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论思想主要内容论析
论孔子文艺观
论孔子的文艺观摘要: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他的文艺观主要眼于文艺对社会教育的功用,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了文艺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力。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孔子的“兴”、“观”、“群“、“怨”是比较典型且有代表性的。
其对文艺的社会教育功用的概括是比较全面而准确的。
关键词:文艺观,兴,观,群,怨。
子曰:“小子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其意思是说:“学生们啊!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的作用可大着呢!诗可以培养人的想象力,诗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诗可以培养人集体观念,诗可以排遣人们心中怨恨,其中浅近的道理可以事奉你的父母,深远的道理可以事奉君主。
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花草树木的名称。
”众所周知,《诗经》是孔子整理资料后汇编的,期间包含了孔子对世间万物的一些看法,并通过《诗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正如他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孔子希望人们能从诗经中悟出一些道理,甚至是人生哲理,孔子倡导的是先修身养性,后齐家治国,如再有本事的人,就应该平天下,《论语》谈论的是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
孔子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社会,帮助人民。
一、“兴”、“观”、“群“、“怨”的文艺思想1、“兴”所谓“兴”,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
“引譬连类”,指的是通过某一个别的、形象的比喻,引起人们的想象,领会到与这一比喻相关的某种带有普遍性的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具体而言,也就是通过个别来显示一般,并达到一般。
这种不是用抽象的、一般的概念,而是用个别的、形象的比喻喻来使人们趋向于领会某一普遍性道理的作法,正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形象思维”的开始。
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正如朱熹对《诗经》的注“感发志意”一样,“兴”意在教会人们如何激发自己的情感,把内心的真实想法适当的表现出来。
论孔子的文学思想
论孔子的文学思想摘要:孔子不仅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孔子的文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古往今来无出其右.以往学者多是了解研究孔子政治哲学思想,对他的文学思想的研究有所忽略.我将从孔子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文学批评的原则与标准、文学与道德修养并重、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相协调四个方面,对孔子的文学思想进行解读,稍作介绍.关键词:孔子;文学思想;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纵观我国二千多年的文学史长河,出现过浪漫主义等诸多流派,但现实主义却是这条长河中首尾贯通的主流.《诗经》虽在文学创作方面开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先河, 然而一部诗集只能成为创作的楷模而已, 而为现实主义古典文论奠定基础并对些一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算是孔子的文学思想。
(一)文学具有实用性文学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实用于政治;孔子认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仅密切而且非常直接。
他认为从事政务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学修养,就是要“诵诗三百".不然等做了官再学习,势必走弯路。
他说: “先进于礼乐, 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论语、先进》) 他选用人才的态度很鲜明,宁选择先具备文学修养的常人,也不录用做了官再学习文学的卿大夫子弟.因为没有必要的文学修养,就不具备从政的起码的能力和资格。
其次,从政者必须把所具有的文学修养灵活地卓见成效地用于政务的处理, 就是授之以政而达,使于四方而能专对。
不然,“虽多, 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孔子聚徒讲学,也正是为了培养从政的人才。
对于那些善于把文学修养运用于政务并取得政绩的学生, 孔子总给予热情的鼓励。
他夸奖子贡为宗庙里盛黍樱的瑚琏,赞扬子路“片言可以折狱”, 甚至把侄女嫁给了“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的南宫适。
