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参考模板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发展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1.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2 数据传输的类型与标准2.3 数据编码与传输技术2.4 传输介质的选择与使用第三章: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3.1 网络协议的定义与分类3.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3 常见的网络协议及其作用3.4 网络协议的层次模型与通信过程第四章:网络互联设备与技术4.1 网络接口卡的作用与类型4.2 交换机的功能与分类4.3 路由器的功能与分类4.4 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的选择第五章:局域网技术5.1 局域网的概述与分类5.2 常见局域网技术及其特点5.3 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5.4 局域网的安全与管理第六章:广域网技术6.1 广域网的概述与分类6.2 常见广域网技术及其特点6.3 广域网的组建与维护6.4 广域网的安全与管理第七章:互联网基础7.1 互联网的概述与发展历程7.2 互联网的组成与结构7.3 互联网协议TCP/IP7.4 互联网的应用服务与技术第八章:网络安全与管理8.1 网络安全的概念与重要性8.2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与处理8.3 网络攻击技术与防御策略8.4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技术第九章:网络编程与应用9.1 网络编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9.2 常用的网络应用程序及其工作原理9.3 网络应用开发技术与工具9.4 网络应用案例分析与实践第十章:云计算与大数据网络10.1 云计算的概述与架构10.2 云计算服务模型与部署模式10.3 大数据网络的概念与技术特点10.4 云计算与大数据网络的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难点解析:理解网络体系结构和分层模型的概念,以及各层协议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二、数据通信基础难点解析:区分不同类型的数据传输标准和选择适当的传输介质。

三、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难点解析:理解协议分层的好处,以及如何在不同层次上实现网络通信。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2. 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路由和交换技术;3. 熟悉网络协议的功能和工作原理;4.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和管理技术;5. 能够使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网络设置和故障排除。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包括以下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2)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基本原理;(3)网络层的工作原理、IPv4和IPv6协议;(4)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功能和特点;(5)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知识;(6)网络安全和管理的基础知识。

2. 教学方法(1)理论课程:通过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知识。

(2)实验课程: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亲自搭建和管理计算机网络,掌握网络设置和故障排除的基本技能。

(3)项目实践: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和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6个教学周,每周安排如下:第1-2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第3-4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基本原理;第5-6周:网络层的工作原理、IPv4和IPv6协议;第7-8周: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功能和特点;第9-10周: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知识;第11-12周:网络安全和管理的基础知识;第13-14周:实验操作和项目实践;第15-16周:课程总结和回顾。

五、教学评估和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1)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占10%);(2)实验成绩和项目实践报告(占20%)。

2. 考试成绩:(1)闭卷考试(占40%);(2)开卷考试或论文报告(占30%)。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模板范文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授课班级:XX班授课时间:XX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功能。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拓扑结构及协议。

3. 了解网络设备的功能及作用。

4. 熟悉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拓扑结构及协议。

2. 网络设备的功能及作用。

教学难点:1. 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

2. 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案及网络设备演示。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网络连接线。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课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功能-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功能。

-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介绍按网络覆盖范围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 介绍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

3.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讲解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拓扑结构的原理及特点。

4. 计算机网络的协议- 介绍OSI七层模型及各层的主要功能。

- 介绍TCP/IP协议的层次结构及各层上协议的基本功能。

5. 网络设备的功能及作用- 介绍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等网络设备的功能及作用。

三、案例分析1.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

2. 分析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过程。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网络拓扑图的绘制。

2. 演示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过程。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备注: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2.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课型】新授课
【时间】(第10周第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二、教学重难点:计算机网络的构构成
三、学法指导: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5分钟)
1、讨论,你所知道的网络接入方式。

上网需要准备哪些东西?
教师引导讨论
(二、)自主探究、交流分享(15分钟)
探究任务:计算机网络的构成。

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作用?
1. 计算机系统
2. 网络节点
3. 通信链路
教师活动:在大屏幕出示探究任务仔细观察各小组讨论情况,(三、)合作学习、释疑解难(20分钟)
小组内探究任务:
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相互怎样区分?微机室的网络是什么类型?
2.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在教育和科研中的应用
在企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在通信和娱乐中的应用
3. 计算机网络协议的概念?
4. 什么是网络组件?
TCPIP协议
5. 认识通信链路与连接设备
调制解调器、网络适配器、传输介质。

