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
MSC-51单片机IO工作原理
![MSC-51单片机IO工作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910e08cb9d528ea81c77966.png)
T
引脚
读引脚
P3的内部结构
一 作为通用I/O口 P1口类似----准 向口(W=1)
读锁存器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VCC 第二输出功能
W
D反反反反反Q CLK反反Q
R
P3口
P3.n
T
引脚
读引脚
第二输入功能
P3的内部结构
二 P3第二功能(Q=1) 时引脚部分输入(Q=1 W=1) ,部分输出(Q=1 W输出)
读锁存器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VCC 第二输出功能
W
D反反反反反Q CLK反反Q
R
P3口
P3.n
T
引脚
读引脚
第二输入功能
P3第二功能各引脚功能定
P3.0 RXD串行口输入 P3.1 TXD串行口输出 P3.2 INT0外部中断0输入 P3.3 INT1外部中断1输入 P3.4 T0定时器0外部输入 P3.5 T1定时器1外部输入 P3.代 WR外部写 制 P3.令 RD外部读 制
VCC
地址 控制
读锁存器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DQ CLK Q
R
P2.n P2口
T MUX
引脚
读引脚
2.P2口作为地址总线
在系统扩展片外程序存储器扩展数据存储器 容量超过 25代B反(用MOVX反@DPTR指 )时,CPU发出 制电平 1”,使多路 开关MUX倒内部地址线 时,P2输出高以 地址
读锁存器
读引脚
输入时----分读引脚或读锁存器
读引脚 由传送指 (MOV)实现
面一个缓冲器用于读端口引脚数据,当执行一条
由端口输入的指 时,读脉冲把该 态缓冲器打开,
这样端口引脚 的数据经过缓冲器读入到内部总线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8fc60b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6.png)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一、概述51单片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微控制器,其IO口是其最基本和重要的功能之一。
IO口可以用于输入和输出信号,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互。
本文将详细介绍51单片机IO口的工作原理。
二、IO口的结构51单片机的IO口由多个引脚组成,每个引脚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工作模式。
通常,一个IO口引脚可以配置为输入模式或输出模式,具体的配置由相应的寄存器控制。
三、IO口的输入模式当一个IO口引脚配置为输入模式时,它可以接收外部设备发送的信号。
在输入模式下,引脚的电平可以是高电平(1)或低电平(0),这取决于外部设备发送的信号。
在51单片机中,可以通过P1口和P3口来配置引脚为输入模式。
当一个引脚配置为输入模式时,相应的寄存器会设置为1,表示该引脚为输入状态。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读取相应的寄存器值来获取引脚的电平状态。
四、IO口的输出模式当一个IO口引脚配置为输出模式时,它可以向外部设备发送信号。
在输出模式下,引脚的电平可以是高电平(1)或低电平(0),这取决于我们设置的值。
在51单片机中,可以通过P0口、P1口、P2口和P3口来配置引脚为输出模式。
当一个引脚配置为输出模式时,相应的寄存器会设置为0,表示该引脚为输出状态。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写入相应的寄存器值来控制引脚的电平状态。
五、IO口的工作原理在51单片机中,IO口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寄存器的读写操作来实现的。
通过读取或写入相应的寄存器值,我们可以配置引脚的工作模式和控制引脚的电平状态。
对于输入模式,我们可以通过读取相应的寄存器值来获取引脚的电平状态。
通过读取P1口和P3口的寄存器值,我们可以判断引脚的电平是高电平还是低电平。
对于输出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写入相应的寄存器值来控制引脚的电平状态。
通过写入P0口、P1口、P2口和P3口的寄存器值,我们可以将引脚的电平设置为高电平或低电平。
六、IO口的应用场景51单片机的IO口广泛应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中,如电子设备、家用电器、工业控制等。
51单片机的IO口
![51单片机的IO口](https://img.taocdn.com/s3/m/5702d77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11.png)
51单片机的I O口.2P0口作为普通I/O口:①输出时,CPU发出控制电平"0"封锁"与"门,将输出上拉场效应管T1截止,同时使多路开关MUX把锁存器与输出驱动场效应管T2栅极接通。
故内部总线与P0口同相。
由于输出驱动级是漏极开路电路,若驱动NMOS或其它拉流负载时,需要外接上拉电阻。
P0的输出级可驱动8个LSTTL负载。
②输入时--分读引脚或读锁存器读引脚:由传送指令(MOV)实现;下面一个缓冲器用于读端口引脚数据,当执行一条由端口输入的指令时,读脉冲把该三态缓冲器打开,这样端口引脚上的数据经过缓冲器读入到内部总线。
读锁存器:有些指令如:ANLP0,A称为"读-改-写"指令,需要读锁存器。
上面一个缓冲器用于读端口锁存器数据。
*原因:如果此时该端口的负载恰是一个晶体管基极,且原端口输出值为1,那么导通了的PN结会把端口引脚高电平拉低;若此时直接读端口引脚信号,将会把原输出的"1"电平误读为"0"电平。
现采用读输出锁存器代替读引脚,图中,上面的三态缓冲器就为读锁存器Q端信号而设,读输出锁存器可避免上述可能发生的错误。
*说明:nP0口必须接上拉电阻;n在读信号之前数据之前,先要向相应的锁存器做写1操作的I/O口称为准双向口;n三态输入缓冲器的作用:n(ANLP0,A)准双向口: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读入端口数据时,由于输出驱动FET并接在引脚上,如果T2导通,就会将输入的高电平拉成低电平,产生误读。
所以在端口进行输入操作前,应先向端口锁存器写"1",使T2截止,引脚处于悬浮状态,变为高阻抗输入。
这就是所谓的准双向口。
2、P0作为地址/数据总线在系统扩展时,P0端口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时,分为:(1)P0引脚输出地址/数据信息:CPU发出控制电平"1",打开"与"门,又使多路开关MUX把CPU的地址/数据总线与T2栅极反相接通,输出地址或数据。
51单片机IO引脚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引脚IO口工作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b8a106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c.png)
51单片机IO引脚IO口工作原理一、IO引脚的基本特性1.输入与输出:IO引脚可以配置为输入(接收外部信号)或输出(发送信号到外部设备)。
