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穹顶之下》纪录片的看法
公益作品《穹顶之下》观后感(精选21篇)
公益作品《穹顶之下》观后感公益作品《穹顶之下》观后感(精选21篇)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益作品《穹顶之下》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益作品《穹顶之下》观后感篇1柴静关于空气污染的演讲《穹顶之下》这几天爆红网络,引来了大量的观看和评论—一个现实的调查引发这样的广泛关注,也算得上是新闻传播界的一件大事。
看了演讲和一些相关评论,有一些表达和传播方面的感想。
故事和讲故事的人并没有太多疑问的是,柴静讲的故事很精彩—很少有人质疑这一点。
相对讨论多的,并不是关于空气污染的事实本身,而在作为主讲人的柴静的动机和私德方面。
这就引发一个有趣的问题,即,一个故事的可信度和讲故事的人本身的品质有关吗?按照理想主义的想法,故事就是故事,故事讲出来后,所有故事的内容是客观独立于讲故事的人而存在的,因此故事的可信度可以也应该仅由故事的本身来确定,与谁讲这个故事并无关系。
然而,我们绝不缺乏这样的经验,专家和门外汉说了同样的话,毫无疑问的我们会认为专家的可信度要高一些。
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故事由谁讲是显而易见的影响故事的可信程度的。
不过,是否在所有类型的故事中都存在这种“讲故事的人”的效应的呢?我以为并不尽然。
比如说,也许我们会因为牛顿任职皇家铸币厂厂长的经历而看低他的私德,但并不会因此而认为牛顿三定律有什么问题;也许有人会因为图灵的同性恋而觉得跟他不够志同道合,但这并不应该影响对图灵机和图灵测试等科学成果的评判。
推而广之,大约可以认为,一个故事可以严格而明确地客观评价的程度越高,它的可信性就跟讲述这个故事的人的个人品性越不相关。
相反的,一个故事带有的感性主观的成分越多或因太复杂而不能简单的客观评价的程度越高,它的可信性就越为讲故事的人的本身品性所影响。
雾霾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对雾霾背后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认识远非客观。
从而,柴静所演讲的并非是严格纯粹的客观事实,比如对雾霾的体制性归因和诉诸宣传呼吁的若干解决方案,不同观念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纪录片穹顶之下的观看心得体会范文
纪录片穹顶之下的观看心得体会范文《穹顶之下》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纪录片,导演梁文道通过深入采访和观察,呈现出了在中国庞大的经济发展之下所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
该纪录片以真实的镜头和生动的故事,引发了我对中国现代化的深思和思考。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有许多心得和体会,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
首先,该纪录片展示了中国快速经济发展的双面性。
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关注的焦点,许多人被中国的经济奇迹所吸引。
然而,纪录片提醒我们,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高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造成了环境污染、人口过剩、资源匮乏等问题,让人们重新思考中国的发展模式和走向。
其次,该纪录片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不平等现象。
在中国,城乡差距、贫富分化以及农民工的权益问题依然存在。
农民工常常被迫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但他们的劳动权益往往得不到保护,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与此同时,城市白领和富人的生活水平却不断提高。
这种明显的阶层分化引发了社会不满情绪和不稳定因素,也给中国的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此外,纪录片也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和文化资源的国家,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和机会分配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享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内陆地区和贫困地区则面临着发展滞后和资源匮乏的问题。
这种地区间的差距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之后,我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中国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并鼓励人们更多地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我认为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平和正义。
阶层分化和不平等现象是社会的一大隐患,需要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来缓解。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精选7篇)
