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题贯通】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
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类别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性质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不同点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相目的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同点影响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经济基础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社会变革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政治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使得各国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国家体制。
在这个时期,一些小国积极崛起,而一些大国逐渐衰落。
例如,齐国、秦国等在这个时期崛起为强国,而周朝逐渐衰弱。
政治的变革也导致了国家间的战争不断,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秩序。
二、经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还包括经济方面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同时,商业活动的兴盛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货币逐渐出现,与物物交换的模式相比,交换方式更加灵活方便。
商业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三、思想文化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变革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时期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荀子等。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与观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并对政治、社会关系、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
这些思想文化变革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宗教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结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包括贵族、农民和奴隶三个阶层。
然而,随着诸侯国的割据、封建制度的瓦解,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贵族渐渐丧失了其原本的特权地位,而士人阶层逐渐崛起。
这个新的社会结构中,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们参与了国家的决策和管理,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道德伦理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也涉及到了道德伦理。
传统的封建道德逐渐受到质疑和挑战,新的道德观念逐渐兴起。
例如,孔子强调仁义道德,提倡“仁者爱人”,这种新的伦理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
这是1982年在 湖北江陵出土的 战国的丝织品。 该绢图案鲜艳生 动,蟠龙飞凤, 绣工精细,反映 出了丝织业已经 具有较高的水平 这件龙凤纹绣花 绢现收藏在湖北
(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 制形式的变化
土地私有现象 的大量出现
上层建筑
政治制度 的变化
变法掀起确 立封建统治
(二)生产技术---牛耕的普遍推广
(三)水利灌溉业的发展
1.灌溉技术: 2.水利工程:
农业动力革命
时 期 工 程 名 称 主建国(人) 所 在 地
春秋 战国 战国
芍陂灌溉工 程
都江堰
孙叔敖 秦国蜀守李冰
冶铁业: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南方
商品:北方 市场:东方
水利工程的兴修:
灌溉工具:桔槔 春秋楚国芍陂
制铜业:
金银错技术 和雕铸艺术
制漆业: 夹zhu技术
西方
城市:既中是心政又治是
商业中心
战国魏国西门豹渠 战国秦国郑国渠和 煮盐和酿酒业:
货币:金属钱币
都江堰
各地盐业的开发,用酒曲
大商人同时又是
手业业专著 《考工记》 地主
战国时代,各国都 已经有重要的冶铁 手工业地点。
到战国中期,北起 辽宁、南到广东、 东自山东、西到四 川陕西,都已广泛 使用铁器,铁农具 占据主导地位。长 江下游地区仍以青 铜农具为多。
冶铁业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手工业。那时 候,不少炼铁炉用鼓风、烧炭来提高炉温。 同时,已创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欧洲早 2000多年。
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春秋战国时代是诸多诸侯国竞相争霸的年代,各个诸侯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改革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从而出现了一些侯国称霸一时的情况,下面,本文将分析几个不同方面的变化。
一、对外扩张统治者总是力图扩展其边界,以赢取更多的财政收入和权力。
当然,并非所有的情况下都是如此。
对统治者而言,只有当扩张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其投入的成本,其才会选择扩张。
在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口,人口增长需要粮食,而粮食依赖于土地,土地又依赖于人力的耕作,故扩张最重要的收益就是人口和土地。
在某些情况下,统治者会选择削减土地。
一些显然的例子,战国时期,在一些相对弱小的诸侯国里,常常出现割地求和的情形。
《史记·楚世家》记载:“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
”更大的领土面积,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军队用以守卫,同时必然消耗更多的费用,在经济与军事实力不具备的情况下,占据更多的领土的成本大于其收益,故在一些情况下统治者会选择缩减土地面积。
另外,有很多时候,统治者有能力扩张,但是预期收益很小。
比如在边疆地区,赵国、秦国、燕国事实上都可以向更远的地方扩张,而且对军事力量的需求远小于向内地扩张,但是在当时的农业技术水平下,占领那些荒芜的土地并不能带来理想的收益,所以这些国家宁愿花费更大的成本向内地扩张。
总而言之,当新的领土能成为新的经济财富或政治利益的来源时,当统治者有能力扩张时,他更有可能选择扩张。
二、土地制度井田制度的特征周朝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
到了东周前期,这个制度仍然在继续实行,春秋时文献中还有关于井田制的记载。
