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江川县古籍文献考述
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
咨 讯 ・国
四川成都 : 南宋城墙 砖 成 都 文 物 考古 研 究 所 在 成都 龙
路 危 房 基 址
河南温县 : 战 国至清代 时期古 墓
群
近 期 ,i 门峡 市文 物考 古研究 所
清代等 时期 的古箍葬 ,发掘 出 l : 陶罐 、陶俑 、瓷器和铜 刀、铜镜 、
I 陶制车码及镇墓兽有简单粗犷的
铜首饰等 一批珍 贵文物 。其 中在
温县一建筑工 地抢救性 发掘了 1 7
座 涵 盖 战 、 汉 、东 汉 、北 宋 、
出 “ 郫 县” “ 新繁 ” 等 文字 。绝
大多数砖上都有南宋 “ 嘉定 十年” ( 1 2 】 7 ) 、 “ 制干”和 “ 城 砖”字佯。
制 上看 规格都 不低 ,但 随葬 品相 对 偏 少, 出土 的铜 首 饰 、 陶俑 、
在 三 门 峡 市 区 大 岭 路 北 段 上 村 佳
近 期 ,焦 作 市 文 物 考 古 研 究 所 在
元 明 时期 的墓 葬 , 出土 了 2 o多
匹 南 宋 城 墙 砖 。 可 以 依 稀 辩 认
苑T地 发掘清 理 出一处 规模宏 大
的 北 朝 慕 群 。这 些 北 朝 艇 葬 从 形
历史研究中的古籍与文献鉴定方法
历史研究中的古籍与文献鉴定方法在历史研究中,古籍与文献鉴定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正确的鉴定方法,我们能够准确地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揭示历史的真相。
因此,本文将讨论几种常用的古籍与文献鉴定方法,并介绍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一、文献来源鉴定法文献来源鉴定法是通过对文献的出处进行考证,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深入研究文献的作者、写作的时代和背景等因素。
首先,研究者可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该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从而判断文献的真实性。
其次,研究者还可以通过比对其他可信来源的文献,对照验证所研究文献的内容和描述是否合理。
二、文本分析鉴定法文本分析鉴定法是通过对文献的文字、语言、文体等方面进行研究,来判断其真实性和价值。
这种方法需要研究者具备对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文献特点有所了解。
例如,对于中国古代文献,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文献中的文字和句式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该时期的语言规范和风格特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文献内容的逻辑性、一致性和可信度进行评估,来判断其价值和可信度。
三、物证鉴定法物证鉴定法是通过对文献背后的实物证据进行研究和考证,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研究者具备相关的考古知识和技能。
例如,对于古代文献中提及的某个历史事件,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该事件发生地的考古发掘,来寻找与文献内容相符的实物证据。
这些物证可以是文物、遗址、遗迹等,能够为文献的真实性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对证鉴定法对证鉴定法是通过对多个文献进行对照研究,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广泛阅读、系统整理和分析多个相关的文献,以找出其中的共性和矛盾之处。
通过对比不同文献的叙述和描述,研究者可以辨析其真实性和可靠度。
此外,对证鉴定法还可以通过对多个史料的交叉检验,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五、外部证据鉴定法外部证据鉴定法是通过对文献外部的其他证据进行研究和考证,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汉墓(三)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汉墓(三)121、立牛扣饰。
长14.5厘米、高23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博物馆。
二公牛相背而立,牛角上翘,尾夹于两股间,头上有峰。
其下有二蛇盘绕,各咬一牛之头颈部。
背有矩形扣。
122、“喂牛”铜扣饰。
一公牛伫立,双目痴呆,肌肉松弛下垂,骨外现,显然是一头病牛。
牛旁立一人,头戴长沿帽,着紧袖长衫,胸前挂一圆形罐,一手拉住牛角上的缰绳,另一手持物喂牛,牛伸出舌尖作舔食状。
这是一个医治病牛的场面,并非一般的喂牛,牛前侧立之人当为滇国的“兽医”,从其华丽的穿着看,也不像是普通的劳动者。
此人胸前挂的小罐也较特别,小口、圆腹、圈底,生活用具中未见此种器形,当属装药用的特制容器。
手中所持喂牛物,应为医治牛病的药物。
无论如何,此图像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喂牛场面,所喂之物也不是平常用的饲料。
说明滇国时期不仅重视牲畜的繁殖,也关心其疾病的治疗,如发现牛、马有病,随时诊断、喂药,使其早日康复。
123、上图的线描图。
124、骑士猎鹿扣饰。
长14.4厘米、高24.1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博物馆。
一骑士骑马逐一鹿,骑士头部有包头,其上有两块片状饰物,臂部佩宽边玉镯,跣足。
左手控缰,右手持矛下刺,鹿昂首嘶叫。
马下有二蛇,一蛇咬马尾,另一蛇立于马前昂首作环视状。
125、上图的线描图。
126、骑士猎鹿扣饰。
长14.9厘米、高17.8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博物馆.一骑士骑马逐一鹿,骑士头部有包头,其上有两块片状饰物,左手控缰,右手持矛(已残)作下刺状,手臂佩镯,腰缠一带状物,带上佩剑。
鹿昂首作狂奔状。
马下有一蛇(头已残),尾绕马胯。
127、房屋模型扣饰。
长15厘米、高14.8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博物馆。
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
前有二柱(一已残),柱上有纹饰,柱间有梯,梯上刻脚窝。
后壁为井杆式结构直落地面,与前柱齐平。
壁正中开一方窗,窗口有一圆雕妇人头像,饰银锭发髻。
头像下有一圆形墩,上陈物。
屋顶作歇山式,屋面用交叉的长形木板覆盖,椽头有雕饰,脊上有菱形纹饰。
文献学作业要求 3
文献学作业要求
题目:某地某时期古籍考述
(如:昭通秦汉/唐宋/清代古籍考述二号黑体)
副标题(三号黑体)
姓名(出生地)(小四黑体)
(学院:班级:学号:)
【摘要】(五号宋体)
【关键词】(五号宋体中间用分号隔开)
序言(四号黑体加粗)
(序言下的内容宋体小四)
正文(标题为四号黑体加粗;内容为宋体小四, 1.5倍行距
注意:引用的必须有脚注,从菜单栏找到“引用”——脚注——编号格式 ——起始编号为1——编号方式为每页重新编号,字体为宋体小五,脚注包括: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第几页。
)
结语(四号黑体加粗)
结语的内容(字体为宋体小四)
参考文献(四号黑体):
[1]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
[2]
[3]。
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
世界记忆名录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和丽琨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是纳西族东巴教祭司 用东巴文和格巴文书写下来的东巴教经典,俗称 东巴经。
目前保存于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的东巴古籍文献共20000余卷,产生年代无考。
主要 记载的是东巴教祭司在祭祀仪式中诵唱的经文,是纳西族东巴教祭祀和占卜活动中使用的经典、书画和民间记事文书。