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精选7篇〕《穹顶之下》观后感篇一看完《穹顶之下》,评论是众说纷纭,但是我要强调的是我不是来刷屏的,因为当我看到所有人转发评论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可是我内心中还是想知道一个部门都解决不了的事情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把它摊在桌面上说。
观后感是很震撼,她没有说教,而是身临其境,然后让你跟着她身临其境,环保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是从我做起。
它只是引导我们认识问题,引导我们思考,而解决问题绝不是像说起来那么简单的,看完之后发现太多的东西牵扯在环境问题里,你能怨某个部门或某个产业吗,能怨政府不给力吗,因为转型看似可以解决问题,实际牵扯太多,要考虑的因素太多。
换句话来说人花自个儿的钱费自己的神却操大家的心,道义上是没错的。
先别说人的私生活你是不是真的清楚和了解,就算有一二的不是,那也不关咱们的事,唯一和我们有关的就是,我们都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
柴静此举,我们不该感恩吗?《穹顶之下》观后感篇二收到很多艾特……报告大家,柴静的《穹顶之下》我已经认真看完了,汇报下感想:首先,说说我赞同和支持的局部:1在大气科学方面〔比方雾霾的时空分布、来源、成分、二次反响过程等〕,至少在我的认知领域内,没有错误。
对于一些曾经引发争议的热点话题,没有一味迎合民粹化的观点,而采用了符合科学事实的陈述。
比方:〔1〕不少人认为PM2.5完全是工业时代的特有产物;而片中提到了自然界本来也有PM2.5。
〔2〕不少人认为机动车排放对于雾霾而言并不重要,关键因素应该是工业生产排放;而片中提到机动车是北京本地PM2.5的最大来源。
〔3〕不少人指责政府隐藏和瞒报空气质量检测数据;而片中提到,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在线空气监测系统,而且获取这些数据并不困难,任何人都可以在手机APP上查询并举报超标单位。
——至于其它涉及医学知识、煤品油品等内容的,我不懂,请其它专业人士把握吧。
2、态度严肃、积极。
之前微博上的雾霾话题,有两个倾向:第一是过分娱乐化,把雾霾的严重性稀释在众多段子和哈哈哈哈哈中无迹可寻,老百姓这么着勉强算是苦中作乐也就罢了,很多主流媒体官V也乐衷于此,久而久之显得雾霾问题很轻佻、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穹顶之下观后感350字(6篇万能范文).doc
穹顶之下观后感350字(6篇万能范文)穹顶之下观后感350字篇1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把时长103分钟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完整地观看完了。
我非常敬佩柴静阿姨,她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才能完成这个主题,还做成功了,所以,我非常敬佩她。
这部片子里,她详详细细地为我们解答了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PM2.5是在空气中污染空气的颗粒,对人们的心脏,肺很不好。
尤其是吸烟,烧煤和汽车的尾气。
然而,人们还是不知好歹,导致中国的环境遭到雾霾的污染,人们的生活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其实,我们为这些污染的恢复只要做两个字:环保。
说起环保,我们有许多地方做的一点也不好。
我们可以节能减排,只要留意,就可以做到。
在3月29日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家人一起参加“熄灯一小时”活动,每节约一度电,可以减少1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
给山区里的孩子们一片蓝天吧!保护环境,从生活中开始,也为中华大地增添一片绿色的大地!穹顶之下观后感350字篇2自从观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我意识到雾霾对我们的危害,以及空气污染后,空气中夹杂着重金属和致癌物质。
虽然中国用煤发电不是很好的事,但是我也知道中国用煤发电是迫不得已的,当时因为只有火电能大规模迅速投产(2年),而且价格不贵。
当时天然气很少,进口也贵。
大水电也没那么多,建设周期较长。
核电争议较大,建设周期也长。
风电、光电当时很少,现在突飞猛进,速度冠绝全球,但这两者仍然只是补充,很难取代火电。
一个是规模小十分之一,一个是发电小时数少太多,与火电之比大约是1:3吧,两个合一块,风光发电只占火电的30分之一,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
况且,水电可以低至2毛左右,火电可以是3毛多,核电是4毛多,风电、光电、气电通常是5毛多或更高。
在没有储能条件、电力不紧张的情况下,电网愿意吸纳火电水电,而非风电、光电。
气电也就调峰有优势。
所以中国选择用煤发电。
当年用煤发电可以,但是现在继续不可以。
观看《穹顶之下》纪录片的观后感
观看《穹顶之下》纪录片的观后感观看《穹顶之下》纪录片的观后感观看《穹顶之下》纪录片的观后感1《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
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雾霾问题,《穹顶之下》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
视频公布后,引发热议。
今天看到柴静的视频,我更加深刻的确定了这种想法。
“浮躁、贪婪、透支”。
这就是我,对于如今中国社会不论是从经济发展上,还是从环保领域上,还是各行各业状况上,唯一的看法。
而我们,将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
这是必须的,因为每个人的'自私,最后我们一起去消化我们种下的恶果。
现在经济的衰退是去消化房地产泡沫的恶果;现在的雾霾和环境污染是去消化建工厂、大发展中以牺牲环境付出的代价;可以说,现在我们承受的一切,都是过去做的孽。
