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诗品》

《诗品》

读《诗品》有感《诗品》是我国南北朝的文学家钟嵘所编写的诗论著作,与刘勰编写的《文心雕龙》并称南北朝时期的“诗文双绝”,同时,《诗品》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专门论诗的巨著,对后世的诗歌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诗品》不仅谈论了关于写诗的方法运用,更重要的是对于诗歌的品味与批评,整本书的中心思想即是对齐梁形式主义文化产生的诗歌的抨击和批评。

《诗品》全书分为四卷,主要对汉代到齐梁的五言诗人进行了品评,把一百二十二位诗人分成了上中下三品,论其优劣。

钟嵘认为,写诗的首要要素是“气”,他也是首先把“气”引进诗歌理论的。

所以在《诗品》的开篇第一句便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

”这一句便显示出了“气”的重要性。

而很多人把这里的“气”解释为气候,这是不对的。

我认为,这个“气”能表达出两种意思,一指的是大自然的天地元气,二指的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

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要用自己的个性感受天地元气的变化,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震动,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再通过诗歌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诗人的风格和擅长的体裁不同的原因,这是诗人的个性使然,只有符合了自己个性,才能创作出好的诗歌。

其二,钟嵘阐述了诗歌中的“物”,他认为,诗中的“物”不仅是自然景物,更包括了人际感悟,也就是社会之物。

这也正是《诗品》中所写的“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诗歌可以表达诗人的情意,寄托诗人的感怀,这也是诗歌创作的第二大根源。

达到了以上两点,诗歌就能产生,但这样的诗歌,只有主体意思和基本骨架,并不能称之为佳作,所以,我们还要采用一定的表现手法。

在《诗品》中,钟嵘介绍了三种表现手法,分别是“赋”“比”“兴”,直接描写事实,用事实来寄托寓意,是赋;借物来比喻情怀,是比;文辞写完了还有余意,是兴。

在选择了表现手法之后,还要“幹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风力即是风骨,丹彩也就是文采,也就是说,采用对的表现手法,再把风骨倾注到诗里,用文采使诗歌更加生动,使得听见这首诗的人都能体会到诗中的寄托的感情,理解诗的本意,从而心动不已,这就是写诗的最高境界了。

诗品读书笔记

诗品读书笔记

《诗品》读书笔记《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论专著,南朝梁代钟嵘撰写。

这部书以人品评诗,是汉魏至齐梁时期诗歌批评的精华汇集。

其理论观点对后来的文艺理论批评影响很大。

在阅读《诗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钟嵘对诗歌的热爱和深入的研究。

他不仅仅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诗歌,更是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来审视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这样的研究方法让我深受启发,对诗歌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钟嵘在序中详细阐述了诗歌的起源、性质、特点和渊源,认为诗歌是“动天地,感鬼神,厚人伦,移风俗”的工具。

他认为诗歌应该以“自然英旨”为最高境界,反对过于雕琢和造作的诗歌风格。

这种思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在钟嵘的时代,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钟嵘强调诗歌的自然和真实,呼吁诗人以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语言来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心声。

其次,《诗品》中详细评价了汉魏至齐梁时期的众多诗人,包括曹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

钟嵘通过对每位诗人的风格、特点、优缺点的评价和论述,展示了他们对诗歌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其中,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极高,认为他达到了“自然英旨”的最高境界。

陶渊明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平淡朴素著称,他的诗歌风格与钟嵘所提倡的“自然英旨”不谋而合。

这也说明钟嵘的诗歌理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当时的文化氛围和诗人自身的追求密切相关。

此外,《诗品》中还涉及到了一些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例如,“思与境偕”、“物以情观”、“文已尽而意有余”等等。

这些论述对于后来的诗歌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它们告诫我们在创作诗歌时,要注重情感与意境的融合,以朴实的语言展现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方法对于现代的诗歌创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在阅读《诗品》的过程中,我深感钟嵘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诗歌理论的深入研究。

他的理论观点不仅仅是对当时诗歌发展的总结和评价,更是对后世诗歌创作的指导和启示。

通过对《诗品》的阅读,我不仅了解了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价值,也学会了如何去欣赏和理解诗歌。

诗品读后感

诗品读后感

钟嵘《诗品》读后感钟嵘的《诗品》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

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

《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是一篇概括性的评论文。

如史记记录帝王生平一般,《诗品》较为全面的描述了这段时期诗人的整体风貌和思想品质,活脱脱像极了当今的诗人素质评价。

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计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

在钟嵘看来,对诗而言,一是强调赋和比兴的相济为用,二是强调内在的风力与外在的丹采应同等重视。

这和刘勰的看法大体接近,仅仅在对比兴的解释和重视程度上略有不同。

但在另一方面,钟嵘论诗还坚决反对沈约等人四声八病的主张。

沈约等提出的四声八病的诗律,人为的限制过于严格,连他们自己也无法遵守。

但是,钟嵘看到这种过分的害处就笼统地反对讲四声、讲格律,就未免有点“因噎废食”了。

他的序里对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概括的论述,这也可以说是他心目中的诗史的提纲,不过他着重叙述各代诗人的阵容,与刘勰等着重论述各代诗歌的共同风貌及时代背景有所不同。

钟嵘论每个诗人风格,总是指出其“源出”某人,虽然有藐视他人的原则错误,但事实上,前人的影响也确实不容否认。

另外,就自身文体而言,钟嵘论诗有一个重大特色,他善于概括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钟嵘在对历代作家的艺术特点、风格进行品评的同时,还在序言中对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理论性问题,以及当时诗坛所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流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反对当时论诗“随其嗜欲”、“准的无依”的风尚,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品评准的。

