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抗风抗震》复习资料
抗风抗震复习

第一章1、大气边界层的概念指靠近地球表面、受地面摩擦阻力影响侍奉能量减少的大气层区域(其风速减小,减小成都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大气边界层的划分(1)地表层和地面边界层底层:离地面2m的区域下部摩擦层:2m—200m(2) 上部摩擦层又称埃克曼层200m—2000m3、风俗轮廓线的分布规律(1)对数分布规律V(z)= (V*/K)Ln(Z / Z0)K:卡门常数一般近似取0.4 Z0:地表面粗糙高度( 2 ) 指数分布规律(我国采用)V(z)/ V(z0) = (Z / Z0)^αα:粗糙度系数4、脉动风的统计特性包括哪几个?分别是怎样定义的?(1)脉动风速V’(t) = V(t) —V(平均)(2 ) 湍流强度脉动风速的均方根值与平均风速之比湍流强度是描述风俗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程度,反应脉动风速的相对强度,是描述大气湍流运动最重要特征。
湍流强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与平均风速大小、时距、地面粗糙度有关。
(3)阵风系数在考虑脉动风影响时,用于确定工程设计最大风速的系数Vm = V(平均) +μσ(μ’)μ:峰因子σ(μ’):脉动风速的均方根特点:同湍流强度有关(湍流强度愈大其愈大)、与高度和表面粗糙度有关、与阵风持续时间有关(4)湍流积分尺度大气湍流中漩涡平均尺寸的量度(5)脉动风功率谱将风速仪记录的数据再根据相关分析获得相关函数R(t),再由傅里叶变换求得。
5、为了使风洞模型试验结果能够应用到大气边界层流中的实物,风洞试验应满足哪些条件相似?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动力相似、热力相似、边界条件相似6、在风洞中、速度边界层的模拟有哪两种方法?各种方法具体说由哪些措施?(1)人工形成法具体操作有:①被动形成法:a、棍栅法b、曲网法c、曲面蜂窝器法d、风障漩涡发生器和粗糙元组合法②主动形成法:a、竖直喷射发b、反向喷射法c、震动棍栅法(2)自然形成法风洞试验的类型风洞试验有:–全桥模型试验;–拉条模型试验;–刚体节段模型试验;–施工状态模型试验(包括单独桥塔、斜拉桥双悬臂施工状态、斜拉桥单悬臂施工状态,悬索桥施工状态等节段模型试验又分为静力节段模型试验和动力节段模型试验:–刚体节段模型当采用静力支承安装于测定装置(如应变式天平或者机械式天平)上可进行定常力测定、或用于测量主梁的静力三分力测定、斯特罗哈数测定等。
抗风抗震考试必备

1震级: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度量。
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2桥梁抗震设防的合理安全度原则——寻找经济与安全之间的合理平衡,既要使震前用于抗震设防的经济投入不超过当前的经济能力,又要使地震中经过抗震设计的桥梁的破坏程度限制在人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确定桥梁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时,一般应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根据桥梁的重要性程度确定该结构的设计基准期;地震破坏后,桥梁结构功能丧失可能引起次生灾害的损失;建设单位所能承担抗震防灾的最大经济能力。
3结构地震振动方程:4地震力理论也称地震作用理论,研究地震时地面运动对结构物产生的动态效果。
地震力研究:1确定性地震力理论(以地震运动为确定运动)2概率性地震理论(以地震运动为随机运动)5桥梁抗震设计的任务,是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并为结构提供较强的抗震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正确选择能够有效地抵抗地震作用的结构形式;合理地分配结构的刚度、质量和阻尼等动力参数,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构件和材料的承载和变形能力;正确估计地震可能对结构造成的破坏,以便通过结构、构造和其它抗震措施,使损失控制在限定的范围内。
6桥梁抗震概念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选择良好的抗震结构体系,从抗震的角度来看,理想的桥梁结构体系布置应是:从几何线形上看:是直桥,而且各墩高度相差不大。
弯桥或斜桥会使地震反应复杂化,而墩高不等则导致桥墩刚度不等,从而造成地震惯性力的分配不均匀,对整体结构的抗震不利。
从结构布局上看:上部结构是连续的,伸缩缝尽可能少;桥梁保持小跨径;在多个桥墩上布置弹性支座;各个桥墩的强度和刚度在各个方向都相同;基础是建造在坚硬的场地上。
要求上部结构是连续的,并尽可能少用伸缩缝,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落梁。
象简支梁以及使用挂梁的桥梁,相对容易落梁,在地震区使用时应考虑采用防止落梁的构造和装置。