中国历史上的井田制虽然在时间上比西欧的庄园制早了许多,但两者仍具有可比性,可以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所谓井田制,是指经过精心疆理的良田,按正南北和正东西的方向,有纵横交错的大小道路和灌溉沟渠,整治成十分方正的大小相连的方块田,犹如一个“井”字。
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引言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从封建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过渡,也是各个诸侯国相互争霸的时期。
尽管这个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源相对较少,但仍然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包括社会阶级的变动、政治制度的改变和经济发展的转变。
社会阶级的变动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阶级的变动是十分显著的。
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
原本是农民的贵族们逐渐失去了他们的土地,并沦为佃农;而一些富有实力的地主则通过掌握土地和财富来加强自己的地位。
这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并引发了社会不稳定和冲突。
与此同时,商业活动的兴盛也为社会阶级变动提供了机会。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人逐渐崛起,他们通过贸易和资本运作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社会中的新兴阶级。
商人的地位和财富逐渐超越了传统的贵族,使得社会阶级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改变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封建制度渐渐衰落,陶氏、姬氏等传统王朝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
各个诸侯国逐渐崛起,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政治力量。
诸侯国通过不断的扩张和争夺,形成了一个多国割据的局面。
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各个诸侯国也不断进行政治改革。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齐国的孔子和鲁国的孟子的改革思想。
孔子提倡仁德和礼乐,倡导君主应该以仁政为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
而孟子则主张君主应以仁政来治理国家,通过教育等手段来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和治理能力。
经济发展的转变春秋战国时代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
农业生产继续是经济的主要支柱,但商业活动的兴盛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随着商业的兴盛,市场经济逐渐形成,货币的使用逐渐普及,交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冶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冶铁技术的提高使得农具和武器的制造更加高效,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和战争的生产力。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代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代。
简而言之,是从分散的宗法奴隶制时代中,经封建贵族时代,再到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
此间,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对当时及后世均施以重大影响。
社会历史状况简单概括如下1.生产力的提高2.社会结构的变化3.思想学术界的活跃补充:呵呵,那这么说吧,同学,你可以选择性的自己这里归纳一下,呵呵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私田的发展,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
在争霸和兼并战争过程中,大国为了发展国力而纷纷进行改革和变法。
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其中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铁农具、牛耕的出现与推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水利事业发展——中原普遍用桔槔灌溉、战国秦修都江堰、郑国渠;2、手工业: (1)发明铸铁柔化技术,世界领先;(2)春秋青铜工艺出现金银错技术;春秋莲鹤方壶精美(3)战国漆工艺出现夹纻技术;(河姆渡出现用漆)(4)用曲造酒;(5)战国齐国专著《考工记》是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3、商业和城市:各地土特产品成为商品;中原市场形成;诸侯都城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生产关系的变革:由公田到私田---奴隶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1、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私田增多;春秋各国变法,实行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2、内容:剥削方式产生变化——封建剥削方式产生;土地所有制变化——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即公田转化为私田3、影响: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推动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使封建制确立。
(二)改革和变法:1、春秋:齐国管仲“相地衰征”、鲁国初税亩→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转向私有-------“相地而衰征”及“初税亩”的实质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教材
孙叔敖
秦国蜀守李冰
淮水 四川岷江流 域 关中
郑国渠
韩国水工郑国
神奇的三大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宝 瓶口”“飞沙堰”三大部分构成,“鱼嘴” 分水堤长约3000米,最宽处约300米,把 滔滔岷江一分为二并实现其四六分水(丰 水季节内江分水四成,外江分水六成,枯 水季节又倒过来),并且利用环流原理, 把沙石排入外江。宝瓶口置于内江总干渠 前端,紧扼内江的咽喉,它呈倒梯形,平 均宽度20米,并在石壁上刻有观察水位的 “水则”,实行限量进水,使多余的水进 入溢洪道。飞沙堰长300米,高2米,古时 由笼石砌成,当水位超过“水则”警戒线 时,洪水或翻越或冲溃堤堰直接进入溢洪 道,同时还能把江中90%以上的沙石排走, 起到防洪排沙减灾的作用。“鱼嘴”“宝 瓶口”“飞沙堰”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密 切配合,共同完成自动调控两江流量,自 动防洪排沙的作用,既保证了灌区的用水 需要,又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洪灾的威胁, 成为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壮举和 一大奇观。