网络互连设备、学生探究、讨论。

教师适当指导
组织学生小组内共同探究、学习、交流。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和常见的网络设备。

3. 培养学生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分层模型的概念。

4.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发展历程。

5. 使学生掌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组建、维护和管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功能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2.1 局域网(LAN)2.2 城域网(MAN)2.3 广域网(WAN)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3.1 网络设备3.2 通信协议3.3 网络拓扑结构4. 常见的网络设备4.1 交换机4.2 路由器4.3 网卡4.4 集线器4.5 网桥5. 网络协议与分层模型5.1 网络协议5.2 网络分层模型(OSI七层模型)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备。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应用场景,加深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理解。

3.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搭建简单网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2. 课件:PowerPoint3.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卡、集线器、网桥等4. 实验工具:计算机、网线、水晶头、测速仪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2. 考试成绩:理论知识考试、实验操作考试等。

3. 综合评价: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应用能力等。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及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与作用。

2. 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的概念及其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3. 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发展历程。

4.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组建、维护与管理方法。

教学难点:1. 网络协议的复杂性和分层模型的理解。

2. 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

《计算机网络基础》全套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全套教案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的基本概念、技术体系、 应用领域等。
物联网的定义、体系结构、关键 技术等。
5G/6G移动通信技术
5G/6G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 应用场景等。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服务模式、 部署模式等。
网络空间安全技术
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安全防护技 术、密码学原理及应用等。
THANKS
感谢观看
VPN技术原理及应用
• 身份认证技术:通过用户名/密码、数字证书等方 式对VPN用户进行身份认证,确保网络的安全性 。
VPN技术原理及应用
远程访问
员工可以通过VPN远程访问公司 内部网络资源,实现移动办公和
远程协作。
分支机构互联
企业分支机构之间可以通过VPN建 立虚拟专用网络,实现内部资源共 享和协同工作。
•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基于链路状态算法的路由协议,使用带宽作为度量值。配置包括启用 OSPF进程、指定网络区域和接口优先级等。
• EIGRP(Enhanced 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混合使用距离矢量和链路状态算法的路由协议, 使用带宽和延迟作为度量值。配置包括启用EIGRP进程、指定自治系统号和接口带宽等。
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宽带传
传输介质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传输介质
数据编码与调制技术
数据编码
模拟数据编码(振幅键控、频移键控、相移键控),数字数据编码(非归零编码 、曼彻斯特编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调制技术
振幅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
多路复用技术
频分多路复用(FDM) 波分多路复用(WDM)
电子商务安全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设计模板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基础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分类。

2.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及通信协议。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计算机专业学生、网络技术爱好者四、课时安排:16课时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

2.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

3. 通信协议的基本概念与OSI七层模型。

4. TCP/IP协议体系结构。

难点:1. 网络拓扑结构的理解与应用。

2. OSI七层模型与TCP/IP协议体系的联系。

3. 网络设备的配置与故障排除。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回顾: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

- 引出课题:计算机网络基础。

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类及特点。

- 举例: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等。

-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网络组成与分类。

3. 网络拓扑结构- 讲解: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网状等)。

- 分析:不同拓扑结构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4. 通信协议- 讲解:通信协议的基本概念、OSI七层模型。

- 分析:各层的主要功能及协议。

-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通信协议选择。

5. TCP/IP协议体系结构- 讲解:TCP/IP协议体系结构、IP地址、子网划分。

- 分析:TCP、UDP协议的特点及应用场景。

-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场景中的TCP/IP协议配置。

6. 网络设备与配置- 讲解:网络设备的种类及功能。

- 演示: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 案例分析: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网络设备配置与故障排除。

7. 总结与复习- 回顾: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 提问: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 作业布置:巩固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高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和功能。

掌握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特点。

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和作用,熟悉 TCP/IP 协议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网络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提高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