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由云南省档案局和云南省丽江地区行政公署申报,于2002年3月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003年8月28日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是流传千年的纳西族古典文献,具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用东巴图画象形文字记录了纳西族古老的 语言、文字、神话、传说、天文、地理、宗教、哲学、、文 、、 、 、 、 、 、社会、心理、狩猎、畜牧、农业、水利、植物、动物、、、、、、、、、 婚姻、民族、审美、生态、环境等知识。
其类别按东巴教祭祀的性质和仪式内容分为祈神类、禳鬼 类、丧葬类、占卜类和世俗活动记事类等5个类型的经典。
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的产生年代无考,学界东巴古籍 形 于 代,上世纪都有发展。
东巴经主要在有东巴教分布的地区传承和使用,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维西县、香格里拉市、宁!彝族自治县、永胜县和 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等地区。
东巴古籍文献随 着传承民族支系和地域的不同,其语言文字和内容也有不同的地域特色。
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用竹笔(玉龙6北部地 区出现过铜笔和铁笔)和松明烟制作的墨作为书3工具;用D 花皮和构树皮制作的东巴土纸作为书写载体,文字是纳西族先民自创的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和标音文字格巴文。
东巴古籍多半为比例约3:1的长方形状,横长纵短,线装。
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具有多重、独特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体现在:第一,珍稀性。
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体系化的图画象形文字。
其字形犹女口图画,6水鸟兽栩栩女口生,生动形象。
它与 埃及圣书字、西亚苏美尔人的丁头字、中国殷商的甲骨文以及墨西哥的玛雅文比较,字形古朴,字源原始,字体结构自然,在人类文字创造和发 展的历史上独树一格。
云南省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
云南省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云南省部份说明本目录是在下以云南省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第二辑(1959·8)为基础,参对云南省图书馆电子查询目编制作而成。
为便于查找,略去旧目录中繁杂的补录,如:又一部,云云。
只录其中较完整版本,直录原目录所分之“通志及附录;府厅州县志;乡土志;山水志”,并据电子目录增补相关条目,愿能为益补。
如诸君需查找不同版别书目,只能劳驾亲往省图咨询,因此带来诸多不便还请众看官原谅在下懒惰,为谢!在此需感谢省图云南地方文献阅览室管理员给予在下复制旧目录提供的热心帮助!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不肖徒杨子人谨识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十四日一、通志及附录……………………………………………2-5二、府厅州县志…………………………………………6-25三、乡土志………………………………………………26-27四、山水志 (28)一、通志及附录(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十卷(明)郑颙撰;(明)陈文纂修北京:云南省图书馆,据北京图书馆馆藏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刻本传抄庋藏。
5册 272.27/通1(正德)云南通志:四十四卷(明)周季凤纂云南:云南省图书馆,据北京图书馆藏明嘉庆三十二年(公元1553)刻本传抄庋藏。
10册 272.27/通2-3 又一部残存四十卷十册缺卷七至卷十计四卷(万历)云南通志:十七卷(明)邹应龙修;(明)李元阳撰云南:云南省图书馆据天津任振采藏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刻本传抄庋藏。
16册 272.27/通4-5(万历)云南通志:十七卷(明)邹应龙撰云南:龙氏灵源别墅,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字排印本。
8册 272.27/通6-7(天启)滇志:三十三卷 (明)刘文征撰云南:云南省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据明天启五年(公元1652)刻本传抄庋藏,云南省图书馆据此传抄本再次传抄庋藏。
28册 272.27/通8-9(康熙)云南通志:三十卷 (清)范承勋等修;(清)王继文撰云南,民国十九年(1930)重印本。
云南省江川县古籍文献考述
云南省江川县古籍文献考述(1919年以前)姓名:刘锦曼班级:13级汉语言文学1班学号:2013031126【摘要】江川地处滇中腹地,星云、抚仙(现已划归澄江县)两湖妩媚秀丽;梁王、架雄诸峰雄奇青翠;这里山川锦绣、气候宜人、湖山秀美,素有“高原水乡”、“鱼米之乡”、“云烟之乡”的称誉。
李家山古墓群发掘出的战国西汉时期的文物,是古滇文化的杰出代表。
在这块土地上,曾养育出明万历钦赐进士杨整刚,清嘉庆进士万华,光绪翰林院庶吉士张维彬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
本文主要以历史古籍为切入点,通过翻阅地方县志、文史资料等方法,从中找到1919年以前江川县的古籍文献资料,做出初步分类考述,从中了解江川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日后进一步考查做好基础。
【关键词】江川县;古籍文献;文人作品【序言】江川历史悠久。
早在百万年前,江川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江川,汉为俞元县中心,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南诏向东兼并黎州等地后,设河阳等郡,河阳郡属下有江川县(有说江川之名始于此),至元二十年(1283)降州为县,此后历代袭称江川县。
江川县治,初设碌云异城(今龙街),明崇祯七年(1634)因滨湖水患迁至江川驿(今江城),1950年11月初由江城迁大街。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经以“百里湖光小洞庭,天然图画胜西湖”的诗句赞誉星云、抚仙二湖的风光,以“牛虎铜案”为代表的一大批青铜文物,是国家瑰宝,也是古滇文化的代表,在江川这块风水宝地,养育出了许多优秀儿女,涌现了不少文化名人。
但由于江川地处滇中,在古代属于边陲地区,文化发展程度远不及中原地带,所拥有的古籍文献有限,多以诗集为主;其中还夹杂有诸如《徐霞客游记》等非江川籍人士所著的记述江川县地理风貌的书卷律诗等。
本文中将现有的关于江川的历史文化古籍(包括诗文、传记、碑文等)进行分类,并作出初步的简介与考述。
一、诗文类纵观江川历史,江川诗歌创作的状况并不很乐观。
