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2013-08案例展示名的画家”。
张衡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
张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
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张衡是在多个领域内取得辉煌成就的人,称其为通才,当之无愧。
世界史上达·芬奇、爱因斯坦等亦是这样的通才。
《张衡传》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如何让古老的课文跟上时代的变化,跟上课改的步伐,值得教师思考,也值得大胆实践。
这篇课文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丰富了课本内容。
(作者单位北京市八一中学)一、新课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各国战争不断。
但是就在这样一个群雄逐鹿、战火四起的时代,思想学术界却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奇观,出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请大家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1.回忆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的巨变,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儒、道、法、墨思想家代表及其言论,知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为什么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会出现百家争鸣这样的盛世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一子目的第一、二段,回忆所学知识,尝试分析回答。
时间3分钟。
———学生回答……怎样在这个时代特征与百家争鸣之间建立联系呢?在这里给大家提醒一下,这一时期的特征除了战乱外,还有经济的变改,这又会对思想的繁荣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时间BC770年~BC221年特征周王室衰微,群雄并起,动荡不安铁农具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士”阶层活跃,纷纷提出各自主张———学生回答……一个思想、一些思想的出现是需要一些条件的,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这些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是否具备呢?———环境的宽松是新思想产生的条件。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郁南县蔡朝焜纪念中学许惠香【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中的第一课,在本节内容中,主要包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三目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弘扬传统文化。
【学情分析】虽然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中国传统思想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传统思想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小组发言、角色扮演、情境设置等互动形式和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主要思想流派、主要代表及其主要思想;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教育思想;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史思维和分析、概括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课前分组收集、整理资料,上课小组代表发言、角色的扮演等形式,增强历史真实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孔子等人的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弘扬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孔子等早期儒家思想的主张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采用创设情景、角色扮演、小组合作、设疑导学等形式来辅助教学。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社会基础: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阶级基础:社会地位较低的 ,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3)文化基础:教育和学术领域出现了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2、评价(1)是历史上第一次。
(2)是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1)思想核心:是“”,就是爱人,要做到。
(2)政治主张:强调统治者要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又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的需要。
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②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 ,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的政治主张。
③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有无、难易等都是是相互依存,不断的。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1)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
主张君主要 ,提出了系统的理论。
(2)法家把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典题分析】例一、(2011年1月高三期末2题)孔子政治主张中的核心内容在其教育思想上的最主要体现是()A.“中庸之道”B. 有教无类C. 因材施教D. 创办私学点拨:“仁”是孔子核心政治主张,分析各选项,正确的应是B项“有教无类”, 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课程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授课内容:一、“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礼乐”等思想,主张“克己复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爱”、“中庸”,兵家主张“以战止战”,杂家主张“博采众长”。
这些学派的思想观点各有特色,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时期的发展,在汉朝时期得到了正式确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中庸”等思想,主张“性善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本善”、“仁政”等思想,主张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疾苦,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董仲舒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并逐渐与政治、法律等制度相结合,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汉朝以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流派,如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等,这些思想流派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思想学派与儒家思想存在分歧,形成了独立的学派。
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体系,包括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方面。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教学设计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重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对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
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2010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
电影描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
(播放《孔子》的系列剧照。
)
提问:影片《孔子》的时代背景,大家知不知道?『『答案』』春秋战国时代。
导入新课
影片的主角是孔子,但是,其实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
那个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次大潮流,无数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它不仅仅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
二、教授新课
(一)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二次备课】
此部分主旨在于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经久不衰。
学生回答后,幻灯片放映。
四、巩固练习
本课主旨内容及探究性问题: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原因
2.百家争鸣局面带来哪些影响
3.试述儒教三大家主要观点
4.你觉得为什么儒家思想最后为什么成为“百家”中的大家?
5.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有没有复兴儒学的必要?如果有,那么原因是什么?
6.你认为我们能为复兴儒学做些什么?
【作业布置】。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7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而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有谁知道,儒家思想形成于什么时候?(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百家争鸣”的局面)很好!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第一个问题)1、含义:(首先)“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而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教学设计】《“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

历史❸“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本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开篇章。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本课在整本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教材在结构编写方面,几乎都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内容是本节课一大难点。
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加大整节课的深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1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 )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3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弓I 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先秦文化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已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等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江西师大附中政史地组殷星桥学科:历史册别:必修3教材版本:人教版年级:高二年级一.设计思路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确对待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
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高二语文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有很多的相关内容。
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
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虽然高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比较充分,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
四.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五.本课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讲述法、谈话法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中国古代一本书,有人说只要读懂这本书的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生:《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师:(教师展示《论语》这本小册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半部《论语》打天下”盛誉的《论语》。
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智慧之书诞生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呢?(教师朗读)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
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
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
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社会原因?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生:讨论。
借助于教材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主要派别代表:(教师投影头像插图,学生列举学生)师: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
学派很多:三教九流-------。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生:列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
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师:你对孔子知多少?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无人不晓。
生:举手回答师:向学生展示几幅有关孔子的图片,简要介绍孔子生平,极其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师: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等。
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在课堂上也经常跟学生聊天。
有一天,他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老师旁边,然后孔子很随意地跟他们讲:今天假如我想听听你们的志向,你们会说什么呢?我们接下来通过一个动画的方式来看看孔子弟子们的理想是什么?(放映动画片)子路:“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
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礼仪。
”冉有: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那人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了。
公西华:“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我可不敢说。
”师:同学想想看,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生:都很重视礼仪。
师:是的,他们都非常地强调“礼”。
“礼”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同学们看得足够仔细的话,还会发现,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是越来越接近人生的起点的,从子路要治理一个大大的国家到公西华要在礼仪中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体现了这种趋向。
这个时候还有一位弟子没有表态,这就是曾点。
曾点的内心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上来后先卖了一个关子。
他说:“老师,我的想法跟三个同学有点不一样,能说吗?”孔子说:“人各有志,但说无妨。
”这个时候,曾点才从容地开始了他的描述:(屏幕显示材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位好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动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滌得干干净净,然后到鼓乐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在一个万物开化,大地复苏,春风萌动的季节里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当这样一个仪式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去了。
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
他的话说完了,一直没有表态的老师终于表态了,说:我的理想也就和曾点是一样的。
同学们想一想曾点的理想当中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生1: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生2:强调内心的心灵修养。
生3: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曾点的话里面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古人说的修身,然后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其根本。
孔子强调大的理想首先要从做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仁”。
孔子在日常的行为中特别强调“仁”。
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出现的次数达105次之多。
那么什么是“仁”呢?我们先看一组材料(屏幕显示下列材料):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曰:恭、宽、信、敏、惠。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关于“仁”的言论当中哪一个最能代表孔子“仁”的思想?生:仁者爱人。
师:对,孔子强调“仁”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东西。
只要我们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的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
那么怎么实践“仁”呢?孔子说: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