TCP/IP 协议簇。

2、教学难点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

如何让学生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在实际中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网络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4、实践操作法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网络配置和连接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网络应用场景,如在线购物、社交网络、远程办公等,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提问学生对网络的了解程度,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网络基础。

2、知识讲解(20 分钟)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向学生解释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包括硬件(服务器、客户端、传输介质、网络连接设备等)、软件(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应用软件等)和资源(数据、软件、硬件等)。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可靠性、负载均衡等。

3、网络拓扑结构(15 分钟)介绍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网状型。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多场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多场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和应用。

2.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和TCP/IP协议栈。

3.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

4.学会使用网络命令和工具进行网络诊断和故障排除。

5.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概述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1OSI七层模型2.2TCP/IP协议栈2.3网络层协议2.4传输层协议2.5应用层协议3.数据通信基础3.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3.2传输介质3.3网络设备3.4数据编码和调制技术4.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4.1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4.2路由器与交换机4.3网络地质转换(NAT)4.4虚拟专用网络(VPN)5.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5.1网络诊断的基本方法5.2常用网络命令与工具5.3故障排除的步骤与技巧6.网络安全与防护6.1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6.2网络攻击与防护技术6.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6.4数据加密与数字签名三、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际网络环境进行讲解。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原理。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4.定期进行课后练习和测验,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3.期末考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1.第1周:计算机网络概述2.第2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第3周:数据通信基础4.第4周: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5.第5周: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6.第6周:网络安全与防护7.第7周:复习与实验8.第8周:期末考试六、教学资源1.教材:《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参考文献与网络资源:IEEE、ACM、中国知网等3.实验设备: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路由器、交换机等4.辅助软件:Wireshark、GNS3、VMware等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数据通信原理、网络设备与互联技术、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网络安全与防护等方面的知识。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模板范文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模板范文

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时间:第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其作用。

3.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4. 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教学内容: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3.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1. 硬件设备:服务器、工作站、网络适配器、传输介质等2. 软件系统:操作系统、网络协议、网络应用软件等3. 传输介质:双绞线、光纤、无线传输等三、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1. 计算机网络的起源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 按照网络覆盖范围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2. 按照网络拓扑结构分类:星型、环型、总线型、树型等3. 按照网络传输介质分类: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教学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其作用3.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特点教学难点:1.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其作用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特点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发展历程。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特点。

3. 问题引导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1.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其作用。

3. 回顾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4.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特点。

三、案例分析1. 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讨论案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复习。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

2. 查阅资料,了解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教案编写人:XXX教科书:《计算机网络基础》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概念和工作原理;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常见术语和标准;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层次模型和协议栈;4. 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2. 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教科书、课堂笔记。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

1. 知识点讲解(约30分钟)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与分类:-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等。

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 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 网络协议的作用及常见的网络协议(如TCP/IP)。

2. 概念解释与案例分析(约20分钟)术语解释:- IP地址、MAC地址、子网掩码等。

案例分析:- 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连通性;- 使用traceroute命令追踪数据包的路径。

3. 计算机网络的层次模型(约30分钟)OSI七层模型:- 七层模型的介绍和各层的功能。

TCP/IP四层模型:- 四层模型的介绍和各层的功能。

4. 互联网的发展与现状(约20分钟)互联网发展的历程:- 互联网的起源;-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的重要性:- 互联网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估方式:小组讨论根据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学生将分成小组,展开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举例说明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区别和应用场景。

2. 解释IP地址、MAC地址和子网掩码的作用和关系。

3. 列举一些常用的网络协议,并说明其功能和作用。

4. 通过分析网络协议的层次模型,简述每个模型层级的作用和重要性。

5. 总结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并讨论现代社会中互联网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涵盖了计算机网络基础的核心知识点,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

教学反思如下:1. 教学内容编排:通过将知识点进行层次化的编排,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概念和工作原理。

信息技术课教案计算机网络基础

信息技术课教案计算机网络基础

信息技术课教案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计算机网络基础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信息技术之一,它使得人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将针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这一主题设计一份教案,以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应用。