简言之,历史积淀不深,起步较晚。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一、古籍: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版;4.《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6.《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7.《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8.《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9.《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0.《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1.《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2.《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3.《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4.《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第一版;15.《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16.《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7.《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8.《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19.《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0.《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21.《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2.《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2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2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5.《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26.《山海经》战国·佚名2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28.《大唐西域记》唐·玄奘29.《逸周书》战国30.《国语》战国31.《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32.《华阳国志》晋·常璩33.《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34.《史通》唐·刘知几35.《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36.《唐会要》宋·王溥37.《唐六典》唐·李林甫等38.《通典》唐·杜佑39.《文献通考》元·马端临40.《读通鉴论》清·王夫之41.《廿二史劄记》清·赵翼42.《贞观政要》唐·吴兢4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4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45.《三朝北盟会编》(初校)南宋·徐梦莘46.《文史通义》清·章学诚47.《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咸宾录》[明]陈诚著周连宽校注48.《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49.《宋高僧传》(上下册)[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50.《五灯会元》(全3册)[宋]普济编,苏渊雷点校二、专著:1.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十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
彝族古籍考述
彝族古籍简述一、彝文古籍的编纂写作分类:从编纂、写作者的角度来分类,彝文古籍可以分为毕摩文献、摩史文献和其他文献三大类。
其中毕摩文献是最多的一类。
1、毕摩文献毕摩是彝文古籍的主要创作者、收藏者和使用者。
毕摩古籍主要是经书,也有其它书籍。
根据王继超与余海所著《彝族传统信仰文献研究》的分类,结合彝文典籍的情况,毕摩经书可分为十大类:(1)丧事祭祀时迎毕摩与献酒类,有《迎毕摩献酒经》、《毕摩溯源经》、《献水经》、《献茶经》等。
(2)丧祭仪式经书类,有《丧祭经》、《丧仪经》等。
(3)丧事活动的禳解仪式经书类,有《解冤经》、《解除衍尤经》等。
(4)丧祭仪式用的破司署经类,有《破除司鬼经》等。
(5)丧祭仪式用消灾经类,有《解除灾难经》、《治星经》等。
(6)丧祭仪式其他经书,有《物始纪略》、《那史释名》等。
(7)祭祖仪式用经类,有由祭祖文献传承下来的《彝族源流》、《更换祖筒经》等。
(8)祭祀与崇拜神祗类经书,有《省舍多苏》、《延续寿命经》等。
(9)消除灾难类经书,有《解除灾难经》、《局卓布数》等. (10)测算、占卜类文献,有《吉禄扎数》、《署舍》、《署莫》等。
毕摩文献也是最先引起外界注意的彝文文献。
1936年,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与彝族翻译家罗文笔先生合作出版《爨文丛刻》,被日本学者称为“彝学走向世界的标识”。
而《爨文丛刻》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就是毕摩文献。
2、摩史文献:摩史文献中,著名的有《西南彝志》,《摩史苏》,《诺沤》等。
《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厄》,是清朝贵州省黔西州彝族热卧土目家的摩史益果那埃拔辑录、整理历代彝文史籍而成书。
全书37万多字,26卷,分480多个标题,记叙从天地形成,到清朝初年的整个彝族历史,涉及许多彝族古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文物、风俗文化等,被称为“彝族的百科全书”,是截止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彝文古籍。
《摩史数》是彝族丧祭仪式摩史用书。
贵州彝文木刻本中仅存的一本,记录了摩史在一场丧祭场合的主要活动过程。
关于《中华古籍总目·云南卷》编目中的一些思考
下 设 的云南 省古 籍保 护 中心 高度 重视 < 华古籍 总 中 目・ 云南卷> ( 下简称 “ 南省卷” 云 )的编纂工作 ,多 次专 门召开工作 会议 ,讨论编纂体例 和相关事宜 ,同
时 还 培 训 了 编 目人 员 。可 以 说 是 基 本 上具 备 了 开 心 制 定 的 < 中华 古 籍 总 目编 目规 则 》 ( 求 意 见 稿 ) 之 “ 纂 与 收 录 范 围 ” 此 征 编 。 次 编 目 的 收 录 范 围 是 “ 9 2年 以前 ,以 稿 本 、抄 本 、 11
印本 、拓本等形式 行世 者” ,主体 是汉文古 籍 。对 此
南发达地 区,云南 的古 籍除了从 内地大量带人外 ,本 地也 曾刊刻过一些 ,民国时期辑刻 < 云南丛书>就是 规模较大 的一次 图书刊刻 活动。 < 云南丛书> 中的有
些 图 书 是 符 合 上 述 规 定 可 予 收 录 的 。例 如 对 诗 经 学 界
的中期成果 ,缩纂一部涵盖全 国各收藏机构及私人古 籍的 《 中华 古籍 总 目》 的工作 ,自然也被提上 了议事
分类对类 目组织 的影响等五个方面提出 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希 望能够抛砖 引玉,引起 广大古籍 编 目工作者 的重视 ,为早 日高质 量地完成 < 云南卷》的编纂打下良好基础 。
关 键 词 中华古籍 总 目 云南卷
编 目 古籍
自20 0 7年 初 “ 中华 古 籍 保 护 计 划 ” 正 式 启 动 以 来 。 国家 古 籍 保 护 中心 受 文 化 部 委 托 ,先 后 在 国家 古 籍 保 护 中 心 及 全 国 多 省 区 组 织 了 古 籍 “ 查 班 ” 普 、 “ 目班 ” “ 本 鉴 定 班 ” 以 及 “ 复 技 术 班 ” 等 , 编 、 版 修 为 全 国 古 籍 普 查 工 作 做 了很 多 前 期 准 备 工 作 。也 为 推 进 中 华 古 籍 保 护 计 划 打 下 了 良好 基 础 。作 为 古 籍 普 查
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
