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大全5篇)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大全5篇)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大全5篇)第一篇:《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3—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具体问题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体会它们的联系与区别;(2)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3)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过程性目标:(1)在交流讨论中完善自己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经验认识,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2)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感受和领会正、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目标:逐步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当独立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时,与他人合作的成就感,逐步增强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导入复习1、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正比例反比例。

2、比一比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例子有很多,现在我们就来玩个小比赛,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比比哪组同学能举出更多的成正比例关系的量或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学生小组内举例并记录下来。

教师巡视,收集成正比例、反比例、不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各一个,记录在卡片上。

3、反馈评价。

教师根据各组举例的情况进行评比,并进行激励性评价。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1、过渡师:刚才同学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但是老师发现这些例子中有的是成正比例,有的是成反比例,有的是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

那么,该怎么样判断两个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呢?2、复习正比例(1)师:(用投影仪出示收集到的成正比例的例子)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为什么?(正比例)学生回答,多让几个学生说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并板书:正比例: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及特征2. 反比例的概念及特征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特征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运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3. 运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现象。

2. 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实例,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征。

3. 讲解演示: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意义。

4.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拓展应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查漏补缺。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练习:实时监测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个人汇报:让学生汇报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3. 评价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理解。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性和逻辑性。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3.能够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1.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交互式教学法;
3.综合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物品数量的比例发散思维,引发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认识。

【引入】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

【讲解】通过图片和实物举例的方式,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特点。

【例题】出示几道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性。

【总结】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及运用。

【作业】以情境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例,独立解决问题。

七、教学评价:
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观察能力。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第一课变化的量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变式练习5分钟(一)填空。

1.比例尺=():()2.比例尺1:100表示()1厘米代表()的100厘米。

也可以说,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还可以说,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二)判断1.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2.在一幅平面图上,用4厘米表示40千米的距离,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00。

3.图上距离一定小于实际距离。

4.比例尺的前项一定小于后项。

二、体会什么是变量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

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这些都是变化的量。

我们都称为变量。

(板书课题)三、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互相关联的变量。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1.妙想体重变化情况(1)说说表中出现了哪些量?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说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骆驼的体温变化(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应出哪些信息。

(2)依次回答书中的三个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1)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4)小结:用语言表达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正比例与反比例-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反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反比例的定义:如果两个量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两个量就成反比例。

2. 反比例的性质:当一个反比例关系的两个量增大时,另一个量会减小;当一个反比例关系的两个量减小时,另一个量会增大。

3.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观察两个量的乘积是否是一个常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反比例的概念,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反比例的性质。

2. 利用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的概念。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讲解反比例的定义:解释反比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内涵。

3. 分析反比例的性质: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反比例的性质。

4.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授判断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5.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反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实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如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3. 课堂演示: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或动画,直观地展示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反比例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正比例与反比例︳西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正比例与反比例︳西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正比例与反比例︳西师大版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正比例与反比例 | 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

我们将通过实际例题来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并学会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判断实际问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两支相同的笔,一支笔的笔芯是5mm,另一支笔的笔芯是10mm。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支笔的笔芯长度和笔芯的墨水量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2. 概念讲解:我会在PPT上展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正比例是指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保持不变,而反比例是指两个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保持不变。

3. 例题讲解:我会用PPT展示一些例题,并引导学生一起解答。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是每小时30公里,那么它行驶2小时后的路程是多少?通过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让学生独立解答,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他行驶3小时后的路程是多少?5. 板书设计:我会用板书列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并在板书上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特点。

6. 作业设计答案:成正比例。

因为速度和路程的比值保持不变。

答案:成反比例。

因为总价和数量的乘积保持不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9篇正比例和反比例 1教学内容: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课时安排: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第 1 课时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教材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3题课型新授本单元教时数: 4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备课日期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 正比例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 正比例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正比例》 - 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正比例的概念2.能够辨别正比例的特征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正比例关系二、教学重点1.正比例的定义2.正比例的表达方式3.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准备1.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教学笔记3.课件投影仪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引入正比例的概念,与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正比例,举例说明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二:概念讲解1.介绍正比例的定义:当两个量相互变化时,如果它们的比例始终保持不变,就称为正比例。

2.解释正比例的表达方式:可以用等式表示,如y=kx,其中k为比例系数。

3.分析正比例的特征:随着一个量的增大,另一个量也以同样的比例增大。

步骤三:实例演练1.给学生几个简单的正比例例题,让他们通过计算来体会正比例的特征。

2.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判断正比例的方法。

步骤四:拓展应用1.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概念来解决,锻炼他们的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

2.鼓励学生思考更多与正比例相关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五、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正比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与正比例相关的题目。

2.思考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描述其中存在的正比例关系,并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出来。

七、课后反思1.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规划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充分准备。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

