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与精神生活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与高压力环境常常会让人感到疲惫、焦虑或者抑郁,给人的精神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维护健康的精神生活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如此多的压力下,健康的精神生活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健康的精神生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在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中,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常常会相互影响,导致人们难以找到平衡。
健康的精神生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和减轻这些压力,找到工作和生活的最佳平衡点,从而让人们更加开心快乐地生活和工作。
其次,健康的精神生活可以提高人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在大都市的竞争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感到自己很渺小,缺乏自信心。
一个健康的精神生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另外,健康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在大都市的复杂社会中,人际关系常常充满着各种复杂的困难和矛盾,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精神生活,人们可能会感到束手无策。
健康的精神生活能够帮助人们理智地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最后,健康的精神生活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在大都市的信息时代,人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创新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一个健康的精神生活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了解生活,从而提高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健康的精神生活对于在大都市中生活的人们来说非常重要。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平衡生活和工作、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并且可以让我们更加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维护自己的精神健康,让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健康、积极和充实。
《城市社会学》讲议-2都市性
People realiz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reedom, productive specialization(政治和经济自由、生产的专业化) Social evolution of humans not complete until capitalism was transformed into socialism(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人类的社会进化
(E. Wilma van der Veen, http://husky1.stmarys.ca/~evanderveen/wvdv/index.htm ) (许英,《城市社会学》,齐鲁书社,2002,P.44-45)
6
(7)以罗伯特.帕克为创始人的芝加哥学派从美国工 业化早期芝加哥等城市的急剧增长和变迁中更是直接概 括出“都市-乡村”这两种类型的划分,并提出了人文生 态学(人文区位论)理论。 帕克以芝加哥城为经验性研究对象,形成了一系列关 于都市特性的观点,例如他认为人口数量等原因给都市 带来了许多通病和问题,这往往包括各种精神神经病症、 冷漠的人际关系,因种族、阶层而不同而形成隔离( Park, 1916)。
5
(6)乔治.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都市与精 神生活》,1903)提出了“大都市的精神生活”——都市性
He considered importance of urban experience, i.e. chose to focus on urbanism (life within the city) rather tha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 由于大都市给人们带来高度的神经刺激和独特的都市体验,与乡村和小镇 居民相比,都市居民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和老于世故的”人格特征: (Individual learns to discriminate, become rational and calculating, develops a blasé attitude– matter-of-fact, a social reserve, a detachment, respond with head rather than heart, don’t care and don’t get involved. )放射、 分拆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化的交换手段,是由经济分工带来的,表现出更强的理 性化。由于“货币经济”带来的强制性的交换作用,市民在孤独、冷漠、人 际关系淡化的同时也提升了自由和发展自我意志的机会 ——间接交往、社会 距离(原创概念)、金钱哲学 在都市大舞台上,个人的人格得以多面发展同时又变得商品化; 城市社会整体上也更具有理性、重视效率并强调自我利益; 城市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组织才能建立秩序和相互预期,才能更有效率; 都市的物理边界的扩展——人们的生活不受身体和直接行动的限制。
品读人文经典实践城市精神征文
品读人文经典实践城市精神征文【篇一:品读人文经典实践城市精神征文】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有着如诗如画的外滩,高耸入云的环球金融中心,雄伟宽阔的人民广场它就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有着独具一格的海派文化,自明朝以来,就有好多来自于五湖四海的人们来到上海,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新上海人,于是就有了东西南北的地域文化,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引入和本土文化的相结合,让这种海派文化成为了上海的文化元素。
以前的上海默默无闻,封闭,落后。
脑力劳动不被重视,住房困难,出行也不方便,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地铁、高铁、磁悬浮、国际金融城等等都见证了城市正在向高端前进。