1 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第一部分古籍文献的定义与分类 (2)第二部分古籍文献的历史演变 (4)第三部分古籍文献的价值与意义 (6)第四部分古籍文献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8)第五部分古籍文献版本鉴定的基本技巧 (11)第六部分古籍文献的数字化趋势与挑战 (13)第七部分古籍文献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16)第八部分古籍文献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18)第九部分古籍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20)第十部分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未来发展 (22)第一部分古籍文献的定义与分类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一、古籍文献的定义古籍文献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图书资料。
它涵盖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字记载,包括经史子集等各类著作以及碑帖、契约、书信等各种形式的文字记录。
这些文献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学术观念、社会状况、历史事件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古籍文献的分类根据古籍文献的内容特点和形式特征,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经部文献经部文献主要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及《孝经》、《尔雅》、《仪礼》等其他儒家经典著作。
这些文献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核心部分,代表了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和社会价值观。
2.史部文献史部文献主要包括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实录、杂史、地理志、人物传记等多种类型的历史著作。
它们详细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3.子部文献子部文献主要包括哲学、医学、天文、历法、农学、兵法、法律、艺术等领域各种专著和论著。
这些文献反映了古代学者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集部文献集部文献主要指诗歌、散文、骈文、词赋等文学作品的总称。
这些作品展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理想,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趣味。
5.佛道宗教文献佛道宗教文献主要包括佛教的经典、注疏、教义论述、僧侣传记等;道教的经典、注释、科仪书、道教神仙传说等。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7.29•【字号】云政发[2009]128号•【施行日期】2009.07.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通知(云政发〔2009〕128号)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已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我省有91部珍贵古籍入选,现将具体名录印发给你们。
各地、各部门要继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认真总结经验,切实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云南省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91部)云南省人民政府二○○九年七月二十九日附件云南省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91部)一、云南省图书馆1.02750 北齐书五十卷(唐)李百药撰宋刻宋元明递修本2.02852 鄂国金佗稡编二十八卷(宋)岳珂辑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祐刻明修本3.03063 护国司南钞一卷(大长和国)释玄鉴疏释(大理国)释道常节略大理国保安八年(1052)写本4.03362 春秋四传三十八卷纲领一卷提要一卷列国东坡图说一卷春秋二十国年表一卷诸国兴废说一卷明嘉靖吉澄刻本5.03369 春秋集传三十卷(明)杨时秀撰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汪秋卿刻本6.03460 洪武正韵十六卷(明)乐韶凤宋濂等撰明前期内府刻本7.03570 宋史新编二百卷(明)柯维骐撰明嘉靖刻本8.03602 少微通鉴节要五十卷外纪四卷(宋)江贽撰明正德九年(1514)司礼监刻本9.03628 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明成化九年(1473)内府刻本存五十七卷(一至二十五、二十八至五十九)10.03661 资治通鉴纲目集览五十九卷(元)王幼学撰明内府刻本11.03687 续资治通鉴纲目二十七卷(明)商辂等撰明成化十二年(1476)内府刻本12.03698 续编资治宋元纲目大全二十七卷(明)商辂等撰明嘉靖十年(1531)书林杨氏清江堂刻本存二十三卷(一至二十三)13.03710 资治通鉴节要续编三十卷(明)张光启撰明正德九年(1514)司礼监刻本14.03739 历代通鉴纂要九十二卷(明)李东阳刘机等撰明正德二年(1507)内府刻本15.03871 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明)黄淮杨士奇等辑明永乐内府刻本16.03911 孝顺事实十卷(明)明成祖朱棣撰明永乐十八年(1420)内府刻本存九卷(一至三、五至十)17.03923 历代君鉴五十卷(明)代宗朱祁钰撰明景泰四年(1453)内府刻本18.04075 汉隽十卷(宋)林钺辑明嘉靖十一年(1532)郏鼎刻本19.04112 大明一统志九十卷(明)李贤万安等纂修明天顺五年(1461)内府刻本20.04189 古今游名山记十七卷总录三卷(明)何镗辑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自刻本存十六卷(一至八、十至十七)21.04200 水经注四十卷(北魏)郦道元撰明嘉靖十三年(1534)黄省曾刻本22.04254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撰明正德十一至十四年(1516-1519)刘洪慎独斋刻十六年(1521)重修本23.04274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瑞临撰明嘉靖三年(1524)司礼监刻本梁之相跋24.04453 性理大全书七十卷(明)胡广等撰明永乐十三年(1415)内府刻本25.04492 兵垣四编四卷附四卷(明)闵声编明天启元年(1621)闵氏刻套印本26.04895 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续集四十卷别集三十卷明嘉靖十五年(1536)秦汴绣石书堂刻本27.04902 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六十卷后集五十卷续集二十八卷别集三十二卷(宋)祝穆辑新集三十六卷外集十五卷(元)富大用辑明内府刻本28.04929 对类二十卷明刻本29.04952 嘉兴藏一万二千六百余卷明万历十七年至清康熙十五年(1589-1676)刻本30.0495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秦)释鸠摩罗什译南明永历九年(1655)陕西孙可望朱印本31.04957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唐)释实叉难陀译北元宣光十年(1380)赵州董贤云南刻本存二十二卷(三、五至十、十五、二十二至二十七、二十九、三十三至三十七、四十、五十七)32.04958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唐)释实叉难陀译明永乐七年(1409)云南刻本存七十八卷(一至九、十一至二十二、二十四至八十)33.04959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唐)释般若译明隆庆四年(1570)李元阳云南大理刻本34.04961 