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俨山外集

合集下载

唐宋文人笔下的“干越”图像

唐宋文人笔下的“干越”图像

为一体 , 真可谓 是诗 中有 画、 中有诗 ! 画
自然 山水或 民俗乡 风在唐宋 文人笔 下常 被描绘成为 一 幅幅绚烂 的图画 。饶州所辖安 仁县 , 皇朝 开宝八年 ( 7 ) 9 5 以 余 干县地置安仁场 , 端拱元年 ( 8 ) 9 8 升为 县。杨万里一生 多 次经过安仁 , 先后作 有《 舟过安仁》 《 、 过安仁岸 》 《 干溯流 、余 至安仁》 等诗 , “ 风作雨北 风休 , 如 南 岂是春 云得 自由。只者 天晴过湖 得 , 长年报道 不须 愁。 ( 舟过 安仁》 描写 了余干 ”《 )
故学界普遍认 同“ 于越 ” 乃是 干越 的误写 。干越 , 又称 “ 邗
越 ” 系古代 扬越 的分 支 , 要活 动 于彭 蠡湖 ( , 主 今江 西 鄱 阳
湖) 滨东面 , 早在西周 时期 , 干越 首领建立 方 国, 都城 在今江 西余干县一带。《 舆地广记》 : 馀干县 , 云 “ 故越之西境 , 所谓 干越也 。二汉 日馀汗 , 属豫章郡 ; 晋宋齐梁陈 隋属鄱 阳郡 ; 唐 属饶州 , 水北流入赣江 。 [ 册 有馀 ” 】 其实 , 干越历史 , 源远 流长 , 封建王朝时期 , 干越不仅是江南重要 的交通要道 , 而且 还 是经济 、 事重 镇 。远 在夏 禹 时代 , 军 大禹治 天下江 河 , 即 “ 为江 、 、 、 , 流之 , 南 汉 淮 汝 东 注五湖之处 , 以利荆楚干越 与南
江 西余 千县。唐代的馀 干和 现在 的余 干 同一 地址 。王先谦
《 汉书补 注》引 王 念孙 云 : 于 越 , 作 干 越 ; 越 者 , ‘ 本 干 吴越 也 。 本文所云 “ ” 干越” , 者 不仅指 “ 干越亭 ” 而是带有 广 , 义 色彩的干越地域 。按 《 唐 书》 四十 一记 载 , 新 卷 饶州 鄱 阳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
见于北宋。《宋史· 邢昺传》 “(真宗)景德三年(1005),上幸国子监, 阅库书,问昺经本几何?昺曰:‘国初不及 四千,今十余万,版本大备’”。又《崔颐 正传》“咸平初,诸经版本多舛讹,真宗命择 官详正”。在此,“版本”是指雕版印刷的 书。它是与写本相对的。 二、为什么要讲究版本: 古籍的各种版本书,由于刻写的时代不同、 地区不同、刻写的单位、方式和增删、批点、 评注等情况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版本。





三、历史文献的内容、性质的分类: 我国历史文献从内容体裁上可分为:著作、 编述、抄纂三大类。 著作:凡是前无所承,而是个人的创造才 称作“作”、“著作”。 顾炎武《日知录》“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 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卷19) 清焦循“人未知而已先知,人未觉而已先 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数人,俾人皆知之 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 (《雕菰集》卷七“述难”)



(3)简牍:古代以木为牍,以竹为简,合称简 牍。居延汉简、云梦秦简、银雀山汉简等。 (4)缣帛:在竹简盛行之时,缣帛已用于写书。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30多种12 万字的帛书。其中有《老子》、《经法〉、 《称〉、《道原〉、《周易》、《战国策〉等。 还绘有导引图、地图、驻军土、街坊图等。 纸:纸字本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于箧上的絮渣。 《汉书· 外戚传》中记解光奏“发箧,中有裹药 二枚,赫蹏书”。应劭注:“赫蹏,薄小纸也”。 当指缣帛 。


第二章 历史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 版本的源流及唐以来刻本、写本之概况 一、什么是版本:《论衡· 量知》“断木为椠,析之 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说文》片部曰: “牍,版也”,“版,片也”。说明版原指木牍, 版与片意思相通,又引申为竹片。是源于简牍的。 写了字的竹片称简,木片称版。 “本”的原义是 根,古代用缣帛抄写的书,用木轴为心卷起来,称 “卷轴”。许多卷轴放在书架上,轴头露在外面, 称作“书根”。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今人 称书下边曰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说 明“本”的名称源于缣帛。

文献学(绪论与第一章)

文献学(绪论与第一章)

二节、古代目录之结构与分类 一、结构:
(一)书名: 书名项著录书之名称、篇或卷数、作者姓名、附录等内容,反映
图书基本的外貌特征。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 《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唐吏部侍郎南阳韩愈退之撰) 章学诚《文史通义· 繁称》:‚古人著书,往往不标篇名。后人校 雠,即以篇首字句名篇;不标书名,后世校雠,即以其人名书。 ‛ (二)叙录: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目录 第一节:目录与目录学 一、目录:
目在目录学中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 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 《汉书· 艺文志》:‚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要,录而奏之。 ‛ 《隋书· 经籍志》:‚每一书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
特点:(1)不独立。(2)附于书末(书成后再编目录)。
2.群书目录: 群书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与叙录(也有只有 书名而没有叙录的)。
《汉书· 艺文志》“兵书类‛小序:‚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 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 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现知最早之群书目录 。 分类: (一)国家图书目录(官修目录):
二、分类:
1.六分法:最早之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1)六艺略(分为九种):
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2)诸子略(分为十种):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小说家
(3)诗赋略(分为五种): 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4)兵书略(分为四种):
5.标点:
顾颉刚《崔东壁遗书》序:‚标点一事,想来容易,实做甚难。即此书,我 标点好了,大家看了一定以为很平常,觉得我只费一番读书的功夫而已。但 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天下的事情只有亲身做的才能知道其中的甘苦,只 有从事工作的人才知道完成一件工作的艰辛。这部书里,牵扯的古书太多了 ,古书中文字的解诂,文法的结构,言语的起讫,都是极难捉摸的。……有 时为了一个疑义,翻了三天的书仍是茫然。结果,只有勉强承受某一说,或 是径用己意去臆断。……古书的标点是一件大事,非语言学、历史学、古文 籍校订学都有很高的成就时是不会达到圆满的地步的。‛ 元稹《制诰序》:‚上好文一日从容议及此上曰通事舍人不知书便其宜宣 赞之外无不可。‛ 6.注释: 7.翻译:

洮河绿石古今考述

洮河绿石古今考述

洮河绿石古今考述[摘要]洮河绿石是洮砚的主要原材料,但因产地偏远,古代洮砚在生产、交流、传承、研究等方面都与其他名砚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今天的洮砚已在上述问题上有所变化,但其在文房中的知名度仍然有待提高。