2.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材料,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商品的单价和数量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之间的数学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用实例来解释和展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找出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解释这些现象。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doc第一章:正比例概念1.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长度和宽度,高度和距离,速度和时间等,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解释正比例的定义:两个变量x和y成正比,如果它们之间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即x/y=k(k为常数)。

1.2 学习正比例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图形和实例来观察和理解正比例的性质。

学习正比例的图像: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学习正比例的斜率:斜率为k,表示y随x变化的速率。

第二章:反比例概念2.1 引入反比例的概念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面积和边长,电流和电压,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等,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

解释反比例的定义:两个变量x和y成反比,如果它们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即xy=k(k为常数)。

2.2 学习反比例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图形和实例来观察和理解反比例的性质。

学习反比例的图像:一条双曲线。

学习反比例的斜率:斜率在不同的象限中是不同的,表示y随x变化的速率。

第三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判断3.1 学习如何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

强调判断的关键是观察两个变量的比值或乘积是否始终保持不变。

3.2 练习判断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提供一些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应用4.1 学习如何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时物品的价格和数量,旅行时的时间和速度等,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强调应用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并利用相应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4.2 练习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如何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能力。

第五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图像5.1 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表示通过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绘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

正比例与反比例-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反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识别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3. 学会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反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两种量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2. 反比例的性质:在反比例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

3.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观察两种量是否随着对方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的乘积是否为一个常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反比例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自主探索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利用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2小时后,行驶的距离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2. 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行驶的距离和行驶的时间是成反比例关系的。

3. 讲解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解释反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性质,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4.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授学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并给出实例进行讲解。

5. 应用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例如“一个固定的速度,行驶不同的时间,求行驶的距离。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反比例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人口增长、商品销售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 正比例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 正比例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正比例》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4.2.正比例和反比例》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并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比例的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正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2.难点: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3.采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练习巩固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或黑板。

2.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讲解正比例关系。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或黑板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行驶的汽车、升空的火箭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正比例。

2.呈现(10分钟)讲解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关系。

例如,讲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判断它们是否成正比例。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其他的正比例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生活中的一个正比例关系,并运用所学的判断方法进行验证。

六年级数学下册《六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六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新课内容】
1.正比例的概念:通过分析情境图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两种量成正比例的特点,总结出正比例的定义。
2.判断正比例: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学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3.正比例的表示方法:介绍比例式、图表等表示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并解释其意义。
4.反比例的概念:类比正比例的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的特点,总结出反比例的定义。
4.强化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练习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5.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克服数学学习的恐惧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正式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1.正比例的概念:通过分析汽车行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当时间增加时,路程也相应增加,且两者的比值保持不变。这时,我会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就是正比例关系。然后,给出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反比例的概念:接着,我会以购物时商品价格与数量的关系为例,让学生观察当商品数量增加时,总价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分析,学生发现当商品价格不变时,数量越多,总价越高,但两者的乘积保持不变。这就是反比例关系。同样,给出反比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单元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知道列表或画图都是表示变量之间关系常用的方法。

2.结合丰富的实例,经历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和反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实例。

3.初步了解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象。

单元重点:1.在具体情境中,能辨别变化的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3.初步了解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象,能根据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单元难点:1.在具体情境中,能辨别变化的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3.初步了解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象,能根据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我们知道,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函数思想就是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集合和对应的思想去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虽然在小学数学中没有正式引入函数概念与函数关系式,也不需要学生掌握“函数”和“函数思想”的名称,但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的教学是必要的。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和特点2. 反比例的概念和特点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辨别4. 正比例和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5. 比例问题的解决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2. 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辨别,以及比例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思考。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发现的正比例和反比例例子,互相学习。

6.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回家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评估其应用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和评估中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比例的其他相关知识,如混合比例、比例尺等。

2.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其数学素养。

六年级下第四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六年级下第四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变化的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

(板书课题)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3)请用折线统计图画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2、说一说。

(1)我发现()随()的增加而增加。

(2)我发现()随()的减少而减少。

3、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如果蟋蟀叫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五、布置作业。

第2课时正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六年级数学上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应用型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简单说明比例的作用。

2. 讲授(25分钟)
介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并讲解比例的基本运算。

3. 练(20分钟)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练题的部分题目。

4. 引导(20分钟)
设计少量的探究性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方法。

5. 拓展(10分钟)
介绍如何利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更多实际问题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
针对学生解决的练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上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课后题。

六、板书设计
- 正比例
- 反比例
- 比例的基本性质
-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运算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教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特性。

2.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

3.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技巧。

二、教学重点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一组图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2.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

2. 讲解1.正比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2.反比例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3.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及其应用。

3. 操作练习1.让学生通过一组简单的实例,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技巧。

2.让学生自主完成一组实际问题解决,锻炼其应用能力。

4. 总结归纳1.通过一个简单的小结,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核心知识点。

2.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详细解答。

五、作业布置通过一组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要求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并标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表达方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例子的形式,让学生较为直观地理解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在讲解阶段,通过详细的解释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性及其应用。