他概括诗歌风格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眼:一是论赋比兴,二是论风骨和词采,三是重视诗味,四是注意摘引和称道诗中佳句,除以上四点以外,他还善于运用形容比喻的词语来描绘诗歌的风格特征。

对于其对现实文学的不满主要有:1. 对当时诗歌发展中所存在的堆垛典故和由于四声八病之说盛行而带来的刻意追求声律的两种弊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诗品》读后感

《诗品》读后感

《诗品》读后感《〈饮酒·其五〉读后感》一、原文:《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衍生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人境”:人世间。

“心远”:精神超脱世俗。

“南山”:一般指庐山。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陶渊明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世俗追名逐利生活的厌弃。

情感上,诗中充满着悠然自得的情绪,诗人隔绝尘世的喧嚣,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宁静。

表现手法上,它非常巧妙。

首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设下悬念,然后用“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解答,强调心灵上对世俗远离的重要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堪称绝句中的经典,诗人在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南山,这种自然的动作在诗人笔下充满了诗意,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完美展现出来。

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又进一步烘托了这种宁静氛围,并且蕴含着一种要像飞鸟归巢一样回归自然的潜在寓意。

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则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留在心中的真意不必言说,也难以言说。

四、作者介绍: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他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辞官归隐田园。

他的诗歌一般分为田园诗和抒情咏怀诗等类型,田园诗描绘美好的田园风光和质朴的农村生活,展现出他对宁静、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他的诗风平淡自然,很有韵味。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喧嚣的城市里整天忙碌奔波的我,内心疲惫不堪。

有一次回到老家农村度假,看着那宁静的田野,space;忽然就理解了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句诗的意境。

这里虽然不是什么世外桃源,但是只要自己心境平和,不受外界功名利禄的干扰,一样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享受到那片刻的惬意。

例子二:朋友小明最近很是烦躁,觉得职场竞争压力太大,他向我吐露心声。

钟嵘诗品心得体会

钟嵘诗品心得体会

钟嵘诗品心得体会钟嵘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文人,他的诗品堪称经典,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钟嵘的诗作之余,我不禁产生了一些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钟嵘诗品的心得体会。

首先,钟嵘的诗作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壮丽,同时又饱含了对于人类情感的理解和倾诉。

例如他的《题月》一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中描述的是一幅月下西湖的景象,通过形容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他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以及对于这种美景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让人产生了对于自然的敬畏和赞赏之情。

其次,钟嵘的诗作还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关注人类的情感和命运,用寥寥几笔描绘出了人世的喜怒哀乐。

例如他的《过零丁洋》一诗:“乌啼田庐霜满地,水面风光镜一枝。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山巨石白苔知。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人生百态和人世间的变迁。

他以充满哲理的方式,表达了对于人生无常和生命脆弱性的思考。

这种对人性的关注和思考,赋予了钟嵘的诗作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此外,钟嵘的诗品还展现了他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于诗歌形式的探索。

他不拘一格,从而创造出了独具风格的诗歌形式。

例如他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独具风格,运用了独特的描写手法,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瀑布的喧嚣和奔腾之势。

钟嵘的诗作不仅在情感表达上有所突破,也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使得他的诗歌更具有张力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从钟嵘的诗品中,我看到了他对于自然、人性和艺术的深深追求和思考。

他的诗作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哲理的启发。

他通过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诗作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启示。

读完钟嵘的诗作之后,我对于诗歌的审美和人生的思考产生了新的深度和广度。

我相信,继续阅读钟嵘的诗作,会有更多的心得和启发。

从《诗品》对陆机的评价看钟嵘的诗歌鉴赏观

从《诗品》对陆机的评价看钟嵘的诗歌鉴赏观

从《诗品》对陆机的评价看钟嵘的诗歌鉴赏观
《诗品》中表现出的重词采的诗学观,推其原因,是与当时的文风密切相关的,汉末魏晋时,当时以高门文士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不断出现,再加上帝王的提倡,在当时杜会和时代气氛的影响下,文人多崇尚那种精致.华丽和轻柔的美,对华丽辞藻的追求也就成为必然。

"善属文,辞藻逆艳"成为当时评价人物的常用语言,在当时帝王的提倡下,南朝的文人集团经常聚集在一起,切磋文义,倡和争盛,从事文学创作活动,这些文人创作集团操纵着文风的转变。

在《诗品}中钟峰反对用典,批评“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B方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挖苦那些堆彻典故的人为虽谢天才,且表学问。

"很显然,钟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诗歌有和一般说理,议论文章不同的趣味,不是发发议论,讲讲道理,用用典故就可以成为诗歌的,他强调诗歌必须有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而美的形式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钟峰评诗注重词采的华美虽然有矫枉过正之嫌,但是准确把握了诗歌与其他文体不同的特点,加深了人们对诗歌的认识,推动了诗歌自身的发展,为唐诗的繁荣霓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四诗品》读后感之一 雄浑

《二十四诗品》读后感之一 雄浑

《二十四诗品》读后感之一雄浑夜深了,草原上安静下来,所有的动物都在用各自的方法等待着明天的到来。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一说到雄浑,脑海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人物便是乔峰。

雄浑,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英雄气。

雄浑在诗品里面是列第一位的,为什么会这么看重雄浑?我觉得这个跟儒家的人生观有关。

儒家是提倡入世的,提倡积极面对人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

而英雄,则是儒家的精神代表。

雄浑化身于人物,应有"虽万千人吾往矣"的气概,有"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的胆色,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有"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豪迈,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胸怀,有"人不知而不愠"的豁达.总之,这些英雄的气质,都可以称之为雄浑。