2010年的世博会更是让上海的经济进入了一个飞跃。
上善若水,海纳百川。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放眼望去,现在的上海已经成了一个东方大都会、金融中心,我每天都在感受着上海的变化,正因为它的海纳百川,让它成为了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最繁华的一座城市。
现在的上海已经跟国际接轨,万世瞩目,令人向往。
一座城市的精神也体现了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的精神,它不在高楼大厦里,也不在工业产值里,而是通过人们的精神和气质表现出来的,多少人把理想寄托在这里,把一腔激情融化在这里。
看来我也要加快我的脚步,以至于不被这个快节奏的城市所淘汰。
上海是个文明的城市,时不时能看到微笑的面容,听到充满爱心的话语,一方有难大家帮的事情也是在不停的报道,虽然还有好多不好的事情发生,但至少这座城市是可亲的。
在我周围也有好多的活雷锋,上海市十大杰出志愿者中58岁的桂建明已经义务为民理发34年,达到15000人次,开洗衣店的刘俊堂一直坚持着拾金不昧的原则,王继仁还在兴致勃勃的做着他为民的零星修理显然,这些都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城市在继续发展,作为学生的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这一切,努力学习,和城市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篇二:品读人文经典实践城市精神征文】当我们一味地追求成绩的高低的同时,往往在比赛结束后,未细细品味经历的这个过程;当人们盲目地追随城市快生活时,却忘记了应该停下脚步,驻足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
马克斯·弗里施《能干的法贝尔》中的空间书写与生存危机
2020年12月第8卷第2期德语人文研究2/2020Jahrgang 8马克斯•弗里施《能干的法贝尔》中的空间书写与生存危机张贽[内容提要]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Max F risch)于1957年发表的小说《能干的法贝尔》(Homo Faber)塑造了一个沦为工 具理性牺牲品的悲剧角色。
小说中多样的空间表征以彼此间的对照、反差和补充形成了一定的张力,演示了技术至上的现代主体在与世界 和自我的相处中,如何成为问题重重的个体以及如何一步步陷人身体和精神层面的生存危机。
小说与其说是透过不同空间来批判现代社会 肆意蔓延的工具理性,不如说是对人类自我生存状态和境遇进行的一场剖析和反思,即使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具理性、空间、生存危机[中图分类号]11〇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〇95-615〇( 2020 ) 02-0030-06Uber die Raumdarstellungen und die Existenzkxise im Roman Homo Faber von M ax FrischZhang YunAbstract :Im Roman Homo Faber (1957) vom schweizerischen Schriftsteller Max Frisch geht es um die Gestaltung einer traurigen Rolle,die von der instrumentellen Vernunft kontrolliert und gefesselt wird.Mithilfe des Kontrasts und der Verflechtungen von verschiedenen raumlichen Darstellungen im Roman zeigt es deutlich,wie der Protagonist als Technokrat in der modernen technologischen Welt zu einem problematischen Individuum wird und im Umgang mit der Welt und mit sich selbst in die korperliche und geistige Existenzkrise geraten ist.Der Roman gilt nicht nur als Kritik an der willkurlichen Ausbreitung der instrumentellen Vernunft in der modernen Gesellschaft,sondern er wird auch als eine Analyse und eine Reflexion iiber die Existenz und die Lebensumstande des Menschen angesehen,was bis heute noch an Bedeutung gewinnt.Stichworter:Instrumentelle Vernunft,Raum,Existenzkrise*基金项目:四川外国语大学科研项目“现当代德语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研究”(sisu20162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技术时 代的德语文学和德语文学中的技术与机器主题研究”(项H编号:15CWW022)的阶段性成果^• 30•1.引言作为指涉人类生存的概念[n,空间与人及人的日 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特区精神心得体会8篇
特区精神心得体会8篇特区精神心得体会篇1从小到大,深圳可以说是我的第二个故乡了。
在几十年前,深圳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在当时的世界上就如同一粒小小的尘埃,毫不起色。
改变开放后,深圳成为了经济特区,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从原本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震惊了全世界。
深圳,是一个繁华的城市。
站在天桥上向四面望去,全是高楼大厦,一座接着一座。
坐落在深圳南山区的海岸城购物中心,可以说是深圳娱乐场所的一大代表,商场、电影院等应有尽有,使人们无时不刻都能感受到欢乐。
深圳对于从外地来的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个充满激情,充满梦想,充满无限可能的地方。
深圳福田区的华强北,集结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者,这里为创业者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任何人的创意想法都能在这里展现,只要有梦想,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在这个大都市里绽放自己的光彩。
除了现代化的建筑以外,深圳也有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点。
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就是其中一大代表。
这里的树木高大挺拔,郁郁葱葱,一棵挨着一棵,热烈耀眼的阳光透过树叶,变成一个个雀跃的小精灵,在地上舞蹈。
这里的游客大多骑着自行车,感受着与家人一同骑行时的快乐。
