10.蔡泉港:1.陈(6.9万人,占18%)、2.林、3.庄、4.刘、5.连、6.张、7.黄、8.郑、9.吴、10.郭南安:1.黄(16%)、2.陈、3.洪、4.王、5.林、6.李、7.吴、8.苏、9.叶、10.刘、安溪:1.陈(14%)、2.林、3.王、4.李、5.黄、6.苏、7.吴、8.谢、9.许、10.张永春:1.林(14%)、2.陈(12%)、3.郑、4.黄、5.李、6.王、7.潘、8.刘、9.康、10.颜德化:1.陈(16%)、2.林、3.苏、4.赖、5.张、6.郑、7.曾、8.颜、9.黄、10.李石狮:1.蔡(19%)、2.王、3.邱、4.林、5.吴、6.陈、7.黄、8.李、9.许、10.洪晋江:1.陈(11%)、2.蔡、3.林、4.王、5.吴、6.李、7.黄、8.张、9.施、10.许惠安:1.陈(14%)、2.张(11%)、3.王、4.李、5.黄、6.庄、7.林、8.曾、9.郑、10.何厦门市全市:1.陈 240351人(占15%) 2.林 143423人 3.黄 88391人 4.王 77085人 5.李 73611人 6.张 72297人 7.叶 54955人 8.吴 54821人 9.洪 50552人 10.蔡 45924人四、漳州府(今漳州及龙岩的新罗漳平两地)漳州市全市:1.陈(557300人)、2.林(535927人)、3.黄、4.张、5.吴、6.杨、7.王、8.李、9.郑、10.蔡芗城:1.陈(11%)、2.林、3.黄、4.吴、5.郑、6.杨、7.王、8.张、9.李、10.蔡龙文:1.林(17%)、2.黄、3.陈、4.王、5.张、6.杨、7.郑、8.蔡、9.郭、10.严长泰:1.林(14%)、2.杨、3.陈、4.叶、5.张、6.王、7.戴、8.黄、9.郑、10.蔡东山:1.林(24%)、2.陈(14%)、3.黄、4.沈、5.李、6.张、7.朱、8.吴、9.何、10.王华安:1.邹(13%)、2.林、3.陈、4.黄、5.李、6.杨、7.郭、8.汤、9.郑、10.童龙海:1.陈(13%)、2.林、3.黄、4.郑、5.郭、6.蔡、7.王、8.许、9.苏、10.杨南靖:1.吴(10%)、2.陈、3.张、4.黄、5.王、6.林、7.庄、8.刘、9.简、10.李平和:1.林(13%)、2.张、3.陈、4.赖、5.曾、6.黄、7.叶、8.吴、9.朱、10.杨云霄:1.张(12%)、2.方(12%)、3.吴(12%)、4.林、5.陈、6.何、7.汤、8.罗、9.蔡、10.黄漳浦:1.陈(19%)、2.林(16%)、3.杨、4.黄、5.蔡、6.郑、7.王、8.洪、9.李、10.许诏安:1.沈(18%)、2.张、3.吴、4.陈、5.林、6.许、7.李、8.黄、9.胡、10.王加龙岩的新罗漳平新罗:1.陈(14%)、2.林(10%)、3.张、4.谢、5.黄、6.吴、7.邱、8.李、9.郭、10.郑漳平:1.陈(25%)、2.林、3.李、4.黄、5.刘。
福建姓氏志朱氏章

福建姓氏志•朱氏章第一节源流一、溯源(一)古老朱姓在远古中原地区,有支崇拜赤心木(朱木)的氏族,以朱木作为图腾。
进入文字时代把自己的血缘群体名称写成“朱”,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朱姓族群(朱襄氏)。
还有支生活在东夷(今山东)的先民,把蜘蛛作为氏族的图腾,甲骨文的“邾”就是一只爬行蜘蛛的画像,称本氏为“邾”。
《元和姓纂》记载:“朱,颛顼之后,周封曹侠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为朱。
”颛顼乃黄帝之孙,其5世陆终。
陆终第五子晏安,辅佐舜帝有功,被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
曹国在商末灭国。
后裔曹侠辅佐周室,周室把曹侠改封于邾地(今山东邹城一带),建立邾国,以国为姓,改曹姓为邾姓。
邾国历时780年,后被楚宣王伐灭。
大夫邾夷鸿早为躲避灭国灭族之灾,携带家室逃到沛邑(今江苏沛县)隐居,把邾氏改姓朱氏(一说其子朱秺移居相邑去邑姓朱)。
后人尊为朱氏的得姓大始祖。
如今绝大部分朱氏的血缘都源自曹姓邾氏族。
(二)改姓为朱朱氏也是源于不同的姓,特别姓氏合一时期。
以氏为姓,改姓朱的有赢姓朱氏、祁姓朱氏、子姓朱氏、宋姓朱氏、南北朝时北方渴烛浑氏和鲜卑族人可足浑氏均改为朱氏。