郭靖也是一个英雄。

只是这个英雄太完美了,所以感觉有点假。

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人在某些时刻,会闪现出他身上的那种光芒,这些品格本来是人性中固有的。

所以,就算是普通人,也有英雄的时刻。

雄浑,代表的是人类精神境界的崇高元素,一个大大的人字。

雄浑的另一个特点,是大而化之,不拘小节。

如果把诗品比作画作,雄浑首先它不是工笔画,它是写意的。

西方的绘画作品很难表现出雄浑,因为太过写实了。

老子说:"大象无形",根本不是你写实可以抓住的,只能通过写一部分意,写一部分实,营造一种意境,传达一种雄浑的感觉。

至于你有没有感觉到,反正作者是感觉到了。

但西方有音乐,交响乐用于表现雄浑,则胜过东方许多,这个也是比较容易达到雄浑的一种艺术。

象《欢乐颂》、《黄河大合唱》、《七侠荡寇志》、《出埃及记》等作品,气势恢宏,波澜壮阔。

《陶渊明之人品与诗品》印象

《陶渊明之人品与诗品》印象

《陶渊明之人品与诗品》印象
《陶渊明之人品与诗品》是一篇让人深感震撼的文章。

文章首先介绍了陶渊明的人品,他不愿意仕途,倡导田园生活,重视友谊,追求真理,处处都表现出高风亮节的品质。

作者随后又从陶渊明的诗品入手,说明了其笔下的山水田园,诗中的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于生命的感悟,都展现出一种无比纯粹的美学观念。

这篇文章对于陶渊明的评价和解读,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大诗人。

他的人格魅力和诗歌之美,让人如沐春风,感觉到心灵上的净化和鼓舞。

陶渊明的境界和情意,让我感受到了淡泊名利、舍弃功成名就,用心静默地去感悟、去走向自我的价值的内向,不为外在的表现所牵扯,而注重内在的美好和平静。

这篇文章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功成名就、成名立万,而在于个人的修养和内心的满足,只有热爱生活、向往自然、拥有健全的品格,才能真正追求到精神上的力量和平静的心态。

《诗品——雄浑》读书笔记

《诗品——雄浑》读书笔记

雄渾大用外腓,眞體內充①。

返虛入渾,積健為雄②。

具備萬物。

橫絕太空③。

荒荒油雲,寥寥長風④。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⑤。

持之非強,來之無窮⑥。

Potent,UndifferentiatedThe greatest functioning extends outward;The genuine form is inwardly full.Revering to the empty brings one into the undifferentiated;Accumulating sturdiness produces the potent.It contains the full complement of all things;Stretching all the way across the void:Pale and billowing rainclouds;Long winds in the empty vastness.It passes over beyond the imagesAnd attains the center of the ring.Maintaining it is not forcing;Bringing it never ends.【題解】(鬱沅《二十四詩品導讀》)雄渾。

雄壯渾厚,詩歌風格雄健有力而渾然一體。

雄渾這一意境風格的標舉,是《二十四詩品》的獨創。

在此之前的風格理論中,劉勰提出“八體”(《文心雕龍•體性》),雄渾接近於“八體”之中的“壯麗”,劉勰的解釋是:“壯麗者,高論宏裁,卓爍異采者也。

”《文心雕龍》的風格論是包括詩歌在內,也包括論說文在內的各種文體創作的風格論,“壯麗”是指氣勢雄壯、文采美麗的創作風格。

劉勰之後,中唐的皎然在《詩式》中提出“辯體有一十九字”,把詩歌的風格區分為十九類,雄渾與《詩式》中所說的“力”相近,皎然的解釋是:“體裁勁健曰力。

”雄渾既有雄壯的方面,也有勁健的方面。

钟嵘诗品读后感

钟嵘诗品读后感

钟嵘诗品读后感钟嵘《诗品》读后感钟嵘的《诗品》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

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

《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是一篇概括性的评论文。

如史记记录帝王生平一般《诗品》较为全面的描述了这段时期诗人的整体风貌和思想品质活脱脱像极了当今的诗人素质评价。

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计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

在钟嵘看来对诗而言一是强调赋和比兴的相济为用二是强调内在的风力与外在的丹采应同等重视。

这和刘勰的看法大体接近仅仅在对比兴的解释和重视程度上略有不同。

但在另一方面钟嵘论诗还坚决反对沈约等人四声八病的主张。

沈约等提出的四声八病的诗律人为的限制过于严格连他们自己也无法遵守。

但是钟嵘看到这种过分的害处就笼统地反对讲四声、讲格律就未免有点“因噎废食”了。

他的序里对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概括的论述这也可以说是他心目中的诗史的提纲不过他着重叙述各代诗人的阵容与刘勰等着重论述各代诗歌的共同风貌及时代背景有所不同。

钟嵘论每个诗人风格总是指出其“源出”某人虽然有藐视他人的原则错误但事实上前人的影响也确实不容否认。

另外就自身文体而言钟嵘论诗有一个重大特色他善于概括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钟嵘在对历代作家的艺术特点、风格进行品评的同时还在序言中对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理论性问题以及当时诗坛所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流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反对当时论诗“随其嗜欲”、“准的无依”的风尚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品评准的。

他概括诗歌风格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眼:一是论赋比兴二是论风骨和词采三是重视诗味四是注意摘引和称道诗中佳句除以上四点以外他还善于运用形容比喻的词语来描绘诗歌的风格特征。

对于其对现实文学的不满主要有:对当时诗歌发展中所存在的堆垛典故和由于四声八病之说盛行而带来的刻意追求声律的两种弊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钟嵘认为诗歌本来是作家在外物感召下真情实感的表现大量堆砌典故的风尚严重阻碍了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

