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二次函数教案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概念教案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概念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d9eed2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7c.png)
二次函数的概念柏树中心校:陈锡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和一般形式.2.会利用二次函数的概念解决问题.3.会列二次函数表达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和一般形式教学难点:会列二次函数表达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雨后天空的彩虹,公园里的喷泉,跳绳等都会形成一条曲线.这些曲线能否用函数关系式表示?1.什么叫函数?2.什么是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二、讲授新课:1探究:二次函数的定义问题1:正方体六个面是全等的正方形,设正方体棱长为x,表面积为y,则y 关于x 的关系式为。
问题2:n个球队参加比赛,每两个队之间进行一场比赛,比赛的场次数m与球队数n有什么关系?问题3:某工厂一种产品现在的年产量是20件,计划今后两年增加产量.如果每年都比上一年的产量增加x倍,那么两年后这种产品的产量y将随计划所定的x的值而确定,y与x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想一想:问题1-3中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y=6x2y=20x2+40x+20m=12n2-12n2、归纳总结:形如y=ax²+bx+c(a,b,c是常数,a≠ 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a,b,c分别是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注意:(1)等号左边是变量y,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的整式;(2)a,b,c为常数,且a≠ 0;(3)等式的右边最高次数为2,可以没有一次项和常数项,但不能没有二次项.例题:例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为什么?(x是自变量)①y=ax2+bx+c②s=3-2t² ③y=x2④y=1x2⑤y=x²+x³+25 ⑥y=(x+3)²-x²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函数是不是二次函数,先看原函数和整理化简后的形式再作判断.除此之外,二次函数除有一般形式y=ax2+bx+c(a≠0)外,还有其特殊形式如y=ax2,y=ax2+bx, y=ax2+c等想一想:二次函数的一般式y=ax2+bx+c(a≠0)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二次函数概念的应用例2 :y=(m+3)x m2-7(1)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正比例函数?(2)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二次函数?变式训练:1、已知: y=(k+2) x|k| ,k取什么值时,y是x的二次函数?2、若函数y=(m2−9)x2+(m+2)x+4是二次函数,求m的取值范围3、若函数y=(m−1)x m2−2m−1+ (m-3)x+4是二次函数,求m的取值范围例3:某工厂生产的某种产品按质量分为10个档次,第1档次(最低档次)的产品一天能生产95件,每件利润6元.每提高一个档次,每件利润增加2元,但一天产量减少5件.(1)若生产第x档次的产品一天的总利润为y元(其中x为正整数,且1≤x≤10),求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若生产第x档次的产品一天的总利润为1120元,求该产品的质量档次.三、课堂练习:1.把y=(2-3x)(6+x)变成一般式,二次项为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常数项为2.函数y=(m-n)x2+ mx+n是二次函数的条件是( )A . m,n是常数,且m≠0B . m,n是常数,且n≠0C. m,n是常数,且m≠n D . m,n为任何实数3.下列函数是二次函数的是( )A.y=2x+1 B.y=1xC.y=3x2+1 D.y= √x+14. 已知函数y=3x2m-1-5①当m=__时,y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②当m=__时,y是关于x的反比例函数;③当m=__时,y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 .6.写出下列各函数关系,并判断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函数(1)写出正方体的表面积S(cm2)与正方体棱长a(cm)之间的函数关系;(2)写出圆的面积y(cm2)与它的周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3)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和为26cm,求菱形的面积S(cm2)与一对角线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7.某商店经销一种销售成本为每千克40元的商品,根据市场分析,若按每千克50元销售,一个月能售出500kg,销售单价每涨1元,月销售量就减少10kg,针对这种商品的销售情况,请解答下列问题:(1)当销售单价为每千克55元时,计算月销售量和销售利润分别为多少?(2)设销售单价为每千克x元,月销售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8.矩形的周长为16cm,它的一边长为x(cm),面积为y(cm2).求(1)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2)当x=3时矩形的面积.四、课堂小结:形如y=ax²+bx+c(a,b,c是常数,a≠ 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a,b,c分别是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注意:(1)等号左边是变量y,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的整式;(2)a,b,c为常数,且a≠ 0;(3)等式的右边最高次数为2,可以没有一次项和常数项,但不能没有二次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大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大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842946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b.png)
(1)完成课本第22章练习题1、2、3,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顶点式与标准式的转换。
(2)利用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软件,绘制几个典型二次函数的图像,观察并分析开口方向、顶点、对称轴、最值等性质。
2.实际问题应用:
(3)结合生活实际,编写一道关于二次函数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二次函数模型,并求解。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描述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即f(x) = ax^2 + bx + c(a≠0)。
2.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图像的基本性质,包括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最小(大)值等,并能够利用这些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规律。
3.教学步骤:
a.展示生活中抛物线运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运动轨迹。
b.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运动轨迹特点,教师引导总结出抛物线的一般形式。
c.提问:“这些运动轨迹都可以用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出二次函数的定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
2.通过二次函数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对称美和秩序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教学步骤:
a.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讨论题目,如二次函数的性质、图像特点等。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2章《二次函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2章《二次函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ffb7d9770bf78a652954fb.png)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2.会用描点法画抛物线,通过图象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3.会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y=a(x-h)2+k的形式,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画出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5.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6.掌握二次函数模型的建立,并能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从实际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3.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4.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体会建立函数模型的思想.1.通过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创造性.2.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应用以及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养成既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3.通过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感受数学模型、数学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所学的有关函数知识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之后,又学习了二次函数,这是对函数及其应用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提高,也是学习其他初等函数的基础.二次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二次函数的图象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曲线之一,如喷泉水流、抛掷的铅球划过的轨迹等,同时,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也是解决有关问题的理论基础,它常与一元二次方程、三角形等知识综合在一起,它综合了初中所学的函数知识,它在中学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次函数作为重要的数学模型,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从实际问题情境入手引出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重点内容是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从函数y=ax 2出发逐步深入探究的,在探究过程中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类比、数形结合思想,其中类比思想多处体现,如类比一次函数研究二次函数,而数形结合思想贯穿探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始终.对于某些实际问题,力图加强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重点】1.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图象,并从图象中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3.会根据公式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5.能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1.能够正确运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1.注意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形成模型思想.在教学中要创设丰富的实际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并能够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问题是二次函数的教学难点,所以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互相学习和借鉴.3.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二次函数与其他学过的函数之间的联系.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2课时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2.会用描点法画抛物线,通过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3.会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y=a(x-h)2+k的形式,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画出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从实际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函数的图象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1.通过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创造性.2.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应用以及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转化等学习方法,养成既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1.二次函数图象及其性质.2.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不同形式的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位置关系.22.1.1二次函数1.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2.使学生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3.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体会建立函数模型的思想.1.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发展学生合理的猜想、推理能力,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重点】1.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难点】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1~3)【学生准备】预习教材P28~29.导入一:出示喷泉图片:图片中喷头喷出的水珠在空中走过一条曲线,这些曲线是否能用函数关系式来表示?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画出来的?这些都将在新的一章中学习.导入二:请同学们阅读章前问题,并回答下列问题:如果改变正方体的棱长x,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y会随之改变,y与x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学生思考回答:y=6x2.【问题】y是x的函数吗?这个函数是不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函数?【师生活动】复习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导入三:当你走在大街上时,会发现有好多车在奔跑,但你是否想到小汽车的行驶是要限速的?假设小汽车刹车距离s(m)与速度v(km/h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s=v2,一辆汽车的速度为100 km/h.在前方80 m处停放着一辆故障车,你能判断此时是否有危险吗?[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感受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式,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二次函数是刻画某些实际问题的模型,通过复习一次函数的知识,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自然地构建出新知识.问题1【课件1】(教材问题1)n个球队参加比赛,每两队之间进行一场比赛.比赛的场次数m与球队数n有什么关系?思路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n个球队中,每个队要与其他个球队各比赛一场,全部比赛共有场.分析题意,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为,所列等式为.【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函数的数学模型.解:n个球队中,每个队要与其他(n-1)个球队各比赛一场,所以比赛的场次数m=n(n-1) ,即m=n2-n.思路二小组活动,共同探究,思考下列问题.(1)明确题意,题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2)分析题意,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3)如何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函数解析式?【师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表讨论结果,教师及时补充.解:n个球队中,每个队要与其他(n-1)个球队各比赛一场,所以比赛的场次数m=n(n-1) ,即m=n2-n.问题2【课件2】(教材问题2)某种产品现在的年产量是20 t,计划今后两年增加产量.如果每年都比上一年的产量增加x倍,那么两年后这种产品的产量y将随计划所定的x 的值而确定,y与x之间的关系应怎样表示?思路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这种产品现在的年产量是20 t,一年后的产量是t,再经过一年后的产量是t.分析题意,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为,所列等式为.【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函数的模型.解:这种产品现在的年产量是20 t,一年后的产量是20(1+x)t,再经过一年后的产量是20(1+x)·(1+x)t,即y=20(1+x)2.思路二小组活动,共同交流,思考下列问题.(1)明确题意,题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2)分析题意,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3)根据等量关系你能写出函数解析式吗?【师生活动】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列出函数解析式,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解决疑难问题.解:这种产品现在的年产量是20 t,一年后的产量是20(1+x)t,再经过一年后的产量是20(1+x)·(1+x)t,即y=20(1+x)2.[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找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函数关系式,为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做铺垫,同时可提高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二次函数的概念观察教师板书上的三个函数关系式:(1)y=6x2; (2)m=n2-n; (3)y=20(1+x)2.【思考】(1)这三个函数是我们学过的函数吗?(2)这些函数的自变量x的最高次数是多少?(3)你能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吗?(4)通过观察,你能归纳出这种函数的一般形式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逐一回答所提问题,教师适时启发学生,共同归纳总结.【课件3】一般地,形如y=ax2+bx+c(a,b,c为常数,且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a,b,c分别是函数解析式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思考】(1)你身边哪些量之间存在着二次函数关系?(2)二次项系数a能不能为0?b,c能不能为0?为什么?(3)如何判断一个函数是不是二次函数?(4)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二次函数的特征:①函数关系式必须是整式.②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③二次项系数不为0.④函数y=ax2+bx+c(a,b,c是常数)中,当a≠0时,y=ax2+bx+c是二次函数;当a=0时,y=bx+c,若b≠0,则它是一次函数,若b=0,则y=c是一个常数函数.[设计意图]学生观察讨论,通过老师设计的问题串类比已学函数,抽象出二次函数的特征,归纳总结出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学生经历了探索二次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过渡语]我们通过实例归纳总结出了二次函数的概念,试试能不能解决下列问题.子:①y=6x2;②y=-3x2+5;③y=200x2+400x+200;④y=x3-2x;⑤y=x2-+3;⑥y=(x+1)2-x2.其中二次函数有.(只填序号)〔解析〕根据二次函数的概念可得①②③符合二次函数的概念;④中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3,⑤中函数右边不是整式形式,⑥中函数化简后不含二次项,均不符合二次函数的概念.故填①②③.若y=(m+1)--是二次函数,则m的值为.〔解析〕二次函数的自变量x的最高次数是 ,∴m2-6m-5=2,解得m=7或m=-1.由二次项系数不为0,得m+1≠ ,∴m=7.故填7.在如图所示的一张长、宽分别为 50 cm 和 30 cm的矩形铁皮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用剩余的部分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箱子,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长方体铁皮箱的底面积为y cm2.(1)求y与x之间的关系式;(2)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当x=5时,长方体铁皮箱的底面积是多少?解:(1)由题意得长方体的底面的长为(50-2x)cm,宽为(30-2x)cm,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为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所以可得函数解析式为y=(50-2x)(30-2x)=4x2-160x+1500.(2)根据实际意义,小正方形的边长为正数,且两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和不能大于矩形的宽,所以2x<30,即x<15,且x>0,所以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x<15.(3)把x=5代入上述函数解析式,得y=800,所以长方体铁皮箱的底面积是800 cm2.[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巩固新知,同时体验在实际问题中建立函数模型,为后边的学习做铺垫,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知识拓展]1.根据实际问题列二次函数关系式时应注意:(1)正确判别自变量与因变量;(2)确保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3)将列出的关系式整理成y=ax2+bx+c(a≠0)的形式;(4)确保自变量有意义.2.在二次函数y=ax2+bx+c中,必须注意限制条件a≠0.3.任何一个二次函数都可以化成y=ax2+bx+c(a,b,c为常数,且a≠0)的形式,因此把y=ax2+bx+c(a,b,c为常数,且a≠0)叫做二次函数的一般式.4.在二次函数y=ax2+bx+c(a≠0)中,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5.二次函数y=ax2+bx+c(a≠0)与一元二次方程有着密切联系,如果将变量y换成一个常数,那么这个二次函数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了.1.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y=ax2+bx+c(a,b,c为常数,且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2.二次函数满足的条件:①先化简再判断;②等式右边是整式形式;③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④二次项系数不为0.3.二次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自变量的取值在实际问题中要有实际意义.4.根据实际问题写出函数解析式:认真分析题意,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1.下列各式中,是二次函数的是()A.y=2x+1B.y=-2x+1C.y=x2+2D.y=2x2-解析:A,B中自变量x的次数是1,是一次函数;D中,等式右边不是整式形式.故选C.2.二次函数y=2x2+2x-4的二次项系数与常数项的和为()A.1B.-2C.7D.-6解析:二次函数y=2x2+2x-4中,二次项系数为2,常数项为-4,2+(-4)=-2.故选B.3.y=(m+1)2--3x+1是二次函数,则m的值为.解析:根据二次函数的概念可得m2-m=2,且m+1≠0,解得m=2.故填2.4.若物体运动的路程s(m)与时间t(s)之间的关系为s=5t2+2t,则当t=4 s时,该物体所经过的路程为.解析:把t=4代入函数解析式,得s=5×16+2×4=88.故填88 m.5.一个矩形的长是4 cm,宽是3 cm,若将这个矩形的长增加x cm,宽增加2x cm,则它的面积增加到y cm2,试写出y与x的关系式,并求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解: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得y=(4+x)(3+2x)=2x2+11x+12.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22.1.1二次函数一、感知二次函数问题1问题2二、二次函数的概念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29页练习的1,2题.【选做题】教材第41页习题22.1的1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不属于二次函数的是()A.y=(x-1)(x+2)B.y=(x+1)2C.y=1-x2D.y=2(x+3)2-2x22.若y=mx2+nx-p(m,n,p是常数)为二次函数,则()A.m,n,p均不为0B.m≠0,且n≠0C.m≠0D.m≠0,且p≠03.已知二次函数y=3(x-2)2+1,当x=3时,y的值是()A.4B.-4C.3D.-34.若二次函数y=4x2+1的函数值为5,则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为()A.1B.-1C.±1D.5.二次函数y=2x(x-1)的二次项系数是,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是.6.如果函数y=(a-1)x2-ax+6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7.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和为26 cm,则菱形的面积S(cm2)与一条对角线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8.若函数y=(m+1)-2x+3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试确定m的值或其取值范围.9.写出下列各函数关系式,并判断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函数.(1)正方体的表面积S与棱长a之间的函数关系;(2)圆的面积y与它的周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3)某产品年产量为30台,计划今后每年比上一年的产量增长x%,两年后该产品的产量y(台)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能力提升】10.下列函数关系中,可以看作是二次函数y=ax2+bx+c(a≠0)的模型的是 ()A.在一定距离内,汽车行驶的速度与行驶的时间之间的关系B.我国现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我国总人口数随年份变化的关系C.一个矩形的周长一定时,矩形面积和矩形一边长之间的关系D.圆的周长与其对应的半径之间的关系11.某商场以每件30元的价格购进一种商品,试销中发现这种商品的日销售量m(件)与每件商品的销售价x(元)满足一次函数m=162-3x,试写出商场销售这种商品的日销售利润y(元)与每件商品的销售价x(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是x的二次函数吗?【拓展探究】12.如图所示,用同样规格的正方形白色和黑色瓷砖铺设矩形地面,请观察下列图形并解答问题.(1)在第n个图形中,每一横行有块瓷砖,每一竖列有块瓷砖,黑色瓷砖共有块;(均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2)在(1)的条件下,设铺设地面所用瓷砖的总块数为y,请写出y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按上述铺设方案,铺一块这样的矩形地面共用了506块瓷砖,求n的值.【答案与解析】1.D(解析:化简后D中不含有自变量x的二次项,所以D选项不属于二次函数.故选D.)2.C(解析:根据二次函数的概念,即形如y=ax2+bx+c(a,b,c为常数,且a≠0)的函数是二次函数,所以只要满足二次项系数不为0即可.故选C.)3.A(解析:把x=3代入函数解析式,可得y=4.故选A.)4.C(解析:把y=5代入函数解析式,得4x2+1=5,解得x=±1.故选C.)5.2-20(解析:将原式整理得y=2x2-2x,所以二次项系数为2,一次项系数为-2,常数项为0.)6.a≠1(解析:二次函数中二次项系数不为0,所以a-1≠0,即a≠1.故填a≠1.)7.S=-x2+13x(解析:根据题意可得菱形的另一条对角线长为(26-x)cm,由菱形的面积公式可得S=x(26-x)=-x2+13x.故填S=-x2+13x.)8.解:∵函数y=(m+1)-2x+3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m2+1=2,且m+1≠0,解得m=1.9.解:(1)S=6a2,是二次函数. (2)y=ππ=π,是二次函数. (3)y=30(1+x%)2,是二次函数.10.C(解析:设一个矩形的周长为a,矩形的一边长为x,则另一边长为-x,则矩形的面积S=x-=-x2+x,是二次函数.故选C.)11.解:由题意可知该商品每件的利润为(x-30)元,则y=(162-3x)(x-30),即y=-3x2+252x-4860,所以y是x的二次函数.12.解:(1)由图形规律可以得出:每一横行有(n+3)块瓷砖,每一竖列有(n+2)块瓷砖,黑色瓷砖数=(n+3)(n+2)-n(n+1)=4n+6.故答案为:(n+3),(n+2),(4n+6).(2)y=(n+3)(n+2),即y=n2+5n+6. (3)由题意得(n+3)(n+2)=506,解得n1=-25(舍去),n2= ,∴n的值为20.本节课由实际问题导入新知识,呈现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归纳总结——知识拓展”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获取知识,把要探究的知识设计成问题形式,降低了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与他人交流,学会了探索,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贯穿整节课,让学生体会建模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由于这节课内容较少,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后,学习这节课应该是很简单的,所以误认为学生会通过自学掌握所有知识,教学时对于概念的形成过程有点过于急躁,造成学生对概念的细节问题掌握不牢固,在后边的练习中出错较多,缺乏学习数学知识的严谨性,所以在课堂上要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二次函数是一种常见的函数,应用非常广泛,许多实际问题往往可以归结为二次函数问题加以研究.