妙法莲华经七卷(后秦)释鸠摩罗什译南明隆武二年(1646)丽江世福泥金写本35.04965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三卷(唐)释不空译南明永历六年(1652)李定国刻本存一卷(下)36.05055 楚辞十七卷(宋)洪兴祖(明)刘凤等注(明)陈深批点附录一卷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凌毓柟刻朱墨套印本37.05090 曹子建集十卷(魏)曹植撰疑字音释一卷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郭云鹏刻本38.05118 梁昭明太子文集五卷(梁)萧统撰明辽国宝训堂刻本39.05195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唐)李白撰(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分类编次李太白文五卷(唐)李白撰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郭云鹏宝善堂刻本40.05205 李诗选五卷(唐)李白撰(明)张含辑(明)杨慎批点明刻朱墨套印本41.05213 韦苏州集十卷拾遗一卷(唐)韦应物撰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42.05228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二十卷文集二卷(唐)杜甫撰(宋)黄鹤补注附录一卷明嘉靖十五年(1536)玉几山人刻本43.05293 韩文四十卷外集十卷遗集一卷(唐)韩愈撰集传一卷明嘉靖十六年(1537)游居敬刻韩柳文本44.05357 韩文公文抄十六卷(唐)韩愈撰(明)茅坤评明刻朱墨套印本45.05364 柳文四十三卷别集二卷外集二卷(唐)柳宗元撰附录一卷明嘉靖十六年(1537)游居敬刻韩柳文本46.05412 孟东野诗集十卷(唐)孟郊撰联句一卷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秦禾刻本47.05426 孟东野诗集十卷(唐)孟郊撰(宋)国材刘辰翁评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48.05472 司马文正公集略三十一卷诗集七卷(宋)司马光撰明嘉靖四年(1525)吕柟刻本49.05476 司马文正公集略三十一卷诗集七卷(宋)司马光撰明嘉靖十八年(1539)俞文峰刻本50.05519 欧阳文忠公全集一百三十五卷(宋)欧阳修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陈珊刻本51.05581 苏长公合作八卷补二卷(宋)苏轼撰(明)郑圭辑附录一卷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凌启康刻三色套印本52.05618 苏长公小品四卷(宋)苏轼撰(明)王纳谏辑并评明凌启康刻朱墨套印本53.05867 敬轩薛先生文集二十四卷(明)薛瑄撰明弘治十六年(1503)李越刻递修本54.05917 石淙诗稿十九卷(明)杨一清撰明嘉靖刻本55.05957 空同诗选一卷(明)李梦阳撰(明)杨慎评明闵齐伋刻朱墨套印本56.06125 玉湖游录一卷(明)木公撰(明)李元阳批点明嘉靖刻本57.06146 鸡足山悉檀寺本无禅师风响集四卷(明)释释禅撰明崇祯五年(1632)释法润、释道源刻南明永历印本58.06214 文选六十卷(梁)萧统辑(唐)李善注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唐藩朱芝址刻本59.06234 六家文选六十卷(梁)萧统辑(唐)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瀚注明嘉靖十三至二十八年(1534-1549)袁褧嘉趣堂刻本60.06280 选赋六卷(梁)萧统辑(明)郭正域评点明凌氏凤笙阁刻朱墨套印本61.06337 选诗补遗二卷(明)唐尧官辑明集芳书舍抄本62.06360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章正宗二十四卷(宋)真德秀辑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李豸、李磐刻本二、云南大学图书馆1.02584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晋)杜预撰(唐)陆德明释文宋刻本陈善跋2.02915 愧郯录十五卷(宋)岳珂撰宋刻明印本(有抄配)3.03261 诗辑三十六卷(宋)严粲撰明赵府味经堂刻本4.03345 左氏春秋镌二卷(明)陆粲撰明刻本5.03374 篆文孝经一卷(明)朱慎庵书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益藩刻本6.03884 孝肃包公奏议集十卷(宋)包拯撰明弘治五年(1492)合肥县刻本7.04201 水经注四十卷(北魏)郦道元撰明嘉靖十三年(1534)黄省曾刻本三、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1.06759 们尼莫清乾隆写本2.06767 石屏百乐书清写本3.06768 元阳百乐书清写本4.06769 新平百乐书清写本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1.03062 护国司南钞一卷大长和国释玄鉴疏释大理国释道常节略大理国保安八年(1052)写本存首、尾2.03665 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首一卷(宋)朱熹撰(宋)尹起莘发明(元)刘友益书法(元)汪克宽考异(元)徐昭文考证(元)王幼学集览(明)陈济正误(明)冯智舒质实明弘治十一年(1498)书林慎独斋刻本3.04866 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辑明杨(钅+龙)九洲书屋刻本4.04968 无遮灯食法会仪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写本5.06303 文苑英华一千卷(宋)李昉等辑明隆庆元年(1567)胡维新、戚继光刻本五、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档案馆1.06744 劝善经明刻本2.06746 祭祖经明写本3.06747 六祖祈福禄经明写本4.06749 作斋费用账簿清乾隆九年(1744)写本5.06752 测婚嫁书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写本6.06753 祭天献牲经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写本7.06754 作祭压土经(清)李道定撰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写本8.06760 账薄(清)阿德撰清嘉庆十六年(1811)写本六、云南省楚雄州博物馆1.06745 劝善经明刻本2.06766 彝文始曲(清)德乙本方撰清写本七、云南省武定县民族宗教事务局1.06750 城域金沙江(清)阿高比德撰清乾隆二十年(1755)写本八、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图书馆1.06834 祭拉姆道场·祭茨早吉姆道场尼瓦血湖池边迎接拉姆经(清)和世俊抄清写本九、云南民族大学昂自明(个人)1.06777 阿诗玛清末写本。
藏传文化古籍研究
藏传文化古籍研究一、基本情况藏文文献,源远流长。
“藏文古籍文献”问题不仅是一个热门话题,其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就卓然。
”笔者通过CNKI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项为“主题”,检索词为“藏文古籍文献”,检索的发文及上网的时间范围为“1991.1.1-2014.12.31”,检索范围为“核心期刊”,共检索到45篇文献;经过鉴别,删去一篇会议信息,一篇同篇名两刊同发的文献,实际为43篇文献。
经过对1991-2014年中文核心期刊刊载以“藏文古籍文献”为主题的研究文献分类整理和研读,笔者认为:总的来说,中文核心期刊1991-2014年刊载以“藏文古籍文献”为主题的研究文献主要呈以下特点:(一)研究内容上的特点内容丰富全面,涉及考古、文献收集与收藏、文献整理、文献研究、文献开发与利用、编辑出版、信息服务、数字化信息处理、立法保护、古籍文献对比、古籍研究综合述评等,具体结构及成果数量分布详见表1:(二)研究方法上的特点1.研究视角的多元化。