要求桥梁保持小跨径,主要是希望桥墩承受的轴压水平较低,从而可以获得更佳的延性。
要求弹性支座布置在多个桥墩上,目的是为了把地震力分散到更多的桥墩。
桥梁抗风抗震复习资料

第一讲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主要内容包括:1.《防震减灾法》的立法目的2.《防震减灾法》的调整对象及适用范围3.防震减灾工作方针4.对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要求。
5.政府各部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职责6.单位和个人的义务7.群测群防工作8.依靠科学进步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9.提高政府领导防震减灾工作能力10.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和社会服务职能11.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平12.提高社会的非工程性地震预防能力13.及时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等相关规定。
2、地震引起的地表破坏现象有哪几种?答:1.地表断裂 2.滑坡 3.砂土液化 4.软土震陷3、工程结构主要有哪些震害现象?答:建筑结构软弱层机制破坏、钢筋混凝土柱压弯破坏和剪切破坏、梁柱节点破坏、框架填充墙剪切破坏、桥梁结构落梁、整体或部分倒塌、钢筋混凝土桥墩压弯破坏和剪切破坏、桥梁碰撞、节点破坏、现代斜拉桥震害现象等。
4、近年来结构震害的主要经验教训是什么?答:⑴结构抗震设防应采用性能设计原则。
即在综合考虑工程造价、结构遭遇地震作用水平、结构的重要性、耐久性和修复费用等因素下,定义结构允许的损坏程度(性能)。
⑵结构抗震设计应同时考虑强度和延性,尤其注重提高结构整体及延性构件的延性能力。
⑶重视采用减隔震的设计技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⑷对体系复杂的结构,强调进行空间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的必要性。
⑸对桥梁结构,应重视支座的作用及其设计,同时开发更有效的防落梁装置。
⑹充分认识到按早期规范设计的旧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认识到对重要的旧结构进行抗震加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⑺充分认识到城市生命线工程遭受地震破坏可能导致的严重社会后果,认识到保证城市生命线工程抗震安全性的意义。
⑻充分认识到,地震区的一切新建工程都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防,为此而增加一些基建投资是值得的和必要的。
第二讲1、构造地震的成因是什么?答:构造地震主要是由于断层的错动而造成的。
桥梁抗震复习题,DOC

复习题1.地震动的三要素?答:地震动强度(振幅、峰值),频谱特性,强震持续时间。
2. 什么是基本地震烈度?基本地震烈度和E1地震E2地震是什么关系?答:基本地震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一个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即《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规定的烈度。
3.地震按照成因、震源的深浅、震中距的远近等的分类;一些有关地震的术语含义。
答:按照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诱发地震按照震源的深浅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按照震中距的远近可分为:地方震、近震、远震4. 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各种波的速度对比?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纵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
纵波的周期较短,振幅较小,波速较快,在地壳内的速度一般为200-1400m/s。
横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横波的周期较长,振幅较大,波速较慢,在地壳内的速度一般为100-800m/s。
面波瑞利波:传播时,质点在与地面垂直的平面内沿波前进方向做椭圆反时针方向运动。
振幅大,在地表以竖向运动为主。
乐浦波:传播时,类似蛇形运动,质点在地平面内做与波前进方向相垂直的运动。
5. 地震动、地震波的概念。
地震动:也称地面运动,是指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土层的震动。
