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文献综述
近十年来我国修辞学与传播学结合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我国修辞学与传播学结合研究综述近十年来,我国修辞学与传播学结合研究的进展非常显著,这一方向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探索。
在修辞学的透彻理解和传播学的实践应用下,两个学科的结合产生了更加丰富和有益的研究成果。
一、修辞学与传播学的结合意义修辞学的传统研究对象是文学、语言等,而传播学关注的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将两个学科结合起来,有利于探究语言使用和信息传播的关系,理解修辞手法在广告、媒体等领域中的应用和效果。
此外,修辞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可以为传播学提供借鉴和启示,进一步推动传播学的发展。
二、近十年来我国修辞学与传播学结合研究的主要内容1. 修辞手法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研究修辞手法在广告中的应用早已为人所熟知,但如何运用得当,产生最佳效果,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语言学、心理学、营销学等多个领域的角度出发,探究习语、比喻、反讽等修辞手法在广告中的运用和效果。
2. 新闻文本中的修辞手法研究新闻传播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新闻中的语言运用也离不开修辞手法。
针对新闻语言中的修辞手法,学者们着重探究其表达的准确性和效果。
例如,新闻标题中的修辞手法如何增加标题的吸引力和信息密度等。
3. 网络传播中的语言修辞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语言修辞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较为复杂,其中涉及到语言、图像、音频等多种元素的组合。
近年来,学者们不断探索新媒体时代下的语言修辞特点和规律,为网络传播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结语综上所述,近十年来我国修辞学与传播学的结合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未来,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两个学科的结合潜力,进一步探讨修辞手法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机制,为实现更加有效率的信息传播做出更多贡献。
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
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摘要:词语修辞是汉语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它的研究古已有之,但真正比较系统的研究则是在现代。
总的说来,词语修辞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本专著对词语修辞的研究有所建树外,其余大都显得比较粗浅。
也就是说,词语修辞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悬而未决,而且有些问题争议很大。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不但是词语修辞研究本身的需要,还是汉语修辞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字:现代汉语;词语;修辞;词汇是一种语言中全部的词和固定语的集合,因为它包含了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语,所以又叫词语、语汇。
词语是造句的材料,也是修辞的材料。
古人说“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句之精英,字之不妄也。
”[1] “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
”[2]这里所谓的“字”相当于现代的词。
古人“炼字”的理论和实践,都精辟地说明了词语修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代修辞中关于词语选用、加工和调整等各种方法,就是对古人“炼字”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词汇学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对其内容结构、意义、源流、分化、发展诸方面作日益精细的条分缕析和考辨性研究.20 世纪70 年代末,词汇的研究领域扩大了,派生出相关的词典学、熟语学、语义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但大多只作单一的静态研究。
90 年代开始,一些语言学家把视角扩大到了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了词语研究的层面和空间,如词汇学与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心理学、文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
汉语词语修辞的研究也突破了传统的选用、加工、调整等方法手段及效果的研究层面,扩大到语形、语义、语用、语表、语里、文化、审美诸多层面,且这些层面尚待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研究的方法更为多样化。
一.问题的提出最初的修辞,专以修辞格为主要对象,甚至达到了相等同的地步。
这显然是有偏颇的。
而今我们将修辞研究的本体范围扩至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使用和语言风格四项组成部分,整个体系建设应该说才变得相对完善了。
英汉修辞隐喻初探—一中英两种语言的广告为例【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英汉修辞隐喻初探—一中英两种语言的广告为例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修辞作为一种写作手法一直广泛地存在于各国的文化中,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日常生活。
多样化的修辞手法使得人类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在丰富文化的同时也更加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表达其真实想法。
日常生活中常见修辞手法有明喻、隐喻、借喻、对比、对偶、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总的来说使表达内容更加生动具体、简洁易懂、在描述形象上更加色彩鲜明、特点突出,在语气表达方面更加强调感情,突出思想。
另外也可以使整个表达内容结构更加清晰,增强层次感和节奏感。
