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拿来主义-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5篇)
《拿来主义》教案(5篇)第一篇:《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2学习本文的比喻说理方法;3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2比喻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时:二节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文:《拿来主义》是鲁迅写于1934年的杂文名篇,虽然距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但文中的思想于今仍然光芒四射。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也多次考到有关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等内容,因此对我们高中生来说认真学习这篇来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问题,意义重大。
(二)写作背景:《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错误思想泛滥。
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
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
本文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在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明确:“闭关主义”指的是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送去主义”指的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其实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耀,但最终一味“送去”落得被凌辱,乞讨下场。
同时从反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至为必要,非常迫切。
2“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了“送来”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罪恶。
所谓“送来”,是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对中国的倾销,侵略。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根据自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与“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
进一步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用什么比喻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些错误倾向,树立什么样正确态度?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错误倾向比作“孱头”(逃跑主义)、“昏蛋”(“左”派幼稚病)、“废物”(投降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拿来主义”的概念;2. 知识讲解:介绍“拿来主义”的定义、由来和特点;3. 案例分析:通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拿来主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并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4. 拓展活动:学生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创新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体现“拿来主义”的理念;5. 总结复习:学生回答问题,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启发学生对“拿来主义”的认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课堂讲解:“拿来主义”是指借鉴他人的经验、思想和创新成果,再加以改造和应用的一种创新思维方法。
它源自人类从古至今长期积累的智慧和经验,是一种重视借鉴和创新的学习和工作方式。
其特点包括:灵活运用已有成果、注重跨领域融合、尊重创新源头、重视实际应用等。
3. 案例分析:教师给学生呈现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快递包装箱再利用等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将“拿来主义”的思想运用到解决问题和创新设计上。
4. 拓展活动:把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选择一个领域,例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设计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并运用“拿来主义”的思想和方法,结合已有的创新成果进行改造和应用。
每个小组需要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并进行展示。
5. 总结复习:提问学生关于“拿来主义”相关的问题,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并对学生在拓展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2. 学生对“拿来主义”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拓展活动中设计方案的创意和可行性;4. 学生对个人和他人观点的尊重和批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导入是否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2. 教师是否准确讲解了“拿来主义”的概念和特点;3. 案例分析和拓展活动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对“拿来主义”应用的理解和能力;4. 是否组织了恰当的总结和复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7.2.1《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重点)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难点)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这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作用所作的准确而精辟的说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拿来主义》,和作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02 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试图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1930 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
1936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同年,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葬于上海万国公墓。
鲁迅在《自嘲》里写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
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坟》、《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三)写作背景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
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4课《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班级:高一(15)班时间:2010年6月24日执教者:教学目的:(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蹩( bié) 进:躲躲闪闪在走进。
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一、诵读鉴赏第8、9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加点字板书)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
(加点字板书)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3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3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材分析现在学生学习《主义》有何意义让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该文难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了解国家开放政策,该引进什么,不该引进什么。
教学重点理解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如何“拿来”。
教学目标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领略形象化的说理的妙处,品味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味;吸取思想精华,学习智慧地“拿来”,尝试理智地“拿来”。
教学基本设计1、三问贯串——以三个“?”(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经,以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赏析为纬,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的教学网络。
2、三法突破——将“语言品味”作为重点,运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自主赏析、质疑解疑来进行突破。
3、三点拓展——思考“拿来”,服务现实;阅读名作,尝试“拿来”;开展辩论,明辨“拿来”。
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这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作用所作的准确而精辟的说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拿来主义》,和作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运用方法,巧析思路——什么叫拿来主义1、标题是“拿来主义”,自读两遍,你能读出什么问题吗生: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人称杂文是议论文的变体,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是否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的。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据文体2、文章没有直接的话语阐述何为“拿来主义”,文章哪些段落阐述“为什么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明确:1-7自然段,根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来判断,“所以“,表示前面几段是在阐述原因,这叫因果论证法。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及反思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拿来主义》的主要内容、结构和论证方法。
2.分析鲁迅先生的独特文风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句子,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单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题目,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2.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分析鲁迅先生的论证方法。
3.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使用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3)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句子,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
4.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探讨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
(2)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1.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拿来主义”的感悟。
2.阅读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分析其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拿来主义》的内容和结构,掌握了鲁迅先生的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体现了批判性思维。
4.不足之处:(1)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无法深入讲解。