从古籍文献保护与抢救、开发与利用、古籍收藏与古籍研究、目录学、数字化信息服务、文献馆藏建设及与藏文古籍文献相关的研究等,多角度地探究藏文古籍文献;2.研究领域的多种化。
运用文献学、目录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法学、语言学、经济学、美学等多学科理论探究藏文古籍文献;3.研究形式多样化。
43篇研究文献,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证研究,既有成果叙述,又有未来展望,既有对比研究,又有综合述评。
二、“藏文古籍文献”为主题的研究文献述评(一)关于古籍文献保护与抢救研究藏文古籍文献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藏文古籍文献进行科学保护与抢救,是当代藏学学者和藏文古籍文献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李景仁、周崇润的《对善本古籍特藏文献酸度的检测与分析》认为,文献的酸度对文献的保存寿命具有重要影响,现代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大量的酸性气体,导致善本古籍文献酸化速度越来越快,严重威胁善本古籍文献的安全;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十分珍贵,是我国文献保护的重中之重。
江川旧石器早期遗址考古发掘获重要成果
摘要: <正> 1989年10月23日到11月14日,云南省博物馆古人类研究室、玉溪地区和江川 县文管所联合发掘队对江川县路居乡上龙潭村甘棠箐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 掘中出土了石,骨制品上万件(其中石、骨器上千件)及十多种与产元谋猿人化石动物群时代相当 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是云南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出土材料最多的一次发掘,所获材料对研究旧石器 时代早期人类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云南记忆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云南珍档解读》
2015 年 云 南 省 档 案 馆 《卡 佤 (阿 佤 )山 佤 族 酋 长 印 谱 》单 份 档 案 文 献 入 选 第 四 批 “中 国 档 案 文 献 遗 产 名 录 ”。
云 南 护 国 首 义 档案
●
2018年第 7期
■■——■■
话 说
云 南
这 些 珍 贵 档 案 呈 现 出 来 ,让 云 南 记 忆 成 为 中 国 记 忆 ,让 中 国 记 忆 最 终 成 为 人 类 共 同 记 忆 ,当 时 一 起参 与选 题 和 档 案 筛 选 的 同事 们 都 作 了深 入 研 究 和 思 考 , 在 具 体 申 报 时 真 正 做 到 了 精 挑 细 选 , 对 档 案 内 容 严 格 审 查 ,对 档 案 的 真 实 性 、完 整 性 、 稀 缺 性 、代 表 性 严 格 把 关 。 《中 国 档 案 文 献 遗 产 名 录 云 南 珍 档 解 读 》一 书 ,正 是 集 结 了 4 批 云 南 省 7 组 件 档 案 内 容 精 华 ,通 过 专 家 学 者 深 入 浅 出 地 解 读 ,引 领 读 者 触 摸 档 案 、感 知 历 史 。
献 遗 产 名 录 ,2018 年 5 月 入 选 世 界 记 忆 亚 太 地 区 名 录 的 “抗 战 时 期 华 侨 机 工 支 援 抗 战 运 输 档 案 ”形 成 于 1938-1947 年 ,反 映 了 在 第 二 次 N-界 大 战 期 间 , 生 活 在 南 洋 地 区 3200 多 名 华 侨 汽 车 司 机 和 修 理 212到 中 国 参 加 国 际 物 资 运 输 所 形 成 的 的 原 始 文 献 资 料 ,这 些 档 案 史 料 铭 刻 下 了 中 华 海 外 赤 子 为 维 护 民 族 独 立 ,在 抗 击 日 本 法 西 斯 战 争 中 建 立 的 不 朽 功 勋 。
云南考古文献
云南考古文献一发掘简报综述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处:《剑川海门口古遗址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6期。
刘绍南:《云南考古的新发现》,《考古》1955年4期费孝通:《云南大理历史文物的初步察访》,《考古》1957年3期云南省博物馆:《近年来云南出土铜鼓》,《考古》1981年4期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的清理》,《考古学集刊》第3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云南大理弘胜寺塔清理报告》,《考古学集刊》第8集黄德荣:《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批云南晋宁梁王山出土的青铜器》,《考古学集刊》第10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2期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的实测和清理》,《考古学报》1981年2期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3年3期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4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剑川鳌凤山古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0年2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南华县孙家屯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大理市凤仪镇大丰乐墓地》,《考古》2001年12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泸西县和尚塔火葬墓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戴宗品:《云南云县曼干遗址的发掘》,《考古》2004年8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中甸县的石棺墓》,《考古》2005年4期田怀清等:《云南永平县出土青铜器》,《考古》2006年1期黄德荣:《云南发现的大理国纪年文物》,《考古》2006年3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永平新光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2年2期旧石器时代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宜良的旧石器》,《考古》1961年12期崔海亭:《云南腾冲县发现石器》,《考古》1982年4期新石器时代游有山:《巧山县发现新石器晚期墓葬》,《中国文物报》1992年8月2日。
古籍文献收藏与保护考核试卷
四、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五、主观题(参考)
1.古籍文献收藏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和鉴赏价值。收藏古籍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古籍的版本、保存状况、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2.古籍文献保护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修复为辅;尽量保持古籍原貌;使用无害的修复材料。在实际操作中,应定期检查保存环境,避免直接接触和强光照射,选择适当的修复技术。
6.以下_______和_______是古籍保护中的两种基本修复方法。
7.古籍收藏时,应避免直接_______和_______,以免损害古籍。
8.古籍修复前,必须对_______和_______进行详细的记录。
9.古籍保护的最佳温度范围是_______℃至_______℃。
10.在古籍展示中,应使用_______和_______来减少对古籍的损害。