钟嵘《诗品》的主要观点

钟嵘《诗品》的主要观点

钟嵘《诗品》的主要观点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主要探讨了诗歌的创作和鉴赏标准。

以下是《诗品》的主要观点:
诗歌的目的:钟嵘认为,诗歌的目的是表达情感和思想,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来打动读者的心灵。

他强调诗歌应该具有真实感和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诗歌的内容:钟嵘认为,诗歌的内容应该真实、自然、质朴。

他主张诗歌应该以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人情世故、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追求真实和自然的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式:钟嵘对诗歌的形式也有一定的要求。

他认为,诗歌应该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要求诗句的音韵和谐,用词要准确、贴切。

他强调诗歌的语言应该简练、精炼,避免冗长和庞杂。

诗歌的审美标准:钟嵘提出了一些诗歌的审美标准。

他认为,好的诗歌应该具有情感的深度和内涵,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他还强调诗歌应该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避免陈腐和平庸。

总的来说,钟嵘的《诗品》强调了诗歌的真实性、自然性和感染力,提出了诗歌的创作和鉴赏标准。

他对诗歌的内容、形式和审美标准的探讨,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钟嵘诗品序读后感

钟嵘诗品序读后感

钟嵘诗品序读后感
首先呢,这序里一上来就给人一种“诗歌江湖”的感觉。

钟嵘说诗是怎么来的,那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人们心里有各种想法、感情,像瓶子里装满了水,满得都要溢出来了,就变成诗啦。

就好比我今天特别高兴,吃了一顿超级美味的大餐,那种开心劲儿让我忍不住想哼几句不成调的小曲儿,古人也是一样,有了喜怒哀乐就想写诗。

这让我觉得诗其实离咱们特近,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有文人雅士才能玩的东西。

然后,钟嵘开始点评那些诗歌的风格和流派,就像一个美食评论家在评价不同菜系一样。

他说这个诗人的诗像川菜,麻辣鲜香,充满激情;那个诗人的诗像淮扬菜,精致细腻,韵味悠长。

我一边读一边在想,要是古代有诗歌选秀节目,钟嵘肯定是那个最犀利又最公正的评委。

他对于诗歌好坏的评判标准,虽然有些是从古人的审美来的,但也有很多放在今天也很有道理。

比如说诗歌得有真情实感,不能光在那儿堆砌华丽的辞藻,就像一个蛋糕,光有好看的奶油花,里面的蛋糕坯子是坏的,那肯定不行。

还有啊,他讲诗歌的发展历程,就像在讲一个家族的族谱。

从这儿起源,然后经过了谁谁谁的发展,又到了哪儿哪儿发生了变化。

这让我看到诗歌就像一条流淌的河流,在不同的地方汇聚了不同的支流,不断壮大,不断变化。

有时候会遇到高山的阻挡,就像诗歌在某个时期受到打压或者不被重视,但它总能找到新的出路,继续奔腾向前。

钟嵘诗品序读后感

钟嵘诗品序读后感

钟嵘诗品序读后感钟嵘开篇就像个老学究似的,开始讲诗歌的起源。

他说诗歌这东西啊,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那是从人的内心感情里长出来的。

人心里头有了喜怒哀乐,就像瓶子装满了水,得找个出口,诗歌就成了这个出口。

我就想啊,这古人也和咱们现代人一样嘛,心里不痛快了或者高兴得不行了,就得找个法子抒发一下,只不过他们选择了写诗。

比如说我自己,要是今天被老板骂了,可能就想写几句“老板老板你莫狂,今天骂我不应当”之类的打油诗来撒撒气,这就是内心感情的一种喷发呀。

然后呢,他又开始品评诗人了。

这就像是在给诗人们开一场超级大的武林大会,他是裁判,按照诗人们的功力高低给排个名次。

他评诗还特别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不是看你名气大不大,而是看你的诗到底有没有真情实感,有没有那种独特的韵味。

我觉得这就特别公平公正,不像现在有些东西,光靠炒作就能红得发紫。

在他眼里,那些堆砌辞藻,却没有一点真心的诗,就像一个空有漂亮外表,却没有灵魂的花瓶,中看不中用。

我还特别喜欢他强调的诗歌的“滋味”。

他说诗得有滋味,就像菜得有味道一样。

一首好诗,读起来得让人回味无穷,就像吃了一块特别美味的巧克力,那股子香甜能在嘴里留存好久。

我读李白的诗就有这种感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每次读完,心里就像被羽毛轻轻挠了一下,那种孤独又潇洒的滋味在心头打转。

而那些没有滋味的诗呢,读起来就像喝白开水,寡淡得很。

不过呢,我也觉得钟嵘有点小固执。

他在推崇五言诗的时候,把其他的诗体说得好像一无是处似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觉得川菜是天下第一,其他菜系都不行一样。

其实不同的诗体都有自己的魅力,就像不同的菜系都有各自的拿手菜。

国学概要·《二十四诗品》读书笔记

国学概要·《二十四诗品》读书笔记

国学概要·《二十四诗品》读书笔记第一篇:国学概要·《二十四诗品》读书笔记《二十四诗品》读书笔记《二十四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座高峰,是上继《文心雕龙》下启《人间词话》的一部文学理论经典。

它用四言韵诗的形式来论24种风格的审美特色,以不落言筌的韵律宣告了中国意境学的真正奠基。

《二十四诗品》体现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点,体现了中国美学史和哲学史的儒释道合流的趋势。