2. 高低电平:IO引脚可以输出高电平(通常为Vcc电压)或低电平(通常为接地GND电压)。
3.上拉与下拉:IO引脚可以通过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实现电平的稳定。
4. 悬空状态:未配置输入的IO引脚可能处于悬空状态(floating),容易受到噪声的干扰。
二、IO口的工作原理1.寄存器配置:通过对相应的寄存器进行配置,可以选择IO引脚的工作模式(输入或输出)、电平(高或低)、上拉或下拉等。
2.IO端口的控制:通过对控制寄存器进行设置,可以使IO引脚产生相应的电平信号,控制外部设备的操作。
3.输入输出驱动能力:IO引脚的输出能力决定了其能够驱动的外部设备的负载能力。
对于较重的负载,需要考虑使用缓冲电路或者外部驱动芯片。
三、IO口的配置与操作1.选择IO引脚功能:通过寄存器配置,将IO引脚配置为输入模式(将输入电平传递给芯片内部)或输出模式(将芯片内部的电平输出到外部设备)。
2.设置电平状态:对于输出模式的引脚,可以通过寄存器来设置输出电平的状态,使其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
3.上拉与下拉电阻:通过配置相关寄存器,可以启用上拉电阻(使引脚在悬空状态时拉高到高电平)或下拉电阻(使引脚在悬空状态时拉低到低电平)。
四、IO端口的应用1.输入:将外部设备的信号输入到IO引脚,通过编程来实现对信号的判断和处理。
例如,读取按键的状态、读取传感器的数据等。
2.输出:将芯片内部产生的信号输出到外部设备,用于控制和驱动外部设备的操作。
例如,控制LED灯的亮灭、控制继电器的开关等。
3.通信:通过IO引脚与其他设备(例如外围设备、传感器、通信模块等)进行通信。
4.扩展IO口:通过外部的IO扩展芯片或者接口芯片,可以扩展更多的IO口。
总结:51单片机的IO口是其与外部设备通信的接口,通过配置相关寄存器来选择引脚的工作模式、电平和电阻状态。
51单片机io口输出低电平,但接了lcd后变成高电平
![51单片机io口输出低电平,但接了lcd后变成高电平](https://img.taocdn.com/s3/m/3522ed1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3.png)
51单片机io口输出低电平,但接了lcd后变成高电平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在当前的电子设备应用中,单片机(Microcontroller)作为一种常见的电子控制器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而51单片机作为一种经典的单片机系列,也被广泛使用。
在使用51单片机进行控制时,IO口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奇怪的问题。
比如,当我们将51单片机的IO口设置为输出低电平时,但是当我们接上LCD液晶显示屏之后,电平却变成了高电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首先,我们将介绍51单片机的IO口输出低电平的原理和应用场景。
然后,我们将会详细讨论当我们接上LCD液晶显示屏后,为什么IO口的电平会发生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51单片机的IO口输出低电平和LCD接口之间的关系,并引导读者解决此类问题时采取合适的措施。
接下来,我们将会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51单片机IO口输出低电平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
随后,我们将探讨当我们接上LCD液晶显示屏后,为什么IO口的电平会变为高电平。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51单片机与LCD液晶显示屏的接口设计和开发工作。
欢迎阅读本文,希望能为您带来有益的信息和启发。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描述和分析51单片机IO口输出低电平接上LCD后电平变高的现象。
首先,将在引言部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和解释51单片机IO口输出低电平的原理和机制,并通过实例来说明。
然后,将进一步探讨接上LCD后电平变高的原因,包括可能存在的电路连接问题和信号干扰等因素。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并进行结果分析和讨论。
51单片机并行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并行io口工作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2c423a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a.png)
51单片机并行io口工作原理51单片机是一种常用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具有强大的并行IO 口功能。
本文将介绍并行IO口的工作原理及其在51单片机中的应用。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并行IO口。
并行IO口是指可以同时进行多个输入输出操作的接口。
在51单片机中,通过并行IO口可以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互,如控制LED灯、读取按键状态等。
在51单片机中,有两种类型的IO口:通用IO口和特殊功能IO口。
通用IO口可以进行输入输出操作,而特殊功能IO口则有特定的功能,如串口通信、定时器等。
并行IO口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寄存器的写入和读取来控制IO口的状态。
在51单片机中,有4个8位寄存器,分别是P0、P1、P2、P3。
P0口的每一位对应一个IO口,P1、P2、P3口则是通过外部扩展芯片来实现更多的IO口。
通过向寄存器中写入数据,可以控制IO口的输出状态。
例如,向P0寄存器写入0x55,即二进制01010101,可以控制P0口的1、3、5、7位输出高电平,2、4、6、8位输出低电平。
通过读取寄存器中的数据,可以获取IO口当前的输入状态。
例如,读取P1寄存器的值,可以获取P1口每一位的输入状态。
在51单片机中,可以通过对寄存器的位操作来实现对单个IO口的控制。
例如,通过设置P2口的某一位为1,可以将对应的IO口设置为输出模式;通过设置P2口的某一位为0,可以将对应的IO口设置为输入模式。
通过对寄存器的位操作,可以实现对多个IO口的同时控制。
除了通过编程对寄存器进行操作外,51单片机还提供了一些特殊功能IO口,可以直接使用这些IO口来实现一些常见的功能。
例如,P3.0和P3.1口可以作为外部中断输入口,P3.3和P3.4口可以作为定时器输入口,P3.5和P3.6口可以作为串口通信口。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将不同的外部设备连接到51单片机的IO口上,通过对寄存器的编程,控制外部设备的状态。
例如,我们可以将LED灯连接到P0口的某一位上,通过对P0寄存器的位操作,控制LED灯的亮灭;我们也可以将按键连接到P1口的某一位上,通过读取P1寄存器的值,获取按键的状态。
很全的51单片机IO端口详解(带图)
![很全的51单片机IO端口详解(带图)](https://img.taocdn.com/s3/m/df301143fe4733687e21aa39.png)
80C51的I/O端口结构及应用特性一,I/O端口的结构1,锁存器加引脚的典型结构80C51的I/O端口都有内部总线实现操作控制。