胡人可足浑长生,改姓朱,叫朱长生。
徙居河南,其后裔发展形成六朝望族,河南朱氏。
又有可足浑昌,后改姓名朱瑞,字元龙。
(三)赐姓为朱明朝,朱元璋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许多蒙古人被赐为朱姓。
为褒奖臣下,以示恩宠,赐义子李文忠、沐英、何文辉、徐司马等人均为朱姓。
湖南澧水流域有支“安福朱氏”始祖朱义,原名郭信,明太祖赐郭信姓朱名义,沿袭至今。
明正德年间,朱厚照皇帝曾赐其他姓百余人为朱姓。
赐姓是朱姓鼎盛时期的标志,当朱姓处于衰落状态时,除给蒙古族赐姓未复原姓以外,其他绝大多数的汉姓赐姓都恢复原姓。
二、入闽(一)东晋未年(400-420年),朱穆16世朱桓,由南京入闽,定居福州。
后裔迁居福安、政和、寿宁等地。
(二)隋大业九年(613年),朱福(朱一郎)从河南入闽,先后定居闽城东坊(今闽侯县),后迁宁德霍童石桥、周宁咸源等地。
光州固始入闽各姓氏中的名门望族

光州固始入闽各姓氏中的名门望族回顾历史,福建地处边远,文化落后,但自宋代起科甲功名数扶摇直上,紧追江浙,簮缨不绝,名宦众多,尤其明清而降,至近现代名人辈出,如宋朝陈襄、林安宅、王祖道、黄潜善、黄龟年、黄干、黄洽、许将、郑性之、郑侠、张元干、金履丰、金履祥……明朝林瀚三代五尚书、荣绣陈氏九条金带、张经、翁正春……清朝张享嘉、林云铭、林枝春、王仁堪、……现当代张元奇、严复、林森、黄乃裳、黄钟瑛、林祥谦、郑振铎、高士其、邓拓、邓叔群、邓昌黎、郑天挺、郑作新、张钰哲、陈怀凯、陈凯歌、黄英、唐仲璋、唐崇惕……细考这些名门望族,其祖先均确切记载随王审知兄弟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为了理清福建众多名门望族与光州固始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本文拟尽所知,将福建于唐末随王审知兄弟由光州固始入闽各姓氏中的名门望族的情况给予汇总,以飨读者。
福建省人口至今已逾3400万,掀开数以万计的福建各姓氏族谱,可发现大部分姓氏源于中原,称为河南光州固始者颇多,但所占比例却不及百分之二十。
回首史学记载,南宋莆田人方大琮曾指称:“王氏初建国,武夫悍卒气焰逼人,闽人战栗自危,谩称乡人,冀其怜悯,或犹冀其拔用。
后世承袭其说,世(纪)邈绵,遂与其初而忘之尔,此闽人谱牒所以多称固始也” 1;同为莆田人的著名史学家郑樵也有“今闽人称祖者,皆光州固始。
实由王绪举光、寿二州,以附秦宗权。
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之。
后绪与宗权有隙,遂拔二州之众入闽。
王审知因其众以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
故闽人至今言氏谱者,皆云固始。
其实谬滥云。
” 2 。
现当代史学界如朱维干、陈支平、林国平等教授皆缘此说。
其实,由现存各姓氏谱牒细研,除去不同时代入闽的诸多姓氏外,许多当代研究者多注意于随陈(政、元光父子)、随王(绪及潮、审知兄弟)各有多少姓氏。
事实上,当年两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移民中,有的姓氏蕃衍播迁,有的无后代早已消亡,有的再迁徙异地,千余年能瓜瓞绵延而有幸存于闽者实属有限,研究这些一息尚存者及与迁台、徙国有关系者方有现实意义。
【林氏字辈】2086-福建泉州南安市柳城街道三堡村

林氏字辈2086-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柳城街道三堡村
增补地址:《南安Biblioteka 氏概述》2086-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柳城街道三堡村林氏字辈:
世德贻谋远,伦恩赐庆荣。
三堡村林姓由坑头、三舍桥、胭脂巷合成,据谱载在明朝中叶由不同地方迁入,采用辈份也不一样,1944年三堡林姓联手修谱,三合一采用贻穆辈序为:"世德贻谋远,伦恩赐庆荣。"
致力于林氏文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特别是在古人墓志铭族谱谱序人物事迹和古籍整理等方面得到了全国各地宗亲和他姓文史爱好者的支持帮助和认可有效地推动了林氏文史研究的学术化和规范化
