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_《解析几何初步》全章复习与巩固 -基础
《点到直线距离》说课稿
《点到直线距离》说课稿《点到直线距离》说课稿11.教材分析1-1教学内容及包含的知识点(1)本课内容是高中数学第二册第七章第三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2)包含知识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两平行线的距离公式1-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本节课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刻画:平行、垂直,以及对相交两线的定量刻画:夹角、交点。
在此之后,有圆锥曲线方程,因而本节既是对前面两线垂直、两线交点的复习,又是为后面计算点线距离(在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中)提供一套工具。
可见,本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3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1-4高考大纲要求及在高考中的显示形式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在近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为背景,判断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或构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绝对值,直线垂直,最小值等。
1-5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教学目标(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用公式来求点线距离和线线距离。
(2)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
(3)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培养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
(4)渗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学生的智慧获得,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确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____年4月第一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高考考试说明》(____年)1-6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确定依据:由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2)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确定依据:根据定义进行推导,思路自然,但运算繁琐;用等积法推导,运算较简单,但思路不自然,学生易被动,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分析“尝试性题组”解题思路可突破难点(3)关键:实现两个转化。
一是将点线距离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二是利用等积法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顶点的距离。
《解析几何初步》复习教案
课题:《解析几何初步》章节复习第一课时—————直线和直线的方程内容出处:北师大版教材必修2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章节小结与复习授课教师:江西省景德镇一中胡闵红【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理解有关概念,掌握有关公式,使学生掌握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直线方程,形成较完整知识体系,完成知识学习“由厚到薄”的全过程。
(2)通过对直线方程的梳理,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探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分析讨论的思想和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画、图表多种形式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学习为直观学习,易于识记。
同时凸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复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整合、梳理,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复习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结构美,数形结合的统一美。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本章的知识结构,综合地应用直线方程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如何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恰当选择直线方程形式求解问题。
【教学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讨论、共同探究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课:说明:如此设计目的是在于激发学生兴趣。
(二)知识梳理:1、倾斜角的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把x 轴(正方向)按逆时针方向绕着交点旋转到和直线l 重合所成的角。
对于与x 轴平行的直线,我们规定倾斜角为00。
所以倾斜角的范围为00[0,180) 2、斜率:在当倾斜角不等于90°时,斜率等于倾斜角的正切值;如果倾斜角等于90°时,斜率不存在。
高等几何教案与课后答案
高等几何教案与课后答案教案章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 了解高等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
3. 理解高等几何在数学和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高等几何的基本概念点的定义向量的定义线和面的定义2. 发展历程古典几何的发展微积分与解析几何的兴起高等几何的发展和应用3. 空间解析几何坐标系和坐标变换向量空间和线性变换行列式和矩阵运算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高等几何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空间解析几何。
2. 难点:空间解析几何中的坐标变换和线性变换。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高等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
3. 利用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高等几何的概念。
教学准备:1. 教案和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思考高等几何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按照教材的顺序,系统地介绍高等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3. 示例: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案章节:第二章向量空间教学目标:1. 掌握向量空间的基本概念。
2. 理解线性变换和矩阵运算。
3. 学会运用向量空间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向量空间向量的定义和运算向量空间的性质向量空间的基底和维度2. 线性变换线性变换的定义和性质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线性变换的图像3. 矩阵运算矩阵的定义和运算矩阵的逆矩阵矩阵的秩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向量空间的基本概念,线性变换和矩阵运算。
2. 难点: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和矩阵的秩。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向量空间的基本概念。
考研数学备考的复习计划
考研数学备考的复习计划考研数学备考的复习计划复习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复习对进一步巩固学习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计划能使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
那么什么样的复习计划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考研数学备考的复习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考研数学备考的复习计划 1考研数学复习之门一个阶段是打基础阶段,这个阶段的长短应该根据不同同学的情况,基础好一点的同学,这个时间可以短一点,基础差一点的同学,这个阶段可以长一点,但是我要提醒大家,这个基础阶段时间不能太长,不能到了十月、十一月份还在打基础,那这样的话,复习的效率就太低了,我们建议基础再差的同学也要再五、六月份把这个教材的打基础复习的阶段做完。
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强化提高的阶段,以看历年的真题为。
按照题型分类,题型的按考试大纲章节这么分类的,历年真题是对你最有帮助的,再就是针对考研的这种考试参考书,作为复习,教材和参考书是有差异的,教材是不跨章节的,也就是你在看第六章的时候,例题也好,习题也好,不可能用到第六章以后的知识。
考研的题是讲的同学们上完课程,都学完了才来考试的,所以仅看教材的话就有些不足,难以提高自己参加考试的水平,参考书对于考研这个层次的数学来说哪些是重点,那些是难点它都做了归纳总结,同学们要多花时间,复习透彻,因为你自己去把握它要困难一些,这就是为什么要看参考书。
第三个阶段,通过强化阶段的复习,考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那么怎么样保持这个水平呢?通过做适当的题,比如历年真题或是做模拟题,这个叫做总复习,或者说是冲刺的阶段。
这个阶段什么时候开始是同学们关心的,我认为这个阶段不要开始的太早了,一般是第二年一月份的考试,考生不可能从六月份就开始冲刺了,一般来说,考生可以在十月份以后,甚至十一月份以后作为准备冲刺的阶段。
按照习题集、练习题、综合练习题或者是历年真题,成套的来做题,也要注意最好不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完它,分散开来做能够使你的数学水平保持在一个最佳的状态。
2024人教版高二课程学习大纲
人教版高二课程学习大纲•课程介绍与目标•语文学科学习重点•数学学科学习重点•英语学科学习重点目•物理/化学/生物(选考科目)学习重点•复习备考策略与时间规划录01课程介绍与目标人教版高二课程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多个学科,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内容人教版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教材特点高二课程设置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着重于学科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选修课程则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选择。
课程设置人教版高二课程概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030201学期教学目标与要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其他学科重要知识点与技能点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作文写作等重要知识点;阅读理解、文言文翻译、写作技巧等技能点。
词汇、语法、听力、阅读等重要知识点;口语表达、写作翻译等技能点。
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等重要知识点;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技能点。
根据具体学科特点,梳理出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合理安排时间,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巩固所学知识。
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参与课堂互动。
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多做练习题,及时总结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多做练习与总结反思学习方法与建议02语文学科学习重点010204古代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精读古代经典诗文,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如诗词的意象、意境分析等。
了解古代文学流派、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如唐宋八大家等。
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文学素养。
03理解现代文文本的主旨、结构和语言特点。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二章_章末复习课1_课件
1 234
3.已知A(2,4)与B(3,3)关于直线l对称,则直线l的方程为_x-__y_+__1_=__0__. 解析 由题意知,直线l即为AB的垂直平分线, ∴kl·kAB=-1,得kl=1, AB 的中点坐标为(52,72), ∴直线 l 的方程为 y-72=x-25, 即x-y+1=0.