因此,探讨洮河绿石的前世今生,不仅有助于廓清洮河绿石作为砚材的独特品质,也有益于洮砚的推广和研究。

[关键词]洮河绿石;洮砚;制作工艺洮河绿石产于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喇嘛崖、水泉湾一带长约25公里、宽约2.5公里的沟壑、峡谷和悬崖之间,面积约62.5平方公里。

历史上,由于所属行政建制废置无常,导致对其产地众说纷纭。

典型者有“产陕西说”(明、清间人多持此说,如高濂、文震亭、曹昭等)、“产临洮说”(自宋至清言洮砚出临洮者甚多。

如晁说之、陆游、元好问、胡季堂、黄宗羲、乾隆等)、“产洮州说”(宋明已有此说,但最多者还是清至民国时期人及地方志。

如洪咨夔、杨信相、陆深、《甘肃通志》《甘肃新通志》《甘肃通志稿》等)。

又由于洮石产地偏僻,大多人并未亲自考察,故而对其产地含糊其辞,如清人唐秉钧《文房肆考图说》中就既有“陕西临洮府,洮河绿石”?譹?訛之说,又有“绿石砚,此出洮州”?譺?訛之论。

那么洮河石是如何被用来制砚的?首先是因为其天生丽质,无论内在品质还是外在品相都是最佳的砚材。

从内在品质论,洮河绿石有三大特点:一是结构紧密,硬度适中,发墨、利笔兼得;二是细腻莹润,滴水不渗,倾墨不干;三是音如磬声。

所以苏轼说其“琢而泓,坚密泽”“弃予剑,参笔墨”,?讁?訛晁补之说其“石如坚铜”,?輥?輮?訛钱谦益说其“玉比坚”,?輥?輯?訛这些均言其硬度。

蔡襄说洮砚“隔宿洗之亦不留墨痕,其肌理细腻莹润”,?輥?輰?訛谢肇淛说“洮河绿石,贞润坚致”,?輥?輱?訛叶方蔼说其“肌理细腻格端正。

滑于十五好女肤,光如一片青铜镜”,?輥?輲?訛又都言其温润。

韩军一先生所谓“洮石品上者,扣之有清越铿亮,玉振之声”,?輥?輳?訛则又言其音声。

《金壶记》考论

《金壶记》考论

《金壶记》考论作者:李相正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09期关键词:《金壶记》;编修;传播;价值北宋释适之的《金壶记》一直未受到重视,清政府修《四库全书》时也未将其收入,而是将其降格列在“存目”书中。

《金壶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辑录书法故事的类书。

它开创了一种新的书法著述编修体例,也是现存最早的专题类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献价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金壶记》的编修(一)《金壶记》成书时间李文在《宋代书学著述研究》中说:“适之生平不详,另有《金壶字考》一卷传世。

按《金壶记》所载内容止于五代,又此书南宋初即有刻本,故可确信其为北宋前期人。

”[1]根据李文对《金壶记》的考订,《金壶记》成书于北宋前期。

丛思飞则认为,“双绝”“袖迹”“三昧”等条出自朱长文自撰之《续书断》,那么释适之著《金壶记》还在朱长文纂辑《墨池编》(北宋治平三年,即1066年成书)之后[2]。

他认为《金壶记》的成书时间可能还要推迟至北宋末。

依照现有资料,我们无从得知《金壶记》成书的具体时间,以上两位学者为我们提供了考察的思路。

我们先从《金壶记》“二篆”条、“称绝”条等内容入手。

其中“二篆”条记载:“宋徐铉字鼎臣,陈彭年撰《公集》序曰:六书之艺,少而留心二篆之踪,老而尽妙。

”[3]672陈彭年撰《徐公文集》序的时间为“淳化四年七月”[4],宋淳化四年即公元993年。

所以李文认为《金壶记》所载内容止于五代的观点不太准确。

“双绝”“袖迹”“三昧”等条是否出自朱长文撰的《续书断》呢?“双绝”条,《金壶记》记载:“天后诏殷仲容题资圣寺额,王知敬清禅寺额,当时谓之双绝。

”[3]666《续书断》记载:“天后尝诏二人者各题一榜,仲容资福寺,知敬清禅寺,俱为绝笔。

”[5]340又《述书赋》记载:“当时双绝,与仲容齐肩。

天后诏一人署一寺额,仲容题资圣,知敬题清禅,俱为独绝。

”[6]究竟是《金壶记》引用《续书断》的内容,还是《续书断》引用《金壶记》的内容,我们暂时不去考证,但唐代的《述书赋》已有“当时双绝”的说法,要比二者早好多年。

古代文人与洮河绿石砚

古代文人与洮河绿石砚

古代文人与洮河绿石砚史忠平【摘要】洮河绿石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

但由于产地偏僻,交通不便,在古代流入上层文人之手者甚少。

由此,古代文人论及洮砚的文字只言片语,远不及其它名砚。

即便如此,这些洁光片羽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洮砚的定位、对洮砚产地的述说、对洮砚“石品”的赞美,以及洮砚收藏、馈赠、题写洮砚铭等情况,为我们构建洮砚的古代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4)002【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古代;文人;洮河绿石砚【作者】史忠平【作者单位】[1]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92.19洮河绿石砚,简称洮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

然而,洮砚产地偏远险峻,使其在开采、制作、使用和研究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其它名砚。

有幸的是,在古代文人的诗词、题咏和杂说中,零星可见论说洮砚的只言片语,这对我们了解古代文人使用、收藏、赏评洮砚,以及构建洮砚的古代历史都有着不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具体而言,文献所见古代文人对洮砚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洮砚的定位作为文房之宝,洮砚是在历代文人墨客的检阅与筛选中跻身中华名砚之列的。

文献所示历代文人对洮砚的定位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将洮砚与其它名砚相比较并进行排序。

文献所见最早评价洮砚并为之排名的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

他曾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降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1]。

可见,在柳公权眼里,洮砚与端、歙同是当时的名砚,不分伯仲。

到了宋代,陈槱从砚材的角度把洮砚排在端、歙之间,跃居第二,他在《论砚材》中说:“砚以端溪为最,次则洮河,又次则古歙”[2]。

明代董其昌在《筠轩清閟录》中说:“端石之亚,有歙溪龙尾石、细罗纹石、洮河緑石……皆美材也”。

[3]认为洮砚、歙砚等可并列位于端砚之后。

可以说,自唐以来,文人对洮砚的定位,一方面为我们了解洮砚历史提供了明确的线索,另一方面也说明洮砚在古代文人心中的极高地位。

四部类目简介

四部类目简介

四部类目简介(上)五、四部类目简介我们利用书目还可以探究某类古籍的概况和查找具体的古籍。

比如若已知书名,或虽不知书名,但知其作者,可直接查找《四库全书总目》,因为今天出版的《总目》均附书名和作者索引,然后查阅该书提要,即可知一书概况。

但需注意一些同名图书会收录在不同的部类,要加以分辨,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书。