一、网络基础概述1.1 网络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网络的定义、网络的特点、网络的分类等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的起源、发展阶段等二、网络的体系结构2.1 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和各层的功能2.2 TCP/IP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和各层的功能三、物理层3.1 传输介质和信道复用传输介质的分类、信道的复用技术3.2 数据的编码和调制数据的编码方式、调制技术的原理和分类四、数据链路层4.1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数据链路层的功能、特点和作用4.2 数据链路的差错检测与纠正奇偶校验、CRC校验等差错检测和纠正技术五、网络层5.1 网络层的基本概念网络层的功能、特点和作用5.2 路由器和IP地址路由器的原理和功能、IP地址的分类和分配方式六、传输层6.1 传输层的基本概念传输层的功能、特点和作用6.2 TCP和UDP协议TCP和UDP协议的特点、应用场景和区别七、应用层7.1 应用层的基本概念应用层的功能、特点和作用7.2 HTTP和FTP协议HTTP和FTP协议的使用和原理八、局域网和广域网8.1 局域网的基本概念局域网的特点、架构和拓扑结构8.2 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广域网的特点、拓扑结构和通信介质九、无线网络和互联网9.1 无线网络的基本概念无线网络的特点、分类和应用9.2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互联网的功能、架构和组成部分结束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体系结构以及各层协议的作用和功能。

同时,学生也能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网络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将来在信息技术领域深入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解释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它是由若干个计算机和网络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介绍计算机网络的起源和发展阶段,包括出现的几种主要网络技术和标准。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讲解按覆盖范围分类的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概念和特点。

讲解按拓扑结构分类的总线型、环型、星型和网状型网络的结构和特点。

1.4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介绍计算机网络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包括网络终端、传输介质、网络设备、网络协议等。

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讲解数据通信的定义和过程,包括数据源、数据接收器、数据传输媒介等。

2.2 数据传输的分类讲解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的概念和区别。

讲解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通信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2.3 数据编码和调制技术介绍数据的数字编码和模拟编码方式,包括ASCII码、UTF-8编码等。

讲解调幅、调频和调相等调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4 数据传输速率介绍数据传输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讲解比特率、波特率和波特率与比特率的关系。

第三章:网络拓扑结构3.1 总线型拓扑讲解总线型拓扑的结构和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

3.2 环型拓扑讲解环型拓扑的结构和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

3.3 星型拓扑讲解星型拓扑的结构和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

3.4 网状拓扑讲解网状拓扑的结构和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

3.5 其他拓扑结构介绍其他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树型拓扑、混合拓扑等。

第四章:网络设备4.1 网络终端设备讲解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等网络终端设备的功能和作用。

4.2 传输介质讲解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和无线电波等传输介质的特点和应用。

4.3 网络交换设备讲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分类,包括普通交换机和路由交换机的区别。

4.4 网络连接设备讲解中继器、集线器、网桥和无线接入点等设备的功能和作用。

4.5 网络路由设备讲解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分类,包括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配置方法。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内容:第一节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2、了解INTERNET提供的服务教学重难点:理解网络的概念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网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网络的确基本概念,也及Internet的由来,清楚网络所提供的服务,培养学习文明上网、合理上网的意识。

作业:课后记: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内容:第二节Internet的接入方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Internet的常用接入方式及相关设备能力目标:会根据需要将计算机通过相关设备接入因特网教学重难点:认识接入Internet的设备,并掌握其作用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Internet的常用接入方式,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接入方式并认识了接入Internet所用的设备,理解各种设备的作用及公优缺点。

作业:课后记: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内容:第三节、第四节教学目标:1、熟练使用浏览器浏览和下载相关信息;2、熟练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3、会申请电子邮箱;4、熟练收发电子邮件;教学重难点:熟练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使用浏览器浏览和下载相关信息,熟练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会申请电子邮箱;能熟练收发电子邮件。