在教学中要重视二次函数概念的形成和构建,在对二次函数的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从问题出发到列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体会用函数思想去描述、研究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的意义.练习(教材第29页)1.解:S= πr·r+ πr2= πr2.2.解:y=(30+x)(20+x)=x2+50x+600.1.本节课主要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通过具体实例中变量之间关系的特征,感受二次函数的特征和意义,从而形成对二次函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的重点是强调具体问题的分析、抽象,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用关系式表示这一关系的过程,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获得二次函数表示变量关系的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步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2.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之前已经学过常量与变量、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对于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此基础上可以用类比的方法继续深入学习二次函数.而且学生的逻辑思维、概括归纳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本节课根据教材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题意,得到相应的函数关系式,分析所得到的三个关系式的共同特征,由学生概括归纳,得到二次函数的概念和一般式,这样很自然地就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已知函数y=(a2-4)x2+(a+2)x+3.(1)当a为何值时,该函数是二次函数?(2)当a为何值时,该函数是一次函数?〔解析〕由二次函数的定义知a2-4≠0,据此可以求得a的值;由一次函数的定义知a2-4=0,且a+2≠0,据此可以求得a的值.解:( )∵该函数是二次函数,∴二次项系数不为0,即a2-4≠0,解得a≠±2,∴当a≠±2时,该函数是二次函数.( )∵该函数是一次函数,∴a2-4=0,且a+2≠0,解得a=±2,且a≠- ,∴a=2.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1.能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2.能根据对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理解,掌握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3.初步建立二次函数表达式与其图象之间的关系.1.经历探索和发现二次函数的图象的特点和性质的过程,获得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2.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探究其性质,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1.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过程,获得研究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和经验,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创造性.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重点】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掌握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难点】探究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特点和性质的过程.【教师准备】教材图22.1—3,图22.1—4,图22.1—5.【学生准备】复习二次函数的概念.导入一:图中的拱桥是什么曲线?这条曲线有什么特点?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会回答这个问题.导入二:复习提问:1.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分别是什么?(一条直线.)2.画函数图象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列表、描点、连线.)3.一次函数的性质是如何研究的?(先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分析、归纳得到一次函数的性质.)4.我们能否类比研究一次函数的性质的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呢?如果可以,应先研究什么?(可以用研究一次函数的性质的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应先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导入三:如图所示,一名篮球运动员手中的球在离篮筐中心水平距离4 m处投篮,当球运行的水平距离为2.5 m时,球达到最大高度3.5 m,然后准确落入篮筐内,已知篮筐距离地面的高度为3.05 m.。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2章22.1.2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案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2章22.1.2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f582d4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c.png)
22.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2.掌握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能确定二次函数y=ax2的表达式.【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出简单的二次函数探索出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及图象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图象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画法及性质;2.能确定二次函数y=ax2的解析式.【教学难点】1.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探索其性质;2.能依据二次函数y=ax2的有关性质解决问题.五、课前准备课件、三角尺、铅笔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你们喜欢打篮球吗?(出示课件2)2.你们知道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曲线?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学生自主思考.(二)探索新知探究一: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画法出示课件4:画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学生分组画y=x2的图象,教师巡视,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导.⑴列表:在y=x2中自变量x可以是任意实数,列表表示几组对应值:⑵描点:根据表中x,y的数值在坐标平面中描点(x,y)(出示课件5)⑶连线:如图,再用平滑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就得到y=x2的图象.当取更多个点时,函数y=x 2的图象如下:(出示课件6)教师归纳:二次函数y=x 2的图象形如物体抛射时所经过的路线,我们把它叫做抛物线.这条抛物线关于y 轴对称,y 轴就是它的对称轴.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出示课件7:画出二次函数y=-x 2的图象.学生分组画y=-x 2的图象,教师巡视,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导.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x …-3-2-10123…y =-x 2……探究二: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性质出示课件8:教师问:根据你以往学习函数图象性质的经验,说说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有哪些性质,并与同伴交流.学生交流后,师生共同总结如下:1.y=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2.图象开口向上;3.图象关于y轴对称;4.顶点(0,0);5.图象有最低点.出示课件9:教师问:说说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有哪些性质,并与同伴交流.学生交流后,师生共同总结如下:1.y=-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2.图象开口向下;3.图象关于y轴对称;4.顶点(0,0);5.图象有最高点.教师归纳:(出示课件10)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性质:1.顶点都在原点(0,0);2.图像关于y轴对称;3.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师生共同探究:观察下列图象,抛物线y=ax2与y=-ax2(a>0)的关系是什么?(出示课件11)教师强调:二次项系数互为相反数,开口相反,大小相同,它们关于x轴对称.探究三: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出示课件12:观察图形,y随x的变化如何变化?教师归纳:(出示课件13)对于抛物线y=ax2(a>0),当x>0时,y随x取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随x取值的增大而减小.师生共同探究:观察图形,y随x的变化如何变化?(出示课件14)教师归纳:(出示课件15)对于抛物线y =ax 2(a<0)当x>0时,y 随x 取值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y 随x 取值的增大而增大.出示课件16: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221,22y x y x ==的图象.将全班同学进行适当分组,分别完成两个图象的画图,并结合图象给予恰当的描述.解:分别填表,再画出它们的图象,如图:x ...-4-3-2-101234 (212)y x =······x ···-2-1.5-1-0.500.51 1.52···22y x =······出示课件17:师生共同探究:二次函数2221,,22y x y x y x ===的图象开口大小与a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教师归纳:当a>0时,a 越大,开口越小.出示课件18: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221,22y x y x =-=-的图象.将全班同学进行适当分组,分别完成两个图象的画图,并结合图象给予恰当的描述.解:分别填表,再画出它们的图象,如图:x ···-4-3-2-101234···212y x =-······x ···-2-1.5-1-0.500.51 1.52···22y x =-······出示课件19:师生共同探究:二次函数2221,,22y x y x y x =-=-=-的图象开口大小与a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教师归纳:当a<0时,a 越小(即a 的绝对值越大),开口越小.对于抛物线y=ax 2,|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师生共同完善认知:(出示课件20)出示课件21:填一填:(1)函数y=4x2的图象的开口,对称轴是,顶点是;(2)函数y=-3x2的图象的开口,对称轴是,顶点是,顶点是抛物线的最点;⑶函数32的图象的开口,对称轴是,顶点是,顶点是抛物线的最点;⑷函数y=-0.2x2的图象的开口,对称轴是,顶点是.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如下:⑴向上;y轴;(0,0)⑵向下;y轴;(0,0);高⑶向上;y轴;(0,0);低⑷向下;y轴;(0,0)出示课件22:例已知y=(m+1)x m2+m是二次函数,且其图象开口向上,求m的值和函数解析式.学生自主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依题意有:解②,得m 1=-2,m 2=1.由①,得m>-1.因此m=1.此时,二次函数为y=2x 2.出示课件23:已知24(2)kk y k x +-=+是二次函数,且当x>0时,y 随x 增大而增大,则k=.学生独立思考后,自主解答如下:解:24(2)k k y k x+-=+是二次函数,即二次项的系数不为0,x 的指数等于2.又因当x>0时,y 随x 增大而增大,即说明二次项的系数大于0.因此,24220k k k ⎧+-=⎨+⎩>,解得k=2.探究四:二次函数y =ax 2的实际应用出示课件24:师生共同认知:二次函数y=ax 2是刻画客观世界许多现象的一种重要模型.出示课件25:例已知正方形的周长为Ccm,面积为Scm 2,(1)求S 与C 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2)画出它的图象;(3)根据图象,求出当S=1cm 2时,正方形的周长;(4)根据图象,求出C 取何值时,S≥4cm 2.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出示课件26)解:(1)∵正方形的周长为Ccm,∴正方形的边长为4Ccm,∴S 与C 之间的关系式为S=216C ;(2)作图如图:(3)当S=1cm 2时,C 2=16,即C=4cm;(4)若S≥4cm 2,即216C ≥4,解得C≥8,或c≤-8(舍去),因此C ≥8cm.出示课件27:已知二次函数y=2x 2.(1)若点(-2,y 1)与(3,y 2)在此二次函数的图象上,则y 1_____y 2;(填“>”“=”或“<”);(2)如图,此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0),长方形ABCD 的顶点A、B 在x 轴上,C、D 恰好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上,B 点的横坐标为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学生独立思考后,自主解答:(出示课件28)(2)解:∵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经过点C,∴当x=2时,y=2×22=8.∵抛物线和长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且y轴为它们的对称轴,∴OA=OB,∴在长方形ABCD内,左边阴影部分面积等于右边空白部分面积,∴S阴影部分面积之和=2×8=16.教师总结如下:(出示课件29)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因此左右两部分折叠可以重合,在二次函数比较大小中,我们根据图象中点具有的对称性转变到同一变化区域中(全部为升或全部为降),根据图象中函数值高低去比较;对于求不规则的图形面积,采用等面积割补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以方便求解.(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30-34)1.已知抛物线y=ax2(a>0)过点A(-2,y1),B(1,y2)两点,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A.y1>0>y2B.y2>0>y1C.y1>y2>0D.y2>y1>02.函数y=2x2的图象的开口,对称轴,顶点是;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在对称轴的右侧,y 随x 的增大而.3.函数y=-3x 2的图象的开口,对称轴,顶点是;在对称轴的左侧,y 随x 的增大而,在对称轴的右侧,y 随x 的增大而.4.如图,观察函数y=(k-1)x 2的图象,则k 的取值范围是.5.说出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6.已知二次函数y=x 2,若x≥m 时,y 最小值为0,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23x y =23x y -=231x y =231x y -=7.已知:如图,直线y=3x+4与抛物线y=x 2交于A、B 两点,求出A、B两点的坐标,并求出两交点与原点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参考答案:1.C2.向上;y 轴;(0,0);减小;增大3.向下;y 轴;(0,0);增大;减小4.k>15.6.解:在二次函数y=x 2中,a=1>0因此当x=0时,y 有最小值.∵当x≥m 时,y 最小值=0,∴m≤0.7.解:由题意得234,,y x y x =+⎧⎨=⎩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23x y =向上y 轴(0,0)23x y -=向下y 轴(0,0)231x y =向上y 轴(0,0)231x y -=向下y 轴(0,0)解得4,1,16,1,x x y y ==-⎧⎧⎨⎨==⎩⎩或因此两函数的交点坐标为A(4,16)和B(-1,1).∵直线y=3x+4与y 轴相交于点C(0,4),即CO=4.两交点与原点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S △ABO =S △ACO +S △BOC .在△BOC 中,OC 边上的高就是B 点的横坐标值的绝对值1;在△ACO 中,OC 边上的高就是A 点的横坐标值的绝对值4.因此S △ABO =S △ACO +S △BOC =12×4×1+12×4×4=10.(四)课堂小结1.画二次函数y=ax 2的图象时,有哪些地方是你需关注的?2.你是如何理解并熟记抛物线y=ax 2的性质的?3.本节课你还存在哪些疑问?.(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2.1.3第1课时)的相关内容.七、课后作业1.教材41页习题22.1第3,4题2.配套练习册内容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课时的设计比较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画二次函数的图象初步掌握其性质,画图的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与其他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进行对比.本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索归纳的思维过程,逐步获得图象传达的信息,熟悉图象语言,进而形成函数思想.。
第22章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1 二次函数
![第22章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1 二次函数](https://img.taocdn.com/s3/m/9a0a557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a.png)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2.1.1 二次函数课题22.1.1 二次函数授课人知识技能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感受二次函数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归纳二次函数的概念并能够根据函数特征识别二次函数.数学思考学生能对具体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能用二次函数来描述和刻画现实事物间的函数关系.问题解决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体验数学来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辩证观点.教学目标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的理解.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1.我们学习过哪些函数呢?试着举例说明一下.2.下列函数是什么函数?有不认识的吗?能说说你所认识的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吗?(1)y=2x+1;(2)y=-4x;(3)y=3x2+1.3.学习函数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呢?师生活动: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回顾、交流,适时做好总结.问题解析:1.学习过的函数有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是其特殊形式.2.(2)是正比例函数;(1)(2)是一次函数.3.学习函数一般是从函数的定义、函数的一般形式、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函数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学习.由回顾旧知识入手,通过回顾已经学习过的函数的相关知识对要学习的新知识有明确的方向,通过类比进行延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图22-1-5问题:如图22-1-5,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全等的正方形,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表面积为y,则y与x以学生熟悉、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为引入新课奠定基础.之间的函数解析式是什么?它是一次函数吗?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点拨: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和研究的“二次函数”数学模型.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1.探究新知(1)n个球队参加比赛,每两个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场数m与球队数n之间有什么关系?每个队要与几个队各比赛一场?(2)某产品今年的年产量是20 t,计划今后两年增加产量,如果每年都比上一年的产量增加x倍,那么两年后这种产品的产量y将由计划所定的x的值而确定,y与x之间的关系应怎样表示?教师提问:(1)以上问题中有哪些变量?其中哪些是自变量?列出问题中的函数解析式;(2)观察上面的函数解析式,分析解析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教师适当地引导与点拨,共同得到问题的结论.教师板书:一般地,形如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2.解析新知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二次函数的定义,交流、讨论二次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为得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做好铺垫,并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分析、交流探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函数的特征,并进行总结:①等式左边是函数y,右边是关于自变量的整式;②a,b,c都是常数,a≠0;③等式右边自变量的最高次数为2,一次项和常数项可以为0,但是必须保留二次项;④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教师做好归纳: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a,b,c是常数,a≠0),ax2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应用举例】例1 下列函数中,属于二次函数的是( C )A.y=2x-3B.y=(x+1)2-x2C.y=2x2-7xD.y=-x例2 关于函数y=(500-10x)(40+x),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y是x的二次函数B.二次项系数是-10C.一次项是100D.常数项是20000例3 若y=(m+1)xm2-6m-5是二次函数,则m的值为 7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进行解答问题后,分组展开讨论,待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应用举例有利于学生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能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共同得到正确的结论,并获得解题的经验.【拓展提升】例4 李师傅要在一张长、宽分别为50 cm和30 cm 的矩形铁皮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用剩余的部分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箱子,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长方体箱子的底面积为ycm2.求:(1)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当x=5 cm时,长方体箱子的底面积.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对已解问题与未解问题的对比分析能力;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充分讨论,争取让学生自己得到解答方法,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引导、点拨.例4中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获得解决新问题的经验,进一步内化新知、突破难点.活动四:课堂总结反思【达标测评】1.下列函数中是二次函数的是( B )A.y=x+12 B.y=3(x-1)2C.y=(x+1)2-x2D.y=3x-12.若函数y=(a-1)x2+2x+a2-1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则( C )A.a=1B.a=±1C.a≠1D.a≠-13.已知关于x的函数y=(m2-1)xm2-m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从简单的应用开始,及时巩固新知,让学生获得对二次函数深层次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进行检测,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4.已知二次函数y=2x2+x-3.(1)当x=1时,求它所对应的函数值y;(2)当y=0时,求它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完成后,教师进行批阅、点评、讲解.1.课堂总结:(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2)本节课还有哪些疑惑?请同学们说一说.教师进行总结:二次函数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根据实际问题列二次函数解析式及求函数值.2.布置作业:(1)教材第29页练习第1,2题.(2)教材第41页习题22.1第1,2题.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网络】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①[授课流程反思]在复习回顾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一次函数和一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优化操作流程和提升自身素质.元二次方程的知识,为学习二次函数做好铺垫;在探究新知过程中,通过类比学习使知识简单化,思路清晰化,学习效果较好;在课堂训练环节中,选用例题典型且有思维深度,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新知进行解答,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②[讲授效果反思]对于二次函数的认识,强调几点:(1)一般形式中各项的名称;(2)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3)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多种形式.③[师生互动反思]从课堂氛围和课堂效果分析,学生能够积极投入新知学习中,能够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④[习题反思]好题题号 错题题号 典案二导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发现二次函数的特点,得出二次函数的定义,能区分二次函数;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结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培养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提取合理见解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ad1f3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7.png)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2.1.1 二次函数1.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3.通过具体问题情景中的二次函数关系了解二次函数的一般表述式,在类比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表达式时感受二次函数中二次项系数a≠0的重要特征.4.在探究二次函数的学习活动中,体会通过探究发现的乐趣.【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掌握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教学难点】1.能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境,构建二次函数关系;2.重视二次函数y=ax2+bx+c中a≠0这一隐含条件.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如图所示是一个棱长为xcm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为ycm2,则y与x 之间的关系式可表示为,y是x的函数吗?问题2 n个球队参加比赛,每两队之间进行一场比赛.比赛的场次数m与球队n有什么关系?这就是说,每个队要与其他个球队各比赛一场,整个比赛场次数应为,这里m是n的函数吗?问题3 某种产品现在的年产量为20t,计划今后两年增加产量.如果每年都比上一年的产量增加x倍,那么两年后这种产品的产量y将随计划所定的x值而确定,y与x之间的关系应怎样表示?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全班同学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上面三个问题,教师全场巡视,发现问题可给予个别指导.在同学们基本完成情形下,教师再针对问题2,解释m=12n(n-1)而不是m=n(n-1)的原因;针对问题3,可引导同学们先算出第二年产量为20(1+x)t ,第三年产量为20(1+x)(1+x)t ,得到y=20(1+x)2.【教学说明】上述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能通过具体问题情境建立二次函数关系式,体会二次函数是刻画实际生活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重要模型之一.思考函数y=6x 2,m=12n 2-12n,y=20x 2+40x+20有哪些共同点? 【教学说明】在同学们相互交流、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1)语言是否规范;(2)是否抓住共同点;(3)针对少数同学可能进一步探索出其不同点等问题应及时引导,让同学们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进入二次函数的学习.【归纳结论】上述三个函数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式表示的,从而引出二次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y=ax 2+bx+c(a,b,c 为常数,a ≠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a 、b 、c 分别是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教学说明】针对上述定义,教师应强调以下几个问题:(1)关于自变量x 的二次式必须是二次整式,即可以是二次单项式、二次二项式和二次三项式;(2)二次项的系数a ≠0是定义中不可缺少的条件,若a=0,则它是一次函数;(3)二次项和二次项系数不同,二次项指ax 2,二次项系数则仅是指a 的值;同样,一次项与一次项系数也不同.教师在学生理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做课本P29练习.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若是二次函数,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y=(x+2)(x-2);(2)y=3x(2-x)+3x 2; (3)y=21x -2x+1;(4)y=1-3x 2.2.若y=(m+1)xm 2+1-2x+3是y 关于x 的二次函数,试确定m 的值或取值范围.3.某商场以每件30元的价格购进一种商品,试销中发现:这种商品的销售量m(件)与每件商品的销售价x (元)满足一次函数关系m=162-2x ,试写出商场销售这种商品的日销售利润y (元)与每件商品的销售价x (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 是x 的二次函数吗?4.