二是文学实用于风化;天下之所以动荡,社会之所以昏暗,孔子认为根源在于“礼崩乐坏”, “知德者鲜矣”。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观点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观点(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有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提出了“尽善尽美”说。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辞达”说"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孔子文论思想主要内容论析
孔子文论思想主要内容论析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两个字是:仁爱。
孔子的思想是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
《孔子思想》在开篇详细讲述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及世界的九条意义,介绍了学习孔子思想必须要有的态度与方法。
《孔子思想》的主体部分是《论语》,依据了朱子集注,发扬孔子思想,维护了儒学的纯正。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德治主义,他一直提倡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
德化社会的最低标准就是“礼”,而德化人生的最低价值就是“仁”。
西汉中期,天灾频发,社会动乱。
儒者梅福认为,这是由于未能妥善安排对于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发怒。
朝廷接受了梅福的提议,封孔子为商汤的后代,接续先王的祭祀。
东汉时正式把孔子作为国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多座孔庙,其中中国国内多座,而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余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孔子与柏拉图文论思想比较
1、二者文论思想皆为各自的政治理想服务,孔子的政 年纪大些再学哲学。
治理想是“仁”,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强调君
3、孔子诗哲观统一,柏拉图诗哲观对立在孔子的哲学
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是他的理想国。在 世、
理想国里严格划分等级制度,第一等是统治者,第二等保卫 乐教反而能激发人们的正常健康情绪,培养人们温柔敦厚
二、柏拉图的文论思想 柏拉图当时生活在雅典社会剧烈变化的日期,贵族党 和民主党的阶级斗争激烈。他所代表的贵族阶级失势了, 在学术思想上与诡辩学派针锋相对。他曾几次到塞拉库萨, 都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他一直坚持他的理想,授传讲 学,企图维护贵族统治制度和思想基础。 在《理想国》(卷二至卷三)里,柏拉图探讨了统治者的 文学音乐教育,他对当时流行的文学教育极为不满:“所以 我以为我们首先应该审查做故事的人们,做的好,我们就选 择;做的坏,我们就抛弃。我们要劝保姆们和母亲们拿入选 的故事给儿童讲。让他们用故事来形成儿童的心灵,比起用 手来形容他们的身体,还要费更多的心血。但是她们现在所 讲的那些故事大部分都应该抛开。”① 柏拉图指的那些故事是很多史诗和悲剧所描写的神和 英雄对儿童性格发生不良影响。他认为:“绝不能让年轻人 听到说,犯最凶恶的罪也不是为奇,若是父亲做了坏事,儿 子就用最残酷的手段来报复,也不过是照最早的而且最高 的尊神的榜样去做。” 柏拉图认为荷马史诗的思想有毒,在那里面神和英雄 常常一无是处,他们互相争吵陷害,爱财受贿,贪图酒色 ……史诗要有健康的教训,让与年青人变得真诚,勇敢,镇 定,学会控制自己。因为:“我们也应该取消一些令人毛骨悚 然的字样,象‘呜咽河’,‘恨河’,‘泉下鬼’,‘枯魂’之类,听 到这些字样的声音就叫人打寒颤。它们也许有别的用处, 但是对于我们的城邦的保卫者们,我怕它们所引起的寒栗 会使他们的勇气消沉。”②而应该勾销掉著名英雄的痛哭,把 那些痛苦交给凡庸的女人们和懦夫们,而不让未来城邦保 卫者们知道这种弱点。又如希腊古谚“礼物能说服神,也能 说服可敬的国王”之类的诗也不应该让儿童们听。 对于音乐,柏拉图认为也应有选择。希腊音乐大约分为 四类:第一种,吕底亚式(吕底亚在小亚细亚,这地方音乐柔 缓衷婉);第二种,伊俄尼亚式(伊俄尼亚在小亚细亚西岸,
浅析孔子的文论思想
浅析孔子的文论思想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古代文化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学习古代文论这门课,让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增强了学习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与欲望,徜徉于古人的思想海洋里,如痴如醉,如梦如幻,感受古人的思辨,敬佩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的睿智。
这门课程内容及其丰富,时间跨度也大,涉及面广,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很有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鉴于兴趣和其他一些原因,我简单地谈谈孔子的文学思想及自己的一点拙见,如有偏颇,也仅是一家之言.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儒家文论的奠基者。
他的思想对后世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刻影响,甚至今天,孔子的一些思想还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孔子创立的儒学,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人格标准,以“诗三百"为人格修养的教材,从而将其文学理论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