可悲的是,人就如此短短几十年,所以我们承受的,便是父辈们做的孽。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经济大发展闹剧中,有没有赢家呢?也许也是有一部分我们姑且称他们为“赢家”的人,比如一些工厂企业主,他们用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换取了属于他们的“暴富”。
或许他们的情况比大多数悲催的老百姓好一点,至少,他们有更多的选择。
比如移民。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和如今的现实都在向我们宣昭着这样一种客观现象:有钱(不管是赚的还是贪的)、有本事(不管是航空技术本事还是厨师护士这样的手艺)、学习好(不管是申请到PHD还是post PHD),移民吧,移民才是王道。
所以科学家出去了,中国牺牲环境代价换来钱的有钱人和靠收税养活的一大群贪污的人,北大清华毕业的精英们都店铺去然后在国外工作定居绿卡移民了……而祖国,还剩下什么?但是,移民,真的就是他们未来的出路和良好归宿吗。
皮将不存,毛之附焉?流浪者之歌中的吉普赛人,到底是在歌唱着一种自由快乐,还是一种悲凉与伤感?没有人会瞧得起一个没有家乡的人。
观看《穹顶之下》纪录片的观后感2今日,教师带领我们观看了柴静的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视频中柴静采访一个三岁小女孩时,两人的对话。
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10篇)
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10篇)“假如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假如发出声音是危急的,那就保持缄默;假如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
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英勇热忱的人们。
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行扭曲如蛆虫“——曼德拉这是三点十一分的郑州,此刻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甚至难以下笔。
我用了一个小时看完了这部让我多天之前有所期盼的纪录片,尽管从理性的角度去看,《穹顶之下》照旧是一如既往地连续着央视纪录片的那种姿势:故作抑制的煽情;纵观历史的貌似恢弘;居高临下的自我感动,提前预设论点的查找证据。
但是不得不说,我被触动了。
从上高中开头,我就始终很喜爱科幻,尤其是关于人类社会将来的科幻,还记得刘慈欣(似乎是南阳人)写过一篇《地火》,关于煤炭生产改造从而导致地火产生的科幻小说,文章的最终,模拟一个120年后的初中生参观煤炭博物馆后写的日记,里面写到:我们不必留恋所谓过去的好时间,那个时候生活布满困难危急和迷惘;我们也不必为今日的时代过分懊丧,由于今日,也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称做是——过去的好时间。
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
也看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的《明天之后》,bbc拍的许多纪录片,只是那好像离我太远,远到当时的触动转头就被我遗忘,只是在间或的场景中被引用。
然后今日,当我看完柴静拍摄的《穹顶之下》,其中的画面,让我久久无法平复,那些场景如此熟识,就在我生活的边上,大工地的扬尘、工程车的黑色尾气、高高的烟囱、餐馆的排烟道、加油站以及看不见篮框的球场。
我才知道,原来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如此的模糊,模糊的如此脆弱。
我不想去争论所谓的能源构造调整,不想去思索国家能源局的改革以及那些浅显的技术问题,我只是悄悄地给自己几个提示:1、下载一个空气质量报告的手机app,每天早上关注一下,遇到重度污染时,发给自己最爱的几个人还有自己的学生;2、以后五公里出行,除非必需,尽量步行或者电动;3、去加油站加油,看看他们的油枪是不是加装了防泄露装置;4、去淘宝上买几个口罩;5、看到有污染状况,拨打电话12369;……我看了看此时郑州的空气污染状况:轻度污染。
穹顶之下读后感
穹顶之下读后感
《穹顶之下》是一部关于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纪录片,由前驻华记者兼CNN主播安妮·戈尔顿执导。
影片通过大量的调查、采访和数据统计,揭示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类和地球的严重威胁。
除了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我还从这部纪录片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环保和气候变化的知识,以及各个国家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首先,我了解到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空气、水、土地等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不仅会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而且会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其次,我也从这部纪录片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环保和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以及各个国家在减少碳排放和推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最后,我认为这部纪录片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它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环境和气候变化,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到环保和气候变化行动中来。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减少碳排放和浪费,推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观《穹顶之下》心得体会(6篇)