P0-P3四个I/O 口都可以做普通I/O口,因此,要求具有输出锁存功能。
内部总线有事分时操作,因此每个I/O端口都有相应的锁存器。
然而I/O端口又是外部的输入/输出通道,必须有相应的引脚,故形成了I/O端口的锁存器加引脚的典型结构。
2,I/O口的复用功能(1)I/O口的总线复用。
80C51在使用并行总线扩展时,P0口可作为数据总线口和低8位地址总线口,这是,P0为三态双向口。
P0口输出总线的地址数据信号,P2口输出高8位地址信号。
(2)I/O口的功能复用。
I/O口的P3为功能复用的I/O端口。
端口有复用输出的控制端;引脚也有复用输入的控制端。
3,准双向结构P0,P1,P2,P3口做普通I/O口使用时,都是准双向口结构。
准双向口的典型结构见P1口位结构图。
准双向口的输入操作和输出操作本质不同,输入操作时读引脚状态;输出操作时对口锁存器的写入操作。
有口锁存器和引脚电路可知:当有内部总线对只1或只0时,锁存器的0、1状态立即反应到引脚上。
但是输入操作(读引脚)时,如果口锁存器的状态为0,引脚被嵌位在0状态,导致无法读出引脚的高电平输入。
二,I/O端口的应用特性1,引脚的自动识别。
无论P0,P2口的总线复用,还是P3口的功能复用,内部资源会自动选择,不需要通过指令的状态选择。
2,口锁存器的读、该、写操作。
许多涉及到I/O端口的操作,只是涉及口锁存器的读出、修改、写入的操作。
这些指令都是一些逻辑运算指令、置位/清除指令、条件转移指令以及将I/O口作为目的地址的操作指令。
3,读引脚的操作指令。
如果某个I/O口被指定为源操作数,则为读引脚的操作指令。
例如,执行MOV A,P1时,P1口的引脚状态传送到累加器中,执行MOV P1,A是,指令则将累加器的内容传送到P1口锁存器中。
4,准双向口的使用。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68e454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6.png)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51单片机(英文名为8051 Microcontroller)是一种由Intel公司于1980年推出的8位单片机,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
作为一种高性能、低功耗的单片机,其周围有多个IO口(Input/Output ports),可以用来实现数字输入、输出、模拟输入、输出等功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51单片机IO口的工作原理。
1.51单片机的IO口介绍51单片机共有4个8位的IO口,依次为P0、P1、P2和P3、每个IO 口都是一个8位的寄存器,称为端口寄存器(port register),用于和外部设备进行数据通信。
其中,P0是一个具有双重输入和输出特性的端口,可以配置为输入口或输出口;P1和P3是纯输出端口;P2是输入输出混合端口。
2.IO口的工作模式IO口的工作模式由P0、P1、P2和P3的寄存器位来配置。
每个IO口的寄存器位都有对应的功能和控制位,通过设置这些位可以控制IO口的工作模式和输出状态。
2.1输入模式在输入模式下,IO口作为输入口,接受来自外部器件的信号。
通过将对应的寄存器位设置为1,可以将IO口配置为输入模式。
在输入模式下,端口寄存器的位对应的为悬空状态,可以通过主动上拉或下拉方法来确保IO口的状态。
2.2输出模式在输出模式下,IO口作为输出口,通过控制寄存器位的值可以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信号。
将对应的寄存器位设置为0,可以将IO口配置为输出模式。
在输出模式下,直接修改端口寄存器的位即可改变IO口的输出状态。
对于纯输出端口,即P1和P3,更方便地改变IO口的状态可以通过直接操作对应的位。
2.3产生中断IO口还可以通过设置为中断产生源的方式来实现中断功能。
在输入模式下,将对应的寄存器位设置为1,即可配置IO口为中断输入。
当IO口检测到中断触发条件(例如边沿触发、电平触发等),会触发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ISR)。
3.IO口的读取和写入操作为了读取和写入IO口的状态,可以直接访问相应的寄存器。
MCS-51单片机IO口详解
![MCS-51单片机IO口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5b105b7b31b765ce05081406.png)
单片机IO口结构及上拉电阻MCS-51有4组8位I/O口:P0、P1、P2和P3口,P1、P2和P3为准双向口,P0口则为双向三态输入输出口,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几个口线。
一、P0口和P2口图1和图2为P0口和P2口其中一位的电路图。
由图可见,电路中包含一个数据输出锁存器(D触发器)和两个三态数据输入缓冲器,另外还有一个数据输出的驱动(T1和T2)和控制电路。
这两组口线用来作为CPU与外部数据存储器、外部程序存储器和I/O扩展口,而不能象P1、P3直接用作输出口。
它们一起可以作为外部地址总线,P0口身兼两职,既可作为地址总线,也可作为数据总线。
图1 单片机P0口内部一位结构图图2 单片机P0口内部一位结构图P2口作为外部数据存储器或程序存储器的地址总线的高8位输出口AB8-AB15,P0口由ALE选通作为地址总线的低8位输出口AB0-AB7。
外部的程序存储器由PSEN信号选通,数据存储器则由WR和RD读写信号选通,因为2^16=64k,所以MCS-51最大可外接64kB的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
二、P1口图3为P1口其中一位的电路图,P1口为8位准双向口,每一位均可单独定义为输入或输出口,当作为输入口时,1写入锁存器,Q(非)=0,T2截止,内上拉电阻将电位拉至"1",此时该口输出为1,当0写入锁存器,Q(非)=1,T2导通,输出则为0。
图3 单片机P2口内部一位结构图作为输入口时,锁存器置1,Q(非)=0,T2截止,此时该位既可以把外部电路拉成低电平,也可由内部上拉电阻拉成高电平,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P1口常称为准双向口。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输入口使用时,有两种情况:1.首先是读锁存器的内容,进行处理后再写到锁存器中,这种操作即读—修改—写操作,象JBC(逻辑判断)、CPL(取反)、INC(递增)、DEC(递减)、ANL(与逻辑)和ORL(逻辑或)指令均属于这类操作。
2.读P1口线状态时,打开三态门G2,将外部状态读入CPU。
51单片机io口工作的基本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8ee9aa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a.png)
51单片机io口工作的基本原理51单片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微控制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控制输入/输出(I/O)口的电平状态来实现与外部设备的连接与交互。
单片机的I/O口被称为通用I/O口(General Purpose I/O,GPIO),可以通过设置其输入与输出模式以及控制电平状态来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的传输与控制。
在51单片机中,GPIO口可以进行两种模式的设置:输入模式和输出模式。
在输入模式下,GPIO口可以将外部设备的电平状态作为输入信号接收,并将该信号传送至单片机内部进行处理。