孔子的文论思想不仅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还涉及到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学批评的标准等问题。
一、文学的社会作用《论语·阳货》记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可见,孔子很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并对此做出了专门的阐释。
那么,“兴”、“观"、“群”、“怨",是什么意思呢?“兴",感兴、感发。
诗歌采用比兴的手法创造生动感人,并且包含着普遍道理的文学艺术,感染读者的感情,激发读者的意志,使其兴奋激动,表现出某种情绪,从中受到心灵上的影响和教育。
我觉得“兴”是一种感性的东西,流露出自己最真实的感情就可以了,不需要理智的制约,也不用升华读者的思想境界。
“观”,就是观察,看之意,不仅可以观各国的政治来知其得失,也可以观察人的品行志向,可以知人论世.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某一个时期的社会习俗、风尚,及其重大事件,甚至能分析出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的盛衰之势,考察社会政治的利弊。
孔子“文质彬彬”论及其现实意义探析
一
在 智 慧 上 、 制 欲 望 上 或 勇 敢 上 等 某 一 方 面 克
的 突 出 , 孑 在 L子 看 来 , 不 就 算 是 成 人 , 只 并 而
有 通 过 “ 乐 ”的 教 育 , 想 道 德 上 升 到 较 高 礼 思
义 。
要 为 诗 、 、 。 礼 作 为 一 种 政 治 伦 理 的 规 范 礼 乐 准 则 , 它 体 现 于 外 在 的 言 行 仪 态 却 是 一 种 “ 文 , 种 用 装 饰 、 彩 、 声 、 语 、 作 等 按 一 色 音 言 动
一
定 和 谐 规 律 而 构 成 的 美 的 形 式 , 谓 ‘ 者 所 文
二 是 对 文 的 中 心 内 容 增 添 了 新 形 式 和 新 内 容 , 周 代 到 春 秋 , 文 发 展 很 大 , 春 秋 从 礼 到
末 , 文 多 流 于 形 式 。 孔 子 做 过 司 仪 之 类 的 礼 官 吏 , 悉 周 代 各 种 礼 仪 。 他 增 加 了 文 的 形 熟 式 , 文 较 之 周 初 更 为 复 杂 , 于 当 时 的礼 坏 礼 对 乐 崩 、 们 的 违 礼 行 为 , 子 提 出 “仁 ”, 礼 人 孔 以
21 年 9 01 月
陇东学院学报
Jun lo o g o g Unv ri o ra fL n d n ies y t
Sp 0 1 e 2 1
第2卷 第 5 2 期
V 12 No 5 o. 2 .
孔子“ 文质彬 彬" 论及其 现实意义探析
谢 凌 香
( 广西师范大学 校长办公室, 广西 桂林 510) 404
乐 之 文 “ ” 根 本 , 免 流 于 形 式 , 调 形 式 仁 为 避 强 和 内 容 的 统 一 , 求 外 在 的 礼 文 表 现 同 内 在 要
孔子文论知识要点
孔子文艺观知识要点一、先秦时期的文艺特点先秦文论主要特点,一是往往从一般性的总体文化观念来看待文学(如《乐记》“五色成文”、《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国语》“服,心之文也”“言,身之文也”)。
有的“文”偏向学术乃至文化修养(如《论语》“郁郁乎文兹吾从周”、“天之将丧斯文也”、《墨子》“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
有的“文”则偏指文学之文。
(如《论语》“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二是文学理论批评与哲学、政治、艺术等的论述往往互相渗透。
如“文质彬彬”既可以指人的思想品德与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也涉及文学本质与外在形式的关系,涉及到文学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或文学风格的质朴与华丽。
又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指诗歌的审美启蒙功能,也蕴含着深刻的政教怀抱,涉及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伦理、道德关系的最初建立。
文艺与社会政治互相干预。
二、“诗言志”辨析志字字源从“心”从“止”,本义是停止在心上,亦可说藏在心里。
诗言志的本义是抒发内心所念所虑,这种吟咏最初兼包了缘情和教化的内涵,所谓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后世“志”渐渐地偏指自己的穷通与国家的治乱,与偏指个人情感体验的“情”相分离,“言家国天下之志”和“言儿女之情”才成为对立的审美范畴。
在后世不同时代对诗歌的两种功能的提倡各有侧重。
先秦的“诗言志”的发生渠道主要包括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四种。
献诗陈志是指公卿做讽谏以献刺君主,或庶人的诉求被采风官吏打听到了告诉到上层,其中讽喻的成分大于赞颂。
赋诗言志主要用于外交方面,为一国之志的彰显,颂多而讽少,也偶有酬酢之中的讽诵。
教诗明志指通过诗歌教育启蒙心性、认知事物以及传播文化;作诗言志指通过诗歌来歌咏一己之志,吟咏情性。
三、孔子的诗教观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时代从经济、政治到思想都处于重大变革时期。
孔子的诗教以“仁为”内核,以“礼”为形式。
仁是指以家庭为基点的“泛爱众”的人本主义精神,将都邑中的父系宗族团体的社交仪轨扩展至城市乃至乡野家庭。
对孔子文论观的理解
对孔子文论观的理解
嘿,咱今儿来聊聊孔子他老人家的文论观呀!孔子那可是咱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文学的见解那可真是相当深刻呢!