观《穹顶之下》心得体会(通用6篇)观《穹顶之下》心得体会篇13月1日下午,爸爸翻开电脑,从凤凰频道搜到了《穹顶之下》,这是原央视闻名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一部调查雾霾的纪录片。
这部片子时长103分钟,记录了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的雾霾,围围着雾霾从哪里来、是如何形成的、怎样削减雾霾,柴静从国内到国外,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执法部门、科研院所等,脚印普及欧美、亚洲,历时一年,才拍摄完成了这部公益纪录片。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了解到,中国雾霾形成的主要缘由是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费过多,并且在利用的过程中不留意环保,如煤炭、油料燃烧不充分,在运输过程中防护措施不当,工厂的废气、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汽车排气管不加装尾气处理器,工地施工的沙土扬尘等,这些废气、扬尘等混合,可能发生了简单的化学反响,造成新的危害。
这些年,我们了解到PM2.5,就是衡量雾霾的一种指标。
再加上,我们国家的一些部门职责不清,执法不严,导致这些年我们国家的进展速度特别快,但是对环境的破坏特别大。
就如濮阳市,以前是卫生城、环境城、园林城,但是现在油田马颊河的水时常发出恶臭让人窒息,常常消失能见度很低的雾霾天气,化工厂难闻的气味处处充满等等。
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我们进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能不能在进展的过程中留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其实,柴静在纪录片中告知了我们,英国伦敦曾经发生过“烟雾”大事,美国、日本等兴旺国家也曾在进展过程中发生过严峻的污染,但是最终都下定决心治理胜利了。
柴静也告知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可以为削减雾霾作出大奉献,比方短距离就不要开私家车了,发觉餐馆油烟没有加装处理装置、发觉工地沙土没有防护、柴油大卡车没有装尾气处理器、工厂偷排等加重雾霾的大事,人人都可以拨打12369举报。
在浩瀚的宇宙,目前只有地球适合人类居住。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假如地球有一天承载不了这些污染,就会反过来报复人类,我们的灾难就真的来了。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4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1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我的感受——触目惊心。
自然环境与我们的关系,正如柴静所言:同呼吸,共命运!我可能不会留意天气是否晴朗,顶多是在雾霾天气里抱怨一下,然后戴起口罩。
我从来不会留恋白云,甚至从未注意青草。
然而当APEC蓝在大屏幕上出现时,我第一次为蓝天惊奇、为白云感动。
于是我开始紧张,于是我开始留恋,我害怕镜头一转,我又将落入那灰色的梦魇。
我才明白,原来蓝天白云是如此重要,我是那么离不开它。
20xx年,合肥有164天空气污染,排名全国25位,27次进入全国污染前十名。
在这样一个不算太发达的城市里,污染竟如此严重。
关于我们能做什么,柴静帮我们分析了很多。
我想,这次真的应该亲身参与到环保工作中去了。
用步行代替乘车,减少浪费,购买用环保材料制成的商品。
对了,还有12369这个号码。
虽然它很重要,但我真心希望我永远不需要拨打这个号码。
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每个人与雾霾都有一场私人恩怨!《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2我不知道我每天抱怨着城市浓厚的烟雾的同时,又有多少的黑暗潜伏在深处。
每天周而复始地吞吐着肮脏的空气、呼吸着浑浊的灰雾、不知倦怠地奔跑跳跃的同时,我又是否为自己拥有过某一片蓝天而庆幸呢?以前我是多么没有环保意识,认为“环保”这个词太大、太空,与自己又有多大干系呢?当下中国的环保面对现实的道貌岸然,无力的狡辩与推卸之后,又何尝不是大国经济发展与生态可持续的矛盾呢?饱览了太多的山清水秀,我何时把目光投向过重工业基地下的满目灰尘?也许我真的没办法改变太多,但我可以从点滴小事着手,践行环保理念,做一个环保之士。
曾经知名的央视记者柴静因为《穹顶之下》的演讲重新回到公众面前。
穹顶之下观后感13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13篇穹顶之下观后感篇1一部让我反反复复看了都不会觉得无味的纪录片——《穹顶之下》。
这是第三次看,反而觉得越看越隐藏不住我内心的澎湃。
我脑海里重复出现的是PM2.5,它不仅仅是那几个字,它还是那一大堆的细小物品,它还是那令人担忧和重视的PM2.5。
因为它的威力,孩子们被困在家里看雾霾,人们出去被迫要带上口罩,也许这时眼神就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
这时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烟囱冒出一阵阵的浓黑烟,倒过来看,那气势犹如瀑布在飞流;那黑色的江水犹如写字时用的黑墨水,也许以后我们可以直接从江水那提取墨水。