4.设直线l的方程为(a+1)x+y+2-a=0 (a∈R). (1)若l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求l的方程; 解 当直线过原点时,该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为零, ∴a=2,方程即为3x+y=0. 当直线不经过原点时,截距存在且均不为0. ∴aa- +21=a-2,即 a+1=1. ∴a=0,方程即为x+y+2=0. 综上,l的方程为3x+y=0或x+y+2=0.
代入l的方程后,得3x3-y3-17=0.
即l3的方程为3x-y-17=0.
反思与感悟
(1)中心对称 ①两点关于点对称:设P1(x1,y1),P(a,b),则P1(x1,y1)关于P(a,b)对称 的点为P2(2a-x1 ,2b-y1),即P为线段P1P2的中点. ②两直线关于点对称:设直线l1,l2关于点P对称,这时其中一条直线上任 一点关于点P对称的点在另外一条直线上,必有l1∥l2,且P到l1、l2的距离 相等. (2)轴对称 两点关于直线对称:设P1,P2关于直线l对称,则直线P1P2与l垂直,且 P1P2的中点在l上.
1 2 3 45
1 234
2.已知直线l经过2x+y-5=0与x-2y=0的交点,则点A(5,0)到l的距离 的最大值为__1_0_____. 解析 解方程组2x-x+2yy-=50=,0, 得xy==21,, ∴直线l过点(2,1). 由题意得,当l与点A和交点连线垂直时,点A到l的距离为最大, 最大值为 5-22+0-12= 10.
2024年九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复习教案
2024年九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数学教材第十五章《解析几何》,具体内容为第1节“坐标系”和第2节“直线方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坐标系的基本概念,能够熟练运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坐标系的概念,能够准确地绘制坐标系,并在坐标系中表示点、线等几何图形。
2. 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直线方程,并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坐标系的概念,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直线方程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直尺,圆规,练习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坐标系实例,如地图、平面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坐标系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坐标系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3)例题讲解:在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求解直线方程。
3. 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第十五章第1、2节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直线方程解决。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坐标系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3. 例题解答过程;4. 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个坐标系,并在其中表示点、线;(3)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坐标系,求解直线方程。
2. 答案:(1)见学生绘制结果;(2)具体解答过程见教材;(3)见学生解答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坐标系和直线方程的理解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拓展延伸:进一步研究坐标系和直线方程在几何、物理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024年《点到直线距离》说课稿_1
2024年《点到直线距离》说课稿2024年《点到直线距离》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解析几何第一章主要研究的是点线、线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其中以点点距离、点线距离、线线位置关系为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解决其它解析几何问题的基础。
本节是在研究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两条平行线间距离的一个重要公式。
推导此公式不仅完善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体系,而且也为将来用代数方法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奠定了基础。
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认真设计这一节教学,能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深刻地领悟到蕴涵于公式推导中的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利用化归思想和分类方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研究数学问题,同时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2、重点、难点及关键: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怎样自然地想到利用坐标系中的x轴或y轴构造Rt△,从而推出公式”。
对于这个问题,教材中的处理方法是:没有说明原因直接作辅助线(呈现教材)。
这样做,无法展现为什么会想到要构造Rt△这一最需要学生探索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完整地理解公式的推导和掌握与之相应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果照本宣科,则不能摆脱在客观上对学生进行灌注式教学。
事实上,为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起关键作用的是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
因此,我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作辅助线,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剪裁、重组和铺垫,构建出在探索结论过程中侧重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教学环节,采用将一般转化到特殊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特殊的直观图形的观察、研究,自己发现隐藏其中的Rt△,从而解出|PQ|。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特殊问题还原到一般,学生便十分自然地想在坐标系中探寻含PQ的Rt△,找不到,自然想到构造,此时再过P点作x轴或y轴的平行线就显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怎么预习数学的正确方法
怎么预习数学的正确方法(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讲话致辞、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speeche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怎么预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怎么预习数学的正确方法_复习方法学习数学非常讲究课前预习,预习了,如果你能够看懂大部分,那么当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的时候,你可以很快地举一反三、正确回答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考研数学二知识点总结3篇
考研数学二知识点总结3篇考研数学二知识点总结3篇学习需要具备逆境和挑战的锻炼精神,能够从困难和挫折中成长和进步。
学习需要立足当下,同时注重长远规划和发展,具备未来感和战略眼光。