如图,用同样规格的正方形白瓷砖铺设矩形地面,请观察下列图形并解答有关问题:(1)在第n 个图中,每一横行共有 块瓷砖,每一竖列共有 块瓷砖(均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2)设铺设地面所用瓷砖的总块数为y ,请写出y 与(1)中的n 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自变量n 的取值范围).【教学说明】这个环节的教学自主性很强,可让同学们分小组完成,对优胜小组给予鼓励,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让部分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但对题2、3、4,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完成.【答案】1.解:(1)y=(x+2)(x-2)=x 2-4,该函数是二次函数,它的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是0,常数项是-4.(2)y=3x(2-x)+3x 2=6x,该函数不是二次函数.(3)该函数不是二次函数.(4)该函数是二次函数,它的二次项系数为-3,一次项系数为0,常数项为1.2.解:∵()21123m y m x x +=+-+是y 关于x 的二次函数.∴m+1≠0且m 2+1=2,∴m≠-1且m2=1,∴m=1.3.解:由题意分析可知,该商品每件的利润为(x-30)元,则依题意可得:y=(162-3x)(x-30)即y=-3x2+252x-4860由此可知y是x的二次函数.4.解:(1)观察图示可知第1、2、3个图形中每一横行瓷砖分别为4,5,6,每一竖列瓷砖分别为3,4,5,由此推断在第n个图中,每一横行共有(n+3)块瓷砖,每一竖行共有(n+2)块瓷砖;(2)y=(n+3)(n+2)即y=n2+5n+6.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二次函数的定义;2.熟记二次函数y=ax2+bx+c中a≠0,a、b、c为常数的条件.【教学说明】本环节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二次函数的相关定义,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2.1第1、2、7题;2.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课时的内容涉及到初中第二个函数内容,由于前面有了学习一次函数的经验,因此教师教学时可在学生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二次函数的意义,进而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在观察、分析后归纳、概括,注重学生的过程经历和体验,让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研究与应用能力.22.1.2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2.掌握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能确定二次函数y=ax2的表达式.3.通过画出简单的二次函数y=x2,y=-12x2等探索出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及图象特征.4.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图象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教学重点】1.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画法及性质;2.能确定二次函数y=ax2的解析式.【教学难点】1.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探索其性质;2.能依据二次函数y=ax2的有关性质解决问题.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在八年级下册,我们学习的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呢?通常怎样画一个函数的图象?【教学说明】通过对问题1的思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想尝试运用列表法画出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问题2 你能画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吗?【教学说明】学生分组画y=x2的图象,教师巡视,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导,尤其应关注学生的列表和连线,然后给予讲评,提醒注意的问题,并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达成共识.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你能说说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有哪些特征吗?不妨试试看,并与同伴交流.【教学说明】教师应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听取他们各自的看法,对于通过观察而归纳出的结论叙述较好的给予肯定,对不够完整的或叙述欠佳的学生给予鼓励,并予以诱导.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们逐步积累对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及其简单性质的感性认识.问题2请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通过图象谈谈它们的特征及其差异.y=12x2与y=2x2.【教学说明】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将全班同学进行适当分组,分别完成两个图象的画图,并结合图象给予恰当的描述.教师巡视,适时点拨,最后在黑板上与全班同学一起进行归纳总结.问题3(1)在同一直面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y=-12x2,y=-2x2的图象,并考虑这些抛物线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当a<0时,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有什么特点?【教学说明】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可让学生画图后回答,可让学生从开口方向、最值、增减性三个方面作答,最后教师以课件方式展示结论.【归纳结论】1.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开口向上或向下的抛物线.一般地,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叫做抛物线y=ax2+bx+c.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及其性质,如下表所示:3.二次函数y=ax2的开口大小与a的关系:|a|越大,开口越小;|a|越小,开口越大.|a|值相同,开口形状相同.【教学说明】针对师生共同完成的归纳总结,教师应着重强调两点:(1)a 的符号决定着抛物线的开口方向,|a|的大小,影响抛物线的开口大小;(2)对于函数的增减性及最大(小)值,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图象进行分析,利用图象的直观性获得结论,切忌死记硬背,让同学感受到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函数问题中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若抛物线y=ax2与y=4x2的形状及开口方向均相同,则a= .2.下列关于二次函数y=ax2(a≠0)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它的图象的顶点是原点B.当a<0,在x=0时,y取得最大值C.a 越大,图象开口越小;a 越小,图象开口越大D.当a>0,在x>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3.请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 1=x 和y 2=-x 2的图象,结合图象,指出当x 取何值时,y 1>y 2;当x 取何值时,y 1<y 2.4.一个二次函数,它的图象的顶点是原点,对称轴是y 轴,且经过点(-1,14).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画出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3)根据图象指出,当x>0时,若x 增大,y 怎样变化?当x<0时,若x 增大,y 怎样变化?(4)当x 取何值时,y 有最大(或最小)值,其值为多少?【教学说明】本环节易采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交流的方式展开.其中题2、3、4均是集图象与性质于一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逐步渗透用数学语言进行说理的能力,同时进一步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答案】1.42.C 【解析】当a>0时,a 值越大,开口越小,a 值越小,开口越大;当a<0时,a 值越大,开口越大,a 值越小,开口越小.所以C 项说法不对.3.列表如下: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当x>0或x<-1时,y1>y2,当-1<x<0时,y2>y1.4.解:(1)设这个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ax2,将(-1,14)代入得a=14,所以y=14x2.(2)略(3)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4)当x=0时,y有最小值,y最小值=0.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时,有哪些地方是你需关注的?2.你是如何理解并熟记抛物线y=ax2的性质的?3.本节课你还存在哪些疑问?【教学说明】问题1旨在提醒学生画图过程中列表时应以原点为中心,左右对称选取点,连线时应用光滑曲线连接;问题2是为了进一步突出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的重要性;而问题3是想了解学生哪部分没学好,难学,以便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辅导.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2.1第3、4、11题.2.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课时的设计比较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画二次函数的图象初步掌握其性质,画图的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与其他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进行对比.本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索归纳的思维过程,逐步获得图象传达的信息,熟悉图象语言,进而形成函数思想.22.1.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和性质1.能画出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2.掌握二次函数y=ax2与y=ax2+k图象之间的联系;3.掌握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及其性质.4.通过画二次函数y=2x2+1与y=2x2-1的图象,感受它们与y=2x2的联系,并由此得到y=ax2与y=ax2+k的图象及性质的联系和区别.5.在通过类比的方法获取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及其性质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体会通过探究获得知识的乐趣.【教学重点】1.二次函数y=ax2与y=ax2+k的图象之间的联系;2.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及其性质.【教学难点】二次函数y=ax2+k的性质的基本应用.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请同学们谈谈一次函数y=x与y=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问题2同样地,你能猜想出二次函数y=x2与y=x2+1的图象之间有何关系吗?【教学说明】问题1既是复习旧知识,同时又为解决本节知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的回答也许形式多样,教师适时诱导,并设疑,为后面的解惑作铺垫.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2x2+1,y=2x2-1的图象.请观察图象,谈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指明这两个图象的关系如何?【教学说明】在学生自主操作时,教师应指导它们在画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的单位长度要稍大一些,如选取0.8cm或1cm为一个单位长度为好,这样学生们所画出的图形才有可能清晰些.教师应巡视,纠正画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发现规律,获得感性认识.问题2(教材第33页练习)在同一直角坐标中,画出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y=12x2,y=12x2+2,y=12x2-2,观察三条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并分别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你能说出抛物线y=12x2+k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吗?它与抛物线y=12x2有什么关系?【教学说明】设计问题2,一方面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画图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对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及其性质的初步认识.同伴间应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完成课本第33页练习.【归纳结论】1.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可以由y=ax2的图象通过上、下平移得到.2.y=ax2与y=ax2+k的性质如下: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抛物线y=3x2可以看作是抛物线y=3x2-4向平移得到的.2.已知抛物线y=ax2+k与抛物线y=-2x2的形状相同,且图象到x轴的最近点的距离为3,求a、k的值,并指出抛物线y=ax2+k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教学说明】针对本节所学内容及学生掌握的情况,设计训练题1,2,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予以诱导.【答案】略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本环节师生共同回顾所学知识,如y=ax2+k的图象特征,函数的增减性等,并对可能出现的困难、疑问给予整理,进行辨析.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课时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旨在希望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函数图象的性质,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体会通过探究获得知识的乐趣.第2课时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和性质1.能画出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2.了解抛物线y=ax2与抛物线y=a(x-h)2的联系;3.掌握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特征及其简单性质.4.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思考、规律总结等活动过程完成对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及其性质的认知.5.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使他们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教学重点】1.掌握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及性质;2.二次函数y=ax2与y=a(x-h)2图象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利用二次函数y=a(x-h)2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我们知道,二次函数y=ax2-2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ax2的图象向下平移得到,那么函数y=12(x-2)2的图象是否可以由函数y=12x2的图象经过平移而得到呢?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12(x+1)2,y=-12(x-1)2的图象,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结合图象,说说抛物线y=-12x2, y=-12(x+1)2,y=-12(x-1)2的关系.【教学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在画图、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给予指正,对好的给予表扬,并展示其图象,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探索出抛物线y=-12(x+1)2,y=-12(x-1)2与y=-12x2的联系.【归纳结论】函数y=ax2与y=a(x-h)2的图象及其性质如下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设计说明】针对本节知识,设计了以下几道题,及时了解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查漏补缺.1.抛物线y=3(x-3)2的开口方向是向,对称轴是,顶点是.2.若抛物线y=a(x-h)2的顶点是(-3,0),它是由抛物线y=-2x2通过平移而得到的,则a= ,h= .【教学说明】这两道题可采用抢答的形式来处理,可适当让学生说明其解题思路或依据.【答案】1.上x=3 (3,0)2.-2-3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抛物线y=ax2与y=ax2+c和抛物线y=ax2与y=a(x-h)2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同伴间可相互交流.2.将抛物线y=ax2上下平移与左右平移所得到的表达式在形式上有何区别?3.课本第35页练习.【设计及教学说明】对所给两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自主建构,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课时教学仍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判断能力,通过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进一步归纳性质,并通过练习使学生从“练”中“悟”,形成函数意识.第3课时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1.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h)2+k(a≠0)的图象;2.掌握抛物线y=ax2与y=a(x-h)2+k之间的平移规律;3.依据具体问题情境建立二次函数y=a(x-h)2+k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4.通过“活动探究——观察思考——运用迁移”等三个环节来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解决新问题.5.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渗透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二次函数y=a(x-h)2+k(a≠0)的图象及其性质.【教学难点】1.二次函数y=a(x-h)+k与y=ax2(a≠0)的图象之间的平移关系;2.通过对图象的观察,分析规律,归纳性质.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将抛物线y=-12x2向下平移1个单位,所得到的抛物线表达式是什么?若再将它向左平移1个单位呢?【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对前两节课所学习的上、下平移和左、右平移规律的回顾与思考,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们可相互交流,教师对其结论可暂不作评价.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 画出二次函数y=-12(x+1)2-1的图象,指出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问题2 请在问题1中所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抛物线y=-12x2,及抛物线y=-12(x+1)2,y=-12x2-1,观察所得到的四个抛物线,你能发现什么?问题3请依据问题2中你的发现,说说抛物线y=a(x-h)2+k是由抛物线y=ax2(a ≠0)通过怎样的平移而得到的?并说说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教学说明】教师可给予15~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画出图象,并让学生们交流,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巡视,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针对个别同学,应适时予以点拨.如果条件允许,对学生的成果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归纳结论】1.一般地,抛物线y=a(x-h)2+k与抛物线y=ax2的形状相同(因为a值相同),而位置不同.将抛物线y=ax2上下平移,可得到抛物线y=ax2+k(k >0时,向上平移k个单位;k<0时,向下平移-k个单位),再将抛物线y=ax2+k 左右平移后,可得到抛物线y=a(x-h)2+k(h>0时,向右平移;h<0时,向左平移).2.抛物线y=a(x-h)2+k的性质:(1)a>0时,开口向上;a<0时,开口向下;(2)对称轴是直线x=h;(3)顶点坐标是(h,k).【教学说明】1.通过探究,师生共同交流,达成共识后,教师在黑板上与学生一道进行归纳,了解并掌握本课时知识.2.此时教师可对问题情境中的问题1作出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3.归纳结论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做第37页练习,可让学生采取举手抢答的形式进行.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教材第36页例4)要修建一个圆形喷水池,在池中心竖直安装一根水管,在水管的顶端安一个喷水头,使喷出的抛物线形水柱在与池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m处达到最高,高度为3m,水柱落地处离池中心3m,水管应多长?解: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点(1,3)是图中这段抛物线的顶点,因此可设这段抛物线对应的函数是y=a(x-1)2+3(0≤x≤3).由这段抛物线经过点(3,0)可得0=a(3-1)2+3,解得a=-34.因此y=-34(x-1)2+3(0≤x≤3).当x=0时,y=2.25,也就是说,水管应长2.25m.【教学说明】教师讲解此例时,可向学生提问:(1)坐标系的原点为什么建立在池中心点?(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为什么是0≤x≤3?(3)设函数解析式有什么诀窍?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设计说明】针对本节所学知识,通过几道小题进行演练,巩固所学新知识,并依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可适时予以查漏补缺.1.抛物线y=-3(x+2)2-4的顶点坐标是,当x 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2.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1,与x轴的一个交点坐标为(1,0),则这条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是.3.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顶点坐标为(-4,3),且经过坐标原点,则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是.4.已知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得到抛物线y=-12(x+1)2+3.(1)试确定a,h,k的值;(2)指出二次函数y=a(x-h)2+k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5.将抛物线y=2(x-1)2+3作下列移动,求得到的新抛物线的解析式.(1)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2)顶点不动,将原抛物线开口方向反向.【教学说明】第1,2题较为简单,可采用抢答形式来处理,第3小题应引导学生设出所求的二次函数表达式为y=a(x-h)2+k的形式,第4、5题为选做题,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做或不做.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抛物线y=a(x-h)2+k(a≠0)的特征有哪些?2.如果解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或最低点等),要想确定该抛物线表达式,如何设出这个表达式更有利于求解呢?【设计及教学说明】问题1侧重于所学知识回顾,而问题2侧重于应用,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教学时,教师应予以评讲.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2.1第5题.2.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前面的几个课时是从最基本的二次函数图象入手开始探索,已初步对二次函数的性质进行了归纳,因此本课时的内容算是对前面内容的小结.所以教学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归纳与探究,教师给予引导和提示并让学生适时进行练习,以巩固所学,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22.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1.能通过配方法把二次函数y=ax2+bx+c(a≠0)化成y=a(x-h)2+k的形式,以便确定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2.会利用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平移规律;3.会用公式确定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4.通过思考、探索、尝试与归纳等过程,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5.经历探求二次函数y=ax2+bx+c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的过程,感悟二次函数y=ax2+bx+c与y=ax2的内在联系,体验利用抛物线的对称轴画抛物线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教学重点】用抛物线的对称轴画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通过配方法将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化为顶点式,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的平移变换.【教学难点】用配方法推导抛物线的对称轴与顶点坐标.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请说出抛物线y=ax2+k,y=a(x-h)2,y=a(x-h)2+k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问题2你知道二次函数y=12x2-6x+21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教学说明】问题1设计的目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又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展示着方法和思路,学生处理起来较为简单,可采用抢答形式来处理.问题2设计的目的在于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处理问题2时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诱导,引入新课.。
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大单元整体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大单元整体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45a984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f9.png)
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大单元跨学科教学课时教学设计[2022课标]一、教学目标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本章《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观察体育与物理现象中的运动轨迹和变化规律,如铅球投掷的抛物线轨迹、竖直上抛运动中小球的高度变化等,从而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及学科的紧密联系。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如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等)和解析式,分析体育和物理问题中的量化关系,如通过调整参数来优化运动效果或模拟实验现象,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将体育和物理中的问题抽象成二次函数模型,建立相应的数学表达式,并通过计算、推导和论证,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和解释这些现象,最终得出科学结论。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章主要探讨二次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以及应用,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学科内部来看,二次函数的学习是在一次函数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图象特征以及增减性,为后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从跨学科角度来看,二次函数在体育、物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体育项目中,如投掷、跳跃等,运动员的运动轨迹往往可以抽象为二次函数图象,通过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可以精确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为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在物理学中,二次函数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描述抛体运动、振动等自然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自然界中复杂运动的本质规律。
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二次函数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结合体育、物理等学科的实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基本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第22章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第22章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4ec9d7f111f18582d05add.png)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第22章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教案
3、阅读课本P27 章前引言
二、新课解说:
1、剖析幻灯片2,3,4
效果1.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全等的正方形,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外表积为s,请写出s与a的关系为;
效果2.n 个球队参与竞赛,每两队之间停止一场竞赛.竞赛的场次数m 与球队数n 有什么关系?