如同名《竹谱》,晋代戴凯之所著,多记竹之种类并自为注释,《总目》入谱录类;元代李衎所著,乃述画竹技法及品鉴者,《总目》入艺术类。

若不知书名、作者,仅欲了解某类古籍的概况,也可据总目的四十四小类和六十六子目,查阅有关小序、按语和图书提要。

下面我们简略介绍四部各类内容。

(一)经部著录儒家经典“十三经”及解经之作以及有关文字的形、音、义的著作(字书、韵书、训诂著作,即所谓“小学”。

如《说文解字》、《尔雅》、《广韵》等)。

儒家本为百家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被尊为“经”。

经原本有《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六经,秦汉之际,《乐》亡,西汉称五经,东汉时加《公羊传》、《论语》为“七经”,南朝宋时,以《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为十一经,唐代加《尔雅》为十二经,宋代加《孟子》为十三经。

解释经书的著作有“传”、“记”、“笺”、“注”、“疏”、“正义”等名目,《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原本是解释《春秋》的,后都成了“经”。

《总目》经部主要著录十三经的各种注本,清代阮元将宋代刊刻单行的十三经经文和注疏经校勘后汇编在一起,成《十三经注疏》,是最通行的本子。

(二)史部史的本义指记事的人,即史官,史官所记,谓之“史记”,后以史或史记称史书。

《总目》著录史书分十五类:正史类。

最早以正史为史部类目的是《隋志》,以正史著录历代官方认可的纪传体史书,即《史记》、《汉书》开创的以本纪、列传为主的史书。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作者:宋一然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11期【摘要】西安碑林所藏清代马德昭的书画作品《魁星点斗图》,是一幅构图巧妙的组字画,图中藏字,字中寓意,熔书、画艺术于一炉,实乃中国书法之经典名作。

在系统功能语法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视觉语法的框架下,本文分别从《魁星点斗图》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方面,展开了多模态语篇分析,揭示了图像、文字两种符号如何共同作用来完成表意功能,从独特的视角赏析书法作品。

【关键词】多模态语篇;视觉语法;意义构建【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许多研究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侧重于把语篇分析的研究重心从语言符号系统转移到声音、动作、图像等多模态交际手段的研究。

这为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目前,多模态分析研究对象多数集中在图像、文字+图像语篇,而对中国书法作品“组字画”进行多模态语篇阐释的研究亦少见,本文将以此视角展开分析解读。

一、理论框架(一)多模态语篇理论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

多模态是指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手段和符号资源,利用人的多种感官(如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进行交际的现象。

多模态性是人们现代日常交际中使用的各种语篇的一个突显特征。

朱永生提出,多模态语篇的判断识别标准有两点:一为涉及的符号系统数量;二为包含的模态种类。

如果读者在一个语篇中需要调动两种以上的感官,或虽只涉及一种感官但囊括两个以上符号系统,均可称之为多模态语篇。

(二)视觉语法理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Kress & van Leeuwen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认为图像也是社会符号,并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纯理功能延伸到视觉模式,建立了用于分析图像之意义表达方式的视觉语法理论模型,其核心内容为“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大哥”称谓的演变

“大哥”称谓的演变

“大哥”称谓的演变“大哥”这一称谓自古至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甚至在同一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虽然有些学者也注意到这种变化,但讨论得并不全面。

故笔者依据相关史料,对这一为人们所熟知称谓的古今不同作一简单梳理。

称长兄为大哥古人称兄为哥,在唐以前已经出现,据现今所见史料,大哥这个称谓到了唐玄宗时才出现。

唐玄宗排行第三,按照唐代依旧遵循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本应由李成器继承皇位。

但唐睿宗欲立太子时,却因三子李隆基在平定韦后之乱时立功最大而犹豫不定。

当时的李隆基就如唐初未被立为太子时的李世民一样手握一定的兵权,唐睿宗立谁为太子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稍不慎便会酿成“玄武门之变”重演。

正在睿宗拿不定主意时,李成器主动向皇帝提出自己不愿意做太子,请求立三弟李隆基为太子。

李隆基后来做了皇帝,对李成器(后改名李宪)十分感激,平日里给他的赏赐十分丰厚。

李宪死后,玄宗特给其“让皇帝”的谥号。

《旧唐书》收录了唐玄宗对李宪的追思词,其中便出现了“大哥孝友,近古莫俦”“大哥嫡长,合当储贰”“谓之手足,惟有大哥”“大哥事迹,身殁让存”等带有大哥称谓的词语。

而唐玄宗称李宪为大哥也并不是在李宪死后才开始称呼的,在平日里,因唐玄宗豁达的性格,经常与诸兄弟在一起饮酒叙情,平常见面也是直呼李宪为大哥的。

例如《全唐诗》中就有唐玄宗所作《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园池》《过大哥山池题石壁》等诗。

称儿子为大哥虽然大哥这个称谓在唐玄宗时便已出现并沿用至今,但唐代史料中此称谓并不多见,也可知这种称谓并没有流行开来。

到了宋代,也很少见有人称呼自己的长兄为大哥的,但却出现了另外一种用法,即称自己的儿子为大哥。

如周密《齐东野语》卷三中,就记载了宋孝宗继位后,一心想北伐收复故土,但作为太上皇的宋高宗赵构却百般阻挠。

一次,孝宗在高宗面前谈论收复中原的计划,高宗不耐烦地说:“大哥,且待老者百年后却议之,盖可见也。

”《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又有慈福太后称宋光宗为大哥。

【国学常识】“子部”包括哪些典籍

【国学常识】“子部”包括哪些典籍

【国学常识】“子部”包括哪些典籍?四库全书将中国历史上创立一种学说或建立一个学派的人物文集列入“子部”,包括哲学、宗教、科技、医、农、兵、法以及类书、杂著等诸多方面。

实际上,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皆入子部,十分庞杂。

《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历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总收典籍930部,17566卷。

其中“杂家”类也收录现在图书分类中归于文学类的诗文评的一些笔记,如俞文豹《吹剑录》、周密《齐东野语》、王士祯《池北偶谈》等。

“子”类书籍坊間出版过《十子全书》、《二十二子》,其中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最为完备,其中收录老子、庄子等二十六子,多用清儒校本。