站在海边的岩石上,看着远处的浪花渐渐涌来,海风也缓缓吹来,令人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深圳这座既美丽又繁华的大城市,充满了快乐充满了挑战,我想有一天,我也会在这个城市里,奋力拼搏,努力成为这个城市里最耀眼的一颗星。
特区精神心得体会篇2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是中国南部海岸线上一座美丽的生态园林海滨城市。
深圳充满了阳光和现代化的气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深圳充满改变和创新的激情,是中国改变开放的先锋城市。
在短短的27年里,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是一座日益国际化的城市。
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自1980年就开始对外开放,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
城市社会学重点
第一讲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及基本概念一、关于城市及其研究:1、城市是现代化的后果和标志之一,从而使城市也成为社会研究的主要对象。
2 、20世纪初世界城市化水平为15%,世纪末时为50%,21世纪必然是城市的世纪,目前世界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
3、1900年世界有40个百万人口城市,2000年达到400多个,现在的地球可以说是“城市星球”。
4、城市化的趋势难以逆转,对城市的研究必须是全面的,不仅要研究城市规模、环境、资源、建筑、布局,还必须研究与城市相关的经济、政治、法律、生活、文化.二、社会科学与城市1、仅从物质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只涉及城市的一部分,甚至是最不重要的部分,因为认识城市的关键在于其社会结构。
2、不论城市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法律上有什么特殊性,都可视为人类社会在城市这种特殊环境下组织与变迁的后果,包含了人际互动、心理反应、权力结构、阶层关系、利益冲突等很多方面的具体呈现。
3、关于城市研究的社会科学,有城市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几大门类,彼此之间的差别不在于研究对象,而在于研究方法与理论取向。
三、学科定义1、城市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社会科学;2、城市社会学是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
3、城市在现代生活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说城市里的社会现象都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内容。
四、内容细分1、城市的演变——城市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的历史(包含不同社会形态下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比较);城市化过程及其规律(包含对城乡关系的探讨)。
2、人类生态研究——研究人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包括土地利用模式、空间结构、生态秩序。
著名的人文生态学派(human ecology)强调:城市社会学立足于不同群体之间的生物关系,研究人类行为造成的社会生态后果。
3、城市社会结构及组织——城市社会构成特征、社会组织的类型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古老的城市研究类型,也是社会学研究城市的最初尝试。
大都会与精神生活
差异性
城市首先是劳动高度分工的经济中心(“凑十四”的出 现)。它已经将人为了生存与自然的斗争转变为人为了争 夺资源而与他人进行的斗争。另外,城市的大小与机会之 间呈现密切相关关系。这一过程是以一系列明显的因素为 基础的:首先,一个人必须面对如何在都市生活中的不同 维度中妥善安排人格,有时人们只有创造差异性来吸引社 会的关注,最后,人们被引诱采取一些典型的都市中的特 质吸引关注。而人们之所以会采取这种方式是因为,对有 些人来说保持自尊和自我存在感的终极意义只有通过别人 的注意才能实现。在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流匮乏, 因此比起小城镇而言,人与人更需要击中要害的诱惑才能 获得关注。
பைடு நூலகம்
大都市是货币经济的中心,货币经济和智力 优势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分享在处理人和 事情上的事本性的态度,并且在这一态度中,一 种形式上的公正总是与冷酷无情相伴随的。在这 一态度上,人们感兴趣的只是那些能够客观地加 以衡量的成就。这一态度与自然的小圈子形成鲜 明的对照,在小圈子中个性被充分地考虑。这种 事本性的态度与在大都市中占主导地位的货币经 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以致没有人可以说得清 是理智决定货币经济,还是货币经济决定理智。
大都会的特点:使个人成为认识上巨大 差异的个体。而在乡村则表现出感到的习 惯性和一致性,在小城镇的生活更多的依 赖于情感联系。而在大城市,则更多的强 调意识和智力的优势(人们用大脑反应代 替了心灵反应)。
大都会创造的心理情境
大都市人的个性类型的心理基础涵盖于神经刺激的紧张 中,这是外在刺激与内在刺激连贯而迅速改变所造成的结 果。因为人是一种分化的生物,当瞬间物体的印象与先前 物体的印象不同时精神就会受到刺激。持久的印象、有细 微差别的印象以及呈现出规律的印象,较之与以急剧增长 变化的现象、以及冲击性的印象要难觉察的多。这就是大 都市创造的心理情境。
大都会与精神生活演示文稿
大都会与精神生
活
李光平
城市文化读本•城市理论家的城市文
化论述。
•包括西美尔、本雅明、
列斐伏尔﹑哈维、塞
都、卡斯特尔等人。
城市文化读本
•城市研究:理论和方法(城市研究的方法论)•城市经验与日常生活(城市日常生活)
•城市的文化政治(城市文化意识形态)
•城市规划与建筑(具体工程项目的规划实施)
大都会与精神生活
作者:格奥尔格·西美尔(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著有《货币哲学》《社会学》
形式社会学的开创者
先验唯心主义认识论
形式社会学
19世纪末形成的社会学的重要派别,主张社会学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可以集中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而忽略其内容。
大都会与精神生活
西美尔认为,人类不断发展文明,意图获得更多的生活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更多东西,反过头来使自己偏离的原本道路。
(例如发展中,生活环境的破坏)
大都会与精神生活
核心思想:大都市人的个性特点是大都市的生活压力所造成的,而大都市生活是伴随着大都市及其衍生物(货币经济、劳动分工)产生。
大都会与精神生活
第一部分论述大都会的两个特征:货币经济和理性主义。
第二部分论述大都会对性格特点的影响:“厌世”态度,“自我隐退”,“自由”。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都市人:“个性”的理性化;人类文明的“客体文化”。
再见。