效果3.某种产品如今的年产量是20吨,方案今后两年添加产量。
假设每年都比上一年的产量添加x倍,那么两年后这种产品的产量y将随方案规则的x的值而确定,y与x之间的关系应怎样表示?
2、观察、概括
〔1〕引导先生观察1,2,3的函数关系式,思索回答;
效果:这些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结合一次函数的定义你能给二次函数下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定义吗?
板书: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二次函数的特征,并做总结展现。
特征:1. 解析式为整式;
2.自变量的最高指数为2;
3二次项不能为0,其系数是不为0的恣意实数
4.一次项、常数项可以等于0;引言:是全章的灵魂,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次函数的定义,要在先生充沛了解其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让先生充沛感知后再用自己的言语说出即可.
再次感知
2.某修建物的窗户如下图,它的上半部是半圆,下半部
是矩形,制造窗框的资料总长(图中一切的黑线的长度和)为15m.当x等于多少时,窗户经过的光线最多(结果准确到0.01m)?此时,窗户的面积是多少?
备注:宋体、五号或小四号。
第22章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2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
![第22章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2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560bf80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d.png)
22.1.2 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和性质课题22.1.2 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和性质授课人知识技能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能根据图象理解其有关性质.数学思考通过类比一次函数的探究方式得到研究特殊的二次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究方式,并根据数形结合的思想探究函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问题解决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和性质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与方法.教学目标情感态度通过画函数图象,认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体会数学中的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体会数学的内在美.教学重点画出二次函数y =x 2的图象,根据函数的图象分析其性质.教学难点用描点法准确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1.回忆二次函数的定义.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定义:一般地,形如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2.我们该如何研究一个函数呢?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探究结论:学习一次函数时,先研究正比例函数,同样在学习二次函数时,也是从最简单的二次函数入手,先研究b,c都等于0的情况,即研究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让学生回忆学习函数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研究问题的一般规律.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问题:如何画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呢?师生活动:师生共同讨论,得到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1.列表:问题:自变量该如何取值呢?学生交流、讨论,得到结论.二次函数y=x2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而且当自变量互为相反数时,对应的函数值相等,因此,以原点为中心在原点的左右两侧均匀地选取便于计算的x值即可.x…-3-2-10123…y=x2…9410149…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因此,需要逐步引导,而列表是三个步骤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要分析透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2.描点:请同学们把表格中的点在坐标纸上描出来.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在连线过程中,观察图象的形状.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1.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总结师生活动:学生在坐标纸上画出图象,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指导.教师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引导学生大胆说出图象的特征.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是一条曲线,它的形状类似于投篮球或掷铅球时球在空中所经过的路线,这条曲线叫做抛物线.抛物线开口方向向上或向下,是轴对称图形,它与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2.观察类比,探究异同在同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12x2和y=2x2的图象,并观察图象有哪些特征.师生活动:请同学们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两个二次函数的图象,完成后观察并分组讨论图象之间的异同点,总结出当a>0时,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特征.探究二次函数y=-x2,y=-12x2和y=-2x2的图象,并思考这些抛物线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师生活动: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进行画图演示,学生观察三个函数图象,并比较异同,独自总结规律.教师进行个别提问,学生独立作答,师生共同确定规律.1.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函数图象,使得对比更加强烈,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可以使个人想法得到纠正和补充.2.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所画抛物线准确,对比明显,结论易得,使学生感受深刻.3.在分析总结过程中,把所得结论填进表格,对学生思路起到了引导作用,更直观易懂.4.设置同步练习,可以巩固新知,促进理解.3.总结归纳,形成规律总结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的特征.学生独立归纳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特征,并填表:二次函数图象的形状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y=ax2a>0a<0归纳:一般地,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大.练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0.2x2的图象,并填空.二次函数y=0.2x2的图象是一条开口向 上 的抛物线,对称轴是 y轴 ,顶点坐标是 (0,0) ,当x= 0 时,y有最 小 值,为 0 .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举例】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在二次函数y=2x2中,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B.在二次函数y=-6x2中,当x=0时,y有最大值0C.a越大,抛物线y=ax2(a≠0)的开口越小;a越小,抛物线y=ax2(a≠0)的开口越大1.例1复习了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及其特点.2.例2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D .不论a是正数还是负数,抛物线y=ax2(a≠0)的顶点一定是坐标原点例2 已知点(-1,y1),(2,y2),(3,y3)均在抛物线y=-4x2上,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D )A.y1<y2<y3B.y2<y1<y3C.y3<y1<y2D.y3<y2<y1学生自主解答问题后,分组展开讨论,待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共同得到正确的结论.变式练习:1.关于函数y=-23x2的图象及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D )A.它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B.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C.原点是该抛物线上的最高点 D.当x为任意实数时,函数值y总是负数2.对于二次函数y=mxm2-1,在其图象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m= -3 .应用【拓展提升】例3 已知a≠0,b<0,则一次函数y=ax+b和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可以是图22-1-11中的( C )图22-1-11例3、例4是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相结合的数形结合问题,让学生体会参数对图象的作用.例4 若抛物线y=ax2与直线y=-x交于点(1,m),求m的值及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答案:m=-1,y=-x2]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充分讨论,争取让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答案,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引导、点拨.【达标测评】1.函数y=-x2的图象是一条 抛物 线,开口向 下 ,对称轴是 y轴 ,顶点坐标是 (0,0) .2.已知抛物线y=ax2(a≠0)和直线y=kx(k≠0)的交点是P(-1,2),则a= 2 ,k= -2 .3.已知函数y=mxm2+1的图象是不经过第一、二象限的抛物线,则m= -1 .4.已知二次函数y=-14x2,当x1<x2<0时,y1与y2的大小关系是 y1<y2 (用“<”连接).5.已知函数y=(m+2)xm2+m-4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1)求满足条件的m的值;(2)当m为何值时,抛物线有最低点?并求出这个最低点.这时当x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3)当m为何值时,函数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这时当x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完成后,教师进行批阅、点评、讲解.从简单的应用开始,及时巩固新知,让学生获得对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和性质的深层次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进行检测,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活动四:课堂总结反思1.课堂总结:请同学们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小结环节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养成自主归纳课堂重点的习惯,提高学生(1)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什么样子的?(2)二次函数y=ax2中的a对函数图象有什么影响?教师提示:明确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及对称轴,能够分析函数的增减性.2.布置作业:(1)教材第41页习题22.1第3,4题.(2)补充题:已知直线y=kx与抛物线y=ax2都经过点(-1,6).①求直线及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②判断点(k,a)是否在抛物线上;③若点(m,a)在抛物线上,求m的值.的学习能力.【知识网络】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①[授课流程反思]在创设情境环节中,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作图,学生通过自己作图得到函数图象;在探究新知环节中,在学生总结自己的想法和结论后,教师及时做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优化操作流程和提升自身素质.好总结和归纳,学生接受较快,效果明显.②[讲授效果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二次函数的图象时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1)开口方向;(2)对称轴;(3)顶点坐标;(4)函数增减性.③[师生互动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④[习题反思]好题题号 错题题号 典案二导学设计一、阅读课本:二、学习目标:1.知道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2.会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3.掌握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并会灵活应用.三、探索新知: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提示:画图象的一般步骤:①列表(取几组x、y的对应值;②描点(表中x、y的数值在坐标平面中描点(x,y);③连线(用平滑曲线).】列表:x…-3-2-10123…y=x2……描点,并连线由图象可得二次函数y=x2的性质:1.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是一条曲线,把这条曲线叫做______________.2.二次函数y=x2中,二次函数a=_______,抛物线y=x2的图象开口__________.3.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4.观察图象,当两点的横坐标互为相反数时,函数y值相等,所描出的各对应点关于________对称,从而图象关于___________对称.5.抛物线y=x2与它的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y=x2的_________.因此,抛物线与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_____________.6.抛物线y=x2有____________点(填“最高”或“最低”).四、例题分析例1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12x2,y=x2,y=2x2的图象.解:列表:x…-4-3-2-101234…y=x2……x…-4-3-2-101234…y=12x2……x…-2-1.5-1-0.500.51 1.52…y=2x2……描点、连线归纳:抛物线y=12x2,y=x2,y=2x2的二次项系数a_______0;顶点都是__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_;顶点是抛物线的最_________点(填“高”或“低”).例2 请在例1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y=-12x2,y=-2x2的图象.列表:x…-4-3-2-101234…y=-x2……x…-4-3-2-101234…y=-12x2……x…-4-3-2-101234…y=-2x2……归纳:抛物线y=-x2,y=-12x2,y=-2x2的二次项系数a______0,顶点都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___,顶点是抛物线的最________点(填“高”或“低”).五、理一理1.抛物线y=ax2的性质图象(草图)开口方向顶点对称轴有最高或最低点最值a>0当x=____时,y有最_______值,是______.a<0当x=____时,y有最_______值,是______.2.抛物线y=x2与y=-x2关于________对称,因此,抛物线y=ax2与y=-ax2关于_______对称,开口大小_______________.3.当a>0时,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___________;当a<0时,|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_________;因此,|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________,反之,|a|越小,抛物线的开口越________.六、课堂训练1.填表:开口方向顶点对称轴有最高或最低点最值y=23x2当x=____时,y有最_______值,是______.y=-8x22.若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过点(1,-2),则a的值是___________.3.二次函数y=(m-1)x2的图象开口向下,则m____________.4.如图,①y=ax2②y=bx2③y=cx2④y=dx2比较a、b、c、d的大小,用“>”连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目标检测1.函数y=37x2的图象开口向_______,顶点是__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当x=___________时,有最_________值是_________.2.二次函数y=mx有最低点,则m=___________.3.二次函数y=(k+1)x2的图象如图所示,则k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4.写出一个过点(1,2)的函数解析式_____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2二次函数一般式的图像及性质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2二次函数一般式的图像及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718ea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6b.png)
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将二次函数一般式化为顶点式,并能求出它的顶点坐标,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般式化为顶点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熟练求出二次函数一般式c bx ax y ++=2的顶点坐标、对称轴.难点:会用配方法或公式法将一般式c bx ax y ++=2化成顶点式()k h x a y +-=2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填空:回顾()k h x a y +-=2的性质: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增减性 二、探究新知:我们已经知道()k h x a y +-=2的图像和性质,能否利用这些知识来讨论26212+-=x x y 的图像和性质呢?问题1 怎样将26212+-=x x y 化成()k h x a y +-=2的形式?(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完成配方).问题2 怎么去画出26212+-=x x y 的函数图象? 学生思考回答:1.平移及过程,教师演示平移动画(几何画板);2.直接作图:列表、描点、连线,教师演示画图过程.归纳:1.26212+-=x x y 的图象的性质 开口方向: 对称轴: 定点坐标: 增减性: 图象: 2.二次函数26212+-=x x y 图象的画法:①化:化为顶点式;②定: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③画:列表、描点、连线. 问题3 你能把c bx ax y ++=2配成()k h x a y +-=2的形式吗?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集体订正.结论:c bx ax y ++=2→a b ac a b x a y 44222-+⎪⎭⎫ ⎝⎛+=对比顶点式,你能说出c bx ax y ++=2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吗?归纳:c bx ax y ++=2的图象和性质观看趣味视频:从一般式到顶点式三、例题解析: 写出抛物线c bx ax y ++=2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练习:写出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开口方向 对称轴顶点坐标(1)x x y 232+=(2)x x y 22--=+2四、课堂小结:1.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自行归纳总结2.知识框架图五、提升训练:练习册28页例3及变式训练六、教学反思:教学流程设计合理,教学过程学生反馈较好,但是未能及时对部分学困生进行辅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少,应对部分环节进行处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37ed55a417866fb84a8e3e.png)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22.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2.1.1二次函数1.从实际情景中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2.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形式.3.会建立简单的二次函数的模型,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难点本节“合作学习”涉及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1 现有一根12 m长的绳子,用它围成一个矩形,如何围法,才使矩形的面积最大?小明同学认为当围成的矩形是正方形时,它的面积最大,他说的有道理吗?问题2 很多同学都喜欢打篮球,你知道吗: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曲线?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今天我们学习“二次函数”(板书课题).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请用适当的函数解析式表示下列情景中的两个变量y与x之间的关系:(1)圆的半径x(cm)与面积y(cm2);(2)王先生存入银行2万元,先存一个一年定期,一年后银行将本息自动转存为又一个一年定期,设一年定期的年存款利率为x,两年后王先生共得本息y元;(3)拟建中的一个温室的平面图如图,如果温室外围是一个矩形,周长为120 m,室内通道的尺寸如图,设一条边长为x (m),种植面积为y(m2).(一)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活动:1.先个体探求,尝试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上述三个问题先易后难,在个体探求的基础上,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1)y=πx2(2)y=20000(1+x)2=20000x2+40000x+20000 (3)y =(60-x-4)(x-2)=-x2+58x-112(二)上述三个函数解析式具有哪些共同特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各自看法.教师归纳总结:上述三个函数解析式经化简后都具有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形式.板书:我们把形如y=ax2+bx+c(其中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称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请讲出上述三个函数解析式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三、做一做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1)y=x2(2)y=-1x2(3)y=2x2-x-1(4)y=x(1-x) (5)y=(x-1)2-(x+1)(x-1)2.分别说出下列二次函数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y=x2+1 (2)y=3x2+7x-12 (3)y=2x(1-x)3.若函数y=(m2-1)xm2-m为二次函数,则m的值为________.四、课堂小结反思提高,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布置教材第41页第1,2题.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通过画图,了解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理解其顶点为何是原点,对称轴为何是y轴,开口方向为何向上(或向下),掌握其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最值和增减性与解析式的内在关系,能运用相关性质解决有关问题.重点从“数”(解析式)和“形”(图象)的角度理解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掌握二次函数解析式y=ax2与函数图象的内在关系.难点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一、引入新课1.下列哪些函数是二次函数?哪些是一次函数?(1)y=3x-1 (2)y=2x2+7 (3)y=x-2(4)y=3(x-1)2+12.一次函数的图象,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各是怎样的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又有哪些性质呢?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了它的一般形式,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二次函数中最简单的y=ax2的图象和性质.二、教学活动活动1:画函数y=-x2的图象.(1)多媒体展示画法(列表,描点,连线).(2)提出问题:它的形状类似于什么?(3)引出一般概念:抛物线,抛物线的对称轴、顶点.活动2:在坐标纸上画函数y=-0.5x2,y=-2x2的图象.(1)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进行点拨;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画图过程.(2)引导学生观察二次函数y=-0.5x2,y=-2x2与函数y=-x2的图象,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3)归纳总结:共同点:①它们都是抛物线;②除顶点外都处于x轴的下方;③开口向下;④对称轴是y轴;⑤顶点都是原点(0,0).不同点:开口大小不同.(4)教师强调指出:这三个特殊的二次函数y=ax2是当a<0时的情况.系数a越大,抛物线开口越大.