在输出模式下,单片机可以通过控制GPIO口的电平状态向外部设备发送数据或控制信号。
当GPIO口设置为输入模式时,单片机内部会初始化一个输入缓冲区,用于存储外部设备传入的电平信号。
当外部设备改变电平状态时,单片机会及时检测到,并将相应的电平状态记录在输入缓冲区中。
通过读取输入缓冲区的数值,单片机可以获取外部设备传入的数据。
这样,单片机就能够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互。
当GPIO口设置为输出模式时,单片机内部会初始化一个输出缓冲区,用于存储将要发送至外部设备的数据。
根据所需的传输方式,单片机可以通过改变输出缓冲区的数值来控制GPIO口的电平状态。
当输出缓冲区的数值发生改变时,单片机会通过输出电路将该数值转换为相应的电平状态,从而将数据或控制信号送至外部设备。
除了设置输入/输出模式以及控制电平状态之外,单片机还可以对GPIO口进行中断配置以及上下拉电阻的设置。
中断配置可以实现在特定事件发生时自动跳转至相应的中断服务函数,从而实现对外部设备的实时响应。
上下拉电阻则可以提供电平稳定性,防止输入口因为无输入信号而漂移到不确定状态。
综上所述,51单片机的I/O口工作基于设置输入/输出模式以及控制电平状态,通过与外部设备进行电平交互来实现数据的传输与控制。
通过合理配置中断和上下拉电阻,单片机可以实现高效稳定的IO口工作,为嵌入式系统开发提供强大的功能与灵活性。
MCS-51单片机IO口详解
![MCS-51单片机IO口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135476e74afe04a1b071de21.png)
MCS-51单片机IO口详解单片机I O口结构及上拉电阻MCS-51有4组8位I/O口:P0、P1、P2和P3口,P1、P2和P3为准双向口,P0口则为双向三态输入输出口,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几个口线。
一、P0口和P2口图1和图2为P0口和P2口其中一位的电路图。
由图可见,电路中包含一个数据输出锁存器(D触发器)和两个三态数据输入缓冲器,另外还有一个数据输出的驱动(T1和T2)和控制电路。
这两组口线用来作为CPU与外部数据存储器、外部程序存储器和I/O扩展口,而不能象P1、P3直接用作输出口。
它们一起可以作为外部地址总线,P0口身兼两职,既可作为地址总线,也可作为数据总线。
图1单片机P0口内部一位结构图图2 单片机P0口内部一位结构图P2口作为外部数据存储器或程序存储器的地址总线的高8位输出口AB8-AB15,P0口由ALE 选通作为地址总线的低8位输出口AB0-AB7。
外部的程序存储器由PSEN信号选通,数据存储器则由WR和RD 读写信号选通,因为2^16=64k,所以MCS-51最大可外接64kB的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
二、P1口图3为P1口其中一位的电路图,P1口为8位准双向口,每一位均可单独定义为输入或输出口,当作为输入口时,1写入锁存器,Q(非)=0,T2截止,内上拉电阻将电位拉至"1",此时该口输出为1,当0写入锁存器,Q(非)=1,T2导通,输出则为0。
Newbuff图3 单片机P2口内部一位结构图作为输入口时,锁存器置1,Q(非)=0,T2截止,此时该位既可以把外部电路拉成低电平,也可由内部上拉电阻拉成高电平,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P1口常称为准双向口。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输入口使用时,有两种情况:1.首先是读锁存器的内容,进行处理后再写到锁存器中,这种操作即读—修改—写操作,象JBC(逻辑判断)、CPL(取反)、INC(递增)、DEC(递减)、ANL(与逻辑)和ORL(逻辑或)指令均属于这类操作。
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116884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d.png)
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51单片机的基本结构。
51单片机是一种集成了CPU、RAM、ROM、I/O端口和定时/计数器等功能模块的芯片。
它的CPU部分包括指令执行单元、寄存器组和时钟电路,可以实现各种指令的执行和数据的处理。
RAM用来存储临时数据,而ROM则用来存储程序代码和常量数据。
I/O端口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而定时/计数器则用于产生精确的定时信号和计数功能。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当51单片机上电后,时钟电路开始工作,CPU开始按照程序存储区中的指令序列执行程序。
首先,CPU从ROM中读取程序的第一条指令,然后根据指令的操作码和地址码执行相应的操作。
在执行指令的过程中,CPU可能需要从RAM中读取数据,对数据进行运算,然后将结果存储回RAM或者输出到外部设备。
此外,51单片机的I/O端口可以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
当需要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时,CPU通过读写I/O端口的方式来实现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通过编程控制I/O端口的状态,可以实现与外部设备的各种交互操作,比如控制LED的亮灭、读取传感器的数据等。
最后,定时/计数器模块可以产生精确的定时信号和实现计数功能。
通过编程设置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模式和计数值,可以实现定时触发某些操作或者实现精确的计数功能,比如测量时间间隔、生成脉冲信号等。
总的来说,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CPU执行程序指令,与RAM、ROM、I/O端口和定时/计数器等功能模块进行数据交换和控制操作,从而实现各种复杂的功能。
它的工作原理涉及到计算机体系结构、数字电路、嵌入式系统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微控制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理解和使用51单片机。
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够激发读者对微控制器和嵌入式系统的兴趣,促进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单片机IO端口工作原理
![单片机IO端口工作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6562b71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b0.png)
单片机IO端口工作原理单片机(IO)端口工作原理是指单片机芯片中用来与外部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控制引脚,它可以将外部数据引入到单片机内部进行处理,或者将单片机内部处理的数据输出到外部设备上。
常用的单片机(IO)端口包括P0、P1、P2和P3等。
其中,P0端口是8051系列单片机中最常用的IO端口之一、它具有三种工作模式:漏极开路模式、推挽模式和准双向口模式。
首先,漏极开路模式是指P0端口作为输入端口时,引脚处于高阻态。