学深圳心得体会感悟
学深圳心得体会感悟学深圳心得体会感悟1 深圳,这座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她是历史,站在这里仿佛能触摸到一个时代的脉搏。
她是梦想,40年来,无数年轻人的梦想在这个城市里落地、开花。
她是传奇,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奇迹。
她更是家,40年间,她见证了无数打拼者的相遇、相知和相守。
这其中,也有很多外国人,来到这座城市,写下了他们的深圳故事。
13年前,一位来自美国洛杉矶的小伙盖瑞因为工作原因来到了广东深圳。
那时的他没有想过会在这座陌生的城市待这么久,更没有想到这里会变成自己的家。
刚到深圳时,他对这座城市里的人最深的印象是努力。
“所有人都很努力。
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我在别的城市从未见过。
这种精神,很特别。
”“我感觉每天我也要学习,否则就会被淘汰。
”盖瑞说,也许就是这股子好学爱拼的劲头,让他喜欢上了深圳,也爱上了这里的生活氛围。
情定深圳2023年,盖瑞结识了自己一生的挚爱,来深圳打拼的湖南姑娘宋妮。
盖瑞和她组成了家庭,一起养育了两个混血宝宝。
“在深圳,我遇见了我的妻子。
她和所有来深圳的人一样,带着一股拼劲,我很爱她。
”盖瑞说,妻子宋妮让自己更加了解深圳和中国,也让自己跟这座城市的感情越来越深。
“妻子让我更加爱这座城市,我开始融入这座城市,没想过要离开。
”永远的新鲜感盖瑞告诉记者,自己初来深圳时,街上的外国人并不多见,街上的外国餐馆也没几家。
如今自己家阳台外面那些高楼,在10多年前是不存在的。
“外国餐馆变多了,街上的外国人变多了,摩天大楼也越来越多。
”“深圳永远在变,变得更好。
”在深圳生活了这么多年,盖瑞说这座城市始终能给他一种“新鲜感”,因为这座城市永远在进步。
每次从美国探望父母回来,他总能发现这座城市的新变化。
“一个星期没在深圳,回来时,我家门口可能又多一个工地,准备盖新楼了。
”“我刚来深圳时,这里只有3条地铁。
现在都有8条了。
”刚来深圳时,盖瑞是一名商业顾问,为中国和美国的公司提供商业咨询服务。
上海城市精神品格故事
上海城市精神品格故事【最新版3篇】篇1 目录1.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2.上海城市精神的品格3.上海城市精神的故事篇1正文【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具有独特的城市精神和品格。
上海城市精神蕴含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精神内涵。
【上海城市精神的品格】1.海纳百川: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包容性强,各种文化交融,形成了上海多元化的文化特色。
2.追求卓越:上海一直以追求卓越为城市发展的目标,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城市。
从近代民族工业的崛起,到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上海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3.开明睿智:上海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里的人们注重学习,勇于创新,开明睿智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品格。
4.大气谦和:上海城市精神中的大气谦和,体现在上海人民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包容和大度,以及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
【上海城市精神的故事】上海城市精神的故事不胜枚举,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例子:1.上海世博会:2010 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上海城市精神的追求卓越和海纳百川。
2.浦东新区的开放发展:浦东新区作为上海的新兴区域,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通过不断引进外资、创新发展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一过程充分展示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开明睿智和大气谦和。
3.上海市民的志愿者服务: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重大活动中,上海市民都展现出极高的志愿者精神。
在城市精神品格的感召下,上海市民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传递正能量。
篇2 目录1.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2.上海城市精神的品格3.上海城市精神的故事篇2正文【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具有独特的城市精神和品格。
上海城市精神蕴含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精神内涵。
西安国际大都市
西安市: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仅是空间意义上城市骨架的拉大,也不仅是经济意义上实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文化意义上人文内涵和气象的盛大和精神活力的迸发。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首次将西安定位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在此之前,国务院只对北京和上海明确使用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提法。
这意味着西安自1954年取消直辖市后再次进入国家视野,意味着西安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战略定位和整体影响将由此大幅提升。
在西安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陈宝根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
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仅是空间意义上城市骨架的拉大,也不仅是经济意义上实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文化意义上人文内涵和气象的盛大和精神活力的迸发。
文化是城市的内在灵魂和精神支柱,文化是城市动力、魅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源泉。
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和探讨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定位、文化品质、文化底蕴、文化特色、文化气质、文化价值取向以及文化风貌等深层次问题。
西安在全国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在于,她具有历史文化的至高性,科技教育的领先性,产业结构的高端性和所处地域的战略性。