A.温度控制
B.湿度控制
C.防尘处理
D.紫外线防护
5.关于古籍的虫蛀,以下哪项措施是错误的:( )
A.定期检查
B.使用驱虫药物
C.保持干燥
D.使用潮湿环境保存
6.以下哪种装帧形式在古籍中较为常见:( )
A.骑马钉装
B.精装
C.线装
D.铁环装
7.古籍纸张的主要成分是:( )
A.棉花
B.木浆
C.草浆
D.混合浆
6.古籍展示时,可以随意触摸和翻阅,以增加观众的互动体验。()
7.古籍的保存环境应该尽量保持恒定,避免温度和湿度的波动。(√)
《青鹤》的文献价值考述
《 青鹤 》 2 世纪 3 年代 持续 时间较久的文 是 0 O
史杂志之一 , 民国时期一种重要的期 刊 , 13 是 于 92 年 1月 1 1 5日在上海创刊。《 青鹤 》 为半月刊 , 连续 出刊历时 5 , 出版了 14 , 13 年 共 1 期 以 97年 7 3 月 O 日出版 的 5 l 期 为末期【 卷 8 ” 。第 1 9期的稿件将印
u p  ̄ h d w r s t e a ay i o e c n e a i a e h so ia tras a d a a e c me h d n p r c lr n u s e o k , h lss ft o s r t n r r i r l mae i c d mi t o s i at u a , b n h v o t c l n i
《 青鹤》 栏目的设置, 前后只有细微的变动, 初 期“ 评论 ” “ 、 专载” “ 、 中外大事记 ” “ 、 名著” “ 、 从 录” “ 、 文荟 ”、 词林 ” “ 据 ” 述 记 ” “ “ 、考 、“ 、 杂 纂” “ 、 谐作”、 小说 ” 十二个栏 目,后来 去掉 了 “
2 1年 1 0 1 O月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Oc , 0 1 t2 1 V0 .9 o 5 1 N . 2
笪
第5 期
J r l f cdmc i a d n r ao c ne on A ae iL r y n f m t n i c u ao bra Io i Se
见资料的收录 , 注重时政史料 的对此作出考述。
1 保存了文学著述
的方式 , 刊载道咸 同光 以来已故或仍在世的学者文 人的著述 , 以期 刊形式 来 出版各种著述 , 借 以利于 保存和流传 。其 中, 丛录” “ 一栏 中的掌故之作 , 尤 其蔚为大观。特立独行 、 独树一帜的 《 青鹤 》 杂志 , 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评 , 的确为后世留下 了一份宝贵 的文化遗产 , 中刊载 了一批颇有价值的当时未刊 其 稿, 有名 的就如陈三立的 《 散原精舍文存 》 陈衍 的 、 《 石遗室诗话续集 》 等。以第三卷为例 , 所载刊未刊 稿名著如表 1 所示 。 另外 , 青鹤 》 保存 了当时的重要学者的研究 《 著述 , “ 其 主要成分将为国学谋硕果之存 ” 。杂志 翻 创刊号首页还列 出了 15位 “ 0 特约撰述 ”, 有陈石 遗、 丁福保 、 王西神 、 于右任 、 刘承斡 、 志、 梁鸿 周瘦 鹃、 黄秋岳 、 傅增湘 、 孟心史 、 章士钊 、 蒋维乔 、 夏仁
笔谈云南古籍文献的整理
笔谈云南古籍文献的整理
李孝友
【期刊名称】《云南图书馆》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从历史上看,云南历代著述存佚合计,卷帙甚丰,以往有人标榜所谓“滇学”,其实就是云南地方文献之学,这种对云南地方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代有传人。
明朝邹应龙修,李元阳纂的(万历)《云南通志·艺文志》“遗文”专目,收录记载云南史传的书共二十一种,如汉代陆贾的《南中行纪》;明代杨慎的《滇载记》均有著录。
另外在“乡人著述”书目下,收录了明代云南地方人士的诗文集五十八种。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李孝友
【作者单位】云南省图书馆,云南,昆明,6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相关文献】
1.当代中国古籍文献图书编纂整理的旷世巨制——四川大学古籍所《儒藏》编纂述议 [J], 黄永嘉
2.2016年贵州民族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暨贵州古旧文献整理研究学术研讨[J], ;
3.“贵州民族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仪式暨“贵州古旧文献整理研究学术研讨
会”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 [J], 彭亮;
4.广州医科大学图书馆古籍文献整理研究
——以清代中医药古籍为例 [J], 吕娜娜
5.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中医康复古籍文献整理研究的思考——试析中风康复古籍文献整理方法 [J], 李灵辉;林尔正;林玉婷;林丹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江川县古籍文献考述(1919年以前)姓名:刘锦曼班级:13级汉语言文学1班学号:2013031126【摘要】江川地处滇中腹地,星云、抚仙(现已划归澄江县)两湖妩媚秀丽;梁王、架雄诸峰雄奇青翠;这里山川锦绣、气候宜人、湖山秀美,素有“高原水乡”、“鱼米之乡”、“云烟之乡”的称誉。
李家山古墓群发掘出的战国西汉时期的文物,是古滇文化的杰出代表。
在这块土地上,曾养育出明万历钦赐进士杨整刚,清嘉庆进士万华,光绪翰林院庶吉士张维彬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
本文主要以历史古籍为切入点,通过翻阅地方县志、文史资料等方法,从中找到1919年以前江川县的古籍文献资料,做出初步分类考述,从中了解江川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日后进一步考查做好基础。
【关键词】江川县;古籍文献;文人作品【序言】江川历史悠久。
早在百万年前,江川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江川,汉为俞元县中心,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南诏向东兼并黎州等地后,设河阳等郡,河阳郡属下有江川县(有说江川之名始于此),至元二十年(1283)降州为县,此后历代袭称江川县。
江川县治,初设碌云异城(今龙街),明崇祯七年(1634)因滨湖水患迁至江川驿(今江城),1950年11月初由江城迁大街。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经以“百里湖光小洞庭,天然图画胜西湖”的诗句赞誉星云、抚仙二湖的风光,以“牛虎铜案”为代表的一大批青铜文物,是国家瑰宝,也是古滇文化的代表,在江川这块风水宝地,养育出了许多优秀儿女,涌现了不少文化名人。
但由于江川地处滇中,在古代属于边陲地区,文化发展程度远不及中原地带,所拥有的古籍文献有限,多以诗集为主;其中还夹杂有诸如《徐霞客游记》等非江川籍人士所著的记述江川县地理风貌的书卷律诗等。
本文中将现有的关于江川的历史文化古籍(包括诗文、传记、碑文等)进行分类,并作出初步的简介与考述。
一、诗文类纵观江川历史,江川诗歌创作的状况并不很乐观。
简言之,历史积淀不深,起步较晚。
据史料显示,江川上世纪80年代初以前,只留下过一部《丹凤山樵诗稿》。
林槐,字梦庭,号星湖,江川大街人。
清咸丰己未(1859)生,卒于民国十三年(1924),享年65岁。
清光绪壬午(1882)中科举,封文林郎。
他一生致力于创作诗词歌赋,其代表作著有《凤丹山樵诗》八卷,约4万余字,共收400余首诗篇。
卷首由段兆鳌(贵州省贵定人,民国元年任华宁知县)、李坤(又名李厚安、昆明人,清光绪年间文人)为之作序,此书绝大部分内容是记载其游览全国各地风景名胜的诗作。
于民国八年(1919)新镌刻藏于滇省文诚堂,流传于世。
因他生于动乱之际,世态炎凉,其为人事迹知者甚少。
林槐祖籍闽省人氏,因先祖来滇为官,见滇俗浑厚,滇民朴诚,遂乐居不还闽。
先择居江川江城内,后移居华宁县大街(现属江川),由此不复迁,相传数十代而至梦庭,其先祖甚有名望。
林槐幼年因其母供诗书刻苦学习,青年时代获“秋榜放南天,锁闱五千人”乡试孝廉后,两次漫游大江南北,历经三万余里,深得祖国壮丽山川哺育,一生创作许多诗歌卓有成就。
所著《凤丹山樵诗稿》(仿宋木版)八卷,全集共收四百余篇古体、近体诗。
从内容来看,大体分为歌咏祖国山川的写景诗;咏诵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叙事抒情诗;还有与亲友往来唱和的应酬诗和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等类。
