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用心灵触摸文本

泸县二中城北分校兰玉平语言是民族的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而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正如古人所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触摸语言的“肌肤”,感受语言,体味语言,使学生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能够从课文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感情,进而把握这种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要想引导学生用心灵触摸文本,教师应做阅读文本的先行者,自己先用心灵触摸文本。为什么现在一些课堂看似生动活泼,热热闹闹的,但过后却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回味呢?究其原因,在于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的阅读文本,只潜心于教师用书,对文本的认识基本来自于教师用书,忽视了对文本的品味和探究,极少有自己的体会。肤浅代替了深刻,形式取代了内容。表现在课堂上,教师的引领仅仅是对教材与作者的寻找,没有向个性化阅读转化。只有“师--本”之间的先期对话成功了,教师深入领会并精准把握了文本的重点、难点、亮点,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触摸文本。

用心灵触摸文本,应强调学生的初读。特级教师于永正提出了“煮书”的阅读理念。煮书就是要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而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因为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要让学生用心灵触摸文本,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

用心灵触摸文本,应该引入生活事件,引起学生共鸣。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时,在对诗歌内容有初步感悟之后,有教师这样设计:

你觉得生活有没有欺骗你的时候?学生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谈到自己被家人误解,觉得生活欺骗了自己;有的学生说自己在学习上付出了很多,却收效甚微,觉得生活欺骗了自己;有的学生述说生活境遇的不幸,以至眼眶微红。教室里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当一女生悲情地叙说自己母亲病故,父亲下岗,生活很窘迫,感觉生活欺骗了自己时,教师来到她座位前,扶着她走上讲台,对其他学生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安慰她吧。”学生全体站起来朗诵诗歌,情绪激昂,教室里有一种“气场”在涌动。“孩子,现在你面对我,让我给你以鼓励。”师朗诵诗歌后:“孩子,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经历坎坷时你要相信,‘快乐的日子终会来临',现在你随我回到座位上去。”这样的教学设计,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用心灵触摸到了语言,体会到文本的温度。

用心灵触摸文本,应注意现场的人际交流,创设情境。曾在某语文研究刊物上读到这样一堂有意思的课:夏衍的《包身工》(高中教材)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做‘猪猡'的人。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她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读到这里时,有学生竟然笑出了声。老师问其原因,学生回答:“觉得她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很好笑。”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走进文本,没有体会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和她们所遭受的非人的虐待。这时教师在教室里圈了十平方米,让十六七个学生站在这圈里。学生推推嚷嚷,觉得很拥挤。教师再把一把椅子放了进去:“这是马桶的位置”。学生缩成了一团。教师讲道:“你们站着都觉得很挤,她们呢?她们每晚十六七人就平躺在这么狭窄的空间。在如此拥挤的场所,每天早晨四点多,在十分钟内必须穿好衣服,整理好一切,否则会招来拳打脚踢。她们和你们年龄相仿,却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也没有了性别。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快乐,只有没日没夜地工作,忍受非人的折磨。现在,再听老师朗读这段话。”这时,学生静默着听着,他们在用心灵感受着文本,脸上呈现出

与包身工感同身受的痛苦。

用心灵触摸文本,应强调默读静思。课堂中应有静静的场。在语文课堂上,在有声的读前,或者读后,应让学生有机会静静地“阅”。“阅”就是用眼看,用心想,心脑结合的过程,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这样,课堂上的读才能成为脱离了无意识状态的高效的读,不再是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单纯依靠朗读,而没有引导学生缜密的思维和亮丽的思想参与,很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让学生读书,却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静静思考的“场”,学生的心灵阳台就缺少了一缕明媚的阳光。在默读中感受文本,在静思中超越文本。当学生用自己的灵感去碰撞作者的灵感,用自己的智慧去超越作者的智慧,用自己的心灵去敲击作者的心灵时,就会真正体验到罗曼.罗兰说的“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提升自己。”

用心灵触摸文本,应引导批注。《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中,理解主旨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初一学生,十二三岁的孩子,他们几乎从未思考过生命是什么以及生命的意义;同时,他们没有作者的人生经历,很难体会和理解作者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呢?我在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做铺垫后,研读环节,我提出明确的要求:(1)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内容,并说出你为什么欣赏,也可以在书旁写下你的感受。(2)写下你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在批注中,学生都在用思维触摸“白纸黑字”,都在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他们在批注中高效而深入地使用着自己的读书时间,他们与文本间的对话是一种思维完全被激活的状态中完成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着文本,触摸着文本。

上海市洋泾中学校长,语文教育研究专家李海林认为:“语文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体验,参与对文本的解读,构建第二文本,形成新的阅读经验。”真正有效的对话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用思维触摸文本,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一切声音。充分品味语言,感悟真情。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只有学生真正做到了用心灵触摸文本,学生读后所得才是自己的。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