在这四大优势中前两者都属于文化范畴。
在打造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今天,我们应自觉继承西安历史上高度重视文化的优秀传统,延续和创造适应并引领时代的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
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定位与建设战略的意义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定位与建设战略的意义在于:其一,它将促使人们自觉认识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地位、文化内涵、文化品质和文化特色,从而在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将文化维度放在重要地位。
其二,它将大大推进西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世界性大城市的功能和吸引力主要来自城市自身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特色。
假如雅典、罗马、开罗没有自身丰厚的文化遗存和内涵,它就不会成为世界名城。
学习深圳精神感悟心得体会精选
从一个南海之滨不为人知的小渔村,到跃升经济总量居亚洲前五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40年来,深圳从“一张白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开展奇迹。
敲响土地拍卖第一锤、第一次打破“大锅饭〞、首创“前海模式〞;第一家外资银行落户深圳、创办第一个出口加工区……这片不到2000平方公里土地上诞生的新中国很多“第一〞,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敢为人先,深圳奇迹离不开“闯〞。
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重提“摸着石头过河〞,再次强调了先行先试的重要意义。
1980年,深圳市政府出让土地的使用权,将土地作为生产资料进行市场化运作,与港商合作建造了新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实行了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
这样的“第一次〞在深圳还有很多,如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企业产权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没有深圳人“拓荒牛〞的勇气,就不会有如今的“深圳奇迹〞。
革故鼎新,开展的动力源于“创〞。
深圳特区40年来取得的成绩无不说明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才能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
未来,人工智能产业、数字经济等是一个非常大的“蓝海〞,各行各业将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深圳将创新开展视作魂,以立法保障和规划引导为根底,全力打造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的城市建设格局。
质量是价值追求的起点,只有精益求精、以精立业、以质为优,才能在有限的空间、资源、要素中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开展。
脚踏实地,美好未来要接着“干〞。
在深圳人的心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多说无益,实干圆梦。
深圳首创了1000多项改革举措,奏响了实干兴邦的时代强音。
四十年来,深圳人拼搏进取,锐气如初,吸引了着众多人才纷至沓来,在这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
深圳是一座慢不下来的城市,走在深圳街头,深圳人的匆匆步伐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最真实写照。
未来的美好深圳要接着实干,中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实干。
第四讲 城市性与城市文化
费舍在20年后的修正与完善
• 《城市性的亚文化理论:一个20年后的评估》1995
• 概念的阐释: 非规范行为:艺术创新、异议的价值观、犯罪行 为等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 亚文化:相同特征、互相联系、独特的价值观、 共享的文化工具、共同的参与等 • 理论逻辑: 城市性 人口聚集 强化亚文化 • 简评:
–影响、地位堪比沃斯 –从生态、人口到文化的根本性转折
• 简评:
– 关于城市性的定义:明确、内涵丰富、逻辑 性强、可测量 –理论体系完整:吸收了前人成果,理论与经验 相结合
第三节 甘斯:城市性的人口构成理论
一、反思 1、对沃思的批评: • 沃斯的解释仍具有生态学传统,甘斯认为: 城市性会随着城市人口的群体特征变化而 具有差异性。 • 沃斯的分析模型解释不了为什么城市会存 在多种生活方式。 • 必须考察更为一般性的人口特征来解释城 市性:如年龄、性别、收入、教育水平
第二节 沃思:作为一种 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一、关于城市、城市性的定义: • 其他城市定义或标准:人口、职业、组织、 物质 • 沃思:
–城市由不同的异质个体组成的较大、稠密、长 久的居住地 –城市性:一种生活方式:人类结合的形式
二、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中心任务: • 城市的生活方式: 侧重从社会行为和组织形式两方面来分析 • 寻找有指标意义的城市特性
–重新引入密度与规模变量来解释反传统行为
• 基本观点:
反传统行为的发生与疏离、匿名性、非人格性 等城市性特征无关,而与亚文化人口的存在有关.
• 何为亚文化? • 城市与人口聚集: 人口越多,越具有城市性 • “临界多数”: 足以产生亚文化的人口数量
亚文化理论:亚文化与都市性的关系
1. 越具有城市性,亚文化的类别越多:
浅析《雾都孤儿》中的城市精神生活的务实性
浅析《雾都孤儿》中的城市精神生活的务实性作者:张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43期张驰(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其以伦敦为创作背景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黑暗与腐朽。
本文以西美尔的城市与精神生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小说中体现的都市精神生活加以分析,从而加深读者对小说情节的理解能力,同时对都市精神生活有所认识。