当看到整个北京变成白茫茫的一片,不知道怎么回事的人还以为那是仙人隐居的地方,知道怎么回事的人只能默默在感慨惆怅。
《PM2.5》的那一动画真是做得好,解释出它是我们人类最强悍的敌人。
看了之后,不禁让人类觉得自己的可笑,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操作地球的一切,可是还征服不了那么细小的的东西,因为那是我们一直都在制造它的出现。
“有发展,必有污染”,真的是这样吗?即使看到英国工业革命那时也发生了一场“环境”风暴。
但试问一句,难道中国走完工业革命就不用花大量的资金去处理那些留下的“残尸骸骨”吗?何不一边发展一边环保,即使路要走久一点。
记得柴静问一位小朋友“你见过蓝天白云?”孩子可怜巴巴的.回答“见过一点蓝的”我只是觉得自己比那小孩幸运一点,起码我见过蓝天白云。
试想再过十几年,小朋友的回答——只是摇头,那真的是个可怕的地方。
当地球披上一层白纱,当人们眼前只有那一盏盏希望的灯。
这时也只有那一点点的灯光为我们引路,难道人们才会在此时此刻去反思这个问题的根源?不,《穹顶之下》让我们反思“环境”让政府重视“环境”让我有一个冲动的想法——以后要去拯救我们的环境,让《穹顶之下》深埋蓝天白云之中。
穹顶之下观后感篇2柴静的《穹顶之下》最近一段时间无疑是炙手可热的,同名的美剧和斯蒂芬金的小说原着恐怕没想到这个名字会在遥远的东方国度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穹顶之下》是一部纪录片,影片记录了2014年至2017年期间北京市城管部门所实施的拆迁行动,该片描绘了居民们在面临拆迁时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能够见证在城市发展中,许多人的家园被摧毁,并且这些人对他们记忆中的地方无能为力。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吴天明,他放出许多镜头,让观众对北京的现状更多的了解。
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北京城市进程的献礼,更是对全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独特的探索,让人们更加了解城市化进程中不同地区的经济、历史、政治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评价和解析。
第一部分:简介这部电影通过几个主题来传达它的信息:城市到底是谁的城市?国家范围内的土地补贴计划引发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但这个进程将衍生出来许多后果,这些后果在这部电影中呈现得非常生动。
第二部分:评价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概述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思想和感受,给人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这部电影既引人入胜,同时也让人深深反思。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感受到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爱,“我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50年,它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文化”,里面的话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他们根本无法想象如果城市每一天都在追求高科技的进步和瞬息万变的社会变化下,那些没有得到社会支援与保护的普通居民,还能够依靠什么从中求得生存的保障。
第三部分:台词,音乐和画面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实时拍摄和访谈,以及一些美妙的音乐和画面。
对于观众来说,这些台词,画面和音乐都为电影营造了其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在这次拆迁中,一组组当地市民的主观声音给我们表述了一个基于生活索求和生命权利的故事,这样的声音是那些小人物的真实反应,也是全社会的诉求和回声。
最后总结《穹顶之下》之所以引起如此深的共鸣,是因为它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和城市规划等。
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话题和纷繁的因素,这部电影才能够引起我们对人性和城市现状的反思和热情的探索。
对于那些可能已经经历拆迁或者正面临拆迁的人来讲,《穹顶之下》是他们的故事。
观看穹顶之下心得体会初中范文
观看穹顶之下心得体会初中范文观看电影《穹顶之下》的心得体会《穹顶之下》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纪录片,通过对美国一个小镇被巨型穹顶所覆盖的事件的记录,反映了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以下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心得体会。
首先,电影中展现出的环境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以一个小镇被穹顶覆盖为背景,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电影中揭示的环境问题包括污染、能源消耗、物种灭绝等,这些问题在现实中也存在着。
我深感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应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地球。
其次,电影中展示的社会问题也令人深思。
电影中揭示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差距、犯罪率上升、道德沦丧等。