孔子特别看重诗歌的作用,他觉得诗歌能让人变得有修养,就好像给咱的心灵来了一场温柔的按摩。
你想想看,一首好诗读起来,那感觉不就跟吃了一颗甜甜的糖果似的,让人心里美滋滋的。
他还强调“文质彬彬”,这就好比一个人啊,不仅要有好看的外表,还得有内在的品质。
文章也是一样呀,光有华丽的词藻不行,还得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不然那不就成了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啦?
还有呢,孔子说要“思无邪”,这可不是让咱啥都不想,而是要咱心里纯净,写出来的东西也得干干净净的。
就像那清澈的泉水,一眼就能看到底,让人觉得舒服、放心。
你说孔子他老人家咋就这么厉害呢?他那时候可没有咱们现在这么多书可以看,这么多知识可以学,但他就能悟出这么多道理来。
这就好比一个大厨,不用很多珍贵的食材,就能做出美味佳肴来。
咱再想想,要是咱都按照孔子的文论观来做事、写文章,那这世界得变得多美好呀!每个人都文质彬彬的,写出来的东西都思无邪,那多和谐呀!
孔子的文论观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咱们前行的道路。
它告诉我们,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道德的体现。
咱平时读书、写作的时候,可得多想想孔子他老人家的话。
别光追求那些花哨的东西,得实实在在地去感受、去表达。
这样咱写出来的文章才有人愿意看,咱自己也能从中学到东西,变得更有内涵。
反正我觉得吧,孔子的文论观那真的是太有道理啦!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把它运用到咱的生活中去。
让咱也能像孔子一样,成为一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你说是不是呀?。
论儒家的文艺思想
论儒家的文艺思想儒家文化底蕴深厚, 博大精深。
儒家思想经过历代思想家的继承和发扬,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儒家文艺思想是这个庞大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
儒家的文艺思想是一个经历漫长时代、复杂的文化思想的结晶物,在不同的时期,各代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阐述各有侧重。
在先秦,有孔子之儒、荀子之儒。
战国时期儒分为八,派别不同,观点已经相左;汉代董仲舒为儒宗,实已同孔孟之儒大不相同。
此后,宋明理学、王阳明的心学,虽也打着儒学的旗号,但同孔子之儒相比,已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因此,要谈论儒家的文艺观念,需要限定特定的范畴与时限。
这里着重讨论的是先秦儒家的文艺思想,特别是孔子的文艺思想。
儒家的文艺思想在政治上具有功利主义。
儒家从来不提倡为文艺而文艺,他们实际上是从政治功利主义这一角度来对待文艺的。
儒家从创立伊始,就不是一个标榜纯学术的团体。
即所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 明道载道的目的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仁政”理想,提出了“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教育主张, 并把《诗经》作为修生养性的载体, 形成了“ 诗教” 的功利主义文艺思想。
(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M 】岳麓书社,2000. 11)从这基本立场出发, 他们给文艺提出明确的功利主义要求:即为政治、为社会、为人生服务。
章太炎在《论诸子学》中指出: 儒家“其教弟子, 惟欲成就吏材, 可使从政。
”( 《国粹学报》丙午年第八、九号) 正因为如此, 儒家从一开始便是从实用的政治目的观察、对待文学艺术的。
《说苑·修文》记孔子的话说: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 莫大于礼。
”礼乐治国,诗书传家是儒家的政治理想。
孔子教学: “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 《论语·述而》)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论语·学而》) 这里说的文,包括文献、文章、文艺等。
《文论专题》
填空1.孔子所说的“兴”,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审美情感特征。
3.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通变”指的是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
所谓“通”,即会通,侧重于对过去经验的继承;所谓“变”,指和适变,侧重于在继承基础上的革新。
因此,“通变”一说具体讨论的是文学发展演讲过程中有关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问题。
4.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更是以“滋味”说著名。
到了司空图这里,他首先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包括近代王昌龄的“意境”说以及皎然的“取境”说等,在深入总结古典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他对诗歌的“味”作了缜密的研究,谓“文之雅,而诗之难尤难。
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
他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特殊属性,所谓“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从而把能否辨识这种属性提到了创作与评论的首位。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创立了“韵味”说。
5.《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
其中,“诗辨”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6.“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此四者之间,“识”处于核心和主宰的地位。
7.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其中尤以《水浒传》、《西厢记》之评点为著名,他的文学理论思想主要就体现在这《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和《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上。
8.从戏曲自身特点出发,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
孔子的文论思想
孔子的文论思想1“温柔敦厚”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
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
“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2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1.为什么说,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是“尽善尽美”?(1)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要求文艺作品,这就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2)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还说过另一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资料解析