形式上有五言、七言律诗。
题材广泛,清新朴实。
林槐的大量诗篇生动地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情感,歌颂了高原水乡的美丽景色。
尤以描绘了星云、抚仙湖优美生态的诗篇,使人读之若漂浮在云海中,若游荡在“小洞庭”,暂且忘去凡世的尘埃。
其余作品还有《宁海八景诗》和《宁海变迁事略》等。
1922年冬十月,避乱江城,著有《重题云岩寺八景诗叙》(载民国《江川县志》)。
《丹凤山樵诗》中闲居乡里所作之诗,如《渔翁》:星湖有渔翁,泛宅临水浒。
垂钓蓼花洲,棹歌绿杨浦。
得鱼不卖钱,携就船头煮。
时或入市尘,满榼换酒脯。
妻儿能荡舟,醉卧不施罟。
问名笑不答,鼓枻投烟渚。
除林槐之外,江川当地人创作的诗联不多,从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诗碑来看,大多是来江川做官或至江川浏览的落魄文人留下的作品。
如界鱼石的几块石碑,年代最早的是明代姜思睿的《题界鱼石》。
2、姜思睿及《题界鱼石》2姜思睿,字颛愚,浙江省慈溪县人,明天启进士。
崇祯初擢御史。
后任云南巡抚,他赴临安办理公务归,过界鱼石,写此诗寄兴。
《题界鱼石》星云日向抚仙流,独禁鱼虾不共游。
岂是长江限天堑,居然尺水割鸿沟。
燎原已扑殃池焰,解网应消在沼忧。
分付鲛人传鲤信,河清从此得相投。
3、杨慎《游江川之澄江》三首3杨慎,字升庵,明代著名文学家、翰林院庶吉士。
在其被贬谪到云南的漫长岁月中同阿迷州(今开远)人布政使王钝庵游览星云、抚仙二湖,曾写下了《游江川之澄江》三首。
杨慎所写这三首诗,描绘了明代嘉靖年间星云、抚仙两湖的迷人风光,抒发了诗人对江川无限爱慕之情,流落异乡的内心之苦。
《游江川之澄江》三首杨升庵通海江川湖水清,与君连日镜中行;孤山一点横烟小,何羡霞标挂赤城。
2据《澄江府志》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
海鳌江蟹四时供,水蓼山花月月红;自是人生不行乐,莼鲈何必羡江东。
4、侯必登及其《星云湖对月》侯必登4(生卒年月不详),字颐真,号星湖,明朝江川县城(今龙街)人。
侯必登幼年聪明好学,青年时就获得功名。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乡试名列亚元,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京会试中进士,任广东省潮州府州府。
后擢升江西参政。
侯必登文才出众,诗文过人,返回家乡时,出自爱慕家乡之情,写出了不少诗歌。
如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星云湖对月》:“玉露清凄秋气凉,星云湖水澄明光。
近屿含烟拧紫翠,远山峭壁摩青苍。
水光山色辉相映,万里无云碧天净。
娥惊龙女涌云波,忽讶嫦娥悬宝镜。
嫦娥龙女竟何之,一片飞来映酒卮。
寒生几席冰壶澈,影转栏杆玉漏迟。
栏杆几席此清辉,曾向关前耀铁衣。
寂寞长门砧杵急,欢娱金谷管弦低。
长门金谷总人寰,寂寞欢娱自往还。
唯有星云湖上月,年年依旧照青山。
”5、张维彬、张中孚父子5张维彬(?——1927),字朴园,清末江川县凤翔村(今温泉村公所庄科)人。
张维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
光绪十一年(1885),因成绩优异被县学举荐为优贡,接着又参加当年的乡试,中五经魁。
光绪十五年(1889)上京应试,4据《江川县志》1994年版,686页中己丑进士,经殿试录为翰林院庶吉士。
因不愿在京做官,被调任山西省岳阳县知县因其母病逝,便告假回里奔丧,在此期间,他顺便将其父张中孚所经历的社会动乱及有关军事行动的记录稿加以整理加注,取名《碌云纪事稿》,送交云南省昆华图书馆保存(后被录入《摘录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中的《回民起义》卷内)。
因有较好的政声,后被提升为河南省怀庆知府。
不久清王朝被推翻,便落籍河南怀庆为家。
张维彬不仅书画杰出,而且所著诗文颇多。
(《民国江川县志(稿)》载其诗词66首)。
其所写七律《飞云洞》一诗,描绘了江川山水的绮丽风光,此外,清代江川邑令刘携留下了许多诗句,清康熙年间江川县令李密所作的《江川八景》6、朱侍御的《孤山十景》等作品,也都描绘了江川的山会风光,民国江川县志总纂、河西举人张联芳,曾撰写了许多诗篇。
其所作,《鱼乐园》7一诗,描写了渔乡——星云湖之美。
明、清、民国时期,江川的文学创作,传世者均为旧体诗,《澄江府志》、民国《江川县志》卷二十三《诗文征志》里记载较多。
江川,山灵水秀。
这里有抚仙湖、孤山、界鱼石、武当别院、车水捕鱼、野牛山、姑娘崖等人文、自然景观,无数的民间传奇故事,把原本就拥有两湖漪旎风光的江川,越发增添了神秘色彩。
这里应该是一个出大诗人、大作家的地方,但却没有。
二、碑碣江川享有盛名的碑碣为“界鱼记”、“题界鱼石”、“界鱼石碑”(一、二)等。
1、“界鱼记”碑8青石质,高60厘米,宽104厘米,共665字。
由邑人周兆恒述记,中华民国七年阳历孟春谷旦立。
主要讲述了关于界鱼石的传说故事。
2、“题界鱼石”碑碣9青石质,高193厘米,宽90厘米,厚16厘米,计6行88字。
此碑系明代云南巡抚按姜思睿观界鱼奇景之后有感而发所题的诗句,即上文中所提到的《题界鱼石》。
6原文见江川文化局编《江川县文化志》,2000版,140页7原文见《江川县志》1994版,557页8原文见江川文化局编《江川县文化志》2000版,182页3、界鱼石石碑(一)10此碑现存于海门公园观音阁内,碑长126厘米,宽63厘米,青石质无碑额,四周为云鹤纹饰。
碑文12行,自右至左直书。
每行31字,全文共358字,均为楷书。
此碑系嘉庆二年(1797年)立。
界鱼石石碑(二)11此碑现存于海门公园观音阁内,青石质,碑长90厘米,宽53厘米,无碑额,四周为云鹤纹饰,碑文9行,自右至左直书,内容为两首七言诗及落款。
每行18字,全文共140字,均为楷书。
4、丁连然墓碑此碑原位于江川县前卫乡前卫村三元宫约200米处,后被村民移迁于前卫村龙江寺(俗名:“中寺”)前。
1984年7月送交县文化馆收藏。
墓碑为石砂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上窄下宽,高181厘米,最宽67厘米,厚30厘米,顶呈半圆形。
碑正面刻楷书“丁连然君之神道”七字,每字高11厘米,宽9厘米,字迹古朴雄浑,苍劲有力。
据道光《江川县志》记载:“丁连然君墓,在县南三十里双龙乡北山,上覆巨石,有耕者坐于上,忽动;视之,上勒‘丁连然君之神道’,遂竖前卫龙岗寺前。
”《云南通志》记载:“宋史太宗时,有交趾王丁连然来朝。
”疑即其人,碑为宋碑。
5、明代墓莂121984年7月12日,在江川文物普查中,于路居光坟头山顶贝丘中发现一块墓莂(买卖墓地的契约)。
此墓莂高35.5厘米,宽34.5厘米,厚4.5厘米,整个外型基本完好。
墓莂系先制成砖坯,刻上字烧制而成。
外型粗糙,呈黑灰字,字迹清晰,但书法较差。
墓莂右上角两个大字“凭照”,周围饰有斜纹,铭文行书,直排13行,共144字。
从内容看,它属买卖墓地之凭照,称“凭照”地卷砖。
此墓莂立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距今已有480余年,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6、其它碑刻1310原文见江川文化局编《江川县文化志》2000版,183页11原文见江川文化局编《江川县文化志》2000版,184页12原文见江川文化局编《江川县文化志》2000版,186页《秦家山门户碑记》,乾隆二十九岁子甲申三月已辰吉旦,合村士庶仝立。
《严禁考试作弊碑》(原名永垂不朽),江川县知县廖、江川县正学纪、副学夏,嘉庆二十五年立。
《仍照古碑为记》,光绪三十四年四月立。
三、《徐霞客游记》记述江川14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明代江阴人(今江苏江阴)。
生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7年),卒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终年56岁)。
他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一生游历了全国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尤其是崇祯九年(1636年)和崇祯十二年(1639年)两次游滇,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风景名胜,并对他亲历目睹之地作了翔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