关键词:狄更斯;《雾都孤儿》;西美尔;城市;精神生活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99-02作者简介:张驰(1990-),女,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人,学生,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一、引言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雾都孤儿》是其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伦敦为写作背景,充分揭露了19世纪地位低下的穷苦的劳动人民以及儿童的悲惨生活,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伦敦是当时经济政治繁荣发展的大都会,快速的发展导致其精神生活有其特有的特点。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说《雾都孤儿》情节中所体现出的城市精神生活,来解析大都市中精神生活的主要特点。
格奥尔格·西美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德国的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
他著有《大都市与精神生活》,对城市以及人类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并提出大城市不同于小城市的原因,并对在大城市中人们的精神状态进行了解读。
二、作品简介主人公奥利弗·退斯特生下来就成了孤儿,在济贫院里度过了饥寒交迫的9年时光,之后又被打发到棺材店当学徒。
但不堪忍受棺材店老板等人对其母亲的侮辱,他选择逃走,孤身一人来到了伦敦。
然而,单纯的奥利弗刚来到伦敦就被引入贼窝,尽管遇到好人布朗劳先生,但最终没能脱离贼团首领费金的魔爪,再次被抓回。
后来他被迫同贼团一同入室行窃,被误伤后被同伙丢弃。
《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大都市城市品质建设》记录
《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大都市城市品质建设》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综述 (1)二、背景分析 (2)1. 当前大都市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3)(1)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 (4)(2)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与问题 (5)(3)大都市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与角色 (6)2.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品质建设的重要性 (7)(1)提升城市竞争力 (8)(2)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9)(3)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1)三、主要内容概述 (12)1. 城市品质建设的核心理念与原则 (13)(1)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发展 (14)(2)绿色低碳,注重生态环保 (16)(3)文化传承,注重历史与现代相结合 (17)2. 城市品质建设的重点任务与举措 (18)(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0)(2)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21)一、内容综述在阅读《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大都市城市品质建设》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当下中国大都市发展的深刻洞见与实践指导意义。
书中以新时代大都市为背景,详细探讨了城市品质建设的核心理念、策略路径及未来展望。
作者便明确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品质建设已成为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单纯的经济增长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全部内涵,而城市品质的提升则成为吸引人才、集聚资源、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
在内容综述部分,作者首先概述了城市品质的内涵与外延,包括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文明、经济实力等多个方面。
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剖析了当前大都市在城市品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社会文明程度不高等。
这些问题既是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也是推动城市品质提升的动力。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等。
齐美尔与社会几何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2日/第012版社会学齐美尔与社会几何学刘思达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社会学系社会学到底研究什么?自从我10年前进入这个不为众人所知的“冷门”学科开始,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至少被问到过上百次。
说来惭愧,至今我都无法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社会学的各个领域看上去的确“幅员辽阔”,只要和人有关的东西几乎都可以研究:从城市到农村,从经济到文化,从政治到法律,从家庭到人口,从性别到心理……无所不包。
研究领域的广泛性也就决定了这个学科在方法上的多样性,有统计分析、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还有实验法……那么,究竟是什么将这个看似五花八门的学科凝聚在一起?我认为,是经典社会理论中的所谓“现代性”问题,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变迁对人性的挑战。
无论是马克思笔下的“异化”、涂尔干笔下的“失范”还是韦伯笔下的“铁笼”,所试图回应的都是这个基本问题。
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当代社会学除了人口学等个别领域之外,其他领域的主要理论视角都可以追溯到这几位经典社会理论家所开创的学术传统。
强调社会形态根本性地位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家中,有一个与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同样影响深远的人却常常被忽视,他就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
与其他三位学者不同,齐美尔一生中虽然写了大量社会学文章,却没有什么大部头的著作,因此其社会理论也就显得很零散,缺乏系统性论述。
然而,齐美尔对社会的基本认识却是十分独到的,他的名篇《大都市与精神生活》,对于都市人情感疏离的论述,看似与涂尔干的“失范”概念相似,但其背后对社会本质的假设却截然相反——在齐美尔看来,现代社会并非意味着社会团结方式的缺失,而恰恰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太过频繁和紧密,反而使人们必须以一种孤独而冷漠的厌世态度来抵抗社会对个体的威胁。
