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逻辑结构

合集下载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孔子思想的建构方式(上)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孔子思想的建构方式(上)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孔子思想的建构方式(上)今天来跟大家解剖一下儒学,主要是孔子的思想;使用的解剖刀就是现代逻辑学。

主要交流内容内分为四部分:一是孔子思想的概览;二是儒家思想的三种论证方式,前两种都是逻辑学的方式,第三种不是逻辑学的而是伦理学的方式。

三是对三种论证方式简单介绍一下。

四是分析一下这个结构存在那些冲突。

先来看第一部分:孔子思想的结构。

一、孔子思想的核心结构孔子思想就是伦理道德学说。

这一点大家应该比较清楚。

伦理的含义(从孔子的视角),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学研究人与人、科学研究人与物、神学研究人与神、印度佛学和印度教研究人与自己)。

俗话说:孔老夫子不问天不问地,只问人事。

老夫子是以人际关系或人作为他研究的对象。

他一辈子都在研究如何做人。

要做一个孔夫子所理解的那个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做到七老八十才能从心所欲。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么按照孔老夫子的要求,如何去做人呢?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1、什么是道德?那么,什么是道德呢?道德的含义是人的意志指向善。

什么叫做人的意志指向善呢?善是大家普遍认为的好。

这些所谓的好,会被制定出一组言行规范。

在孔老夫子那里,就是他那些的纲常伦理了。

那么,在人的意志指向善这句话里,什么是意志指向呢?说的是一个人是否遵守道德伦理规范取决于一个人的自我选择。

他可以选择遵守,也可以选择不遵守这些规范。

这个选择性就是中国人通常所说的自觉意识。

我们中国人一谈到道德行为的时候,就跟你“自不自觉”联系起来。

道德就是要求一个人选择遵守那些所谓的善的言行规范。

在孔子那里,就是遵守他的伦理规范。

在语言上,某一个言行是否符合规范被表达为“应该”与“不应该”,比如,一个人应该去孝敬父母,一个人应该有礼貌,一个人应该宽厚待人。

2、道德的种类道德有哪些种类。

道德通常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另一类是目的论的道德观。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其中德育原理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德育原理是关于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修养和教育孔子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修养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他说:“教育不传道,性灵黯然。

”他认为在家庭和学校中应该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灵美德为主要任务,从儿童时期开始就应该注重道德规范和人格塑造,使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个性。

二、注重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制度,通过外在的规范和约束来影响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使之达到道德上的完美和卓越。

他主张建立规范和制度,使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规则和纪律,保持道德的稳定和延续。

三、重视礼仪和仪式孔子认为礼仪是一种行为方式,是对他人尊重和爱护的一种表达,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主张人们要遵守规范和礼仪,从小事做起,从点滴中体现礼仪规范,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卓越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四、注重道德自我约束和自律孔子认为人的自我约束和自律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自己有能力管束自己,才能够成为一个具备修养和品德的人。

他认为,要学会自我审视和反思,自我纠正,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够实现道德自我完善的目标。

五、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认为人的行为和言词都应该受到他人的关注和看重。

他主张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遵循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尊重他人,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好。

反思与展望:孔子的德育原理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孔子的思想更多地被用于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中。

随着人们的精神层次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完善,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人本思想、规范思想、礼仪思想、自律思想和交往思想,将会更加深入人心。

同时,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逻辑结构

论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逻辑结构
得 到 印证 。
《 论语》 记载说 :子 以四教 : 、 、 、 。 I 其中 “ 文 行 忠 信 ”l l 竹
“ 指文献典籍 ,行” 文” “ 指行为规范 ,忠” 信 ” “ 和“ 指道德 修养。 可见 , 其主要 的教育 内容是道德 。
过庭 , :学《 乎 ? 对 日:未也 。 不学《 , 以 日 ‘ 诗》 ’ ‘ 诗》 无 言。鲤 退而学《 。 [ 子谓伯鱼 日: 女为《 ’ 诗》 ”t l m“ ‘ 周南 》 、 《 召南》 矣乎? 人而不为《 周南》《 、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 , 也与 ! ’ 他对儿子 的这番教导 , ”I l l 足以表 明其对《 的 诗》 重视 。 孔子还 对学《 的意 义作过 如下论述 :小子何 诗》 “

要 : 子 的道 德 教 育思 想 内涵 丰 富 , 、 、 、 是 他 的道 德 教 育 思 想的 主要 内容 。 孔 文 行 忠 信 其逻 辑 进程 是 :
“ 相近 , 性 习相远 ” 其道 德 教 育 思 想 的人 性 论 基础 , 中庸 ” 其道 德 教 育思 想 的 重要 方 法论 原 则 , 内圣外 是 “ 是 “
度 , 不 是 攻 击 性 的 , 是 建设 性 的 , 为 了促 其 改 善 、 它 而 是
日五 礼 , 曰六乐 , 日五射 , 曰五驭 ( )五 日六 二 三 四 御 ,
书 , 日九数 。嘲 六 ” 矧南宋朱熹说 :人生八岁 , 自王公 以 “ 则 下, 至于庶人之子弟 , 皆入小学 , 而教之 以洒扫应 对进退 之节 , 、 、 、 ( )书 、 礼 乐 射 驭 御 、 数之文。 及十有五年 , 自 则 天子之元子众子 , 以及公卿大夫元士之逋子 , 与凡 民之 俊秀 , 皆入大学 , 而教之以穷理正心 、 修己治人之道 O嗍 ” 朱熹明确地将“ 、 、 、 、 、 ”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归入小学 的教学内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德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原理之一。