二十六子典籍为:《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墨子》、《晏子》、《尹文子》、《管子》、《商君书》、《慎子》、《韩非子》、《孙子》、《吴子》、陆贾《新语》、刘安《淮南子》、桓宽《盐铁论》、扬雄《法言》、王充《论衡》、荀悦《申鉴》、王符《潜夫论》、葛洪《抱朴子》、刘义庆《世说新语》、颜之推《颜氏家训》。

《四库全书》中子部的儒家类有:王肃《孔子家语》、《荀子》、陆贾《新语》、桓宽《盐铁论》、贾谊《新书》、刘向《新序》、扬雄《法言》、荀悦《申鉴》、王符《潜夫论》、徐干《中论》、傅玄《傅子》、王通《中说》、唐太宗《帝范》、林慎思《续孟子》、《伸蒙子》、司马光《家范》、张载《张子全书》、朱熹编次《二程遗书》、吕本中《童蒙训》、朱熹《延平答问》、《近思录》、《杂学辨》、《小学集注》、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真德秀《大学衍义》、《读书记》、《心经》、《政经》等。

兵家类有吕望《六韬》、孙武《孙子》、吴起《吴子》、司马穰苴《司马法》、尉繚《尉繚子》,黄石公《三略》、《素书》、李靖《李卫公问对》、李荃《太白阴经》,曾公亮《武经总要》、许洞《虎钤经》、唐顺之《武编》、何良臣《阵纪》、郑若曾《江南经略》、茅元仪《武备志》、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

陆深四库全书收录书全集

陆深四库全书收录书全集

陸深四库全书收录书全集陸深四库全书收录书全集龙的传人辑录1、俨山集续集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2、(聖駕)南巡日錄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2、(大駕)北還錄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3、淮封日記(暂缺)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存目4、南遷日記(暂缺)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存目5、蜀都雜抄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存目6、科场条贯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存目7、史通會要四库全书史部史评类存目8、同異録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存目9、書輯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存目10、古竒器錄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存目11、儼山外集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12、河汾燕閒録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存目13、停驂録續停驂録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存目14、傳疑錄(暂缺)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存目15、春雨堂雜抄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存目16、儼山外記(暂缺)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存目17、玉堂漫筆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存目18、金臺紀聞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存目19、春风堂随笔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存目20、知命録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存目21、溪山馀话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存目22、願豐堂漫書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存目23、行遠集行遠外集(暂缺)四库全书子部别集类存目附录一:四库全书收录的陆深著述计23种(实为27种)儼山集一百卷續集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明陸深撰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是集有費宷徐階二序文徵明後序續集前有唐錦序後有陸師道跋皆其子楫所編錦序及師道跋並稱尚有外集四十卷通此二集爲一百五十卷此本不載外集蓋外集皆其筆記雜著又自別行也明史文苑傳稱深少與徐禎卿相切磨爲文章有名書仿李邕趙孟頫賞鑑博雅爲詞臣冠階序稱深以經濟自許在翰林在國子數上書言事督學於晉參藩於楚旬宣於蜀則皆有功德於其士民而惜其獨以文章見宷序亦稱其以剴切不諛忤宰臣左遷以後畧無感時憤俗之意而舉其發教巖詩峽江道中詩證其無所怨尤今觀其集雖篇章繁富而大抵根柢學問切近事理非徒鬬靡誇多當正嘉之間七子之派盛行而獨以和平典雅爲宗毅然不失其故歩抑亦可謂有守者矣(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南巡日錄一卷北還錄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明陸深撰深字子淵號儼山上海人宏治乙丑進士官至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士卒諡文裕事迹具明史文苑傳世宗嘉靖十八年南幸承天相度顯陵深時官學士命掌行在翰林院印扈行是編乃紀其往返程頓自二月癸丑至四月壬子凡六十日之事南巡曰錄中載有永樂後内閣諸老厯官年月一篇乃得之於孫元者深最留心史學故隨所見而錄之云(四庫全書總目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淮封日記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明陸深撰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是編乃其正德七年以編修充册封淮府副使途中所記其紀程至蘇州而止不言所封者爲何人據深子楫所爲年譜乃封淮王於饒州而明史諸王世表淮定王祐棨宏治十八年已襲封至嘉靖三年卒不應正德中始行册禮與深年譜不同莫能詳也記中錄馬中錫撫賊事較史所載尤備可旁資叅攷云(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南遷日記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明陸深撰嘉靖中深以祭酒侍經筵因爭閣臣改竄講章謫延平府同知是編紀其南行道路所經以舟中日讀漢書故評史之語亦雜載其間(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傳記類存目)蜀都雜抄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明陸深撰深有南廵日錄巳著錄此乃深爲四川左布政使時所錄蜀中山川古蹟其論峨眉山當作蛾眉又力辨禹生石紐爲元和志之誤頗爲有識其他則多隨筆劄記之文(四庫全書總目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科塲條貫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明陸深撰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是書紀洪武至嘉靖間科舉條式於前後損益之制臚列頗詳(四庫全書總目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史通會要三卷(江蘇巡撫採進本)明陸深撰深有南巡日錄巳著錄深嘗以唐劉知幾史通刋本多誤爲校定之凡補殘刓謬若干言又以其因習上篇缺佚乃訂正曲筆鑒識二篇錯簡類爲一篇以還之復采其中精粹者别纂爲會要三卷而陮以後人論史之語時亦以巳見叅之深集中别載史通二跋大畧言知幾是非任情往往捃摭賢聖是其所短至於評隲文體亦可謂當又言知幾嘗謂國史叙事以簡爲主而其書之冗長乃不少觀其議論可以見其去取之旨矣(四庫全書總目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同異錄二卷(浙江鮑士虔家藏本)明陸深撰深有南廵日錄已著錄是書採漢以來名臣奏疏雜文有闗於典章政事之大者節而錄之分爲二卷上篇曰典常下篇曰論述每條之末各附以論斷大旨欲取古人成說相其緩急而通之於當世之務其書始脫稿於閩中及提學山西重加詮次欲奏上之旣而不果其進書原序猶存卷首書中凡原文有陛下云云者俱空白二字而註其下云前朝臣子尊稱君上之文義當避闕然古來傳寫舊文實無此例世所見石經尙書於帝字王字均未有避闕者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書輯三卷(兩江總督採進本)明陸深撰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是書分爲六篇一曰述通二曰典通三曰釋通四曰筆論五曰體位六曰古今訓凡所採用諸書皆臚列於首而復以法帖源流一篇附其後嘗自書勒石(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古竒器錄一卷(内府藏本)明陸深撰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是書雜錄古人奇器名目各標出處末附以江東藏書目錄經第一理學第二史第三古書第四諸子第五文集第六詩集第七類書第八雜史第九地志第十韻書第十一小學醫學第十二雜流第十三又特爲制書一類其義例與厯代書目頗有不同葢深以意爲之非古法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儼山外集三十四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明陸深撰深有南巡日錄巳著錄是編乃其劄記之文其子楫彚爲一集凡傳疑錄二卷河汾燕閒錄二卷春風堂隨筆一卷知命錄一卷金臺紀聞二卷願豐堂漫書一卷谿山餘話一卷玉堂漫筆三卷停驂錄一卷續停驂錄三卷豫章漫抄四卷中和堂隨筆二卷史通會要三卷春雨堂雜抄一卷同異錄二卷蜀都雜抄一卷古奇器錄一卷書輯三卷其中惟史通會要摭劉知幾之精華檃括排纂别分門目而採諸家之論以佐之凡十有七篇專爲史學而作同異錄爲進御之本採擇古人嘉言撮其大畧分上下二篇上曰典常下曰論述專爲治法而作古竒器錄皆述珍異書輯皆論六書八法其餘則皆訂正經典綜述見聞雜論事理每一官一地各爲一集部帙雖别體例則一雖讕言瑣語錯出其間而核其大致則足資考證者多在明人說部之中猶爲佳本舊刻本四十卷今簡汰南巡日錄大駕北還錄淮封日記南遷日記科場條貫平北錄六種别存其目故所存惟三十四卷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河汾燕閒録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明陸深撰深有南廵日錄已著録是書隨筆劄記雜論史事得失經典異同亦頗及當代故實其日河汾燕閒録者蓋深爲山西提學僉事時所著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停驂錄一卷續錄三卷(兩江總督採進本)明陸深撰是編乃其罷山西提學僉事南歸時所作前錄成於嘉靖九年續錄成於十一年雜錄詩話文評朝章國典於經義亦間有考證續錄中所載孟子爲長者折枝當解作肢體之肢亦足以備一說又謂論語詩書執禮執疑是藝之悞則太剏見矣(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傳疑錄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明陸深撰上卷雜論經說異同兼及史事於前代宗室恩數等殺之制叙述尤詳當爲明代宗祿之弊而設下卷則專論調律之法始於纍黍候氣終於十二辰皆備載之蓋隨手雜錄而成者(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春雨堂雜抄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明陸深撰所錄多古今政治得失之故抄撮舊文自爲評隲其謂漢光武篤信圖讖與求仙覆轍相去不遠似亦因世宗好道而託諷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儼山外記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舊本題明陸深撰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此書載學海類編中乃曹溶於深儼山堂外集之中隨意摘錄數十條改題此名非深自著之書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玉堂漫筆三卷(内府藏本)明陸深撰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是書乃在翰林院時記其毎日所得而於考核典故爲尤詳其載楊士奇子稷得罪爲出於陳循所搆陷亦修史者所未詳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金臺紀聞二卷(内府藏本)明陸深撰皆深官翰林時襍記正德乙酉至戊子四年中朝廷故事及友朋論說(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春風堂隨筆一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明陸深撰襍記聞見凡二十三條末附所載歙硯志一篇(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知命錄一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明陸深撰葢亦襍志之類而所記秦蜀山川名勝爲多乃深於嘉靖十三年赴四川左布政使任時途次所編也其曰知命者以初授陜藩道經揚州蜀岡異其名問之則曰由此可通蜀巳而得入蜀之命追數先徵信由前定因以爲名(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谿山餘話一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明陸深撰所記一時名臣如劉健章懋劉大夏遺事頗詳又多談閩事葢其宦閩日所著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願豐堂漫書一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明陸深撰深年譜載所著有願豐堂稿乃正德己巳成於家今此卷末載正德壬申過蘭谿謁章懋一事與年譜嵗月不符葢願豐堂稿乃其詩文此則所著說部也其書亦襍記故事僅及七條疑非完本(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行遠集行遠外集(皆無卷數内府藏本)明陸深撰深有南巡錄已著錄其文集續集刻於嘉靖中此集則崇禎庚午其曾孫休寧縣知縣起龍所編前有起龍述言一篇稱深隨地箸述散見四方者邈不可購所鐫正續集一百五十卷有竒十不得五迄今糢糊散佚又十之二三起龍睠懷先澤多方捜購見輒筆之又積至二十餘卷以次校編又稱附以年譜重開生面云云今考此本所載皆文裕集所已收葢其時舊刻散佚因掇拾所存重刻此板故稱捜購實則非續獲於正續二集之外也所稱年譜今亦不存或裝輯偶漏或嵗久板又佚缺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别集類存目三)附录二:陆深简介陆深生于明宪陆深石刻像[1]宗成化十三年(1477),卒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六十八岁。