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考研数学二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考研数学二知识点总结1高数第一章函数、极限、连续等价无穷小代换、洛必达法则、泰勒展开式求函数的极限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类型判断函数连续性与间断点的类型第二章一元函数微分学导数的定义、可导与连续之间的关系按定义求一点处的导数,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极值讨论函数的单调性、极值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和泰勒定理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第三章一元函数积分学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变限积分求导问题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计算被积函数为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简单无理函数的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第四章多元函数微积分学隐函数、偏导数、全微分的存在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函数在一点处极限的存在性,连续性,偏导数的存在性,全微分存在性与偏导数的连续性的讨论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二重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二重积分的计算及应用第五章常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齐次方程,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应用问题线性代数第一章行列式行列式的运算计算抽象矩阵的行列式第二章矩阵矩阵的运算求矩阵高次幂等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与初等变换有关的命题第三章向量向量组的线性相关及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法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判定向量能否由向量组线性表示第四章线性方程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求法求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通解第五章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实对称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化为相似对角阵的方法有关实对称矩阵的问题相似变换、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相似矩阵的判定及逆问题第六章二次型二次型的概念求二次型的矩阵和秩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的概念判定合同矩阵考研数学二知识点总结2一、高等数学同济六版高等数学中除了第七章微分方程考带号的伯努利方程外,其余带号的都不考;所有“近似”的问题都不考;第四章不定积分不考积分表的使用;不考第八章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第九章第五节不考方程组的情形;到第十章二重积分、重积分的应用为止,后面不考了;二、线性代数数学二用的教材是同济五版线性代数,1-5章:行列式、矩阵及其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及其方程组、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相似矩阵及二次型;三、数学二不考概率与数理统计研究典型题型对于数二的同学来说,需要做大量的试题。
小学数学复习计划范本(6篇)
小学数学复习计划范本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拉练,查漏补缺,这好比是一个建筑工程的验收阶段,考前练兵。
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1)对每套试题的命题原则、题型、考察的知识点都要做到心里有数,不要认为题做得越多越好。
对于新授课中忽略的知识点一定要查漏补缺。
(2)模拟题一定更要认真讲解,对于命题角度较好,能够考察重点知识,设问有层次、综合性比较强的符合中考命题的特点的题,一定要举一反三,作为范例给同学们讲解。
(3)一定要注意答题技巧以及如何把答案组织到位的讲解。
科学适度的练习训练,能有效巩固知识,内化学科能力。
因此,有效的训练对于提高复习的质量帮助甚大。
不过训练须注意:精心组卷,小型为主;形式多样,频度适中;题要典型,举一反三;练要正规,练后必评。
如条件允许,最好每课必练。
训练题可从多种资料精选组合而成。
2、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
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
(2)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考两份。
评分要狠。
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既然会就不要失分。
(3)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
选择的依据是边缘生的失分情况。
一般有三分之一的边缘生出错的题课堂上才能讲。
(4)立足一个“透”字。
一个题一旦决定要讲,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是要讲透;二是要展开;三是要跟上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四要以题代知识。
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
切忌蜻蜓点水式讲评,切忌就题论题式讲评。
(5)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
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6)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
高中数学新湘教版精品教案《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必修3 7.3.1 圆的标准方程》8
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中2﹒2节圆与方程。
本节主要研究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简单运用。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圆是最简单的曲线之一,这节教材安排在学习了直线之后,学习三大圆锥曲线之前,旨在熟悉曲线和方程的理论为后继学习作好准备。
同时有关圆的问题,特别是直线与圆的位置问题,也是解析几何中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为圆锥曲线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
应此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使学生确实掌握这单元的知识和方法。
初中教材中对圆的内容降低最低要求。
本课是单元的第一课,和直线方程一样,教学中先设计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观察圆上点在运动时,不变的是什么,抓住圆的本质,突破难点。
3.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A.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根据方程写出圆的坐标和圆的半径。
B.会选择适当的坐标系来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A实际问题引入,师生共同探讨。
B探究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兴趣。
4.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及运用5 教学难点求圆的标准方程的条件的确定。
二.教法分析高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已经具备一定探究与研究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周全和灵活性,采用启发式探索式教学,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具备启发式和思考性的问题。
因此,要求学生在课上讨论,提高学生的探索,推理,想象,分析和总结归纳等方面的能力。
三.学法分析从高考发展的趋势看,高考越来重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求成,而要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回忆所学知识,采用转化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选择最佳方案加以解决“瞎撞,乱撞”的不良思想。
四.教学过程是的,平面内到一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圆心在时:圆心在轴上时:-,5。
《勾股定理》说课稿
《勾股定理》说课稿(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勾股定理》说课稿《勾股定理》说课稿(汇总5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勾股定理》说课稿(汇总5篇)供大家参阅。
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简介
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简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是直线和圆的方程。
教科书是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必修课的直线和圆的方程部分编写的。
《新大纲》的直线和圆的方程的主要内容属于《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原大纲》)高中阶段的平面解析几何的内容。