孔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用于指导人们的德育实践,对于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而言,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榜样的作用,提倡温良恭俭让,重视教育方式方法,推崇教育治国相结合,强调家庭教育等。

孔子的德育原理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认为人的德行和品德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们应该先改造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然后才能做到合格的家庭成员和称职的国家公民。

孔子还认为,一个人要想具备好的品德和道德,必须不断地修养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的德育置于首要地位,这也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孔子的德育原理强调榜样的作用。

孔子认为,要想使人们具备好的品德和道德,必须先由榜样做起。

孔子说:“上好火,下效颦圭”。

他主张要用榜样的力量来感化人们,使人们真心实意地感受到榜样的伟大。

孔子很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并通过自己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来感化和教育他的学生和追随者。

孔子也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说明了孔子很重视榜样的作用,他提倡人们应该努力向伟大的榜样学习、向高尚的人生追求,以榜样来激励自己,激发自己的品德和道德。

孔子的德育原理提倡温良恭俭让。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具备好的品德和道德,必须首先具备温良恭俭让的品质。

孔子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尊重、和平相处,不得与人为怨、不得用暴力来迫使别人服从自己。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说明了孔子强调人应该遵循道德准则,不贪图暴利,不以牺牲他人利益来谋求自己的利益。

孔子哲学的逻辑进路_黎红雷

孔子哲学的逻辑进路_黎红雷

孔子哲学的逻辑进路黎红雷孔子哲学以/仁0为核心,上连/命0而把/仁0提升为世界的最高本体;下接/德0而阐发出/内圣之道0,即道德哲学或伦理哲学;再进而把/德0同/治0相联系,阐发出/外王之道0,即政治哲学或管理哲学。

/命)仁)德)治0,构成了孔子哲学总体的逻辑进路;而从/命0到/仁0、从/仁0到/德0、从/德0到/治0,则分别成为孔子哲学的本体论、伦理哲学和管理哲学的逻辑进路。

作者:黎红雷,男,1952年出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导师。

有关孔子的哲学思想,学术界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而对于孔子哲学的内在逻辑进路,迄今却未有一个明确而全面的揭示。

本文不避浅陋,提出一己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从/命0到/仁0的本体论进路在孔子以前的夏商周三代,人们对于世界最高本体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殷商人心目中的最高本体是/帝0,它是由祖先崇拜而最终形成的统一的宇宙至上神,主宰着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和人世间的休戚祸福。

西周人心目中的最高本体是/天0,它既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又体现了世界的必然性)))前一属性是殷商/帝0概念的残留,后一属性则形成了/命0的概念。

孔子哲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命0从/天0的框架中进一步剥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本体论范畴。

在孔子哲学中,使用/天0的概念,大抵有三种意思:一是/主宰之天0,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0(5论语#八佾6,以下引用5论语6,只注篇名)二是/自然之天0,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0(5阳货6)三是/道德之天0,如: /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0(5述而6)在这里,/主宰之天0强调的是精神性的支配,/自然之天0指称的是客体世界的活动,/道德之天0描述的是主客体精神的相通)))无论是哪一种意思,/天0的人格神形象都已经大大淡化。

究其原因,这同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有关。

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0/未知生,焉知死?0(5先进6)在当时普遍信仰鬼神的时代,孔子却不肯随俗,对于鬼神的是否存在,采取了一种存疑的立场。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孔子强调,德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

德育的目的是塑造一个“君子”的形象,在道德、品德、修养等方面达到最高级别。

以下是对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的简析。

一、德行的培养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德行是他的灵魂,也是他的身份证。

因此,孔子非常关注德行的培养和提高,他主张通过模仿、学习和实践来构建个人德行。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模仿先贤的榜样,可以增强自己的道德品质。

孔子主张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德性,培养个人情感与道德素养,从而达到“君子之境”。

二、仁爱的提倡孔子认为,仁爱是德育的核心。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和关爱,以实现社会和谐与发展。

他主张要“以仁爱之心待人”,要以诚、敬、恭、谦、和、顺等美德,来提高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感情信任,寻求和谐共处之道。

三、诚信的实践孔子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诚信是一种人格力量,是个人和社会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

他主张培养学生要具备诚实、坦率、正直、慎独、毅力、自律简朴等品德特质,努力做到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对社会、对他人保持真诚、坦直、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追求诚实、信任与爱。

四、知行并重的实践孔子认为,知识只是改变一个人的外表,而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人的内在。

因此,孔子主张知行并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同时也应该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行动力和实践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五、自我修养的重视孔子认为,要想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社会形象,首先要进行自我修养。