因此,修辞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立足于中英两种语言广告中隐喻的使用,在国内外学者对广告隐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搜集中英两种语言的真实广告案例,分析隐喻的修辞手法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使用,包括隐喻使用的广泛程度以及经常的出现形式等等,并进而发现当今英汉广告中使用隐喻的异同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关概念:修辞:修辞是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修辞也是一种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写作手法: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文章内容的基本形式。
写作手法包括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手法,还包括修辞手法。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不直接点明的比喻,但实际上是打比方。
根据最早期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隐喻就是把彼事物的名称用语此事物。
争论焦点:在广告创作和使用中,隐喻的运用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于隐喻的研究一直非常感兴趣,并各自都提出了对于隐喻的很多独特见解及剖析。
国内外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
- 194 -校园英语 /国内外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刘晓亚【摘要】肯尼斯•伯克是新修辞学的领袖人物,“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理论是他的两个重要理论。
文章综述了1986年到2015年间关于伯克新修辞学的研究,发现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而中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同时这也启示大家伯克新修辞学可为语篇分析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 肯尼斯伯克 新修辞学 研究综述 戏剧五位一体一、引言肯尼斯•伯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修辞学家,是新修辞学的领袖人物。
伯克的新修辞学理论为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伯克将修辞放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重新加以认识,并且提出了应该将“认同”确立为当代修辞的中心概念,而不是传统修辞学所关注的“说服”(刘亚猛,2008)。
他提出了修辞学方面的两个重要理论:“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策略理论。
二、理论介绍1.戏剧五位一体(Dramatic Pentad)。
伯克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五位一体(pentad)”和“关系比(ratio)”。
“五位一体”就是戏剧中的五要素,即:行为(act)、场景(scene)、人物(agent)、手段(agency)和目的(purpose)。
行为指任何在思想或行动中所发生的,即发生了什么。
场景是行为的背景和行为发生时的情景,主要指时间和地点。
人物指什么人或哪种类型的人进行了这种行为,即是谁做的。
手段即人物发出行为时用了什么方法或工具,即他是怎样做的。
目的即为什么该人物在这样的场景用如此手段发出这样的行为。
伯克提出“五位一体”的真正意图在于揭示动机是在五大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复杂动态关系网络内产生的。
这一网络包含由五个要素中的任何两个组合而形成的20个“关系比(ratio)”,如“场景—行为”、“场景—人物”、“场景—手段”、“场景—目的”、“行为—目的”、“行为—人物”、“行为—手段”、“人物—目的”、“人物—方法”和“方法—目的”等。
国内对西方新修辞学的理论研究综述
修辞学的定义入手 , 阐述 了新修辞 学的特点 , 认为 言语修辞 交际作为一个系统 , 包含修辞活动参 与者 、 参与者的动机 、 修 辞话语和修辞情景 四个基本要素 。柴改英 , 张翠梅( 同上 ) 还
预测 了新修辞学发展 的动态 , 为当代英语修辞学的综合性 认 特点不仅体现在修 辞学对其他学科的借鉴上 , 还体现在它以 修辞学 的视角对其他学科 的涉猎 , 如广告 、 闻、 新 甚至意识形 态方面 。 鞠玉梅(0 3 认为新修辞学发展的趋 势是古典传统 20 )
21 年 第 5 00 期
齐齐哈 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nlo q a Jno eces C lg o ra fQii r u irT ah r’ ol Ge r1No 1 7 nea. . 1
( 总第 17期 ) 1
国 内对西方新修辞学 的理论研究综述
p oi gt e r sa d e lyn e n w r eo c a e ieo a ay e c n rt i ain ,Isp p r re o s mel e au e ive n l r o e n mpo i gt e h tr 8 ad ve t n lz o c eest t .Il a e ist d n h i h i u o .i t o o tr tr iw o i  ̄ t el S a h o e re , n l d n e c i t n o e g n r l h r ceit s e d s i l ea d tep e it n o stn e c , nr d c h e e l n t o s i cu igd s r i f e ea a a tr i t icp i n r d ci f t e d n y i l u — "  ̄ h i po h t c sc o h f n h o i o
国内外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作者:刘晓亚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04期【摘要】肯尼斯·伯克是新修辞学的领袖人物,“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理论是他的两个重要理论。
文章综述了1986年到2015年间关于伯克新修辞学的研究,发现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而中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同时这也启示大家伯克新修辞学可为语篇分析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戏剧五位一体一、引言肯尼斯·伯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修辞学家,是新修辞学的领袖人物。
伯克的新修辞学理论为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伯克将修辞放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重新加以认识,并且提出了应该将“认同”确立为当代修辞的中心概念,而不是传统修辞学所关注的“说服”(刘亚猛,2008)。
他提出了修辞学方面的两个重要理论:“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策略理论。
二、理论介绍1.戏剧五位一体(Dramatic Pentad)。