《原大纲》平面解析几何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直线、圆锥曲线、参数方程、极坐标等内容。
《新大纲》的第7部分将《原大纲》直线部分的有向线段、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线段的定比分点等内容移至前面章,将《原大纲》参数方程的部分内容、圆的参数方程由原来的选学内容移入本章改为必学内容。
增加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区域、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及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的新内容。
基本保留了圆方程部分的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
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两条直线的夹角。
点到直线的距离。
◆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
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圆的参数方程。
从上面可知,本章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直线方程、圆的方程以及线性规划的初步知识。
本章共需25课时,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供参考):7.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约2课时7.2直线的方程约3课时7.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约5课时7.4简单的线性规划约3课时7.5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约4课时7.6曲线和方程约3课时7.7圆的方程约3课时小结与复习约2课时一、内容与要求本章七小节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的方程、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二部分包括简单的线性规划、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第三部分包括曲线和方程、圆的方程。
直线和圆都是最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的相似》复习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的相似》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的相似》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相似图形的性质,掌握相似图形的判定方法,以及相似图形在几何中的应用。
本章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图形的延续,也为后面学习几何证明和解析几何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相似图形的判定和性质理解不深,应用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似图形的本质,提高其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相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掌握相似图形的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相似图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2.相似图形的判定方法。
3.相似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相似图形的应用。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应用相似图形解决问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相似图形。
3.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建筑设计中相似图形的应用,引出相似图形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相似图形?为什么相似图形在实际中有重要作用?2.呈现(15分钟)讲解相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理解相似图形的本质。
运用多媒体展示相似图形的判定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相似图形的判定过程。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运用相似图形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检测对相似图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最新第八章: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数学三不考)
精品文档高联教育集团2015考研数学学习重点及计划-数学三[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二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八章: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数学三不考)数学三考生不考2015考研数学学习重点及计划-数学三数学三(sj-01)(九、十、十二章)《高等数学》第九单元、多元函数微分学核心掌握知识点:计划对应教材:高等数学下册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六版本单元中我们应当学习——1.二元函数的概念与几何意义;2.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3.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全微分;4.多元复合函数一阶、二阶偏导数的求法;5.隐函数存在定理,计算多元隐函数的偏导数;6.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十章、重积分计划对应教材:高等数学下册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六版本单元中我们应当学习——1.2.二重积分的概念和性质,二重积分的中值定理;3.会利用直角坐标、极坐标计算二重积分.第十一章、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考研数学三不要求)第十二章、无穷级数计划对应教材:高等数学下册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六版本单元中我们应当学习——1.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2.几何级数与p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3.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4. 交错级数和莱布尼茨判别法;5. 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收敛的关系;6. 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7. 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8.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求导和逐项积分),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9. 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10. xe ,sin x ,cos x ,ln(1)x +及(1)x α+的麦克劳林(Maclaurin )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函数间接展开为幂级数.。
高中数学(人教版)乐乐课堂视频合集_厦门传智教育()
⾼中数学(⼈教版)乐乐课堂视频合集_厦门传智教育()⾼中数学(⼈教版)乐乐课堂微课合集乐乐课堂微课合集⾼中数学(⼈教版)=资源简介建议上新课的同学每次最多只学⼀节,复习的同学则重点看习题讲解的部分。
看视频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暂停⼀下,多思考。
听得懂,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仅仅说明你理解了。
⽽要达到掌握及灵活运⽤的程度,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练习。
看完了不等于学会了。
马上动笔重做⼀遍试试,看能不能复所以,看完视频中讲解的例题后,尽量只看题⽬,⾃⼰马上动笔当天完成课后练习,及时巩固。
现答案。
学完课程之后,应尽量于当天记住这句对绝⼤部分理科学习都适⽤的话:没有实践的道理不算道理,没有练习巩固的学习不叫学习。
基础不扎实的同学请戳《⼀听就会,⼀做就废》看看。