他认为,自我修养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要求学生要注意行为修养、言谈举止等方面,并且通过学习古书经典,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总之,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则强调培养良好的德性和品质,强调仁爱,注重诚信和知行并重,同时强调自我修养。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摘要】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之一。

在孔子看来,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格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他认为,仁爱是德育的核心,通过以仁爱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来实现德育目标。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德育与礼仪教化的结合。

这些德育原理在现代教育中仍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重视品德培养和社会道德建设。

孔子思想的持久影响和德育原理的普遍适用性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引导我们重拾传统价值观念,推动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

【关键词】。

1. 引言1.1 孔子思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的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他强调仁、义、礼、智等传统美德,并提出了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孔子认为,人们与生俱来就具备善良的天性,德育的重点在于激发和培养这种善良的本性。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以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孔子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是治理天下的根本。

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君子和士人,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还注重礼仪教化,认为尊重礼仪可以培养人的修养和自律。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和人的自我完善,提出了重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德育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性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孔子的思想中,德育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德育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德育在孔子思想中被视为塑造人格的关键。

孔子认为人的德性是最重要的,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格完善。

德育被视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德育在孔子思想中被认为是影响一个人品德和行为的基石。

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架构

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架构

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架构——兼论孔子的“一贯之道”王四达研究孔子的社会思想,最可靠的材料首推《论语》。

尽管《论语》只是孔子后学记述先师因材施教,因事立言之书,故书中对孔子的思想缺乏系统的组织和严密的表述,可这并不等于说孔子思想无章可循。

其实,只要对《论语》中孔子的政治主张进行宏观的把握,微观的分析,再把它与西周以来“敬天明德”这一正统思想联系起来,其思想架构即清晰地呈现出来。

在《论语》中最能反映孔子政治思想架构的只有两句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下只注篇名)和“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前一句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之全貌,后一句突出了孔子政治思想之主体。

就前者而言,“命”是孔子所崇奉的“天道”,“仁”是孔子所弘扬的“人道”;换言之,“仁”是孔子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命”则是其政治哲学的宗教归宿。

就后者而言,“克己复礼”是由“仁”这一道德内核展开的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改造两方面的具体实践:“克己”指向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之道,“复礼”则导向孔子的理想政治——先王之道,它们都统摄在以“仁”为核心的“人道”之中,并以体现“天道”的“命”作为自己的终极归宿。

由此可见,“命”和“仁”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这两大支柱实际上是用西周以来的“敬天”、“明德”的思想范式浇铸出来的:“与命”是对“敬天”的继承,“与仁”是对“明德”的发展。

“敬天明德”为了以德配天,以保天命;“与命与仁”是为了克己复礼,则天承命,“德”是配天的资格,“仁”是承命的依据,只有仁德方能下达人道,上达天道。

因此,仁德之道既是孔子所推崇的“文武之道”、又是孔子“宪章文武”的“一贯之道”。

孔子对西周政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示意图(图1)配天以德西周思想孔子思想图1一、“克己复礼”的政治观和伦理观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架构,是“仁”为中心而展开的。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对“仁”的诸多诠释中既全面又扼要的表述:“克己”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伦理观;“复礼”高度概括了孔子的社会观。

孔子道德教化思想的义理体系

孔子道德教化思想的义理体系
总之,不论是“礼”、“乐”、“射”、“御”、“书”、“数”之初级“六艺”,还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高级“六艺”,尽管孔子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它们几乎囊括了今天所谓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容,但其所强调和凸显者乃道德伦理。也就是说,在孔子的教学内容当中,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核心。具体言之,道德品质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宗旨,“文”、“行”、“忠”、“信”是道德教化的内容,而无论初级“六艺”,还是高级“六艺”,它们都只是进行道德教化的具体途径。
朱熹在上述所论当中,同时还提出进入“大学”后要学高级“六艺”。此高级“六艺”即“六经”,其内容为“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同样是与道德品质相关。《庄子》曰:“丘治《诗》、《书7] P220《庄子·天下》还概述了“六经”的内容:“《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7]P487《诗》即《诗经》,它不仅具有明显的文学性,且亦具有非常强的性情陶冶作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1]P185《书》又称《尚书》。孔子非常重视《书》的内容。一次,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回答道:“《书》上不是说嘛:‘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1]P20-21把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政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呢?《礼》主要指《仪礼》、《周礼》、《礼记》,合称“三礼”。“礼”是指导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准则,因此“不学礼,无以立”[1]P178。《乐》指《乐经》,它不仅是音乐教材,同样也具有“导和”即性情教育功能。关于《易》,更是孔子晚年所喜者,“读《易》,韦编三绝”[4]P899。孔子常通过阐述《易》来进行道德教化:“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1]P141对于没有恒心的人来说,不用占卜就可知他们必遭羞辱的结果。《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据说是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孔子在编写《春秋》的过程中,寓自己之褒贬于其中,因此,“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2]P155。