活动3: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函数y=x2,y=0.5x2,y=2x2的图象.类似活动2: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图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再进一步提炼出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和性质.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和性质活动4:达标检测(1)函数y =-8x 2的图象开口向________,顶点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当x________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2)二次函数y =(2k -5)x 2的图象如图所示,则k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3)如图,①y =ax 2;②y =bx 2;③y =cx 2;④y =dx 2.比较a ,b ,c ,d 的大小,用“>”连接________.答案:(1)下,(0,0),x=0,>0;(2)k>2.5;(3)a>b>d>c.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二次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性质:(1)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2)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作业布置教材第32页练习.22.1.3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1.经历二次函数图象平移的过程;理解函数图象平移的意义.2.了解y=ax2,y=a(x-h)2,y=a(x-h)2+k三类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3.会从图象的平移变换的角度认识y =a(x -h)2+k 型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重点从图象的平移变换的角度认识y =a(x -h)2+k 型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难点对于平移变换的理解和确定,学生较难理解.一、复习引入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和特征:1.名称________;2.顶点坐标________;3.对称轴________;4.当a >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________,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________点,图象在x 轴的________(除顶点外);当a <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________,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________点,图象在x 轴的________(除顶点外).二、合作学习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 =12x 2,y =12(x +2)2,y =12(x -2)2的图象.(1)请比较这三个函数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2)顶点和对称轴有什么关系?(3)图象之间的位置能否通过适当的变换得到? (4)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三、探究二次函数y =ax 2和y =a(x -h)2图象之间的关系1.结合学生所画图象,引导学生观察y =12(x +2)2与y =12x 2的图象位置关系,直观得出y =12x 2的图象――→向左平移两个单位y =12(x +2)2的图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几个对应点的位置关系,如:(0,0)――→向左平移两个单位(-2,0); (2,2)――→向左平移两个单位(0,2); (-2,2)――→向左平移两个单位(-4,2).②也可以把这些对应点在图象上用彩色粉笔标出,并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平移过程.2.用同样的方法得出y =12x 2的图象――→向右平移两个单位y =12(x -2)2的图象.3.请你总结二次函数y =a(x -h)2的图象和性质.y =ax 2(a ≠0)的图象――→当h >0时,向右平移h 个单位当h <0时,向左平移|h|个单位y =a(x -h)2的图象.函数y =a(x -h)2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h ,0),对称轴是直线x =h. 4.做一做 (1)(2)填空:①抛物线y =2x 2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个单位可得到y =2(x +1)2; ②函数y =-5(x -4)2的图象可以由抛物线________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个单位而得到.四、探究二次函数y =a(x -h)2+k 和y =ax 2图象之间的关系 1.在上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 =12(x +2)2+3的图象.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y =12(x +2)2与y =12(x +2)2+3的图象关系,直观得出:y =12(x +2)2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y =12(x +2)2+3的图象.(结合多媒体演示)再引导学生观察刚才得到的y =12x 2的图象与y =12(x +2)2的图象之间的位置关系,由此得出:只要把抛物线y =12x 2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在向上平移3个单位,就可得到函数y =12(x +2)2+3的图象. 2.做一做:请填写下表:3.总结y =a(x -h)2+k 的图象和y =ax 2图象的关系y =ax 2(a ≠0)的图象――→当h >0时,向右平移h 个单位当h <0时,向左平移|h|个单位y =a(x -h)2的图象――→当k >0时,向上平移k 个单位当k <0时,向下平移|k|个单位y =a(x -h)2+k 的图象. y =a(x -h)2+k 的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 =h ,顶点坐标是(h ,k). 口诀:(h ,k)正负左右上下移(h 左加右减,k 上加下减)从二次函数y =a(x -h)2+k 的图象可以看出:如果a >0,当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如果a <0,当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4.练习:课本第37页练习五、课堂小结1.函数y=a(x-h)2+k的图象和函数y=ax2图象之间的关系.2.函数y=a(x-h)2+k的图象在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和对称轴等方面的性质.六、作业布置教材第41页第5题22.1.4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2课时)第1课时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1.掌握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2.掌握用图象或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y=ax2+bx+c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3.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以及配方的过程,理解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重点通过图象和配方描述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难点理解二次函数一般形式y=ax2+bx+c(a≠0)的配方过程,发现并总结y=ax2+bx+c与y=a(x-h)2+k的内在关系.一、导入新课1.二次函数y =a(x -h)2+k 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 =ax 2的图象先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个单位,再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个单位得到.2.二次函数y =a(x -h)2+k 的图象的开口方向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顶点坐标是________.3.二次函数y =12x 2-6x +21,你能很容易地说出它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画出图象吗?二、教学活动活动1: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y =12x 2-6x +2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再描点画图.(1)多媒体展示画法(列表,描点,连线);(2)提出问题: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3)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观察图象:在对称轴的左右两侧,抛物线从左往右的变化趋势.活动2:1.不画出图象,你能直接说出函数y =-x 2+2x -3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2.你能画出函数y =-x 2+2x -3的图象,并说明这个函数具有哪些性质吗?(1)在学生画函数图象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2)抽一位或两位同学板演,学生自纠,老师点评;(3)让学生思考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有什么关系?这个值与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有什么关系?活动3:对于任意一个二次函数y=ax2+bx+c(a≠0),如何确定它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你能把结果写出来吗?(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2)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抽学生板演配方过程;教师课件展示二次函数y=ax2+bx+c(a>0)和y=ax2+bx+c(a<0)的图象.(3)引导学生观察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在对称轴的左右两侧,y随x的增大有什么变化规律?(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和性质.活动4:已知抛物线y=x2-2ax+9的顶点在坐标轴上,求a的值.活动5:检测反馈1.填空:(1)抛物线y=x2-2x+2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2)抛物线y=2x2-2x-1的开口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3)二次函数y=ax2+4x+a的最大值是3,则a=________.2.写出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1)y=3x2+2x;(2)y=-2x2+8x-8.3.求二次函数y=mx2+2mx+3(m>0)的图象的对称轴,并说出该图象具有哪些性质.4.抛物线y=ax2+2x+c的顶点是(-1,2),则a,c的值分别是多少?答案:1.(1)(1,1);(2)向上,x =12;(3)-1;2.(1)开口向上,x =-13,(-13,-13);(2)开口向下,x =2,(2,0);3.对称轴x =-1,当m >0时,开口向上,顶点坐标是(-1,3-m);4.a =1,c =3.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二次函数y =ax 2+bx +c(a ≠0)的图象与性质.作业布置教材第41页 第6题.第2课时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掌握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并会选用不同的形式,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能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最值和增减性.3.能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画出函数的图象,并能从图象上观察出函数的一些性质.重点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利用函数的图象观察性质.难点利用图象观察性质.一、复习引入1.抛物线y=-2(x+4)2-5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侧,即x________-4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________________侧,即x________-4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________时,函数y最________值是________.2.抛物线y=2(x-3)2+6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侧,即x________3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________________侧,即x________3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________时,函数y最________值是________.二、例题讲解例1 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函数图象经过点A(-3,0),B(1,0),C(0,-2);(2)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2,4),且经过点(0,1);(3)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3,且图象经过点(1,0)和(5,0).说明:本题给出求抛物线解析式的三种解法,关键是看题目所给条件.一般来说:任意给定抛物线上的三个点的坐标,均可设一般式去求;若给定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或最值)及另一个点坐标,则可设顶点式较为简单;若给出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则用分解式较为快捷.例2 已知函数y=x2-2x-3,(1)把它写成y=a(x-h)2+k的形式;并说明它是由怎样的抛物线经过怎样平移得到的?(2)写出函数图象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开口方向、最值;(3)求出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4)画出函数图象的草图;(5)设图象交x轴于A,B两点,交y轴于P点,求△APB的面积;(6)根据图象草图,说出x取哪些值时,①y=0;②y<0;③y>0?说明:(1)对于解决函数和几何的综合题时要充分利用图形,做到线段和坐标的互相转化;(2)利用函数图象判定函数值何时为正,何时为负,同样也要充分利用图象,要使y<0,其对应的图象应在x轴的下方,自变量x就有相应的取值范围.例3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a________0;b________0;c________0;b2-4ac________0.说明: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系数a,b,c的符号的关系: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四、作业布置教材第40页练习1,2.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2.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3.会用计算方法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重点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难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一、复习引入1.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它的开口由什么决定呢?补充:当a的绝对值相等时,其形状完全相同,当a的绝对值越大,则开口越小,反之成立.2.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和性质:(1)顶点坐标与对称轴;(2)位置与开口方向;(3)增减性与最值.当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b2a 时,函数y有最小值4ac-b24a.当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b2a 时,函数y有最大值4ac-b24a.二、新课教学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y=x2+2x,y=x2-2x+1,y=x2-2x+2的图象如图所示.(1)每个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2)一元二次方程x2+2x=0,x2-2x+1=0有几个根?验证一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2=0有根吗?(3)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归纳: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有三种情况:①有两个交点,②有一个交点,③没有交点.当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有交点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0时自变量x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当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交点的横坐标是一元二次方程0=ax2+bx+c的两个根x1与x2;当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当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举例:求二次函数图象y=x2-3x+2与x轴的交点A,B的坐标.结论:方程x2-3x+2=0的解就是抛物线y=x2-3x+2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因此,抛物线与一元二次方程是有密切联系的.即: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是x1,x2,则抛物线y =ax2+bx+c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是A(x1,0),B(x2,0).例1 已知函数y=-12x2-7x+152,(1)写出函数图象的顶点、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以及图象与y轴的交点关于图象对称轴的对称点,然后画出函数图象的草图;(2)自变量x在什么范围内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何时y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少;并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三、巩固练习请完成课本练习:第47页1,2四、课堂小结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关系.五、作业布置教材第47页第3,4,5,6题.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2课时)第1课时用二次函数解决利润等代数问题能够理解生活中文字表达与数学语言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a≠0)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理解函数图象的顶点、端点与最值的关系,并能应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重点把实际生活中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难点1.读懂题意,找出相关量的数量关系,正确构建数学模型.2.理解与应用函数图象顶点、端点与最值的关系.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二次函数常见的形式有哪几种?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________,当a>0时,图象开口向________,当a<0时,图象开口向________.2.二次函数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呢?二、教学活动活动1:问题: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小球的高度h(单位:m)与小球的运动时间t(单位:s)之间的关系式是h=30t-5t2(0≤t≤6).小球运动的时间是多少时,小球最高?小球运动中的最大高度是多少?活动2:问题:某商场的一批衬衣现在的售价是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果调整价格,每涨价1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已知该衬衣的进价为每件40元,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1.问题中的定价可能在现在售价的基础上涨价或降价,获取的利润会一样吗?2.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样定价?3.以下问题提示,意在降低题目梯度,提示考虑x的取值范围.(1)若设每件衬衣涨价x元,获得的利润为y元,则定价为________元,每件利润为________元,每星期少卖________件,实际卖出________件.所以y=________.何时有最大利润,最大利润为多少元?(2)若设每件衬衣降价x元,获得的利润为y元,则定价为________元,每件利润为________元,每星期多卖________件,实际卖出________件.所以y=________.何时有最大利润,最大利润为多少元?根据两种定价可能,让学生自愿分成两组,分别计算各自的最大利润;老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不足,加以辅导;最后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评析.活动3:达标检测某商场购进一种每件价格为100元的新商品,在商场试销发现:销售单价x(元/件)与每天销售量y(件)之间满足如图所示的关系.(1)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写出每天的利润w与销售单价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若你是商场负责人,会将售价定为多少,来保证每天获得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答案:(1)y=-x+180;(2)w=(x-100)y=-(x-140)2+1 600,当售价定为140元,w最大为1 600元.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尤其是数形结合方面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作业布置教材第51~52页习题第1~3题,第8题.第2课时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运用能根据具体几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能应用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实际几何问题,体会二次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重点应用二次函数解决几何图形中有关的最值问题.难点函数特征与几何特征的相互转化以及讨论最值在何处取得.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用二次函数解决利润等代数问题,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二次函数与几何的综合应用.二、教学过程问题1:教材第49页探究1.用总长为60 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随矩形一边长l的变化而变化.当l为多少米时,场地的面积S最大?分析:提问1:矩形面积公式是什么?提问2:如何用l表示另一边?提问3:面积S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问题2:如图,用一段长为60 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墙长32 m,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分析:提问1:问题2与问题1有什么不同?提问2:我们可以设面积为S,如何设自变量?提问3:面积S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答案:设垂直于墙的边长为x米,S=x(60-2x)=-2x2+60x.提问4:如何求解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墙长32 m对此题有什么作用?答案:0<60-2x≤32,即14≤x<30.提问5:如何求最值?答案:x =-b 2a =-602×(-2)=15时,S max =450. 问题3:将问题2中“墙长为32 m ”改为“墙长为18 m ”,求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提问1:问题3与问题2有什么异同?提问2:可否模仿问题2设未知数、列函数关系式?提问3:可否试设与墙平行的一边为x 米?则如何表示另一边?答案:设矩形面积为S m 2,与墙平行的一边为x 米,则S =60-x 2·x =-x 22+30x. 提问4:当x =30时,S 取最大值.此结论是否正确?提问5:如何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答案:0<x ≤18.提问6:如何求最值?答案:由于30>18,因此只能利用函数的增减性求其最值.当x =18时,S max =378.小结:在实际问题中求解二次函数最值问题,不一定都取图象顶点处,要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来确定.通过问题2与问题3的对比,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函数图象的顶点、端点与最值的关系,以及何时取顶点处、何时取端点处才有符合实际的最值.三、回归教材阅读教材第51页的探究3,讨论有没有其他“建系”的方法?哪种“建系”更有利于题目的解答?四、基础练习1.教材第51页的探究3,教材第57页第7题.2.阅读教材第52~54页.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利用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可以解决实际几何问题.2.实际问题的最值求解与函数图象的顶点、端点都有关系,特别要注意最值的取得不一定在函数的顶点处.作业布置教材第52页习题第4~7题,第9题.。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二次函数复习教案新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二次函数复习教案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2036b46d31126edb6f1a1098.png)