【林氏字辈】2086-福建泉州南安市柳城街道三堡村
本网(平台)致力于林氏文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特别是在古人墓志铭、族谱谱序、人物事迹和古籍整理等方面得到了全国各地宗亲和他姓文史爱好者的支持、帮助和认可,有效地推动了林氏文史研究的学术化和规范化。
福建省泉州市卢氏基祖源流及人口分布状况(调查稿)

福建省泉州市卢氏基祖源流及人口分布状况(调查稿)卢承志2004年10月18日泉州市现有卢氏人口约27000人其中:石狮市约5725人、晋江市约1500人、南安市约3500人、惠安县约12500人、安溪县约700人、泉州市区约600人、永春县约有150人、德化县约2058人。
石狮市卢氏主要分布在永宁镇沙美头村约2300人,锦尚镇卢厝村卢厝卢氏约1350人、石湖社区卢氏约800人、卢厝村西坑卢氏约600人、港东村卢氏约75人,郭宅村、塔石村等约600人。
晋江市卢氏主要分布在池店镇清濛村、东山村、柴塔村、霞美新村、洋茂村等泉州南门外25里的周边地区,人口约1500人,其中东山村约900人。
南安市卢氏主要分布在美林街道办事处李东村约2100人,码头镇宫占村澳下约900人,洪濑镇大洋村烧前约500人,东田镇盖凤村芹菜坪约100人,乐峰镇飞云村等约35人。
惠安县卢氏主要分布在泉港区峰尾镇卢厝约150人,赤埕村约3000人、古山村约3000人、北关村约500人、吴厝围约400人、许湖村约300人、许仁村约150人、小乍村约15人、新霞、霞光、金山、温厝、瑞东、五柳、诚平村以及崇武卢厝街等7个乡镇10多个村,2000多户、约12500人。
安溪县卢氏主要分布在虎邱镇竹源(圆)村卢氏约200人,金谷镇卢氏约500人,其中汤内村卢氏约450人,其他金谷村、尚卿镇福林村、湖上镇飞亚村等约50人。
泉州市区卢氏主要分布在洛江区双阳卢厝约500人,其他散居在清源山周边及北门、南门等地约100人。
永春县现有卢氏主要居住在湖洋镇玉树村,约有150人。
德化县卢氏主要分布在上涌镇西溪卢智村824人、三班镇龙阙村400人、龙浔镇高阳村451人、盖德镇下寮、有济306人、浔中镇61人、杨梅乡西乾村10人、春美乡尤床村6人。
石狮市卢氏基祖源流:石狮市卢氏基祖源流为金瓯相裔,沙美村卢氏基祖子仁、子信和子明仨兄弟於明从同安仁德里十二都兑山保山美社(即今集美区后溪镇兑山村红树林)迁入,后子信移居港据(即今卢厝村),其他基祖均从沙美村、卢厝村迁出。
东山傅氏宗族资料

东山傅氏宗族资料东山傅氏宗族资料 1、基本情况东山,位于泉州新门外八尺岭,下属南安市柳城街道象山社区管辖,西溪下游河畔(是原安溪通往泉州主要水运河道),复船山下,依山傍水,省道 308 公路及江北大道、泉州绕城高速公路南石支线和江滨南路贯村而过,交通十分方便;是南安市区东大门,柳城街道东部,地理位置优越;幅原辽阔,面积约二平方公里。
东起八尺岭立交桥,西与霞堡相邻,南至霞美镇交界山,北至西溪右畔。
现常住人口近千人。
旅居海外(包括迁居台湾、香港)及山东、厦门、泉州市区等国内其他省市繁衍估计有数千人。
五百八十多年来,东山人和睦相处,共同开拓、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财富,因而不断繁荣和发展。
特别是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东山人由原来的单纯务农发展到广开就业渠道、多种多样的谋生手段。
因而东山取得飞跃发展,现人口聚增、人的素质大幅提高,生产力高速发展,物质财富成倍增长、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而今东山人正在快马加鞭奔小康。
自公元前 1350 年(约),傅氏始祖说公,出世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丁号版筑。
1/ 3傅氏子孙已传一百余世。
唐广明年间公元 880 年,傅氏六十九世傅实公奉旨入闽,为银青傅氏始祖,丁号银青,定居丰州桃园,银青九世伸公(惟康公之次子)分派大锦田,银青十五世仁复公(基孙公之长子)分派西山,经四十余世繁衍,历时一千一百多年,现人口已有数十万。