论语的逻辑结构 知乎

论语的逻辑结构 知乎

论语的逻辑结构知乎《论语》是一部集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其逻辑结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论语》的逻辑结构可以从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的对话,二是孔子对人生、伦理和政治等问题的论述。

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的对话部分,逻辑结构主要体现为问答的形式。

孔子提出问题,弟子回答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这种问答交流构成了《论语》的主要内容。

这种结构体现了孔子教育方法的特点,即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弟子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

这种问答形式的逻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教育的方式。

另一方面,《论语》还包括了孔子对人生、伦理和政治等问题的论述。

在这些论述中,逻辑结构主要体现为顺序、因果和对比等。

孔子的言辞通常具有一定的条理性,他会先提出一个观点或问题,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论证、解释和举例等方式对其进行阐述。

在论述过程中,孔子常常使用因果关系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者通过对比不同的现象和行为来凸显真理。

这种逻辑结构使得孔子的论述更加严密、有序。

此外,《论语》还可以从形式上进行逻辑结构的分析。

整部书按照弟子的归属,分为了20篇不同的章节,每个章节中都集中了多个对话或论述,这种分章的结构使得整部书的内容更加清晰、易于阅读。

同时,每个对话或论述也通常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种主题的安排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孔子的思想。

综上所述,《论语》的逻辑结构主要体现在问答式的对话和论述的形式中,通过提出问题、回答、论证和举例等方式对孔子的思想进行阐述。

同时,《论语》还通过分章和主题的安排,使得整部书的内容更加有条理。

这种逻辑结构的安排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论语》中的思想和道理。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新野一高曾宪国 [内容提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又深刻的教育思想。

本文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德育的过程、原则及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孔子对德育的认识主张,并就现实意义提出有关看法。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德育孔子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伟大奠基者,也是一位极富首创精神的真诚教育家。

在其自由讲学的毕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汲取其中的优秀部分对改善目前学校德育这一薄弱环节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推行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孔子非常强调道德教育,并把它放在培养人才的首要地位。

更可贵的是主张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要为德育来服务和促进,所以他说:“君子怀德。

”。

君子经常所想的就是道德,并认为道德教育与修养是最根本的问题,君子要专力在根本方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根本方面树立了,仁道之德也就由此而产生。

对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和关系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存余力,则以学文。

”。

也就是说,第一位是道德教育及实践,第二位才是知识教育。

当然,孔子也并不完全忽视文化知识对道德的影响。

他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存仁德的人安于仁,存知识的人利用仁,因为智者认识到道德对他具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去实行仁德。

孔子还说:“未知,焉得仁?”,没有知识,怎样能够算得仁呢?由此可见,他是把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作为同一过程和同一目的两个方面;而道德教育为主,知识教育为次;道德教育通过知识教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

对照孔子的这一思想,反观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德育的重要性虽被屡屡强调,但在实施中,却主要通过一两门课程和一些不连续不系统的活动来进行。

而不是象孔子所言,将其贯穿到整个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方面。

这种德育思路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其效果多流于形式,并不太理想。

“为政以德”: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从美德政治学的角度看

“为政以德”: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从美德政治学的角度看
就表现 出来 了, 能行礼 义仁让 于世 , 可 以说是禹 、 、 武 、 则 汤 文、
[ 收稿 日期 ] 2 1 0 0—5—2 8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美德政治 学的功 能及其 限度” 0 B X 5 ) (9 Z 0 1 [ 作者简介 ] 詹世友( 94一) 男 , 16 , 江西余干人 , 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 中心研究员 , 南 博士生导师 。 王涵林( 9 7一) 男 , 17 , 江西金溪人 , 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0 南 0 9级博 士研究生 。

9 ・ 9
成王、 周公 的“ 小康之世” 。 而在孔子之世 , 却是礼崩乐坏 , 子弑父 、 兄弟相残 , 苛政猛 于虎 。所以 , 孔子立 志要 对现 实政治进行 道德化 的规范 和重 建, 一方 面力图恢复西周 的礼治秩序 , 另一方 面也发现这是 非
序, 就要制定礼义刑罚 , 民有常 。孔子 的政 治正义伦理 的设 示
“ 同” 大 是符 合人 类生存 之大 道 的 , 特征是 “ 其 天下 为公 ” 2 ;.
在官 员运 用上 , 只有德能是 唯一 的标准 , 排斥任何 财富 、 出身 、
计充分正视 了这一点 。所 以, 的公 平衡量义 、 正义 公正制裁 义
[ 摘

要 ] 孔 子 在 社 会 理 想 上 憧 憬 “ 同” 世 , 现 实的 政 治 治理 上 则 向往 以 亲情 关 系为 主 轴 的 家 国 大 之 在
体 的 周 礼 之 治 , 图使 政 治 社 会 成 为一 个 “ 德 的 团体 ” 所 以 , 为 政 以德 ” 为 其 政 治伦 理 思 想 的 核 心 。 力 道 , “ 成
21 00年 0 7月 第 4期( 总第 4 8期)