②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他们属于社会进步力量。
③奖励耕战的内容,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④建立县制的内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力。 ⑤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又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关于重家抑 在当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商政策的评价: 巩固了新兴地主的统治。在明清 以后……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社 会 经 济 和 社 会 变 革
2、性质:前者是奴隶主富国强兵性质的改革;
后者是地主阶级封建性质的改革。
产生不同的根本原因: 在于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前者处于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前期,奴隶制经济 基础比较巩固。
中职历史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这时,人群里一个壮汉站了出来,说:“我来试试。” 说着,就扛起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刻让人赏了扛木头 的人五十金。这事传开后,老百姓都相信了商鞅,认为他能 说到做到。
春秋时期诸国争霸
东周的前半期,大权旁落,诸侯争相称霸,史称“春秋时期”;东 周的后半期,诸侯之间连年发生兼并战争,史称“战国时期”。
周王名义上还是天下的“共主”,但诸侯各自为政,不再听从周天 子的命令。
公元前7世纪前半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推 行改革。新税法的施行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稳定了社会秩序;实行 “国野分治”“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等,加强了国家治理和军事力 量。
商鞅知道此时时机已到,就颁布了新法令。从此,秦国 逐步强大起来。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内容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政 治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经 济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 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七国混战
战国时期,大致可分为魏国独霸中原、魏齐争雄、秦齐互帝和秦国独霸四个时期。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阏与之战、长平之战
魏文侯当政期间,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在政治上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 罚分明;在经济上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魏国成为战国 初期的强国。进入魏国独霸中原时期。魏武侯逝世后,国家发生内乱。魏惠王继位后迁都大梁, 魏国国力开始衰退。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并对其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介绍。
一、政治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逐渐从一个封建制度转变为一个分封制度。
在封建制度下,各个国家的地位是平等的,它们之间通过争霸战争来争夺权力。
而在分封制度下,各个国家被分为不同的等级,拥有不同的地位和权力。
这种制度的出现,使得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著名的列国争霸的现象。
这些列国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争斗和战争。
通过这些争斗和战争,嬴政最终统一了中国大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二、经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农业经济逐渐衰落,而商业经济则蓬勃发展。
这导致了贵族阶级的兴起,同时也刺激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地位逐渐提高,他们的财富也不断增加。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春秋战国时期,货币逐渐取代了以前的贝壳和丝帛作为交换手段。
这种变化,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三、文化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革是这个时期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家。
例如墨子、荀子和孟子等人,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并对后来的中国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
例如,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以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都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各种不同的思想和学说相互交锋,为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学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例如《诗经》和《楚辞》等作品,在这个时期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教案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理解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地位。
2.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2. 运用史料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深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制作PPT,以便于教学演示。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好奇心。
2. 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分封制的瓦解、诸侯争霸等。