=1.必修1第⼀章集合1.1集合的表⽰⽅法:1.1.1集合的概念1.1.2集合的性质及表⽰1.1.3集合的描述法1.1.4元素的互异性1.1.5互异性-含参⽅程的解集1.1.6⼆次型⽅程解集个数问题1.1.7根据要求确定集合中的元素1.2集合之间的关系:1.2.1包含与⼦集1.2.2已知包含关系求参数值1.2.3⼀次不等式解集间的关系1.2.4⼆次⽅程解集相等的条件1.2.5⼆次⽅程解集间的包含关系1.2.6⼦集的个数公式1.2.7⼆次⽅程根的分布1.2.8利⽤集合相等求值1.2.9交集的概念1.2.10数集和点集的交集问题1.2.11已知交集结果求参数值1.2.12已知交集结果求参数范围1.2.13⼆次不等式解集的交集1.2.14并集的概念1.2.15已知并集结果求参数值1.2.16已知并集结果求参数范围1.2.17集合中元素个数的计算1.2.18补集的概念1.3集合的运算:1.3.1集合的混合运算1.3.2点集运算的易错点1.3.3⽤韦恩图表⽰集合混合运算1.3.4由混合运算求参数值1.3.5已知补集结果求参数值1.3.6转换成包含关系求参数1.3.7判断集合间的关系第⼆章函数2.1函数的概念与图象:2.1.1函数是什么2.1.2区间2.1.3具体函数的定义域2.1.4抽象函数的定义域2.1.5判断是否为同⼀函数2.1.6求函数值2.1.7求⼆次函数的值域2.1.8换元法转化为⼆次函数求值域2.1.9分式函数的值域2.1.10⼆次⽐⼆次型函数的值域2.2映射:2.2.1映射的概念2.2.2映射的个数2.3函数的表⽰⽅法2.3.1函数的表⽰⽅法2.3.2换元法求函数解析式2.3.3分段函数2.3.4分段函数求值2.3.5分段函数的值域(上)2.3.6分段函数的值域(下)2.3.7具体函数图象的平移2.3.8抽象函数图象的平移2.3.9函数图象关于x轴对称2.3.10函数图象的对称2.3.11函数图象关于x轴的翻折2.3.12函数图象关于y轴的翻折2.4函数的单调性:2.4.1函数的单调性2.4.2定义法证明函数单调性2.4.3⼀次、反⽐例函数的单调性2.4.4⼆次函数的单调性2.4.5复合函数的概念2.4.6简单复合函数的单调性2.4.7单调性的加减性质2.4.8对勾函数的单调性2.4.9分式函数的单调性2.4.10抽象函数的单调性2.4.11单调性与不等式2.4.12结合函数⽅程的函数单调性2.5函数的奇偶性:2.5.1奇偶性的概念2.5.2奇偶性的运算性质2.5.3判断复杂函数的奇偶性2.5.4分段函数的奇偶性2.5.5由函数的奇偶性求函数值2.5.6由函数奇偶性求解析式2.5.7判断抽象函数的奇偶性2.5.8根据奇偶性求参数值2.5.9函数的周期性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3.1指数与指数函数:3.1.1根式3.1.2指数的扩充3.1.3指数的运算律3.1.4指数函数的概念3.1.5指数函数图象的定点问题3.1.6指数函数图象的识别3.1.7根据底数判断单调性3.1.8指数函数图象的关系3.1.9指数函数图象的变换3.1.10利⽤函数图象解指数型⽅程3.1.11⽤函数性质分析指数型⽅程3.1.12⽤指数函数单调性解不等式3.1.13⽤指数函数单调性⽐较数的⼤⼩3.1.14⽤中间量⽐较指数的⼤⼩3.1.15和a^x有关的函数值域3.1.16换元法求指数型函数值域3.1.17求指数型函数值域3.1.18求a^f(x)的单调性区间3.1.19已知奇偶性求函数参数3.2对数与对数函数:3.2.1对数的定义3.2.2底数与真数的取值范围3.2.3对数的运算律(上)3.2.4对数的运算律(下)3.2.5对数式之间的表⽰3.2.6对数的化简3.2.7对数函数的概念3.2.8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3.2.9对数函数图象的定点问题3.2.10对数函数的图象和单调性3.2.11对数函数图象关系的识别3.2.12⽤单调性解对数⽅程和不等式3.2.13底数⼤⼩的分类讨论3.2.14⽤单调性⽐较对数⼤⼩3.2.15⽤中间量⽐较对数⼤⼩3.2.16对数类具体函数的定义域3.2.17对数类具体函数的值域3.2.18由定义域和值域求参数3.2.19对数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3.2.20对数函数的图象变换3.2.21两种特定对数函数的性质3.2.22特定对数函数性质的应⽤(1)3.2.23特定对数函数的性质3.2.24特定对数函数性质的应⽤(2)3.2.25根据奇偶性求参数值3.2.26换元法解指对⽅程3.2.27指对关系3.2.28反函数存在性的判断3.2.29反函数的求法3.2.30巧⽤对称性求参数值3.3幂函数:3.3.1幂函数的定义3.3.2根据图象上的点求解析式3.3.3常见幂函数的图象3.3.4幂函数的定义域3.3.5幂函数的单调性3.3.6幂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3.3.7幂函数的奇偶性3.3.8多项式的奇偶性3.3.9多项式的最⼤值与最⼩值3.3.10单调性与奇偶性结合解复合幂函数3.3.11⼀般幂函数的图象3.3.12函数凸性的特征3.3.13⼆分法求指对幂⽅程3.4函数综合题:3.4.1利⽤图象求⽅程解的个数3.4.2找函数隐含规律求值3.4.3判断函数⼤致图象3.4.4根据图象解不等式或参数范围3.4.5已知分段函数单调性求参数⽅程3.4.6奇偶性与单调性的综合运⽤3.4.7根据奇偶性列⽅程组求解析式3.4.8分段函数求值3.4.9函数求值3.4.10根据奇偶性求函数值3.4.11判断是否为同⼀函数3.4.12抽象函数的定义域3.4.13换元法求函数解析式3.4.14和指对幂函数有关的零点个数问题3.4.15列函数⽅程求函数的解析式第四章函数的应⽤4.1函数零点的概念4.2零点存在原理及应⽤4.3函数零点存在原来的逆应⽤4.4函数零点个数的辨析4.5⼆分法求⽅程根的近似解=2.必修2第⼀章⽴体⼏何1.1 空间⼏何体空间⼏何体::1.1.1 空间⼏何体的基本元素1.1.2 正⽅体的展开图复原问题1.1.3 棱柱中的截⾯问题1.1.4 展开图求动点相关最值1.1.5 斜⼆作画法1.1.6 三视图1.1.7 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积1.1.8 圆柱圆锥圆台的表⾯积1.1.9 柱体的体积1.1.10 锥体的体积1.1.11 台体的体积1.1.12 球的体积1.1.13 球与多⾯体的接切问题1.1.14 割补法求体积1.1.15 等体积法1.1.16 常见⼏何体的表⾯积体积综合点线⾯的位置关系::1.2 点线⾯的位置关系1.2.1 平⾯的性质与推论1.2.2 三个平⾯的交线关系1.2.3 空间中的平⾏关系1.2.4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1.2.5 线线平⾏1.2.6 平⾏垂直的综合判断1.2.7 利⽤均值不等式求锥体体积最值1.2.8 锥体的动点问题1.2.9 球的截⾯问题1.2.10 ⼏何体之间的体积⽐1.2.11 正四⾯体1.2.12 棱柱的内接四⾯体1.2.13 ⽴体⼏何中的计数问题第⼆章解析⼏何初步直⾓坐标系的基本公式::2.1 直⾓坐标系的基本公式2.1.1 数轴上的基本公式2.1.2 距离公式与中点公式2.1.3 两点距离公式求函数最值直线的⽅程::2.2 直线的⽅程2.2.1 直线的斜率与倾斜⾓2.2.2 直线⽅程的五种形式2.2.3 确定直线的位置2.2.4 根据直线⽅程确定斜率和倾斜⾓2.2.5 直线过定点2.2.6 根据周长或⾯积确定直线⽅程2.2.7 两条直线的平⾏关系2.2.8 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2.2.9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2.2.10 直线中的对称问题圆的⽅程::2.3 圆的⽅程2.3.1 圆的标准⽅程2.3.2 圆的⼀般⽅程2.3.3 直线与圆的对称问题2.3.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3.5 圆中的弦问题2.3.6 圆中的切线问题2.3.7 切线⽅程与切点弦⽅程2.3.8 求圆中三⾓形⾯积的最值2.3.9 利⽤点到直线的距离求最值2.3.10 直线和圆中韦达定理的应⽤2.3.11 直线与半圆的交点问题2.3.1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3.13 圆系⽅程空间直⾓坐标系::2.4 空间直⾓坐标系2.4.1 空间直⾓坐标系2.4.2 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3.必修3第⼀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1.1 程序框图1.1.2 顺序结构1.1.3 条件分⽀结构1.1.4 循环结构1.2 基本算法语句:1.2.1 赋值语句1.2.2 条件语句1.2.3 循环语句1.3 算法案例:1.3.1 秦九韶算法1.3.2 更相减损之术和辗转相除法1.3.3 进制转化第⼆章统计随机抽样::2.1随机抽样2.1.1简单随机抽样2.1.2系统抽样2.1.3分层抽样2.1.4三种抽样综合⽤样本估算总体::2.2⽤样本估算总体2.2.1频率分布表2.2.2频率分布直⽅图2.2.3⽤样本估算总体2.2.4茎叶图2.3变量的相关性变量的相关性::2.3.1变量的相关性2.3.2线性回归⽅程第三章概率3.1随机抽样随机抽样::3.1.1必然现象与随机现象3.1.2事件与基本事件3.1.3频率与概率3.1.4互斥事件与对⽴事件古典概型::3.2古典概型3.2.1古典概型⼏何概型::3.3⼏何概型3.3.1⼏何概型=4.必修4第⼀章三⾓函数1.1任意⾓的概念和弧度制:1.1.1任意⾓1.1.2终边相同的⾓1.1.3象限⾓的判断1.1.4弧度与⾓度的相互换算1.1.5弧度制的应⽤任意⾓的三⾓函数::1.2任意⾓的三⾓函数1.2.1三⾓函数的定义1.2.2由⾓求三⾓函数的符号1.2.3由三⾓函数符号求⾓1.2.4三⾓函数线的概念1.2.5⽤三⾓函数线⽐较⼤⼩1.2.6⽤三⾓函数线求⾓的范围1 1.2.7⽤三⾓函数线求⾓范围2 