试析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理路

试析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理路
教 学改革 项 目:“中华传 统 文化 通识教 育社会 实践 机 制研 究 ”阶段 性成 果 作者简介:刘洁琼,女 ,山东日照人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 学院硕士生,主要从 事先秦思
想 史、历 史教 学研 究 ; 巩宝平,男,河北阳原人 ,史学博士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 先秦 两汉 史研 究。
2018年 11月 第 34卷第 6期
【伦理学研究 】
唐 都 学 刊
Tangdu Jour nal
Nov. 2018 Vo1.34 NO.6
试析孔子道德教育思想 的实践理路
刘 洁 琼 ,巩 宝 平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由阜 273165)
摘 要 :春秋 战 国时期 尚德 思潮 高 涨 ,注重 心性 发 展 之 德 。孔 子 在 长 期教 学 实践 中 ,讲 仁 明礼 ,力倡德 育 ,提 出知德 、据 德 、修 德 、崇德 、尚德 、怀德 等观 点 。他 以“志 于 道 ,据 于德 ,依 于 仁 ,游 于 艺”为理 论基 础 ,综合 道德 仁 艺 ,开创 了下 学 艺文 、中继 仁 德 、上 达人 道 的道 德 教 育 实 践 理路 ,形 成 志 于道 、始 于艺、终 于道 、涵 养仁 德 于其 中 的德 育 思 想 ,为后 世 的道 德 教 育理 论 与 实践提 供 了重要 的思想 资 源与历 史启 示。
① 详见刘 和忠《孔子道德教育思 想研 பைடு நூலகம்》,高等教育 出版社 ,2003年版 。
· 40 ·
一 、 志 于 道 章 旨
在《论语 ·述而》中,志于道章 日:“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在分析此章主 旨时,有学者将 其 视作 孔子 所示 “为 学之 要 ” J、“学 问 阶段 ”_4 J、“讲 修 身治 学 的 次序 ”_5 J、“自言生 平 ”_6 等 。但 细 而绎 之 ,此 章亦 关乎 孔子 教学 ,故 又 有 “言 人 之 为学 ” 7J舛、“孔 门教 学 之 条 目”L8 J1 。、“孔 子 教 学 总 纲 ”l -9 J、“孔 子 对弟 子们 的学 习提 出的总要 求 ”¨ 、孔 子 教 学 的 “成 德 进 路 ”_l 诸 解 。另 外 ,杨 朝 明先 生 认 为 “本 章 乃孔子述为学之方 ,既是夫子 自道 ,又为弟子开启法门”_l 。综观《述而》篇诸章,所载多为夫子 自言 自 况 、修 己化人之语 ,上述时贤的解说皆言之有理 ,窥豹一斑 ,其中又以杨朝明先生之说更为周全 ,今采之。 如 果单 从教 学 方法 和路径 的角度 言之 ,笔 者认 为本 章是 对孔 子 道德 教育 理论 与 实践进 路 的双 重涵 括 ,至 为精辟 。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导言:孔子,即孔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影响力深远,其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并深入研究其根源、内涵以及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根源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根源主要来自于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发展。

孔子继承了先秦时期的思想传统,如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对其进行了整合和发展。

同时,孔子也吸取了周代的礼仪制度并加以规范,以塑造个体的道德品质。

首先,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深受易经的影响。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孔子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运用到道德教育中。

孔子认为,易经揭示了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阴阳互补”等观念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格至关重要。

其次,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也借鉴了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和教学活动。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孔子教育思想的源头。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提倡人们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行为。

最后,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还受到他对自己家乡鲁国的忧虑的影响。

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风气的败坏使他深感忧虑。

因此,孔子致力于恢复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他坚信通过道德教育可以培养有德行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二、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内涵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包括个人修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层面。

在个人修身方面,孔子强调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个人应自重、守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提倡“德行”和“仁爱”,鼓励人们以真实、正直、善良、公正的心态面对世界,追求道德上的完美。

他强调要做一个有雅量、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在家庭教育方面,孔子强调孝顺和家庭责任。

孔子认为孝顺是道德的根本,只有尊敬父母和祖先,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他主张家庭教育要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观念,鼓励子女尊重长辈,关爱弱者,守礼节。

孔子思想体系归纳总结

孔子思想体系归纳总结

孔子思想体系归纳总结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之一。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人的自身修养和社会道德,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念和价值观,形成了庞大而丰富的思想体系。

本文将对孔子思想体系进行归纳总结。

一、天命与道统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天命与道统。

孔子认为天命是人类生活和社会运行的根本规律,是人所不能违背的力量。

而道统则是治理国家、社会和治理个人生活的方法和准则。

二、仁义道德仁义道德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自觉和自我约束,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即保护和帮助他人,并追求和谐与公正的社会关系。

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倡导行为合乎道义、符合公众利益。

他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旨在营造一个有序、和谐、快乐的社会。

三、君臣父子夫妇的伦理关系孔子注重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原则。

他强调君臣、父子和夫妇之间应该尊重和维护各自的权责关系。

作为君主,应该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引导他的臣民。

作为父亲,应该充当一个德行高尚的榜样,教育和培养子女。

作为配偶,夫妇间应该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主张从个人修身开始,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来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扩展到家庭生活,影响整个社会。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注重四个方面的修养:仁爱、义理、诚信和尊重他人。