这时,外部设备通过给引脚上拉或下拉来实现输入,单片机通过读取引脚的状态来获取外部输入的数据。
当P0端口作为输出端口时,引脚采用的是开漏输出的方式,即输出1时,引脚处于高阻态;输出0时,引脚处于低电平态。
这种模式下,输出引脚需要连接外部上拉电阻或二极管来实现高电平输出。
其次,推挽模式是指P0端口既可以作为输入端口,也可以作为输出端口。
当P0端口作为输入端口时,引脚需要通过外部上拉或下拉电阻来实现输入;当P0端口作为输出端口时,引脚采用的是推挽输出方式,输出1时,引脚处于高电平态;输出0时,引脚处于低电平态。
这种模式下,引脚无需连接外部上拉电阻。
最后,准双向口模式是指P0端口同时具有输入和输出的功能。
当P0端口作为输入端口时,引脚通过外部上拉或下拉电阻来实现输入;当P0端口作为输出端口时,引脚采用的是推挽输出方式,输出1时,引脚处于高电平态;输出0时,引脚处于低电平态。
这种模式下,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通过引脚上的跳线帽来选择输入还是输出。
除了以上三种工作模式,P0端口还可以通过连接外部上拉电阻来实现上拉电阻功能。
上拉电阻可以在引脚上提供一个默认的高电平,当引脚未被外部设备拉低时,引脚处于高电平状态。
这种方式主要用于消除外部干扰。
总之,单片机IO端口工作原理涉及漏极开路、推挽、上拉电阻和准双向口等多种方式,通过选择不同工作模式和引脚连接方式来实现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功能。
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工作模式和连接方式。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f9099c5aa00b52acfc7ca64.png)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一、P0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P0端口8位中的一位结构图见下图:由上图可见,P0端口由锁存器、输入缓冲器、切换开关、一个与非门、一个与门及场效应管驱动电路构成。
再看图的右边,标号为P0.X引脚的图标,也就是说P0.X引脚可以是P0.0到P0.7的任何一位,即在P0口有8个与上图相同的电路组成。
下面,我们先就组成P0口的每个单元部份跟大家介绍一下:先看输入缓冲器:在P0口中,有两个三态的缓冲器,在学数字电路时,我们已知道,三态门有三个状态,即在其的输出端可以是高电平、低电平,同时还有一种就是高阻状态(或称为禁止状态),大家看上图,上面一个是读锁存器的缓冲器,也就是说,要读取D锁存器输出端Q的数据,那就得使读锁存器的这个缓冲器的三态控制端(上图中标号为‘读锁存器’端)有效。
下面一个是读引脚的缓冲器,要读取P0.X引脚上的数据,也要使标号为‘读引脚’的这个三态缓冲器的控制端有效,引脚上的数据才会传输到我们单片机的内部数据总线上。
D锁存器:构成一个锁存器,通常要用一个时序电路,时序的单元电路在学数字电路时我们已知道,一个触发器可以保存一位的二进制数(即具有保持功能),在51单片机的32根I/O口线中都是用一个D触发器来构成锁存器的。
大家看上图中的D锁存器,D端是数据输入端,CP是控制端(也就是时序控制信号输入端),Q是输出端,Q非是反向输出端。
对于D触发器来讲,当D输入端有一个输入信号,如果这时控制端CP没有信号(也就是时序脉冲没有到来),这时输入端D的数据是无法传输到输出端Q及反向输出端Q非的。
如果时序控制端CP的时序脉冲一旦到了,这时D端输入的数据就会传输到Q及Q非端。
数据传送过来后,当CP时序控制端的时序信号消失了,这时,输出端还会保持着上次输入端D的数据(即把上次的数据锁存起来了)。
如果下一个时序控制脉冲信号来了,这时D端的数据才再次传送到Q端,从而改变Q端的状态。
多路开关:在51单片机中,当内部的存储器够用(也就是不需要外扩展存储器时,这里讲的存储器包括数据存储器及程序存储器)时,P0口可以作为通用的输入输出端口(即I/O)使用,对于8031(内部没有ROM)的单片机或者编写的程序超过了单片机内部的存储器容量,需要外扩存储器时,P0口就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
MCS-51 I-O端口的使用
![MCS-51 I-O端口的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0f23c35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3.png)
(2)P3口第二功能
P3口第二功能如表所示:
提示
根据实际的应用场合中的需要,一般 把几条端口线设置为第二功能,而另外几 条端口线处于第一功能运行状态。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对P3端口作字节操作, 需采用位操作的形式。
—6—
读锁存器
读锁存器中的数据时,读锁存器三态门缓冲器 U1打开(即三态门缓冲器的控制端有效),锁存器 输出端Q的数据经三态门U1进入内部数据总线。
注意
当从内部总线输出高电平后,锁存器Q=1,Q=0,场效 应管T2截止。若外接引脚信号为低电平,此时从引脚读入的 数据与从锁存器读入的数据不同。
为避免原端口的状态被读错,MCS-51系列单片机指令系 统中提供了“读—修改—写”方式指令,如ANL、ORL、XRL等 (这些指令都需要得到原端口输出的状态,修改后再输出), 采用读锁存器方式而不是读引脚方式。
P2口作为I/O端口使用时,多路开 关的控制信号为0(低电平),多路开 关与锁存器的Q端相接,数据输出与输 入工作过程与P0端口作为通用I/O口时 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P2口作为通用I/O口
—11—
P2口作为地址总线时,多路开关的控 制信号为1(高电平),多路开关与地 址线接通,地址信号→非门(数据反 相)→场效应管(数据反相)→P2.X。
—4—
① 数据输出
由数据总线向引脚输出的工作过程:写锁存器信号CP有效, 内部总线的信号→锁存器的输入端D→锁存器的反向输出 端Q→多路开关MUX→T2管(数据反相)→P0.X。
提示
当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平0时,与门输出为低电平,T1管是 截止的,所以作为输出口时,P0是漏极开路输出,当驱动上接电流负 载时,需要外接上拉电阻。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6102852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b.png)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单片机(microcontroller)是一种集成了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I/O)功能的微型计算机芯片。
其中,I/O口是单片机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交互的重要通道。
I/O口工作原理包括I/O口的寄存器设置、数据传输、工作模式与端口处理等方面。
I/O口的寄存器设置是指通过对相关寄存器的配置,来实现I/O口的功能选择和特性设置。
在单片机内部,每个I/O口都有对应的控制寄存器,用于控制该口的工作模式、方向、电平状态等。
这些寄存器都是通过特定地址访问的,通过设置相应的位或寄存器值,可以选择输入还是输出模式,选择高电平还是低电平的应用环境。
数据传输是指单片机通过I/O口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对于输入数据,单片机可以通过对I/O口进行读取,获取外部设备传输给单片机的数据;对于输出数据,单片机通过对I/O口进行写入,将需要传输给外部设备的数据发送出去。