“大哥”称谓的演变

“大哥”称谓的演变

“大哥”称谓的演变“大哥”这一称谓自古至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甚至在同一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虽然有些学者也注意到这种变化,但讨论得并不全面。

故笔者依据相关史料,对这一为人们所熟知称谓的古今不同作一简单梳理。

称长兄为大哥古人称兄为哥,在唐以前已经出现,据现今所见史料,大哥这个称谓到了唐玄宗时才出现。

唐玄宗排行第三,按照唐代依旧遵循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本应由李成器继承皇位。

但唐睿宗欲立太子时,却因三子李隆基在平定韦后之乱时立功最大而犹豫不定。

当时的李隆基就如唐初未被立为太子时的李世民一样手握一定的兵权,唐睿宗立谁为太子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稍不慎便会酿成“玄武门之变”重演。

正在睿宗拿不定主意时,李成器主动向皇帝提出自己不愿意做太子,请求立三弟李隆基为太子。

李隆基后来做了皇帝,对李成器(后改名李宪)十分感激,平日里给他的赏赐十分丰厚。

李宪死后,玄宗特给其“让皇帝”的谥号。

《旧唐书》收录了唐玄宗对李宪的追思词,其中便出现了“大哥孝友,近古莫俦”“大哥嫡长,合当储贰”“谓之手足,惟有大哥”“大哥事迹,身殁让存”等带有大哥称谓的词语。

而唐玄宗称李宪为大哥也并不是在李宪死后才开始称呼的,在平日里,因唐玄宗豁达的性格,经常与诸兄弟在一起饮酒叙情,平常见面也是直呼李宪为大哥的。

例如《全唐诗》中就有唐玄宗所作《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园池》《过大哥山池题石壁》等诗。