第22章二次函数一、复习目标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2.会把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3.会平移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得到二次函数y =a(ax +m)2+k 的图象,了解特殊与一般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4.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5.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增减性,会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和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6.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 二、课时安排 2三、复习重难点把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增减性,会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和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并能和其它知识点进行综合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二次函数知识点:1. 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2y ax bx c =++(a b c ,,是常数,0a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2. 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1)二次函数基本形式:2y ax =的性质:2. 2y ax c =+的性质:3. ()2y a x h =-的性质: 4. ()2y a x h k =-+的性质: 3.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1. 平移步骤:(1) 将抛物线解析式转化成顶点式()2y a x h k =-+,确定其顶点坐标()h k ,; (2)保持抛物线2y ax =的形状不变,将其顶点平移到()h k ,处,具体平移方法如下:【或左(h <0)】向右(h >0)【或左(h 平移|k|个单位(3) 平移规律在原有函数的基础上“值正右移,负左移;值正上移,负下移”.概括成八个字“左加右减,上加下减”.4.二次函数2y ax bx c =++图象的画法五点绘图法: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2y ax bx c =++化为顶点式2()y a x h k =-+,确定其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然后在对称轴两侧,左右对称地描点画图.一般我们选取的五点为:顶点、与轴的交点()0c ,、以及()0c ,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2h c ,、与轴的交点()10x ,,()20x ,(若与轴没有交点,则取两组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画草图时应抓住以下几点: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与轴的交点,与轴的交点. 5.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性质(1)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2b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当2b x a <-时,随的增大而减小;当2b x a >-时,随的增大而增大;当2bx a=-时,有最小值244ac b a-. (2)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2b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当2b x a <-时,随的增大而增大;当2b x a >-时,随的增大而减小;当2bx a=-时,有最大值244ac b a -. 6.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表示方法(1) 一般式:2y ax bx c =++(,,为常数,0a ≠); (2) 顶点式:2()y a x h k =-+(,,为常数,0a ≠);(3)两根式:12()()y a x x x x =--(0a ≠,,是抛物线与轴两交点的横坐标).7.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1.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二次函数与轴交点情况):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是二次函数2y ax bx c =++当函数值0y =时的特殊情况. 图象与轴的交点个数:① 当240b ac ∆=->时,图象与轴交于两点()()1200A x B x ,,,12()x x ≠,其中的12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21AB x x =-=.② 当0∆=时,图象与轴只有一个交点; ③ 当0∆<时,图象与轴没有交点. 7.二次函数的应用: (二)题型、方法归纳 类型一:二次函数的平移【主题训练1】(枣庄中考)将抛物线y=3x 2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那么得到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A.y=3(x+2)2+3B.y=3(x-2)2+3 C.y=3(x+2)2-3D.y=3(x-2)2-3【自主解答】选A.由“上加下减”的平移规律可知,将抛物线y=3x 2向上平移3个单位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3x 2+3;由“左加右减”的平移规律可知,将抛物线y=3x 2+3向左平移2个单位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3(x+2)2+3.归纳:二次函数平移的两种方法1.确定顶点坐标平移:根据两抛物线前后顶点坐标的位置确定平移的方向与距离.2.利用规律平移:y=a(x+h)2+k 是由y=ax 2经过适当的平移得到的,其平移规律是“h 左加右减,k 上加下减”.即自变量加减左右移,函数值加减上下移.类型二: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主题训练2】(十堰中考)如图,二次函数y=ax 2+bx+c (a ≠0)的图象的顶点在第一象限,且过点(0,1)和(-1,0),下列结论:①ab<0;②b 2>4a;③0<a+b+c<2;④0<b<1;⑤当x>-1时,y>0.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5个B.4个C.3个D.2个【自主解答】选B.①∵对称轴在y轴右侧,∴- >0,∴ <0,∴a,b异号,∴ab<0,①正确;②把x=0,y=1代入y=ax2+bx+c得c=1,所以二次函数为y=ax2+bx+1; 又∵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b2-4ac>0,∴b2>4a,②正确;③∵当x=1时,图象在x轴上方,∴a+b+c>0;把x=-1,y=0代入y=ax2+bx+1,得b=a+1,∵图象的开口向下,∴a<0,∴a+b+c= a+a+1+1=2a+2<2,∴0<a+b+c<2,③正确;④∵b=a+1,∴a=b-1,∵0<a+b+c<2,c=1,∴0<b-1+b+1<2,即0<2b<2,∴0<b<1,④正确;⑤当x>-1时,函数图象有部分在x轴上方,与x轴有交点,有部分在x轴下方,所以y>0,y=0,y<0都有可能.所以正确的共有4个,选B.归纳:类型三:二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主题训练3】(贺州中考)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给出以下结论:①b2>4ac;②abc>0;③2a-b=0;④8a+c<0;⑤9a+3b+c<0,其中结论正确的是.(填入正确结论的序号)【自主解答】∵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2-4ac>0,即b2>4ac,①是正确的.∵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向上,∴a>0;b- =1>0,∴a与b异号,则b<0.∵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在y轴的负半轴,∴c<0;∵对称轴x=2ab-=1,∴b=-2a,∴2a+b=0,③是错误的.∴abc>0,②是正确的.∵抛物线的对称轴x=2a∵当x=-2时,y=4a-2b+c>0,又∵b=-2a,∴4a-2b+c=4a-2(-2a)+c=8a+c>0,④是错误的.∵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1,∴在x=-1与x=3时函数值相等,由函数图象可知x=-1的函数值为负数,∴x=3时的函数值y=9a+3b+c<0,⑤是正确的.答案:①②⑤归纳:二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1.二次函数与方程:抛物线y=ax2+bx+c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满足ax2+bx+c=0.2.二次函数与不等式:抛物线y=ax2+bx+c在x轴上方部分的横坐标满足ax2+bx+c>0;抛物线y=ax2+bx+c在x轴下方部分的横坐标满足ax2+bx+c<0.类型四:二次函数的应用【主题训练4】(武汉中考)科幻小说《实验室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科学家把一种珍奇的植物分别放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天后,测试出这种植物高度的增长情况(如表).温度x(℃) …-4 -2 0 2 4 4.5 …植物每天高度增长…41 49 49 41 25 19.75 …量y(mm)由这些数据,科学家推测出植物每天高度增长量y 是温度x 的函数,且这种函数是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中的一种.(1)请你选择一种适当的函数,求出它的函数关系式,并简要说明不选择另外两种函数的理由.(2)温度为多少时,这种植物每天高度增长量最大?(3)如果实验室温度保持不变,在10天内要使该植物高度增长量的总和超过250mm,那么实验室的温度x 应该在哪个范围内选择?直接写出结果.【自主解答】(1)选择二次函数.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 2+bx+c, 根据题意,得4a 2b c 49,a 1,4a 2b c 41,b 2,c 49,c 49-+==-⎧⎧⎪⎪++==-⎨⎨⎪⎪==⎩⎩解得, ∴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为y=-x 2-2x+49.不选另外两个函数的理由:点(0,49)不可能在任何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所以y 不是x 的反比例函数;点(-4,41),(-2,49),(2,41)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y 不是x 的一次函数.(2)由(1)得y=-x 2-2x+49,∴y=-(x+1)2+50. ∵a=-1<0,∴当x=-1时y 的最大值为50.即当温度为-1℃时,这种植物每天高度增长量最大. (3)-6<x<4.归纳:解决二次函数应用题的两步骤1.建模:根据数量关系列二次函数关系建模或者根据图象的形状建模.2.应用: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三)典例精讲例题1: (2016·浙江省绍兴市·10分)课本中有一个例题:有一个窗户形状如图1,上部是一个半圆,下部是一个矩形,如果制作窗框的材料总长为6m ,如何设计这个窗户,使透光面积最大?这个例题的答案是:当窗户半圆的半径约为0.35m 时,透光面积最大值约为1.05m 2.我们如果改变这个窗户的形状,上部改为由两个正方形组成的矩形,如图2,材料总长仍为6m,利用图3,解答下列问题:(1)若AB为1m,求此时窗户的透光面积?(2)与课本中的例题比较,改变窗户形状后,窗户透光面积的最大值有没有变大?请通过计算说明.【分析】(1)根据矩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进行解答即可;(2)设AB为xcm,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值解答即可.【解答】解:(1)由已知可得:AD=,则S=1×m2,(2)设AB=xm,则AD=3﹣m,∵,∴,设窗户面积为S,由已知得:,当x=m时,且x=m在的范围内,,∴与课本中的例题比较,现在窗户透光面积的最大值变大.【点评】本题考查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求出对称轴与直线BC交点H坐标,学会利用判别式确定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四)归纳小结1.引导学生整理把握本章知识点并熟练掌握。
第22章 二次函数教案
![第22章 二次函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4a07d04b73f242326c5f2a.png)
单元备课一、单元名称:二次函数二、单元知识分析“二次函数”这章主要要求学生在掌握好原来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的初步知识。
本章采用由简入繁的方式对各种形式的二次函数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尤其与旧教材不同的是,加入了函数的平移,从而对函数的图像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解。
对二次函数的表达式问题中,要求了三种形式,而且对二次函数表达式的确定要求的也非常具体。
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中,也与旧教材有鲜明的对比。
在这一节中,一直采用探究的形式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和二次函数进行对比、研究。
最后,对二次函数的应用部分,教材中大胆采用了前几年的部分中考题,让人感到紧跟中考方向。
另外,从题目的难度看,虽然比旧教材的题目减少了,但是题目的难度却有增无减,这给教师的教和同学们的学都是一个大的考验。
三、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各种形式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会求解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探究会分析简单的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让学生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美感,并理解二次函数的应用之广泛。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各种形式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会求解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学会分析简单的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
难点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2、二次函数的应用题。
五、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7课时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1课时22.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 2课时小结 3课时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2章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教案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2章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baf89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7.png)
22.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2.1.3二次函数y=a(x-h)²+k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画出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2.掌握二次函数y=ax2与y=ax2+k图象之间的联系;3.掌握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及其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画二次函数y=2x2+1与y=2x2-1的图象,感受它们与y=2x2的联系,并由此得到y=ax2与y=ax2+k的图象及性质的联系和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通过类比的方法获取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及其性质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体会通过探究获得知识的乐趣.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共3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二次函数y=ax2与y=ax2+k的图象之间的联系;2.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及其性质.【教学难点】二次函数y=ax2+k的性质的基本应用.五、课前准备课件、三角尺、铅笔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个函数的图象是如何画出来呢?(出示课件2)(二)探索新知探究一二次函数y=ax2+k图象的画法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x2,y=x2+1,y=x2-1的图象.(出示课件4)学生自主操作,画图,教师加以巡视,纠正画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发现规律,获得感性认识.1.列表:x…-3-2-10123…y=x2…9410149…y=x2+1…105212510…y=x2-1…830-1038…2.描点,连线:(出示课件5)教师问:抛物线y=x2、y=x2+1、y=x2-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各是什么?(出示课件6)学生独立思考并整理.抛物线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y=x2向上x=0(0,0)y=x2+1向上x=0(0,1)y=x2-1向上x=0(0,-1)出示课件7:例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2x2+1,y=2x2-1的图象.学生自主操作,画图,教师加以巡视.解:先列表:x…-2-1.5-1-0.500.51 1.52…y=2x2+1…9 5.53 1.51 1.53 5.59…y=2x2-1…7 3.51-0.5-1-0.51 3.57…然后描点画图:(出示课件8)教师问:抛物线y=2x2+1,y=2x2-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各是什么?(出示课件9)学生独立思考并整理.抛物线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y=2x2+1向上x=0(0,1)y=2x2-1向上x=0(0,-1)探究二二次函数y=ax2+k的性质教师归纳:(出示课件10)二次函数y=ax2+k(a>0)的性质:开口方向:向上.对称轴:x=0.顶点坐标:(0,k).最值:当x=0时,有最小值,y=k.增减性:当x<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出示课件1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212y x =-,2122y x =-+,2122y x =--的图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学生自主操作,画图,并整理.解:如图所示.抛物线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y =12-x 2向下x =0(0,0)y =12-x 2+2向下x =0(0,2)y =12-x 2-2向下x =0(0,-2)出示课件12: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231x y -=;23121--=x y ;23122+-=x y .学生自主操作,画图,教师巡视加以指导.出示课件13,14: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图象的形状都是;(2)三条抛物线的开口方向_______;(3)对称轴都是__________;(4)从上而下顶点坐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5)顶点都是最____点,函数都有最____值,从上而下最大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6)函数的增减性都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独立思考并口答.⑴抛物线;⑵向下;⑶直线x=0;⑷(0,2),(0,0),(0,-2);⑸高;大;y=2,y=0,y=-2;⑹对称轴左侧y随x增大而增大,对称轴右侧y随x增大而减小师生共同归纳:二次函数y=ax2+k(a≠0)的性质(出示课件15)y=ax2+k a>0a<0开口方向向上向下对称轴y轴(x=0)y轴(x=0)顶点坐标(0,k)(0,k)出示课件16:已知二次函数y=ax2+c,当x取x1,x2(x1≠x2)时,函数值相等,则当x=x1+x2时,其函数值为________.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解:由二次函数y=ax2+c图象的性质可知,x1,x2关于y轴对称,即x1+x2=0.把x=0代入二次函数表达式求出纵坐标为c.教师归纳:方法总结:二次函数y=ax2+c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因此左右两部分折叠可以重合,函数值相等的两点的对应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出示课件17:抛物线y=−2x2+3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在________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________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学生口答:(0,3);y轴;对称轴左;对称轴右探究三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及平移出示课件18:从数的角度探究:出示课件19:从形的角度探究:观察图象可以发现,把抛物线y=2x2向_____平移1个单位长度,就得到抛物线_____;把抛物线y=2x2向_____平移1个单位长度,就得到抛物线y=2x2-1.学生观察图象并解答:上;y=2x2+1;下师生共同归纳:二次函数y=ax2与y=ax2+k(a≠0)的图象的关系(出示课件20)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可以由y=ax2的图象平移得到:当k>0时,向上平移k个单位长度得到.当k<0时,向下平移k个单位长度得到.教师强调:上下平移规律:平方项不变,常数项上加下减.出示课件21:二次函数y=-3x2+1的图象是将()A.抛物线y=-3x2向左平移3个单位得到B.抛物线y=-3x2向左平移1个单位得到C.抛物线y=3x2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D.抛物线y=-3x2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学生独立思考并口答:D出示课件22:想一想:教师问1.二次函数y=ax2+k图象的画法分几步?学生答:第一种方法:平移法,分两步,即第一步画y=ax2的图象;第二步把y=ax2的图象向上(或向下)平移︱k︱单位.第二种方法:描点法,分三步即列表、描点和连线.教师问2.抛物线y=ax2+k中的a决定什么?怎样决定的?k决定什么?它的对称轴是什么?顶点坐标怎样表示?学生答:a决定开口方向和大小;k决定顶点的纵坐标.(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3-27)1.将二次函数y=x2﹣1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的图象所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是.2.抛物线y=2x2向下平移4个单位,就得到抛物线.3.填表:函数开口方向顶点对称轴有最高(低)点y=3x2y=3x2+1y=-4x2-54.已知点(m,n)在y=ax2+a(a不为0)的图象上,点(-m,n)___(填“在”或“不在”)y=ax2+a(a不为0)的图象上.5.若y=x2+(k-2)的顶点是原点,则k____;若顶点位于x轴上方,则k____;若顶点位于x轴下方,则k____.6.不画函数y=-x2和y=-x2+1的图象回答下面的问题:⑴抛物线y=-x2+1经过怎样的平移才能得到抛物线y=-x2.(2)函数y=-x2+1,当x_____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_____时,函数y有最大值,最大值y是_____,其图象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3)试说出抛物线y=x2-3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7.对于二次函数y=(m+1)x m2-m+3,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m=____.8.已知二次函数y=(a-2)x2+a2-2的最高点为(0,2),则a=____.9.抛物线y=ax2+c与x轴交于A(-2,0)﹑B两点,与y轴交于点C(0,-4),则三角形ABC的面积是_______.参考答案:1.y=x2+22.y=2x2-43.函数开口方向顶点对称轴有最高(低)点y=3x2向上(0,0)y轴有最低点y=3x2+1向上(0,1)y轴有最低点y=-4x2-5向下(0,-5)y轴有最高点4.在5.=2;>2;<26.⑴向下平移1个单位.⑵>0;=0;1;(0,1);(-1,0),(1,0)⑶开口方向向上,对称轴是y轴,顶点坐标(0,-3).7.28.-29.8(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说说看.(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2.1.3第2课时)的相关内容.七、课后作业配套练习册内容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旨在希望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函数图象的性质,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体会通过探究获得知识的乐趣.。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2章 二次函数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1课时教案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2章 二次函数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1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f85629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0.png)