在操作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灵活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加强对学生问题的详细解答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5.知识拓展,提高思维能力:
-结合几何图形,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解决相似性问题。
-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综合、抽象思维能力。
6.多元化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采用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讨论其中包含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讨论过程中的问题。
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应用提升:
-利用比例尺,测量家中或学校内的物品长度,将实际距离转换为图上距离,并计算出相应的比例尺。
-收集生活中体现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数据,如交通工具的速度与时间、物品的价格与数量等,进行分析和总结。
3.拓展思维训练:
-探究相似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关系,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解释几何图形的相似性质。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前期的数学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几何图形和计量单位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比例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对学生而言仍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他们在哪些方面存在疑惑和困难。
2.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在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涵时,仍需要具体实例和形象化教学手段的支持。
-举例说明反比例的概念,如:两个人合作完成一项工作,一个人干的活越多,另一个人干的活就越少。讲解比例关系式:xy = k(其中k为常数)。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3. 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2. 学生通过实例探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学生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难点:1. 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2. 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性质和实例。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实例引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小明每小时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公里,他骑了3小时,总共骑了多远?2. 探究正比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正比例的性质。

例如:正比例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

如小明每小时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公里,他骑了3小时,总共骑了45公里。

3. 探究反比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比例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性质。

例如:反比例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乘积保持不变。

如一本书的单价是10元,买了3本,总共花费了30元。

4. 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正比例: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

反比例:两个变量之间的乘积保持不变。

5. 应用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了2小时,总共行驶了多远?五、教学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和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变化的量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39~40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

(板书课题)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3)请用折线统计图画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2、说一说。

(1)我发现()随()的增加而增加。

(2)我发现()随()的减少而减少。

3、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4)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

5、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五、总结,谈谈收获。

六、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2课时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41~42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会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变化的量,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相关联的量,谁来说说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吗?2、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教师引导)出示教材表(1),根据右边的图象把表格填完整,并根据问题观察表中填好的数据,思考应该怎样解答?(1)填表,观察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并用语言表达。

(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板书:周长÷边长=4(一定))也就是说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是不变的。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1)填表,说说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3、比较这两组变量的有什么区别?三、正比例的意义。

1、教材20页第2题。

出示第2题:(按要求解答)(1)你能把表格写完整吗?(独立完成)(2)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小组交流)(3)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路程÷时间=90(一定),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

)2、教材20页第3题。

(1)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独立完成)(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组交流)(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应付的价钱÷质量=3(一定),即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3、思考:从上面的2、3题中,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他们都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个量的比值相同,我们就可以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板书)齐读。

4、学生说说上面(2、3)题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成正比例。

5、思考:你能说说如果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吗?(学生讨论、交流)6、想一想:(小组讨论、交流)(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年龄/岁6 7 8 9 1011爸爸的年龄/岁3233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巩固练习六、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3课时正比例练习课教学内容:p4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事例,进一步认识正比例。

过程与方法: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图象的特征。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和怎样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用小黑板写下教材19、20、21页中有关的图象和表格。

教学过程:活动一:初步感受正比例图象的特征。

出示情境一中的(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关的表格和数据1、回忆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提问:哪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请说明理由。

2、感受正比例的图象。

(1)现在我们利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把表格中对应的一组组数据在图中表示出来。

(教师示范描述第一个点,并说明这个点的含义。

)(2)现在我们利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把表格中对应的一组组数据在图中表示出来。

(3)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对比两个图象,你有什么想法?(成正比例的两个变量的点会在同一条直线上。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表格见书)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值不便。

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

5、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4课时画一画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44~45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

过程与方法: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他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能画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图。

教学难点:发现正比例关系图的特征。

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活动一: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活动二: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1、求出一个数的5倍,填写书上表格。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小结: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

3、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的含义。

(图见书上)。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5、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6、估计并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

活动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活动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教师讲解: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3、回答下列问题:(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

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5、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5课时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46~47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积不变,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的理解和判断。

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有什么特点?2.试举例说明。

二、新授学习1.和是12的两个加数,一个加数随着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和一定。

1)说出它们图像。

2)这两个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和一定12)3)说出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正比例关系)2.积是12两个乘数,一个乘数随着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积一定。

1)说出它们的关系。

2)发现了什么?(积一定)3)在积一定的条件下,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板书)、4)比较这两个变化关系相同吗?三、归纳总结1.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2.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四、巩固应用第2题: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关系。

几种比例关系:路程一定时,时间和速度成反比。

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

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第3题:果汁总量一定时,分的杯数和每杯的果汁量成反比例关系。

五、课后练习判断单价一定时,总价格和质量成什么比例 P26,2,4题六、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6课时反比例练习课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P49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比的读写法,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出比值.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