称儿子为大哥虽然大哥这个称谓在唐玄宗时便已出现并沿用至今,但唐代史料中此称谓并不多见,也可知这种称谓并没有流行开来。

到了宋代,也很少见有人称呼自己的长兄为大哥的,但却出现了另外一种用法,即称自己的儿子为大哥。

如周密《齐东野语》卷三中,就记载了宋孝宗继位后,一心想北伐收复故土,但作为太上皇的宋高宗赵构却百般阻挠。

一次,孝宗在高宗面前谈论收复中原的计划,高宗不耐烦地说:“大哥,且待老者百年后却议之,盖可见也。

”《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又有慈福太后称宋光宗为大哥。

鄞县袁裒及其《书学纂要》考论

鄞县袁裒及其《书学纂要》考论

CHINEStPAINTING&CALLIGRAPHY鄞县袁裒及其《书学纂要》考论◊韩洋袁裒,字德平,浙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 鄞州区)人,元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陶宗仪 《书史会要》言其“所书宗晋”1。

所著《书学 纂要》一书,其中提出的“内撇”与“外拓”之 说,已成为后世重要的笔法术语。

另外,他与赵 孟頫相友善,赵氏曾以书作相赠,还曾书写由 袁裒所撰的《推官厅题名记》。

但时至今日,学 界对其关注与研究仍然较少,主要表现在对其 生卒年、身世经历、著作情况等不甚了了,此外 对他和元代文学家袁桷的关系仍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对其《书学纂要》的著录、性质等也缺 乏深入的探讨。

为澄清上述问题,笔者试结合相关史料略作梳理如次。

一、袁裒生平及其相关问题学界对于袁裒关注不多,主要限于有关文 献记载较少。

但笔者查阅元代文学家袁桷的文 集后发现,其卷三十存《海盐州儒学教授袁府君墓表》(以下简称《墓表》)一篇,袁裒生前曾 授海盐州儒学教授,此袁府君所指即为袁裒。

该《墓志》作为第一手资料,对了解袁裒生平至 关重要。

现将《堪表》内容择其要者摘录如下:海盐州儒学教授袁府君墓表维袁氏,四明大族。

繇处州太守讳毂,试开封府第一,登嘉祐四年进士第。

佐苏文忠守杭,文忠为同年。

生后赠光禄大夫。

生仓部郎中讳灼,得罪政和以归。

生赠朝奉讳坰。

朝奉生通议大夫讳文。

通议大夫生龙图阁学士赠少师讳燮。

尝以礼部侍郎专史事,谥正献,天下人称絜斋先生。

桷七世祖讳縠,试开封,以中书守当 官,迁祥符县丞。

生曾孙,为少傅、同知枢密院事讳韶,赠太师越国公。

受学正献公,于宗谱为族子。

相踵登淳熙进士第,同入秘书省为史官,先后为侍从,缙绅荣之。

正献生四子,俱至名卿尚书东宫官。

而第三子最清显,嘉定七年进士第一。

再世国子祭酒,仕至兵部尚书、给事中、实录史院修撰讳甫。

赠少學1綱部丨守i封丨維|士 :朝邪I枚1劇東丨艚:未彳I文禁I氏I」少|土譁息:一:沒:海岬丨51办為養明」邊f瘁識将同备大|州|丨夢丨冬雖年:祐:族1儒I!#;大|政生故縣、:學gv'譚丨和丨後年爽來丨裱丈私丨贈走州丨挟部也碌光丨士:太4请議:生褲丨蓽卜守府生难大佐丨諱弟i本龍朝,夫底齡▲卷圖:牟太;文武表袁桷《清容居士集》中的《袁府君墓表》傳,谥正肃,天下称为蒙斋先生。

再论朱襄氏

再论朱襄氏

再论朱襄氏朱襄氏是上古时期重要的部族与部族首领,是瑟与六书的发明者。

朱襄氏文化,是礼乐文化的源头,精神文明的最早贡献者。

朱襄氏部族存续的时间历经伏羲时代与炎帝时代,与伏羲氏、神农氏关系密切,朱襄氏与神农氏为有血亲关系的部族,朱襄氏是炎帝系统中有影响的先帝之一,在这两个时代都曾袭以“伏羲”与“炎帝”之号,其活动中心与终葬地在今河南柘城,柘城作为朱襄氏都邑与陵寢之所在,值得珍惜与深入挖掘。

标签:朱襄氏;瑟;柘城朱襄氏是上古时期的重要部族和部族首领,在早期文献中虽有记载,但并未引起學术界的重视,我于21世纪初在柘城考察后完成并发表了相关的论文,我认为“朱襄氏与神农氏为有血亲关系的部族”,“朱襄氏应该是炎帝系统中有影响的先帝之一”,河南柘城为朱襄氏的活动故地。

虽然十余年过去了,我的观点并没有改变,而且我认为有必要对朱襄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也是我“再论朱襄氏”的主要学术目的。

一、上古帝系是华夏早期文明标志符号的历史记忆以朱襄氏为代表的上古帝系,在周汉之际已经形成。

《庄子·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死而不相往来。

”以上所记,是上古帝系的最早版本之一。

在这里,伏羲写作伏牺,伏羲与神农,他们与其他古帝并列,并没有形成特殊的地位。

在该文献中,没有朱襄氏,以及葛天氏的记载,但《吕氏春秋》在“古乐”篇中,不但有“古朱襄氏”,也有“葛天氏之乐”,以及“陶唐氏”,反映至少在战国文献中,上古古帝为代表的古老部族是客观存在的。

《汉书·古今人表》则将上古帝系系统化,将”太昊帝”与“炎帝”“黄帝”并列为“上上圣人”,而列出女娲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廷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亡怀氏、东扈氏、帝鸿氏共19位古帝,应该说这一古帝谱系,在早晚文献中,应该是最全面的。

江干历史名人戴进

江干历史名人戴进

浙派画宗戴进俗话说:钟灵毓秀,地灵人杰。

西湖山壁合抱,钱江之水三折,秀气回环,清波荡漾,人文荟萃,才子辈出。

在明代,杭州笕桥出了一位大画家戴进,他创立了“浙派”画风。

戴进(1389——1462),字文进,又字文节,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仁和(杭州)人,故居在今笕桥相婆弄。

据《虞初新志》里说,他早先是一个制作金银首饰的工匠,所造钗朵、人物、花鸟,精巧绝伦,技艺精湛,远远超出一般同行。

即所谓“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

原想以此手艺传于世,后来,据说有一次,戴进偶然在一家熔金的铺子里,见到自己制作的首饰被人玩腻了,拿去熔掉,一气之下,改学绘画。

其实,在绘画上,戴进早年已负盛名,他的父亲戴景祥就是个职业画家。

郎瑛《七修类稿》里记载:永乐末年,戴进随父应诏到北京。

宣德年中被荐入宫中,但是遭到同行嫉妒,备受排挤,抑郁不得志。

明人陆深《俨山外集》卷五“春风堂随笔”中有较详尽的记述:“宣庙(明宣宗朱瞻基)喜绘事,御制天纵,一时待诏有谢迁循(即谢环)、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