伯克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五位一体(pentad)”和“关系比(ratio)”。
“五位一体”就是戏剧中的五要素,即:行为(act)、场景(scene)、人物(agent)、手段(agency)和目的(purpose)。
行为指任何在思想或行动中所发生的,即发生了什么。
场景是行为的背景和行为发生时的情景,主要指时间和地点。
人物指什么人或哪种类型的人进行了这种行为,即是谁做的。
手段即人物发出行为时用了什么方法或工具,即他是怎样做的。
目的即为什么该人物在这样的场景用如此手段发出这样的行为。
伯克提出“五位一体”的真正意图在于揭示动机是在五大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复杂动态关系网络内产生的。
这一网络包含由五个要素中的任何两个组合而形成的20个“关系比(ratio)”,如“场景—行为”、“场景—人物”、“场景—手段”、“场景—目的”、“行为—目的”、“行为—人物”、“行为—手段”、“人物—目的”、“人物—方法”和“方法—目的”等。
近十年来我国修辞学与传播学结合研究综述
栏 l
修辞学在我 国已有两千年 多的历史 ,早在先秦 时代 , 就 出现 了修 辞实践和修 辞理论 ,9 2年 陈望道先生 的《 辞学 13 修 发凡 》 开启 了现代修 辞学 的先河 , 此后 修辞 学的研 究一种 持 续不 断。传播学首 先于 2 0世纪 四十年代 形成于 美国 , 2 在 0
近十年 来我 国修辞学 与传播学
结 合研 究综述
赵 丽 华
(河北大学新 闻传播 学院 河北 保 定 0 10 7 0 2)
摘 要 :本文通过 对 20 0 0年至今发表在 学术期- 、 t 学报 方 法和 研 究 理 念 上 有 很 大 差 异 ,这 源 于 东 西 方 修 辞 学 历 史 、 : q
修 辞实践、 社会制度及文化 的差异。在我国 , 修辞学是位于语 言 学下 的分支学科 , 以修 辞格 为中心 的、 是 以加强 表达效 果 为 目的的运用语 言 的方法、 技巧和 规律 , 谭学 纯先 生称 之为 “ 义 修 辞 学 ” ( 在 西 方 , 辞 学 是 一 门 跨 学 科 的 、 至 可 狭 ;而 2 1 修 甚 以 与 哲 学 竞 争 的社 会 科 学 , “ 过 象征 手 段 影 响 人 们 的 思 是 通 想 、 情 、 度 、 为 的 一 门 实践 ”1 学 纯 先 生 称 之 为 “ 义 感 态 行 [谭 3 , 广 修 辞学 ” 。我国修辞学与传播学结合 的论文涵盖 了以上 两种 修辞学理论 , 究范围比较宽泛 , 比例 差别很大。 研 但 从表 1 以看 出 , 可 近十年修 辞与传播结合 的论文主要 集 中在新 闻传 播修辞和广告传 播修辞两个 方面 , 而且 以研究语
学 的发 展 历 程 中 , 乏传 播 的 成 分 , 不 尤其 是 言 语 传 播 。其 学 理
文献综述
隐喻最初被人们视为一种修辞手段,现在国内外学者都普遍认为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隐喻在国内外都是一个热议的话题,特别在隐喻的认知功能方面,现在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对人类的认知现象,思维方式,语言使用,艺术创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国外的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修辞学下的隐喻研究,公元前三百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从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开始,近两千年对于隐喻的研究都停留在把隐喻仅仅当做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研究的重点则放在隐喻的修辞功能。
自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初,研究开始转向从语言学,逻辑学和哲学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隐喻在语境下的语义功能。
它主要随着理查兹的著作《修辞哲学》一书的问世而开辟出来,为隐喻互动理论开辟了一个新视角,突破了两千对年来仅仅把隐喻当做词汇对比和替换的修辞手法的局限,把隐喻研究从词汇层次提高到句子层次,并以语义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这一语义现象。
并指出传统隐喻学的缺陷在于忽视隐喻是思想间的交流和语境对其的作用。
自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对理查兹的互动论基础上继续研究,提出隐喻的词项或概念的相似点不一定都是预先存在的,而是通过互动创建的,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布莱克,他的著作有Model and metaphor:study in language and philosophy(1962),More about Metaphor(1977).其观点有几大创新之处,首先划分了隐喻的成分。
其次相似点的创建。
最后是互动观念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至今,各个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哲学、文学批评、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及外语教学等方面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阐述。
其中较为重要的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莱考夫,约翰逊)的发表,人类认知观下的隐喻研究由此被带动起来,认知隐喻学成为新的解释隐喻现象的路标。
其观点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特点【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特点一、前言部分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闻起引导、概括和提示的作用。
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能起到美化版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浓缩新闻的灵魂,抓住文章主旨,吸引读者的眼球。
因此,标题制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条新闻能否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标题在词汇,语法,修辞上有自己的特点。
本文从修辞特点入手,分析修辞对标题的作用。
(一)有关概念关于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组成部分,一般位于一则新闻的顶部,对新闻起引导、概括和提示作用。
下面就引用几个比较典型的概念的版本。
《辞海》(缩印本,1977:1280):新闻工作术语。
报刊上新闻和文章的题目,通常特指新闻的题目。
制作标题是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程序之一。