1.2.8同⾓三⾓函数求值1.2.9同⾓三⾓函数式的化简1.2.10三⾓恒等式的证明1.2.11正切的齐次式问题11.2.12正切的齐次式问题21.2.13三⾓基本关系转化求值1.2.14⾓的范围导致错解问题1.3三⾓函数的诱导公式:1.3.1三⾓函数的诱导公式1.3.2诱导公式的应⽤1.4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4.1正弦函数的图象1.4.2正弦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1.4.3正弦函数的周期性与对称性1.4.4五点法作图1.4.5正弦函数图象的伸缩变换1.4.6正弦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1.4.7正弦函数图象的综合变换1.4.8正弦型函数的周期性1.4.9正弦型函数的对称性1.4.10正弦型函数的奇偶性1.4.11正弦型函数的单调性1.4.12正弦函数在R上的值域1.4.13正弦函数在区间上的值域1.4.14由正弦函数的值域求参数范围1.4.15由正弦函数的恒成⽴问题求参数值1.4.16正弦换元成⼆次函数求值域1.5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5.1余弦函数的周期性与奇偶性1.5.2余弦函数的对称性与单调性1.5.3余弦函数的伸缩与平移1.5.4余弦函数图象的综合变换1.5.5余弦型函数的周期性1.5.6余弦型函数的对称性1.5.7余弦型函数的奇偶性1.5.8余弦型函数的单调性1.5.9余弦型函数的值域1.5.10由余弦的值求参数范围1.6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6.1正切函数的周期性与奇偶性1.6.2正切函数的对称性与单调性1.6.3正切函数的图象变换1.6.4正切型函数的周期性与奇偶性1.6.5正切型函数的单调性与对称性1.6.6正切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1.7三⾓函数综合:1.7.1由三⾓函数图象特征求值1.7.2根据条件求三⾓函数的解析式1.7.3根据图象求参数范围1.7.4解三⾓⽅程1.7.5和三⾓函数有关的图象判断1.7.6由正弦函数值求⾓1.7.7由余弦函数值求⾓1.7.8由正切函数值求⾓第⼆章平⾯向量2.1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线性运算::2.1.1平⾯向量的概念2.1.2向量的加法2.1.3向量的减法2.1.4向量的数乘2.1.5不依赖⼏何图形的向量运算2.1.6三⾓形中的中点相关问题2.1.7平⾯向量的关系向量的分解与坐标运算::2.2向量的分解与坐标运算2.2.1平⾯向量基本定理2.2.2三点共线的向量表⽰2.2.3向量的⾯积⽐问题2.2.4向量的坐标线性运算2.2.5平⾯向量的基底2.2.6向量的⽹格问题2.2.7向量平⾏的坐标表⽰2.3向量的数量积:2.3.1向量的数量积2.3.2数量积的运算律2.3.3通过数量积判断向量垂直2.3.4数量积的坐标运算2.3.5向量模的直接计算2.3.6向量模的坐标运算2.3.7三个向量和的模的计算2.3.8向量垂直的坐标表⽰2.3.9向量夹⾓的直接计算2.3.10向量夹⾓的坐标运算2.3.11投影的计算第三章三⾓恒等变换两⾓和与差公式::3.1两⾓和与差公式3.1.1两⾓和与差的余弦公式3.1.2两⾓和与差的正弦公式3.1.3辅助⾓公式3.1.4两⾓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倍⾓与半⾓公式::3.2⼆倍⾓与半⾓公式3.2.1⼆倍⾓公式3.2.2⼆倍⾓公式的应⽤3.2.3半⾓公式3.2.4万能公式3.3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3.3.1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不作要求)3.4三⾓恒等变换综合应⽤:3.4.1凑⾓求值法3.4.2整体代⼊求值法3.4.3正切的齐次式问题3.4.4利⽤三⾓解析式化简求值3.4.5化简成正余弦函数求解3.4.6换元法求函数值域3.4.7与三⾓函数相关的复合函数3.4.8三⾓函数中的恒成⽴与存在性问题3.4.9利⽤三⾓函数求最值3.4.10三⾓形中的恒等变换====================5.必修5第⼀章解三⾓形正弦定理::1.1正弦定理1.1.1正弦定理1.1.2正弦定理的应⽤1.1.3判断三⾓形解的个数余弦定理::1.2余弦定理1.2.1余弦定理1.2.2余弦定理的应⽤1.2.3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应⽤举例::1.3应⽤举例1.3.1三⾓形的⾯积公式1.3.2边⾓互化解三⾓形1.3.3综合判断三⾓形的形状1.3.4正余弦定理的具体应⽤1.3.5解三⾓形的实际应⽤第⼆章数列数列的概念::2.1 数列的概念2.1.1 数列的概念2.1.2 数列的通项公式2.1.3 找规律填数2.1.4 找规律写通项公式2.1.5 (-1)^n的运⽤2.1.6 特殊通项公式2.1.7 利⽤函数图象求数列最值2.1.8 作商法求数列最值2.1.9 数列的递推公式2.1.10 求周期性递推数列公式2.1.11 求堆垒问题的递推公式等差数列::2.2 等差数列2.2.1 等差数列的概念2.2.2 待定系数法求等差数列通项2.2.3 ⽤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中的项2.2.4 设⾸项与公差解决取值范围问题2.2.5 公差公式的应⽤2.2.6 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2.2.7 等差中项2.2.8 等差数列的中项性质2.2.9 等差数列中的⾓标和2.2.10 中项性质与⼆次⽅程2.2.11 等差数列与韦达定理2.2.12 特殊等差数列(1)2.2.13 特殊等差数列(2)2.2.14 构造等差数列——倒数等差2.2.15 构造等差数列——开⽅等差2.2.16 ⽤通项公式解实际问题2.2.17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2.2.18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应⽤2.2.19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级⽤法2.2.20 等差数列绝对值求和2.2.21 已知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求前n项绝对值和2.2.22 Sn与an之间的关系2.2.23 等差数列综合应⽤2.2.24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特征2.2.25 各项之和等于中间项乘以项数2.2.26 ⾸尾配对求和2.2.27 ⾓标和与项数之间的关系2.2.28 和的⽐与中间项的⽐2.2.29 和的等差性质2.2.30 奇数项与偶数项的和2.2.31 ⽤an的符号判断Sn的最值2.2.32⽤图象分析前n项和最⼤2.2.33 利⽤中项性质分析前n项和的最值2.2.34 ⽤累加法求数列通项公式2.2.35 裂项求和法2.2.36 裂项求和法进阶2.3 等⽐数列:2.3.1 等⽐数列的概念2.3.2 等⽐数列概念易错题2.3.3 求等⽐数列的通项公式2.3.4 等⽐数列中的重要应⽤2.3.5 等⽐数列中的⽐例问题2.3.6 特殊等⽐数列2.3.7 等⽐数列的递推特征2.3.8 等⽐数列的递推特征进阶2.3.9 等⽐中项2.3.10 等⽐数列的中项性质2.3.11 等⽐数列的⾓标和公式2.3.12 等差数列的项成等⽐数列2.3.13 等差等⽐综合问题2.3.14 等⽐数列与⼆次⽅程2.3.15 等⽐数列与韦达定理2.3.16 等⽐数列的求和公式2.3.17 ⽤等⽐数列求和公式求和2.3.18 ⽤等⽐数列求和公式求项或公⽐2.3.19 公⽐与前n项和的⽐2.3.20 等⽐数列Sn的代数特征2.3.21 等差和等⽐数列的转换2.3.22 分组求和法——等差加等⽐类型2.3.23 和的等⽐性质2.3.24 错位相减法求等差乘等⽐类型数列的和2.3.25 配系数法求通项公式2.3.26 累乘法求通项公式2.3.27 累乘法进阶2.3.28 累加法求“后项减前项等于指数型”的通项公式2.3.29 累加法的变形进阶2.3.30 配项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3.31 由Sn和an式⼦求通项(1)2.3.32 由Sn和an式⼦求通项(2)2.3.33 由三项递推关系求通项公式2.3.34 等差数列混合等⽐数列2.3.35 少⼀项或多⼀项求通项公式第三章不等式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1 不等式⽐⼤⼩3.1.2 不等式的性质基本不等式::3.2 基本不等式3.2.1 基本不等式3.2.2 凑项利⽤均值不等式求最值3.2.3 均值不等式中'1'的代换3.2.4 先消元再利⽤均值求最值3.2.5 多次使⽤均值不等式3.2.6 两个正数的和与积⼀元⼆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 ⼀元⼆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1 ⼀元⼆次不等式解法3.3.2 ⼀元⼆次不等式与韦达定理3.3.3 解含参⼀元⼆次不等式3.3.4 不等式的恒成⽴问题不等式的实际应⽤::3.4 不等式的实际应⽤3.4.1 不等式的实际应⽤⼆元⼀次不等式组与线性规划::3.5 ⼆元⼀次不等式组与线性规划3.5.1 ⼆元⼀次不等式组表⽰的平⾯区域3.5.2 线性规划——截距型3.5.3 线性规划——斜率型3.5.4 线性规划——距离型3.5.5 线性规划——⼆次函数型3.5.6 线性规划的实际问题=6.选修2-1第⼀章常⽤逻辑⽤语命题及其关系::1.1命题及其关系1.1.1命题及命题的真假1.1.2命题的四种形式1.1.3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2.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3.1逻辑⽤语且或⾮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4.1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4.2存在命题与全称命题的否定第⼆章圆锥曲线与⽅程曲线与⽅程::2.1曲线与⽅程2.1.1曲线与⽅程椭圆::2.2椭圆2.2.1椭圆的标准⽅程2.2.2椭圆的⼏何性质2.2.3椭圆的离⼼率2.2.4椭圆的焦点三⾓形2.2.5求椭圆的⽅程2.2.6求椭圆的离⼼率范围2.3双曲线:2.3.1双曲线的标准⽅程2.3.2双曲线的⼏何性质2.3.3双曲线的渐近线2.3.4双曲线的离⼼率2.3.5双曲线的焦点三⾓形2.3.6求双曲线的⽅程2.3.7椭圆与双曲线中斜率乘积的定值2.3.8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问题2.3.9双曲线离⼼率的取值范围2.4抛物线:2.4.1抛物线的标准⽅程2.4.2抛物线定义的应⽤2.4.3抛物线中长度的最值问题2.4.4抛物线的焦点弦2.4.5抛物线与圆的综合2.5圆锥曲线综合:2.5.0圆锥曲线的图象2.5.1直线与圆锥曲线联⽴2.5.2点差法2.5.3弦长问题2.5.4直线与椭圆抛物线的交点2.5.5圆锥曲线的切线⽅程与切点弦⽅程2.5.6利⽤函数及不等式求最值2.5.7利⽤⼏何关系求最值2.5.8直接法求轨迹⽅程2.5.9相关点法求轨迹⽅程2.5.10利⽤定义求轨迹⽅程2.5.11参数法求轨迹⽅程第三章空间向量与⽴体⼏何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共线与共⾯向量的基本定理3.1.3空间向量的分解定理3.1.4空间向量数量积的直接计算3.1.5空间向量的坐标混合运算3.1.6向量模的计算3.1.7空间向量平⾏、垂直与共⾯的条件3.1.8向量夹⾓的计算3.2空间向量在⽴⼏中的应⽤空间向量在⽴⼏中的应⽤::3.2.1向量法求两条直线的夹⾓3.2.2平⾯的法向量3.2.3直线与平⾯的夹⾓3.2.4⼆⾯⾓及其度量3.2.5利⽤向量分解求线段长3.2.6点线距离3.2.7点⾯距离与线⾯距离3.2.8⼆⾯⾓的⼏何问题=7.