文进入京,众工妒之。

一日在仁智殿呈画,文进以得意之笔上进,第一幅是秋江独钓图,画一红人垂钓于水次。

画家惟红色最难著。

文进独得古法入妙,宣高阅之,廷循从旁奏曰:‘此画甚好,但恨鄙野耳。

’宣庙扣之,(廷循)乃曰:‘大红是朝廷品官服色,却穿此去钓鱼,甚失大体。

’宣庙颔之,遂挥去其作幅不视,故文进在京师颇窘迫。

”说的就是仁智殿呈画的事。

戴进在京不得志,只好回杭州,以卖画为生。

曾隐居诸寺,为寺庙作佛教诸像。

据《东城杂志》记载,当时东城华藏、潮鸣二寺挂有他的画轴,“尚有存焉”。

后虽曾一度入宫,但其主要艺术活动和影响是在民间。

戴进画技精湛,擅长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精于临摹,被誉为“当代第一”。

他的山水画继承了南宁李唐、马远、董源、范宽等各家之长,不拘一格,渊源宽广,技巧纵横,雄健挺拨,既有南宁院体遗风,又有元人水墨意趣,被推为“浙派山水首席画师”;人物画则学吴道子、李龙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陆深《俨山外集》《明史·艺文志》子部小说家类著录:“陆深《俨山外集》四十卷。

”陶宗仪《说郛三种》之《说郛续》卷四:《俨山纂录》,上海陆深。

P176都穆《南濠居士文跋》卷三陆翰林藏乡先生诸帖:(续修四库全书本)922/P645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七史十三:陆文裕在翰林时,充经筵日讲官。

一日讲罢,面奏曰:“今日讲章非臣原撰,乃经阁臣改纂者。

陛下有尧舜之资,当令诸臣各陈所见,则圣德日新,庶无壅蔽之患。

”时桂见山当国,文裕谪授山西提学副使。

陆文裕公为山西提学时,晋王有一乐工,甚爱幸之。

其子学读书,前任副使考送入学。

文裕到任,即行文黜退之。

晋王再四与言,文裕云:“宁可学校少一人,不可以一人污学校。

”坚意不从。

观此二事,文裕之刚诀,亦近代之所仅见者也。

(中华书局1959年本)P147董谷《碧里杂存》卷上《陆俨山》:陆俨山祭酒深,嘉靖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以疾终。

经一日夕未殓,复苏自言曰:“初见一吏人,相请至一大衙门。

主者出,迎入后堂。

坐定命取禄寿簿来,检之曰:‘公之功名富贵,美矣。

但平生有短行者三事,故折公寿算,今尽于此矣。

尚有三日,且请还。

’复送出门,适见拘系一罪人至,乃俨山弟也。

因言于主者,主者即命放之,曰:‘汝且去,与老先生同来。

’”遂苏,时其弟亦久病。

果越三日,同时而卒。

(丛书集成初编本)P69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戴文进不遇》:宣德间,昆山画士谢庭循虽以画蒙宠,终日侍御围棋。

时钱塘戴文进画法极高,与等辈十八人行取至京,皆不及戴者。

考试,令戴画龙,戴本以山水擅名,非其本色,随常画龙皆四爪,呈御,上大怒,曰:“我这里用不得五爪龙,著锦衣卫重治,打御棍十八发回。

”余十七人皆得用命也。

盖为谢所轧云。

苏州周东村说。

宣宗又尝问谢曰:“还有一戴文进,闻画得好。

”对曰:“是秀才,画欠精致,是隶家画也。

”卒不得进。

上海陆子渊司业亦云,戴曾画山水进呈,宣宗称善,令谢视之,谢指擿其失,曰:“好固好,但舟中岂有穿红袍钓鱼之理?”遂弃去弗用。

P18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每见馆阁诸先达,对后学缕缕道国朝典故。

先文裕公出入馆阁,前后几四十年,每见国朝前辈,抄录得一二事,便命不肖熟读而藏之。

(丛书集成初编本)2920/P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先文裕公以祭酒在讲筵面奏,外谪将十年,乃自外藩内补。

寻复翰林,奉命与尚书张文定公邦奇同修玉牒,日事馆阁,颇承圣眷。

辛丑自陈得归。

未几,文定亦南擢。

越二岁,上在西苑,语大学士石门翟公銮,以翰林无人,因问张邦奇、陆深何在?翟以实对。

上曰:“二人才识何如?”翟对曰:“陆远过于张。

”上曰:“我记他曾出作提学官否?”翟曰:“是外谪递迁。

”上复曰:“是桂萼害他。

”桂,太傅文襄公也。

往在内阁,以先公面奏忤意,因下石。

不意蒙圣明洗过,记忆如此。

子孙犬马何以为报耶?(丛书集成初编本)2920/P19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七《经籍》二十七史部史评:陆深《史通会要》三卷(深见杂史类)。

深,字子渊,号俨山,上海人。

弘治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

卒,谥文裕。

事迹具《明史·文苑传》。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本)P4176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一《经籍》三十一史部地理下杂记:陆深《蜀都杂钞》一卷(深见杂史类)。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本)P4198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四《经籍》三十四子部儒家下:陆深《同异录》二卷(深见史类)。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本)P4211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经籍》三十七子部杂家中杂说:陆深《停骖录》一卷《续录》三卷《河汾燕间录》二卷《传疑录》二卷《春雨堂杂抄》一卷(深见史类P4156)。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本)P4230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八《经籍》三十八子部杂家下杂编:陆深《俨山外集》三十四卷(深见史类)。

(臣)等谨案:是编乃其劄记之文,其子楫汇为一集。

凡《传疑录》二卷,《河汾燕闲录》二卷,《春风堂随笔》一卷,《知命录》一卷,《金台纪闻》二卷,《愿丰堂漫书》一卷,《溪山馀话》一卷,《玉堂漫笔》三卷,《停骖录》一卷,《续停骖录》三卷,《豫章漫钞》四卷,《中和堂随笔》二卷,《史通会要》三卷,《春雨堂杂钞》一卷,《同异录》二卷,《蜀都杂钞》一卷,《古奇器录》一卷,《书辑》三卷。

核其大致足资考证者多,在明人《说部》之中,犹为佳本。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本)P4240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九《经籍》三十九子部小说家上杂事:陆深《玉堂漫笔》三卷《金台纪闻》二卷《春风堂随笔》一卷《知命录》一卷《溪山馀话》一卷《愿丰堂漫书》一卷(深见史类)。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本)P4245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一《经籍》四十一子部谱录:陆深《古奇器录》一卷(深见史类)。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本)P4253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八《经籍》四十八子部杂艺术书画:陆深《书辑》三卷(深见史类)。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本)P4282赵用贤《赵定宇书目》《稗统目录》黄葵阳家藏:八十一册,《俨山外集》。