报纸编缉部用标题来概括、评价新闻的内容,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新闻。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unabridged,1961:1042):a head of a newspaper story or article usu. printed in large type and devised to summarize, give essential information about, or interest readers in reading the story or article that follows.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1995:654): a line of words printed in large letters as the title of a story in a newspaper, or the main points of the news that are broadcast on television or radio.关于修辞修辞我们平时听到很多,知道修辞的采用是为了是文章增色,更具表现力。
修辞学文献综述
修辞学⽂献综述修辞学⽂献综述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辞或⽂句效果的艺术⼿法。
⾃语⾔出现,⼈类就有修辞的需要。
修饰⾃⼰的⽂章、语⾔,吸引别⼈的注意⼒、加深别⼈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词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法)、⾔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语风格等。
修辞类型主要有⽐喻──明喻、暗喻、略喩、借喻排⽐对⽐夸饰──(时间、空间、物象、⼈情、数量)讽刺转化──拟⼈、拟物、形象化标语映衬──正衬、反衬借代设问──疑问、提问、激问析字镶嵌互⽂对偶──单句对、句中对、隔句对、叁句对双关层递类迭──迭字、类字顶真回⽂倒装错纵摹写⽰现婉曲引⽤──明引、暗引借代转品象徵倒反藏词感叹呼告仿拟衍⽂移觉眺脱析数格。
修辞学是由柏拉图的学⽣亚⾥⼠多德发展起来的。
这时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是指演说的艺术。
在亚⾥⼠多德著作《修辞的艺术》的第⼀句,他描述修辞为辩证法的相对物,即是说辩证⽅法是找寻真理的要素,修辞⽅法便⽤作交流真理。
在中国古代,先秦就已经有了关于修辞的零星⾔论。
例如庄⼦很重视寓⾔的效果;惠施⼗分重视⽐喻⼿法。
两汉时期的学者曾激烈讨论《诗经》的基本修辞⼿法:赋、⽐、兴。
魏晋之后,不少⽂学作品如各式各样的诗话、词话都有谈论修辞,但专门谈修辞学的作品还很少。
例如刘勰的《⽂⼼雕龙》是⾸部“修辞”⼆字的意思和现代理解相同的作品,书内亦谈了不少修辞⼿法。
⽽宋朝陈骙的《⽂则》则可视为第⼀部修辞学的专著。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学摆脱了⽂学批评的范围,成为⼀门独⽴的学科。
当时的修辞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模仿西⽅的修辞著作;辑录古⼈的说法。
汉语中最重要的⼀部修辞学著作就是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
陈望道在研究中借助⼴博的学科基础和深厚的唯物辩证法、语⾔学理论基础,采⽤古今中外法和中国化的研究⽅法,其具有前沿性、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语法修辞学理论、观点和研究⽅法对中国的语法修辞学研究产⽣了巨⼤的影响。
修辞学研究参考文献
修辞学研究参考文献1.著作部分一.陈望道《修辞学发凡》陈望道(1890——1977)中国语文学家和教育学家,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其所著《中国修辞学发凡》一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
《修辞学发凡》,1932年出版。
全书共分12篇,分别讲述修辞学的各个方面。
其特色之一是引例丰富。
所引用的书约250部,单篇论文约170篇,文言、白话各种文体兼收并蓄。
二是归纳系统,阐释详明。
该书在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对汉语文中种种修辞方式作了系统而详尽的分析归纳。
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首提出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理论,进而把积极修辞分为辞格、辞趣两种。
辞格归纳为38格,每格又分为若干式,对汉语文中的修辞格式作了全面的概括。
陈望道是中国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带进汉语修辞领域的学者。
《修辞学发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拓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
二.唐钺《修辞格》唐钺的《修辞格》参考英国学者J.C.讷斯菲尔德的《高中英语作文》(1910),对汉语修辞格共分5大类27格。
第1类:产生于比较的修辞格,包括显比、隐比、寓言、相形、反言、阶升、趋下6格。
第2类:产生于联想的修辞格,包括伴名、类名、迁德3格。
第3类:产生于想象的修辞格,包括拟人、呼告、想见、扬厉4格。
第4类:产生于婉曲的修辞格,包括微词、舛辞、冷语、负辞、诘问、感叹、同辞、婉辞、纡辞9格。
第5类:产生于有意重复的修辞格,包括反复、俪辞、排句、复字4格。
《修辞格》的用例,均取自古代诗词文赋,是一部文言修辞格。
《修辞格》至今仍为研究汉语修辞学的重要参考读物,影响深远。
三.张志公《修辞概要》张志公在《语文学习》杂志1951年第一期至1953年第三期连载了《谈修辞》。
后来经过补充修订为《修辞概要》,1953年11月用笔名张环一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该书改变了以往修辞著作中按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格局,而从组织结构着眼,将全书分为“用词”、“造句”、“修饰”、“篇章和风格”四部分。
近年来关于汉语语法修辞结合问题的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汉语语法修辞结合问题的研究综述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只有在真实语境的具体运用中才能实现其交际功能。
词义不仅具有静态的语言义,而且会受特定语境的制约而产生动态的言语义。
在现实的语言交际中,词的语言义无法自给自足,它只能勾勒一个词语抽象的轮廓,却无法提供被概括对象的全部细节,必须借助语言义之外的语境信息才能够得以补充和确定,顺利完成交际。
因此,词义对语境有极强的依赖性,它只有在语境中才得以显现,又是在语境的制约和影响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语境不仅是词义存在的土壤和解释词义的必要条件,也制约和影响着词义。
所以,语境视域下的汉语词义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语境理论概述语境,简言之,就是“语言单位发生时的环境”。
做为沟通交流词汇语言义和言语义的桥梁,对于语境的研究也沦为国内外语言学家共同高度关注的课题。
(一)国外语境研究概述在西方语言学界,最早将“语境”做为语言科学的概念展开系统研究的就是波兰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他于年在the meaning of meaning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语境问题:“话语和环境相互密切地纠集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认知语言来说就是必不可少的”,并创办“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概念。