地震波:当震源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时,岩层所积聚的变形能突然释放,引起剧烈的振动,振动以弹性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种波就称为地震波。
6. 地震震级、地震烈度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关联,地震震级和地震释放的能量之间的关系。
地震震级: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用Ml表示),定义为:在离震中100Km处用伍德-安德生式标准地震仪所记录到的最大水平动位移(以微米计)的常用对数值,即 Ml=lgA地震烈度:用来衡量地震破坏作用大小的一个指标。
《桥梁抗风抗震》复习资料

1、震级和烈度: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人小。
烈度指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
2、烈度影响因素:震源M、传播途径与震中距R、场地条件S、其它。
3、桥梁震害的原因:①地震强度。
②场地情况。
③认为错误。
④结构地震易损性。
4、桥梁震害的形成:①地基失效引起的破坏。
②结构强振引起的破坏。
5、桥梁震害的类型:①墩柱的弯曲破坏。
②墩柱的剪切破坏。
③墩柱的基脚破坏。
6、三级设防思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7、确定抗震设防标准应考虑的因素:①根据桥梁的重要性程度确定该结构的设计基准期:②地震破坏后,桥梁结构功能丧失可能引起次生灾害的损失;③建设单位所能承担抗震防灾的最大经济能力。
8、预期地震出现概率的另一种表达方式:①地震超越概率:定场地在未来一定时间内遭遇到人于或等于给定地震的概率,以年超越概率或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表示;②地震重现期:定场地重复出现大于或等于给定地震的平均时间间隔。
9、《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单一水准的抗震设防思想;《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三级设防思想。
10、分析和认识桥梁结构的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比这些动力特性的重要意义:桥梁结构的自振周期和地震动卓越(主要)周期越接近,它的振型接受到地震力的影响越人;而结构的阻尼比越小,结构所受的震害也越人。
分析和认识桥梁结构的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比这些动力特性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
11>地震力理论:也称地震作用理论,研究地震时地面运动对结构物产生的动态效果。
12、确定性地震力计算方法:①静力法。
②动力反应谱法。
③动态时程分析法。
13、动态时程分析法:精细分析方法,用于重要、复杂、的大跨桥梁抗震计算。
14、动态时程分析法步骤:①选定合适的地震动输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②采用多节点多自由度的结构有限元动力计算模型建立地震振动方程;③采用逐步积分法对方程进行求解,计算地震过程中每一瞬时结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④分析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弹性和非弹性阶段的内力变化以及构件逐步开裂、损坏直至倒塌的全过程。
桥梁抗震与抗风复习思考题

《桥梁抗震与抗风设计》课程复习思考题1.《防震减灾法》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和重大建设工程有何抗震设防要求?2.地震灾害现象有哪些具体表现?3.桥梁结构主要有哪些震害现象?应吸取的主要桥梁震害经验教训是什么?4.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及机制。
5.什么是地震安全性评价?6.什么是地震动的特性及其三要素?7.桥梁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8.什么是反应谱?抗震规范反应谱是如何得到的?9.如何应用规范反应谱,计算桥梁结构的地震力?10.什么是地震时程反应分析?11.什么是抗震设计中的延性概念?12.桥梁结构减隔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什么?13.在计算规则桥梁的设计地震力时,如何划分设计振动单元?14.如何计算规则桥梁重力式桥墩及柱式桥墩的水平地震荷载?说明计算简图、理论背景及应用条件。
15.对全联均采用同类型板式橡胶支座的连续梁桥和准连续梁桥,如何计算梁桥抗侧力桥墩的水平地震荷载?说明计算简图、理论背景及应用条件。