P135焦竑《国史经籍志》卷五:陆深《文裕集》一百卷,又《续集》十卷,又《外集》四十卷。

焦竑《玉堂丛语》卷三《讲读》:经筵面奏,近世无闻。

惟嘉靖甲申夏,吕修撰柟言,五月十二日献陵忌辰,是日讲筵,君臣不宜华服。

己丑夏,陆祭酒深言,讲官讲章,不宜辅臣改窜,使得自尽其愚,因以观学术邪正。

吕未几以论礼谪解州判官,陆竟以是谪延平同知。

程正叔词严义正,范尧夫色润气和,皆贤讲官也,今难其人矣。

(《今言》) P75焦竑《玉堂丛语》卷三《荐举》:杨文贞公士奇当国时,有手摺子书知府以上姓名,怀之袖中,暇即展阅。

尝闻宋吕申公尝籍记人才已用未用姓名,事件当行已行条目,谓之掌记,与公政同。

(《陆俨山外集》) P95焦竑《玉堂丛语》卷五《方正》:陆文裕公为山西提学时,晋王有一乐工,甚爱幸之。

其子学读书,前任副使考送入学,文裕到任,即行文黜之。

晋王再四与言,文裕云:“宁可学校少一人,不可以一人污学校。

”坚意不从,乃已。

P160焦竑《玉堂丛语》卷八《志异》:少师脢庵刘公健字希贤,洛阳人也。

赠太师,谥文靖,九十四岁终时亦无疾。

康修撰德涵云:“往岁奔丧西归,见公于洛阳里第,留入卧内,微揭帏帐示之,双瞳炯然,童颜黑发,自帏中语云:‘往岁陈澜编修借来俞琰参同,是汝批抹的,却是我几被此书悞了。

’既而,相对则一老翁也,大声云:‘我眼泪已昬闷闷,见人休胡说。

’丁宁再三。

德涵以为仙去,入殓时甚轻,惟夫人知之,故速举入柩,人不甚传云。

”(《陆俨山外集》) P265朱国祯《湧幢小品》卷十《稀鬓中允》:陆文裕公以詹事推少宗伯,同郡孙文简公以少詹事副之。

世庙独用文简,尝称文简稀鬓中允,盖属意久矣。

文裕竟卒于位,赠少宗伯。

文简以太子少保,大宗伯,致仕,赠太子太保……。

P210赵琦美《脉望馆书目》集部本朝文集:《陆文裕公外集》八本。

(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本)P1469徐火勃《徐氏笔精》卷六《文订》《倪朴自叙》:陆俨山尝云:浦江倪布衣朴,善著书自叙曰:今之学者大抵急于利禄,而专务于时文。

故不识者不肯目,而识者未暇观也。

今时著书者亦多,求其披阅至终卷者,几何人哉!(杂著秘笈丛刊,台湾学生书局1971年本)P591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卷三《方正》:陆文裕公督学山西时,晋王爱幸一乐工,其子学读书,前任督学考送入学。

公到任,黜之。

晋王言之再四,公云:“宁可学校少一人,不可以一人污学校。

”P518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卷三《方正》:陆深为讲官。

一日讲罢,面奏曰:“今日讲章非臣原撰,乃经阁臣改窜者,陛下有尧舜之资,当令诸臣各陈所见,则圣德日新。

”P518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卷五《栖逸》:陆文裕公语朝士云:仅之迂狂,蹶而不悔。

近得秘法,朝参之余,杜门焚香,一味参禅习静。

虽书册尽,皆扫去,乃大有益。

P562佚名《近古堂书目》卷下小说类:《陆文裕外集》。

(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本)P1195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卷五《陆子渊》:(续修四库全书本)532/P562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卷四杂记:《陆文裕公外集》四册。

陆深,字子渊,嘉靖初掌詹事府,松江上海人。

P106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陆詹事深》:深,字子渊,上海人。

弘治乙丑进士,繇庶吉士授编修,以祭酒充讲官。

讲毕,面奏:“阁臣改易讲章,令讲官不得尽职。

”左迁延平府同知,历副使布政使,召还,以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扈从世庙南巡,掌行在翰林院印,御笔抹去“侍读”二字,进詹事府詹事,致仕。

谥文裕。

公少与徐昌国善,切磨为文章,有名于时。

工书,做李北海、赵承旨。

品騭古今,赏鉴书画,博雅为词林之冠。

遗文百卷外,有《河汾燕间录》、《玉堂漫笔》诸书传于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版本,原中华上编本)P278尤侗《明史拟稿》卷二列传《陆深》:(二十四史订补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本)P866(第15册)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二子部小说家类:陆深《陆文裕公外集》四十卷[校:卢校无陆文裕公四字,外字在山字下]。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九《陆深》:(续修四库全书本)1698/P244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卷四集部别集:《俨山文集》一百卷,又《外集》四十卷,《续集》十卷。

附陆楫《蒹葭文集》八卷。

明陆深。

十六本。

又一部,一百卷,二十本。

《俨山外集》四十卷,陆深,四本。

(续修四库全书本)920/P867徐乾学《明史列传》卷五十四:陆深字子渊,上海人,弘治末进士。

选庶吉士,授编修。

刘瑾改深南京刑部主事。

瑾诛,复故官。

迁国子司业。

父忧归,久之不起。

嘉靖七年,召为国子祭酒,充经筵讲官,尝面奏讲章为阁臣所改。

大学士桂萼因进深原稿,言:“讲章,臣所更也。

”帝方向萼曰:“讲章宜由阁臣阅进,苟任讲官私意,将有杂说乱之。

”深复上言:“宜令讲官各陈所见,且于释诂之外,凡天下政事,举得条列,可以发聪明,绝壅蔽。

章入。

”帝责其欺妄,谪延平府同知,擢山西提学副使。

与御史赵镗争事互劾,镗谪官。

深逮问复职。

已改浙江。

仍视学政,三迁四川左布政使。

转光禄卿大学士夏言。

深门生也。

荐改太常卿,兼侍读学士。

简官僚进詹事。

九庙灾,自陈致仕,居数年卒。

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深博学工书法,好著述,有声馆阁间。

(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本)P2379第六册。

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陆深,字子渊,上海人。

弘治十八年进士,二甲第一。

选庶吉士,授编修。

刘瑾嫉翰林官亢己,悉改外,深得南京主事。

瑾诛,复职,历国子司业、祭酒,充经筵讲官。

奏讲官撰进讲章,阁臣不宜改窜。

忤辅臣,谪延平同知。

晋山西提学副使,改浙江。

累官四川左布政使。

松、茂诸番乱,深主调兵食,有功,赐金币。

嘉靖十六年召为太常卿兼侍读学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