作业:课后记: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内容:第五节、第六节教学目标:1、会使用常用即时通信软件;2、会使用工具软件上传与下载信息;3、会申请和使用网站提供的网络空间,如网络日志、网络硬盘、网络相册等;4、了解常见网络服务与应用,如网上学习、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求职等教学重难点:能熟练使用网络提供的各种服务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会使用常用即时通信软件、会使用工具软件上传与下载信息、会申请和使用网站提供的网络空间,如网络日志、网络硬盘、网络相册,了解常见网络服务与应用,如网上学习、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求职等作业:课后记:。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2024)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2024)
18
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
01
无线局域网标准
2024/1/29
02
IEEE 802.11标准定义了无线局域网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规范

常见标准包括802.11a、802.11b、802.11g、802.11n和
03
802.11ac等,分别支持不同的传输速率和频段。
19
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
32
数据传输过程分析
2024/1/29
数据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详细讲解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如何在不同协议层进行封装和解封装 ,以及各层协议头的作用和内容。
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路由选择
深入解释路由器如何根据路由表进行数据包转发,以及路由表的生 成和维护机制。
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差错控制
介绍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校验等, 并分析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作用。
01
局域网(LAN)定义:在有限地理范围内,通过各种传输 媒介将各种计算机、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等连接起来形成的 计算机网络。
02
局域网特点
03
地理范围有限,通常局限于一个建筑物、校园或企业内。
2024/1/29
04
传输速度较高,常用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
05
采用广播通信方式,所有设备共享传输媒介。
传输介质和通信方式选择
电路交换
建立专用通信电路,通信质量稳定,但资源利用率低。
2024/1/29
分组交换
将数据分成多个分组进行传输,资源利用率高,但可能产生延迟和 抖动。
ATM(异步传输模式)
提供面向连接的、高速、低延迟的数据传输服务,适用于多媒体数 据传输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

2024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完整版)

2024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完整版)

数据编码与调制技术
数据编码
数据编码是指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形式,常见的编码方式包括非归零编码、曼 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等。
调制技术
调制技术是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常见的调制方式包括幅移键控、 频移键控和相移键控等。
编码与调制的关系
编码和调制是相互关联的过程,编码后的数字信号需要通过调制转换为适合传输的模拟信号, 而接收端则需要通过解调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进行解码。
分段和重组。
会话层
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 会话,以及同步活动。
表示层
负责数据的表示、转换 和加密等操作。
应用层
提供网络应用服务,如 文件传输、电子邮件、
远程登录等。
TCP/IP协议族及其层次结构
01
02
03
04
网络接口层
对应于OSI的物理层和数据链 路层,负责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网络层
实现IP协议,负责路由选择和 分组转发。
防范措施
为了应对网络安全威胁,需要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如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补丁、 限制不必要的网络访问、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备份重要数据等。
安全意识和培训
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是防范网络安全威胁的关键,因此需要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用户 的防范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拨号接入
通过拨打电话线的方式, 将计算机连接到广域网 中。这种方式成本较低, 但传输速率较慢且不稳
定。Leabharlann 宽带接入利用宽带技术(如DSL、 Cable Modem等)将 计算机连接到广域网中。 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传 输速率和较好的稳定性, 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接入
方式。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3篇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3篇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第一篇: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一、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是指两台或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相连接在一起,基于一定的通信协议和标准,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构成部分包括通信硬件设备、通信协议、通信软件以及网络服务等。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根据覆盖范围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等;根据通信方式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等;根据层次结构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等。

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指的是计算机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物理连接方式。

常见的拓扑结构有星形拓扑、总线拓扑、环形拓扑、树型拓扑和网状拓扑等。

四、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通信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实现通信的标准化规范,包括传输协议、网络层协议、数据链路协议和物理层协议等。

常见的网络协议包括TCP/IP协议、HTTP协议、FTP协议、DNS 协议和SMTP协议等。

五、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威胁和风险,包括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网络钓鱼、数据窃取和拒绝服务攻击等。

网络安全保障的主要方法包括身份认证、加密传输、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等。

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是指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的工作,主要包括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整、网络性能的监测与优化、网络安全问题的保障、故障的排除与恢复等。

第二篇:局域网基础知识一、局域网概述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是一种覆盖范围较小的计算机网络,主要用于连接企业、机构或一个建筑物内的计算机设备。