随后,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在马氏基础上顺利地将语境概念导入语言学的研究当中,他在《社会中的个性和语言》一书中,将语境区分为由语言因素形成的“上下文”和由非语言因素形成的“情境中的上下文”两类。
(二)国内语境研究概述在我国,语境研究同样有著古老的历史。
我国传统的语言研究就已经注意到语境在词义研究中的关键促进作用。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备注》中就反复强调对词义的表述必须特别注意“隐括”和“随其文解之”的区别。
此后,近代学者黄侃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说道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的观点,其“解文之训诂”也等同于在特定语境中表述词义。
陈望道就是我国最早明确提出、深入探讨语境问题的语言学家,他在年的《修辞学刘大杰》中明确提出了“修辞学以适应环境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知名论点以及语境形成的六个要素,影响深刻。
修辞学研究对象综述
一
通常就 可以选择 逻辑策 略, 其路径 和程 序往往依据 事理间 的逻 辑来 确定 的编制 。 因此 , 言语 的交 际 目的与交际效果是 由于偏离而紧密 联 系 的一 对范 畴 , 能只研究 其 中的某一 个 , 不 而把 另一个排 除在 修
修 辞 掌 研 究 对 象 综 述
■温州 大学 文学 院 杨 怀波
内容摘要 : 于修辞 学的研 究对 象 问题 , 前 学术界 有过 多次 关 目 的探讨 , 多专 家学者也发表 了不 同的 学术观点。本 文从修辞现 象 许 与言语修辞规 律 两个方 面继续 对修辞 学的研 究对 象做进 一步 的探
化 、 展的过程 和表现来确 定的编制 ; 发 如果是为 了说服或劝导 对方 ,
关键词 : 修辞现 象
言语修 辞
关 于修辞 学的 对象 问题 , 辞学 界有过 多次 探讨 , 修 许多专 家都 曾就此 问题发表 过 自己的观点 。大体 上, 普遍认可 的观点是陈 望道 先 生提 出的 , 修辞学 的研究对象是 “ 修辞现象” 修 辞活动和修辞手 。“ 段及 其成果( 修辞 成例 ) 统称 为修辞现象 ; 各种修 辞现象 中总结 出 从 来 的普 遍规律是 修辞规律 ; 研究 修辞规律 的科学就 叫修 辞学 。” 修 … 辞现象 与言语修 辞规 律作 为修辞学 的对 象仍 然有许 多的 问题需 要
讨。
偏离理 论 , 由于交 际活动 中造成 了信息 增值 和损 耗 , 辞学还 要研 修
究这种表达效果 的偏 离现象及其形 成的修辞差 。 虽然这里 是强调的 是对表达 效果和修 辞策略 的研 究 , 但是 人们 交际都是 要达到一定 的 交际 目的的 , 也就是 说 , 要通 过有意识地选 择修辞策 略 、 进行修 辞活 动使 话语接受者或读 者从另一个层 面上解 码。离开言语交 际 目的就 无从 选择 修辞策略 , 修辞 策略首先取决 于交际活动的意图 、 目的。 例 如, 主体参与交 际活动 , 如果是为 了让对方 了解 掌握信息 , 常就 可 通 以采用 叙实策略 其路 径 的选 择 , 流程 的编制 , 则依 照事物的存在 、 变
千里之外歌词运用修辞
千里之外歌词中的修辞艺术研究一、引言千里之外是一首极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的歌曲,歌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歌曲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本文将以千里之外的歌词为例,对其中的修辞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对于千里之外这首歌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歌曲的背景、创作过程、演唱技巧等方面。
然而,对于歌词中的修辞艺术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将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对千里之外的歌词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千里之外的歌词进行深入研究。
其中,文献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千里之外歌曲的背景、创作过程等方面的信息;案例分析法则是通过对歌词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揭示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效果。
四、修辞艺术分析1. 比喻手法在千里之外的歌词中,比喻手法被广泛应用。
例如,“你像一只飞鸟,翱翔在蓝天之外”这句歌词,将心爱的人比作一只飞鸟,形象地表达了对她的思念和渴望。
这种比喻手法不仅使得歌词更加生动形象,还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和诗意。
2. 拟人手法拟人手法也是千里之外歌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例如,“风儿轻轻吹过,仿佛你在我身旁”这句歌词,将风儿拟人化,仿佛它也在传递着对心爱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拟人手法使得歌词更加富有想象力和诗意,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
3. 排比手法排比手法在千里之外的歌词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我愿陪你走过千山万水,我愿陪你度过春夏秋冬,我愿陪你共享人生苦乐”这句歌词,通过排比的方式表达了主人公对心爱人的无尽思念和坚定决心。
这种排比手法使得歌词更加有力量和节奏感,增强了歌曲的气势和感染力。
五、结论与建议本文通过对千里之外歌词中的修辞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了其中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和艺术效果。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使得歌词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还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因此,在今后的歌曲创作和演唱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提升歌曲的艺术品质和感染力。
[其他论文文档]汉语修辞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汉语修辞教学研究文献综述一、修辞的定义和意义修辞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表达方法。
尤其对于那些难以直接表达的东西,利用修辞则可以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我们所想的意思。
我们列举出如下几个修辞定义:在先秦时代,古人们就将修辞二字放在一起连用了。
《易经》说:修辞立其诚,放在这里合用的修辞应属修饰文辞之意。
谭永祥在《汉语修辞美学》里,将修辞定义大胆分为六种类型:调整修饰、加工说;选择说;准确鲜明生动说经济、简练说;适应题旨情景说;美辞说。