16.对采用板式橡胶支座的多跨简支梁桥,其结构计算简图是什么?17.什么是桥梁抗震设计中的能力设计原理?能力设计方法的主要步骤有哪些?它与常规静力设计方法有何区别?18.桥梁抗震设计应遵循哪几条基本原则?19.什么是地基液化?20.桥梁抗震设防标准是什么?21.桥梁抗震结构类型有哪些?各自设计概念是什么?22.从抗震概念设计出发,理想的桥梁结构体系应是怎样?23.桥梁抗震构造措施中,关于延性桥墩箍筋构造的要求有哪些?24.防落梁的构造措施主要有哪些?25.风的静力作用和动力作用的特征是什么?26.试述抗风设计的过程与注意事项。
主要教学参考资料1、《地震工程学》胡聿贤著,地震出版社,1988年2、《地震工程学导论》李杰、李国强编著,地震出版社,1992年3、《抗震工程学》沈聚敏、周锡元、高小旺、刘晶波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4、《桥梁抗震》范立础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5、《桥梁抗震设计与加固》M.J.N. 普瑞斯特雷、F. 塞勃勒、G.M. 卡尔维著,袁万城等译,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年6、《桥梁延性抗震设计》范立础、卓卫东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7、《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范立础、胡世德、叶爱君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8、《高架桥梁抗震设计》范立础、李建中、王君杰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9、《风对结构的作用——风工程导论》埃米尔·希缪,罗伯特·H·斯坎伦著,刘尚培、项海帆、谢霁明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10、《公路桥梁抗风设计指南》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年11、《风荷载计算》陈英俊、于希哲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年12、《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桥梁抗风抗震

1、震级和烈度: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烈度指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
2、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正确地解决结构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合理的抗震设计,要求设计出来的结构,在强度、刚度和延性等指标上有最佳的组合,使结构能够经济地实现抗震设防的目标。
3、基本风速:开阔平坦地貌条件下,地面以上10M高度处,100年重现期的10min平均年最大风速。
4、设计基准风速:在基本风速基础上,考虑局部地表粗糙度影响,桥跨结构或结构构件基准高度处100年重现期的10min平均年最大风速。
5、静力三分力:气流绕过桥梁结构所产生的静力作用的三个分量,即阻力、升力和扭转力矩。
6、节段模型实验:将桥梁结构构件的代表性节段做成刚性模型,在风洞中测定其静力三分力或非定常气动力作用的实验。
7、按震中距的远近分为:地方震近震远震8、地震动:是指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引起的地标附近土层的震动。
地震动是地震的结构抗震之间的桥梁,又是和结构抗震设防的依据。
9、三要素:强度(振幅峰值)频谱特性;强震持续时间。
10、桥梁抗风稳定性验算:1、静力稳定性验算。
2、驰振稳定性验算。
3、颤振稳定性验算。
4、施工阶段的抗风稳定性检验。
11、地震力计算方法:静力法;动力反应谱;动态时程分析法。
12、桥梁结构地震反应解决的三个问题:1)确定合适的地震输入2)建立结构系统的数字模型及振动方程:一般采用有限元方法将结构呢离散化;建立桥梁结构力学模型;然后确定各离散单元的力学特性;最终建立相应的似真振动方程3)选择合适的方法求解地震振动方程得到地震反应。
13、延性结构分类:完全延性结构,有限延性结构,完全弹性结构。
14、减隔震系统包含:1、柔性支承装置。
2、阻尼装置。
3、必要的刚度要求和构造措施15、桥梁风工程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理论分析、风洞试验与现场观测以及数值模拟。
桥梁抗震复习题

桥梁抗震复习题桥梁抗震复习题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的破坏。
在地震发生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性能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些抗震复习题,来帮助读者加深对桥梁抗震的理解。
1. 什么是桥梁的抗震性能?桥梁的抗震性能是指桥梁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并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的能力。
