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效应促进班级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心理效应促进班级管理

肃州区西店小学田丽霞

什么是心理效应呢?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映效果。心理效应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能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就能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正确运用首因效应,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教育心理学中十分强调:“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因此,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我都特别注意自己的第一印象,注意自己与学生初次交往中的形象塑造,力求给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好的印象。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努力做到见好第一次面、讲好第一堂课、批改好第一次作业、处理好第一件意外事件、开好第一次班会。当然,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还远远不够。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班主任在放好“第一把火”后,还要紧跟着放好第二、三……把火,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信任。

二、正确运用“门槛效应”,制定合理的奋斗目标

门槛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技巧试验中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去年九月,我新接手了一年级班,为了让这些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做事有规矩,有条理。开校初,我就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和学生针对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了班级一日常规。刚开始,我要求学生按照一日常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我则每天紧跟班级。严格督促检查,学生虽然也愿意按要求方方面面都表现好。可是让他们一下子把所有的条条框框都做好,也的确是强人所难。一周下来,我是条条严格抓,却款款没落实,我和学

生都很苦恼。意识到问题所在,我改变了求全责备的做法,每周只给学生提一个要求,让学生集中精力在这项要求上达标。第一周我抓的是课堂常规的养成,第二周我抓的是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第三周我抓的是上学、放学、三操等集体活动规矩的养成,第四周我抓的是课间活动的秩序问题。一个月下来,这些孩子变了,变得懂规矩了。这时,我又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严格按照一日常规来约束自己,争取使我们班成为文明班级。此时,我班每个同学都欣然接受,积极配合,良好的班风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形成了。可见,在给学生制定目标时,一定要合理,要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目标,让学生只要努力就可以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三、正确运用“共生效应”,建立互帮互助的学习“共生圈”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植株十分矮小;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同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充分利用“共生效应”,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共生圈”。在我的班级管理实践中,我的做法是1、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之后,合理搭配,把学生分成若4-6个小组,选出小组长。把课堂活动分解到小组中。要求他们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共同参与、将小组的参与率和总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必须对自己和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不仅要自己获得成功,也要关心帮助其他成员获得成功。在“共生圈”内,一方面,班主任要引导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互助提高;另一方面,要引导各“共生圈”小组之间相互竞赛,形成一个总的“共生圈”。这样,就会使互相帮助、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在班级中自然地形成。

2、合理地同桌搭配。在班中,谁与谁做同桌,这是很有学问的。同

桌应该优差搭配、气质互补。活泼好动的我们可以让他和文静少言的坐一起,调皮捣蛋的可以让他和听话懂事的坐一起。同桌应每按学习成绩的高低,能力的强弱、性格的动静,把全班学生分成3个组,每组由6个人组成。每组包括1—2名学优生,1—2名学困生,2—4名中等生。要求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并且以小组的总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各方面的依据。因此,每个成员不仅要自己完成作业,遵守纪律,讲究卫生还要督促本组的其他同学按时完成作业,遵守纪律,讲究卫生。我一方面引导“共生圈”内学生之间相互探讨、交流,不断完善自我;另一方面引导各“共生圈”之间互相学习、良性竞争,形成一个更大的“共生圈”。这样,互相帮助、你追我赶、讲究卫生,遵守纪律的良好班风在班级中便不知不觉形成了。

1.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之后,合理搭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把课堂活动分解到小组中,要求他们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共同参与,将小组的参与率和平均分作为评价的标准2.选同桌也应该优差搭配,气质互补。如活泼好动的配文静少言的,拘谨害羞的配热情大方的,逻辑思维强的配形象思维好的。同桌应每半个学期换一次,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最佳效果。

3.开展“1+1”结对子活动,一个优秀生要帮助一个“后进生”,将“后进生”的进步和优秀生的考核结合起来。来自同学之间的帮助是最快捷而有效的。

四、正确运用“南风效应”,激发学生心灵的感悟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呼啸大作、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开展班级工作时,要特别注意消解学生的心理防范。学生有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班主任应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打开学生的心理围城,让他们敞开心扉,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下面,我就和大家共

同分享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故事。陶行知在育才中学任校长时,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叫王友的男生欲用砖头砸一个同学,当即将其制止,并叫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放学后,等陶行知从外面办事回到办公室时,见王友已在等他,于是他立即掏出一块糖并用带着歉意的语气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带着怀疑的眼神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我调查过了,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递给他。这时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希望你以后改正错误,好好地学习,把精力用在课业上”这就是陶行知的教育艺术。由此看来,教育学生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更不应该体罚或者是变相体罚,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五、正确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

这是一则希腊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他。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是的,爱总能创造奇迹,尤其在学生身上。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有巨大影响力。

在我的班主任经历中,曾有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叫妥玉新,个子不高,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成绩平平。在班里属于中间靠后的那种。有一次,学校要举行演讲比赛,我悄悄的把他叫到办公室,用非常信任的口气对他说:老师很希望你能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并相信你一定能讲好。这是老师为你准备的稿子,你看看,行吗?他迟疑了一下,接过了稿子。临出门前,我又轻轻拍着他的肩说,相信自己你能行。结果,在那次的演讲比赛中他与另外两个女生搭档,使我班获得了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