从这些语言专家对于修辞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修辞是我们语言中及其重要的一个表现方法,在教育教学当中作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我们要十分重视。
因此,我对修辞的理解是:运用纷繁复杂的表现方法,突出体现自我态度的一种方法。
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对修辞的研究。
二、修辞的教学目标对于如何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修辞教学目标的文献有很多,下面我们列举几个主要的:冯寿忠和刘琼竹在《实用修辞的目标与策略》中认为,修辞要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足够准确,他们认为始终相互适应,应该作为修辞者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
华中师范大学的汪国胜在论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定位》中认为:学生要在老师对修辞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修辞观,由此学到良好地语用能力。
他的观点是:能正确评判修辞现象,能得体地运用语言,才能称得上说这个学生具备了语用表现能力。
而对于修辞来讲,它不仅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中大显身手,即便是对于枯燥的社会科学研究,它也发生着很重要的作用。
山东政法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侯学勇在论文《解决纠纷还是培养规则意识法律修辞在司法中的作用定位》中指出:修辞的影响无所不在。
在此篇论文中他们两位都认为,即便是在法律领域,在法學研究中,修辞都能够使法学学术观点展现得更加清晰和准确。
在法律的实践中,修辞能促进法律文本表达得更加严谨和易懂,从而使执法、司法过程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
所以修辞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留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在充分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所要表达意义的基础上,运用切合语境的修辞手段从而达到得体妥当的交际。
《俄语借代的分类及功能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800字》
题 目
俄语借代的分类及功能研究
来源
自拟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自古希腊亚历士多德开始,借代一直是修辞学家关注的问题之一。借代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论著中就有所提及。在俄罗斯,M.B. JIOMOHOCOB等学者也对借代作了详尽阐释。
众所周知;‘由于语言的使用范围不咸‘表现形式不同,’不同语体的语言在词汇、修辞色彩和功能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同样地,在不同的功能语体中借代的使用特点和表现形式都各有特色,借代的使用与语体特征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手段
1.文献研究法:借助于俄罗斯社科类期刊网、中国知网、俄罗斯国家语料库及老师提供的翻译类书籍,查阅相关资料,把握俄语借代的研究现状,并将所有的研究成果梳理分类,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并尝试预测未来的研究趋势。
2.抽象归纳法:归纳国内外语言研究理论中借代的分类与功能,并进行归类研究、举例阐释。
二稿5月11日-5月29日
三稿6月01日-6月12日
定稿6月15日-6月17日
七、参考文献
[1]Татьяна Алексеевна Сумникова. Из истории древнерусских местоимений (From the History of Russian Pronouns)[J]. Russian Linguistics, 2003, 27(2):117-126.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借代的含义,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所说事物纵与其它事物没有相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的,便叫借代辞(格)”。陈先生把借代同比喻区分对比,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类似点”,借代和被借代的两个事物之间没有类似点,但是“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这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就构成了修辞上的借代,同时也构成了词义引申上的借代引申。
《双城记》中修辞的运用【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双城记》中修辞的运用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上,查尔斯・狄更斯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现今仍有很多西方批评家将他视为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
他不仅是一个现代主义杰出代表,同时也对维多利亚时期整个小说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双城记是狄更斯在创作成熟期的一部作品,与其他的作品有所不同的是它的结构非常细腻,初读这本小说给我的第一映像就是文章用了非常多的修辞,而且这些修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想写这篇论文来赏析其修辞在这本小说中出彩之处。
论文主题争论点:对于《双城记》,无论是其思想还是艺术,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并不是所有的评论家都认为是一部具有狄更斯风格的典型小说。
国内外评论家对它的评论褒贬不一。
Sir James Stephen认为此书只是大量发行而已。
但是Glancy和Thomas Carlyle对它持有肯定的态度。
我国对此书的研究很多,从1978年至今,专门分析它的文章,光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上门就收录了又18篇之多(赵炎秋,1996:25)。
许多国内评论家认为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批判了贵族阶级,同情平民和被压迫阶级,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然而陈超棠的简论狄更斯宣称〈双城记〉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更不是一部杰作(赵炎秋,1996:26)国内外对它的研究多数是从小说的主题、结构、叙述方法、历史意义等方面展开。
这篇论文将围绕小说的修辞方面的应用来赏析《双城记》。
狄更斯是运用写作技巧的艺术大师,他善于使用不同的技巧突出主题。