这些问题在现实社会中也普遍存在,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部纪录片让我意识到,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稳定和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电影中呈现的人性的黑暗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中揭示的人性问题包括自私、冷漠、贪婪等,这些负面情绪和行为在现实中也存在着。
电影中的角色们在面临危机时没有互相帮助,而是争斗和自相残杀。
这令我深感人性的脆弱和不完美,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努力改进自己,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
最后,电影中的希望和勇气也给我带来了触动。
虽然电影中的小镇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人们依然保持着希望和勇气,为了生存而奋斗。
这种乐观和勇敢的态度令人敬佩,激励着我们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观看纪录片《穹顶之下》让我对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人性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应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改善社会和人类的现状。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改变,能够让地球变得更美好,社会更公平,人性更光明。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穹顶之下》观后感篇一《穹顶之下》像一颗重磅炸弹,轰进了我平静的生活。
看完之后,我整个人都有点懵圈了,心里就像堵了一块大石头,沉甸甸的。
以前啊,我每天就这么过着,看着天空有时候灰蒙蒙的,就寻思着可能是阴天呗。
路上车来车往,尾气呼呼地冒,我也没太当回事儿,觉得这就是现代生活的常态。
可是看了这部纪录片,哎呀妈呀,就好像突然有人把我眼前的那层纱给扯掉了,让我看到了一个特别可怕的真相。
柴静在纪录片里讲的那些事儿,就跟我亲眼看见似的。
那些个雾霾啊,就像一个巨大的灰色怪兽,把整个城市都给笼罩起来了。
人们在这个怪兽的肚子里,就像一群小蚂蚁,根本不知道危险就在身边。
我就想到我自己,每天在这个雾霾天里跑来跑去,就跟个没头的苍蝇似的,还傻乐呢。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出去逛街。
那天雾霾挺严重的,我还跟朋友打趣说:“嘿,这雾蒙蒙的,感觉像在仙境里一样呢。
”朋友也跟着笑。
现在想想,那哪是什么仙境啊,简直就是毒气室。
我们就这么在毒气室里瞎晃悠,还浑然不知。
这就好比温水里的青蛙,慢慢地被煮熟了都不知道。
这个纪录片里提到的那些数据啊,一开始我还觉得有点枯燥,可越看越觉得吓人。
就像那些烟囱里冒出来的烟,看似只是一股烟,可背后是多少污染物啊,就像一个个小恶魔,悄悄地钻进我们的身体里。
我就想啊,我们这些普通人,每天都在为了生活奔波,谁会去关注这些数据呢?可是现在我明白了,这些数据就跟我们的命根子一样重要啊。
也许有人会说,这事儿靠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能有啥办法呢?政府应该去管啊。
没错,政府是有很大的责任,可是咱们也不能光指着政府啊。
咱自己也得行动起来,哪怕是少开一天车,少用一个塑料袋,那也是在为这个环境做贡献啊。
要是每个人都这么想:“我就一个人,能有多大影响呢?”那这环境可就真没救了。
就像一群人一起推车,如果每个人都不出力,那车肯定是推不动的。
看完《穹顶之下》,我觉得自己像是被打了一针强心剂。
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了。
关于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通用12篇)
关于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通用12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通用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篇1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
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
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
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
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
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
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
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
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
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2015公益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三篇
2015公益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三篇2015公益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中国电影要想追赶上世界第一流还有待时日,但有一种电影完全可以做到世界一流,就是人文纪录片。