这里的数据可以是数字信号,也可以是模拟信号。
单片机通过I/O口获取或传输这些信号,从而实现与外部设备的通信。
工作模式是指单片机通过配置 I/O 口的相关寄存器,调整 I/O 口的工作状态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常见的 I/O 口工作模式主要有输入模式(input mode)、输出模式(output mode)、双向模式(bi-directional mode)和模拟输入输出模式(analog mode)等。
输入模式是指 I/O 口允许从外部设备读取数据,输出模式是指 I/O 口可以将数据发送到外部设备,双向模式是可以同时进行输入和输出数据,而模拟输入输出模式是用于处理模拟信号。
端口处理是指单片机对I/O口的状态进行处理和控制。
在处理输入数据时,单片机通过读取相应的寄存器或端口状态位来获取外部设备传输给单片机的信号;在处理输出数据时,单片机通过设置相应的寄存器或端口状态位来向外部设备发送信号。
端口处理通常包括读取、写入、设置和清除等操作,通过这些操作可以实现对I/O口的控制和操作。
51单片机io口工作的基本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9785e7f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ce.png)
51单片机io口工作的基本原理单片机(Microcontroller)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它包含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可被程序控制。
在单片机中,IO口(Input/Output Port)是指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的接口。
本文将介绍51单片机IO口工作的基本原理。
一、IO口概述IO口是单片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的能力。
在51单片机中,通常使用的IO口是P0、P1、P2和P3。
每个IO口都包含了8个引脚,可以用来连接各种外设,如LED、按键、传感器等。
二、IO口的输入输出模式1. 输入模式:当IO口设置为输入模式时,它可以接收来自外部设备的信号。
在51单片机中,通过将IO口对应的bit位设置为1,可以将该IO口设置为输入模式。
2. 输出模式:当IO口设置为输出模式时,它可以向外部设备发送信号。
在51单片机中,通过将IO口对应的bit位设置为0,可以将该IO口设置为输出模式。
当IO口为输出模式时,我们可以通过设置IO口的电平状态(高电平或低电平)来控制外部设备。
三、IO口的控制方法1. 单独控制:我们可以通过直接对IO口进行操作来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
在51单片机中,通过修改IO口的电平状态,从而改变引脚的电压值,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2. 组合控制: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同时控制多个IO口,使它们协同工作。
在51单片机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特定的寄存器来实现对多个IO 口的同时控制。
例如,使用P0或P2口作为数据总线,通过设置P0CON或P2CON寄存器来实现对该总线上的多个引脚的控制。
四、IO口的中断功能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外部设备的状态来触发特定的操作。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51单片机提供了IO口中断功能。
通过设置中断触发方式和中断掩码,当IO口的电平状态发生变化时,可以触发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
五、IO口的工作原理1. 数据方向控制:在51单片机中,通过特定的寄存器来控制IO口的数据方向。
单片机51接口原理
![单片机51接口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986c182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9.png)
单片机51接口原理单片机51接口原理单片机51接口原理是指单片机与外部器件或设备进行通信和控制的原理。
单片机51是一种常见的嵌入式微控制器,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工业控制、家电控制、自动化设备等。
其接口原理是通过单片机的引脚和外部器件或设备进行电气连接和通信,实现数据传输和控制操作。
单片机51接口原理包括数字接口和模拟接口两种类型,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接口的原理和应用。
数字接口原理数字接口是单片机与数字型器件进行通信和控制的接口,其原理是通过单片机的数字I/O引脚和外部器件的数字输入输出引脚进行连接和通信。
单片机通过设置输出引脚的电平(高电平或低电平)来控制外部器件的状态,同时也可以通过读取输入引脚的电平来获取外部器件的状态信息。
在单片机51中,有多个通用I/O引脚可以作为数字接口使用,例如P0口、P1口、P2口和P3口。
这些引脚可以通过编程设置为输入或输出模式,以实现与外部数字器件的通信和控制。
数字接口原理还包括串口通信接口和并行总线接口两种类型。
串口通信接口可以实现单片机与外部设备的串行数据传输,常用的串口通信协议包括UART、SPI 和I2C。
而并行总线接口可以实现单片机与外部设备的并行数据传输,通常用于连接存储器、显示器、键盘等外部设备。
模拟接口原理模拟接口是单片机与模拟型器件进行通信和控制的接口,其原理是通过单片机的模拟输入输出引脚和外部模拟器件的模拟输入输出引脚进行连接和通信。
单片机通过模数转换器(ADC)将外部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在单片机内部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再通过数模转换器(DAC)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输出到外部器件。
在单片机51中,模拟接口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模拟输入引脚和一个或多个模拟输出引脚。
单片机内部的ADC和DAC模块可以对外部模拟信号进行高速、高精度的转换,从而实现对外部模拟器件的采集和控制。
模拟接口原理还包括定时器和比较器两种类型。
定时器可以通过编程设置计数器的计数范围和计数方式,从而实现对外部模拟信号的定时采样和触发控制。
51单片机IO端口(P1P2P3端口,漏极开路,推挽,上拉电阻,准双向口)
![51单片机IO端口(P1P2P3端口,漏极开路,推挽,上拉电阻,准双向口)](https://img.taocdn.com/s3/m/e1ffa4373968011ca30091d1.png)
单片机IO端口工作原理(P1P2P3端口,漏极开路,推挽,上拉电阻,准双向口)2009-09-17 12:58二、P1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P1口的结构最简单,用途也单一,仅作为数据输入/输出端口使用。
输出的信息有锁存,输入有读引脚和读锁存器之分。
P1端口的一位结构见下图:P1端口与P0端口的主要差别在于,P1端口用内部上拉电阻R代替了P0端口的场效应管V1,并且输出的信息仅来自内部总线。