傅公实历代子孙,严尊祖训,维扬祖武,公侯将相,勋业、政绩、人品皆标榜于史册。
闽南地区,历代傅氏进士倍出,甚有会员、探花、榜眼、状元登步玉台。
此乃傅氏子孙之精华,也是我中华民族之精英,国之栋梁。
明朝宣德年间,公元约 1430 年,银青十七世吾族始祖忠公(惠童公之次子)由西山迁途东山繁衍,距今约五百八十年左右。
2、东山傅氏始祖至银青二十四世繁衍记载自公元前 1350 年(约),傅氏始祖说公出世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傅氏子孙已传一百余世。
唐广明年间公元 880 年,傅氏六十九世实公奉旨入闽,为银青傅氏始祖,丁号银青,定居丰州桃园,银青九世伸公,系惟康公之次子分派大锦田,银青十五世仁复公,系基孙公之长子分派西山,经四十余世繁衍,历时一千一百多年。
南安市柳城街道象山历届村组织机构简介

南安市柳城街道象山村历届机构简介
1949年至1957废除保甲制、成立乡政府设书记乡长,隶属十四区(今大霞美),1950年前废除保甲,各角落成立农会设农会主席;1950年至1953年土地改革划分阶级,没收分配土地,;1953年至1954年成立党支部、选举乡民代表;1954年至1957年开始农村合作化,先后成立互助组(若干户组成设组长)、初级社、高级社(已角落为单位设社长);1958年成立象山公社(小公社),下设四个大队并设立党支部(倩内、南山、象山、东山)设书记、大队长隶属美林公社;1964年“四清”后撤销象山公社,改为象山大队设书记、大队长,(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增设象山大队革命委员会,书记兼任革委会主任),隶属城关公社;1982年撤销象山大队,成立象山村民委员会设书记、主任,隶属溪美镇,1999年隶属柳城街道办事处。
附组织机构成员:。
南安姓氏人物(八)

南安姓⽒⼈物(⼋)第五⼗⼀章其他姓⽒简介?薛姓?传说中,黄帝有25个⼉⼦,分别为四位母亲所⽣,他们共有12个姓⽒。
其中有⼀个姓为"任"姓,是黄帝的⼩⼉⼦禹阳的姓,因为禹阳被封在任地为王,因此他就以"任" 作为⾃⼰的姓⽒。
禹阳的第12代⼦孙奚仲,在夏禹时期担任"车正"这个官职,据《世本》书中记载,他是车的发明者,他从任地调封薛地(即现在的⼭东滕县南部),建⽴薛国,曾经有⼀段时期搬迁到邳地(即现在的⼭东微⼭西北地带)。
奚仲的第12代⼦孙仲虺,在商汤时期担任左丞相,⼜搬回到薛地,他的后代⼦孙成,把整个家族搬迁到挚地,把国号更改为挚国。
商朝末年,季历娶成的⼥⼉太任为妻,⽣下姬昌,就是后来的周⽂王。
周武王灭商后,把成的⼦孙后代⼜封为薛候。
春秋后期,薛国搬迁到下邳这个地⽅(即现在江苏邳县西南地带) 。
薛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传了64代⼦孙,到战国时期,薛国被齐国所灭,薛⽒后⼈公⼦登到楚国做官,以原来的国号作为⾃⼰的姓⽒,就是薛⽒。
对此,《世本·⽒姓篇》简述为:"薛,任姓。
夏奚仲封薛,周有薛候,其后有⽒。
"?战国时期,薛⽒族⼈已经遍布现今的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等省境内,薛⽒后⼈薛鉴,西汉初年献计灭掉鲸布,被汉⾼祖刘邦封为千户候,他的第5代⼦孙薛⼴德曾经担任御史⼤夫,⼴德之孙薛愿,曾经担任淮阳太守,在淮阳(今属河南)安家,其孙薛汉,被曹操所杀,薛兰之⼦薛永跟随着刘备进⼊蜀地,任蜀郡太守,薛永之⼦薛齐,曾经担任巴、蜀⼆郡太守,蜀亡,率领族⼈5000户投奔魏国,被封为光禄⼤夫,把整个家族搬迁到河东汾阴(今⼭西万荣西⼀带),世⼈称"蜀薛",后来发展为当地⼤族。
薛齐有⼆⼦:懿、始。
薛懿任北地太守,世袭鄢陵候,他有三个⼉⼦,长⼦恢,任河东太守,称为"北祖";次⼦雕,称为"南祖";三⼦兴,称为"西祖"。
福建安溪胡氏综述

福建安溪胡氏综述2008-07-15 18:13一、溯源胡姓的姓源主要有三:一是源于先人谥号。
据《元和姓纂》载:“胡,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姓。