局域网通常由一组连接在同一个物理媒介上的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等组成。

二、局域网的结构局域网的结构可以分为星型结构、总线结构、环型结构、树型结构和混合结构等,其中星型结构是最常见的结构形式。

星型结构由一个中心节点和多个外围节点构成,中心节点作为信息的传输中心,外围节点则与中心节点相连。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功能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1.4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2 数据传输技术与传输介质2.3 数据编码与信号调制2.4 数据传输速率与传输误差第三章:网络拓扑结构3.1 网络拓扑的定义与分类3.2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特点3.3 网络拓扑设计的原则与方法3.4 网络拓扑的性能评价与优化第四章:网络协议与网络体系结构4.1 网络协议的定义与分类4.2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4.3 常见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其特点4.4 网络协议的表示与分析方法第五章:网络设备与网络互联5.1 网络设备的分类与功能5.2 常见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与配置方法5.3 网络互联设备的选择与布局5.4 网络互联技术与互联设备的选择第六章:局域网技术6.1 局域网的基本概念6.2 常见的局域网技术及其特点6.3 局域网的规划与设计6.4 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第七章:广域网技术7.1 广域网的基本概念7.2 常见的广域网技术及其特点7.3 广域网的连接与传输技术7.4 广域网的故障排除与性能优化第八章:互联网应用与服务8.1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与结构8.2 常见的互联网应用与服务8.3 互联网协议与技术8.4 互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第九章:网络安全技术9.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与目标9.2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与攻击手段9.3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及其原理9.4 网络安全策略与管理体系第十章:网络管理技术10.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目标10.2 常见的网络管理功能与工具10.3 网络管理协议与体系结构10.4 网络管理的实施与优化第十一章:无线网络技术11.1 无线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1.2 无线局域网技术及其标准11.3 无线广域网技术及其标准11.4 无线网络的应用与挑战第十二章:网络编程与传输层协议12.1 网络编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2.2 传输层协议的作用与特点12.3 TCP协议的工作原理与实现12.4 UDP协议的特点与应用场景第十三章:网络存储技术13.1 网络存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3.2 直接连接存储与网络连接存储13.3 存储区域网络(SAN)与网络附加存储(NAS)13.4 网络存储技术的选择与实施第十四章:网络性能优化与故障处理14.1 网络性能优化的目标与方法14.2 网络性能监控与分析14.3 网络故障的分类与处理流程14.4 网络性能优化与故障处理工具第十五章:新兴网络技术与发展趋势15.1 云计算与大数据网络技术15.2 物联网(IoT)与边缘计算15.3 5G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场景15.4 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概述、数据通信基础、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网络设备与互联、局域网与广域网技术、互联网应用与服务、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技术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等多个方面。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拓扑结构3. 了解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4. 学会使用网络设备和工具进行基本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基本组成、拓扑结构、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2. 难点: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的理解与应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理解3. 实验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故障排除,提高实际操作能力4.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设备、实验工具五、教学安排1. 第1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第2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第3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第4课时: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第5课时: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4. 熟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认识网络协议和分层模型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定义: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和其他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和共享资源的系统。

功能: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等。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LAN):局限在较小范围内的网络,如办公室、学校等。

广域网(WAN):覆盖较大范围的网络,如城市、国家甚至跨国网络。

城域网(MAN):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覆盖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网络。

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网卡、modem等。

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纤、无线电波等。

网络协议:规定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3. 了解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和网络安全问题。

二、教学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是指通过通信设备和网线等传输介质将多台计算机互相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分享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的军事需求,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全球互联网。

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1)冷战时期的军事需求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开始研发分散控制系统,以提高核武器的精确性。

这促使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并诞生了最早的计算机网络——阿帕网。

(2)因特网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始研发ARPA网,该网最初是为了解决军方之间信息共享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ARPA网逐渐演化成为现今的因特网。

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1)主机主机是指连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其他网络设备。

(2)通信链路通信链路是指网络中互相连接主机的物理线路,可以是网线、光纤等。

(3)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用于连接和管理网络中的主机和通信链路。

4. 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发送端将数据划分为包,并通过通信链路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接收并重新组装数据包,并返回确认信息。