孔子认为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可以使整个国家得到和平与繁荣。

五、教育教育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注重培养身心健全、有德有才的人才。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塑造良好的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同时注意发展智慧和才能。

他提倡以“礼”为教育的核心,强调培养人的修养和纪律,通过学习先贤的经典著作和进行面试来开展教育。

六、思辨与实践相结合孔子的思想体系强调思辨和实践的相结合。

他认为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赖的,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理论,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思考。

从《论语》看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

从《论语》看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

从《论语》看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作者:白浩强来源:《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22期【摘要】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探究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就必须深入钻研《论语》。

孔子的德育体系以他的“性相近,习相远”为人性论的基础,强调了人性中善的可能性;以“仁”为核心思想,把“仁”作为其他美德的基础;以“礼”为主要内容,“礼”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与形式;以“圣人君子”为培养目标;采用因材施教、躬行实践等教育方法。

【关键词】孔子《论语》道德教育德育思想体系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他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部分。

孔子首创私学,形成了丰富成熟的德育思想体系。

他开创了我国教育重视德育的传统,为我国德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要想了解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就应当先读专门记录他言行的《论语》这本书。

一、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孔子在30岁时就已经精通古代的大量文献,面对周朝衰落、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和政治动乱的社会现状,他立志匡扶正道,以维护周礼为使命,形成了以恢复西周礼乐文明为目标的思想体系。

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年老时候又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由此可见孔子对周朝文明推崇的程度。

孔子在30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他早期的弟子主要有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等人,他们在孔子那里主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重点是培养德行、陶冶性情,重视军事外交方面的训练。

他的德育思想伴随着他的教育活动逐渐得到传播并且逐步完善。

孔子德育体系的形成与其特殊的背景有关。

孔子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得孔子从小就立志好学;孔子所在的鲁国完好地保存了周朝文化,这为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文化背景;周朝衰弱,礼崩乐坏的动荡社会使得孔子立志肩负起振兴礼乐、教化民众的责任。

孔子名丘,字仲尼,殷商后裔。

周武王灭商,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

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国宗室,按照周朝礼制,因为距离宋国始祖超过五代,便改为孔氏。

儒家德治思想逻辑论文

儒家德治思想逻辑论文

儒家德治思想逻辑论文那么,什么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呢?为了使问题更加明晰和易于集中讨论,本文在此把讨论的范围确定在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特别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

一、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其缺陷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理论的产生,都是基于解决现实中某种问题的需要。

孔、孟、荀生当春秋战国之乱世,运用自己的学说帮助明君圣主完毕各国纷争、建立有序社会,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也是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得以产生和开展的动因和根底。

这样,便有了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内在逻辑的一个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元素:建立一个符合理想的社会。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类似周朝制度的社会:“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王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仁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可以称之为“政教之极”:“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诚能而后敢受职。

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

夫是之谓政教之极。

”(《荀子·君道》)从上可见,孔、孟、荀对理想社会的具体描述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社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教化盛行,人人道德高尚。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把孔、孟、荀追求的理想社会称之为道德社会。

那么,这种理想的道德社会如何才能成为现实呢?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由此往下推衍。

对于这个问题,孔、孟、荀的共同答复是:实行德治!孔子率先提出了他的德治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孟子亦在其《孟子》一书的开篇中亮明自己的德治主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并在《公孙丑上》中继续阐发这一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论语的逻辑结构知乎

论语的逻辑结构知乎

论语的逻辑结构知乎
《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记录下的言行录所组成。

它以孔子及其学生的对话为主线,内容涵盖了政治、伦理、教育、礼仪等多个方面,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述之一、论语的逻辑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结构:《论语》分为20篇,共有496章。

其中,前11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后9篇是关于孔子学说的集锦。

整体结构呈现出由个人实践经验向普遍规律、原则的递进关系。

2.主题结构:论语以“礼”和“德”为主要主题。

全书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

4.思想结构:《论语》中的思想主要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爱”、“礼”等。

这些思想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表达了儒家关于人际关系、政治伦理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观点。

5.逻辑结构:《论语》中的对话常常以问与答的形式进行,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达了思想的逻辑性。

有些章节还通过因果关系、对比等逻辑手法来展现观点。

总的来说,《论语》的逻辑结构体现了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注重道德准则和人际关系的规范。

通过用简练的语言记录下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并通过对话的方式传播儒家思想,使《论语》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德育理念的阐述对于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思想中,德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他强调德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的德育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修身: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一个人要先修养自己的品德,再治理家庭和国家,最终才能平定天下。

在孔子看来,修身是一切美德的根本,包括诚实、勤劳、忠诚、诚信等。

他认为德行是一切美德的出发点,只有修身养性,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2. 教育方式:孔子强调“不为己,何能为人”。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榜样来影响学生,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技能。