一、《二十四诗品》真伪之我见然而,近几年来《二十四诗品》的作者问题却成为疑问,其理由是目前为止尚未找到晚唐至元代期间确切署名作者和书名的《二十四诗品》,其间只有宋代苏轼曾引用司空图“二十四韵”,但这不足以证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就是司空图,近年来学术界对司空图《诗品》的真伪问题,也产生了许多争论。

《二十四诗品》的真伪及作者问题到现在仿佛也尚未定论,但是从目前有关研究发展的情况看,尚无确切证据证实它不是司空图所作,然而从司空图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及其生平思想和诗论著作的深入分析来看,反倒可见《诗品》的作者是司空图可能性很大。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虞乡县)人,生于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卒于公元908年(梁太祖开平二年)。

在司空图二十二岁前,即唐会昌、大中年间,政局还算是稳定的,少年、青年时期的司空图,日子过得很安稳。

可是,此后的人生中,因宦官专权、朝臣倾轧、军阀争夺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再加上灾荒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唐王朝一天天走向灭亡。

当时的知识分子大都丢掉了盛唐时期的雄浑豪迈,也放下了中唐时期的沉郁忧国,转于心灵内部营造着自己的清空疏远的静寂的个人空间。

身为官僚地主的司空图,日子也越来越难过。

少有俊才,其“平生之志”,不在“文墨之伎”,而“欲揣机穷变,角功利于古豪”,意欲济世安民,为李唐王朝尽犬马之劳。

生平两度经历战乱,看到“朝廷微弱,纪纲大坏”,李唐王朝颓势已成,不可挽回,于是只好隐居避祸,以诗酒自娱。

钟嵘《诗品》的主要观点

钟嵘《诗品》的主要观点

钟嵘《诗品》的主要观点(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钟嵘《诗品》概述三、钟嵘《诗品》的主要观点四、结论正文一、引言钟嵘《诗品》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评论著作,它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从整体上梳理《诗品》的主要观点,并进一步分析这些观点对当代文学创作和评论的启示。

二、钟嵘《诗品》概述《诗品》是南朝文学家钟嵘创作的一部诗歌评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12 年左右。

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余人,对这些诗人的创作特点、艺术风格和成就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

钟嵘在《诗品》中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诗歌审美标准,强调诗歌创作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同时注重艺术形式的创新。

三、钟嵘《诗品》的主要观点1.诗歌创作应立足于现实生活钟嵘在《诗品》中强调,诗歌创作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诗歌的内容应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

这一观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都遵循了这一原则,如唐代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2.诗歌创作要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钟嵘认为,诗歌创作应该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应该源于诗人的内心,而非矫揉造作。

这一观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评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诗歌评论家都把情感的真实性作为评价诗歌的重要标准。

3.诗歌创作要注重艺术形式的创新钟嵘在《诗品》中强调,诗歌创作要注重艺术形式的创新,诗歌的艺术形式应该与诗歌的内容相统一。

这一观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评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注重艺术形式的创新,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四、结论钟嵘《诗品》的主要观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诗歌创作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同时注重艺术形式的创新。

钟嵘诗品序读后感

钟嵘诗品序读后感

钟嵘诗品序读后感
钟嵘这人可真有趣,他在序里对诗歌那是满满的热爱,感觉他把诗歌当成了绝世珍宝一样。

他讲诗歌的起源就像在讲一个神秘又古老的传说,说诗歌是从人的情感里自然流淌出来的。

就好比我们今天遇到特别高兴或者特别难过的事儿,忍不住就想发个朋友圈或者写几句感慨一样,古人也有这种冲动,然后就有了诗。

像“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那些干活累了的人就唱唱自己干活的事儿,饿着肚子的人就哼哼关于食物的渴望,这多接地气儿啊。

我就想,原来诗歌从一开始就不是什么高高在上、让人看不懂的东西,它就是咱老百姓表达生活的一种方式。

然后呢,他还谈到诗歌的风格和境界,那些个评价标准就像是给诗歌量身定做的各种漂亮衣服。

有的诗像是穿着华丽锦袍的贵族,词藻绚烂,光彩照人;有的诗呢,就像是穿着粗布衣裳却浑身散发着质朴气息的隐士,平淡中见真味。

他把诗人们分成上中下三品,这感觉就像是给诗人排了个武林高手排行榜似的。

虽然有些诗人可能会觉得不服气,就像在武林里,被排在低等级的人肯定觉得自己也有独门秘籍啊。

不过这也说明钟嵘有自己很明确的喜好和评判尺度。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强调诗歌要有“滋味”。

这“滋味”可不好捉摸,不像炒菜放多少盐多少糖那么简单。

他说的滋味就像是一种魔法,能让读诗的人回味无穷。

有些诗读起来就像喝白开水,寡淡无味;而有些诗就像是一杯香醇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这让我想起自己以前读诗的时候,有些诗读过就忘,但是像李白的那些充满想象力的诗,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跟着他上天入地,那种滋味就很浓烈。

诗品的读后感

诗品的读后感

诗品的读后感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诗品》的书籍,书中介绍了世界各地的经典诗歌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和力量,同时也加深了我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我对《诗品》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我被书中所收录的诗歌内容所深深吸引。

从古代到现代,作者们以各种形式和风格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爱情、友谊以及生活种种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每一首诗都独特而美丽,让人读后产生共鸣。

例如,书中介绍的中国古诗《登鹳雀楼》令我深感婉约之美,法国诗人维克多·雨果的《夜》则让我感受到深沉之情。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更好地理解了诗歌这个形式如何通过文字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除了欣赏诗歌的内容,我也注意到了《诗品》在文字和排版上的精心设计。