曰:“辞达而已矣。”这是孔子在
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
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辞”指
语言,文学。达:表达。“文质”
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
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关于文
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完美统一的基
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从
“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
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这里
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
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
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后来的
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
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 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缘情” 就是要诗歌注重感情的抒发。说明 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 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18.《文心雕龙》的“神思”说: 《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 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的创作观:作者阐述了 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 刘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 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是认为 思维中想象容易奇特,写成却往往 大打折扣。 19.《文心雕龙》的“才、气、学、 习”说:刘勰的《体性》篇中提出, 才、气、学、习。才,指作家才能; 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指 后天的,指作家的学识和习染。刘 勰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 天的才和气之上。这种认识比曹丕 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进步了一步。 20.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 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 生了深远影响。风是一种表现得鲜 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 劲健的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 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 种艺术风格,但又不同于表达作家 个性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它具 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必须 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 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就此而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 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 21.钟嵘的“性情”说:钟嵘在《诗 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性是表达人 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 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 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 人”。“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 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 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进步积极 的社会内容,《诗品序》还特别强 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 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 进步传统。
孔子的文学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孔子的思想
仁、礼观念 文化观念 教育思想
孔子的“礼”
扩大礼的适用范围。改周代“礼不下 庶人”为庶人也可学礼。孔子弟子除 南宫适司马牛是贵族外,其余都是庶 人子弟。实践其先学礼、后从政、不 分贵贱、“齐之义礼”的主张。 2、孔子之礼,指礼仪、礼制,突出现 实政治含义,淡化了周礼中崇敬鬼神 的色彩。重视礼乐精神的实质和现实 作用。
孔子文学观的意义
孔子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之关系的诗 教观,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 学应服务于政治教化和人的道德修养, 这种经世致用的文艺观,对后世文论 批评最重要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论 批评奠定了基础,为文学干预现实、 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后世现实 主义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无不受到 孔子功利性诗学观的积极影响。但其 过于看重文学的社会功能,也产生了 消极影响。
孔子“诗教”文学观要点
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 系 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 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 论雅乐与郑声: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文艺与道德修养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曰: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孔子的“仁”