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他提出“教学相长”的理念,强调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3. 仁爱教育:孔子提倡仁爱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是可以通过教育得到的。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要求自己对别人也要要求别人对自己,这是一种互相尊重和互相关爱的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培养出来仁爱之心,才能实现道德的升华。

4. 学习方法: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主张“博学而笃行”,认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运用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

5. 家庭教育:孔子认为家庭是德育的基本单位,家庭应该是德育的第一课堂。

他主张“教子有方”,认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教育子女。

他提出“孝悌”的教育理念,认为子女应该尊敬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关爱。

他还提倡“三纲五常”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要求家庭成员遵循道德规范,维护家庭和睦。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论孔子的德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道德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把德育看作是立身治国的根本。

孔子的德育思想强调德育首位,在此前提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主体的能动作用,突出了德育实践,要求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孔子德育身教知行合一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第一命题。

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尤其是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德育思想。

置身于复杂动荡的现实社会,孔子充分发挥自己非凡的智慧才能,形成了前无古人的整体教育观。

(一)以德为本、全面发展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必须重视德育的教育家。

他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放在培养君子的首要位置,提出所谓“君子怀德”(《论语里仁》),即一个人要成为君子,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应放在第一位,“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里仁》),就是说,在“孝”、“弟”、“信”、“爱”之余,再去“学文”。

在审美方面,孔子认为外表美与内在美同样重要。

孔子主张“君子成人之美”。

他说的美,实际上也多少包含了今天所讲的“四美”的某些内容。

(二)重视学校、家庭的综合作用孔子德育思想中,十分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整体作用。

孔子特别强调了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矢志不移地实践他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教育主张。

他坚持把如何培养人当作学校的根本宗旨,把德育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并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育学生,这里的“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的范围。

孔子在庭院中“诗礼传家”的教子经验对后世影响很大。

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强调的就是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治学与修身的统一。

孔子非常注重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伦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行、忠、信: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孔子的教学内容,都与道德教育有密切联系。

这一切可以通过孔子教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和文献典籍中得到印证。

《论语》记载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73其中“文”指文献典籍,“行”指行为规范,“忠”和“信”指道德修养。

可见,其主要的教育内容是道德。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2]419这里提到了孔子的四类教学内容,其中提到的“六艺”即:“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3]731南宋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驭(御)、书、数之文。

及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及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4]1朱熹明确地将“礼、乐、射、御、书、数”归入小学的教学内容,即初级六艺。

从小学进入大学,要学高级“六艺”又称“六经”。

《庄子》中已有六经之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5]220《庄子·天下》还概述了“六经”的内容:“《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5]487孔子四教中的文,即其整理过的古代文献典籍———六经。

孔子正是通过这些文献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仁德的,或者说,六经是为孔子的道德教育服务的。

孔子所关注的,正是六经的伦理道德价值。

六经中的《诗》即《诗经》,它不仅具有明显的文学性,且亦具有非常强的性情陶冶作用。

因此,孔子非常重视诗教。

他曾两次督促儿子伯鱼学诗:“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1]178“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1]185他对儿子的这番教导,足以表明其对《诗》的重视。

孔子还对学《诗》的意义作过如下论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185“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的意义的全面概括。

“兴”,古注解为“引譬连类”,即打比方,进行联想。

朱熹注为“感发志意”,即获得启发和感染,借诗以言志抒情。

这是讲诗的感染和陶冶作用。

“观”,古注解为“观风俗之盛衰”。

朱注为“考见得失”。

这是讲诗的认识作用。

“群”,古注解为“群居想切磋”。

朱注为“和而不流”。

就是说,诗可以教人互相砥砺,增强群体意识。

这是讲诗具有合群作用、团结作用。

“怨”,古注解为“怨刺上政”。

朱注为“怨而不怒”,就是说,诗可以批评讽喻时政,或陈述怀抱、发泄苦闷怨恨等情绪。

但这种讽喻或发泄要有一定限度,它不是攻击性的,而是建设性的,是为了促其改善、改良,而不是打倒。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朱注说:“人伦之道,诗无不备,二者举重而言。

”就是说,举出事父、事君这两项最重要的人伦之道,借以说明,诗具有明人伦以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这是讲诗的伦理道德作用和政治作用。

六经中的《书》、《礼》、《乐》、《易》、《春秋》更是如此。

《书》是孔子开设的古代历史文献课。

《书》又称《尚书》,是孔子将上古时代的历史典籍编辑整理而成的。

孔子对《书》的内容非常熟悉,他在谈话时可以随口举《书》的文句来表达自己的伦理思想。

一次,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政呢?”他回答道:“《书》上不是说嘛:‘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1]20-21意思是说,把孝悌的道理施行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收稿日期:2010-07-27作者简介:聂民玉(1969-),男,河北唐县人,保定学院政法管理系副教授,河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

论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逻辑结构聂民玉1,段红智2(1.河北大学哲学系,河北保定071002;2.保定学院图书馆,河北保定071000)摘要: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文、行、忠、信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其逻辑进程是:“性相近,习相远”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中庸”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内圣外王”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理想目标。