整本书采用了简洁的字体和排版风格,让读者更加专注于诗歌本身。

每一篇诗歌都有简短的导读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品味作者的用词和意图。

同时,书中还配有精美的插图和照片,增添了阅读的乐趣和视觉体验。

这样的设计让我愿意一次又一次地翻开这本书,享受其中的欢愉和启发。

与此同时,通过阅读《诗品》,我对诗歌创作和欣赏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通过有限的文字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它需要读者投入精力去解读和体味,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真谛。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通过与诗歌对话,思考和感受作者述说的故事和情感,可以开拓我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每次读完一首优秀的诗歌后,我都会感到心灵上的满足与启发。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在读完《诗品》后,我对文学和诗歌的态度发生了积极变化。

诗品中收录的作品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它们平等地展示了人类情感和智慧的共通之处。

这让我认识到文学是一种超越国界和时空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让人们相互理解、共享情感。

因此,我更加珍惜和推崇文学艺术,也更加坚信诗歌的力量。

总之,《诗品》是一本令人难以忘怀的读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欣赏到了世界各地的优秀诗歌,并对诗歌创作和欣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十四诗品中的美学和哲学思想以及感受

二十四诗品中的美学和哲学思想以及感受

《诗品》体现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点则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也应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认识它的文艺美学思想特点。

1雄浑“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雄浑”,对认识《诗品》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讲的就是“雄浑”美的哲学思想基础。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者,指雄浑之体得自然之道,故包容万物,笼罩一切,有如大鹏之逍遥,横贯太空,莫与抗衡。

“雄浑”之所以放在二十四品之首,应该说不是偶然的,它讲的是一种同乎自然本体的最高的美,也就是诗歌创作的最理想境界。

它所体现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创作思想是贯穿于整个二十四品的。

“雄浑”之美的诗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它是一种整体的美,而不是局部的美,如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雄浑的诗境有如一团自在运行的元气,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第二,它是一种自然之美,而绝无人工痕迹,庄子认为“天乐”的特点,便是“应之自然”,“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天籁、地籁、人籁之区别就在天然还是人为,天籁不仅不依赖人力,也不依赖任何其他的外力,所以是最高的美的境界。

第三,它是一种含蓄的美,超乎一切言象之外。

在浑然一体的诗境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味,犹如昼夜运行、变幻莫测的混沌元气,日新月异,生生不息。

它开拓了使读者充分发挥自己想像力的空间,启发了读者各不相同的审美创造能力。

“冲淡”是二十四诗品中和“雄浑”可以相并列的另一类重要诗境。

他和“雄浑”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他和“雄浑”虽有不同的风格特征,但是在哲学思想基础和诗境美学特色的基本方面,则是和“雄浑”一致的。

所以“雄浑”中有“冲淡”,“冲淡”中也有“雄浑”。

“冲淡”之境,当以陶渊明、王维诗作为最,“冲淡”之美和“雄浑”之美相比,虽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是也同样具有整体之美、自然之美、含蓄之美、传神之美、动态之美,雄浑”之美具有刚中有柔的特色,而“冲淡”之美则是柔中有刚3纤秾“纤秾”一品几乎完全都是用意象批评的方法来写的4沈著这一品也是很典型的意象批评之范例,写一个隐居山野的幽人之沈著心态,来说明具有此种风格的诗境美。

读释二十四诗品,体会书画之意境

读释二十四诗品,体会书画之意境

读释⼆⼗四诗品,体会书画之意境读释⼆⼗四诗品,体会书画之意境为了深⼊学习⼆⼗四诗品,我看了⼏个版本的解释,觉得有的解释的⽐原⽂还难理解,有的解释与我理解的有很⼤的出⼊。

索性下点功夫还是⾃⼰解释吧!在品读解释的过程中,越发觉得诗品不单是对诗词不同风格意境的阐述,同时也是对书画风格意境的描写。

我好像看到了⼀幅幅风格迥异、意境不同的绘画和书法作品。

所以,我在体会诗品的同时,也在细⼼的体会书品和画品。

我在学习、品读和解释的进程中,逐渐⾛进了诗书画三位⼀体的神逸空间,若隐若现的悟到了禅意和道法的真髓!使⾃⼰的艺术思维⾃由的翱翔在⽆限的精神世界!这种意境,⽆可⾔表!1雄浑雄健浑厚,雄健有⼒⽽浑然⼀体的意境。

⼤⽤外腓,真体內充。

宏⼤有⼒的外在变化来⾃体内真⽓的盈充。

反虚⼊浑,积健为雄。

返回⾃然之道才能养成浑厚之⽓真⽓的聚积笔⼒才能显⽰出豪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只要有能⼒孕育包容其万物,才能如巍巍昆仑横绝于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如浩浩苍天飘荡的彩云,如茫茫⼤地呼啸的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既要超越⽣活的表象,也要来源于⽣活之中。

持之⾮强,来之⽆穷。

创作的素养和灵感不可勉强,持之以恒真⽓才能来之⽆穷。

 2、冲淡冲和淡泊。

指诗歌语⾔质朴,意境闲适恬静的意境。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只有保持素淡静默的状态,才有机会体察事物的妙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汲取天地之灵⽓调养于⼼,就可产⽣仙逸与孤鹤齐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

就好像那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

阅⾳修篁,美⽈载归。

沙沙悦⽿的修⽵声,轻轻呼唤与你同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勉强刻意去追求它,它就会远离你不回。

脱有形似,握⼿已违。

如果你刻意追求形似,精⽓神可能与你相违。

 3、纤秾纤细和丰腴。

婉约秀丽,芬芳多彩的意境。

采采流⽔,蓬蓬远春。

闪耀动⼈光彩的流⽔,⼀望⽆际的蓬勃之春。

窈窕深⾕,时见美⼈。

幽深弯曲的⼭⾕,隐现着佳丽美⼈。

碧桃满树,风⽇⽔滨。

开满鲜花的桃树,风和⽇丽的⽔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嵘《诗品》读后感钟嵘的《诗品》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