在《双城记》里,他多次使用象征手法,增加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傅守祥《论双城记》浪漫现实主义的仁爱精神)。
如象征的手法在对于主人公成功的刻画有着重要的表现,如卡尔顿西德尼,是小说的中心人物,狄更斯将他定位为人道主义的英雄,西德尼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才华横溢,但他自己却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成就,他看透世间的人性丑陋,勾心斗角,民众的堕落,权贵的奸诈,这些所有的一切让他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他不想与他们同流合污只能沉迷于酒精,甘心被庸才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学文献综述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
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词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
修辞类型主要有比喻──明喻、暗喻、略喩、借喻排比对比夸饰──(时间、空间、物象、人情、数量)讽刺转化──拟人、拟物、形象化标语映衬──正衬、反衬借代设问──疑问、提问、激问析字镶嵌互文对偶──单句对、句中对、隔句对、叁句对双关层递类迭──迭字、类字顶真回文倒装错纵摹写示现婉曲引用──明引、暗引借代转品象徵倒反藏词感叹呼告仿拟衍文移觉眺脱析数格。
修辞学是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的。
这时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是指演说的艺术。
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修辞的艺术》的第一句,他描述修辞为辩证法的相对物,即是说辩证方法是找寻真理的要素,修辞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
在中国古代,先秦就已经有了关于修辞的零星言论。
例如庄子很重视寓言的效果;惠施十分重视比喻手法。
两汉时期的学者曾激烈讨论《诗经》的基本修辞手法:赋、比、兴。
魏晋之后,不少文学作品如各式各样的诗话、词话都有谈论修辞,但专门谈修辞学的作品还很少。
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首部“修辞”二字的意思和现代理解相同的作品,书内亦谈了不少修辞手法。
而宋朝陈骙的《文则》则可视为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学摆脱了文学批评的范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当时的修辞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模仿西方的修辞著作;辑录古人的说法。
汉语中最重要的一部修辞学著作就是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
陈望道在研究中借助广博的学科基础和深厚的唯物辩证法、语言学理论基础,采用古今中外法和中国化的研究方法,其具有前沿性、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语法修辞学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的语法修辞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对中国语法研究的历史贡献在于发动了“文法革新讨论”,提出了功能学说,并以功能学说建构了词类系统和句法体系。
他在《文法的研究》这篇重要论文中纲领性地说明了功能理论,阐述了功能词类理念及其在汉语词类划分上的运用,明确提出了汉语词类划分当以功能为中心的观点。
《文法简论》建立了一个有特色的语法体系。
书中全面论述了“词类区分的准据是功能”的观点,认为功能就是词在语文组织中的活动能力。
他的功能观点已被语法学界广泛接受。
他的词类体系中的词类理念、划分词类的标准和方法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陈望道区分词类的方法,与目前语法学界根据西方认知理论中的原型理论和词类范畴家族相似性来建立词类体系的方法相契合。
他的句子分类不分单复句、句法分析时结合语义的句法体系也很有特色。
他对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修辞学发凡》这本书及一些修辞学论文中。
这本“千古不朽的巨著”建立了我国修辞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既兼顾文言文修辞,又兼顾白话文修辞,在中国确立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修辞学体系,完成了“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的转变”。
这本书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确立了语言本位的思想;创立了“题旨情境”说;建立了“两大分野”的修辞系统;按语辞魅力的深浅建立了作为其整个修辞学体系重要构成部分的辞格系统,对汉语的修辞格作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修辞的极值原则,对后世的修辞学研究影响很大。
书中以“语言为本位”的准则,有独特的创新性。
当有些修辞学家把修辞学划入文章学与美学或文学时,陈望道却能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论述修辞学,也就是“以语言为本位”。
我们都知道,索绪尔语言学说的核心思想是认为“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
”[1]所谓“以语言为本位”研究修辞学,按照陈望道的说法,“用的就是语言学的工具,把语言学的原理用到研究写作上来。
”[2]在语言学原理的指导下,注重对更多更重要的现象的研究。
陈望道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套用、照搬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而是洋为中用,是语言学为修辞学所用,依据语言运用的实际对索绪尔的理论作了创造性的发挥。
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的是共时的、静态的语言结构等要素。
而修辞学要研究的却是动态的语言的运用,为此,陈望道确立了“以语言为本位”的准则,创造性的区分了语言诸要素的“固有因素”和“临时因素”。
这是索绪尔的理论中全没有包含的,是与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这种以“语言为本位”中的“语言”并不是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剔除了内容和意义的静态的纯粹的语言结构,而是包括了写说内容和写说形式的完整的语言,是抽象和具体相结合的、包含了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的实际运用中的语言。
这正体现了鲜明的结构主义特征。
陈望道创建的修辞学基本理论,指引着修辞学研究的新开拓。
1961年,他明确宣称:“修辞学的对象是修辞现象”,并说:“修辞现象,就是运用语文的各种材料、多种表现方法,表达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现象。
”[3]这是我国修辞学史中最早有关修辞学研究对象的较为科学的定义,此前还无人明确论述过这一课题。