3. 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铁器的使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等。
4. 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革:诸子百家的兴起、儒家思想的形成等。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6. 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特点和意义,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社会变革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
2. 联系现实:让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例如改革创新、竞争合作等。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理解程度。
3. 短期测试:安排一次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短期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和百家争鸣知识点素材中国古代史考点梳理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和百家争鸣西周过了是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鲁国的编年史而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而得名)。
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①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①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2、春秋时期社会变化:(注意三点)(1)经济发展: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动力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是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2)王室衰微:社会经济发展使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郡县制出现,分封制瓦解,周天子地位下降,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3)列国纷争(诸侯争霸):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夺对诸侯国的控制权(霸主地位)。
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重重灾难(春秋无义战);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固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在不断的战争中,同周边的少数民族交流不断,出现了民族交融)。
3、春秋首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
●战国时期形成的标志事件: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将晋国分了(三家分晋),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田氏代齐))●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周朝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 年被秦国吞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段,也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的大变革时期。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城市建设、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方面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一、农业生产的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生了重大变革。
首先,农业生产逐渐由封建时代的家族经营转变为社会分工生产。
在这个时期,农民开始独立经营,土地流转和雇佣农民成为常见现象。
农民之间通过往来贸易进行商品交换,从而带动了农业的发展。
其次,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耕种方式逐渐被犁田和租地种植所取代。
犁田使得农民能够开垦更多的土地,提高了农业产量。
租地种植则促进了土地流转,使得土地得以更加充分利用。
此外,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显著进步。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农民使用的农具得到改良,水利工程的兴修使得灌溉更加便利,种植技术也得到改进。
这些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二、城市建设的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封建社会的瓦解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得以兴起和发展。
城市建设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模比古代封建时代有了很大的增长。
城市的布局更加合理,道路宽广,市场和商业区繁荣。
城墙的建设使城市的安全和防御能力大大提高。
城市功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经济中心,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思想传播的重要场所。
城市内涌现出了许多学者、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们的思想和文化影响了整个时代。
三、政治体制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也是政治体制变革的时期。
传统的封建体制逐渐瓦解,各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增强。
首先,诸侯国的实力得到提升。
诸侯国开始实行分封制度,世袭制逐渐建立。
持续的战争和争霸使得强国更加强大,弱国逐渐衰落。
一些大国开始通过对外征战和吞并其他小国来扩张自己的版图。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政治思想家。
这些思想家通过提出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思想理论,对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从血缘到地缘_春秋战国制度大变革研究
从血缘到地缘_春秋战国制度大变革研究从血缘到地缘:春秋战国制度大变革研究【引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血缘制度到地方权力制度的显著变革。
这种变革不仅影响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制度变革的原因和影响,并分析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思想。