(2)在分析文章难点句子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
(3)课后作业布置较少,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进措施:1.优化课堂时间安排,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2.对文章中的难点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增加课后作业量,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及其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
拿来主义教案中职 拿来主义教案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中职拿来主义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拿来主义》的核心观点,分析其现实意义。
2.提高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鲁迅《拿来主义》的核心观点,分析其现实意义。
2.教学难点: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鲁迅《拿来主义》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PPT。
2.学生准备:预习鲁迅《拿来主义》原文,了解相关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的背景。
学生分享预习中的疑问和感受。
2.文本解读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拿来主义》原文,理解其核心观点。
学生讨论:鲁迅为什么提出“拿来主义”?3.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正确看待“拿来主义”?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共识。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2.深入探讨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教育、科技等角度分析“拿来主义”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3.实践活动教师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践行“拿来主义”。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
五、作业布置1.深入思考:如何将“拿来主义”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3.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深入理解鲁迅《拿来主义》的核心观点,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也能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定义,通过原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大抵是借鉴外国的东西,加以改造,成为自己的东西”来阐释其内涵。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拿来主义的阐述和论证。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和评价作者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基本观点和作者的立场。
2. 拿来主义的核心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3. 拿来主义与民族自豪感、创新精神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拿来主义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 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
3. 在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发展。
1. 导入:(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交流与创新的重要性。
(2)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揭示文章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观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价作者的观点。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营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论拿来主义在生活中的应用。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空间。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理解文章,巩固重要知识点。
3. 收集有关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下节课分享。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书写、准确性和思考深度。
《拿来主义》(缩讲课)教案
《拿来主义》精品(缩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鲁迅《拿来主义》的核心观点,领会作者倡导的对待文化遗产的理性态度。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拿来主义的精髓。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和欣赏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理解文章大意。
2. 词语解释:讲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如“拿来主义”、“送去主义”等。
3. 主题探讨:分析文章主题,理解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拿来主义态度。
4. 写作手法分析:鉴赏作者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拿来主义的精髓。
5.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谈谈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拿来主义》,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理解文章大意。
3. 词语解释:讲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 主题探讨:分析文章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拿来主义态度。
5. 写作手法分析:鉴赏作者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拿来主义的精髓。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中涉及的拿来主义思想,促进学生思考。
7.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谈谈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应用。
8. 总结发言: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其参与度。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拿来主义思想进行分析,评价其应用能力。
4. 拓展思考:评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拿来主义的态度和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拿来主义》原文。
2. 相关资料:鲁迅生平介绍、拿来主义相关论述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播放相关视频等。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写作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设计】1.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2.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
“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
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拿来主义》教案(6篇)
《拿来主义》教案(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拿来主义》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
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要在学习第九课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
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理解内容和学习论证艺术、体会语言特点是学习本文的两大任务,可以各安排一个课时。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参考材料很多,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众说纷纭,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
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这一原则决定对各种意见的取舍。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拿来主义》 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能够概括和阐述文章的主旨思想和观点;(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2)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2)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精神,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 文章的主旨思想和观点;3. 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
三、教学难点1. 对文章中某些深刻含义的理解和阐述;2. 对作者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分析和评价;3. 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阐述文章的主旨思想和观点;(3)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2)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3)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案例分析:(1)给出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2)要求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6.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文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2.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3. 深入思考文章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拿来主 义》优秀教案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掌握其精髓。
(2)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观念。
(2)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如“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拿来主义”的概念、背景和相关文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中的重点问题,如“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和现实意义。
3、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图片或视频,如外国人过春节、中国人过圣诞节等,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交流中的现象和问题。
(2)提问学生对于这些文化现象的看法,从而引出“拿来主义”的话题。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重点强调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贡献。
(2)讲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在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方面的状况,以及作者提出“拿来主义”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提问学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个论点的?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拿来主义》教案 2022-2023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
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
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答案是: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