孔子把仁作为儒学的基本范畴,探讨 人的价值。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 其自始至终的理想。 孔子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 念。它包容恭、宽、信、敏、惠、勇、 毅、刚、木、讷等品德。如此,一个 人能称上“仁”,就达到了完美无缺 的最高境界。
仁与礼的关系
仁是人内心的主观要求,礼是外在的 具有强制性的规范。 仁主和谐,礼主秩序。 礼内化为人的主观要求,与仁合一, 是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礼是实现仁的现实具体途径
孔子的文学思想
1、孔子的文学思想(1)、文学和道德修养的关系:夸大了诗歌对道德修养的作用,忽略了诗歌的审美倾向。
过分渲染了文学的道德修养作用,对后世的文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不学诗,无以言”《季氏》,其他的文论见于《论语》。
(2)、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兴:启发人群(孔安国和朱熹注)观:认识现实(郑玄和朱熹注)群:团结人群的作用(孔安国和朱熹注)怨:怨刺上政,表达民情,体现生活中的幽怨。
(孔安国注)“诗可以兴……”《论语·阳货》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风俗、知民情等作用。
(3)、文学批评的标准:孔子重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其评价的标准是:思无邪(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从艺术上讲,“无邪归于政”,又是一种综合之美的体现。
从音乐的角度,强调一种平和的音乐,对任何文学作品都不追求强烈的思想冲击,并强调一种综合之美。
2、孟子的文学思想(1)、知人论世:理论来源于《孟子·万章下》在阅读中应该分析不同的背景,做全面的评价和分析。
在阅读中,推求作者之意。
(2)、知言养气:理论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养气是人工大道德修养;知言是辨别言辞的能力。
重点在于养气。
由于人有性善的根,在培养善根就应该有“浩然之气”。
3、《诗大序》及封建正统文论观的确立(1)、诗歌的社会特点和作用特点:是先秦诗乐思想的总结。
说明诗歌是人们思想情感的表现,是诗乐舞的三位一体的,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政治面貌作用:从《荀子》、《乐记》的主张,强调诗歌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
(2)、诗之六义1、六义的解释:风雅颂赋比兴郑玄注:风,一国使事;雅,天下之事;颂,祭祀之事;赋,直铺陈其事;比,托事于物;兴,取善事以喻劝刘勰;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黄侃:比:比附事理;兴,因物起情2、诗的美刺:认为诗歌的美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咏物性情,以风其上”。
要求诗歌为封建政治服务。
是对《诗》的狭窄的理解。
3、对诗歌的风格要求:在诗歌进行讽谏的时候,应当比较委婉,是孔子“敦柔施教”的体现。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第一部分1.简答题:1、简要说说庄子是怎样看待言与意的关系的。
“言”和“意”的关系,在庄子看来是“言不尽意”。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
——《庄子•秋水》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言”和“意”的关系。
庄子认为,认识主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微之“道”时,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处,即其“精”者;而“言”和记录言的“书”,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者,因此虽圣贤之文章著作(“书”)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
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其实蕴涵着非常精辟的合理内核,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是并不称职的,只不过是蹩脚的工具罢了。
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意”理论的源头。
2、司空图“韵味”说的内涵“像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味”说。
“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
”以比喻来说诗,认为作为诗歌的原始材料或咸或酸都有味,而只有诗歌才具有“醇美”之味;“醇美”之味来源于咸酸而又有别于咸酸,“醇美”之味在咸酸之外,比咸酸更高级更美妙。
这种“醇美”之味,又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所谓“韵外之致”,即强调在语言方面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说诗歌创作要比它的语言本身具有更为生动、深远的东西,艺术性语言呈现一种启示性、隐喻性的态势,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与回味的余地。
所谓“味外之旨”,不仅要求诗歌语句精美,而且要求在语言文字之外还要有更为耐人回味思考的东西。
名词解释尽善尽美的文论思想
名词解释尽善尽美的文论思想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尽善尽美,汉语成语,拼音是jìn shàn jìn měi,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自《论语·八佾》。
没错,“尽善尽美”是一个成语,出自《论语·八佾》篇。
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极其美好,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在《论语·八佾》篇中,“尽善尽美”是用来形容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
孔子认为,最好的“礼”是应该符合“尽善尽美”原则的。
”“尽善尽美”的原则主要在《八佾》篇的第二十三至二十六章中集中体现。
第二十三章是讲孔子跟鲁国的太师(乐官之长)讨论音乐。
孔子向鲁太师说,“音乐是可以描述清楚的。
(音乐)在刚开始起的时候,是非常盛大、热烈的;继续下去,音乐变得纯粹、和谐起来,然后变得越来越清晰,完美的声音络绎不绝,一首曲子就算完成了”。
孔子以说音乐为引子,形象化地指出了什么是美,即“美”是先后有序,是连绵不断的和谐(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紧接着,第二十四章讲出了孔子高尚的道德修养具有魅力(影响力)。
在“仪”这么个小地方的边防官见到了孔子之后,被孔子高尚的道德修养所感染,所以他从孔子那儿一出来,就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这些人害怕丧失什么呀?天下混乱、无道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不可能老这么乱下去了吧)老天爷要让你们的老师出来做人民的导师呢”。
这是在讲“善”,以德服人。
第二十五章举例对“善”和“美”做了解释。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孔子的文论观☐孔子主“仁”,重“礼”,崇“乐”,尚“中和之美”。
☐内仁外礼,是孔子思想的全貌。
仁是讲内心修养而成的泛爱之心,礼是讲从外部对人行为规范的约束。