柴静用一己之力制作出的这部《穹顶之下》堪称完美,秒杀了前不久大热的韩国国家电视台制作的《超级中国》,如果说韩国人背后的心思可能是炒作“中国威胁论”或者“教韩国企业如何赚中国钱”,那么这部《穹顶之下》就是完完全全深度剖析了“中国速度”下的隐忧,关系到我们的未来国家利益,更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
柴静以前就是央视高级记者出身,有着敏锐的嗅觉和犀利的视角,以及温暖的人性关怀。
在这部投入大量物力和心血的作品里,我们还看到了她朴实扎实的台风。
影片是以一场脱口秀为题材摄制的,全程一两个小时的脱稿演讲,她口吐莲花、滔滔不绝,大量数据和人名之下竟然只错了一个数字,让我这个新闻学弟钦佩不已。
还有一个值得赞赏之处,是影片采用了双向视角,不同于像《海豚湾》这样一味的批判,影片从超排的卡车司机、相关主管领导、超排企业商贩等等角色口中也道出了他们的苦楚,引发更多思考。
这个污染的事真不是一个两个方面的责任导致的,更不是靠政府一方就能解决的事。
必须要引起全民的重视,所以她冷静地从家庭、历史、采访、他国经验教训、指导意见等多重角度来分享她的成果,这种感同身受可以让我们同一个母亲的子民获得同仇敌忾一般的激情来迎战污染大敌,至少希望是个引子。
中国世界第一的人口,既是负担,也是力量,用好人口向来是中国的强项,影片就是要唤醒全民认识到雾霾之中隐藏的问题所在,灯红酒绿粉饰不了太平。
未来的中国,会记住有一位记者,她叫柴静。
2015公益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2】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别去照亮别人。
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
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曼德拉记得当天一起床刷朋友圈,第一条看到的就是上面这张图。
穹顶之下纪录片
穹顶之下纪录片《穹顶之下》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它揭示和探索了人类在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这个穹顶之下的世界里,我们被各种各样的限制所束缚,无法自由地生活和表达自己。
影片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这个问题。
首先,它以城市规划为切入点,讲述了人们生活在高楼大厦和大型购物中心的生活,他们被环境所包围,缺乏与大自然的接触。
环境的改变导致了人类与自然的疏离感,让人们感到迷失和孤独。
接着,纪录片探讨了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便利使得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它们。
我们成了电子设备的奴隶,只有在我们被连接到网络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存在。
这个情境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成为了科技的奴隶,是否过度依赖技术给了我们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进一步,影片让我们走进了办公室,展示了工作压力和竞争造成的健康问题。
我们在追逐事业成功的同时,是否忽视了自己的身心健康?纪录片以一个遭受重度压力的白领职员为例,揭示了工作压力和长时间的工作导致的身体和心理问题。
此外,纪录片还探讨了媒体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不断地向我们灌输各种各样的信息。
然而,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备受质疑,我们的价值观被操纵和扭曲。
这给我们带来了对信息的选择和辨别的困扰。
最后,影片引导我们去思考现代生活的目标和意义。
我们是否真正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和真实的幸福感?我们追求的是金钱和外在的成功,还是内心的平静和满足?纪录片通过一位富有经验的导师的故事,探讨了内心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故事和视角,纪录片《穹顶之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现代社会的全貌。
它提醒我们思考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呼吁我们改变现状。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重新找回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的幸福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穹顶之下找到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观看穹顶之下心得体会高中范文
观看穹顶之下心得体会高中范文穹顶之下,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记录了中国武汉市在2020年发生的新冠病毒疫情期间的种种变化与挑战。
这部纪录片通过记录个人经历,展示了人们在病毒肆虐下的艰辛与困惑,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对我来说,观看这部纪录片不仅是一次深入了解疫情的机会,更是一次思考人类的责任和价值的启示。
首先,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性。
新冠病毒的暴发让原本平静的城市变成了一片焦土,医疗资源紧张、人们惶恐不安,生活秩序受到震撼。
这让我明白了,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仅是一项医学和卫生领域的课题,更是一门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处理的大课题。