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实际问题构造二次函数模型.2.能用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来确定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矩形面积”等实际问题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二次函数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模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共3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二次函数性质进行决策.五、课前准备课件、三角尺、铅笔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3:排球运动员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排球,排球的高度h(单位:m)与排球的运动时间t(单位:s)之间的关系式是h=20t-5t2(0≤t≤4).排球的运动时间是多少时,排球最高?排球运动中的最大高度是多少?(二)探索新知探究二次函数与几何图形面积的最值出示课件5: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小球的高度h(单位:m)与小球的运动时间t(单位:s)之间的关系式是h=30t-5t2(0≤t≤6).小球的运动时间是多少时,小球最高?小球运动中的最大高度是多少?教师分析:可以看出,这个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的一部分,这条抛物线的顶点是这个函数的图象的最高点.也就是说,当t取顶点的横坐标时,这个函数有最大值.教师问:如何求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最小(大)值?(出示课件6)学生答:由于抛物线y=ax 2+bx+c 的顶点是最低(高)点,当2b x a=-时,二次函数y=ax 2+bx+c 有最小(大)值244ac b y a -=.师生共同解答:(出示课件7)解:303225ba -=-=⨯-(),2243045445ac b h a --===⨯-().小球运动的时间是3s 时,小球最高;小球运动中的最大高度是45m.师生共同总结:一般地,当a>0(a<0)时,抛物线y=ax 2+bx+c 的顶点是最低(高)点,也就是说,当2b x a =-时,二次函数有最小(大)值244ac b y a-=.出示课件8:例用总长为60m 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 随矩形一边长l 的变化而变化.当l 是多少时,场地的面积S 最大?问题1矩形面积公式是什么?问题2如何用l 表示另一边?问题3面积S 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解:矩形场地的周长是60m,一边长为lm,所以另一边长为(60l 2-)m.场地的面积S=l(30-l),即S=-l 2+30l(0<l<30).因此,当301522(1)b l a =-=-=⨯-时,S有最大值22 430225. 44(1)ac ba--==⨯-即当l是15m时,场地的面积S最大.教师点拨: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几何图形中的最值问题的要点:(出示课件10)1.根据面积公式、周长公式、勾股定理等建立函数关系式;2.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根据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画草图;4.根据草图求所得函数在自变量的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变式1如图,用一段长为60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墙长32m,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出示课件11)教师问:变式1与例题有什么不同?学生答:一边靠墙.教师问:我们可以设面积为S,如何设自变量?学生答:设垂直于墙的边长为x米.教师问:面积S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学生答:S=x(60-2x)=-2x2+60x.教师问:如何求解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墙长32m对此题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12)学生答:0<60-2x≤32,即14≤x<30.教师问:如何求最值?学生答:最值在其顶点处,即当x=15m 时,S=450m 2.变式2如图,用一段长为60m 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墙长18m,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出示课件13)教师问:变式2与变式1有什么异同?学生答:墙长不一样.教师问:可否模仿变式1设未知数、列函数关系式?学生答:设垂直于墙的边长为x 米.S=x(60-2x)=-2x 2+60x.教师问:可否试设与墙平行的一边为x 米?则如何表示另一边与面积?学生答:设矩形面积为Sm 2,与墙平行的一边为x 米,则22601130(30)450.222x S x x x x ∙-==-+=--+教师问:当x=30时,S 取最大值,此结论是否正确?(出示课件14)学生答:不正确.教师问:如何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学生答:0<x≤18.教师问:如何求最值?学生答:由于30>18,因此只能利用函数的增减性求其最值.当x=18时,S 有最大值是378.教师总结:(出示课件15)实际问题中求解二次函数最值问题,不一定都取图象顶点处,要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通过变式1与变式2的对比,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函数图象的顶点、端点与最值的关系,以及何时取顶点处、何时取端点处才有符合实际的最值.出示课件16:已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和等于8,两条直角边各为多少时,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师生共同分析后,生独立解决.解:∵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之和为8,设一边长x,∴另一边长为8-x.则该直角三角形面积:S=(8-x)x÷2,即:214.2S x x =-+当x=2b a-=4,另一边为4时,S 有最大值244ac b a-=8,∴当两直角边都是4时,直角三角形面积最大,最大值为8.(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17-25)1.如图,在足够大的空地上有一段长为a 米的旧墙MN,某人利用旧墙和木栏围成一个矩形菜园ABCD,其中AD≤MN,已知矩形菜园的一边靠墙,另三边一共用了100米木栏.(1)若a=20,所围成的矩形菜园的面积为450平方米,求所利用旧墙AD 的长;(2)求矩形菜园ABCD面积的最大值.2.用一段长为15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墙长为18m,这个矩形菜园的最大面积是________.3.如图,在△ABC中,∠B=90°,AB=12cm,BC=24cm,动点P从点A开始沿AB向B以2cm/s的速度移动(不与点B重合),动点Q从点B开始BC以4cm/s 的速度移动(不与点C重合).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那么经过秒,四边形APQC的面积最小.4.如图,点E、F、G、H分别位于正方形ABCD的四条边上,四边形EFGH也是正方形,当点E位于何处时,正方形EFGH的面积最小?5.某小区在一块一边靠墙(墙长25m)的空地上修建一个矩形绿化带ABCD,绿化带一边靠墙,另三边用总长为40m的栅栏围住.设绿化带的边长BC为xm,绿化带的面积为ym².(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当x为何值时,满足条件的绿化带的面积最大?6.某广告公司设计一幅周长为12m的矩形广告牌,广告设计费用每平方米1000元,设矩形的一边长为x(m),面积为S(m2).(1)写出S与x之间的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2)请你设计一个方案,使获得的设计费最多,并求出这个费用.参考答案:1.解:⑴设AB=xm,则BC=(100﹣2x)m,根据题意得x(100﹣2x)=450,解得x1=5,x2=45.当x=5时,100﹣2x=90>20,不合题意舍去;当x=45时,100﹣2x=10.答:AD的长为10m;⑵设AD=xm,∴S=12x(100﹣x)=﹣12(x﹣50)2+1250,当a≥50时,则x=50时,S 的最大值为1250;当0<a<50时,则当0<x≤a 时,S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x=a 时,S 的最大值为50a﹣12a 2,综上所述,当a≥50时,S 的最大值为1250;当0<a<50时,S 的最大值为50a﹣12a 2.2.2225m 83.34.解:令AB 长为1,设DH=x,正方形EFGH 的面积为y,则DG=1-x.2211114(1)2(01).222y x x x x ⎛⎫ ⎪⎝⎭=-⨯-=-+<<当x=12时,y 有最小值12.即当E 位于AB 中点时,正方形EFGH 面积最小.5.解:40(1)(2x y x -=2240120,22x x x x -==-+即2120(025).2y x x x =-+<≤x x y 202122+-=)()40(212x x --=)202040(21222-+--=x x200)20(212+--=x ∵0<x<25,∴当x=20时,满足条件的绿化带面积y 最大=200.6.解:(1)设矩形一边长为x,则另一边长为(6-x),S=x(6-x)=-x 2+6x,其中0<x<6.(2)S=-x 2+6x=-(x-3)2+9;当x=3时,即矩形的一边长为3m 时,矩形面积最大,为9m 2.这时设计费最多,为9×1000=9000(元).(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你觉得这节课有哪些问题需要特殊关注的?谈谈自己的看法.(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2.3第2课时)的相关内容.七、课后作业1教材习题22.3第4、5、6、7题.2.配套练习册内容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二次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模型,也是某些单变量最优化的数学模型,如最大利润、最大面积等实际问题,因此本课时主要结合这两类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生活中的最优化问题通过数学模型可抽象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由于学生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分步设问的方式让学生逐层深入、稳步推出,让学生自主建立数学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画图探讨最值.总之,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第22章二次函数22.1.1二次函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第22章二次函数22.1.1二次函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d5864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a7.png)
-二次函数与释:
-重点讲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a、b、c对图像的影响,如a的正负决定了开口方向,a的大小影响图像的凹凸程度;
-强调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性,顶点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顶点式解析二次函数的最值;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并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
举例解释:
-对于对称性质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代数方法求解顶点坐标,可以通过配方法或者利用顶点式直接求解;
-在图像平移与伸缩的教学中,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记住“左加右减,上加下减”的规律,可以通过动态演示或者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
4.引导学生发现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培养数学推理与逻辑思维素养;
5.通过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精神,提高数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二次函数的定义及其一般形式,特别是系数a、b、c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包括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小(大)值;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图像性质的理解整体上是不错的。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抛物线例子,他们能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这让我感到欣慰。不过,我也注意到,在具体到图像的平移与伸缩这部分内容时,有一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可能需要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再次强调和演示。
我尝试用动态演示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变换,这种方法似乎效果不错,学生们反馈说这样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打算继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2章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2课时)教案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2章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2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21fd3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8.png)
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实际问题构建二次函数模型,并利用函数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再次经历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2课时,共3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建模思想.【教学难点】根据抛物线型实际问题,建立恰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二次函数模型.五、课前准备课件、三角尺、铅笔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如繁华的商业城中很多人在买卖东西.如果你去买商品,你会选哪一家呢?如果你是商场经理,如何定价才能使商场获得最大利润呢?(二)探索新知探究利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出示课件4:某商品现在的售价为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已知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则每星期销售额是元,销售利润元.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18000;6000教师问:利润问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学生答:(1)销售额=售价×销售量;(2)利润=销售额-总成本=单件利润×销售量;(3)单件利润=售价-进价.出示课件5:例1某商品现在的售价为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每涨价1元,每星期少卖出10件;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出18件,已知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①每件涨价x元,则每星期售出商品的利润y元,填空:单件利润(元)销售量(件)每星期利润(元)正常销售涨价销售建立函数关系式:y=(20+x)(300-10x),即:y=-10x2+100x+6000.②教师问: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如何确定?(出示课件6)学生答:营销规律是价格上涨,销量下降,因此只要考虑销售量就可以,故300-10x≥0,且x≥0,因此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0≤x≤30.③教师问:涨价多少元时,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学生答:y=-10x2+100x+6000,当10052(10)x=-=⨯-时,y=-10×52+100×5+6000=6250.即定价65元时,最大利润是6250元.出示课件7:例2某商品现在的售价为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每涨价1元,每星期少卖出10件;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出18件,已知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①每件降价x元,则每星期售出商品的利润y元,填空:单件利润(元)销售量(件)每星期利润(元)正常销售降价销售建立函数关系式:y=(20-x)(300+18x),即y=-18x2+60x+6000.②教师问: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如何确定?(出示课件8)学生答:营销规律是价格下降,销量上升,因此只要考虑单件利润就可以,故20-x≥0,且x≥0,因此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0≤x≤20.③教师问:涨价多少元时,利润最大,是多少?学生答:即:y=-18x2+60x+6000,当6052(18)3x=-=⨯-时,25518()606000605033y=-⨯+⨯+=综合可知,应定价65元时,才能使利润最大.出示课件9:例3某网络玩具店引进一批进价为20元/件的玩具,如果以单价30元出售,那么一个月内售出180件,根据销售经验,提高销售单价会导致销售量的下降,即销售单价每上涨1元,月销售量将相应减少10件,当销售单价为多少元时,该店能在一个月内获得最大利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①每件商品的销售单价上涨x元,一个月内获取的商品总利润为y元,填空:单件利润(元)销售量(件)每月利润(元)正常销售涨价销售建立函数关系式:y=(10+x)(180-10x),即:y=-10x2+80x+1800.②教师问: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如何确定?(出示课件10)学生答:营销规律是价格上涨,销量下降,因此只要考虑销售量就可以,故180-10x≥0,因此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x≤18.③教师问:涨价多少元时,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学生答:y=-10x2+80x+1800=-10(x-4)2+1960.当x=4时,即销售单价为34元时,y取最大值1960元.答:当销售单价为34元时,该店在一个月内能获得最大利润1960元.出示课件11:教师总结:求解最大利润问题的一般步骤:(1)建立利润与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运用“总利润=总售价-总成本”或“总利润=单件利润×销售量”.(2)结合实际意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确定最大利润:可以利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求出最大利润;也可以画出函数的简图,利用简图和性质求出.出示课件12:巩固练习:某商店购进一批单价为20元的日用品,如果以单价30元销售,那么半个月内可以售出400件.根据销售经验,提高单价会导致销售量的减少,即销售单价每提高1元,销售量相应减少20件.售价提高多少元时,才能在半个月内获得最大利润?学生独立思考后自主解决.解:设售价提高x元时,半月内获得的利润为y元.则y=(x+30-20)(400-20x)=-20x2+200x+4000=-20(x-5)2+4500.∴当x=5时,y最大=4500.答:当售价提高5元时,半月内可获最大利润4500元.出示课件13,14,15,16:例4某商店试销一种新商品,新商品的进价为30元/件,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销发现,每月的销售量会因售价的调整而不同.令每月销售量为y件,售价为x元/件,每月的总利润为Q元.(1)当售价在40~50元时,每月销售量都为60件,则此时每月的总利润最多是多少元?解:由题意得:当40≤x≤50时,Q=60(x-30)=60x-1800.∵y=60>0,Q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最大=50时,Q最大=1200.答:此时每月的总利润最多是1200元.(2)当售价在50~70元时,每月销售量与售价的关系如图所示,则此时当该商品售价x是多少元时,该商店每月获利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元?解:当50≤x≤70时,设y与x函数关系式为y=kx+b,∵线段过(50,60)和(70,20).∴y=-2x+160(50≤x≤70).∴Q=(x-30)y=(x-30)(-2x+160)=-2x2+220x-4800=-2(x-55)2+1250(50≤x≤70).∵a=-2<0,图象开口向下,∴当x=55时,Q最大=1250.∴当售价在50~70元时,售价x是55元时,获利最大,最大利润是1250元.⑶若4月份该商品销售后的总利润为1218元,则该商品售价与当月的销售量各是多少?解:∵当40≤x≤50时,Q最大=1200<1218.当50≤x≤70时,Q最大=1250>1218.∴售价x应在50~70元之间.因此令-2(x-55)2+1250=1218,解得:x1=51,x2=59.当x1=51时,y1=-2x+160=-2×51+160=58(件),当x2=59时,y2=-2x+160=-2×59+160=42(件).∴若4月份该商品销售后的总利润为1218元,则该商品售价为51元或59元,当月的销售量分别为58件或42件.出示课件17,18,19:变式:(1)若该商品售价在40~70元之间变化,根据例题的分析、解答,直接写出每月总利润Q与售价x的函数关系式;并说明,当该商品售价x是多少元时,该商店每月获利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元?师生共同分析后解答.解:Q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由例4可知:若40≤x≤50,则当x=50时,Q最大=1200,若50≤x≤70,则当x=55时,Q最大=1250.∵1200<1250∴售价x是55元时,获利最大,最大利润是1250元.(2)若该商店销售该商品所获利润不低于1218元,试确定该商品的售价x 的取值范围;师生共同分析后解答.解:①当40≤x≤50时,∵Q最大=1200<1218,∴此情况不存在.②当50≤x≤70时,Q最大=1250>1218,令Q=1218,得-2(x-55)2+1250=1218.解得x1=51,x2=59.由Q=-2(x-55)2+1250的图象和性质可知:当51≤x≤59时,Q≥1218.因此若该商品所获利润不低于1218元,则售价x的取值范围为51≤x≤59.(3)在(2)的条件下,已知该商店采购这种新商品的进货款不低于1620元,则售价x为多少元时,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元?师生共同分析后解答.解:由题意得解得:51≤x≤53.∵Q=-2(x-55)2+1250的顶点不在51≤x≤53范围内,又∵a=-2<0,∴当51≤x≤53时,Q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最大=53时,Q最大=1242.∴此时售价x应定为53元,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1242元.出示课件20:巩固练习:某商店购进一种单价为40元的篮球,如果以单价50元售出,那么每月可售出500个,据销售经验,售价每提高1元,销售量相应减少10个.(1)假设销售单价提高x元,那么销售每个篮球所获得的利润是_______元,这种篮球每月的销售量是个(用x的代数式表示).(2)8000元是否为每月销售篮球的最大利润?如果是,说明理由,如果不是,请求出最大月利润,此时篮球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后自主解答.⑴x+10,500-10x⑵800元不是每月最大利润,最大月利润为9000元,此时篮球的售价为70元.(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1-27)1.某景区商店销售一种纪念品,每件的进货价为40元.经市场调研,当该纪念品每件的销售价为50元时,每天可销售200件;当每件的销售价每增加1元,每天的销售数量将减少10件.(1)当每件的销售价为52元时,该纪念品每天的销售数量为______件;(2)当每件的销售价x为多少时,销售该纪念品每天获得的利润y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润.2.某种商品每件的进价为20元,调查表明:在某段时间内若以每件x元(20≤x≤30)出售,可卖出(300-20x)件,使利润最大,则每件售价应定为元.3.进价为80元的某件定价100元时,每月可卖出2000件,价格每上涨1元,销售量便减少5件,那么每月售出衬衣的总件数y(件)与衬衣售价x(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每月利润w(元)与衬衣售价x(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以上关系式只列式不化简).4.一工艺师生产的某种产品按质量分为9个档次.第1档次(最低档次)的产品一天能生产80件,每件可获利润12元.产品每提高一个档次,每件产品的利润增加2元,但一天产量减少4件.如果只从生产利润这一角度考虑,他生产哪个档次的产品,可获得最大利润?5.某种商品每天的销售利润y(元)与销售单价x(元)之间满足关系:y=ax²+bx-75.其图象如图.(1)销售单价为多少元时,该种商品每天的销售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元?(2)销售单价在什么范围时,该种商品每天的销售利润不低于16元?参考答案:1.解:(1)由题意得:200﹣10×(52﹣50)=200﹣20=180(件),(2)由题意得:y=(x﹣40)[200﹣10(x﹣50)]=﹣10x2+1100x﹣28000=﹣10(x﹣55)2+2250.∴每件销售价为55元时,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为2250元.2.253.y=2000-5(x-100);w=[2000-5(x-100)](x-80)4.解:设生产x档次的产品时,每天所获得的利润为w元,则w=[12+2(x-1)][80-4(x-1)]=(10+2x)(84-4x)=-8x2+128x+840=-8(x-8)2+1352.当x=8时,w有最大值,且w最大=1352.答:该工艺师生产第8档次产品,可使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1352元.5.解:(1)由图可以看出:二次函数y=ax+bx-75过点(5,0),(7,16),将两点坐标代入解析式即可求得:(1)y=-x2+20x-75,即y=-(x-10)2+25.∵-1<0,对称轴x=10,∴当x=10时,y值最大,最大值为25.即销售单价定为10元时,销售利润最大,为25元.(2)显然,当y=16时,x=7和13.因为函数y=-x+20x-75图象的对称轴为x=10,因此,点(7,16)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为(13,16),故销售单价在7≤x≤13时,利润不低于16元.(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对于由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大利润问题,你认为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2.3第3课时)的相关内容.七、课后作业1教材习题22.3第2、8题.2.配套练习册内容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学与上一课时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教学时应注意建立正确的直角坐标系,使类似于抛物线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抛物线.教学时教师仍可采用分步设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并让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求出相应抛物线表达式,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体会数学的最优化思考.。