仁内而礼外──质内而文外──善内而美外。
“诗教观”一)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孔子说:“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
”☐关于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看到了诗与乐的教化作用,但忽视其审美作用。
(二)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阐明了诗在当时的内政外交中的重要意义。
三)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在思想内容上,要“仁”,情感的表现要适度,不得流荡过分。
在语言表达上,应当做到委婉含蓄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在音乐艺术上,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四)明确了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观群怨”☐(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孔安国:引譬连类;朱熹:感发志意。
☐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郑玄: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考见得失。
☐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孔安国:群众相切磋;朱熹:和而不流。
☐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安国:怨刺上政;朱熹:怨而不怒。
)(“兴观群怨”说的影响☐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五)论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子曰:“辞达而已矣。
”所谓“达”是指“达及他人”,收到预期的语效。
“辞达”是表达的高标准,是对修辞的严要求。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论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8) 中和为美的批评标准 子张曰:“何为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 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论语· 尧曰》 孔子评《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 八佾》
二、孟子的文论思想
1 孟子思想简介 (1)民本说 (2)仁政说 (3)义利说 (4)性善说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理财: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 述而》)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交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心理教育: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子罕》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所谓“兴”,孔安国注“引譬连类”;朱熹注为“感发意志”
所谓“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为“考见得失” 所谓“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为“和而不流” 所谓“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也”;朱熹注“怨而不怒”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4)关乎政事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 多,亦奚以为? ——《论语· 子路》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1 孔子其人 (1)身材相貌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2)职场经历 委吏—乘田—中都宰— 司空—大司寇—代理宰相— 周游列国十四年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3)孔子印象 “丘,东西南北之人”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一、孔子的文论思想
4 孔子的思想举要 教育:教,礼、乐、书、数、射、御
二、孟子的文论思想
(4)“与民同乐”的美学思想 “人性本善,仁义礼智根于心;口之于味有同嗜,耳之于 声有同听,目之于色有同美” ——《孟子· 告子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文论思想主要内容论析
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文艺理论家。
他的文艺见解,主要见于《论语》等儒家经典中,构成了中国文艺理论的最初源头,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文学艺术家的文艺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孔子的文论思想涉及的问题有:文艺的本质;文艺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文艺批评原则与标准等。
本文拟浅论孔子文论思想的这些主要内容。
一、文艺的本质:“尽善尽美”
在中国,从《尚书・尧典》中载有“诗言志”的命题起,就把文艺视作主体思想感情的流露与外现,所以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辩》序)。
孔子充分肯定文艺的抒情性。
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之,文以足言。
’”可见孔子继承了“言志”说,但又有所发展。
《论语・八佾》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里谈的虽然是音乐,但春秋时代的“乐”是诗、曲、舞三位一体的,因而这段话实际上表明了孔子对整个文艺现象的本质认识。
孔子之所以称《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典范,是因为它歌颂了舜的文德,而《武》乐却宣扬了武王的武功。
正如孔安国所注:“《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
《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
“美”是对艺术的审美评价和要求;“善”是对艺术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和要求。
孔子崇尚礼教,因而对于歌颂“礼让”的《韶》乐,极力加以赞美,认为不仅在艺术上是“尽美”的,而且在思想上符合他理想的道德观念,因而又是“尽善”的。
这就指出了文艺所表达的不是一般化、无意义的情志,而是以“仁”、“礼”等道德观念为内涵的情志。
它既能唤起人们的情绪激动和精神愉悦,又能在美感享受中给人以政教伦理的教育熏陶,这才是文艺的立足之本。
这样,孔子以“尽善尽美”的说法,从文艺作品的创作价值及其道德标准上,把传统的“诗言志”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文艺是主观情感的表现与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相统一、相结合的产物。
