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动态分区内存管理
班级:计算机1303班
学号: 2120131138
姓名:徐叶
指导教师:代仕芳
日期: 2015.11.5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验要求用高级语言编写模拟内存的动态分区分配和回收算法(不考虑紧凑),以便加深理解并实现首次适应算法(FF)、循环首次适应算法(NF)、最佳适应算法(BF),最坏适应算法(WF)的具体实现。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主要针对操作系统中内存管理相关理论进行实验,要求实验者编写一个程序,该程序管理一块虚拟内存,实现内存分配和回收功能。
1)设计内存分配的数据结构(空闲分区表/空闲分区链),模拟管理64M 的内存块;
2)设计内存分配函数;
3)设计内存回收函数;
4)实现动态分配和回收操作;
5)可动态显示每个内存块信息
动态分区分配是要根据进程的实际需求,动态地分配内存空间,涉及到分区分配所用的数据结构、分区分配算法和分区的分配回收。
程序主要分为四个模块:
(1)首次适应算法(FF)
在首次适应算法中,是从已建立好的数组中顺序查找,直至找到第一个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为止,然后再按照作业大小,从该分区中划出一块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者,余下的空间令开辟一块新的地址,大小为原来的大小减去作业大小,若查找结束都不能找到一个满足要求的分区,则此次内存分配失败。
(2)循环首次适应算法(NF)
该算法是由首次适应算法演变而成,在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时,不再是每次都从第一个空间开始查找,而是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直至找到第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从中划出一块与请求大小相等的内存空间分配给作业,为实现本算法,设置一个全局变量f,来控制循环查找,当f%N==0时,f=0;若查找结束都不能找到一个满足要求的分区,则此次内存分配失败。
(3)最佳适应算法(BF)
最坏适应分配算法是每次为作业分配内存时,扫描整个数组,总是把能满足条件的,又是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
(4)最坏适应算法(WF)
最坏适应分配算法是每次为作业分配内存时,扫描整个数组,总是把能满足条件的,又是最大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
系统从空闲分区链表中找到所需大小的分区,如果空闲分区大小大于分区大小,则从分区中根据请求的大小划分出一块内存分配出去,余下的部分则留在空闲链表中。然后,将分配区的首址返回给调用者。
当进程运行完回收内存时,系统根据回收区的首址,从空闲区中找到相应的插入点,此时可能出现四种情况:
1、当空闲区的上下两相邻分区都是空闲区:将三个空闲区合并为一个空闲区。新空闲区的起始地址为上空闲区的始址,大小为三个空闲区之和。空闲区合并后,取消可用表中下空闲区的表目项,修改上空闲区的对应项。
2、当空闲区的上相邻区是空闲区:将释放区与上空闲区合并为一个空闲区,其起始地址为上空闲区的起始地址,大小为上空闲区与释放区之和。合并后修改上空闲区对应的可用表的表目项。
3、当空闲区的下相邻区是空闲区:将释放区与下空闲区合并,并将释放区的始址作为合并区的始址。合并区的长度为释放区与下空闲区之和。合并后修改可用表中相应的表目项。
4、两相邻区都不是空闲区:释放区作为一个新空闲可用区插入可用表。
三、调试及运行
测试案例:
假定主存中按地址顺序依次有五个空闲区。始址地址分别为:3K, 40K, 60K, 100K, 500K,空闲区大小依次为:32k,10k,15k,228k,100k。现有五个作业J1,J2,J3,J4,J5。他们各需要主存1k,10k,128k,28k,25k。作业的完成顺序为:J5, J1,J3,J2,J4,每完成一个作业系统回收为其分配的内存空间,使用回收算法,回收内存。
初始界面(输入)
主存分配情况
(1)首次适应算法
(2)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3)最佳适应算法
(4)最坏适应算法
(首次适应算法下)分配内存
(首次适应算法下)回收内存
四、总结
老师布置这次的实验题目的一开始,自己根本不知道要干什么,因为在上课时对动态分区分配这节内容学得没有很深刻,对许多东西一知半解,所以在上机时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后来,将本章内容反复的看了几遍之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思路。
通过此次的学习,理解了内存管理的相关理论,掌握了连续动态分区管理的理论,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编程实现,获得实际应用和编程能力;充分了解了内存管理的机制实现,从而对计算机的内部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以后对操作系统的深入有很大的作用。
在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链表指针部分就很容易搞混,而且很多地方不容易考虑全面,比如内存回收时空闲区的合并部分,要考虑释放的内存空间前后是否为空闲区,若是,如何来合并,另外若用的是最佳适应算法,进行内存回收时还有考虑前后空闲块地址是否相接,因为它是按照块的大小排序的,若不相接,即使两个块在链表中的位置相邻,也不能合并,而且要注意每次分配或释放空间后都要对链表进行排序,这是由算法思想决定的,这些条件都是在做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所遇到的这些问题通过询问同学和查阅资料得以解决。
整个实验做完后,我对内存动态分区内存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个人的编程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附录(附录源代码)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Free 0 //空闲状态
#define Busy 1 //已用状态
#define Notfree 2
#define OK 1 //完成
#define ERROR 0 //出错
#define MAX_length 65536 //最大内存空间为64M typedef int Status;
int flag;
typedef struct freearea//定义一个空闲区说明表结构{
long size; //分区大小
long address; //分区地址
int state; //状态
}ElemType;
// 线性表的双向链表存储结构
typedef struct DuLNode
{
ElemType data;
struct DuLNode *prior; //前趋指针
struct DuLNode *next; //后继指针
}
DuLNode,*DuLinkList;
DuLinkList block_first; //头结点
DuLinkList block_last; //尾结点
Status alloc(int);//内存分配
Status free(int); //内存回收
Status FF(int);//首次适应算法
Status NF(int);//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Status BF(int); //最佳适应算法
Status WF(int); //最差适应算法
void show();//查看分配
Status Initblock();//开创空间表
Status Initblock()//开创带头结点的内存空间链表
{
block_first=(DuLinkList)malloc(sizeof(DuLNode));
block_last=(DuLinkList)malloc(sizeof(DuLNode));
block_first->prior=NULL;
block_first->next=block_last;
block_last->prior=block_first;
block_last->next=NULL;
block_last->data.addres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