关键词:孔子;德育;人性论;方法论;内圣外王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94(2010)06-0030-052010年11月保定学院学报Nov.,2010第23卷第6期JOURNAL OF BAODING UNIVERSITY Vol.23No.6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从事政治呢?《礼》有三部:《仪礼》、《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1]178。

“礼”是指导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准则,其内容就是人伦道德。

《乐》今亡。

孔子既以乐教学生,肯定会讲有关乐的理论。

乐是导和的,使人心情平和。

“孔子晚而喜《易》”,用功甚勤,“读《易》,韦编三绝”[2]419。

和《春秋》一样,《易》也是孔门的一种高级课程,孔子通过阐述《易》的思想来进行道德教育。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1]141“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是《易经》恒卦的爻辞。

孔子的解释是,对于没有恒心的人来说,不用占卜就可知他们必遭羞辱的结局。

显而易见,这里所倡导的无非是一种德性修养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据说是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

孔子在编写春秋时,遣词造句都灌注了自己的思想,寓褒贬于其中。

正如孟子所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6]155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内容是很丰富的,大致包括了今天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部分内容,而尤其突出了德育。

二、“性相近,习相远”: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孔子提出了关于人性的基本命题:“性相近,习相远也”[1]181。

这一命题,回答了人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奠定了深厚的人性论基础。

“性相近,习相远”这一命题,内涵着三层意思。

一是人们的“性”本来是相近的,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本来是相差无几的。

这种立足于普遍意义上的人性论,突破了西周以来以天生的血缘来决定人的高低贵践的传统观念,也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孔子认为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后天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

由于习染的不同,才相距悬远了。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

三是德性的形成过程要以人人皆有相近的自然天性为基础,这就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孔子第一次提出了性习的关系问题。

这里的“性”是“人性”的简称,是和“习”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性”在这里还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不像孟子大讲的“人性善”,而是指人的资质,即人天生的资质或先天的禀赋———先天素质。

就资质而言,人们之间大体是相近的。

人和人生来资质当然也有差异,或聪明一点,或愚笨一点,但基本相近。

孔子的“性相近”说,虽未明指人有共同的善性,但从他对仁、孝等道德的普遍性的论述来看,他其实也认为人的本性在道德上相近。

例如,他说人和犬马对父母能均有所“养”,在此点上不能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区别在于人对父母不但能养而且有“敬”之德,犬马等动物则无。

这就把善德视为人与动物相异的本性。

“习”字颇值讨论。

所谓“习”指后天的习染,包括环境、教育、学习和经历等,即一个人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所以人人都能够受教育,都是可以在受教育中向上发展的,但由于“习”的不同,结果相距悬殊。

如果每个人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充分重视自身的学习和修养。

所以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67品德不修养,学问不探讨,听到正义不追随,缺点错误不改正,这些都是孔子的忧虑。

可见,孔子认为道德品质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才得以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道德教育,人的道德品质就会被扼杀,人的善的本性就不能得到复归。

可见,孔子强调道德教育是以其人性论思想为理论根据的,他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人性可以通过教化获得提升和改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华民族一贯重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

孔子对于性习关系虽然只说了一句话,但这句话却导致了以后儒家在性习之争上分化出“复性”说和“成性”说。

孟子是“复性”说的滥觞,即以天性为德性,德性的形成就是天性的复归。

他抓住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前半句,提出性善论。

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强调“存心养性”,强调道德自觉。

就孟子看来,人但凭借其与生俱来之性善,就是自然地天生伟大,而要做一个完善的人,仅有同情心、正义感、礼让态度和道德判断能力这四个善端是不够的。

人之贤愚,还取决于对这种先天的善端能否存而养之,扩而充之。

如果自暴自弃,或者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就会失掉这种善端,这就是他所说的“陷溺其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此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6]267所谓“放心”,指的就是人在后天所丧失了的善端。

孟子认为,任何人只要肯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发挥,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圣人,他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6]276其理由就在于人人都有善端,普通人与圣人在先天本质上并无区别。

由此可见,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荀子则抓住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后半句,提出性恶论。

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并没有善,因而只有通过后天的习行,才能“积善成德”形成德性。

所以荀子特别强调克己修身,后天教化,思虑清明,情发中节,志怀高尚,危微精一,强调礼法规范。

当然荀子所谓的“性恶”,主要指的是“情”恶,而不是性恶,其言语行文中,只不过是以“性”代“情”而已。

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

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的转化。

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永远不再走回头路。

因此,经过“化性起伪”,最终也可以成为“圣人”,即“涂之人可以为禹”[7]500。

在这个意义上,荀子也强调了教聂民玉,段红智:论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逻辑结构育的重要意义,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7]117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荀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显然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荀子开创了儒家“成性”说的先河。

“人皆可以为尧舜”与“涂之人可以为禹”。

这两句话的前提尽管不同,结论却是一致的,即人人可以成为圣人,人不论通过“复性”还是“成性”,都可以通过学习和教育,不断完善,最终达到善人、圣人的境界,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是一个友善和睦的社会,国家就会和谐安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