选修2-2第⼀章导数及其应⽤变化率与导数::1.1变化率与导数1.1.1平均变化率1.1.2瞬时速度与导数1.1.3导数的⼏何意义导数的计算::1.2导数的计算1.2.1常函数与幂函数的求导1.2.2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1.2.3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2.4复合函数的导数1.2.5函数的切线问题导数的应⽤::1.3导数的应⽤1.3.1利⽤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1.3.2利⽤导数解不等式1.3.3函数的极值1.3.4导数公式的逆向应⽤1.3.5图像法分析函数零点1.3.6函数图象与导数图象的关系1.3.7三次函数的图象1.3.8导数的实际应⽤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4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4.1曲边梯形⾯积与定积分1.4.2微积分基本原理1.4.3求封闭图形的⾯积第⼆章复数3.1复数的概念复数的概念::3.1.1复数的概念3.1.2根据复数的类别求参数3.1.3复数的⼏何意义3.1.4含参复数的位置3.1.5圆的复数表⽰复数的运算::3.2复数的运算3.2.1复数的加法与减法3.2.2复数的乘法3.2.3共轭复数3.2.4复数的除法3.2.5根据复数运算结果求参数3.2.6复数乘⽅中的周期现象3.2.7复数的模3.2.8复数与⽅程第三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归纳推理2.1.2 类⽐推理2.1.3 演绎推理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分析法2.2.2 综合法2.2.3 反证法2.3 数学归纳法:2.3.1 数学归纳法2.3.2 数学归纳法的注意事项8.选修2-3第⼀章计数原理1.1 基本计数原理:1.1.1 基本计数原理排列与组合::1.2 排列与组合1.2.1 排列1.2.2 排列数公式解⽅程1.2.3 捆绑法1.2.4 插空法1.2.5 捆绑与插空综合1.2.6 乘法原理与排列综合1.2.7 加法原理与排列综合1.2.8 组合1.2.9 组合数的化简计算与证明1.2.10 组合数公式解⽅程1.2.11 乘法原理与组合综合1.2.12 加法原理与组合综合1.2.13 分堆问题1.2.14 隔板问题1.2.15 总体剔除法1.2.16 染⾊问题1.2.17 数字问题⼆项式定理::1.3 ⼆项式定理1.3.1 ⼆项式定理1.3.2 求⼆项展开式中的特定项1.3.3 ⼆项式系数与系数和1.3.4 ⼆项式中的最⼤项和最⼩项1.3.5 赋值法求和1.3.6 整除问题与近似值问题第⼆章概率及统计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1.1 随机事件发⽣的概率2.1.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1.3超⼏何分布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性::2.2 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性2.2.1 条件概率2.2.2 事件的独⽴性2.2.3 重复独⽴事件2.2.4 ⼆项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2.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2.3.1 数学期望及其性质2.3.2 数学期望的实际应⽤2.3.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差2.3.4 ⽅差的性质及常见分布的⽅差正态分布和独⽴性检验::2.4 正态分布和独⽴性检验2.4.1 正态分布2.4.2 独⽴性检验=▍素材来源:⽹络。
九年级数学黄冈360度定制密卷全一册
九年级数学黄冈360度定制密卷全一册1. 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九年级学生必修的科目之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黄冈市教育局特别定制了一套九年级数学密卷,覆盖了全部九年级数学知识点。
本文档将介绍这套黄冈360度定制密卷的详细内容。
2. 密卷概述黄冈360度定制密卷全一册是一套由黄冈市教育局精心编排的数学试题集。
这套密卷包含了九年级数学的全部知识点,按照章节顺序组织,每个章节都有相应的题目和解答。
密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3. 内容概述黄冈360度定制密卷全一册共包含X个章节,涵盖了九年级数学的全部知识点。
下面是每个章节的概述:第一章:整式与方程第一章主要讲解整式和方程的概念及相关运算。
该章节包含了多个题型,旨在让学生掌握整式的展开与因式分解,以及方程的解法。
第二章:函数与方程第二章主要介绍函数与方程的关系以及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学生将学习如何绘制函数图像,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第三章:图形的变换与相似第三章重点讲解图形的变换和相似。
学生将学习平移、旋转和翻转等图形变换的概念和方法,以及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第四章:三角函数第四章介绍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三角函数的值,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第五章:解析几何第五章主要讲解二维平面上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
学生将学习如何证明几何定理,并应用于求解几何问题。
第六章:统计与概率第六章介绍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学生将学习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以及计算概率的方法。
4. 使用说明黄冈360度定制密卷全一册可以作为九年级数学教材的辅助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使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相应的章节进行学习和练习。
为了方便学生使用,密卷中每道题都附有详细解答。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对照解答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出解题方法的规律和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几何初步》全章复习与巩固编稿:丁会敏 审稿:王静伟【学习目标】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2.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3.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4.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5.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特点,能根据所给有关圆心、半径的具体条件准确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6.掌握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能将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从而求出圆心的坐标和半径;7.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1)直线方程的几种表示形式中,除一般式外都有其适用范围,任何一种表示形式都有其优越性,需要根据条件灵活选用.(2)在求解与直线方程有关的问题中,忽视对斜率不存在时的直线方程的讨论是常见的错误,应特别警惕.(3)确定直线方程需要且只需两个独立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方程是常用方法. 常用的直线方程有: ①00()y y k x x -=-; ②y kx b =+;③220(0)Ax By C A B ++=+≠;④111222()()0A x B y C A x B y C λ+++++=(λ为参数).要点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特殊情况下的两直线平行与垂直.(1)当两条直线的斜率都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都为090,互相平行;(2)当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09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00时,两直线互相垂直。
2.斜率都存在时两直线的平行:(1)已知直线111:=+l y k x b 和222:=+l y k x b ,则21//l l ⇔1k =2k 且21b b ≠(2)已知直线1l :0111=++C y B x A 和2l :0222=++C y B x A )0,0(222111≠≠C B A C B A ,则1l ∥2l ⇔212121C C B B A A ≠= 。