【正文】一、政治制度的变革血缘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春秋时期逐渐面临挑战。
在血缘制度下,封建贵族通过血缘关系维系其统治地位,而地方权力的逐渐崛起瓦解了这种关系。
这种权力下放的倾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体现。
首先,各诸侯国开始自立自强,自治能力增强。
在春秋时期,诸侯国逐渐发展成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不再完全依赖于中央政权。
各诸侯国开始实施分封制,通过分封获得地方统治权和相对独立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权的控制能力。
其次,中央政权作为一个中心集权的政治机构,在地方权力的削弱和分散化中走向衰落。
这种衰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中央政府失去了维护边疆稳定的能力,外国势力开始侵蚀中原地区。
其次,中央政权无法有效控制贵族的权力,贵族进行内部斗争和外交纷争,形成多方对抗的局面。
最后,中央政权无法有效解决内部争端,如晋国内部的分裂和楚国内部的权力争夺,进一步加速了中央政权的衰落。
这种政治制度变革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带来深刻影响。
后来的中国历史中,地方权力的崛起成为重要的政治现象,例如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和宋朝的宰相制度。
二、经济制度的变革春秋时期,经济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封建经济在此时逐渐被市场经济所替代。
封建贵族通过实行土地赏赐制度和封地制度,使自己的经济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然而,随着冶铁业的发展和货币的流通,市场经济开始迅速崛起。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商品交换日益普遍,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的兴起。
在城市经济的推动下,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渐获得了社会地位的提升,他们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利润增加了自己的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唐宋变革论,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通史整合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和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我国经历着划时代的社会大变革,这次变革纷繁复杂,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因此,需要多角度的去把握。
首先,它是经济上变革,经济变革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
2、生产关系上: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耕作方式也由集体农耕转变为个体小农经济。
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此建立。
3、经济政策变革: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
第二、它是政治上的变革。
1、政治制度上: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日益衰微,通过分封制形成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战国时,这种局面进一步发展,由支配变成了兼并。
通过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以军功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世袭制,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起来。
2、国家格局:顺应了走向统一。
3、民族关系上: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第三、它是思想文化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百家争鸣。
是当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等因素在思想领域的反应,各家从各自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
二、唐宋变革论内藤湖南1910年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
“唐宋变革论”是以对比六朝隋唐贵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独裁政治两种政治体制为核心而展开的,然后推广于经济、学术、文学、艺术、音乐等层面的变化。
首先、政治方面:1、政治制度演变上看:唐代中后期的政治体制,在中枢体制上不再是三省制的“步骤精密”,而是中书门下体制,其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
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202X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演讲人姓名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在第8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在此基础上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发动了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增强了国力
主要内容 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01
历史作用
05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04
废除了旧制度
02
主要内容
03
奖励耕战
06
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08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07
增强了国力
历史作用
1
建立县制
3
增强了国力
5
主要内容
2
废除了旧制度
4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6
为后来秦灭六国、 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废除了旧制度 促进农业发展 增强军队战斗力 增强了国力
Thank you
谢谢指导!
汇报人姓名
铁
青铜
石、木、 骨
取材容易、不坚固、 石器成形困难
成形优于石器、轻 巧锋利、硬度大、 自然界蕴藏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时代,各国都 已经有重要的冶铁 手工业地点。 到战国中期,北起 辽宁、南到广东、 东自山东、西到四 川陕西,都已广泛 使用铁器,铁农具 占据主导地位。长 江下游地区仍以青 铜农具为多。