此后,关于修辞学研究对象的论述,引起修辞学界对此课题的深入探讨长达几十年。
可见,他的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学术界产生了非同的反响,也得到了学者们的足够重视。
“调整语辞”说是陈望道的创见,他把口语和白话文也纳入了修辞学的研究范围。
他认为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不只是限于修辞现象,还应包括修辞观念。
他还提出了修辞的最高原则——体制情景说。
我们认为这是贯穿《发凡》全书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
陈望道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
”盛林等说:“‘题旨情境说’是提倡在言语交际中、在复杂的预警下考察语言的好坏、考察修辞效果的好坏,是一种辨证的修辞观,一种动态的修辞原则。
”[4]这是陈望道对现代修辞学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具有一定的理论超前性,比西方的语境说还要略早一些。
另外,他还论及了修辞研究的范围,有时侧重于表达,有时还侧重于理解(接受),有时又涉及言语交际全过程。
由此可见,他不仅从表达者的角度,考虑到理解的重要,而且又从理解者的角度,论读听的重要和怎样理解,强调了言语交际两端中,说写者和听读者的重要及两者互相作用和依存的互动。
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宗廷虎、赵毅[5]这样评价道:“陈望道是我国现代修辞学史上,最早并不止一次地从理论上阐述听读者在修辞中的重要性的学者”,所以我们说这也是陈望道先生对修辞学的杰出贡献之一。
陈望道关于修辞史的论述,引领修辞史研究取得新突破、陈望道在《发凡》中,阐述了有关修辞史研究的重要观点,这在我国学术史上也具有开创性,因为此前还无人有如此集中而鲜明的表述。
首先,《修辞学发凡》在“说语辞的梗概”中专列一节论述了“汉语文变迁发展的大势”,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修辞史由古及今的演变大势。
其次《发凡》立专篇论述“修辞现象的变化和统一”,集中提出了“修辞现象的发展观”。
其中如“修辞现象也不是一定不易”、“修辞现象常有上落”、“修辞现象也常有生灭”等,均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芒,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
新加坡籍华人郑子瑜教授给了《发凡》很高的评价:“我要从古籍中那些文论、随笔、杂记、诗话、经解之类的著作去找修辞学史的资料,必须先要弄清楚修辞学的范围,这可以不必费力,因为我们有现成的修辞学经典作依据。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这不是经典是什么?半个世纪以来,谈修辞学的……,几乎没有一个不以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作依据。
另外,书中建立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修辞学系统。
他把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
虽然这一学说的提出并不是陈望道的发明创造,但是他的理论是最为完善、最有影响力的。
我们一提到两大分野说时,首先就会想到的就是陈望道先生,其实,他在《发凡》里并没有专门解释“消极”“积极”这两个词的含义,但他从修辞的角度,详细地阐述了这两种修辞现象的内容和界说。
第三篇主要是引出“两大分野”说,简要的介绍了它们的概观,然后用了五个篇幅,详细的分别的介绍了两大分野的内容。
他先用力最勤,研究得最深入透彻,成就也最为突出的部分是积极修辞,在这一部分,他用了四个篇幅详细阐明了积极修辞的内容以及它与消极修辞的不同所在。
特别是对于辞格的分类和研究。
他将辞格分为四大类,进而有在此基础上分为38小类。
比以往的修辞学说理论更全面更透彻,充分展示了修辞理论的“丰富多彩”,他还批评了过去把积极修辞看作是修辞现象全部的片面看法,指出“华巧不是修辞现象的全领域”,“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仅仅是语辞的修饰,更不应该是离开情境的修饰。
即使偶然形成华巧,也当是这样适应的结果”。
这种见解现在已为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但在当时想必一定是非同凡响的。
这种完备的修辞学系统的阐述,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修辞学在此基础上也不断发展而更加完善。
另一座中国汉语修辞学的里程碑则是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主要内容和成就是“三一”理论的对立与统一。
王希杰先生认为:“所谓修辞,其实就是为了提高交际的效果、充分发挥语言的表达功能,而对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之间关系模式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开发和利用。
真正科学的修辞学就是从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之间的关系模式中考察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得到的规律规则的理论体系。
”(王希杰《, 修辞学通论》1996 ,以下简称《通论》) 。
《通论》的修辞学理论,反映了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系。
不仅整个修辞学理论是个矛盾体系,而且其中的每一组又是一个小的矛盾体,它们之间都相互独立,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
一、“四个世界”的对立统一(一) 语言世界和物理世界语言世界即语言符号的世界,王先生认为:“它具有缺漏性和交际的不自足性。
物理世界是独立于人类认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着的。
语言既是物理世界的反映,也是人们认识物理世界的手段和方式。
语言只有同物理世界之间具有了某种‘同构性’之后,才能够充当人类认识和表达物理世界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但是语言世界并不是物理世界本身,而是人类所认识到的物理世界,是物理世界的有限的一部分,而且是人类加工过的物理世界,是大大简化了的物理世界,是已经模式化了的物理世界,只是物理世界的一个近似的反映,是人类主体有限的认识活动的历史产物。
”(《通论》:P77)(二) 语言世界和文化世界文化常被我们“理解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语言负载、传播和创造着文化。
汉语的特点影响和制约着汉民族文学的特点。
同时,文化也影响和制约着汉人使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和习惯。
” 文化是语言世界和物理世界的中介。
语言最终反映的是经过丰富的民族文化改造过的物理世界。
因此世界语言的多样性,主要是文化中介加工的结果,其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交际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修辞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语言世界必须同文化世界保持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