抗震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桥梁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影响桥梁抗震性能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桥梁抗震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材料的性能:桥梁的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如钢材的延性和混凝土的韧性等。
- 结构形式的合理性:桥梁的结构形式应能够在地震中充分发挥其抗震性能,如采用合适的桥梁类型和结构形式。
- 设计参数的选择:桥梁的设计参数应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动特性和桥梁的使用要求进行合理选择,如桥梁的刚度、阻尼比等。
- 施工质量的控制:桥梁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其抗震性能,如施工工艺、材料的选择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
- 维护管理的及时性:桥梁的维护管理应及时进行,保证桥梁的正常使用状态,减少地震对桥梁的影响。
3. 桥梁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桥梁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安全性原则:桥梁的抗震设计应保证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即在地震发生时,桥梁不发生倒塌或结构破坏。
- 经济性原则:桥梁的抗震设计应尽量减少投资成本,同时保证其抗震性能。
- 实用性原则:桥梁的抗震设计应满足使用要求,如承载能力、舒适性等。
- 可行性原则:桥梁的抗震设计应考虑到施工技术和材料的可行性,确保设计方案的实施。
4. 桥梁抗震性能评估的方法有哪些?桥梁抗震性能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分析方法:通过数学模型和地震动力学理论,对桥梁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估。
- 实测方法:通过对已有桥梁的地震反应进行实测,获取桥梁的抗震性能指标,如位移、加速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 空气动力学:如果在考察气流对物体的作用时,物体本身的变形和振动可以忽略,即 物体可假定为固定在气流中的刚体,建立在这一假定上的理论称为空气动力学。
45、 气动弹性力学:如果考察气流对物体作用时物体本身的变形和振动不可忽略,即物体 必须看作是气流中的弹性体,则有关研究就属于气动弹性力学。
46、 空气动力学与气动弹性力学的发展主要源于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它们在土木工程中 的应用,主要涉及自然风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一般属于低速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问题。
51、 平稳随机过程:随机过程的数学期望等数字特征与所取的时间无关。 52、 各态历经过程:任一样本函数的概率分布都相同,即可以用任意一个样本函数推算出 这一随机过程的统计特征。各态历经过程必然是平稳随机过程。
53、 地表粗糙度分类:①Ⅰ(A):海上,海岸;a=0.12。②Ⅱ(B):农地、田园、平坦开阔地; 树木及低层建筑物稀少地区;a=0.16。③Ⅲ(C):树木及低层建筑物等密集地区;中、高层
58、 动力作用:①强迫振动(疲劳、使用舒适性):涡激共振、抖振。②自激振动(毁灭性破 坏):单自由度自激振动、多自由度耦合自激振动、尾流驰振、拉索风雨激振。
59、 风致静力失稳模式:①扭转发散:缆索承重大跨桥梁(悬索、单索面斜拉),力学计算 特点是要充分考虑结构的几何非线性与外荷载非线性,材料非线性通常可忽略。②侧向屈曲
建筑物稀少地区;平缓的丘陵地;a=0.22.④Ⅳ(D):中、高层建筑物密集地区;起伏较大
的丘陵地;a=0.30。
Vz 54、 风剖面:平均风速的高度变化。 VR
Z ZR
α:由地表粗糙程度决定的幂指数。
55、 瞬时风速 = 平均风速 + 脉动风速。 56、 结构的风作用:静力作用、动力作用、使用性及环境影响。 57、 静力作用:变形与强度(帷幕结构的破坏、悬吊与张拉薄膜结构的破坏、输电线塔的 翻倒),稳定性(桥梁的扭转发散、横向屈曲、结构的构件屈曲)。
47、 特征长度:物体的某一代表性长度,它可以是圆柱体的直径,桥梁的高度或宽度等等。 48、 攻角:流体流向物体的相对角度。 49、 雷诺数代表了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雷诺数 Re 较大时,惯性效应起主要作用;Re 较 小时,则粘性即层流和湍流,湍流又叫紊流。层流经过一个障碍物后, 其尾流形态与雷诺数有关,可以由层流转变为紊流。