由内部总线输出的数据经锁存器反相和场效应管反相后,锁存在端口线上,所以,P1端口是具有输出锁存的静态口。
要正确地从引脚上读入外部信息,必须先使场效应管关断,以便由外部输入的信息确定引脚的状态。
为此,在作引脚读入前,必须先对该端口写入l。
具有这种操作特点的输入/输出端口,称为准双向I/O口。
8051单片机的P1、P2、P3都是准双向口。
P0端口由于输出有三态功能,输入前,端口线已处于高阻态,无需先写入l后再作读操作。
单片机复位后,各个端口已自动地被写入了1,此时,可直接作输入操作。
如果在应用端口的过程中,已向P1一P3端口线输出过0,则再要输入时,必须先写1后再读引脚,才能得到正确的信息。
此外,随输入指令的不同,H端口也有读锁存器与读引脚之分。
三、P2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P2端口的一位结构见下图:P2端口在片内既有上拉电阻,又有切换开关MUX,所以P2端口在功能上兼有P0端口和P1端口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输出功能上,当切换开关向下接通时,从内部总线输出的一位数据经反相器和场效应管反相后,输出在端口引脚线上;当多路开关向上时,输出的一位地址信号也经反相器和场效应管反相后,输出在端口引脚线上。
对于8031单片机必须外接程序存储器才能构成应用电路(或者我们的应用电路扩展了外部存储器),而P2端口就是用来周期性地输出从外存中取指令的地址(高8位地址),因此,P2端口的多路开关总是在进行切换,分时地输出从内部总线来的数据和从地址信号线上来的地址。
51单片机IO引脚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引脚IO口工作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6f31642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b.png)
51单片机IO引脚IO口工作原理1.IO口的分类1.1口线口线是指单向传输数据的引脚,它可以把数据发送给外部设备或接收来自外部设备的数据。
其中P0、P2和P3是口线,在默认情况下,它们的工作方式是输出模式。
1.2双向总线双向总线是指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引脚,它常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例如LCD显示屏。
其中P1是双向总线,在默认情况下,它的工作方式是输入模式。
2.IO口的工作模式2.1输入模式在输入模式下,IO口从外部设备接收信号。
当IO口设置为输入模式时,它会使用内部上拉电阻或外部电阻来保持引脚电平。
2.1.1内部上拉电阻内部上拉电阻使得当没有外部设备连接到IO引脚时,引脚会保持高电平。
要使用内部上拉电阻,可以将IO口设置为输入模式,并将其对应的引脚设置为逻辑1,例如:P1=0xFF。
2.1.2外部电阻如果需要连接外部设备到IO引脚,并保持引脚电平,可以使用外部电阻来实现。
在此情况下,需要将IO口设置为输入模式,并且外部设备需要连接一个电阻,使引脚电平保持在逻辑1或逻辑0。
2.2输出模式在输出模式下,IO口向外部设备发送信号。
当IO口设置为输出模式时,输出引脚可以被设置为逻辑1或逻辑0。
2.2.1输出高电平要将IO引脚设置为逻辑1,可以将IO口设置为输出模式,并将其对应的引脚设置为逻辑1,例如:P1=0xFF。
2.2.2输出低电平要将IO引脚设置为逻辑0,可以将IO口设置为输出模式,并将其对应的引脚设置为逻辑0,例如:P1=0x00。
2.3双向模式在双向模式下,IO口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
要设置IO口为双向模式,可以将IO口设置为输入输出模式,并加上一个特定的配置。
3.IO口的配置为了设置IO口的功能,需要使用特定的控制寄存器和位操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51单片机IO口配置示例:3.1设置为输入模式要将IO口设置为输入模式,可以使用特定的控制寄存器和位操作。
例如,要将P1的第2位设置为输入模式,可以使用以下代码:```cP1=P1&(~(1<<2));//将P1的第2位设置为0,即输入模式```3.2设置为输出模式要将IO口设置为输出模式,可以使用特定的控制寄存器和位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一、P0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P0端口8位中的一位结构图见下图:由上图可见,P0端口由锁存器、输入缓冲器、切换开关、一个与非门、一个与门及场效应管驱动电路构成。
再看图的右边,标号为P0.X引脚的图标,也就是说P0.X引脚可以是P0.0到P0.7的任何一位,即在P0口有8个与上图相同的电路组成。
下面,我们先就组成P0口的每个单元部份跟大家介绍一下:先看输入缓冲器:在P0口中,有两个三态的缓冲器,在学数字电路时,我们已知道,三态门有三个状态,即在其的输出端可以是高电平、低电平,同时还有一种就是高阻状态(或称为禁止状态),大家看上图,上面一个是读锁存器的缓冲器,也就是说,要读取D锁存器输出端Q的数据,那就得使读锁存器的这个缓冲器的三态控制端(上图中标号为‘读锁存器’端)有效。
下面一个是读引脚的缓冲器,要读取P0.X引脚上的数据,也要使标号为‘读引脚’的这个三态缓冲器的控制端有效,引脚上的数据才会传输到我们单片机的内部数据总线上。
D锁存器:构成一个锁存器,通常要用一个时序电路,时序的单元电路在学数字电路时我们已知道,一个触发器可以保存一位的二进制数(即具有保持功能),在51单片机的32根I/O口线中都是用一个D触发器来构成锁存器的。
大家看上图中的D锁存器,D端是数据输入端,CP是控制端(也就是时序控制信号输入端),Q是输出端,Q非是反向输出端。
对于D触发器来讲,当D输入端有一个输入信号,如果这时控制端CP没有信号(也就是时序脉冲没有到来),这时输入端D的数据是无法传输到输出端Q及反向输出端Q非的。
如果时序控制端CP的时序脉冲一旦到了,这时D端输入的数据就会传输到Q及Q非端。
数据传送过来后,当CP时序控制端的时序信号消失了,这时,输出端还会保持着上次输入端D的数据(即把上次的数据锁存起来了)。
如果下一个时序控制脉冲信号来了,这时D端的数据才再次传送到Q端,从而改变Q端的状态。
多路开关:在51单片机中,当内部的存储器够用(也就是不需要外扩展存储器时,这里讲的存储器包括数据存储器及程序存储器)时,P0口可以作为通用的输入输出端口(即I/O)使用,对于8031(内部没有ROM)的单片机或者编写的程序超过了单片机内部的存储器容量,需要外扩存储器时,P0口就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
那么这个多路选择开关就是用于选择是做为普通I/O口使用还是作为‘数据/地址’总线使用的选择开关了。
大家看上图,当多路开关与下面接通时,P0口是作为普通的I/O口使用的,当多路开关是与上面接通时,P0口是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的。
输出驱动部份:从上图中我们已看出,P0口的输出是由两个MOS管组成的推拉式结构,也就是说,这两个MOS管一次只能导通一个,当V1导通时,V2就截止,当V2导通时,V1截止。
与门、与非门:这两个单元电路的逻辑原理我们在第四课数字及常用逻辑电路时已做过介绍,不明白的同学请回到第四节去看看。
前面我们已将P0口的各单元部件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讲解,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P0口做为I/O口及地址/数据总线使用时的具体工作过程。