第22章二次函数,教案
![第22章二次函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67595925c52cc58bd6be4e.png)
第22章二次函数,教案篇一:20XX最新人教版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教案第22章二次函数第一课时篇二:20XX新人教版22章二次函数全章教案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分析与教学建议(一).二次函数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分析二次函数是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以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是函数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次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
二次函数也是某些单变量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如本章所提及的求最大利润、最大面积等实际问题。
二次函数曲线——抛物线,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曲线之一,喷泉的水流、标枪的投掷等都形成抛物线路径,同时抛物线形状在建筑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抛物线型拱桥、抛物线型隧道等。
和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样,二次函数也是一种非常基本的初等函数,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的思想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的图象、二次函数的性质和二次函数的应用。
函数是数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函数不仅仅可以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函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之后学习二次函数,这是对函数及其应用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学生学习函数知识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进入高中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奠定基础。
本章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和数学思想的重要素材。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它性质的直观体现,对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二次函数作为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函数模型,对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研究函数的方法,体会函数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章的重点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与掌握,应教会学生画二次函数图象,学会观察函数图象,借助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并解决相关的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体会二次函数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函数图象的特征和变换有及二次函数性质的灵活应用。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2章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1课时)教案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2章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1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0e074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5.png)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2.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配方法把二次函数y=ax2+bx+c(a≠0)化成y=a(x-h)2+k的形式,以便确定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2.会利用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平移规律;3.会用公式确定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探索、尝试与归纳等过程,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求二次函数y=ax2+bx+c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的过程,感悟二次函数y=ax2+bx+c与y=ax2的内在联系,体验利用抛物线的对称轴画抛物线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对称美.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抛物线的对称轴画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通过配方法将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化为顶点式,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的平移变换.【教学难点】用配方法推导抛物线的对称轴与顶点坐标.五、课前准备课件、三角尺、铅笔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问:二次函数y=a(x-h)2+k的性质有哪些?(出示课件2)师生共同回忆:教师问:我们已经知道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能否利用这些知识来讨论二次函数y=ax2+bx+c 图象和性质?(出示课件3)(二)探索新知探究一 画出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我们已经知道y=a(x-h)2+k 的图象和性质,能否利用这些知识来讨论216212y x x =-+的图象和性质?(出示课件5) 问题1:怎样将216212y x x =-+化成y=a(x-h)2+k 的形式?学生回忆配方的方法及步骤,并回答.(出示课件6)216212y x x =-+ 21(1242)2x x =-+ 2221(126642)2x x =-+-+ 2221[(126)642]2x x =-+-+ 21[(6)6]2x =-+ 21(6) 3.2x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强调.(出示课件7) 配方的步骤:(1)“提”:提出二次项系数; (2)“配”:括号内配成完全平方; (3)“化”:化成顶点式.配方后的表达式通常称为配方式或顶点式. 问题2:你能说出21(6)32y x =-+的对称轴及顶点坐标吗?(出示课件8) 生答:对称轴是直线x=6,顶点坐标是(6,3). 问题3:二次函数21(6)32y x =-+可以看作是由212y x =怎样平移得到的? 生答:平移方法1:先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右平移6个单位得到的;平移方法2:先向右平移6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的. 问题4:如何画二次函数216212y x x =-+的图象?(出示课件:9) 学生自主操作,画图,教师加以巡视.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 方法一:描点法. 1.列表.2.描点,连线:方法二:平移法.(出示课件10)问题5:结合二次函数216212y x x =-+的图象,说出其性质.(出示课件11) 生答:当x<6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x>6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开口方向:向上.对称轴:x=6. 顶点:(6,3). 例 画出函数21522y x x =-+-的图象,并说明这个函数具有哪些性质.(出示课件12)师生共同解答如下: 解:函数21522y x x =-+-通过配方可得21(1)22y x =---, 先列表:然后描点、连线,得到图象如下图:(出示课件13)生观察图象,并总结性质如下: 开口方向:向下. 顶点坐标:(1,-2). 对称轴:x=1.最值:x=1时,y 最大值=-2.当x <1时,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1时,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当x=1时,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大值y=-2.出示课件14:求二次函数y=2x 2-8x+7图象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生板演解题过程: 解:y=2x 2-8x+722(4)7x x =-+ 22(44)87x x =-+-+ 22(2) 1.x =--因此,二次函数y=2x 2-8x+7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2,顶点坐标为(2,-1). 探究二 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与性质出示课件15:根据下列关系你能发现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和性质吗?师生共同探究强化认知:y=ax 2+bx+c 224()24b ac b a x a a-++=出示课件16:显然,二次函数y 224()24b ac b a x a a-++=的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对称轴为2bx a =- 因此,抛物线y=ax 2+bx+c 的对称轴是2bx a=-,顶点坐标是24,24b ac b a a ⎛⎫ ⎪⎝-⎭- . 师生共同总结整理如下:(出示课件18)出示课件19:例二次函数y=x2+2x﹣3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分别是()A.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1,﹣4)B.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1,4)C.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1,4)D.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1,﹣4)学生自主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析∵二次函数y=x2+2x﹣3的二次项系数为a=1>0,∴函数图象开口向上,∵y=x²+2x﹣3=(x+1)2﹣4,∴顶点坐标为(﹣1,﹣4).教师加以强调:把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再由顶点式确定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及其他性质.出示课件20:填一填.生自主思考,并填表. 答案:(1,1);x=1;最大值1; (0,-1);y 轴;最大值-1;(13-,-6);x=13-;最小值-6. 出示课件21: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如下图所示,请根据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填空:生观察图象,并填空.k 1<0;b 1>0;k 2>0;b 2<0;k 3>0;b 3>0.出示课件22,23: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如下图所示,请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填空:a1___0,b1___0,c1___0;a20,b2___0,c20;a3___0,b3___0,c3___0;a4___0,b4___0,c4___0.生观察图象后,独立填空,教师加以纠正.a1>0,b1>0,c1>0;a2>0,b2<0,c2=0;a3<0,b3=0,c3>0;a4<0,b4>0,c4<0.师生共同总结: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a、b、c的关系(出示课件24)出示课件25:例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结论:①abc>0;②2a-b<0;③4a-2b+c<0;④(a+c)2<b2.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 B.2 C.3 D.4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分析:由图象开口向下可得a<0,由对称轴在y轴左侧可得b<0,由图象与y轴交于正半轴可得c>0,则abc>0,故①正确;由对称轴x>-1可得2a-b<0,故②正确;由图象上横坐标为x=-2的点在第三象限可得4a-2b+c<0,故③正确;由图可知x=1的点在第四象限得a+b+c<0,由图象上x=-1的点在第二象限得出a-b+c>0,则(a+b+c)(a-b+c)<0,即(a+c)2-b2<0,可得(a+c)2<b2,故④正确.出示课件26:二次函数y=ax²+bx+c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a>0 B.b>0 C.c<0 D.ac>0生独立思考后,自主解决.解析根据开口方向、对称轴、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确定a、b、c的符号,根据对称轴和图象确定y>0或y<0时,x的范围,确定代数式的符号.①∵开口向下,∴a<0,A错误;②对称轴在y轴的右侧和a<0,可知b>0,B正确;③抛物线与y轴交于正半轴,c>0,C错误;④因为a<0,c>0,所以ac<0,D错误.(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7-32)1.如图是二次函数y=ax2+bx+c(a,b,c是常数,a≠0)图象的一部分,与x 轴的交点A在点(2,0)和(3,0)之间,对称轴是x=1.对于下列说法:①ab <0;②2a+b=0;③3a+c>0;④a+b≥m(am+b)(m为实数);⑤当﹣1<x<3时,y>0,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③④D.③④⑤2.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x,y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则该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为( )A.y 轴B.直线x=52C.直线x=2D.直线x=323.已知二次函数y=ax 2+bx+c(a ≠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1)a ,b 同号;(2)当x=–1和x=3时,函数值相等;(3)4a+b=0;(4)当y=–2时,x 的值只能取0;其中正确的是 .4.如图是二次函数y=ax 2+bx+c(a ≠0)图象的一部分,x=-1是对称轴,有下列判断:①b-2a=0;②4a-2b+c<0;③a-b+c=-9a ;④若(-3,y 1),(32,y 2)是抛物线上两点,则y 1>y 2.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5.根据公式确定下列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22(1) 21213;(2) 580319;1(3) 22;2(4)12.y x x y x x y x x y x x =-+=-+-⎛⎫=-- ⎪⎝⎭=+-6.已知函数y=-2x2+x-4,当x= 时,y 有最大值 .7.已知二次函数y=x 2-2x+1,那么它的图象大致为( )参考答案:1.A2.D3.(2)4.B5.⑴直线x=3,(3,-5);⑵直线x=8,(8,1);⑶直线x=1.25,59, 48⎛⎫- ⎪⎝⎭; ⑷直线x=0.5,19, 24⎛⎫ ⎪⎝⎭. 6.14;318- 7.B(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说说看.(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2.1.4第2课时)的相关内容.七、课后作业配套练习册内容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一般式.我们研究函数的一般基本方法是由解析式画图象,再由图象得出性质,再反过来由函数性质研究图象的其他特征.因此本课时的教学仍可采用这种思维方法来探讨二次函数一般式的性质(如顶点坐标,对称轴以及增减性等),另外还要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即如何将相对复杂的一般式转化为其他解析式的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单元.第课时.总第课课题22.1 二次函数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教法教具问题引导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复习初二一次函数的相关内容,作为二次函数的铺垫教学过程一、试一试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AB长x(m) 1 2 3 4 5 6 7 8 9BC长(m) 12面积y(m2) 48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 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
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二、提出问题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
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10-8=2(元),(10-8)×100=200(元)]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10-8-x);(100+100x)]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 (100+100x)(0≤x≤2)]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x <10=化为:y=-2x2+20x (0<x<10) (1)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y=-100x2+100x+20D (0≤x≤2) (2)三、观察;概括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各有1个)(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分别是二次多项式)(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 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四、课堂练习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1)y=5x+1 (2)y=4x2-1(3)y=2x3-3x2 (4)y=5x4-3x+1五、小结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板书设计一、试一试四、课堂练习二、提出问题五、小结三、观察概况作业设计课后习题22.1 1 2 3 4 5 6 第三题作为课堂作业教学反思第单元.第课时.总第课课题22.2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y=ax2的图象,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图象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以及探索二次函数性质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教具问题探究法直尺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预习二次函数的画法,同一次函数的相关内容相联系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一次函数的性质是如何研究的?(先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分析、归纳得到一次函数的性质)2.我们能否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呢?如果可以,应先研究什么?(可以用研究一次函数性质的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应先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3.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二、范例例1、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解:(1)列表:在x的取值范围内列出函数对应值表:x …-3 -2 -1 0 1 2 3 …y …9 4 1 0 1 4 9 …(2)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3)连线: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结各点,得到函数y=x2的图象,如图所示。
提问:观察这个函数的图象,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结为:它有一条对称轴,且对称轴和图象有一点交点。
抛物线概念:像这样的曲线通常叫做抛物线。
顶点概念:抛物线与它的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三、做一做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与y=-x2的图象,观察并比较两个图象,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与y=-2x2的图象,观察并比较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你能发现什么?3.将所画的四个函数的图象作比较,你又能发现什么?对于1,在学生画函数图象的同时,教师要指导中下水平的学生,讲评时,要引导学生讨论选几个点比较合适以及如何选点。
两个函数图象的共同点以及它们的区别,可分组讨论。
交流,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达成共识,两个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都关于y轴对称,顶点坐标都是(0,0),区别在于函数y=x2的图象开口向上,函数y=-x2的图象开口向下。
对于2,教师要继续巡视,指导学生画函数图象,两个函数的图象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类比1得出。
对于3,教师可引导学生从1的共同点和2的发现中得到结论:四个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都关于y轴对称,它的顶点坐标都是(0,0).四、归纳、概括函数y=x2、y=-x2、y=2x2、y=-2x2是函数y=ax2的特例,由函数y=x2、y=-x2、y=2x2、y=-2x2的图象的共同特点,可猜想: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________,它关于______对称,它的顶点坐标是______。
如果要更细致地研究函数y=ax2图象的特点和性质,应如何分类?为什么?让学生观察y=x2、y=2x2的图象,填空;当a>0时,抛物线y=ax2开口______,在对称轴的左边,曲线自左向右______;在对称轴的右边,曲线自左向右______,______是抛物线上位置最低的点。
图象的这些特点反映了函数的什么性质?先让学生观察下图,回答以下问题;(1)XA 、XB大小关系如何?是否都小于0?(2)yA 、yB大小关系如何?(3)XC 、XD大小关系如何?是否都大于0?(4)yC 、yD大小关系如何?(XA <XB,且XA<0,XB<0;yA>yB;XC<XD,且XC>0,XD>0,yC<yD)其次,让学生填空。
当X<0时,函数值y随着x的增大而______,当X>O时,函数值y 随X的增大而______;当X=______时,函数值y=ax2 (a>0)取得最小值,最小值y=______以上结论就是当a>0时,函数y=ax2的性质。
思考以下问题:观察函数y=-x2、y=-2x2的图象,试作出类似的概括,当a<O时,抛物线y=ax2有些什么特点?它反映了当a<O时,函数y=ax2具有哪些性质?让学生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当a<O时,抛物线y=ax2开口向上,在对称轴的左边,曲线自左向右上升;在对称轴的右边,曲线自左向右下降,顶点抛物线上位置最高的点。
图象的这些特点,反映了当a<O 时,函数y=ax2的性质;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与x>O 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函数值y=ax2取得最大值,最大值是y=0。
五、课堂练习:P11练习1、2、3。
六、小结:1.如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2.函数y=ax2具有哪些性质?板书设计一、提出问题四、概括、归纳二、范例五、课堂练习三、做一做六、小结作业设计课后习题22.2第一题作为课堂作业教学反思第单元.第课时.总第课课题22.3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利用描点法正确作出函数y=ax2+b的图象。
2、让学生经历二次函数y=ax2+bx+c性质探究的过程,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及它与函数y=ax2的关系。
重重点: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b的图象,理解二次函数点难点y=ax2+b的性质,理解函数y=ax2+b与函数y=ax2的相互关系。
难点:正确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理解抛物线y=ax2+b与抛物线y=ax2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教具问题探究法直尺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理解y=ax2 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是____,它的开口向_____,顶点坐标是_____;对称轴是______,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______,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x的增大而______,函数y=ax2与x=______时,取最______值,其最______值是______。
2.二次函数y=2x2+1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是否相同?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1:对于前面提出的第2个问题,你将采取什么方法加以研究?(画出函数y=2x2和函数y=2x2的图象,并加以比较)问题2,你能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与y=2x2+1的图象吗?教学要点1.先让学生回顾二次函数画图的三个步骤,按照画图步骤画出函数y=2x2的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