5. 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协议(1)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负责实现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2)HTTP协议HTTP协议用于在互联网上传输超文本和媒体资源,是现代Web应用的基础。

6. 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安全是指保护网络系统、网络数据和用户隐私的安全措施。

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包括黑客攻击、病毒感染和数据泄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案必修课、限选课□、公选□、其它□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它□教学过程一、复习或导入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在社会上已广泛应用,本章向大家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使同学深化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技能,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章的操作在全国一级中占10分,而高校一级中占20分,主要考使用Outlook2000收发电子邮件题目难度不大,望大家在认真做好相关实验,争取在考试中拿到满分。

二、讲授新课(教学环节设计、具体实施步骤)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阶段划分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emi-AutomaticGround Environment,SAGE)开始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在SAGE系统中把远程距离的雷达和其他测控设备的信息经由线路汇集至一台IBM 计算机上进行集中处理与控制。

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第一个远程计算机网络是在1969年,由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组织研制成功的。

该网络称为ARPANET,它就是现在Internet的前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诞生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

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 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

终端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显示器和键盘,无CPU和内存。

如图1随着远程终端的增多,在主机前增加了前端机(FEP)。

当时,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但这样的通信系统已具备了网络的雏形。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见图2)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

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由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的。

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了通信子网。

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了资源子网。

这个时期,网络概念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为目的互联起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之集合体”,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图1 图 2第三阶段:互联互通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见图3)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

ARPANET兴起后,计算机网络发展迅猛,各大计算机公司相继推出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实现这些结构的软硬件产品。

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互联很困难,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开放性的标准化实用网络环境,这样应运而生了两种国际通用的最重要的体系结构,即TCP/IP体系结构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OSI体系结构。

图3第四阶段:高速网络技术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见图4),由于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智能网络,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大的计算机系统,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方向从计算机网络应用来看,网络应用系统将向更深和更宽的方向发展。

首先,Internet信息服务将会得到更大发展。

网上信息浏览、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等技术将进一步提高速度、容量及信息的安全性。

其次,远程会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远程购物等应用将逐步从实验室走出,不再只是幻想。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网络发展的热点话题。

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功能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的管理下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 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 基本功能将若干台计算机组成一个现代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以下3个基本功能。

●资源共享,其中包括数据与信息资源和软、硬件资源的共享。

●计算机之间和计算机用户之间的通信与交往。

●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用户之间的协同工作(分布式处理)。

(2). 普及的网络服务网络提供的功能常被称为服务,计算机网络正是由于能提供和管理各种服务而变得有价值。

在可能的多种网络服务中,以下几种网络服务最为普及。

1.文件服务:2.打印服务:3.网络通信服务:4.电子邮件服务:5.Internet服务:6.网络管理服务: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按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距离)分为局域网(LAN)——覆盖范围较小,一般在几公里之内,最大不超过10公里。

广域网(WAN)——又称远程网,远距离联结的计算机网络,覆盖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几万公理。

城域网(MAN)——又称都市网,覆盖范围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一般为几公里到几十公理。

【2】.按传输介质划分计算机网络:(1)有线网(2)无线网4.计算机网络设备、传输介质(1)双绞线(2)同轴电缆(3)光纤(4)无线传送5.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协议(1)总线型网络(2)星型网络(3)环型网络(4)树型网络(5)网状型网络6.计算机网络协议常见的协议有IEEE 802.X协议簇、X.25协议,以及目前全球最大的网络Internet所采用的TCP/IP协议等。

7.计算机网络的传输类型根据计算机网络的传输技术,可将网络的结构分为两大类:1.广播式网络(Broad-Casting Network)2.点对点网络 (Point-Point Network)三、新课巩固及练习(有此内容的填写)四、归纳与总结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五、课外作业及学习指导(学法、参考书、资料收集等指导)《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案必修课、限选课□、公选□、其它□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它□教学过程一、复习或导入什么是Internet?在机试中进行收发邮件用什么工具?用OutLook工具。

什么是OutLook?下面将通过完成实例操作任务的方式介绍OutLook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教学环节设计、具体实施步骤)一、认识Internet1.Internet概念2 Internet的特点(1)覆盖范围广(2)Internet是由数以万计个子网络通过自愿的原则连起来的网络,因此称Internet为“网中网”。