冶铁业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手工业。那时 候,不少炼铁炉用鼓风、烧炭来提高炉温。 同时,已创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欧洲早 2000多年。
该器 1978 年在湖北省随 县出土,曾侯乙尊盘最令 人称奇的,是用青铜铸成 的层层叠叠的青铜透空附 饰;这些附饰玲珑剔透、 层次丰富、节奏鲜明;它 是由非常先进的失蜡法铸 造而成,说明铸铜工艺已 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曾侯乙尊盘被称为绝无仅 有的稀世珍品。
曾侯乙尊盘
彩漆木雕屏座
这是战国时期的彩漆木雕屏座,1965年在湖北 江陵出土。整个屏座雕有凤、鹿、雀、蛙、蛇, 并漆有黑、红、黄、绿等彩色。屏座上雕的动 物形象生动逼真,漆器色泽华丽,是先秦时代 木雕彩漆工艺的精品。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原因 表现 (一)原因 影响
1、根本原因: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私田增加,公田减少 2、具体原因 新的剥削方式产生
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土地国有制
3、主观原因: 新兴地主阶级谋求政治权利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必然性。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了显 著的进步,尤其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 迅速发展,促使封建剥削方式出现,地主和农民阶级 逐渐形成。随着地主阶级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为了 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要求取得政治地位,用地主阶 级专政代替奴隶主贵族统治。商鞅等一些改革家代表 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确立封建制度,促 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 促成上层建筑的变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水利工程的兴修:
冶铁业: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金银错技术 制铜业: 和雕铸艺术
南方
商品:北方 市场:东方
西方
既是政治 城市:中心又是 商业中心
灌溉工具:桔槔 制漆业: 夹zhu技术 春秋楚国芍陂 金属钱币 战国魏国西门豹渠 货币: 战国秦国郑国渠和 煮盐和酿酒业: 都江堰 各地盐业的开发,用酒曲
手பைடு நூலகம்业专著 《考工记》
芍陂灌溉工 程 都江堰
孙叔敖
秦国蜀守李冰
淮水 四川岷江流 域 关中
郑国渠
韩国水工郑国
神奇的三大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宝 瓶口”“飞沙堰”三大部分构成,“鱼嘴” 分水堤长约3000米,最宽处约300米,把 滔滔岷江一分为二并实现其四六分水(丰 水季节内江分水四成,外江分水六成,枯 水季节又倒过来),并且利用环流原理, 把沙石排入外江。宝瓶口置于内江总干渠 前端,紧扼内江的咽喉,它呈倒梯形,平 均宽度20米,并在石壁上刻有观察水位的 “水则”,实行限量进水,使多余的水进 入溢洪道。飞沙堰长300米,高2米,古时 由笼石砌成,当水位超过“水则”警戒线 时,洪水或翻越或冲溃堤堰直接进入溢洪 道,同时还能把江中90%以上的沙石排走, 起到防洪排沙减灾的作用。“鱼嘴”“宝 瓶口”“飞沙堰”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密 切配合,共同完成自动调控两江流量,自 动防洪排沙的作用,既保证了灌区的用水 需要,又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洪灾的威胁, 成为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壮举和 一大奇观。
郑国渠是战国时 期由水工郑国主 持修建的又一大 型水利工程。郑 国渠沟通了泾水 和北洛水,灌溉 面积达四万多倾; 关中地区因此而 成为沃土。
郑国渠遗址
①灌溉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防洪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生产技术的进步:
铁器和牛耕的 使用和推广
石
斧
石
镰
石 耜
蚌 镰
铜 铲
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③民族,中外之间的交流 ④生产技术进步 ⑤劳动人民的贡献 ①农 业: 工具、技术、水利、 作物、耕地、仓储。 ②手工业:冶铁、纺织、工艺品、 陶瓷、造船、造纸等。 ③商业:商品、市场、货币、外贸、 交通、城市、娱乐。
这是1982年在 湖北江陵出土的 战国的丝织品。 该绢图案鲜艳生 动,蟠龙飞凤, 绣工精细,反映 出了丝织业已经 具有较高的水平 这件龙凤纹绣花 绢现收藏在湖北 省博物馆。
龙凤纹绣花绢
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技术
在世界的领先情况。
发展原因: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③民族,中外之间的交流 ④生产技术进步 ⑤劳动人民的贡献
1.发展原因
2.发展的表现
3 衰 落 的 原 因
政治:统治阶级腐败及政 策失误 经济:土地兼并、苛捐杂税、 阶级压迫 军事:战乱不断、政局动荡 破坏了社会经济 生态:过度采伐和围垦, 人口膨胀。
.
4.农业发展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 工具的改进 ②水利技术的发展 ③政治局面安定 ④国家政策的推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社会性质的变化
各国的变法运动
上层建筑的变革
私田取代公田
生产关系的变化
变革的根 本原因:
铁农具和牛 耕的使用的 推广
生产力的进步
(二)表现
• 魏国李悝变法 • 楚国吴起变法 • 秦国商鞅变法
(三)影响
——经过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建立
时期 国家 变革者 主要内容 春秋 齐 春秋 鲁 战国 魏 管仲 “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 “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李悝 制定《法经》,加强地主阶级专 (最早) 政 吴起 限制贵族权利、改革世袭分封制, 整顿吏治
讨论:农业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表现 在哪几个方面?
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 的推广 (一)铁农具使用的历史: 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 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战国时期:铁器使用范围扩大。 铁农具使用的意义: 标志生产力水平提高。
生产工具的发展:木器石器骨器-----铜器---青 铜器---铁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生产工具 的进步 铁制工具的 广泛使用
生产资料所有 制形式的变化 土地私有现象 的大量出现
政治制度 的变化 变法掀起确 立封建统治
(二)生产技术---牛耕的普遍推广 (三)水利灌溉业的发展
1.灌溉技术:
2.水利工程: 时
春秋 战国 战国
农业动力革命
在 地
期 工 程 名 称 主建国(人)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