界状态,找出提高气动稳定性的措施。 64、 颤振临界风速:由稳定状态转变为不稳定状态的对应风速就称为颤振临界风速。 65、 抖振:风速中脉动成分(紊流)所引起的一种强迫振动。 66、 涡激共振:绕流钝体结构会发生旋涡的脱落,当其频率接近或等于结构的自持频率时 将由此振发出结构的共振。 67、 涡激力:当钝体截面受到均匀流的作用时,截面背后的周期性漩涡脱落将产生周期变 化的作用力。 68、 涡激振动(涡振):当被绕流的物体是一个振动体系时,周期性的涡激力将引起结构的 涡激振动。 69、 涡激共振是一种带有自激性质的强迫振动。 70、 拉索振动类型:①风致振动 涡激共振、尾流驰振、驰振、风雨激振。②非风致振动参 数振动、内共振。 71、 控制拉索振动的三种措施①空气动力学措施(改变拉索表面形状)。②结构措施(辅助 索)。③机械减振措施(阻尼器)。 72、 空气动力学相似准则 (相似参数):①相似现象:两同类物理现象,对应点上对应瞬时 的所有特征物理量保持各自的固定比例关系。②相似准则:两相似现象,对应点上由特征物 理量组合而成的无量纲参数相同。 73、 桥梁抗风试验的意义和作用:①为结构(桥梁)设计提供依据。②为制定结构(桥梁) 抗风设计规范提供依据。③为结构物的风环境干扰作出预测和评估。④为风对结构作用现象 的机理研究提供有效手段。 74、 结构风洞试验的分类:①以模型分类:风洞试验模型分为刚体模型(节段模型、整体 模型)和弹性模型(气动弹性模型)。②以实验内容分类:分为风压试验、风力试验、振动 试验、风环境试验。 75、 地震动方程的推导:
21、 地震动输入方式:①在地震反应分析中,地震动一般分别沿两个最不利方向 纵桥 向和横桥向输入。②拱桥和位于烈度为 9 度区的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力作用,其地震力 系数为水平向的 0.5 倍;其余一般不考虑。③地震动的输入方式可分为同步、不同步多点输 入。 22、 多点激振:各支承处输入地震动的不同,在地震反应分析中就要考虑多支承不同激励, 简称多点激振。 23、 行波效应:因地震动沿桥纵轴向先后到达的时间差,引起各支承处输入地震时程的相位 差,简称行波效应。 24、 延性抗震理论不同于强度理论之处:它是通过结构选定部位的塑性变形(形成塑性铰) 来抵抗地震作用的。 25、 延性:通常定义为在初始强度没有明显退化情况下的非弹性变形能力。 26、 延性指标:曲率延性系数、位移延性系数。 27、 延性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通过设计,使结构具有能够适应大地震激起的反复的弹塑 性变形循环的滞回延性,则结构在遭遇设计预期的大地震时,尽管可能严重损坏,但结构抗 震设防的最低目标——免于倒塌破坏却始终能得到保证。 28、 结构控制技术:这种技术在工程结构的特定部位装设某种装置(如耗能支承等)、或 某种子结构(如调频质量阻尼器 Tuned Mass Damper ,TMD 等)、或施加外力(外部能量 输入),以改变或调整结构的动力特性或动力作用,确保结构本身及各种附属结构物的安全。 29、 结构控制技术可以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及混合控制。 30、 减隔震技术利用了结构地震反应的两个基本规律:①地震动的频率成分非常复杂,但 地震能量一般集中在一个频率范围内。②结构的阻尼越大,结构的地震反应越小。 31、 延性抗震设计考虑的是:如何为结构提供抵抗地震的能力。 32、 减隔震技术与延性抗震设计的比较:①相同点:两者都是通过延长周期以避开地震能 量集中的周期范围,并且增大阻尼以耗散能量来达到减小地震反应的目的。②不同点:a、 延性抗震设计考虑的是如何为结构提供抵抗地震的能力;减隔震技术是要大大减小传递到结 构重要构件上的地震能量,而将这一地震能量转移到减隔震装置上。b、延性抗震设计是形 成塑性铰以降低刚度延长周期,同时利用塑性铰的滞回特性提供耗能能力(相当于增大阻 尼)。因此,结构构件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震后的修复工作比较麻烦;减隔震技术通过设 置减隔震装置来延长周期,并增大阻尼以耗散能量。因此,可以避免结构构件的损伤,而减 隔震装置发生损伤时,替换比较简单。 33、 桥梁结构风致效应属于流体与固体相互作用的范畴。 34、 桥梁风工程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理论分析、风洞试验与现场观测以及数值模拟。 35、 桥梁风致振动减震措施:①空气动力学措施。②机械减震措施(阻尼器)。 36、 流体力学研究流体的宏观运动,因此其基本假设是连续介质假设。 37、 流体的性质和分类:①粘性:理想流体和粘性流体(牛顿流体)。②压缩性:不可压缩 流体和可压缩流体。 38、 拉格朗日法:描写流体质点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9、 欧拉法:描写出流体占据的空间各点的速度分布,称之为速度场。 40、 流体运动分类:①以运动形式为标准:描述平动的特征量是平动速度;描述转动的特 征量是速度场的旋度,又称为涡旋矢量;描述变形的特征量是变形速度张量。如果在整个流 场中处处旋度都为零,则此运动称为无旋运动,反之称为有旋运动。② 以时间为标准:流 场与时间无关而始终不变的称为定常运动,反之称为不定常运动。定常流动又称为层流或平 滑流;非定常运动又称为湍流或紊流。③以空间为标准:流场只依赖于一个空间坐标的称为 一维运动或一维流场;依赖于两个空间坐标的称为二维运动;依赖于三个空间坐标的是三维