”文中的“胡公”,姓妫名满,是帝舜的后裔,于西周初期被武王姬发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立侯爵陈国,妫满去世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
他的子孙有的用他的谥号为姓,称胡氏。
二是源于以国为姓。
据《通志·氏族略》载,周朝有一支胡姓人本姓姬,其始祖某因与周朝王族血统相同而被赐以爵位,建胡国,为子爵。
后来这一国家被称为胡子国(今河南郾城一带)。
春秋时期,胡子国亡于楚。
此后,胡子国人便以国名为氏,姓胡。
三是源于他族他姓。
据《魏书·官氏志》载:北魏“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献帝的大哥为纥骨氏,至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改为姓胡。
胡氏主要郡望有安定郡和淮阳郡。
安定郡的治所,汉置郡时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时移治临汉(今甘肃镇原县东南);西晋时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治川县北)。
淮阳郡的治所,汉置郡时在淮阳国(今河南淮阳)。
其堂号有“安定堂”、“澹安堂”等。
如今,胡姓在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居第1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31%,是全国百家大姓之一。
二、入闽《闽省胡氏大宗谱》载,东晋胡方生为晋安郡守,其子孙皆留闽定居。
胡方生为入闽始祖。
《台北胡氏族谱》载,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胡等八姓入闽。
唐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固始人胡贤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落籍漳州。
唐乾符元年(874年),胡芝山,字子文,讳竦,自安徽寿春(今寿春县)入闽,被尊为闽中胡氏始祖。
胡芝山有五子:长胡博,回寿春;次胡审,迁崇安;三胡慎,徙剑蒲;四胡明,移闽县;五胡笃,居晋江。
唐代以后,胡姓入闽也时见于族谱。
三、肇安胡笃的七世孙胡凝初,字艺侯,讳淡,宋宝庆二年(1226年)登进士第,任浙江衢州通判、兵部主事,因政局动荡,约于绍定五年(1232年)隐居安溪斜黎山(今龙涓乡长塔村附近)。
南安张姓源流

南安张姓源流南安张姓源流(2013-05-29 12:51:59)转载▼一、溯源张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600年前的黄帝时代。
据《张氏统宗谱·得姓郡望》记载:"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氏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
"传说,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今河北),其第五子挥献出他发明的弓箭,结果击败了蚩尤,于是黄帝就以长弓为姓,赐挥姓"张",张挥便成为张氏的得姓始祖。
此后,张挥的后代世居清河郡,而"清河"为总郡望堂号,就是不忘先祖之地。
关于张姓堂号,还有一则有趣的历史故事。
唐代张公艺一家,九世聚居,和睦一堂,远近称颂,并引起唐高宗的赞赏,特亲往探询治家诀窍,张公艺只写了100个"忍"字作答,使高宗从中悟出齐家治国之道。
后来,"百忍"便成为张家的堂号之一。
此外,张氏--著作论述古今兴亡之道,引起玄宗的重视,以史为鉴。
张九龄族人,引以为荣,便以"今鉴"为堂号。
张氏排名当今中国百家姓第三位,人数超亿人,确是我国著名的望族之一。
二、入闽入闽张氏始祖,有的来自河南、有的来自北方地区。
入闽前后时间各不相同,有"晋人南迁"入闽,有唐代入闽,还有南宋入闽的记载,等等。
南安石井钅监湖张氏,始祖张延鲁,世居泉州武荣。
据《儒林张氏联宗谱》记载,"唐光启二年(886年),泉入张延鲁率耆老迎王潮入泉。