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

《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是一篇概括性的评论文。

如史记记录帝王生平一般,《诗品》较为全面的描述了这段时期诗人的整体风貌和思想品质,活脱脱像极了当今的诗人素质评价。

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计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

在钟嵘看来,对诗而言,一是强调赋和比兴的相济为用,二是强调内在的风力与外在的丹采应同等重视。

这和刘勰的看法大体接近,仅仅在对比兴的解释和重视程度上略有不同。

但在另一方面,钟嵘论诗还坚决反对沈约等人四声八病的主张。

沈约等提出的四声八病的诗律,人为的限制过于严格,连他们自己也无法遵守。

但是,钟嵘看到这种过分的害处就笼统地反对讲四声、讲格律,就未免有点“因噎废食”了。

他的序里对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概括的论述,这也可以说是他心目中的诗史的提纲,不过他着重叙述各代诗人的阵容,与刘勰等着重论述各代诗歌的共同风貌及时代背景有所不同。

钟嵘论每个诗人风格,总是指出其“源出”某人,虽然有藐视他人的原则错误,但事实上,前人的影响也确实不容否认。

另外,就自身文体而言,钟嵘论诗有一个重大特色,他善于概括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钟嵘在对历代作家的艺术特点、风格进行品评的同时,还在序言中对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理论性问题,以及当时诗坛所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流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反对当时论诗“随其嗜欲”、“准的无依”的风尚,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品评准的。

他概括诗歌风格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眼:一是论赋比兴,二是论风骨和词采,三是重视诗味,四是注意摘引和称道诗中佳句,除以上四点以外,他还善于运用形容比喻的词语来描绘诗歌的风格特征。

对于其对现实文学的不满主要有:1. 对当时诗歌发展中所存在的堆垛典故和由于四声八病之说盛行而带来的刻意追求声律的两种弊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钟嵘认为,诗歌本来是作家在外物感召下真情实感的表现,大量堆砌典故的风尚,严重阻碍了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

2. 为五言诗的出现从理论上作了说明。

当时大多数人不承认五言的诗歌形式在诗坛的应有地位。

钟嵘却提出四言的形式过时了,这种议论为诗歌形式的历史发展,从理论上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3. 关于作家的艺术流派及品评。

钟嵘从作家和作品的风格特点着眼,很重视历代诗人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及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区分,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看法。

他不仅为风格流变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途径,而且对具体作家、作品也有一些言简意赅、颇有见地的评论。

但是,诗人在风格上继承前代作家,关系是比较错综复杂的。

钟嵘却常常把这个问题简单化;他论诗抹杀两汉南北朝乐府民歌,更是存在明显的偏见。

他对建安诗人所继承的传统缺乏正确判断,正和这一点有密切关系。

钟嵘论诗一方面是反对某些形式主义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受到南朝形式主义潮流的影响。

他品评诗人,往往把词采放在第一位,很少涉及他们作品的思想成就。

他不大重视作家的生活阅历对于作家风格的决定性影响,以及他不曾周密地考虑到作家思想艺术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常只是着眼于不同作家在某一方面的某些相似之点来研究他们诗风的同异,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使他的风格流派的研究不仅显得混乱。

他摘句论诗的批评方式,虽然反映了当时创作上“争价一句之奇”的倾向,也开了后代摘句批评的不良风气。

历史影响钟嵘《诗品》是第一部论诗的著作,对后代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

篇二:《诗品》读《诗品》有感《诗品》是我国南北朝的文学家钟嵘所编写的诗论著作,与刘勰编写的《文心雕龙》并称南北朝时期的“诗文双绝”,同时,《诗品》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专门论诗的巨著,对后世的诗歌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诗品》不仅谈论了关于写诗的方法运用,更重要的是对于诗歌的品味与批评,整本书的中心思想即是对齐梁形式主义文化产生的诗歌的抨击和批评。

《诗品》全书分为四卷,主要对汉代到齐梁的五言诗人进行了品评,把一百二十二位诗人分成了上中下三品,论其优劣。

钟嵘认为,写诗的首要要素是“气”,他也是首先把“气”引进诗歌理论的。

所以在《诗品》的开篇第一句便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

”这一句便显示出了“气”的重要性。

而很多人把这里的“气”解释为气候,这是不对的。

我认为,这个“气”能表达出两种意思,一指的是大自然的天地元气,二指的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

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要用自己的个性感受天地元气的变化,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震动,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再通过诗歌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诗人的风格和擅长的体裁不同的原因,这是诗人的个性使然,只有符合了自己个性,才能创作出好的诗歌。

其二,钟嵘阐述了诗歌中的“物”,他认为,诗中的“物”不仅是自然景物,更包括了人际感悟,也就是社会之物。

这也正是《诗品》中所写的“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诗歌可以表达诗人的情意,寄托诗人的感怀,这也是诗歌创作的第二大根源。

达到了以上两点,诗歌就能产生,但这样的诗歌,只有主体意思和基本骨架,并不能称之为佳作,所以,我们还要采用一定的表现手法。

在《诗品》中,钟嵘介绍了三种表现手法,分别是“赋”“比”“兴”,直接描写事实,用事实来寄托寓意,是赋;借物来比喻情怀,是比;文辞写完了还有余意,是兴。

在选择了表现手法之后,还要“幹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风力即是风骨,丹彩也就是文采,也就是说,采用对的表现手法,再把风骨倾注到诗里,用文采使诗歌更加生动,使得听见这首诗的人都能体会到诗中的寄托的感情,理解诗的本意,从而心动不已,这就是写诗的最高境界了。