齐美尔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是对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他从最微观的二人群体、三人群体等小群体人手,深入分析了社会互动的基本形态,并发展出一套被他称为“社会几何学”的研究进路。
西安城市精神的形成和内涵
西安城市精神的形成和内涵[摘要] 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必须归纳提炼西安城市精神。
要以历史文化、当代发展为基点,找准城市精神定位;以继承优秀城市文化为基础,理清城市精神渊源;以科学定位和历史渊源为基准,准确概括城市精神内涵,逐步形成独具一格又广泛认同的城市精神。
[关键词]西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一座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被其人民广泛认同、秉承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群体价值观。
它一方面蕴涵着当地历史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又引导着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城市形象的精神内质,是其人民整体面貌的集中体现,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及内在动力。
西安,曾经是古代世界最繁荣恢弘的国际性都会,人类历史上第一座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城市,有着三千年的城市史,一千多年的国都史,十三朝的政治史,其所积淀的历史遗产的深厚性、所蕴藏的文化瑰宝的丰富性、所蕴涵的传统精神的博大性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之林中是绝无仅有的。
有着历史久远的传统文化资源,那么西安城市精神的现实取向是什么?这是我们新时代的西安人需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西安城市精神的坐标定位“秦中自古帝王州”。
李世民诗云:“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杜甫《秋兴》诗云:“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历史上,长安城作为首都,在周秦汉唐等漫长的历史时期曾经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史记》上记载长安原为一乡名,其兴建的起源就是国都,后来国都成为长安文化的鲜明特色。
长安城市地位是由于其为国都而重要的,作用是因其为国都而发生的,历史影响也是因其曾经是国都而形成和扩大的。
另一方面,历史上的长安长期作为国都是因为其极为有利的山水条件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因素,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八水绕城、物丰地厚,《史记》中赞美长安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综合这些因素,西安城市的定位就应是“华夏故都,山水之城”。
二、西安城市精神的历史渊源西安城市精神,离不开当下时代特点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离不开西安的地域特征就是山水之城,更不能离开汉唐文化的皇城渊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年3月1日生于柏林,1918年9月28日逝于斯特拉斯堡,又译为西尔或齐默尔),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主要著作有《货币哲学》和《社会学》。
是形式社会学的开创者。
大都会与精神生活现代生活最深层的问题,来源于个人试图面对社会强势力量,面对历史传统的重负、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技术,保持独立和个性。
这种对立以最现代的形式,呈现了原始人为自己的肉体生存必须进行的、与自然之间的那种抗争。
十八世纪似乎提倡解脱在政治、宗教、道德和经济领域历史性地发展起来的所有束缚,为了让人人皆有的、与生俱来的那种人类自然品性得到无拘无束的发展;十九世纪似乎除了促进人的自由之外,还寻求提升人的个性(这跟劳动分工联系在一起)以及人的成就,这些成就使他变得独一无二、不可或缺,但是同时也使他更多地依赖于其他人互相补充的活动;尼采似乎把个体之间无情的斗争看作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先决条件,而社会主义则在对所有竞争的压制中看到了同样的东西。
但是,凡此种种之中都有一个同样的基本动机在发挥作用,那就是,个人拒绝在社会-技术机制中被夷平、淹没。
倘若有人探究当代生活某些特别现代的领域的产品所具有的内在意义——也就是说,倘若有人像我今天思考大都会一样,考察文化机体中的灵魂——这将会要求研究这样一种社会结构所促进的,在个人生活领域和超乎个人生存之上的那些领域之间的关系。
它将会要求研究个性为了顺应外在压力而作出的调整。
都市人的个性得以建立的心理基础是感情生活的强化,这种强化是由于内外刺激迅速而连续的转变。
人是一种有赖于差异而存在的生物,也就是说,他的头脑受到的刺激来自当前的印象和先前的印象之间的差异。
可以说,持久的印象,微弱的差异,彼此的经历和对比有着熟悉的规律,它们所消耗的精神能量,不如快速转换的影像,一瞥之中捕获的鲜明差异,以及突如其来的强烈刺激。
大都会以其街道的纵横交错以及经济、职业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迅速和形态多样,造成了它的心理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在精神生活的感官基础方面,在我们(作为有赖于差异的造物)的有机体所需的知觉量度方面,与小城镇和乡村生活的感官-精神状态那种更加缓慢、更加熟悉、更加平稳流畅的韵律形成了深刻的对比。
因此,大都会精神生活本质上知性主义(intellectualistic)的特征就可以理解了,与之相比,小城镇的精神生活更多地停留于感觉和情感关系。
后者植根于心灵的无意识层面,并在未经打破的传统习俗稳定的平衡状态下无拘无束地发展。
另一方面,理性的位置处于清晰明了、有意识的心灵上层,它最能顺应我们的内在压力。
为了适应各种事件中的转变和矛盾,理性并不必然发生骚乱和内在的动荡,而那是更为保守的个性能够适应同样的事件节奏的唯一途径。
因此,都市人的典型——当然它呈现出成千上百种个人变体——创造出一种保护机制,来抵御对之构成威胁的、外部环境的波动和断裂所带来的极度混乱。
都市人的典型主要以理性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而不是情绪化的反应,从而通过意识的强化而造就了一种精神的优势,反过来,后者也促成了前者。
这样,都市人对于那些事件的反应转移到了一个精神活动的领域,这个领域是最不感性的,远远地离开个性的最深处。
这种知性的性质因而被视为内在生活的一种保护,用来抵御大都会的控制,它分散到了不计其数的特定现象。
大都会一直是货币经济的中心,因为商业活动的多面性和集中性赋予交换中介一种重要性,而这是乡村生活的商业状况达不到的。
但是,货币经济与知性的统治处于最为紧密的关系之中。