1、作为I/O端口使用时的工作原理P0口作为I/O端口使用时,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为0(低电平),看上图中的线线部份,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同时与与门的一个输入端是相接的,我们知道与门的逻辑特点是“全1出1,有0出0”那么控制信号是0的话,这时与门输出的也是一个0(低电平),与让的输出是0,V1管就截止,在多路控制开关的控制信号是0(低电平)时,多路开关是与锁存器的Q非端相接的(即P0口作为I/O口线使用)。
P0口用作I/O口线,其由数据总线向引脚输出(即输出状态Output)的工作过程:当写锁存器信号CP 有效,数据总线的信号→锁存器的输入端D→锁存器的反向输出Q非端→多路开关→V2管的栅极→V2的漏极到输出端P0.X。
前面我们已讲了,当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平0时,与门输出为低电平,V1管是截止的,所以作为输出口时,P0是漏极开路输出,类似于OC门,当驱动上接电流负载时,需要外接上拉电阻。
下图就是由内部数据总线向P0口输出数据的流程图(红色箭头)。
P0口用作I/O口线,其由引脚向内部数据总线输入(即输入状态Input)的工作过程:数据输入时(读P0口)有两种情况1、读引脚读芯片引脚上的数据,读引脚数时,读引脚缓冲器打开(即三态缓冲器的控制端要有效),通过内部数据总线输入,请看下图(红色简头)。
2、读锁存器通过打开读锁存器三态缓冲器读取锁存器输出端Q的状态,请看下图(红色箭头):在输入状态下,从锁存器和从引脚上读来的信号一般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
例如,当从内部总线输出低电平后,锁存器Q=0,Q非=1,场效应管T2开通,端口线呈低电平状态。
此时无论端口线上外接的信号是低电乎还是高电平,从引脚读入单片机的信号都是低电平,因而不能正确地读入端口引脚上的信号。
又如,当从内部总线输出高电平后,锁存器Q=1,Q非=0,场效应管T2截止。
如外接引脚信号为低电平,从引脚上读入的信号就与从锁存器读入的信号不同。
为此,8031单片机在对端口P0一P3的输入操作上,有如下约定:为此,8051单片机在对端口P0一P3的输入操作上,有如下约定:凡属于读-修改-写方式的指令,从锁存器读入信号,其它指令则从端口引脚线上读入信号。
读-修改-写指令的特点是,从端口输入(读)信号,在单片机内加以运算(修改)后,再输出(写)到该端口上。
下面是几条读--修改-写指令的例子。
这样安排的原因在于读-修改-写指令需要得到端口原输出的状态,修改后再输出,读锁存器而不是读引脚,可以避免因外部电路的原因而使原端口的状态被读错。
P0端口是8031单片机的总线口,分时出现数据D7一D0、低8位地址A7一AO,以及三态,用来接口存储器、外部电路与外部设备。
P0端口是使用最广泛的I/O端口。
2、作为地址/数据复用口使用时的工作原理在访问外部存储器时P0口作为地址/数据复用口使用。
这时多路开关‘控制’信号为‘1’,‘与门’解锁,‘与门’输出信号电平由“地址/数据”线信号决定;多路开关与反相器的输出端相连,地址信号经“地址/数据”线→反相器→V2场效应管栅极→V2漏极输出。
例如:控制信号为1,地址信号为“0”时,与门输出低电平,V1管截止;反相器输出高电平,V2管导通,输出引脚的地址信号为低电平。
请看下图(兰色字体为电平):反之,控制信号为“1”、地址信号为“1”,“与门”输出为高电平,V1管导通;反相器输出低电平,V2管截止,输出引脚的地址信号为高电平。
请看下图(兰色字体为电平):可见,在输出“地址/数据”信息时,V1、V2管是交替导通的,负载能力很强,可以直接与外设存储器相连,无须增加总线驱动器。
P0口又作为数据总线使用。
在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时,P0口输出低8位地址信息后,将变为数据总线,以便读指令码(输入)。
在取指令期间,“控制”信号为“0”,V1管截止,多路开关也跟着转向锁存器反相输出端Q非;CPU 自动将0FFH(11111111,即向D锁存器写入一个高电平‘1’)写入P0口锁存器,使V2管截止,在读引脚信号控制下,通过读引脚三态门电路将指令码读到内部总线。
请看下图如果该指令是输出数据,如MOVX @DPTR,A(将累加器的内容通过P0口数据总线传送到外部RAM中),则多路开关“控制”信号为‘1’,“与门”解锁,与输出地址信号的工作流程类似,数据据由“地址/数据”线→反相器→V2场效应管栅极→V2漏极输出。
如果该指令是输入数据(读外部数据存储器或程序存储器),如MOVX A,@DPTR(将外部RAM某一存储单元内容通过P0口数据总线输入到累加器A中),则输入的数据仍通过读引脚三态缓冲器到内部总线,其过程类似于上图中的读取指令码流程图。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P0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时,在读指令码或输入数据前,CPU自动向P0口锁存器写入0FFH,破坏了P0口原来的状态。
因此,不能再作为通用的I/O端口。
大家以后在系统设计时务必注意,即程序中不能再含有以P0口作为操作数(包含源操作数和目的操作数)的指令。
二、P1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P1口的结构最简单,用途也单一,仅作为数据输入/输出端口使用。
输出的信息有锁存,输入有读引脚和读锁存器之分。
P1端口的一位结构见下图.由图可见,P1端口与P0端口的主要差别在于,P1端口用内部上拉电阻R代替了P0端口的场效应管T1,并且输出的信息仅来自内部总线。
由内部总线输出的数据经锁存器反相和场效应管反相后,锁存在端口线上,所以,P1端口是具有输出锁存的静态口。
由上图可见,要正确地从引脚上读入外部信息,必须先使场效应管关断,以便由外部输入的信息确定引脚的状态。
为此,在作引脚读入前,必须先对该端口写入l。
具有这种操作特点的输入/输出端口,称为准双向I/O口。
8051单片机的P1、P2、P3都是准双向口。
P0端口由于输出有三态功能,输入前,端口线已处于高阻态,无需先写入l后再作读操作。
P1口的结构相对简单,前面我们已详细的分析了P0口,只要大家认真的分析了P0口的工作原理,P1口我想大家都有能力去分析,这里我就不多论述了。
单片机复位后,各个端口已自动地被写入了1,此时,可直接作输入操作。
如果在应用端口的过程中,已向P1一P3端口线输出过0,则再要输入时,必须先写1后再读引脚,才能得到正确的信息。
此外,随输入指令的不同,H端口也有读锁存器与读引脚之分。
三、P2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P2端口的一位结构见下图:由图可见,P2端口在片内既有上拉电阻,又有切换开关MUX,所以P2端口在功能上兼有P0端口和P1端口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输出功能上,当切换开关向下接通时,从内部总线输出的一位数据经反相器和场效应管反相后,输出在端口引脚线上;当多路开关向上时,输出的一位地址信号也经反相器和场效应管反相后,输出在端口引脚线上。
对于8031单片机必须外接程序存储器才能构成应用电路(或者我们的应用电路扩展了外部存储器),而P2端口就是用来周期性地输出从外存中取指令的地址(高8位地址),因此,P2端口的多路开关总是在进行切换,分时地输出从内部总线来的数据和从地址信号线上来的地址。
因此P2端口是动态的I/O端口。
输出数据虽被锁存,但不是稳定地出现在端口线上。
其实,这里输出的数据往往也是一种地址,只不过是外部RAM 的高8位地址。
在输入功能方面,P2端口与P0和H端口相同,有读引脚和读锁存器之分,并且P2端口也是准双向口。
可见,P2端口的主要特点包括:①不能输出静态的数据;②自身输出外部程序存储器的高8位地址;②执行MOVX指令时,还输出外部RAM的高位地址,故称P2端口为动态地址端口。