在《诗品》中,除了对写诗方法的描述还有对诗人们的品评。

在品评中,钟嵘大多以批评为主,所以《诗品》主要是一本诗歌批评的著作。

例如对各朝诗人的评价,“李充《翰林》,疏而不切”,“王微《鸿宝》,密而无裁”,“颜延论文,精而难晓”,“张骘《文士》,逢文即书”,这些都是对这些诗人的批评。

钟嵘品诗的主要标准,就是一个字,“味”,他在《诗品》中写到“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有滋味者也”。

所谓的“滋味”,就是诗人在写诗时所融入的情感和表现手法的使用,诗歌的形象愈是生动鲜明,思想感情愈是真挚深厚,就愈有“滋味”,所以“滋味”就成了钟嵘品诗的唯一标准。

在我看来,有“滋味”的诗,的确是好诗,但把“滋味”作为唯一标准,却太片面了些,钟嵘就太注重诗的表面,而忽视了内里的深刻意义和思想成就,例如他把曹操的诗列在下品诗人中,说曹操的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无疑是对诗人评价的不公正,也开启了后代摘句批评的不良风气。

《诗品》作为评诗的开山之作,尽管有很多片面和不正确的评价,但对于中国诗歌发展的贡献是无可否认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获取需要的知识,使我们对诗歌的欣赏水平有所提高。

篇三:国学概要·《二十四诗品》读书笔记《二十四诗品》读书笔记《二十四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座高峰,是上继《文心雕龙》下启《人间词话》的一部文学理论经典。

它用四言韵诗的形式来论24种风格的审美特色,以不落言筌的韵律宣告了中国意境学的真正奠基。

《二十四诗品》体现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点,体现了中国美学史和哲学史的儒释道合流的趋势。

一、《二十四诗品》真伪之我见然而,近几年来《二十四诗品》的作者问题却成为疑问,其理由是目前为止尚未找到晚唐至元代期间确切署名作者和书名的《二十四诗品》,其间只有宋代苏轼曾引用司空图“二十四韵”,但这不足以证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就是司空图,近年来学术界对司空图《诗品》的真伪问题,也产生了许多争论。

《二十四诗品》的真伪及作者问题到现在仿佛也尚未定论,但是从目前有关研究发展的情况看,尚无确切证据证实它不是司空图所作,然而从司空图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及其生平思想和诗论著作的深入分析来看,反倒可见《诗品》的作者是司空图可能性很大。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虞乡县)人,生于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卒于公元908年(梁太祖开平二年)。

在司空图二十二岁前,即唐会昌、大中年间,政局还算是稳定的,少年、青年时期的司空图,日子过得很安稳。

可是,此后的人生中,因宦官专权、朝臣倾轧、军阀争夺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再加上灾荒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唐王朝一天天走向灭亡。

当时的知识分子大都丢掉了盛唐时期的雄浑豪迈,也放下了中唐时期的沉郁忧国,转于心灵内部营造着自己的清空疏远的静寂的个人空间。

身为官僚地主的司空图,日子也越来越难过。

少有俊才,其“平生之志”,不在“文墨之伎”,而“欲揣机穷变,角功利于古豪”,意欲济世安民,为李唐王朝尽犬马之劳。

生平两度经历战乱,看到“朝廷微弱,纪纲大坏”,李唐王朝颓势已成,不可挽回,于是只好隐居避祸,以诗酒自娱。

司空图虽长期隐居,但是,他不能忘情于李唐王朝,隐居是迫不得已的。

他的心情是凄苦的,只好到佛老思想中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二十四诗品》以“雄浑”开篇,然而“冲淡”之韵居多。

这正是作者既期望于社稷复兴,又伤于历史的冷漠的心态在作品中的折射。

另一方面,从纵向而言,与《诗品》相贯通的思想精神也体现在司空图的其他作品中:“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

”(《山中》)“从此当歌唯痛饮,不须经世为闲人。

”(《有感》)他是由感伤、悲观、绝望而转向任其自然、置身物外、冲淡恬静的道家精神的,又幻想着从佛教的空寂中寻求人生的解脱。

尤其到了晚年,日与名僧高士咏游,于“泉石林亭”中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

并且他“预为寿藏终制,故人来者,引之圹中,赋诗对酌。

人或有难色,图规之曰,达人大观,幽显一致,非止暂游此中,公何不广哉”!佛道思想也从他的诗歌创作与评论活动中表现出来。

这足可见《二十四诗品》为司空图所作的可能是很大的。

最近钟情于茶道,了解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渊源。

忽然觉得茶也是可以作为《二十四诗品》确生于晚唐的一个证据之一。

茶文化产生之初在魏晋之时,其时天下大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终日高谈阔论,作为饮宴之物的酒使得大多文人都成为酒徒。

而茶则可以常饮而保持清醒,于是清谈之士渐渐转向好茶。

到了佛教昌盛的唐朝,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形成。

虽然陆羽《茶经》成在唐代初年,但真正在社会上形成饮茶风尚的是在宋朝,此时茶成为士大夫的普遍饮品。

人们对于品茗的追求已由过去单纯的解暑止渴上升为陶冶情性的饮艺活动,宋代朝廷也特别崇尚品饮,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地方为挑选贡品形成了评定茶叶品位高下的特殊方式,“斗茶”之风由此产生。

因为茶性淡而味深,体现了道家观念和自得的中国传统人文美学修养需求,其浮散之态可喻世事之情,所以中国知识分子文人认识茶,品味茶,以生命融于茶开始于儒释道合流而更追求人格完善的北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