它们在待人接物方面共有一种纯粹就事论事的态度,这种态度常常把形式上的公正与一种冷酷无情的僵硬结合在一起。
纯粹知性主义的人对于一切个人化的东西漠不关心,因为从中发展出来的关系和反应不能由纯粹的理性手段得到充分的理解——正如事件中的独特因素从不纳入金钱原则。
金钱只关心为一切所共有的东西,那就是交换价值,它把所有性质和个性化约在一个纯粹的数量层面。
人与人之间的所有感情关系都停留在他们的个性,而知性的关系把人当作数字来处理,也就是说,当作他们本身无关紧要的元素,只有当他们提供了客观上可理解的某种东西,他们才会引起注意。
大都会的居民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斤斤计较地对待商人、顾客、佣人,甚至经常这样对待义不容辞地与之相关联的人。
诸如此类的关系与小圈子的性质形成截然不同的对比,在后者中,必然承认个性特征,而这又同样必然会给行为举止增添了一种感情色彩,造成一个超越单纯衡量付出与回报的社交领域。
关于经济-心理方面的问题,这里的关键在于:在不太发达的文化中,产品是顾客定制的,因此,生产者与顾客互相认识。
而现代城市的供给几乎完全来自市场,也就是说,那些产品提供给素未谋面的顾客,而他们从未实际出现在生产者的视野之中。
由此,每一方的利益都带有不留情面的就事论事;由于人际关系无法估量,其理性计算的经济上的利己主义无须担忧任何偏离。
统治着大都会的货币经济就更是如此,在那里,家庭生产和直接的物品交易的最后残余也连根消除了,直接为个人定制而生产的数量日益减少。
再者,这种心理上的知性主义态度与货币经济如此紧密合为一体,以至于无人能够分辨是前者影响了后者还是相反。
唯一可以确定无疑的是,大都会的生活方式是最有效地培育了这种相互作用的温床。
我只想援引最杰出的英国立宪派历史学家的陈述来阐明这一点:在整个英国历史进程中,伦敦从未成为英格兰的心脏,但是,经常是它的智库,一直是它的钱袋。
在生活最外在的方面,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特征或品质,可以从中发现很多典型的精神倾向。
现代的头脑变得越来越精于算计。
货币经济所造成的现实生活的计算之精确性,对应于自然科学的理念,也就是说,把整个世界转化成一个算术问题,把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固定在一个数学公式之中。
正是货币经济使得这么多人的日常生活都充满了权衡、算计、清点,以及把质的价值化约为量的价值。
由于金钱所具有的可计算的特性,生活要素之间的关系中出现了一种精确性,一种在界定是否均等之中的确定性,一种在契约和协议中的毫不含糊,正如从外在表现看来,怀表的普遍使用带来了这种精确性。
不管怎么说,大都会的环境既是这种本质特征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典型的都市居民的交往和利益关系如此复杂多样,以至于他们的关系和行为,尤其是作为这么多各有各的利益考虑的人们之聚集所造成的结果,互相纠缠在一起,形成一个多种组成部分的有机体。
基于这一事实,如果在承诺和履行中缺乏最严格的精确性,就会导致整体崩溃,造成无法解决的一片混乱。
如果柏林的所有钟表突然以各种原因坏掉哪怕仅仅一个小时,就会使整个经济和商业活动在一定时间里脱轨。
尽管这看来没有什么深刻含义,但是它所造成的种种差错会使得所有等待和失约变成浪费时间,损失重大。
由于这个原因,要不是所有活动和相互关系以一种最精确的方式组织、协调起来,纳入一个超越所有主观因素而严格确定的时间表,一般而言的大都会的生活技术就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这里也显现出大体上可以作为整个讨论之任务的那些结论,也就是说,每一个事件,无论它看起来如何受限于这个浮浅的层面,都立即与灵魂深层相互接触,并且,最平凡陈腐的外部事物,归根到底都跟关注生活意义和生活方式的最终决断捆绑在一起。
准时、算计、精确,这些都是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所要求的,它们不仅最密切地联系着都市生活的资本主义和知性主义特征,而且,也给生活内容增添色彩,也有助于排除那些非理性的、本能的、独立的人类特性和冲动,它们从一开始就寻求从内部决定生活方式,而不是从外部接受一种普遍的、像图表一样中规中矩的生活方式。
尽管由这些生机勃勃的冲动所指引并赋予特征的生活在城市里也并非绝无可能,但是它们还是在观念上与之对立的。
由此看来,我们就能解释像罗斯金(Ruskin)和尼采那样的人物对于大都会的深切憎恨,这些人只能在非模式化的个人表现中找到生活的价值,而这些表现无法化约为准确的等价物,而且,出于同样的原因,在这些人那里,也有着与上述憎恨同样的,对于货币经济、对于存在之知性主义的憎恨。
在生活方式的正确性和细致周密的精确性中,同样的因素结合于一种高度非个人化的结构,另一方面,它们又对高度个人化的倾向产生影响。
或许没有一种心理现象能像厌倦(blasé)态度那样无条件地专属于城市。
首先,这是对于神经的迅速变换的刺激所造成的结果,那些刺激相互对立地凑在一起,在我们看来,都市人的知性的强化似乎正是由此而来。
那些迄今为止在知性上一无所用的蠢笨的人看来不太会感到厌倦。
正如一种感官享受过度的生活会让一个人厌倦,因为它刺激神经达到最大限度的反应能力,直至它们最终再也无法作出任何反应,同样,危害较小的刺激,凭借其转变之迅速和相互矛盾,迫使神经作出如此强烈的反应,如此粗暴地撕扯它们,以至于它们耗尽了最后保留的一点力量,而停留在同样的环境中,没有时间形成新的积蓄。
无力以必需的能量对新的刺激作出反应,这实际上就构成了那种厌倦的态度,跟在更为平静、更为稳定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相比,大城市的每一个孩子都有那种表现。
大都会的厌倦态度的这一心理根源与另一种来自货币经济的根源结合在一起。
厌倦态度的本质在于对事物之间的区别漠不关心。
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未经感知,就像在精神迟钝的状况之中,而是事物之间的区别之意义和价值,以及事物本身之意义和价值,都交给了无目的、无意义的体验。
它们在厌倦者看来是一种均一、单调、灰暗的色彩,其中没有哪一个比另一个更让人喜欢。
这种心理状态是对彻底的货币经济的一种准确的主观反应,因为金钱代替了各种各样的所有事物,并且以“多少钱”的区别表达了它们之间的所有质的区别。
有鉴于金钱以其单调乏味和冷漠无情的品质,能够成为所有价值的一个公分母,它成了一种可怕的校平器(leveler)——它掏空了事物的内核,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价值和它们的独一无二、无与伦比,而且再也无法恢复。
它们都以同样的重力漂浮在奔涌不息的金钱之流。
它们都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仅仅以其数量相互区分。
在单个的状况下,各种事物以其与金钱相等为特色或毋宁说消除特色,可能细微到无从察觉。
然而,在有钱人与金钱可以购买的物品之间的相互联系中,也许实际上出于同样的原因〔按即“金钱可以购买”〕而使公众认为这些物品所具有的总体特征中,它〔按即“以其与金钱相等为特色或毋宁说消除特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就是为什么大都会是商业中心。
正是在大都会里,各种事物可以购买的性质表现出与较为简单的经济环境中截然不同的面貌。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都会是厌倦态度特有的中心。
在大都会里,可以购买的东西聚集起来,这种聚集以某种方式成功地达到了顶点,刺激着个人的神经能量达到最高程度。
由于在同样的环境下,单纯的量的强化,这种成就转化为它的反面,转化为这种特殊的适应现象——厌倦的态度——其中,神经以放弃反应,表现出它们调整自己来适应大都会生活内容和生活形式的最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