在孔子看来,一切经得起历史筛选的文艺作品,都应像《诗经》一样,不仅是美的楷模,而且要合乎“善”的要求,具备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尚性,能够起到净化人的心灵情性的作用。
这里,孔子着眼的是文艺与人的关系,追求美与善的高度统一。
他主张文艺发自人的内心世界,是主观的、抒情的,着眼于“善”的。
如果根据艺术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不同把艺术分为表现和再现的两种类型,那么,孔子的文艺主张可以说是一种属于“表现”论的文艺观。
二、文艺的社会功能及其特征: “兴”“观”“群”“怨”
孔子的文艺功能论,在《论语・阳货》中讲得很全面:“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 p17 ) 这就是影响深远的“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关于文艺的社会作用最有代表性的论述。
“兴观群怨”的诗教理论,既阐述了《诗经》的政治、社会教育作用,又论述了它的抒情言志的艺术特性。
毫无疑问,孔子十分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其核心也在于发挥文艺的教化讽喻作用。
但孔子并未把文艺降为“礼”即政治的也即“事君”的附庸。
“兴观群怨”的要义和精髓,首先在于孔子尊重文艺的“独立性”。
孔子把“兴”放在首位,作为基础和枢纽,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总之,孔子“兴观群怨”说以及“事君事父”、“多识”的说法,表现了孔子既重视文艺的审美特征,重视文艺对个性心理感触的抒发,又重视文艺所要达到的社会教化效果,表现为艺术的灵活性和政治的原则性的结合。
不过,他以为学诗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就在实际上把诗当作了一种为政治服务的特殊教材,过分地重视文艺的政治社会功能。
这是他诗论的特点,也是他诗论的局限,其保守和消极的成分是不容忽视的。
三、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辞达而已矣”
在先秦著作中,真正论述文学的不多,而谈到文学内部规律的则更少。
相对来说,孔子和他的学生倒是谈到文和质的关系问题。
实际上,这些已经涉及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方面的问题。
孔子曰:“辞达而已矣。
”其意思是说,文辞能达意便可以了。
那么,怎样才算“辞达”呢?对于此点,《易乾・文言》里引用孔子的话说:“修辞立其诚。
”这个“诚”就是真实的意思,修辞要注重事实。
虽然它还不能称之为现实主义,可它至少已接触到现实主义的一个侧面了。
孔子对于辞章的要求不仅在于一个“诚”字,而且要讲究文采。
《礼仪・卷八》里引他的话说:“辞无常,孙(顺)而悦。
辞多则史,少则下达,辞简足以达,义之至也。
”他认为修辞没有死板的格式,只要用得顺当,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即可。
太浮华固然不好,过于贫乏也不行。
辞采要能够充分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才最适宜。
所以孔子曰:“辞达而已矣。
”他要求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做到有机的统一。
孔子还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质)与形式(文)并重。
对此问题,他曾多次表明过。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篇》)意思是说,质朴多于文明就未免粗野,文明多于质朴就未免虚浮;文明与质朴搭配得当,才称得上君子。
由此可见,孔子对于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论述,既重视它的思想内容,又重视它的艺术形式,二者是并重的。
四、文学批评的标准与原则:“温柔敦厚”“中和之美”
《礼记・经解》引孔子的话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句话有可能出于后代儒生们的依托,但它基本上符合孔子的文学批评原则。
孔子曾言: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其意思是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至于毫无节制,悲哀而不至于伤害身心。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中庸之道”的哲学理论。
这种“中庸之道”的理论是产生在“温柔敦厚”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温柔敦厚”既是儒家的政治道德标准,又是儒家的诗教理论。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5]( p34 )
对于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孔颖达曾在《毛诗正义》里注曰:温,谓颜温润,柔,谓性情柔和。
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物,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孔子把“中庸之道”用于为人处世,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用于文艺和审美,则追求“中和”的理想境界。
“中”为“正”,合理、适当之义; “和”与“同”相对,是以调节和谐之义。
“中和”如同“中庸”一样,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折中、调和及无原则性。
“中和”的实质是美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就是辩证地把握和处理艺术内部的各种对立因素,使之彼此制约而又相互依存、渗透,任何一方都无“过”或“不及”,从而使文艺整体达到一种适当、恰到好处的理想境界。
这里,不仅是各种美的形式要素的组合和再造,还要求成为某种道德情感的体现和象征,是一种既有优美形式结构而又不失道德尊严的最高人性表现形态。
为此,孔子突出强调两点:
一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以理节情,实现情与理的“中和”。
在孔子看来,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提炼、节制,讲究适度、平和,恰如其分,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
倘若欢乐变成了极度的狂欢,悲哀变成了极度的忧伤,那都是有害无益的。
二是文与质的“中和”。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既是孔子评价人的理想标准,也是衡量文艺的美学尺度。
就文艺而言,“质”指内容要素,“文”指文采形式。
孔子认为,文艺只重内容的纯正,而忽视形式的华美,那就会导致作品的粗朴简陋,即“野”;而片面追求形式华美,忘却内容纯正,那又显得浮华轻薄,即“史”。
这两种倾向都违背了“中和”的原则,应当避免。
所以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
可见孔子既注重内容,又不忽视形式。
文与质作为一对既对立又联系的艺术因素,不能顾此失彼,分离割裂,惟有融合无间,浑然
一体,才能构成艺术中的“君子”。
综观以上所述,孔子文论思想认为:文艺的本质是“尽善尽美”;文艺的社会功能及其特征是“兴观群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文质彬彬”“辞达而已矣”;文艺批评的原则是“思无邪”、“温柔敦厚”;文艺批评的标准是“中和之美”。
这就是孔子文论思想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