时有张姓随王潮兄弟由河南固始入泉,并居同宗之张林。
"泉州张姓尊张延鲁为开闽始祖。
延鲁始移晋江,卜居南郭二十七都西墩,再移舍坂,后定居晋江湖中乡,传至第十五世张寿观,其次子张逸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6年)卜东丘于井江(今石井)。
石井前坂一世祖张天觉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唐皇曾授龙图阁学士。
南安吴姓源流

南安吴姓源流一、渊源在古谱中出现许多吴姓的人物:有《路史·国名记》中记载的炎帝之臣吴权、黄帝之母吴枢;有火神祝融氏吴回;有曾与羿比射的神箭手吴贺等。
这些吴氏的来源,固然都有一定的依据,但在吴氏史料中十分罕见。
而现在吴姓的人绝大多数是泰伯、仲雍的后裔。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
?起源出自姬姓:黄帝,有熊氏国君,号有熊。
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名轩辕。
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是历史上第一个姬姓的人。
黄帝有四妃,共生子二十五子,其中正妃嫘祖生二子,长玄嚣,次昌意。
黄帝去世后,玄嚣继任。
并继承了黄帝的姬姓,吴姓即从玄嚣这一支脉递传而来。
史称姬姓吴氏,故追溯本源,黄帝是吴姓的初祖。
?黄帝以降,经玄嚣、娇极,帝喾至五世为后稷。
名'弃'。
善农耕,播五谷,建功于天下,被尧帝命为农官,受舜帝封于邰(今陕西武功)。
成为我国农业始祖,后被后世遵为'神农' 。
吴姓旧谱载:'吴氏之先,始于后稷',指明后稷是吴氏的先祖。
?开氏于泰伯、仲雍:后稷之后,传十二代至古公亶父,(下简称古公),几经迁徙,已由封地转移至 (今陕西西彬县和甸县一带)。
古公继承和振兴了后稷等祖先的事业,积德行义,深受民众拥戴。
时值商殷之世,西北戎狄游牧民族也逐步强大起来。
经常搔扰古公的辖地,因不堪戎狄侵凌,古公便率众离南迁岐山山麓的周原地区(今陕西岐山县)定居,同时建立国家统治管理机构。
得到了商王朝的认可。
因所建的诸侯国地处周原,故称周人,诸侯国也称周。
?古公生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
传说季历贤而其子昌(即周文王)有圣端,深得古公宠爱。
古公有意传位于季历,以便今后能传位给昌。
但因碍于当时氏族王位长子继承的传统而苦恼。
泰伯、仲雍体察到古公这一心意,为了顺从父亲的意愿,兄弟俩决定自动引退,以逊位于季历,于是托辞为父采药,结伴南奔衡山,且一去未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 氏 始祖姓名
董埔黄氏 黄殊、黄宜
中堡黄氏 溪口黄氏 傅氏 林氏 高氏 李氏 王氏 吴氏 东山林氏 唐氏
傅忠 林朝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李史
林敬川(贡 生)
唐鼎
何时迁入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
明宣德年间(公元1430年前)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 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 明永乐年间(公元 1424年前)
宋嘉定(公元十二世纪) 清朝初期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
由何地迁入
黄殊、黄宜兄弟一起由本市丰州镇燕山迁入八尺岭董 埔繁衍新厝、四五柱
由本市柳城鹭江大埕迁入中堡 由本市美林溪口迁入
由本市霞美镇西山村惠童二房迁入八尺岭东山 由安溪县蓬莱林氏三房迁入下堡 由晋江市安海镇迁入象山倩内 由永春桃源太平迁入东山 由本市霞美镇长福村(大同) 由泉州鲤城金埔
由本市丰州桃源埔锦迁入东山花塘 由安溪县蓬莱镇温泉村迁入唐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