只有重视公共卫生、加强卫生教育、加强医疗体系建设,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保护每个公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其次,这部纪录片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政府的强大组织和应对能力。
面对疫情爆发,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临时封控、建设方舱医院,到提供免费检测等,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和基本需求。
政府还加强了信息发布和传播,及时向公众通报疫情动态,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更加自豪和自信,我相信只要政府和人民团结一心,我们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
第三,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温暖。
在疫情期间,许多普通人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大爱和奉献精神。
从医生、护士的日夜奋战,到志愿者的无私帮助,每一个人都在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他们将个人的利益放在了更高的位置,用实际行动传递出一种力量和希望。
这让我明白,一个人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能够承受多少荣誉和成功,更体现在能够为他人、为社会付出多少。
最后,这部纪录片让我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的联系紧密而又悖论。
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自然灾害也不时给人类带来灾难。
疫情的爆发也是自然界给人类的一次警示。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穹顶之下》纪录片的看法
15电商2班 201506013224 李欣欣通过观看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让我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性,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始终摆脱不了雾霾的笼罩,柴静从国家、企业、个人几个层面揭示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并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如何才能留住APEC蓝。
我认为,柴静选择做这个宣传片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那么简单,无论是作为曾经的记者身份还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勇敢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雾霾最大的来源是煤炭和化石能源的燃烧。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雾霾天气现象是最为严重的,这首先是我们国家的相关监察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还有更多的是工业和企业的排放量标准不合格、随意排放,中国的汽油标准也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这些都是导致中国如此严重的空气污染的原因。
如果想从本质上改变这样的情况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监管部门,每家企业共同努力。
另外,雾霾涉及到政治经济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
中国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收入分配、住房、环境等等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去做。
环境也不仅包括雾霾问题,还有水污染、土壤污染、垃圾处理、森林退化……我们国力有限,每一个方面该投入多少,怎么分配人力物力,都必须非常小心的权衡计算。
不管怎样,雾霾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去应该重视雾霾的大气污染和环保问题。
只有从自己的意识上的改变才会有行
动上的推进。
因为这不止是一个污染环境的问题那么简单,它也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是一部柴静自掏腰包花了100多万做的纪录片,柴静的做法有一定的正面效果,说出了很多中国的真相,但在另一个角度上却打击了政府形象,制造出危机感,所以后来这部纪录片给禁播了。
这部纪录片播出后,很多人在讨论的更多是柴静做这部纪录片得到了什么自身利益,以及纪录片给国家带来了什么负面影响。
而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名国人,亦或是政府部门,与其讨论这些无意义的问题,倒不如每个人都深思一下:我们该如何去解决雾霾这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爱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如何让我们的空气中不再只是充满着“钱和利益”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