(3)每一个Internet网络成员都是自愿加入并承担相应的各种费用,与网上的其他成员和睦友好地进行数据传输,不受任何约束,共同遵守协议的全部规定。

3 Internet的工作方式4 TCP/IP协议简介5 网址与域名系统网址所谓网址,是指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被分配的网络地址(即地址编号),这就像接入电话网的每部电话机有一个电话号码一样。

Internet上网址采用IP地址和域名两种地址方案。

1.IP地址IP地址可表达为二进制格式和十进制格式。

二进制的IP地址为32位,分为4个8位二进制数。

由4组十进制数字表示的IP地址便于用户和网络管理人员使用和掌握。

每8位二进制数用一个十进制数表示,并以小圆点分隔,每个十进制数的范围是0~255。

例如:202 .96 .51 .2 在Internet中,根据IP地址可以连到Internet上的任何一台主机。

2.域名要记忆一组并无任何特征的IP地址是十分困难的。

为了使IP地址便于用户记忆和使用,同时也易于维护和管理,Internet引入了域名服务系统DNS (Domain Name System)。

6.Internet的接入方式(1)拨号上网(2)专线上网7.网上资源与服务简述8.因特网的简单应用(1)搜索网站(2)保存网页(3)使用Outlook 收发电子邮件二、OutLook 的应用任务分析本任务是:先进行Outlook Express 的设置(与Internet 连接),再运用Outlook Express 完成邮件账号的添加、收发电子邮件等操作。

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了解并掌握Outlook Express 与Internet 连接的简单设置方法,重点掌握使用Outlook Express 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

操作步骤1. 启动Outlook Express单击“开始”→“程序” →“Outlook Express ” 菜单命令或单击任务栏上的Outlook Express 快速启动图标 ,启动Outlook Express 。

如果是初次启动Outlook Express ,将会打开Internet 连接向导,根据屏幕提示,填入用户名、电子邮件地址(该邮件地址必须是有效的地址)、进行邮件服务器设置(在邮件接收、发送邮件栏中填写邮件服务器的域名)。

如图5-3-1、5-3-2、5-3-3所示,以“gmdzx04@ ”为例,在用户名及电子邮件地址中分别输入“明明”、“gmdzx04@ ” ,接着根据屏幕提示完成所有连接操作。

连接成功后,打开Outlook Express 程序窗口,如图5-3-4所示。

图5-3-1 输入用户名图5-3-2 输入电子邮件地址2.添加电子邮件账号通过Outlook Express收发电子邮件,必须先将邮件账号添加到Outlook Express中。

以把“ssby103@”邮件账号添加到Outlook Express 中为例,演示添加账号的操作。

(1)启动Outlook Express程序。

(2)选择“工具”→“账号”菜单命令,弹出如图5-3-5所示对话框。

图5-3-3 邮件服务器设置图5-3-4 启动后的Outlook Express程序窗口(3)单击“添加”按钮,选择“邮件”子菜单选项,弹出“Internet 连接向导”,根据屏幕提示,填入用户名、电子邮件地址、进行邮件服务器设置,指定与Internet 的连接类型等,方法与初次启动Outlook Express 时进行Internet连接相同,如图5-3-1、5-3-2、5-3-3所示,只是把用户名换成了“李玲”,把电子邮件换成了“ssby103@ ”,密码(861024)邮件服务器设置分别为“ ”和“ ”,直至完成所有操作,回到“账号”对话框,在对话框的“账号”列表中即显示刚添加的邮件账号,如图5-3-6所示。

(4)修改邮件账号。

操作方法:在“账号”对话框的账号列表中选定要修改的账号,然后单击“属性”按钮,在弹出的属性对话框中修改用户名、电子邮件地址、邮件服务器设置,指定与Internet 的连接类型等。

3.发送电子邮件以给“小梁”(ds0351yy@ )发送邮件,并附上相片(光盘素材文件夹中的xp.jpg )为例,演示发送邮件的操作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