(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一-”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问:这是例证法。
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一一“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否定送去主义4.分析“送来主义”问:“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否定送去主义5.总结: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所以,我们要一一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8节论证的是一一怎么拿来。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 勇猛,有辩别,不自私。
(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达标检测冠冕()脑髓()吝啬() 蹩进()鱼翅()自诩()残羹冷炙() 鸦片()礼shang往来( ) 国cui ( ) kou 头( )can 头( )ni6 登( )针jiti ( ) pi如( )教后反思3、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
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中职语文教案:拿来主义
(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大度”,是说送去的东西多而又慷慨大方,讽刺有些人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摩登”的幽默说法,有含蓄地表示所揭露的都是事实,都是政府害怕人民得知真相的。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的旧形式;
“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6.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对待“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明确:“鱼翅”——“只要有营养,也和朋友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吸收
2.“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
教师明确:针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提出的。
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4段)批判送去主义,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内涵,批判在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和条件。
(二)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
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8.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拿来主义-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十四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教学难点:根据文本内容探究新时代的"拿来主义"的内涵。
关键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拿来主义"内涵。
教学分析1、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将文本内容与时代结合,进行探究。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计与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一次国际名酒节聚会中,各国都拿出了自己最好的酒法国人拿出了他们的白兰地,德国人拿出了威士忌,中国人拿出了国酒茅台,轮到美国了这时,只见美国人不慌不忙地拿出杯子,倒了一点白兰地,再加一点威士忌,最后又加了一些茅台酒,然后说:这就是我们美国最好的酒——鸡尾酒,众人都面面相觑。
2.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3.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内容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
第二部从 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
更有甚者,艺术家赵半狄打着横幅“不允许好莱坞在中国捞金”来到国家电影局呼吁抵制《功夫熊猫》咱们班上的情况怎样?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你会去电影院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
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旨探寻:(一)整体把握读课文——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提倡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 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三)学习第二部分1、前半部分已从反面论述了应该实行拿来主义,下文应该怎样写?——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实行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2、请同学中朗读最好的一位来读最后三段。
3、有没有高度概括拿来主义做法的句子或词语?——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更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占有、挑选4、这一段有很形象的阐释,找出来放声读一读。
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5、刚才有同学说是比喻论证,谁能具体分析一下?形成板书: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精华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糟粕。
比喻论证:将不容易理解的深奥道理,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说明阐述出来。
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胜过一大篇平淡的议论。
二、走出课堂1、眼下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回答。
这几天《功夫熊猫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猫1》曾拿下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中国就拿下了2.6亿美元。
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猫2》内地上映两天掘金1.2亿。
电影局对赵半狄的做法,表示从感情可以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人。
不敢接受。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
彻底否定。
废物:比喻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
全盘接受。
占有、挑选。
就是继承、学习、模仿。
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善于创新。
将中国文化用栩栩如生、丰富变化的动画效果来呈现出来;阿宝的形象又有美国式的个性、自由、可爱、乐观、幽默、励志。
3、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
举例!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
(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
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
)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功夫熊猫2》来了,咱们可以勇敢的走进电影院,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
课堂讨论:筛选并整合信息,完成下面的填空,初步了解文章的观点和思路1、拿来主义就是,,,拿来后或,或,或更重要的是。
2、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其实,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和,以及接着,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
最后又形象的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一是导致,二是导致。
3、,备受欺凌,行不通;,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而且,,必沦为乞丐或奴才;,大受祸害,因为送来的东西中,英国的鸦片,实际上是,德国的废枪炮实际上是,法国的香粉实际上是,美国的电影实际上是,而日本的小东西实际上更是明目张胆的。
所以:“我们要,,!”课堂讨论:筛选并整合信息,完成下面的填空,初步了解文章的观点和思路1、拿来主义就是,,,拿来后或,或,或更重要的是。
2、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其实,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和,以及接着,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
最后又形象的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一是导致,二是导致。
3、,备受欺凌,行不通;,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而且,,必沦为乞丐或奴才;,大受祸害,因为送来的东西中,英国的鸦片,实际上是,德国的废枪炮实际上是,法国的香粉实际上是,美国的电影实际上是,而日本的小东西实际上更是明目张胆的。
所以:“我们要,,!”1.《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更加肆无忌惮地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一条卖国投降路线。
真是“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则实行残酷的、疯狂的反革命“围剿”。
为了强化法西斯的思想统治,蒋介石还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新生活运动”,妄图用封建伦理道德来抵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思想的传播。
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在左翼文化界,曾于1934年前后,展开过关于民族形式、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由于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有人指责采用和改造旧形式是“机会主义”,是“类乎投降”。
在对待外国文化上,也有人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
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
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
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
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
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摘自《高中语文难点分析》2.怎样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本文从结构上看,分做两部分。
前一部分是“破”,批判“送去主义”;后一部分是“立”,阐发“拿来主义”。
封建的“闭关主义”在侵略者的枪炮之下破产了,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统治集团由惧外变为崇外,媚外,“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对于国民党反动政权出卖祖国山河、资源和主权的罪行,鲁迅用了“别的且不说罢”一句含蓄地予以揭露,表现出强烈的憎恶和愤怒。
接着便集中地批判了表现在文化领域里的“送去主义”。
作者以当时发生在文化界的三件事做例子,但并不就事论事,批判的锋芒不是指向那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反动文人的。
文化界的“送去主义”有自己的特点,就是以“保粹”来“取媚”。
用那些“红肿之处,艳如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的“国粹”,来夸耀自己几千年来的“文明”,同时,又靠这“国粹”,来“发扬国光”,博取洋大人的欢心。
他们既表现了阿Q式的“自大”,又表现了奴才般的“事大”,从来也不考虑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学习外国的长处,按照“礼尚往来”的原则,汲取外国的经验。
“送去主义”者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自欺欺人的伎俩,是掩盖他们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正如尼采自诩为太阳,其实是发了疯一样,那些“张目摇舌”地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要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只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