1、 震级和烈度: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指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的强 弱程度。 2、 烈度影响因素:震源 M、传播途径与震中距 R、场地条件 S、其它。 3、 桥梁震害的原因:①地震强度。②场地情况。③认为错误。④结构地震易损性。 4、 桥梁震害的形成:①地基失效引起的破坏。②结构强振引起的破坏。 5、 桥梁震害的类型:①墩柱的弯曲破坏。②墩柱的剪切破坏。③墩柱的基脚破坏。 6、 三级设防思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7、 确定抗震设防标准应考虑的因素:①根据桥梁的重要性程度确定该结构的设计基准期; ②地震破坏后,桥梁结构功能丧失可能引起次生灾害的损失;③建设单位所能承担抗震防灾 的最大经济能力。 8、 预期地震出现概率的另一种表达方式:①地震超越概率:定场地在未来一定时间内遭遇 到大于或等于给定地震的概率,以年超越概率或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表示;②地震重现期: 定场地重复出现大于或等于给定地震的平均时间间隔。 9、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单一水准的抗震设防思想;《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三 级设防思想。 10、 分析和认识桥梁结构的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比这些动力特性的重要意义:桥梁结构 的自振周期和地震动卓越(主要)周期越接近,它的振型接受到地震力的影响越大;而结构 的阻尼比越小,结构所受的震害也越大。分析和认识桥梁结构的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比这 些动力特性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 11、 地震力理论:也称地震作用理论,研究地震时地面运动对结构物产生的动态效果。 12、 确定性地震力计算方法:①静力法。②动力反应谱法。③动态时程分析法。 13、 动态时程分析法:精细分析方法,用于重要、复杂、的大跨桥梁抗震计算。 14、 动态时程分析法步骤:①选定合适的地震动输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②采用多节点 多自由度的结构有限元动力计算模型建立地震振动方程;③采用逐步积分法对方程进行求 解,计算地震过程中每一瞬时结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④分析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 弹性和非弹性阶段的内力变化以及构件逐步开裂、损坏直至倒塌的全过程。 15、 桥梁抗震设计的任务:是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并为结构提供较强的抗震能力,具体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正确选择能够有效地抵抗地震作用的结构形式;②合理地分配结构的 刚度、质量和阻尼等动力参数,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构件和材料的承载和变形能力;③正确 估计地震可能对结构造成的破坏,以便通过结构、构造和其它抗震措施,使损失控制在限定 的范围内。 16、 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正 确地解决结构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合理的抗震设 计,要求设计出来的结构,在强度、刚度和延性等指标上有最佳的组合,使结构能够经济地 实现抗震设防的目标。 17、 理想的桥梁结构体系布置应是:①从几何线形上看:是直桥,而且各墩高度相差不大。 ②从结构布局上看:上部结构是连续的,伸缩缝尽可能少;桥梁保持小跨径;在多个桥墩上 布置弹性支座;各个桥墩的强度和刚度在各个方向都相同;基础是建造在坚硬的场地上。 18、 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正确预测地震对桥梁结构的影响是进行桥梁抗震设计的基础。 19、 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是一个抗震动力学问题。动力学问题都具有三个要素,即输 入(激励)、系统、输出(反应)。 20、 地震动输入是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依据。结构的地震反应以及破坏与否,除和结 构的动力特性、弹塑性变形性质、变形能力有关外,还和地震动的特性(幅值、频谱特性和 持续时间)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