要点诠释:对于一般式方程表示的直线的位置的判定,可以先将方程转化为斜截式形式,再作判定。
3.斜率都存在时两直线的垂直:(1)已知直线111:=+l y k x b 和222:=+l y k x b ,则 12121⊥⇔=-l l k k ; (2)已知直线1l :0111=++C y B x A 和2l :0222=++C y B x A ,则1l ⊥2l ⇔02121=+B B A A .要点三: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点),(00y x P 到直线0:=++C By Ax l 的距离为:2200BA CBy Ax d +++=2.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已知两条平行直线1l 和2l 的一般式方程为1l :01=++C By Ax ,2l :02=++C By Ax ,则1l 与2l 的距离为2221BA C C d +-=。
要点诠释:一般在其中一条直线1l 上随意地取一点M ,再求出点M 到另一条直线2l 的距离即可 要点四:对称问题1.点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点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的对称中心恰是这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因此中心对称的问题是线段中点坐标公式的应用问题。
设00(,)P x y ,对称中心为(,)A a b ,则P 关于A 的对称点为00(2,2)P a x b y '--。
2.点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由轴对称定义知,对称轴即为两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利用“垂直”“平分”这两个条件建立方程组,就可求出对称点的坐标,一般情形如下:设点00(,)P x y 关于直线y kx b =+的对称点为(,)P x y ''',则有0000122y y k x x y y x x k b '-⎧⋅=-⎪'-⎪⎨''++⎪=⋅+⎪⎩,求出x '、y '。
特殊地,点00(,)P x y 关于直线x a =的对称点为00(2,)P a x y '-;点00(,)P x y 关于直线y b =的对称点为00(,2)P x b y '-。
3.两点关于点对称、两点关于直线对称的常见结论: (1)点(,)x y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x y -; (2)点(,)x y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x y -; (3)点(,)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x y --; (4)点(,)x y 关于直线0x y -=的对称点为(,)y x ; (5)点(,)x y 关于直线0x y +=的对称点为(,)y x --。
要点五:圆的方程求圆的方程通常果用待定系数法,若条件涉及圆心、半径等,可设成圆的标准方程;若条件涉及圆过一些定点,则可设成圆的一般方程.运用圆的几何性质可以使运算简便.1.圆的标准方程222()()x a y b r -+-=,其中()a b ,为圆心,r 为半径.要点诠释:(1)如果圆心在坐标原点,这时00a b ==,,圆的方程就是222x y r +=.有关图形特征与方程的转化:如:圆心在x 轴上:b=0;圆与y 轴相切时:||a r =;圆与x 轴相切时:||b r =;与坐标轴相切时:||||a b r ==;过原点:222a b r +=.(2)圆的标准方程222()()x a y b r -+-=⇔圆心为()a b ,,半径为r ,它显现了圆的几何特点.(3)标准方程的优点在于明确指出了圆心和半径.由圆的标准方程可知,确定一个圆的方程,只需要a 、b 、r 这三个独立参数,因此,求圆的标准方程常用定义法和待定系数法.2.圆的一般方程当2240D E F +->时,方程220x y Dx Ey F ++++=叫做圆的一般方程.,22D E ⎛⎫-- ⎪⎝⎭为圆心,为半径. 要点诠释:由方程220x y Dx Ey F ++++=得22224224D E D E F x y +-⎛⎫⎛⎫+++= ⎪ ⎪⎝⎭⎝⎭(1)当2240D E F +-=时,方程只有实数解,22D E x y =-=-.它表示一个点(,)22D E --. (2)当2240D E F +-<时,方程没有实数解,因而它不表示任何图形.(3)当2240D E F +->时,可以看出方程表示以,22D E ⎛⎫-- ⎪⎝⎭为半径的圆.要点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如果圆的标准方程为222()()x a y b r -+-=,圆心为()C a b ,,半径为r ,则有(1)若点()00M x y ,在圆上()()22200||CM r x a y b r ⇔=⇔-+-=(2)若点()00M x y ,在圆外()()22200||CM r x a y b r ⇔>⇔-+->(3)若点()00M x y ,在圆内()()22200||CM r x a y b r ⇔<⇔-+-<要点七: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圆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2)直线与圆相切,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与圆相离,没有公共点.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1)代数法:判断直线l 与圆C 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是否有解. 如果有解,直线l 与圆C 有公共点; 有两组实数解时,直线l 与圆C 相交; 有一组实数解时,直线l 与圆C 相切; 无实数解时,直线l 与圆C 相离. (2)几何法:设直线22:0(0)l Ax By C A B ++=+≠,圆222:()()(0)C x a y b r r -+-=>,圆心(,)C a b 到直线l 的距离记为d =:当d r <时,直线l 与圆C 相交;当d r =时,直线l 与圆C 相切; 当d r >时,直线l 与圆C 相离.要点诠释:(1)当直线和圆相切时,求切线方程,一般要用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求切线长,一般要用到切线长、圆的半径、圆外点与圆心连线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解得.(2)当直线和圆相交时,有关弦长的问题,要用到弦心距、半径和半弦构成的直角三角形,也是通过勾股定理解得,有时还用到垂径定理.(3)当直线和圆相离时,常讨论圆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通常画图,利用数形结合来解决. 要点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1)圆与圆相交,有两个公共点;(2)圆与圆相切(内切或外切),有一个公共点; (3)圆与圆相离(内含或外离),没有公共点. 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1)代数法:判断两圆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是否有解. 有两组不同的实数解时,两圆相交; 有一组实数解时,两圆相切; 方程组无解时,两圆相离. (2)几何法:圆2221111:()()C x a y b r -+-=与圆222222:()()C xa yb r-+-=,两圆圆心距d =当1212r r d r r -<<+时,两圆相交; 当12r r d +=时,两圆外切; 当12r r d +<时,两圆外离; 当12r r d -=时,两圆内切; 当12r r d ->时,两圆内含.要点诠释:判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是利用几何法,通过比较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的半径的关系来确定,这种方法运算量小.也可利用代数法,但是利用代数法解决时,一是运算量大,二是方程组仅有一解或无解时,两圆的位置关系不明确,还要比较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半径的关系来确定.因此,在处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一般不用代数法.要点九:求圆的切线方程的常用方法:(1)直接法:应用常见结论,直接写出切线方程;(2)待定系数法:设出切点坐标或切线斜率,由题意列出方程(组)解得切点坐标或切线斜率,写出点斜式,最后将点斜式化为一般式;(3)定义法:根据直线方程的定义求出切线方程. 常见圆的切线方程:①过圆222x y r +=上一点()00,P x y 的切线方程是200x x y y r +=;②过圆()()222x a y b r -+-=上一点()00,P x y 的切线方程是:()()()()200x a x a y b y b r --+--=.要点十: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坐标的求法:过该点作两条轴所确定平面的平行平面交另一轴于一点,交点在这条轴上的坐标就是已知点相应的一个坐标.确定简单几何体的顶点坐标是今后正确运用坐标法解题的关键,必须要熟练且正确地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中点坐标的确定方法. 【典型例题】类型一:直线方程的综合问题例1.已知A (-m -3,2),B (-2m -4,4),C (-m ,m ),D (3,3m+2),若直线AB ⊥CD ,求m 的值. 【思路点拨】两直线垂直⇔121k k =-的前提条件是1k 、2k 均存在且不为零,这类问题应分斜率存在和不存在两种情况讨论. 【答案】1或-1【解析】∵ A 、B 两点纵坐标不相等,∴ AB 与x 轴不平行. ∵ AB ⊥CD ,∴ CD 与x 轴不垂直,-m ≠3,m ≠-3. ①当AB 与x 轴垂直时,-m -3=-2m -4,解得m =-1.而m =-1时,C 、D 纵坐标均为-1,∴ CD ∥x 轴,此时AB ⊥CD ,满足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